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孟宏导演2021年的电影《瀑布》拯救了我近年的观影体验。
去年的华语电影,豆瓣高分榜里看了7部,出彩的有几部,但像《瀑布》这么独特另类的,还是独一个。
每次看钟孟宏的电影都惊为天人,一次次刷新着我的观影认知。
《阳光普照》《大佛普拉斯》和《瀑布》,各有各的精彩,这种气质其他人怕是很难拍出来了。
可能是太久没看好电影了,《瀑布》令我饿了太久的胃口得到了期盼已久的飨宴。
这种感觉就像第一次看《饮食男女》一般,太满足了!
贾静雯奉献了极为精彩的演出,时隔多年,演技精进了一大步,真是厉害。
我光是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整个面部肌肉发散出的阴森恐怖。
走路的姿态、粗糙的面部、抽搐的嘴角……甚至一个背影都能感受到她塑造出的深刻角色。
两个男配角演得也无话可说,一个板正顽固的前夫,一个深情理智的经理,除了女儿的演员有些压不住,我找不出什么纰漏。
电影的配乐也恰如其分,该恐怖时恐怖,该抒情时抒情。
一部精神抑郁反映人性的电影,用悬疑片的方式来拍摄,把本来有些down的题材一下子变得热门起来,这个方式很智慧,这点可能受到了《阳光普照》的影响,但把镜头对准单亲妈妈,花大段的篇幅来放大精神患者的思想、独白,看得我竟然生出很多感动。
这种对人性的关照,没有戏谑、没有夸大,就是文艺地、抒情地、浪漫地、诗人式地展露,导演的浪漫情怀藏都藏不住,但很讨喜,至少我很喜欢。
瀑布本身是一个隐喻,既是罗品文得病后脑中无法摆脱的隆隆幻听,同时英文fall指向了由精神疾病引致的社会境况和生活水平的跌落。
这几年我们常说的中产焦虑,往往来自于对这种跌落的恐惧。
影片的开始仿佛营造了一种心理惊悚片的氛围,最初让人习惯性的认为是女儿不正常了,没想到反套路,不是青少年而是中年人出了问题。
在母女的几场对手戏里,配合以夜间为主的场景,贾静雯演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
伴随着疾病、失业,房贷和各项生活的开支让母女俩的生活急转直下,照顾者和被照顾者之间也发生了转换。
前半段的家也因为外墙的施工而被遮挡的没有阳光。
而在她经过治疗之后出院,画面的色调是逐渐明朗的。
无论是家政阿姨还是房屋中介还是卖场的领导,生活开始变得阳光普照起来。
母女俩还有一套房子保底,地段好杠杆低,变现以后换算成人民币有大几百万。
随着品文病情的稳定和生活正常化,小静也即将进入大学,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最后那一场人工小洪水,差一点就把这个家庭毁灭了。
虽然影片末尾的这一段剧情,把瀑布从隐喻变成了具象,显得有点直白。
但是相比于影片整体上的四平八稳,这部分俯拍的河道泄洪、静默的煤气炉和贾静雯的特写等几个镜头,是全片视听语言上最出彩的段落。
尤其是贾静雯在这里的表演,紧张和恐惧全都是收着,乍看显得呆滞,细品却能让人感受到她距离崩溃的只有一线之隔的状态。
由于电视里的直播画面给面部打码了,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倒回去看了小静出发时到底穿了什么衣服。
虽然“瀑布”本身是冷调的蓝色,但本片的底色温暖的,而“阳光普照”则残忍得多。
由于之前刚看了《周处除三害》,因此看到王净、陈以文和李李仁这三个演员和他们构成的一组人物关系时,难免会心一笑。
陈以文反派演多了,作为品文的领导甫一登场,真让人替她捏把汗。
王净在本片承担了很重的戏份,表现算是中规中矩,这个角色不太好驾驭。
和李李仁饰演的生父那一场情绪爆发的对手戏,感觉火候稍欠。
生父的出轨和离婚,是母女俩不幸的开端。
第一次出场的时候,让人错以为是品文不敢带回来见女儿的情人,没想到是亲爹。
对前夫的放不下和对离婚无法释怀,应该是她精神疾患的根源。
这可能是我从20年前的赵敏郡主之后,第一次看贾静雯的作品。
首尾特别出彩,中间部分她在接受治疗和刚出院时候那种茫然无助还有点笨拙和不自信的状态,基本都表现出来了,略有点生硬。
最后的几个特写镜头里,能看到她发缝和鬓角露出的白色,化妆师用心了。
最后提出一点小疑问,关于魏如萱的那个角色,必要性在哪里?
为了唱《抉择》?
那这首歌和本片有什么化学反应吗?
在《危险的个体》这篇文章中,福柯写下过这样的案例,一个人没有任何征兆,从最正常不过的生活中突然“变异”,成了被主流放逐的“危险个体”。
“存在这一类型的疯狂它只通过残暴的罪行而不是其他形式呈现自身”。
它就那么发生了,几乎找不出溯源与归因。
《瀑布》便是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如果用一句歌词加以概括,那一定是“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罗品文是一家外商公司女高管,她离婚独自抚养一女,女儿18岁上中学,与她的关系若即若离。
她感受到从生活四面八方压迫而来的恶意——事实上恶意全来自于她的想象,最后她被查出是自己神经出了些问题……
当口罩、居家隔离等经典时代元素出现的时候,会立马收到此刻仍在被这段历史裹挟的我们投来的亲切感。
罗品文公司效益不行,甚至要求员工带头提出减薪,这都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荒谬。
然而抛却这些独属于时代的元素,其实俩人的关系所带出的问题是共通于历史的。
影片主角是两位女性,比起女性主义的话题,我想影片更多是提供了一个精神病学方面的典型,也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现代都市中产为什么更容易走向“疯癫”?
实际上从有现代精神病学以来,人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将“疯癫”的、“逾矩”的行为给整合进个体生活的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出可以阐释的发展脉络,为他们认为的那群“危险者”画一张有迹可循的脸谱图。
然而实际上普通人也会走向“疯癫”。
我们甚至都不需要那么多歇斯底里,只潜藏在静水流深的生活中,在许多次平静地忍气吞声后,在可怕的细水流长却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生里,个人的毁灭就悄然降临了。
我们想知道“声名狼藉者”的生活到底从哪开始与“主流者”、“正常者”的生活产生了些微的裂缝,导致他们变成了这样或那样;但人生总不过那些事,细细扒开来里面才会发现每个人的人生几乎每件事都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但自己也就这么忍下来了——只是有的人忍不了。
所以回到罗品文身上:她为什么会走向疯癫?
我想,是因为她“活着”。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还在这个充满“积极者”、“成功者”说教的世界里寻找栖身的角落,只要我们可以罔顾满目疮痍的身心去面对每天的太阳,只要我们有那么哪怕微小的一刻感觉到格格不入,那么我们每个人就都是潜在的患者、危险的帮凶。
现代生活的规训让我们很多时候并不能“做自己”,并且我们无法意识到这种压抑正在悄悄吞噬我们。
我们的乖巧、懂事、兢兢业业,终有一天会反噬我们,就像背负了所有人期待的司马光有一天砸开了缸,发现坐在缸中的就是他自己。
影片中的罗品文,职场里是叱咤风云的女高管,现实生活里和丈夫离婚,与小孩关系总有层隔阂在。
身份上的撕裂感必然会将她引向自我怀疑,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她是《阳光普照》里阿豪(许光汉饰)这角色的另一种延续。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别人身上花的精力太多,以至于很少问问自己:“我过的好吗?
”“我想要什么?
”她的女儿小静也不得不比其他人早点成熟起来。
影片只有一次她几欲爆发出来,那是她对父亲说的:“为什么我要去承受你们的烂婚姻?
为什么我要承受这样的人生?
为什么是我?
”然而这短暂的几秒钟并没有带来什么改变,死气沉沉的生活仍是泛不起一点涟漪。
现在的小静,高中还没毕业就要独立起来,替妈妈做决定,照顾妈妈,以后的小静只会更懂事,懂事得讨人喜欢,直到有天她做出让人“意外”的事情而被评头论足:“怎么好好的人会变成这样子呢?
”
然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如何去顺从,做别人眼里那个懂事听话的孩子,却从没教过我们如何去反抗本不愿去接受的命运。
从很小开始,我们就已习惯巨石压胸口的感觉,却从不去想有天这石头会压垮我们。
更有时候,我们还挺会自我安慰的,“哎呀,人生不就这么过嘛,大家都这么过来的呀”。
于是觉得,好像怎样都去接受吧。
于是习惯了隐忍而痛苦,习惯在历史的光圈里渺小如蝼蚁的我们,再多蜷缩一点。
“瀑布”这个意象只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罗品文才向女儿提起,之前一直在她耳边轰鸣的声音,变成了溪水潺潺的声音,那时她才知道,原来那就是瀑布的声音。
就像是对待生活的态度,越深陷其中,越能感受到生命有一种潜移默化腐蚀人的力量,在巨大的静默中,你感受到的都是无能为力——当你站在瀑布底下的时候,你被水流猛烈地冲刷犹如刀刮在身上,轰鸣的声音在你耳边爆裂开来,你是受不了的。
但是当你远远地观赏瀑布,你才能咂摸出它自然的美来。
对待生活太过认真的人,总没玩世不恭者过得舒服。
其实影片里还有一处“瀑布”,那便是遮盖大楼的巨型蓝布。
它隔绝了阳光,也隔绝了人内心的阴暗面,而这条静止的“瀑布”让这栋大楼像一块硕大的墓碑,墓主便是所有现代人。
实际上,现代人所有可能给生活的热忱,都在规律与规划中被消杀干净,只有“傍晚六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裳”;只有“一万匹脱缰的马,在他脑海中奔跑”。
个人公众号:Imagine Heaven。
日本去年拍了一部叫做《美好的世界》的片子,我很喜欢,电影讲述了一个刑满释放的男人重新融入社会的故事,他早年因杀人罪被捕蹲了13年牢房,与世界早已格格不入,出狱后的他发誓一定要好好融入社会,整个过程尽管艰难重重,但好在他遇上了许多好人,也定格了许多温暖瞬间,电影拍得细腻又温情,同时又很残酷,片子的最后,男人在一个雨夜意外身亡,所有对未来美好的期望戛然而止,就像是好不容易将要重建的大厦瞬间崩塌。
那是一个社会边缘人士努力生活最终一败涂地的故事,片名虽为美好的世界,结局却让人心碎,在结局的印衬下,电影前面剧情里展现的所有美好地向上地温暖地东西,似乎都是让人无力承担的生命之轻,每每想到这里,总觉得有些低落。
当然,世界上有多少《美好的世界》这样的电影,就有多少《瀑布》这样的电影,前者先给你许多希望,然后一下子毁坏,后者则是先让你无比压抑,最后在黑暗里涂上一抹亮色。
前者让我们认清生活无常的真相,后者让我们依然相信生活的美好。
所以,我也很喜欢这部叫做《瀑布》的电影,通篇看完,其实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心灵重建。
电影故事的背景正是yq肆虐的当下,由贾静雯所饰演的主角罗品文是一名公司高管,同时是一位单亲妈妈,在yq笼罩之下,罗品文的生活正在崩塌,公司效益不佳需要强制减薪,女儿正处青春期与自己关系紧张,财务情况吃紧,在车贷、房贷、家庭、工作等多方面重压之下,罗品文精神崩溃患上抑郁症,电影的前半段,所有的故事内容都是在向观众传递一个信息,罗品文怎一个惨字了得,人们看似光鲜亮丽的生活又是多么脆弱,大厦崩塌不过就在一瞬间。
而电影后半段则开始重建,母女俩冰释前嫌相依为命,女儿承担起照顾妈妈的责任,而妈妈也努力想要找回自己,慢慢地,罗品文开始恢复健康,她找了新工作,开始新的约会,她们也搬了新家,一切似乎都好了起来。
电影在结局处设置了一个危险事件,与同学老师们外出郊游的女儿,遭遇泄洪被冲走,生死未卜,让电视机前看新闻直播的妈妈无比心揪,最后被成功救起,有惊无险的事故喻示着母女俩的生活彻底走上了正轨。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电影前后对比异常鲜明,前半段压抑难过,母女俩居住的大房子里因外皮整修被一整块蓝布遮盖,色调阴郁又清冷,在刻画罗品文患病的过程中,电影甚至使用了不少类似恐怖片的手法。
而后半段则充满了温暖及轻松的段落,楼房的蓝布被放下,阳光一如从前般耀眼。
女儿手足无措时遇上好保姆,母女俩变卖房产时遇上好中介,妈妈找工作邂逅好主任。
大量的戏份也由之前的室内转向别处,处处弥漫着暖色调。
各种意象表达,前后对比处理,让《瀑布》这部电影显得无比精巧,内里也蕴含着动人的情感及力量。
我非常喜欢电影里的一个段落,它似乎显得有些刻意点题,但也的确让片名的意味更显现化了。
片子里,罗品文患病,每当内心焦虑便出现幻听现象,她一直以为那是机器轰隆声,直到后面与女儿的一次交谈里,她听清楚了耳朵里的声音,说原来那是瀑布啊,她向女儿细致描绘自己的感觉,不再像之前一样暴躁易怒,而是无比平静,最后,她对女儿说:以后能不能不要再问我“你还好吗”,我会想办法好起来,好好地跟你过下去。
百科里对“瀑布”是这样定义的: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的现象,即为瀑布,瀑布又被叫做跌水。
我们常常把生活里的不顺比做跌倒或是溺水之类的,但我们都知道,无论跌倒还是溺水,我们总是可以重新站起来爬上岸,一切灰暗的、无助的、难过的都会过去的,就像瀑布的释义后边还跟着一句话:在河流存在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特征,它最终会消失。
题图:《瀑布》海报台词时刻:
你还可以:树大招风:就让一切随风再见了我的小世界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赞赏转发到朋友圈,扫描二维码,可访问我的主页,你也可访问我的个人站点:1895m.com。
我是突突,一个电影爱好者,互联网民工,我的公众号被系统永久封禁后,建立了新公众号,欢迎关注:
在我的經驗裡,父母的承諾總是說給當下的場合聽的,本質上他們不敢做出超出人生經驗的決定,哪怕知道那是對的。
芳姐生下我以後,人生就定格在23歲,她永遠是白雪公主,永遠相信愛情,哪怕子宮內膜脫落也不吃藥,藥裡有激素,胖了不美。
12年去北京看我,約我和小姨吃飯,穿一身白洋裝白絲襪,神色黯淡,小姨偷偷告訴我她這是剛見了網友,我了然,要是一切順利就沒這頓飯。
我看她這身白皮豬似的打扮,不知道責任是在美顏相機,還是男人信誓旦旦的讚美。
但她從不氣餒,不論是「我的錢就是賺來讓男人騙的」這類豪言,又或者「只要在床上伺候好他就行」如是封建家長製下的小女人竊語,公主對男人的愛都是不可阻擋的。
從芬蘭的科學家,到米蘭的石油大亨,無不覬覦她未婚的子宮,是的,子宮內膜脫落也無法擊潰的愛的鐵壁,直到今天,她依然獨自等待,沐浴在加利福尼亞的陽光下,用翻譯軟件馴化著難以起竿的白男——「以後我們的家得有花園,還有八個房間,我們住一間,剩下的給七個小矮人。
」從我記事以來,她在崩潰時哭訴洪哥對他如何背信棄義,哭訴夜總會的小姐做飛機從重慶來桂林都是她報銷的機票,聲淚俱下握著我的膝蓋說,所有的小孩只有伊伊可以原諒,因為她妈妈和芳姐道歉,說姐姐那時我還小不懂事——16歲的我在電腦桌前如坐針氈,晚自習回來我只想打一把死亡陰影,為什麼要被你道德綁架聽你說你做大別人做小的洪哥後宮秘聞?
這個太子我不做也罷!
我清楚記得彼時芳姐眼中燃著熊熊烈火,她望向虛空,口吻有股子不容侵犯的神聖感:「以後,我們一定會有自己的帝國。
」她從不會說:「小禹,妈妈會好起來,以後我們好好過。
」我的家庭,或許促成了我和現代語境的東亞敘事有著天然壁壘,我不認可苦難是我們的集體記憶,我太知道人能如何消費苦難。
人和人的本質是利益交換,社會存在的意義是方便利益的流動,而倫理只是讓一切正當化的包裝。
人類善良的面孔,恐怕只有對生殖隔離的對象才會流露,你會跟小貓生氣嘛?
你只會蹲下來,喵。
2024-5-26 看过后会觉得挺冷的一部电影, 想着把婚姻当做救赎的人真的会在这部片子里面看到绝望,唯一的温暖会是女儿和母亲相互扶持的故事。
这是讲一个精神病家庭的故事,其实真的挺悲伤的,幸好女儿还让这个故事可以看下去。
当一个人的困境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做呢?
罗品文的爱的故事是家庭的故事,其实以她的条件还是可以找的,只是她一直沉入在以前的家庭关系中,所以没有办法开始新的人生。
罗品文面对人际冲突的处理的故事是妥协的故事,以为一位的委屈自己,就可以换回老公的爱,感觉真的挺可悲的。
女儿面对人际冲突的处理故事是合作的故事,一直在找寻彼此利益的最好点,现在感觉是女儿照顾起了母亲。
今天在回顾那个糟心的疫情经历时,已经很难理解在办公室和家里,人和人之间所遮带的这个口罩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
虽然这部片子只是以疫情做了一个引导,但是至少我们看到了疫情所产生的连带影响,其实这种影响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但很可惜,我们没有类似于这样的作品去记录那个时候的荒诞。
我记得老婆公司当时为了降本增效,所有管理人员,统一降薪,同时在降薪之后没多久,紧接着还给每个人背负了线上销售的绩效。
那段时间,我能清晰的感受到她的压力,同时和影片中的主角类似,我们也背负了各种贷款,房贷,车贷,装修贷,车位贷,消费贷等等。
那个阶段真的感觉支撑不下去了,所以在看到女主压抑、无助、精神极度分裂之后,我特别感同身受,因为老婆在疫情期间,也遭遇了耳鸣等一切心理健康问题。
所幸的是,我们扛过来了,但是任何一个扛过来的人都知道这份来之不易。
今天面对过去三年离奇的遭遇,我们已经不太愿意在无脑的正能量了,我只想照顾好自己的家人,关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至于什么华为牛逼,大飞机上卫星等,和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对不起,虽然是强调女性题材而非女性主义,但还是自觉有标题党之愧。
但《瀑布》确乎是近几年里我看见的,男导演里拍的最好的女性家庭电影。
钟孟宏从友人故事取材,讲述了一个疫情人与人物理隔绝的时态之下,一对母女从剑弩跋扈,到母亲精神崩溃,两人彼此成长共克时艰的故事。
和现实一样,女性两代故事的阴影,总是带着男性的形状。
母亲与女儿关系紧张到精神崩溃的病源中,有疫情之下工作减薪的焦虑,也有对前夫的心结:前夫在离婚前,就与情人有了孩子另组家庭,而母亲自己在离婚三年后仍对他痴心绝对,以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疫情之下,青春期女儿的拒绝沟通,终于是让她在焦虑与孤独之中,崩断了最后一根神经。
和大陆年迈的母亲反过来照顾女儿的《妈妈!
》异曲同工,年幼的女儿反过来照顾母亲的《瀑布》中的父亲,逃避了作为父亲的社会责任,尽管被降格为“只是个提供精子的动物”,仍不可避免的作为缺席的在场,成为母女关系的隐疾;而因房屋拉皮整修,将一家人房子围起来的蓝色帆布,则成为了巨大瀑布的象征。
“瀑布”吸收掉阳光的其它颜色,过滤后的蓝色在房间里蔓延,母亲与女儿像瀑布底下的两块石头,用棱角互相伤害、打磨。
但导演的灯光调度让我们仍对两人的生活抱有一丝信心:忧郁的蓝幕之中,总还是会有暖阳照入。
对人物大量的贴头特写,总让人想起《大佛普拉斯》的台词: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太空时代,但人内心的宇宙,我们还是没办法探求。
存在主义的情绪弥漫全球,特殊时期的肉身隔绝如冰川期一般,加剧了世界的荒凉景象,好在正如电影结局导演所劝慰的,经历了生活瀑布般的捶打,劫后余生后,棱角终会被抚平,曾经以为怎么也过不去的,终会化成涓涓细流,成为两块石头的通往彼此的水桥。
assimilat,confront。
理解透彻:会去驱赶那些卫兵,站在她的视角理解。
confront:父亲的电话就在这里,你问她,还会回来吗?
那是,瀑布的声音。
就好像,其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困境。
需要自己去踏踏实实突破它,仅此而已。
每个人想要的生活,都有价码。
可对我,其实是,失控与否。
我哪怕失控都一直是自己控制并且意识到的。
可,微醺带来的舒服,确实不会伴随着多强的心力控制。
所以,就做好自己能做的叭。
还有六章,概率论。
坐标台湾台北,贾静雯是独自抚养高中女儿的离异女性高管,在疫q经济下行、公司业绩下滑、高管集体减薪的背景下,迫于房贷、车贷、女儿、家庭、工作各方面压力,贾静雯精神破防患病住院,最终失业。
生活就是这样突如其来、毫无征兆的要把她按在水里淹死。
出院后,母女位置转换,高中的女儿王静担起了照顾妈妈和家庭的重任,并不得不接受缺失父亲的事实。
贾静雯逐渐康复,找到了新的工作,交了新的男友,母女变卖房产换了一处新的小家,女儿考了大学且有惊无险的躲过了泄洪事故。
生活的另一面又将水中即将停止呼吸的母女救起,虽然二人身上都湿漉漉的,但好在天已放晴可以晾干。
这便是钟孟宏讲的关于《瀑布》的故事。
一个大厦崩塌又建起陋舍的故事。
人类社会高速发展太久也病了很久,社会里病态的人们都在勉强支撑,一次wenyi引发的连锁反应会使本就病态的人彻底崩溃,应该说任何一件小事都能引起这样的连锁反应,这就是人类社会体系或单个人生脆弱的地方。
钟孟宏就是利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病态的调调去窥探一个破碎家庭里的母女。
起初他手拿大棒用阴森惊悚的调性一下下将母女击倒,然后又开始拿着狗血喷洒温暖,一次次救母女出生活的泥潭。
从此母亲为了女儿活,女儿为了母亲生。
电影前半段强行拆楼,后半段强行盖屋,这生活的两面让人死去活来,但《瀑布》终究还是拍给想活的人看的多一些。
因为想要活下去的人,无论如何总是要活着的。
最终钟孟宏还是想让观众体会病态社会中残存的一点点温暖。
假如剧情这样写,离婚失业精神崩溃的贾静雯出院后,新工作被领导潜规则,卖房产被贱卖1000万,女儿毕业旅行被洪水淹死,那贾静雯只能继续发神经病,最后自杀了。
所以钟孟宏强行在电影后半段给这对母女安排了“贵人们”,病友之间的相互安抚,好心的超市领导辅助她们生活,好心的中介经理避免卖房受骗,就连女儿都能劫后余生。
大概是想给生活一点点希望吧。
我们就是那样孤立无援,既不能摆脱生活对我们的恶意,也不能推辞生活对我们的暖意。
看着直播洪灾新闻的贾静雯奉献了一次影后级别的表演,女儿的生还就是她活着的最后希望。
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厦崩塌;再次生活30年,最终瓦房垒起,住在里面的人坐看生活的瀑布一直流,直到活到死。
钟孟宏杀死了那个台湾人,又救活了那个台湾人,这是生活最后的温柔。
Ps.实际上豆瓣现排名第一的影评和我最初想法立意大体一样,都是听万青的人。
大厦崩塌,万马奔腾,这就是生活。
我这就是随手一写,人家写的真挺好,所以安利一下。
开场是亲子关系庸俗命题小作文,反转后是知乎写手脑洞文,从视觉到表演,网飞出品的所谓电影,确实也就是网大。没事,网大广告打得好,引无数短评影评人竞折腰。
应该是钟孟宏熬得最差的一碗鸡汤了吧。呆滞,割裂,有气无力的心理病故事,连疫情也只是一团模糊的背景布。如果不是最后10分钟真的可以拖走了...
看前一半还饶有兴趣,看到后一半,就这?台北很美,房价太贵。
整部电影把母女关系包装成鬼片,甩开温吞烂俗和千篇一律是风格化的高招,但更妙地是这种阴森诡异的气质不仅仅靠着色调、空间的外部设计,而是用贾静雯和王净的表演来成全。这对母女的选角非常成功,两个人确实有相似的气质。板起脸的时候都传递着非常冷的气场,又似藏着后劲的发狠。每一场彼此相对而视的对峙感都非常强烈,不寒而栗。这大概是我目前看过的涉及疫情背景的作品里面最好的一部。新冠肺炎的阴云笼罩在城市的上空,生活着的人们是万千种模样。钟孟宏选择的是对「活着」的焦虑的复刻甚至放大。而这不仅仅伴随着疫情突如其来,更多的还有长久以来的郁结。这份「时序性」的表达更为难能可贵,瀑布不绝于耳,洪水一泻千里。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问题,那就不要问好不好,愿我们都在想办法好起来的路上。
爸妈看春晚的背景音看完了瀑布。其中一些情节失真而虚空,最让我无法接受的是一个不紧张女儿的妈妈是没有爱的,神经质不是通过冷漠表现的。但我还挺喜欢那些明晃晃的隐喻。比如瀑布与最终“母亲承受的女儿仍要承受”,比如蛇——蛇出现的那一刻我甚至哭了出来了,有一种被看见被承认后的轰隆委屈,虽然下一秒变成了“刘冠廷好帅!!!”比阳光普照要散太多,魏如萱的情节完全败笔,配乐还是林生祥的风格,但没有他老辣贴合。但我个人要更喜欢,女人总是让我流泪。
中年被丈夫出轨抛弃、失业、精神失常,瀑布(the fall)本身就是跌落的意思。看了这个电影,突然希望有个女儿,女孩子的情谊在人生瀑布中,给人救赎。
做作的電影、不真誠到了極點,處處都是為了想得獎而拍的粗糙鑿痕,硬要塞入一堆好像會讓人高潮的設計,用 Netflix家庭方案的月費看它都覺得浪費,金馬是變成了迷途羔羊才頒獎給這部片嗎?
中华鸡汤大师钟孟宏的真面目,还没有认清吗? 发国绘画大师豆荚,你知道吗? @望京电影资料馆
有点子莫名其妙的电影。。到底想要讲什么?讲抑郁症?讲母女关系?但是贾静雯演技挺好的!
其实导致影片类型不停变化的原因都是贾静雯,但贾静雯到底在闹什么名堂实在令人费解,最后就是看一部片子好像在看好几部片子,并且哪一部都没头没尾
疫情时代的阳光普照,钟孟宏依然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的痛苦与困惑,值得称道。贾静雯的演技也可圈可点,但是却是建立在荒腔走板的剧情编排之上。整部片子没一个智商在线的,很多场景的表演都十分生涩,说不上来的别扭,两个小时的母女相爱相杀,又臭又长。看了五分钟的幕后工作人员名单,发现台湾人的名字95%都是三个字的啊~
瀑布的激水是母亲主观情绪的宣泄
#TIFF2021 又一部令人失望的台片。开头蛮惊悚的,蓝色幕布的使用是个亮点,让日戏都平添了分鬼魅气质。可从中后段撤走幕布就止不住地撒廉价鸡汤,母女双向救赎达成和解的戏码平平无奇,结尾来了个《红》的遇难情节,按照导演说法是朋友的亲身经历,但整体观感真的说不出的别扭。所谓疫情题材不过是借了个背景的壳,一开始还戴口罩,后半段都看不出是疫情期间了。另外台湾导演是对肖邦的九号之二夜曲有什么执念吗,《青春弑恋》里面用得就特油腻,到这边又矫情地放了一遍,快对这曲子有ptsd了。//211130 这几个奖拿的真心没啥说服力,如此迫切地造神也不是什么好现象,反而更容易让创作者故步自封,陷入到自我沉溺的恶性循环中。。。
演员都没问题 故事实在平淡
不了解女人,为什么还要拍疯女人?
从《阳光普照》里的儿子变成女儿。不管是老式还是现代的公寓,同一个屋檐下的亲人也不能互相理解。贾静雯生病初期让我想到自己的妈妈。我也曾度过片中女儿那样的日子。
突然感觉不变烂就是挺好的,人生其实很容易跌了,所以这明明是很高的要求
私人以为,钟孟宏的作品一直被过誉。他的电影始终给我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这次依然是这样,剧本本身就一般,台词也很做作。生活很多时候真的不是都像瀑布一样一泻千里的,瀑布的最下端永远都是平静的湖水或广袤的海洋,拜托不要只看到陡峭的人生,也不要一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先看的《美国女孩》,觉得很好呀,再看《瀑布》,才明白角逐金马奖为什么《瀑布》能更胜一筹。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精神科医生告诫小静的那句“不要再否定你妈妈了”,这几乎也是对贾静雯为什么会得病的官方注释。先是丈夫背叛,然后女儿叛逆,最后工作濒危,爱情、亲情、职场,人生最重要的几段关系几乎全部毁灭。好在导演给了我们希望和出口,只是讽刺的是,自从贾静雯病后,他们遇见的每一个人几乎全都是好人。真实的世界是这样的吗?
1月31日18: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