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The Artist,星光梦里人(港),大艺术家(台)

主演:让·杜雅尔丹,贝热尼丝·贝乔,约翰·古德曼,詹姆斯·克伦威尔,比茜·图诺克,佩内洛普·安·米勒,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小狗乌吉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11

《艺术家》剧照

艺术家 剧照 NO.1艺术家 剧照 NO.2艺术家 剧照 NO.3艺术家 剧照 NO.4艺术家 剧照 NO.5艺术家 剧照 NO.6艺术家 剧照 NO.13艺术家 剧照 NO.14艺术家 剧照 NO.15艺术家 剧照 NO.16艺术家 剧照 NO.17艺术家 剧照 NO.18艺术家 剧照 NO.19艺术家 剧照 NO.20

《艺术家》剧情介绍

艺术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27年,乔治·瓦伦丁(让·杜雅尔丹 Jean Dujardin 饰),是默片的最佳男主角。每次他在舞台上,都会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他的爱犬是黄金配角,其他女演员只有靠边站的份。一次,面对媒体采访,他无意中邂逅了一位表现欲超强的女子佩皮·米勒(贝热尼丝·贝乔 Béré nice Bejo 饰),尽管后者抢镜出风头,但是他还是儒雅以待。不过,这则头条新闻却压过了他的新戏,老板极为不满,老婆也醋性大发。后来,佩皮闯荡好莱坞,恰好与乔治重逢,这令他心神不宁,演戏频频NG。后来,与老板闹僵的乔治,决定自立门户,自编自导自演。与此同时,佩皮却借助有声电影的契机迅速蹿红,成为了首屈一指的明星。最终,他的默片与她的有声片档期撞车,一场在新与旧、情感与票房的争夺战拉开序幕…… 本片获69届金球奖最佳音乐片/喜剧片,让·杜雅尔丹获最佳音乐片/喜剧片影帝,及 64届戛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战马回归之路我可爱的宾杜极品老妈第一季地狱之渊红心的杰克和气蔼蔼孤身一人京都寺町三条商店街的福尔摩斯监狱剧院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基因迷途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笑面杀手青年黑杰克非官方行动夏目友人帐:曾几何时下雪之日伊丽莎·施莱辛格:永远火辣辣王牌英雄七妹魔法学院牛仔裤的夏天2冲击波极端禁忌游戏之迷藏摸心第六感处决男保姆特搜9第二季

《艺术家》长篇影评

 1 ) The Artist

10/10 第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 当电影褪去了华丽的色彩,优美的声音之后会变成什么样?

答: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导演带着观众穿越回了那个默片时代,而观众也穿越到了那个曾经的童贞的电影迷,电影里外的一切都会到了最初的美好~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是有操守,有追求,有艺术性的,尤其在从默片时代到有声时代急剧变化之中,依旧保有对艺术的信仰,这正是不忘初心,正如当年的卓别林一般,但艺术自身也是会不断发展的,不忘初心方得浴火涅槃,最后成为真正的Artist。

感谢这个时代还能有如此伟大的默片演员,还能还我一个最初的电影梦,不枉我在观影中途多次落泪,这样的感觉太好了。

配乐也是神了,通过音乐表达文字的典范,小狗也是拼了。

时代的交替,不可逆转的变更。

由沉默到欢脱, 一切都塑造得如此完美,完美再现了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的电影叙事手法,对当年的那些来到好莱坞发展的欧洲导演, 对好莱坞经典叙事,对黑白“无声”电影,几乎都是一次的完美的致敬!

坐在电影里仿佛自己完成了一次时空穿越,I love it

 2 ) 艺术家 The Artist

不做影評,只談個人感受。

看完片我得到了兩個詞,一個是“情懷”,一個是“懷舊”。

所有的藝術工種都是需要強大的心靈支撐的,不只是耐得住寂寞和與時俱進,是keep walking;更不是孤芳和沉溺,是面對質疑和衝擊的堅韌和泰然。

感同身受是一個很客氣的詞,happy ending是普羅大眾的美好嚮往,如果是真的,多半的人還是選擇吞槍自盡的,如果人人是勇者,那就不存在掌聲這回事了。

散場后,大半的觀眾還留在座位上。

有感動,但不是因為感動,懷舊跟感動是兩碼事。

懷舊是形式,而感動是內心的。

懷舊是現在過去式,是一種心靈告慰,是對過往美好的留戀,而當時,我們並不感動。

這種情緒需要出口,需要被表達,甚至宣洩,但不是消費和重塑。

就觀感而言,敘事簡單完整,畫面精准流暢,音樂恰到好處有感染力……原因很簡單,複刻經典終不會讓你失分,通篇的致敬情懷猶如一曲經典串燒,看著過癮,卻留不下絲毫。

告慰經典並不能使其成為經典,百分之百的高仿,終究不是真品。

我們喜歡舊貨和有時光洗刷痕跡的老東西,是它給我們留下的回憶和共同經歷,而絕不單單只是樣子本身。

討巧的原因是杜雅爾丹說的“與眾不同”,跟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多數影片不同,至少是形式上的不同。

這一度讓我想起了《阿凡達》,而《阿凡達》是向前看,《The Artist》卻帶不來那樣的工業進步。

 3 ) 声音里玄妙

如果卓别林开口说话了,你会愿意倾听么?

看完《艺术家》,我在回家吹着小风的路上,冒出这个问题。

如果你看过他的所有喜剧,无论是城市之光里善良的夏尔洛,还是你最最熟悉的摩登时代,你是愿意听他开口用对白讲一遍他的故事呢,还是会捂着耳朵,大声叫嚷“这样就好,这样就好,干嘛加对白嘛!

”这位有声电影诞生之后坚决抵制了其十几年的默片大师曾经说过:“有声电影彻底埋葬了传统的哑剧,而这却是电影艺术的基础。

电影演员应该懂得,是镜头在讲述故事,而不是对白。

”1895年,电影在巴黎诞生,无声电影红红火火的捧起了一代人,这一切,在这个荧幕上,缩影在《艺术家》里的科顿身上。

他拥有最好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眉毛、鼻子、嘴巴有着丰富的表达,甚至连胡须都会说话,幽默的笑容与生俱来让人觉得明朗快乐,绅士风度华丽丽的让他变成了大众情人,这一切还不够,缺乏了某种戏剧效果,所以,他还拥有一只可爱聪明训练有素的小狗,在镜头里,他是一个完美的无可挑剔的男人。

可是这一切的表达里,他不能用声音为媒,他是无声电影演员。

无声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能带给你什么?

美好的时刻里,你捂上耳朵,看到美丽的烟花。

那就像是天上开出的花儿。

而在煞风景的时刻,你有可能是在公车上看到一个完美的背影,看了很久很久,觉得气质娴静,迷人的无可附加,可是,这个时候,包里铃声一响,你不喜欢的调子,她接起电话,声音是你不熟悉的方言,在讲柴米油烟的琐事儿。

甚至是抱怨公司的领导、同事,你如梦初醒,索然无味,女神不见了,仙气儿飘飘摇摇的散开去了车窗外。

玲珑的人太少,如果只以最美好,想象空间最大的一面示人,一切或许就会完美一点吧。

而无声电影里,就有一种完美,那是丰富的肢体语言和会说话的美丽的脸,就可以缔造的。

电影,在诞生之初,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幻术,而它的本质,也不过是一个幻术,不过在这个幻术里,你可以做一场梦,关于任何的任何,而无声电影里,声音就是你可以做梦的空间,一个美丽的主角儿讲的所有的话,都可以是你已知的最好的声音,他的面貌,可以搭配任何语言,低沉优雅的法语,甚至是70年代电影的播音腔。

只要你认为它够好,够贴切。

它都可以为你于荧幕构建某种完美。

所以,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往往是苦差,改编经典名著,更是一个险活儿。

往往不论如何努力,都会骂声一片。

你错就错在,坏了一场美梦。

而科顿,他是如此熟悉镜头、荧幕和观众,他熟悉无声世界里他们喜欢的一切,所以,当他亲手为她点上了一颗痣,一切如此自然,她注定了会红。

一张脸因为一颗痣,不仅仅迷人,更增加了荧幕的辨识度。

她不能讲话,在无声的世界里跑着龙套,直到时代列车轰轰隆隆的开到了有声电影的站台,她才作为一个愿意被倾听的新鲜人走到日光下。

而他,作为无声的巅峰,却在瞬间惨遭遗弃,他把腰杆子挺得笔直,无声电影已经被他巅峰造极了。

这是神话,是他的信仰,谁动了这个神话,就是要他的一身荣耀暗淡、散尽。

于是卓别林抵抗有声电影,电影中科顿也是同样,拒绝接受拍摄有声电影。

抱着旧梦,继续拍摄无声电影。

可是时代,是不宠爱怀旧的人的,怀旧是落后,停滞的代名词。

他在旧梦里轰轰烈烈的破产。

所以,他的故事开始了悲剧进程。

一个夜里的一场梦里,在一个没有声音的场景里,他突然发现,杯子落在桌子上是有声音的。

那是电影里第一次出现声音,一切像是从梦里骤然坠跌到现实,他自己的声音不见了,外面一切一切都是有声的,姑娘们的嬉笑声,门关上的重重声音,羽毛落在地下,那细小的声音在潜意识里却振聋发聩。

他梦到自己被一个人遗弃在了无声的世界。

这种孤独感,是无法无法言说的。

可以将人的信仰击溃。

但与此同时,那个爱慕她,在镜头前,说说笑笑的姑娘。

却风光霁月的大红大紫起来,那是有声电影的躯壳。

年轻、新鲜、美丽。

万人迷恋。

他不理会这一切,关上了门,躲在无声电影的世界里。

她远远的看着她,以最默默的方式,一次次的雪中送炭,可是物质上的任何帮助,都不能挽救一颗枯萎、颓废的心,他一把火将所有的胶片烧了。

将自己也仍在火海里。

死里逃生的他后来知道了她做的一切,这一切如此的屈辱,他的骄傲无法承受这个结局,他回到已经烧毁的旧屋,拿出了火舌未吞没的枪,他打算了结自己,与此同时,她开着车横冲直撞的到了他家楼下,这个时候,字幕说,砰的一声响,以为是他已经开了枪,自杀了,下一个场景,却是她的车撞到了他楼下的树,观众松一口气,这当真是只属于无声电影的悬念。

分析电影隐喻,在我看来,是一件很附会的事儿,但是,在这部像无声电影致敬的片子里,却是觉得贴切。

在她的狂飙路上,我在想念那个眉毛会飞舞,让人无比开心的科顿。

有声电影从无声电影里走出来,并不是粗暴的抛弃,将无声电影赶上绝境。

这种关系是爱,又像是一份情,彼此牵着最柔软的部位。

我从你这儿生长出来,我爱你、敬你。

最终他获救了,很喜欢导演最后的处理,那是时代的遴选眼光,他最终没有妥协去拍有声片,他不愿意在镜头前说话,他也觉得他已经开不了口了,他和他的影迷都无法去打碎那个梦了,聪慧女主角便带着他去跳他们相遇时的踢踏舞。

这是一种新的类型片的诞生么?

我没有考究,但是,无疑这是一种进步。

这个结局的妙,比让他接受有声电影来得更真实。

也更加暖心,因为,结束的时候,我也莫名的松了一口气,他最终没有开口,将这个气氛破坏。

瞧瞧!

我也是个如此的观众。

1936年,《摩登时代》里,一直拒绝有声电影的卓别林,在电影结束时哼了一支歌,那是他自己亲自哼的。

虽然如此这部电影一般被看作依然是一部无声电影。

但是,是第一部可以听得到卓别林本人的声音的电影。

电影教科书里说,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

电影学院里的拉片课程,有时候,会关掉声音,看看纯粹的没有声音的电影,我想说,如果关掉声音,还是能让观众耐着性子看完的电影,一定不是一个太坏的故事。

 4 ) 无声到有声

看到《艺术家》(The Artist)演员名单上的让.杜雅赫丹(Jean Dujardin),我着实吃了一惊,这也是最终促使我赶了一趟周末夜场的原因。

我想看看“花园里的”让究竟有何种能耐,摘了戛纳又摘金球,现在还提名了奥斯卡。

印象里和花园(Jardin)沾边的人物往往诗意翩翩而不贴实际,电影《芳芳》(Fanfan)、《怪胎》(Le Zèbre)后面就矗立着一座,亚历山德雷.雅赫丹(Alexandré Jardin),他的文字不是不好,但总是哪里隔一层,以至于电影也是,好像还悠着一口气高潮就混过去了。

他的文坛地位我不了解,但于我呢,他就适合小小人群偶然欣赏。

让.杜雅赫丹这个演员,之前我一直和丑角、谐星划等号。

最有名肥皂喜剧《男孩与女孩》(Un Gars et Une Fille),充斥着细碎黏糊,过度夸张的笑料,他和他太太的扮相、妆容也十分惊悚,法国人虽然纯天然地歇斯底里,但我对他的接受力很有限,更喜欢老辈,如棕肤潮人那一拨。

再就是在无数场合看到这颗事实上五官深刻、可以称得上英俊的怪味豆,明明很有型,却永远安定不了眉眼,我捉摸不透他要表现的性情,观感跟着过山车,委实谈不上舒适。

法国虽然丑男当道,男女失衡,我却从来没有为帅哥杜雅赫丹抱有一丝幻想。

而第一眼看《艺术家》的海报,我曾想这不是肖恩.康纳利年轻的时候吗。

影片中间,他的侧脸无数次让我想到罗伯特.泰勒,更不用说那道克拉克.盖博式的微笑弧度了。

至少从造型上,他稳健、含敛了许多,嬉皮喧闹烟消云散,定下来,帮你聚拢,然后发散到他周身,专注他的演出。

杜雅赫丹演了一位如日方中的默片大明星从尖峰滚入谷底,又不尽然地缓缓拾起自己。

故事其实很单线,会怎么走向,人物会跌得多惨,观者一目了然,掺入的扰动元素,是爱情。

与明星桃花春风、眉眼情牵的正是他的忠实粉丝,另重身份,则是拼力追赶他的强劲后生,更了不得,她说话,而他拒绝说话,她顺应时代,而他顽固得要死。

爱情的绳索,时而挽留着他颓败的江山,时而重拳出击,伤透他的自尊心,把他逼入死角。

原本程式化的人生必经路,因此走得留情,拖沓,复杂。

电影抽析的元素呢,是人声。

杜雅赫丹无言地饰演乔治.瓦伦汀(George Valentin),乔治进而无言地展现银屏上各路好汉。

这双重的无言里,后者似乎更倚重传统的杜雅赫丹,他的喜剧功力释放无余,你会觉得他多么轻松自如、愉悦优雅地抖包袱,无论挑眉,轻笑,还是展臂,猿身,或者风流倜傥的舞步。

他的乔治呢,则更符合现在观众对“自然”的要求,虽然轻度笑场,仍然是他的拿手好戏。

这个人物被他阐释得非常立体,甚至当他一步步坠落时,我会以为他一步步升华了,顺风顺水的时尚宠儿与生活磨难千锤百炼的小市民,如此巨大落差,如此辛苦调适,都在他的制动范围内,而且他不得发声,却轻易牵动观众的笑容和泪点。

他的乔治最最颓丧受伤、几无生意的时刻,我由衷赞叹,杜雅赫丹多么投入多么稳啊,那一刻我感谢老天让我见过《男孩与女孩》里的他,感谢他不曾稍离地努力着,我为乔治难过的同时,也在惊艳花园让的感染力,一边坠落一边涌起,好像形成波峰波谷抵消的直线,可是在心底,则是双向感觉的扩大,互为撞击。

电影的初本形态,我是罕有观看经验的。

应该说一开始有点被迫,不住地追问,就这样无声到底吗?

直至末梢听乔治法音极重的一句‘With pleasure’,仿佛云开月明,松了一口气之余,竟又有点怀念云霭尘霜、无法张扬的沉默了。

大概我有惯性的强迫症吧,不过,不容忽视的是,无声的时候,你才意识到有声的可贵。

比如单打独斗的乐声,它们的急缓沉扬叙述着故事,你会竖起耳朵去捕捉它们的情绪,又如慢一拍黑屏上的字幕,休止后浮现,拉扯你的好奇心然后填满,比之同声同气,增添了多少曲折呢,原来每个音节每句话的分量,是很重的呀。

然而在我们熟悉的视听嘈杂的电影环境,这些我们最依赖的,显然最被轻怠,于是诚意笑容便需要极高的技术伺应,绝不至于这么朴拙而宽容。

从无声到有声,《艺术家》似乎也在告诉观者,你们也走过一个完整的有得有失的零和过渡。

电影模拟人生,人一开始是不会说话的,人的爱情也鲜有轰轰烈烈开场的。

尽管这部戏的爱情和事业撞车,于无声处的爱情,却似乎更润泽千愁,悠心难忘,同时,稀释其余生存苦难的能量更强大。

不得不再表扬一下杜雅赫丹,初遇时电眼和怦动,化妆间里了然、跃然、微失落,真相后苦笑、不堪,新影吃瘪对佳人漠然、冷嘲,看她的对垒戏是叹笑、自嘲,自尊心被撕裂急怒攻心而强自镇定,等等等等,这一切幽微变幻,他都不温不烫表达出来,唯其静默,气场贯彻,尤其悬在人心上。

从无声爱慕到有声伴侣,从至少我这样观者的视线盲区到国际大舞台,我很感激没有放弃的让.杜雅赫丹,真为他高兴。

 5 ) 一个有声片明星的诞生

《艺术家》以黑白默片的表现形式拍摄,音乐、字卡交代剧情,音效、双关阐述默片与有声片的艺术形式与角色关系,值得玩味。

片头衬着传统配乐的字幕图案来呈现演职员名单。

以一段科幻冒险片引领开场,之后发现这不过是电影院中正在播放的一部“戏中戏”,伊始就已透过为默片配乐的雄壮交响乐来暗示“有声”与“无声”的紧密结合,来营造反讽效果与隐喻意味,颇具巧思。

故事上则采用年代体,最初时间为1927年,正值默片与有声片交替时期。

世界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便是诞生于这一年。

而《艺术家》中的男主角乔治.瓦伦汀是无声片时代的大明星,他在影院外做宣传时与迷恋他的女影迷佩蒂相识。

而佩蒂恰好在这个有声片崛起的时期进入影坛。

瓦伦汀的故事正是电影工业的故事,就像《日落大道》(Sunset Blvd)中的一代默片巨星诺玛.戴思萌一样,在有声片完全取代默片的大潮中被淘汰。

而年轻、创新、谦虚的佩蒂正代表了新的有声片的势不可挡,与瓦伦汀的老派、守旧与狂妄自大形成反差。

20世纪末期,很多默片老演员不甘江河日下,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与时俱进,甚至自主创立电影公司,就像瓦伦汀那样,他在有声片出现的年代,依然乐此不疲拍默片,独立制作的《爱的眼泪》中主角的结局是被掩埋在了沼泽之中 — 这也影射了瓦伦汀自身。

而佩蒂在进入电影圈初始,一方面崇拜且爱慕瓦伦汀,一方面又获得了后者的点拨 — “若想成为一名女演员,就要与众不同。

”于是他给了她一个标志性的“美人痣”。

佩蒂在无名氏、女佣这些角色的洗礼后,逐渐成了有声时代的头牌。

但其实她和瓦伦汀一直都在暗自关注着彼此,只是两人的地位已然反转 — 一边是《一个明星的诞生》(A Star Is Born)影坛新秀,另一边是《日落大道》中的没落巨星。

编导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一直在透过这种通俗剧情节,来强调男演员(默片)与女演员(有声片)之间相互对立和相互潜作用的关系。

这两个演员选的也极好,扮演瓦伦汀的让.杜雅尔丹在不同情景所流露出的厌世感与略带高傲的魅力相得益彰,而扮演佩蒂的贝热尼丝.贝乔那双魅人的双眼与迷离的节奏感非常适合于“开口”但不露声色的佩蒂。

片中个别音效处理也具有令人着迷的实验性手法。

其中一个场景是瓦伦汀在看完公司的有声片试音片段后,嘲笑制片人的“与时俱进”。

但回家后却被噩梦缠身,梦中开始出现如杯子声、笑声、风声等“背景声”,而自己口中的“无声”正逐渐被这些混杂的背景声所淹没。

“哑剧”的表现风格让我想起了另一部“伪默片”《贼》(The Thief,1952),这种有环境音无对白无注解的非传统默片的映像与主题,带有强烈的心理色彩,观众很容易被角色的情绪所牵动。

在佩蒂主演的《守护天使》一片中,她和男主角邂逅的方式正是当年与瓦伦汀初遇时的情景重现,我们看得出功成名就之后的佩蒂名没有忘却瓦伦汀。

哈扎纳维希乌斯对此也前后照应了一番,瓦伦汀在大火中拼命抢救的胶片也正说明了他同样没有忘却佩蒂。

好莱坞老片中的“双关”潜台词在片中比比皆是,如妻子质问丈夫“我们必须要谈一谈!

”“你为什么不愿说话?

”以及一妇人看见瓦伦汀的小狗说道“它要是会说话就好了!

”全部都带在暗示瓦伦汀为何不尝试着接拍有声片,为何“不说话”;还有片中张贴的海报或是影院热映片名,都在暗示当前角色的心理状态,比如拍卖结束后一无所有的瓦伦汀经过一条街,街对面就贴着一张名为《孤独的明星》的电影海报,哈扎纳维希乌斯还增加了一场他险些被车撞到的戏,以免这个过街镜头闪的太快,观众来不及看到这些细节;瓦伦汀准备自杀之际,我们看到字幕出现“砰!

”一声,才发现是赶来救援的女主角的车撞到了树,而瓦伦汀正是听到了声音才没有及时扣动扳机,捡回了一命。

所以,他应该庆幸“有声”的出现。

看得出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在少得可怜的台词方面还是做足了功课。

可惜最后的Ending是个Happy Ending,如果是个Tragical Ending整体性上我会更喜欢一些。

结尾致敬了金姐与弗雷德,也使影片变成了一部彻底的有声片,瓦伦汀扔出一句“十分乐意!

”,制片人和导演/电视机前的观众听得也十分乐意。

这一点和梅尔.布鲁克斯的只有一句对白的《无声电影》(Silent Movie)很像。

现在很多有声片在讲故事方面并不如默片来的言简意赅,有些对白做作而又松散,也出现了很多遭人诟病的“台词电影”。

而默片的行动与意会却应该值得电影人铭记,两者须有机结合才行,正如片尾制片人说的那样“完美极了!

”渐渐地,镜头慢慢拉远,我们可以看到片场的工作人员与摄影机,证明电影工业的发展仍将继续,新型技术仍会出现。

相关链接:[整理]《艺术家》中的致敬老片全解读http://www.douban.com/note/202299569/ btw:不过令人讥讽的是它后半段所运用的《迷魂记》(Vertigo)配乐,难怪金.诺瓦克会用“强奸”这个字眼儿……

 6 ) 默片往事

看这部电影总联想到国内烂片动不动用聊天窗口、短信界面解释剧情发展的手段。

相比默片时代技术手段的缺陷,很多电影却把镜头浪费在文字上。

影片里大多数的对白不言自明,乔治的表演却从不像所述的那样夸张。

就像教材里所提到的阮玲玉、《渔光曲》,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现在,也不见得有多少人看过甚至是有兴趣在黑白片前呆上半个小时。

本想这是一个悲哀的故事,默片的衰落,时代的凋零。

百年之后,默片也就尘封而没了。

但是,默片曾经辉煌过,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时代,属于自己的观众,至少,不枉此生了。

即是像乔治那样,直面两个时代的交接时,过去的,是珍贵回忆,眼前,又是一个美好未来。

 7 ) 声影传奇

今年的奥斯卡季有趣儿,竟有两部拼着比着向电影史致敬的作品。

好莱坞的老马丁(Martin Scorsese)用《雨果》(Hugo)向法国先驱电影艺术家乔治•梅里埃(George Méliès)致敬;法国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Michel Hazanavicius)则用《艺术家》(The Artist)向好莱坞片场与默片时代致敬。

这敬来敬去的,怎么也有一部该投奥斯卡的胃口,难怪双双提名。

我不喜欢《雨果》,因为它除了强大的技术效果和致敬心态外,在电影故事的构建与完成上却十分粗糙。

《艺术家》除了采取默片的视觉表现方式独树一帜外,情节本身说来也乏善可陈,但与《雨果》不同的是它在小细节小桥段上的巧思妙想,种种视觉小品时常看得人会心一笑。

比如仰慕默片明星乔治•瓦伦丁的女演员佩皮偷偷潜入乔治化妆室一节,佩皮抱着乔治挂在衣帽架上的西装外套花痴万分,干脆把一条胳膊伸进袖管假扮乔治抱住自己,左挑右逗,女丑形态毕露,引得全场哈哈大笑。

当然电影安排最巧妙的还是对声音的处理。

《艺术家》采取默片手法,除了背景音乐并无他音效。

但当默片明星乔治看不明影史的发展趋势落得末路潦倒时,苦闷中发梦,竟然声效突现,钟声、铃声、车声、人声、狗叫声,可就是没有乔治自己的声音。

乔治与妻子不合,所争执的关键问题就是乔治不肯同她讲话——这里“讲话”是个明显的双关语,一方面指明面上乔治冷落妻子不与其交流,另一方面则暗喻他拒绝拍摄有声电影的事业选择。

后来乔治寻死,以字幕插入的一声巨响既推进故事进程,又跟观众抖了个不大不小的包袱,下面的段落水到渠成。

这些与声音/声效有关的片段使声音脱离了一般电影的约定俗成,从一个理所当然的技术要素飞跃成为电影故事的重要角色之一,人围绕声音所作出的判断与电影工业所作出的选择彼此映照,最终不是声音为电影服务,倒是视效跟表演形式为声音的出现锦上添花了。

除了对声音效果的巧妙运用,《艺术家》对视觉效果的不吝开发也极为娴熟。

乔治独自看电影,投在屏幕上的影子弃他而去,这小花招虽耍得老套,但用在该情该景却正贴切。

乔治在片场遇见佩皮,第一次二人隔着布景斗舞,一里一外,一个俏皮一个大方,性格特色立现;第二次则一个下楼一个上楼,双方地位心态的变化被斜切画面的楼梯表现得清清楚楚。

正因为没有声音,视觉艺术的功用才更为重要,才必须调动一切画面要素与表演要素,充分渗透剧情,激发强烈的视觉表现力。

将电影技术元素与电影故事表现紧密结合是《艺术家》区别于《雨果》的成功之处。

无论是视觉效果、表演桥段还是声音元素,一切都融入《艺术家》的情节发展,彼此相互促进。

技术为电影故事提供亮点与依托,故事则为技术要素提供方向与目标。

在此之上,再加入一点爱情,一些怀旧的温柔,和很多自默片时代沿袭而来的幽默,一场声影传奇就此诞生,想不讨好莱坞电影工会大众的喜爱都难。

另外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扮演乔治的法国演员让•杜雅尔丹(Jean Dujardin)。

我没看过杜雅尔丹的其他作品,可大屏幕上他留着两撇小胡子灿然一笑的滑稽样子真吸引人。

说实话乔治这个角色很不好演,尤其前半场他春风得意自信十足的戏,自负太过容易显得“二”,招人反感;而表现不足又不吻合他大明星的身份,会与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产生断层。

杜雅尔丹的自负有种“很傻很天真”的可爱劲在其中,十分难得。

不管是乔治与佩皮眉目传情还是穷途潦倒的悲苦自怜,他都把握得真挚诚恳,表情与肢体状态松弛自然,不做作,也不发力过猛。

除了最后一场的舞技不尽如人意之外,这一年还真难有能与他相媲美的最佳男主角了。

至于《艺术家》究竟算不算一部真正的默片,我觉得这根本算不上一个问题。

电影的发展是与电影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的,纯粹出于致敬的目的故意历史倒退避而不用现时的摄影技术、机位安排、剪辑手段和音效,除了表达怀念之意外对作品的完整性并没多大意义。

《艺术家》所采取的默片时代流行片头、黑白色彩与无声手法,都与剧情发展相辅相成。

在这基础上运用超越默片的技术元素,反而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怀旧但不守旧,这是《艺术家》的最聪明之处。

 8 ) 喷也没喷到点子上,赞也没赞到点子上,你们到底看的是甚麽呀?

这么一个简单的电影,主题明了。

男主角代表默片,幽默、有才、表演夸张、风度翩翩;女主角代表有声电影,新派、时尚、平民化、善于自我表现。

两人交往和冲突过程即象征着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交替的过程。

尤其是男主角心中对女主角复杂的感情,抗拒反感又不免被吸引,这正是当年默片被取代时,那些依靠默片生存或进行艺术表现的人们心中所怀有的感情。

男主角意欲自杀,本象征着默片的完全终结,但女主角及时出现让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影终于得到融合,默片的屏幕形式改头换面,以歌舞剧的方式获得重生,从此展开了电影的一个新天地。

这是双方妥协的结果,也是导演意图呈现的最终目的——任何根植于时代的艺术载体,都不免经历着这样的过程。

如有声对无声、彩色对黑白、3D对2D、动画对静态……势必对原来固有成规造成冲击。

但真正的艺术是不是仅有新潮和弃旧?

导演以最后的结局告诉我们,旧派的艺术魅力结合新派的表现形式,或许才是昌盛之道。

这部电影以较为含蓄的手法来讨论这个观点,与男主角的人格、男女主角的爱情没有太大关系,两个人都是非常脸谱化的人物,那些能看到泪流满面的人们让我倍感无语。

而且电影只是以一种近似默片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并没有任何大张旗鼓、故作姿态的宣告:“默片时代回归!

怀旧第一!

”的意思。

甚至结尾男主角终于开口说话,隐隐表现了导演对默片有节制地缅怀、并不十分推崇的态度。

男主角的自我蜕变正是默片必然的蜕变。

对艺术来说,没有什么形式是永恒的。

永恒的只是精神。

传承这个精神的,正是不断革新的载体。

或许原始部落围在篝火边听巫师吟唱,和未来大家坐在全息3D影院中欣赏剧作,两种人所感受到的东西并无不同。

如果非要区别不同,那也是一味追捧怀旧和一味抛弃过去所带来的狭隘。

以前《色戒》上映的时候,马某人在采访中说,他看完电影后深深感动于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我听了之后很是无语……当时的感觉就跟现在看到有一些人们执着于《艺术家》究竟是致敬默片还是践踏默片一样。

 9 ) 忠粉进阶教程

这阵子不少香港电影人在批评金像奖,因为它把几大重要奖项都给了平实无炫技的《桃姐》,而不是在电影语言上更多突破和创新的《夺命金》。

可在此之前,另一个金像奖——奥斯卡金像奖也无视《雨果》等电影3D技术的炫目,把几大重要奖项给了一部黑白默片:《艺术家》。

《艺术家》的故事设定在默片即将衰败的年代,男主角乔治·瓦伦丁原本是当红明星,可有声片时代一来临,他就被淘汰了。

观众都纷纷去看会说话的电影,而他自己花巨资投拍的默片无人问津,一代巨星终至破产下场。

而另一边,他的一个女粉丝佩琵·米勒却从群众演员做起,借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日益走红,成为当红巨星。

每一个时代的更迭,总有人被淹没,也总有人崛起。

电影中令人兴味的镜头是,当初佩琵刚进入电影公司,如日中天的乔治跟她说:“做明星要有一点与众不同。

”于是给她唇边点了一颗痣。

后来佩琵的第一部有声片就叫《美人痣》,名扬天下。

而佩琵走红时接受记者采访,手舞足蹈说:“老家伙本来就应该给新人让道。

”她没有想到乔治正坐在她身后,起身,朝她一个欠身:“我给你让道了。

”因为是默片,因此仅有的几句台词特别有味道。

除此之外还有乔治老婆对他说:“我很不快乐!

”乔治:“世人都不快乐。

”其实这是一部粉丝拯救偶像的电影,乔治破产后,又与妻子离婚,搬离豪宅,烧毁自己的胶片,家具悉数变卖,赶走仆人……最后几欲自杀。

是佩琵帮助了他,收留了他的仆人为自己工作,将他的家具都买下来,他受伤时照顾他,并为他和电影公司老板据理力争……估计很多女粉丝看了这部电影都免不了胡思乱想,要是也有机会这样接近自己的男偶像就好了,拥有他的一切,最终还与他产生了爱情。

就像男粉丝看了《我与梦露的一周》之后大概也都免不了要心驰神往一番一样。

两部电影都讲粉丝与偶像,但结局却不同。

男明星在事业低谷时崩溃,而女明星则在事业巅峰时不安。

男明星渴望的是事业的翻身,而女明星渴望的是感情的慰藉。

后来,女粉丝利用自己的努力让男明星重返银幕,两人最终在一起,皆大欢喜。

而男粉丝安慰了女明星后,女明星继续追求自己虚荣的人生,事业更上一层楼,但,梦露在情路上一直失败。

事业总有出头日,感情没有,感情永远令人惴惴不安。

怪不得女追男隔层纱,男追女隔层山。

不相信,看看那个时代同样被默片抛掷的女明星的下场:电影《日落大道》中的诺玛过气了,守在自己的豪宅中度日如年,剧作家伊利斯一不小心闯入她的生活,享受她爱情的赠与:西装、名表、别墅、甚至残存的一点点名气或者说别人的怜悯便利……但是却不要她的爱情。

和《我与梦露的一周》中的男主角相反,伊利斯爱上了比诺玛年轻的电影厂工作人员。

是的,男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年轻的姑娘。

所以梦露是对的,她30岁了,比男粉丝科林·克拉克大7岁,现在她不抛弃他,将来……等她盛名不在,和那个服装部的小姑娘又有什么不同?

花褪残红,甚至还不如。

所以伊利斯的出现并没有能够拯救诺玛,相反,加速了诺玛的坠落。

她杀了他,然后……忠告:男粉丝不要接近已过气的女偶像,女粉丝却要把握住男偶像的事业低谷。

 10 ) 默片时代被有声片抹杀,彼得杰克逊们也正在准备谋杀我们的时代。

就让我厚古薄今一次吧。

片子开始的时候放映厅里的观众除了我们都是45+的中老年人NZ这边中老年人似乎一直活在上个世纪,哪怕是看周二晚饭时段的特价场,也会西装领带收拾地整整齐齐,一如荧幕上的1927年。

那个时代的电影院还带有太多剧院时代的影子,观众们考究的着装和那些潜移默化的礼节使得整个电影院更像是社交场的一部分,而如今的电影,很多时候是性*交场的一部分。

这部片子一定要到影院去看,如果影院够好的话开场时片子里交响乐队在银幕前演奏的场景会和现实融为一体,直接拉着你的感官穿越回那个年代。

我一直在想或许这部片子在胶片上做一些lo-fi的处理或许会把对默片时代的复古和致敬做的更完美?

默片的美有很大一部分恰恰在于它的瑕疵,它的不完美,那是胶片上的划痕在充斥着噪点的荧幕上如雷电般一闪而过,是留声机唱针上滚出的严重失真却能让人记忆数十年的一段小提琴协奏,是女主角嘴角的一颗美人痣,是插入画面里的字幕对白,是这些不完美中的完美让早已经宣告死亡的默片在一代代人的审美中得以延续,已然跨越了百年。

整部片子对默片的致敬体现在无数细微处,比如那些近景中总是留的太多的headroom,频繁的introcutting,能省则省几乎少见的zoom in和zoom out,甚少存在的特效,甚至胶片里那一抹抹时明时暗的旧黄色,男猪自杀时切入字幕“bang”时的老式幽默和幽默范儿。

具体的不想描述太多,毕竟电影是给荧幕而不是文字的。

Jean Dujardin的演技无可厚非,喜剧舞台出身的他对近百年前默片男猪脚们夸张诙谐,不用出声仅用一眸一笑皆能让男观众点头微笑女观众销魂湿身的演技的模仿几近完美。

那个年代的男演员都有他那样一张老派却又英气十足的容貌,和一个撇嘴微笑就能勾人魂魄的丰富表情,这些是如今好莱坞主流审美的那些被肉毒杆菌僵死了的娘气脸们所无法比拟的。

豆瓣没有半分这事的确是个问题,因为我本因为女主想打4星半的,但是最终还是给了5分。

之前说过了,默片最美好的恰恰是其不完美,Bérénice Bejo就是这部片子里的不完美因素。

她的脸太现代了,走姿舞姿和说话的表情里我们这个年代姑娘们才有的那些感觉太根深蒂固,只有一些半静态的特写才真正有默片时代女猪脚们的神韵和气场,不过这不怪她,毕竟没有人能完美的复制过去。

说起来整个黑白时代的女明星其实都和当今截然不同,过去的女明星大多是让你一眼看过去就想爱上她,现在的女明星们,大多数让你一眼看过去就想上她。

直白的说就是灵与肉的区别,虽然每个时代的女明星都有着不清不白的背景,但总感觉过去的那些美好的姑娘们是用灵魂在演戏,现在这些美好的姑娘们,有太多是用脸用凶器甚至阴道在演戏吧?

结局时全如意料,交响乐构筑的无声世界终于被各种各样的声音所充满,随着导演的一声action,默片时代正式结束,全新时代的胶片开始在摄像机里徐徐滚动。

豆瓣上很多人指责结局太平庸太理想化,可那个时代的电影就是这个样子,还没有由新浪潮带起的那些晦涩到甚至难以称得上是结局的结局,也没有如盗梦空间般在结尾留个开放时结局让豆瓣和时光一上众文艺青年绞尽脑汁设法考据继而互喷互骂知直到一炮免恩仇的习惯,更没有残酷青春片中最后时刻想方设法硬搞死主角以便让小清新们发文追悼缅怀感受的恶趣味。

那个年代大多数片子就是那样,到最后男欢女爱一吻定情携手香闺,告别低谷和磨难走向淫生全新的高峰。

人生已经够苦逼的了,花钱去看电影何苦还非要看一个苦逼的结局呢?

但是我想得最多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

默片终究被有声片掩埋在历史中,黑白电影也被彩色所替代。

胶片盘被数字硬盘杀死,录影带和VCD终究熬不过DVD,而后者已经被蓝光手中的利刃抵在喉头。

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也被太多的特效特技,345678D所覆盖,自看阿凡达起我就在想,会不会有一天,所有的场景角色都会被数字1和0所替代,不再有演员,甚至不再有摄像机,所有带着人味儿的东西都被数字合成所取代,电影人不再是artist而是technologist,电影作为艺术的存在或许终究会被大工业时代所抹杀吧?

至少peter jackson和他的weta已经开始在下这很大的一步棋了。

P.S.尽管人在NZ,我们明年的指导教师恰好是指环王的摄影师,这么说颇有几分欺师灭祖的味道...但如果真的有一天全世界都充斥了Peter Jackson那样只有匠气没有内涵的电影们,我们还是做个有尊严的artist,和我们爱的那项艺术一起自杀吧。

《艺术家》短评

如果数码技术没有泛滥;胶片没有躺进时间的棺木 如果艺术真的没有死去纯艺术家还真的存在 ~一切的愿景是那么美好,只叹息在如此商业聒噪名利的今天~旧日奢侈到不可再来~早已远去。那份质朴的黄金时代早已灰飞烟灭,一切依葫芦画瓢的都是那么没有神韵叙事也味如嚼蜡般整体流于形式,所以只剩缅怀

1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较差

即使用黑白人工着上旧色,在深度上的欠缺还是让此片沦为二流

11分钟前
  • 阿巴巴巴
  • 较差

没什么意思

16分钟前
  • 失控的蘑菇
  • 较差

听说要去影院看才有的感动呢= =(我在电脑上看雨果也很感动好不好....)

20分钟前
  • 绊倒大象
  • 较差

故事勉強可以,導技平庸...

21分钟前
  • hsein
  • 较差

如果你喜欢黑白电影,你可以看,否则就算了吧

22分钟前
  • syok45990
  • 很差

好无聊,完全走形式,除了极少数几场戏,从拍摄手法到演员表演,哪一点有默片的表现?完全就是现代电影语言,非要弄个黑白默片的壳子来所谓致敬罢了。太烦这种装逼片子了!

25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还行

一点都不好看

26分钟前
  • 熊霉倒叫我
  • 较差

又一个包装在默片之下的俗套的肥皂爱情故事,不知为何竟有这么高的呼声?

28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较差

艺术家=虚伪、自大、自甘堕落、不思进取?

32分钟前
  • lemniscate
  • 较差

首先,导演火候不行,影片整体显得浮躁;二,女主角还真没默片时代的感觉;最后,那个《芝加哥》式的结局真没意思...

35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没劲。电影技术飞速发展到立体3D的今天,不承认也得承认默片这种落伍的电影表现形式早已成为历史名词。现代人真有必要反过来拍一部默片来致敬默片吗?更重要的是,默片时代的神韵真是现代人能模仿出来的吗?逝者已矣,来者可追。与其捯饬复古卖弄情怀还不如抓紧创新扎实内功,这样才对得起电影前辈。

40分钟前
  • 咖喱娜
  • 还行

2012.12.28 @UME 以情怀之名总是高尚的.

45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经典默片的剪辑,两处画龙点睛的音效处理,杜雅尔丹精彩绝伦的表演,还有好莱坞默片时代的神韵,这都无法满足你吗?导演以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变暗语出那些被时代“抛弃”的演员,同时又向永不褪色的他们致敬,任何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会被打动。八十五年一瞬间,电影这台时光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50分钟前
  • icebloom
  • 力荐

吃不消,太闷了

54分钟前
  • Agnes G
  • 很差

这部电影就是结尾的那段踢踏舞,默片与有声电影的共舞。

55分钟前
  • 常乐
  • 推荐

这个默片还是没办法看的,虽然是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但真不是我的菜……抛弃文艺青年,果断转投二逼青年的怀抱……

56分钟前
  • 随心随性
  • 还行

3.5 我很少打半分但这片怎么说呢,真的有那么好吗?!这种投机取巧动机不纯、形式大于内容的造作感。以为整个黑白片加一声道噼里啪啦的配乐再让演员模仿当年夸张过力的表演就能还原到默片时代了。NO!

1小时前
  • A L E X
  • 还行

做作!它要致敬的不是电影人,是制片人;不是默片,是有声片。它跟《雨果》恰恰相反,《雨果》里的那辆“火车”会一次又一次地“进站”,面对电影技术的不断更新,电影人的爱影之心便似那氤氲在车站里的烟雾,不断发酵。《艺术家》则是那位永远端坐在那里的,冷酷无情的制片人,以退为进,买卖电影。

1小时前
  • 仁直
  • 很差

没声音,没兴趣

1小时前
  • 战栗的麦田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