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向着未知进发的勇气,或许叫信念,意志,让人类挣脱躯体和精神的局限,努力接近宇宙的无限。
庄子说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很危险的,这是完全没有理性预期的社会体制下的“活命”哲学。
但抛开体制的异化,其实,人类的恐惧感也会对这种信念产生怀疑,然后退回到已知的领域,安于现状。
当托尔·海尔达尔和他的伙伴们躺在木筏上仰望星空,在身下泛着蓝色幽光的海洋中荡漾,我想,冲破一切生命的桎梏,抛却对未知的恐惧,走出去,拥抱我的自由。
我没有勇气像托尔那样“抛弃妻子”的决绝,但我们可以一点点找回自我,每天多做一点点自己,这就是我面对蓝色的星空和海洋时所想的。
很喜欢这部影片,喜欢她的真实感。
航程中的沉闷、孤独、恐惧、妥协、坚定、勇气、怀疑、对峙,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
罗素说,幸福源于参差不齐。
大概是这意思。
我也坚信生命的多样性开启了诗意的生命。
影片让我体验到的真实感,更多源于自然的真善美。
或许,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片天空。
我的天空,有青山卷暮云的水墨诗意,有霞光万丈的恢弘阵势,有鸟儿划过天际的啁啾婉转······我的大地,蜜蜂钻进初绽的月见草白色的花朵,花瓣在嗡嗡声中绽开,折一枯枝,挥舞在孔雀草干枯的果壳中,会流淌出一股清脆窸窣的旋律······天地接壤的层峦,依稀山线,隐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有一天,有个人告诉我,彩虹的那头很远很远,他一定要去彩虹的那头看看,因为彩虹的这头他已经去过。
于是,我的天空多了一道彩虹,前方的路,依稀向着彩虹的那头。
或许,终有那么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彩虹只是幻影,他瞬间即逝,而天空依然美丽。
放下幻影,彩虹不在。
但至少,我们尝试过。
然后,继续向着未知的自由进发。
今天看了《远筏重洋》,电影拍的也许不算什么。
毕竟,这是二十一世纪,充斥着太多的技术、现代艺术、特技、特效,当《阿凡达》都拍出真实感的时候,应该有很多孩子会把《鲁滨逊漂流记》看做真实的故事。
这个电影反倒失去了应有的传奇色彩。
电影从表达真实的媒体变成了表达超真实的媒体。
仅仅是今年,探险类的电影就有好多,还有一个叫做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同样是漂流在大海上。
情节和效果都远胜过这一部电影。
但是因为是有纪录片的性质,有些情节在看的时候,像是身临其境。
我忽然意识到一种社会境状。
如果我就在那条船上,也不须有什么危险的境遇,仅仅是那种境遇下,看不到电影,只有几本书,那么那几本书是不是就是非常珍贵的?
如果书写的就是这次探险和旅行。
那么我就不知道阿凡达,不知道少年派,所有的探险就是这个。
也许,这个就会成为我一生的梦想。
至少这种探险的精神,这种情节会给我无数的幻想,改变我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这不是古时候。
不是遥远荒凉的所在。
繁华的现代的繁华反而成为一种荒凉的缘故。
正因为我可以看看这个,看看那个。
所以,我知道这部历险的电影不仅没有探险性,也没有吸引人的情节。
我们太富足了,我们甚至都不需要选择。
还来不及去回味这一部故事给我的冲击,来不及消化这一部的精髓和表达,下一部又来了。
当我发现某一个演员的表演非常好的时候,我就记着去找他的另外一部,希望能够获得同样的享受。
无论这种享受是感官的还是情绪的,或者是理性层面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世界如此繁荣,却容易变得贫乏。
繁荣没有给我们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我们自己来主张。
我们的主张就是不断寻找被同一类的刺激重复刺激。
我还记得,我的儿时,手边没有多少书籍,于是我的课本就成为一座宝库。
不断的阅读和把玩,一篇课文就能引发出更多的内容。
自己也会尝试着这样那样的写作文。
希望我能够再现自己获得的那种或者感官或者哲思或者情绪上的内心涌动。
每当遇到一本书,哪怕是从红涛爸爸那里获得的几页用来包药片的废纸,都要在片段的文字中寻找在其他片段中应有的内容。
那种贫乏,是一种繁荣。
因为贫乏,所以使你的人生朝向了某种狭隘的唯一性上面。
人们都说是理想、梦想引导着人的一生。
我不这样认为。
是个体足够的认知和倾向造就了一生的朝向。
但是在繁华的背景下,我们的认知和倾向都失去了唯一性。
人们应该发现,随着见识的增长,善恶、对错都有了相对性。
我们把善恶分为真善恶,把谎言分成真谎言和善意的谎言。
因为现实的复杂性正在冲击着个体甚至集体的经验。
电影、书籍或者其他的任何一种媒体都在以正式或者恶搞的形式描述着世界的复杂性。
身处在这样的文化场景中,一个人或者一个孩子,就像一个向日葵举起花朵却不知道朝向天空中无数太阳中的哪一个。
这样的向日葵是富足的,是茁壮的,但是又是不确定的,要么是彷徨的,要么是随机的。
我们已经不可能恢复贫乏。
我们应该去了解的贫乏,不应该仅仅是历史,还有那些贫乏时代的富足。
这种思考,在这个繁复的世界里,弥足珍贵。
远离了尔虞我诈的人类社会 在国家资助下 以英雄或开拓者的名义不顾一切舍弃家庭去做科研 实验 探险 求证 顺便记录生活拍出纪录片 回来把经历写成书 片子与书都大卖 换来名与利 主角的真实人生 有这么一类人 不顾他人的看法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无论多么困难 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做 对 其实许多事情如果远比不上生命的价值 那就没有做的价值或意义这些人或者创造了历史 或者更新了人类认知 或者也只是一片奇葩的云 你愿意做地上的蝼蚁吗 云也不错
你要当一个坐井观天的空想家,成天梦想海阔天空,却永远跳不出自己给自己划的圈圈;还是墨守成规的理论者,空有满腹诗书,却永远纸上谈兵;抑或是做一个勇敢的实践者、冒险家,敢拿未来甚至性命去冒险,哪怕可能失败成为他人笑柄?
<<孤筏重洋>>拍得绝不算精彩,画面也远赶不上pi,人物刻画也不够丰满,但是几位主人公的冒险精神却让我震撼!
特别这确实是真人真事,根据主角托尔•海尔达尔的同名小说改编,相信小说绝对比电影精彩太多,很遗憾这样的一本书居然之前都没有在中国火起来,而它在很多国家都被列为青少年必读书目之一,不过现在它会成为我的必读书啦!
记得,电影结尾字幕叙述了几位主人公后来的生活,我以为他们会结束冒险安享生活,没想到的是他们大都继续冒险和探索,甚至有一位计划滑雪去北极却死在了探险的途中!
可能在别人眼中是绝不可能的事,甚至沦为笑谈,不过他一定是死而无憾了!
如果探险家只需要一种精神,那就是“轴”。
挪威探险家托尔绝对算不上一个标准式的英雄(除了帅气的长相和金发啊喂)。
他并不机智果断,也并不能独当一面,更不是无所不能。
他固执地坚持要像一千多年前的kon-tiki号一样使用绳子捆绑木筏,而不是铁丝,任由绳子被磨断;面对船员之间的矛盾,他也只是在一旁默默观察,没有出面调解;面对偏离了航道的事实,他似乎一直在自我安慰,“我们没偏离,没事,没事”;作为跨太平洋冒险的发起者,他甚至不会游泳。
但是他轴。
为了证明一千年前的kon-tiki可以从欧洲大陆横跨太平洋到达玻利维亚,他非要遵循当年的制造工艺做出一个无动力的木筏,仅靠海上的风和洋流横跨太平洋。
他顶着嘲讽到处找赞助,他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痛苦的选择了已经奋斗十年了的事业。
最终组建了他的探险团队。
从一个工科生严谨的角度来看,就算他能够成功的用他制作的木筏横跨太平洋,也并不能证明一千多年前的kon-tiki就能。
严格的说,在他当时的环境下,不可能百分之百还原当年的条件。
在制作木筏的过程中,他或许用到了现代的切割和搬运工具;在带上的食物中,一定有一千年前达不到的条件,比如电影里出现的“防鲨鱼粉”;在一开始驶出港口时,他也使用了蒸汽船将木筏拖出港口。
一切的一切,显而易见,并不符合千年之前的条件。
所以一开始,这次探险的目的——证明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可以通过木筏横跨太平洋实现移民,就是站不住脚的。
可是托尔还是做了,因为他轴。
说实话我有点讶异这样一个人竟然最后能够成功完成探险,成为挪威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
仿佛他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亮点,没有什么过人的能力和探险技巧,只有轴,算是他的一个特点。
但或许也就是他的轴,让他做了所有人都不敢尝试的事情,让他向世人证明了一个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必然会发生(《星际穿越》的墨菲定律乱入)。
或许托尔会失败,他可能将成为当时人们的一个谈资然后消失在后人的视野。
但是可能另一个人会出现,他轴,他愿意做其他人看来不可能,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能这个人也会默默 的死掉。
可是世界这么大,总有个轴人会成功,然后他就名震四海,流芳百世,他就是一个成功的探险家,而他,也将证明,如果探险家只需要一种精神,那就是,轴。
传奇探险家海尔达尔的生平以及他在1947年乘坐简易的木筏穿越太平洋的真实故事。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关于永不放弃追逐梦想的故事。
其实看电影时觉得他们一行人及其不靠谱,不管是男主不会游泳还要用木筏穿越太平洋,还是胖子拿鱼叉叉鲨鱼,扔掉捆绑的铁丝,用无线电汇报一切平安,被鲨鱼群包围……感觉……一直在作死……但是仔细想想,可能是我失去了理想主义者的那一腔孤勇了罢,“只要相信没事,就会没事”男主作为一个科学家,为了证明自己论述,可以不顾性命,船员们跟他认识不久,也决定一起出海,挺羡慕这种状态的,有自己的信仰,敢于去实现梦想。
电影如果按照一般的拍法,完全就是普通的冒险片,但是导演很厉害,电影始终弥漫着一层淡淡的忧伤,夜空下男主和船员们的对话让人心生怅惘,直到最后的胜利才是真正的高潮。
带着看美国航海大片的心来看挪威人拍的故事,难免high不动,该紧张的时候紧张不起来,本来来了一群鲨鱼,人都掉进去了,按传统思路不秒杀吃掉也得掉个胳膊腿的,可是两个人玩好无损的上来了,没有落入传统航海惊险重重伤病重重的俗套,庆幸之余却不够虐心。。。
人物之前该冲突的时候,放美国大片早扭打在一起了,两个爷们用眼神对杀了几秒钟,就完事了,真应了挪威人慢吞吞温唧唧的性格。
好玩的事儿是又听到挪威腔英语!
本来很严肃的说事情,我却觉得是在幽默
海子卧轨自杀的时候带了4本书,《Kon Tiki(孤筏重洋)》便是其中一本,这曾是一道考试题目你敢信?
它讲的是作者托尔上世纪40年代的亲身经历,真人真事,从秘鲁乘木筏横渡太平洋到达波利尼西亚岛群的传奇故事!
因为非常好奇我就想买来看看,没想到绝版了!
于是在淘宝下单买了翻印版。
真不敢相信全球销量5千万册被译为70多国文字的一本书在国内居然如此冷门,必定是有原因的,至于原因是啥,看了才知道。
2012年被拍成电影,刚看了,说实在的,没什么波澜,比较沉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它好看多了,也许书会不一样。
托尔在2002年去世,其他4位同伴分别在1964、1972、1986、1997、2009年去世。
在这次远征历险结束后,托尔的妻子丽芙就和他离婚了,丽芙去世于1969年,托尔则继续从事考古、写作与探险工作,可见波澜壮阔与平凡日常无法相容。
第一部分 准备远行1.Larvik ,挪威 1920【奠定理想】少年thor坠入冰窟侥幸逃生,看见一片神奇水世界,经典的少年决定论2.Fatu Hiva,POLYNESIA 1937【怀疑理论】Thor及妻子住在民风淳朴、风景秀美的波利尼西亚岛上,进行人类学和科学调查科普:高更所挚爱的塔西提岛或者称大溪地,就是在波利尼西亚群岛之中几个细节表现thor开始怀疑传统的“波利尼西亚人来自亚洲”的理论,thor的理论是南美人划着筏子横跨太平洋,来到波利尼西亚定居,这也是他要去证明的(1)划船时妻子的一番关于波利尼西亚人来自东方的言论,引thor深思(2)在岛上找到一种叫做faa hoha的最早于南美发现的菠萝,难道这种菠萝是游泳过来的?
插入一条副线:thor和妻子liv在瀑布野浴,不切近景,导演可耻!
(3)问到底的一个老人:岛上人的祖先来自哪里,老人说:在太阳神TIKI的指引下从东北来,波利尼西亚的东北方向不正是拉丁美洲嘛(4)在当地人的指引下,他们来到丛林深处,看到他们口中的Tiki太阳神相,就是海报中thor背后那个极像吴哥的高棉微笑或者复活节岛的石像的雕塑 科普:太阳神在每个文化的神系里面都有太阳神的存在,希腊的赫利乌斯和阿波罗、埃及的Ra、北欧的sol(值得一提的是男主thor的名字在斯堪的纳维亚神系里对应雷神,难道说太阳神指引雷神,好跨越!
P.S.漫威的雷神除了卖腐外,其余的就是垃圾)最重要的是拉丁美洲的阿兹特克、印加、玛雅三种文明里的太阳神,你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印第安文明里的太阳神,和波利尼西亚人的tiki神长得很像3.Brooklyn,NY 1946【准备出行】(1)书稿被退拿着苦心经营十年,关于波利尼西亚人来自秘鲁的书稿前往出版社,被出版人嘲笑他的理论的不可行性,同时出版人无意间提及,这个理论除非你自己坐着木筏从秘鲁漂流到波利尼西亚方才能够证明其可行性,这无意的谈话却激发了thor内心航海的冲动(2)赞助被拒---thor带着自己的计划去杂志社拉赞助,结果当然是被一口回绝(挪威小帅的英语好烂,完全秒杀阿三英语)(3)转折---神旨:感冒无助的thor来到天台放风,在一回眸之间看到了初生的太阳,就像1500年前的波利尼西亚人一样,他也收到了太阳神tiki的指引(4)之后thor来到酒吧寻找陪他远行的水手,自然无人应征。
却遇见了一个愿意陪他远航的实为设计师的空调售货员;两人随即买机票前往秘鲁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来到一个貌似探险协会的地方,一个在极地冻折了一条腿的老人告诉thor,我们一定要相信先人的方式,否则会酿成意想不到灾难。
这为下文航海途中的一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为什么thor一直坚持使用当初南美人使用的材料造船(5)一条副线:家庭线远在NY的thor打电话告诉妻子不回挪威过圣诞了,liv真是贤惠,没有像我们东北的大老娘们一顿骂,而是选择一种江南女子的温婉表达愤怒,直接挂电话。
在谈话之中我们可知,thor为了写这篇论文在纽约呆了十年,所以可以看出thor将全部身家都赌在这项研究之上4.Peru 1947【旅行起点】(不明白一点,明明出发前是1946,怎么到秘鲁就1947了呢,即使过完圣诞也应该是1946啊,应该是个小bug)(1)队员相识:纽约两人和已到的三人会合,这三人一个是thor的童年玩伴,另两个是无线电专家,后来在旅店又加入一个摄影师,六人组正式形成(2)突破窘境:因为拿不到资助,没钱付房租和造筏,六人在雨天被旅店老板赶了出来,无奈之下thor只能寻找秘鲁的总理求助,这一段特逗,thor把两个侍者当成总统,却把总统当成侍者。
拉赞助的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
(3)造筏与准备:采用一个伪记录的形式拍了一个造船过程的纪录片,很有意思。
造完筏子开始画旗,图案就是tiki神。
在准备船上用品时,有人带书,而thor准备了一把可以锯下腿的刀,看来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4)践行:在酒店的践行晚会上,thor突然回忆起和妻子在波利尼西亚岛上举着伤腿等待船只的往事。
之后与妻子liv打电话告别,场面很悲伤,这条线索很多余(5)出发:1947·4·28 thor和他的五名船员踏上行程,送别场面空前壮观。
他们的木筏造的和漂亮,完全是一座水上的房子!!!
注意!!!
片子讲到这里已经花了40分钟
你要当一个坐井观天的空想家,成天梦想海阔天空,却永远跳不出自己给自己划的圈圈;还是墨守成规的理论者,空有满腹诗书,却永远纸上谈兵;抑或是做一个勇敢的实践者、冒险家,敢拿未来甚至性命去冒险,哪怕可能失败成为他人笑柄?
<<孤筏重洋>>拍得绝不算精彩,画面也远赶不上pi,人物刻画也不够丰满,但是几位主人公的冒险精神却让我震撼!
特别这确实是真人真事,根据主角托尔•海尔达尔的同名小说改编,相信小说绝对比电影精彩太多,很遗憾这样的一本书居然之前都没有在中国火起来,而它在很多国家都被列为青少年必读书目之一,不过现在它会成为我的必读书啦!
记得,电影结尾字幕叙述了几位主人公后来的生活,我以为他们会结束冒险安享生活,没想到的是他们大都继续冒险和探索,甚至有一位计划滑雪去北极却死在了探险的途中!
可能在别人眼中是绝不可能的事,甚至沦为笑谈,不过他一定是死而无憾了!
好电影
2019年的某一天早晨,我睡在床上幻想一件事:如果在太平洋上顺着洋流和季风一直漂,能不能横渡,然后搜索了一下,发现有《孤筏重洋》这本惊世之作,不经叹为天人!
和少年pi截然不同的漂流故事 出乎意料的好
大海从未嘲笑过勇士
7.2分
6壮汉漂流实验记
佩服却不羡慕
浪费了好题材!想让人“激动”,还得让好莱坞来。
喜欢这部胜于《少年派》。原因有二:一是个人热衷的偏执与信念;二是真实事件改编,且有上乘冒险纪录片保底。
海上挪威版一个都不能少,抱歉不能给三星,实在太嫩了。
太狠了
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所以更加真实而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戏剧化。
与同题材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 更有细节 更真实 因此也更好看
最近又开始了间歇性的“什么也不想做”时期。
中规中矩吧,只能说电影的主旨“为了真理牺牲一切去冒险的勇气”早已经被好莱坞拍到陈词滥调,在海洋上的漂流过程比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而主角在漂流过程中内心的挣扎过程只是点到为止,看来全球的电影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的。有没有觉得男主角某些时候蛮像高斯林的
男主的妻子在信中对他说:“讽刺的是,我最爱你的那些特质也正是我们分离的原因。”我瞬间联想到了《徒手攀岩》的男主人公。这恐怕就是他们这群人共有的宿命了吧。更讽刺的是,男主不顾一切、无比鲁莽地想要证明的理论,却基本已经被如今的基因学、语言学和考古学证伪了。但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啊。顺便,原著已入待读书单。期待中。
很一般啊,怎么能得到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呢
和少年PAI比差远了好嘛!不过就是有个看上去不太切实际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最后震撼全场的经典型故事梗概。在飞机上看我一度担心发生事故掉入太平洋和鲨鱼亲密邂逅。。。。。。
粗略的看
People who have things to think about, they should try this, drift into the Pacif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