“如果说,人的一生只用来做一件事,那么我这一生只拍了电影。
”对于一个人来说,电影可以有多长?
1982年,霍建起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
前脚他刚刚迈出电影学院的大门,后脚就走进了北京电影制片厂。
自此以后的三十七年间,他再也没离开过电影。
这与年轻人热议的996生活并不同。
一个人的工作只有八小时,一个人的事业可以是996,甚至007,但在有些人的生命里,用时间作尺度,或许并不准确。
霍建起这种测量很难找到初始刻度。
如果从2017年《如影随心》开始拍摄算起,项目跨度时间有两年半。
如果算上筹备项目的过程,就有三年之久。
但若要找出一个源头,那么从霍建起看到安顿的《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算起,整个项目时间花费近十年。
十年间,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从报纸专栏到互联网连载,人们的婚姻观、价值观、审美观,都在发生变化,而这个故事,也在不断被打磨和完善。
但霍建起对这个题材的热情仍在持续,从未因时间飞逝而有所消退。
在不恰当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或是与之相反,在爱情里互相折磨的恋人,与每个人的生活都相距不远。
他不大愿意为这个题材贴上“爱情”“外遇”等简单粗暴的标签。
“可以说,这片子不是婚姻问题,也不是爱情问题,这是个情感问题。
”情感意味着复杂。
它代表整个人类的社会现象,难以用简单公式加以消解。
所以在《如影随心》里,四个人能折射出人类的四个侧面,从每个人物的正面望去,都可以窥见他们背后错综复杂的阴影。
没有哪个侧面是更正确的或是更错误的,“感情这个东西,没法说。
”“每个人在这个故事里多多少少能找到一点影子,当我们把这个现实展现出来的时候,如果多几个侧面,大家就更愿意用另一个角度来想这件事,或许就会相对好一点点。
”01拍电影的“困难”在与电影如影随形相处四十年后,霍建起在拍摄时,仍会面对一些疑问和困难。
近几年来,IP之风极度火热,传统的将严肃纪实文学作品搬上大银幕的现象越来越少,此类题材以不够娱乐,缺少新生互联网粉丝等种种原因,也逐渐被忽视。
但霍建起仍然遵从着敬重文学的传统,也更偏好从文学作品中取材,加以专业改编,再将其转化为电影的创作模式。
“这种改编通常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文学基础,故事、人物、内容,都有具体成熟的架构。
无论是莫言、方方还是池莉、安顿,他们的文学创作都引发了许多人的认同,也很自然地,使人产生一种想让这个故事变成电影的愿望。
”
从创作层面而言,将一个原本富有多面性的文学剧本,以另一种方式重新进行诠释,其文本上的复杂和美妙能否能被呈现,被观众接收?
这已经让许多创作者束手束脚。
但对霍建起来说,拍电影就是一个解决困难的过程。
“导演做这个职业特别辛苦,早出晚归,只有你喜欢,你才能去克服这个困难,面对这个辛苦,不怕累。
我觉得这是有前提的:如果你没有找到好的选题,那就没有动力,那你就又怕累又怕苦,你必须有这个动力,才会付出。
”
同时,更现实更细碎的困难,发生在现实拍摄中。
任何一个剧组,或大或小,或老或新,都在不停发生各种问题。
“今天拍哪里?
景出现问题了?
人员出现问题了?
都有可能,都得去解决。
尤其是中国的电影行业,有时候分工不太细,困难会更多。
但你要做这份工作,就要面对、解决这个困难。
”中国电影发展几十年,从过去的小剧组到如今人员数百上千的大剧组,导演要面对的困难越来越多。
最直接的是面对的人越来越多。
而对于沟通和合作,霍建起适应良好。
“需要接纳和理解,比如说演员,你不能说,我已经有一个固定的想法,你就让他,一二三,按部就班。
我们的演员都很认同剧本的人物情感、故事发展,但是他怎么去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这些必须在拍摄过程中去逐步完善。
”“拍戏总是很少有一条过,要拍三条、五条,甚至于十条,就是因为好像‘还不是那个意思’,或者需要挖掘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和演员沟通、调动,都只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样子。
”02拍电影的“容易”那么,如今拍电影有没有更容易的方面?
也是有的。
“如今手机能拍,相机能拍,摄像机也可以拍,大摄影机现在都数字化了,过去用胶片,现在也没有那么奢侈了,大家都可以,进入门槛低,就可以做到各种类型化都丰富起来。
”
今天的电影人面对的选择更多,文艺片或是类型片?
大制作或是小制作?
这与几十年前的新人导演霍建起所面临的情况,截然不同。
面对这个问题的霍建起极为坦诚:“年轻人有这个条件选择,也有这个机会选择,我觉得年轻人喜欢类型片非常正常。
”他甚至偶有反问,为什么过去所有导演都先拍艺术片?
一方面,当时现实主义的艺术片,成本特别低,选择演员容易,创作更加熟悉;另一方面,当时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还没有如今这么高。
“大家都知道,拍商业影片其实更难。
你拍《阿凡达》,没有科技做特效,没有资金置景道具。
但是今天的人就相对条件好,因为有CGI技术,没有大资金投入,也有小资金投入。
像《阿凡达》这种类型化的影片,有非现实的画面,现在年轻人喜欢类型片也很正常,社会走到这一步,他选择类型片,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类型片的表现是多元的,而每个类型中又都有好坏的区分。
事实上,无论是用什么标准对电影加以区分,在标准之下,作品都仍有不同,“划不了那么细,就是不一样,《流浪地球》跟《星球大战》完全是两样,跟《阿凡达》又是两样。
”
“所以导演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每个人因为他的喜好和特点不一样,因此他的表达不一样。
在你创作的范畴之内,努力做到最好就行了。
说到探索,有人探索会成功,但也有人会失败,因为探索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东西,也会带来很大风险。
所以我倒觉得不必考虑这个,因为创作人是不同的,他们是新人,本就带着新的东西出现,去认真创作,就行了。
”在作品中,霍建起总是希望允许人在选择感情生活的时候,有失手、有犯错,也有改错的机会。
人生是一个在完善自己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不一样,每一个阶段考虑的事也不一样,“因此出现一些变化也是自然的。
”
而霍建起自己的人生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年轻的时候,好像总想做很多事情。
当时在学校里,我还是年纪偏小的呢。
现在转眼我都到了这个年龄了,会把脚步渐渐慢下来,从容地漫步。
”而遇到一个合适的故事,会成为他偶尔为之驻足的理由。
“我一直都坚持,即使再难也要做导演,拍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电影就是在讲人生,讲身边的感情、身边的人。
人生还很长,希望《如影随心》这个故事可以给大众展现出残酷的爱情真相,告诉大家如何去解决的问题,如何去更好的理解生活。
”有时候,电影有很多种拍法,亦如生活有很多种过法。
-END-公众号:导演帮(daoyanbangwx)
如果用作文的标准来判断,这是一篇贴近现实生活,时不时有金句,通篇文笔美轮美奂,却中心思想不明确的高级散文。
我喜欢男主女主的气质,当陈晓拉响小提琴的时候,杜鹃穿着大红衣服走过广场的时候,我瞬间相信了这个故事的设定。
这样的男子,这样的女子,注定会有人愿意为他们飞蛾扑火,宁愿拆散曾经的承诺也要拥抱那份梦幻迷离,注定要谈一场旁人口中传奇的爱情。
杜鹃,一个每一帧都具有文艺气质的女人,她走在路上都是风景。
让我想起了王家卫镜头下的王菲,只凭气质就能如此动人。
马苏的角色很接地气,一个文学系毕业的教师,有在床上念诗的奇怪癖好,神经质却又不乏犀利,一句句追问问得陆松文罂哑口无言,颇有灵魂拷问的意思,说起儿子,眼里的泪花很真实,怪不得弃妇日记点击量如此之高。
现代而时髦的话题,所有人物都妥帖,霍建起这样的五星级导演掌勺,这本是一盘备受期待的大餐,却少了一丝震撼的味道,与经典失之交臂,令人惋惜。
问题在哪?
我觉得是主菜配菜不分,味道有些混。
要么定位家庭伦理剧,两对小三,就像陆松说的,是偷情的贼,那么最戏剧化最刺激的部分在于偷的过程。
尤其男女主双出轨,双方如何在各自原配的追击下约会出轨,想必其中也有各种各样的花样和手段,充斥着谎言与泪水,同时也要面临对原配爱恨纠缠和家庭的愧疚。
这一段才是最动人心弦有戏剧冲突该着重表现的部分,也是最能引起社会关注和讨论的部分。
当男女主双双离婚上岸后反而不能在一起,不是不可以表现,这时期的主题天然不具备上述主题的吸引力和冲突感,可以最后一笔带过交代一下体现天道好轮回。
可惜,最精彩的引人思索的部分却全部以马苏回忆,旁白叙述的方式进行,不免隔靴搔痒。
或者,导演可以大肆发挥杜鹃陈晓的文艺感,拍出类似《花样年华》那样婚后遇到致命吸引的主题。
陆松文罂,作为已婚男女,遇到致命吸引,难道没有想过抗拒?
没有想过责任?
陆松面对孩子的无言,杜鹃吃苹果流泪,想必不是草木般无情,但是遇到那个吸引的人,又无法抗拒,文艺,禁忌,深情,美丽,加上美好的巴黎,如磁铁般抗拒又吸引,一切令人动容,具有巨大的戏剧张力,《花样年华》《廊桥遗梦》……无数经典电影牢牢抓住了这个冲突拍的动人唏嘘。
然而在这里,观众们看到男女主似乎毫无挣扎就在一起了,并没有看到他们的道德感,很难对这样的爱情生出同理心。
现在讨论情感伦理,大家首先要做的,是确定自己的立场,屁股坐哪边是最重要的。
电影要引起讨论,也是一样。
然而导演在这部影片,试图用一个暧昧的立场做到面面俱到,既表现狗血接地气原配视角,又表达高大上爱情文艺视角,还要体现男女主双双上岸后的互相猜疑,想要兼顾的太多,导致冲击力都不够。
大家看完电影,想要同情原配吧, 似乎原来的婚姻本身一言难尽,想要同情男女主吧,他们飞速在一起颇像一对狗男女,想要责备出轨吧,整部电影男帅女美一帧帧摄影级画面又让人舍不得下口。
总之,屁股都左摇右摆坐不下去,遑论对内容进行更深讨论了。
主题的暧昧不明,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很多地方都触动到点了,偏偏就距离经典差那么一点点——没有能全部串起来靶向鲜明地给予观者心灵震撼一击,观者回忆起来,只感受到一地华美的鸡毛,不过也许现实生活中就是如此,婚恋纠葛中的男男女女都或多或少有自身的问题,不值得同情,狗血却还不华美,一地碎碎叨叨的鸡毛。
Ps:说实话4分多有点恶意了,霍导的电影光摄影就能值回这分数,真实舒缓的叙事节奏也甚合我心,片子看完还是很多点值得回味的,后劲很大,是一场美的享受。
我非常喜欢片中歌剧部分,原来歌剧可以这么有趣,配合男主表情,将那种对女人充满疑惑无奈但又有爱的感觉表达的非常到位。
男女主真是太有魅力了,如果我是马苏饰演的角色,遇到这样一个搞艺术的也无法抵挡!
大概那几年昼颜走红?
(可是昼颜2015年,如影2019年,差了四年了)。
看了下霍导一直都在拍爱情片,蓝色爱情、情人结,不凑现在类型片和喜剧片的热闹,还坚持拍自己的电影还挺让人佩服的。
但是霍导对爱情的理解能让现代的观众信服吗?
他58年人,安顿写情感故事也是90年代吧,所以整个本子都是上个世纪的,一地鸡毛和婚外情,就很牵手那种故事,但是呢,却拿到2019年背景下拍,人物也还是30多岁而已,就有点皮之不存了。
张艺谋拍山楂树,也是那个年代的山楂树。
甚至拍父亲母亲的故事,也是讲那个年代的故事。
观众看了才有代入感。
远的不说,2008年的双食记,两女一男,面对出轨又是怎么做的?
不过如今审查却比之前严格了,所以正面表现出轨并且圆满结婚的故事应该是不行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
所以电影最后归结为“选择”(?
),杜鹃愿赌服输,多了一次情感体验的故事。
不能把出轨写成伟大的爱情。
(那干嘛爱呢?
干嘛出轨呢?
闲的?
误会?
对浪漫的误信?
)性吸引力吗?
(看起来像,有还可以的床戏,但又不能拍的很se,我倒是想看陈晓演90分钟床戏)所以总觉得电影大概没想明白这俩人为什么爱?
又为什么又分手?
一见钟情(可以理解,陈晓的脸在人群中太出众)一次唱片摊子偶遇、围着巴黎铁塔跑啊跑就相爱了。
太浮于表面了。
让我拍,就拍两人特真爱,特欲火焚身,卢浮宫谈心、早餐play、画画play…..各种经典场景。
只有爱够深,才会伤够痛。
前一个问题没有交代好,观众还没共情,就只能看后面没啥意思的一地鸡毛(又不够狗血,什么跳楼啊,单位打小三的场景都没有。
看“中国式离婚”,蒋雯丽怎么逼陈道明的)。
或者像玻璃之城那样,拍小孩长大,发现相敬如宾的爸妈还有这么一段,然后再去找女主,罂粟花就是线索,中间穿插回忆,也挺浪漫的。
杜鹃演的没那么差,我还挺喜欢她冷冷的味道,就还是这样不太实务一样才会被陈晓骗(?
)吧。
但是又没有把陈晓拍那么渣。
应该多突出陈晓性魅力,杜鹃才能昏头昏脑迷恋上,飞蛾扑火。
爱情片白开水一样是不行的。
拍的倒是没啥问题,就是剧本没有写透,白瞎演员了。
—————又,整部电影代入一首歌就够了在东京铁塔(巴黎铁塔)第一次眺望看灯火模仿 坠落的星光我终于到达 但却更悲伤一个人完成 我们的梦想还有这首: 塞纳河的水 是心的眼泪 流过了漂泊的 人生风景 愿我们各自都有 美好的一生 美好的憧憬 爱在遗憾里更清晰
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它只会带来新的问题。
一直认为,我们可以在结束一段感情以后,再开始一段新的感情。
不应该因为一段新感情而想去结束一段旧感情。
没有哪段感情是十全十美的,现在你眼中完美无缺的ta,迟早也会变成上一个你眼中问题百出的ta。
所以,有些问题,外界是改变不了的,只有我们自己内心才能改变。
人嘛,还是要有担当一些。
一边填网申,一边看电影,《如影随心》,文罂&陆松,爱情的罂粟花,蔓延着巴黎的街道上一曲小提琴的初见,一见倾心的追逐一张碟的争执,两个人的一见钟情开始了一段新的感情,解脱了四个人的痛苦有人说,是第三者胜利的婚姻而我觉得,这是四个人的幸福存在问题的感情,谈不到一起的言论那些互相不懂的陪伴,是生命里浪费的时间是遇见爱情的历劫文罂前夫说结婚前也是爱过,但是日子要归于平静爱情不可能永久存在,更多时候是一种责任既然是束缚,又为何用婚姻的枷锁来禁锢自己整体的镜头很唯美。。。。
纵观整部剧,做了就做了,不问对错,如影随心哈哈哈哈我大概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才会不像大部分观众那样说三观不正吧。
所以一次就能遇到厮守一生的人真的很幸运超级幸运
写在前面的话:如果只是想花3040块钱在1个半小时内获得捧腹大笑的效果,建议大家不要来。
同时这部电影也承受不起那些全程、半程睡过去或者离场的一星和差评。
一直觉得文艺片受众面是很小的,它不像喜剧片那么喜闻乐见。
所以总觉得看这种片子是要思考的,看完只是第一阶段,思考才是更重要的。
导演要告诉我们的远比镜头传达出来的多,所以如果你看完很沉默我觉得反而是正常的。
之前看过霍建起导演的几部电影,感觉都非常贴近生活,情感特别细腻。
故事很平淡但感情却非常浓烈。
《如影随心》也不例外,看的过程中就觉得:哇,这些行为、场景、想法不就是我们身边正在或者已经发生的吗。
这看起来狗血的剧情不正是好多人狗血的人生,陆松不就是我们身边所谓的渣男,文罂我们都讨厌的小三,刘娟那个在家庭中无私奉献失去自我的女人。
但是如果我们都作为旁观者来看这些,如果我们能稍微思考一下下,是不是会觉得不太一样。
有的时候,意会到的东西比言传要来的更深刻。
男人和女人真的是有很大不同的。
男人贪婪却务实理性。
我敢说在文罂离婚之前陆松从来没想过要离婚,或者陆松从来没想过要和文罂结婚。
是啊,他爱文罂,但是他有家庭有老婆有孩子。
回家有老婆的关爱,工作之余还能有文罂,刺激又充实。
就像《我的前半生》里,陈俊生在凌玲离婚之前也从没想过和罗子君离婚一样。
但是男人又是理性的。
和刘娟离婚之后,陆松的意识就很快转变了,他和文罂不再是有十分钟都要抓紧见面的关系了,他们之间是要开始生活了,而不是单单谈情说爱。
说到这里,女人呢,感性,缺乏安全感,易猜忌爱攀比。
作为一个女生,我仍然觉得这是大多数女人的通病,当然不排除少数可爱的女孩。
所以当陆松已经要生活的时候,文罂还在抓着爱情不放。
其实,生活不是只有爱情的,这时候我忽然明白了导演为什么选杜鹃。
如果这是一张有烟火气的脸,她一味的追求爱情或许会觉得不搭,但这一张厌世冷漠的脸(可能形容不准确哈😂)这时她追求那纯洁的爱情,一切好像都说的通了。
所以我在想,或许生活中情侣夫妻之间的争吵很大程度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他们在意的东西不一样了。
可能对于男人,他们认为拼事业给老婆孩子一个好的生活,但是对于女人,还在傻傻的不放弃爱情。
这时候我们就该思考了,都是为了爱,为何最后却互相伤害。
或许文艺片就像一杯美酒,需要慢慢品慢慢悟。
至于能通过它得到多少就要看米思考多少,愿不愿意思考。
我觉得能让人思考的东西就不会太差,特别是在当下社会,愿意花时间思考的人太少了。
当然,我觉得这部片也还是有不足的,确实会给人枯燥的感觉。
但是为了杜鹃来的朋友一定不会失望😄还有有的网友说陈晓有点油腻,额,或许是头发有点油?
哈哈哈头发是有点油🌚自己的一些小感受,终于写完能安心睡觉了💤这是一条分割线😄😄今天又想起一些,昨天没有写完。
对于男人我确实不懂,不知道他们的脑回路是怎么样的。
但对于女人我觉得我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发言权😅也算是看完这个电影我觉得女同胞应该慢慢改变的吧首先,已经结婚的女性。
说实话,收起恋爱至上浪漫至上的观念吧,我觉得大部分结婚后这两项都不是重要项的。
而且生活不是只有爱情的,虽然不如意人之常情,但除了爱情还是有很多可爱浪漫的事。
当然,我们要变成只知柴米油盐房车孩子的中年妇女吗?
No!
该有的小惊喜和小浪漫还有仪式感我认为还是要有的,只不过在结婚后我们要对优先项进行重新排序!
其次,没有结婚的女性。
都说婚姻是恋爱的坟墓,所以如果追求极致的爱情,那我建议不要步入婚姻。
但是我认为更可怕的是,时间才是杀死爱情的真正毒药。
人们总是会发现激情过后生活一起鸡毛。
所以会有现在的人总是在不同的恋爱中穿梭,或许他们害怕了激情过后的沉寂。
所以啊,也许我们所有人应该学习的是:将激情缓释,让它走的慢一些。
最好能慢到它走了我们都可以长久的爱下去!
我是一只贼,所以他不爱我,所以他不信我。
哪怕他知道这一切仅仅因为是他,他也只会说,这方面我们彼此彼此。
跟他共享的秘密太多,也太清楚对方的作案手段,可能偷的东西要还回去,可能他从来不是我的。
因为我们太清楚对方,我们都剑走偏锋,可是我们恰逢对手旗鼓相当。
我们之间没有爱情,因为他说了他接受不了这样的爱情,他不承认我便当作没有。
我的感情因为他开始混乱,开始无法光明磊落,他说他要去过正常人的生活,而且他说没有我就能正常。
他把我给他的痛苦都还给我了,一字一句,一模一样。
于是,我们彼此折磨了五年。
突然觉得很轻松,在你身边的每一天我真的很累了,我会担心会害怕,因为感情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我需要被拥抱或是牵手的安全感,或者声音的。
也许本就不该持续这么久的,我不想说不该存在,因为过去的时间里要对得起自己,否定过去的人就连着自己过去的时间都否定了。
可是时间太长了,他走了就像从我心上撕扯下去了一块肉,伤口不好愈合,我告诉过他我的体质易留疤痕。
我们两个人就这样搞得都遍体鳞伤,鲜血淋漓。
时间短上一些,兴许,也好不到哪里去,也不会更糟。
也许不是这样,也许都是我一厢情愿,我只是一个音乐的牺牲品,他用我来感悟生活。
我错了,我把他的不甘心当作了喜欢,我甚至把自己都当成了赌注。
可是我还是输了,因为生活不是电影。
我不敢想他,我也不联系他,我不知道我要多久能走出来。
很长时间过去了,思念无法避免,还是会很痛。
我要自己疗伤,我要自己好起来,很快乐,我要记着他,而且再不爱他,而这一切只是需要时间。
其实后来我只想让他认可我们之间的曾经,可是他没有,于是我知道那些都是我一个人的幻想,没有温暖也没有美好。
人生本来就只是一场错觉,徒劳而又无终。
我们艰难的分离,忘记了我们是如何比艰难更加艰难地走到一起。
电影讲述的是小提琴家陆松和设计师文罂的爱恨纠葛,二人在法国巴黎相遇相知,回国后坠入爱河,并且迅速求婚。
有人说,爱情很难做到始终如一,但是不管你这辈子爱了100个人,还是只爱1个人,出场顺序都是最重要的,再美好的爱情,都不能践踏在已有婚姻的道德基础上,所以电影的最后,他们没有在一起,相信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至少把三观挽救回来了。
影片用一帧帧绝美的画面诠释了——无用的美好,往往就是生活的艺术。
忍了半小时终于忍无可忍,把这部烂片关掉了。
为了陈晓而来,看完才发现导演是霍建起。
不得不说霍建起用的男演员都是我会反复爱上的类型,尤其是年轻时的潘粤明。
所以这部片子难看成这样,我怀疑是不是导演被绑架了。
陈晓也是惨,完全有实力也有颜值塑造一个浪漫爱情文艺片的,结果出来是这样。
扼腕。
我又仔细想了想,这部电影其实很像我有时候写的稀烂的文章。
如果不是一等一的创作小天才,写出烂文章的几率总是大过写出好的。
行吧,就是可惜了陈晓这造型。
都9012年了,以为外遇能拍出更深刻的婚姻现状……比如像《男与女》,然鹅……显然是多想了……嗯,与10年前的地摊小说的庸俗情节没有任何区别……1.第一次碰到情节全靠旁白推进的电影,每五分钟的大段旁白告诉你故事情节和内核……真的不觉得放在在喜马拉雅让大家听听原著就好么……欢迎收听《婚姻及夫妻关系理论》2.节奏拖沓,却不在重点,开头同时拿一张碟一见钟情的庸俗情节拍了三四分钟,后面怎么这就爱上在一起了也不知道……就旁白解释说是缺失父爱,但为什么陈晓就填补了父爱完全感受不到,反正一切靠旁白解释……配角的互动那些镜头就写着“时长不够啊,我们在拖时间”的标签,比如杜鹃怼谢依霖,后面要东东要打谢依霖的那一段,完全不知道这几个镜头存在意义是什么3.插叙混乱,切进插入前情倒叙的时间点没有逻辑4.激情戏更像噱头或者唯一能证明他们是爱人的补丁;5.还有东东这个角色的存在到底有什么作用?
为了捧新人?
最后说说杜娟,真的……好好做模特不好么……杜鹃静止时的画面真美,就是高级杂志的封页。
但一旦开始说台词尤其是一边动一边说,直接能脑补出边上的导演在说:来一二三四走到这边,好了开始说台词……永远在一个key上的语音语调,明明白白的告诉观众“你好,我在说台词”,第一次看到旁白两三倍于台词来告诉你女主经历和内心活动的角色,更不要说演技了……相比之下,马苏隐忍泪水的基础表演都显得很有看头了反正这几年烂片这么多,依然是没有什么特殊性的烂片,一部散发着“我们是来抢钱”的烂片。
敬佩能全程看下来的观众……
引用汤唯在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小三没有好坏对错。成年人不是时刻都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但人会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付出代价,在错误与纠错中交替成长。不管怎么说,杜鹃真的太好看了,陈晓也帅,马苏竟然也很好看!
我觉得这是一个勇敢追爱的故事
男女主全程你侬我侬爱来爱去,结尾三观奇正的战队小三不配拥有爱情和家庭,为了过审也是煞费苦心,陈晓证明了自己不矮,杜鹃证明了自己仍然是最不会演戏的冰山美人
故事是简单的,但是其中的纠结情感是非常丰富的,导演通过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来表现复杂的情感,自然是无法唤起观众的共鸣,人物的内心虽然有独白,但是情感不够浓烈。
吓人吗,全片演的最好的是马苏。其他人都演技尴尬,甚至没入表演的门。杜鹃虽美但全程扑克脸的毁灭式表演撑不起这个人物。当然演员还是不背这个烂片的锅。这个毁三观双双出轨的故事拍来干嘛,这种题材当轻喜剧来拍,没深度没内涵除了让人惊掉下巴。最后,导演堕落至此令人难过。
北京,电影院。冲着陈晓和杜鹃颜值去的,两星给这二人的颜,陈晓的雅痞在这戏里真是到极致,有几个镜头真好看。另外一星给陈晓的台词,进步好多啊惊到我了。PS.这片子不是亲亲亲就是啪啪啪的能过审威武。
感觉,意境,爱情片拼什么,男主和女主,其他都重要,擦不擦火花才重要,蛮有感觉的一对,其实杜鹃各方面条件都不优秀,但是有那种感觉,不是谁都能演爱情片,那种爱情本身的样子很难,马苏应该算惊喜,如果自己拿出来独立一个弃妇应该也是一个优秀的作品,顺便提一下不知道什么时候,马苏开始了喜欢配角的感觉,除此之外其他的配角多多少少都有降分的意味了
开头觉得相遇的情节太假太莫名其妙了,后来习惯了影片的叙事节奏,感觉还行。两倍速看完的。
婚姻,爱情,生活,值得我们思考刘娟,东东,医生都找到了新的开始,男女主呢…非得要错过么…
哈哈哈哈杜鹃销魂 陈晓太欲了 但你们还是闭嘴吧再也不干先买票再赌气不搜豆瓣的事儿了这剧不行,应该拍成悬疑杜鹃陈晓应该一边偷情、一边为躲避道德的审判而杀人,亡命鸳鸯的背后,是为爱情激情飞蛾扑火的心。试想杜鹃作案后,一副墨镜,一件风衣走在街上,眼神冷酷,包里装着带血的刀;而陈晓,小提琴包里是化学药剂,所有爱上他的人,无一不被偷心「真的偷心,生理学上的心」。殊不知,陈晓阴暗前妻马苏一直跟踪二人行径,并将所有故事写入论坛,取名弃妇破案记。PS.每次作案的背景音一定得是《玫瑰人生》,每次作完案,杜鹃画室的墙上,一定得多一朵红色罂粟花。
总结一下,杜鹃很木,三观很不正,控制不住自己欲望还把它称之为爱情,有点膈应
陈晓留了胡子卷发形象气质完全和以前的不一样了。桃花眼,风情万种。。四分因为他。
关于爱与生活。“可是生活就是这样,一地鸡毛”很久以前问过一个问题,结婚后遇到真爱该怎么办?现在好像找到答案了。什么是真爱?如何定义真爱?在凝视对方说出我愿意的那一刻,难道就不是真爱?谁都爱过。世上有那么多人,“真爱”永远在一地鸡毛之外。可这样真的不行。一开始其实是奔着两位主角的颜值去的,但没料到电影本身也很值得。作为国产文艺片,完全在及格线以上。可能开头的邂逅与相爱稍显仓促,但重头戏本就在于相爱之后。躲在真爱背后的是猜疑,是另一种一地鸡毛。整部影片都格外真实,最后陆松好像往常一样拎着小提琴一步步走向文罂,然而又逐渐消失。他们还能在一起吗?好像真的不能了。总有光靠爱无法战胜的东西啊。
画面很美,色彩绚烂浓重,杜鹃的着装每套都好好看,陈晓还是那么帅,剧情也挺流畅没有故意装逼或者喂屎,顺理成章的,就是个别地方有点尬扣一分,我个人还蛮喜欢的,好些地方都有触动,比如老公送礼物那个地方,男友送啥都好,老公送啥都怕啊,哎
陈晓造型和杜鹃的脸就是全部的看点了
很真实,印象最深就是正宫说的:真爱和真爱是一样的,她给他的,我以前也给过。哈哈哈哈哈 牛
看了一个半小时的ppt
模特大片既视感
如影随心的意思大概就是出轨以后的愧疚感会像影子一样,在你的心里挥之不去。你的前任都已经又结婚生子了,你却落得个鸡飞蛋打的结局。但是要欲抑先扬啊导演,从头到尾都压抑的要死,还他么的欲哭无泪,剧本硬伤。还有言论声称是中国版的《昼颜》,差的太多了好吗,看昼颜起码能理解女主出轨的心情和原因,这个tmd完全理解不了杜鹃美则美矣但毫无情绪实在不适合演情欲戏,更别说出轨了。没有台词功底还是不要配旁白了,全程尴尬。情绪最饱满的那句话是:我不是学画画的,我是搞装修的。其他人的演技还都挺在线的,所以作为爆米花剧随便看看吧
杜娟将性冷淡风一如既往的贯穿到底,和陈晓的搭档视觉得到了享受,但故事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