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滨口龙介
主演:平野铃,佐藤亮,伊藤绫子,田山幹雄,手塚加奈子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2
简介:年轻恋人兼剧场拍档携手编导新作,可惜旧心结未解,新分歧又浮现,她渴望沟通,他却紧闭心扉。二人犹如两架并行列车,方向相近却总是若即若离,随时分道扬镳。排戏期间适逢战争蓄势待发,演员各持立场而顿生磨擦,公演面临重大危机。 滨口龙介的漫长电影初尝试,与他执教的戏剧学院学生共同创作,通过绵密对白和诗歌,探讨人际关系复杂面..详细 >
255min version,我也恰好在一个黎明看完这部电影,仿佛注定;词语于黑夜掉落成诗,却非言我之诗,想要亲密,却又无从了解;开头剧场的排演过后就让人有时都分不清是人物在练习还是已塑造的影像;台词和《激情》也多有呼应欸;
感觉戏中戏的部分可以全部拿掉
最后服用的滨口作品。全员路人脸,很准确地表现了十一区的真实颜值。确实太长太任性了,1.25倍播放感觉节奏尚可接受,但真的可以多剪掉一些。断断续续看了很多天,但最后居然有点打四星,大概就是和滨口对光谱的缘故吧。有时候觉得话不多,有时候又觉得话很多,看着很催眠,但关掉又会时时想起。
很少碰到观影感受这么糟糕的片子,即便意蕴深刻也大可不必。后两个小时话剧开始才融入进去,比较喜欢诗和最后的结尾
早期的滨口龙介绝对是我对当代还有人这么拍电影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是什么样的灵感和勇气才能让人拍出片尾这个17分钟从一片漆黑散步到天色微明的长镜头?又是怎么敢在pt2全长展示pt1排练的话剧。有才华又自信。
没有《欢乐时光》的森罗万象,也没有《驾驶我的车》的精雕细琢,但若是没有这部的实验,恐怕后面这两部也不会这样完美。还是一如既往的语言的无力、交流的徒劳,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与最近的几部相比,滨口早期几部还是偏悲观的。暴力即是剥夺他人选择的权利,暴力的产生与爱恨无关。黎明破晓那段近20分钟的长镜头是目前为止看过最孤独的一场戏之一,也是最浪漫的一场戏没有之一。
这部电影看完跨度不止一个月。分为两部,上部看完比较吃力,看完下部剧场戏后又重看一遍上部,太喜欢了,相比他后面导的狗血剧情的作品,这部堪称杰作。
65/100 为《欢乐时光》作铺垫。
我现在的体力条真的不足以应付四个小时以上的电影,舞台剧演到一半的时候都快魂飞魄散了,所以其实感觉miss挺多的。除此之外我并不信任字幕对诗歌的处理,因为真的太太太流水帐了,就算是很糟糕的诗歌也不该是这样……但最后可能就像跑马拉松一样吧,又神清气爽了。总之……虽然差点死在放映现场但还是喜欢的啦。
拿掉我们,放回我们,观看我们,离开我们。
除了最后两列并行的列车岔开驶远和那首哼唱的插曲,接收不到任何感情的共鸣。全部对话都很模糊没有联结,语焉不详。
當然精準度是遠遠不及李維特,但也有那麼幾個異常動人的片刻或許是李維特所不及的,更何況預算只有70萬日幣
再也不想看这种男的女的一直讲话的电影了!!!!!
一整个是日本的微型社会,压抑,流于表面,亲密的面具下是一颗颗孤独的灵魂。关于“暴力与选择”那一段,感觉是东亚国家人们的常态吧,只是大多数人都感到麻木了,麻木到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被选择”,不,根本就是没有“选择”的权利。其实意识到了也没用呐,个人力量太渺小,只有拖着躯体无奈的生存在这个体制之下。最后在电车里奔跑蛮浪漫,是个温暖的结局呐
对于亲密关系的探讨,结尾15分钟的长镜头两个情侣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挺不错的,环境也从凌晨过度到了黎明
女主长得特别像一夫家胖肉长大后的样子。曾经也在路边对着电车挥手,也曾和喜欢的人坐相反方向的电车道别。音乐特别不错,还挺喜欢这样的节奏,没头没尾的大段对白。
3.5,又是一部超长片,龙姐宇宙体系建成,完全可以从《偶然与想象》和《驾驶我的车》里看到这一部的影子,这么多年他的关注重点其实一直是相当文学性和向内的:时间的流逝,用语言来触碰灵魂,虚拟与现实的边界。男男女女的情感是游离、错位的,又在细节处展现出一种细腻,情侣压马路从天黑聊到黎明,在两辆地铁里望向彼此的追逐。我最喜欢的还是男主情感迸发以后的说教片段,在镜头中立位里窥见并表达了自我。
男主在前段处于无间亲密的风暴溏心,索性就在后段把自己写成舞台上一股幽怨的离心力:角色表面是人际的中枢,实则无力扰动任何一片关系场域,结尾与变性者合居,也是弃绝性别纠葛的一次隐性示威。女主尝试与原定演员建立亲密关系,即将自己的影响施加于男主虚构的示威而无果后,就彻底在角力中败阵。观众席上,她看到男友被动却完美地为“示威者”赋形,见证了一次失效的介入,便明了自己只能疏离如局外人了。而当男主投身战争,完全抽离后,反而能凭借这场更宏大的虚构再一次开始重构关系,直至往日的负重也变得轻盈,亲密便得以在分别的当口达到饱和。片子观感太曼妙,以至于回过神来想想,又是一次导演惯常表现的男女fort-da游戏罢了。
几乎无法忍受,冗长、堆砌、平行。热衷于文本的“丰富”大概是种缺失,而简洁或许才是“丰富”。
看得气死,坐着脑袋瞌睡加重颈椎病,都可以说是广场静坐行为艺术片了。男主性格倒是鲜明,脸臭得隔着屏幕都想打。除此外 对话 关于人的绝对真实 只有几分钟可说精彩,其他时间请还给我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255min version,我也恰好在一个黎明看完这部电影,仿佛注定;词语于黑夜掉落成诗,却非言我之诗,想要亲密,却又无从了解;开头剧场的排演过后就让人有时都分不清是人物在练习还是已塑造的影像;台词和《激情》也多有呼应欸;
感觉戏中戏的部分可以全部拿掉
最后服用的滨口作品。全员路人脸,很准确地表现了十一区的真实颜值。确实太长太任性了,1.25倍播放感觉节奏尚可接受,但真的可以多剪掉一些。断断续续看了很多天,但最后居然有点打四星,大概就是和滨口对光谱的缘故吧。有时候觉得话不多,有时候又觉得话很多,看着很催眠,但关掉又会时时想起。
很少碰到观影感受这么糟糕的片子,即便意蕴深刻也大可不必。后两个小时话剧开始才融入进去,比较喜欢诗和最后的结尾
早期的滨口龙介绝对是我对当代还有人这么拍电影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是什么样的灵感和勇气才能让人拍出片尾这个17分钟从一片漆黑散步到天色微明的长镜头?又是怎么敢在pt2全长展示pt1排练的话剧。有才华又自信。
没有《欢乐时光》的森罗万象,也没有《驾驶我的车》的精雕细琢,但若是没有这部的实验,恐怕后面这两部也不会这样完美。还是一如既往的语言的无力、交流的徒劳,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与最近的几部相比,滨口早期几部还是偏悲观的。暴力即是剥夺他人选择的权利,暴力的产生与爱恨无关。黎明破晓那段近20分钟的长镜头是目前为止看过最孤独的一场戏之一,也是最浪漫的一场戏没有之一。
这部电影看完跨度不止一个月。分为两部,上部看完比较吃力,看完下部剧场戏后又重看一遍上部,太喜欢了,相比他后面导的狗血剧情的作品,这部堪称杰作。
65/100 为《欢乐时光》作铺垫。
我现在的体力条真的不足以应付四个小时以上的电影,舞台剧演到一半的时候都快魂飞魄散了,所以其实感觉miss挺多的。除此之外我并不信任字幕对诗歌的处理,因为真的太太太流水帐了,就算是很糟糕的诗歌也不该是这样……但最后可能就像跑马拉松一样吧,又神清气爽了。总之……虽然差点死在放映现场但还是喜欢的啦。
拿掉我们,放回我们,观看我们,离开我们。
除了最后两列并行的列车岔开驶远和那首哼唱的插曲,接收不到任何感情的共鸣。全部对话都很模糊没有联结,语焉不详。
當然精準度是遠遠不及李維特,但也有那麼幾個異常動人的片刻或許是李維特所不及的,更何況預算只有70萬日幣
再也不想看这种男的女的一直讲话的电影了!!!!!
一整个是日本的微型社会,压抑,流于表面,亲密的面具下是一颗颗孤独的灵魂。关于“暴力与选择”那一段,感觉是东亚国家人们的常态吧,只是大多数人都感到麻木了,麻木到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被选择”,不,根本就是没有“选择”的权利。其实意识到了也没用呐,个人力量太渺小,只有拖着躯体无奈的生存在这个体制之下。最后在电车里奔跑蛮浪漫,是个温暖的结局呐
对于亲密关系的探讨,结尾15分钟的长镜头两个情侣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挺不错的,环境也从凌晨过度到了黎明
女主长得特别像一夫家胖肉长大后的样子。曾经也在路边对着电车挥手,也曾和喜欢的人坐相反方向的电车道别。音乐特别不错,还挺喜欢这样的节奏,没头没尾的大段对白。
3.5,又是一部超长片,龙姐宇宙体系建成,完全可以从《偶然与想象》和《驾驶我的车》里看到这一部的影子,这么多年他的关注重点其实一直是相当文学性和向内的:时间的流逝,用语言来触碰灵魂,虚拟与现实的边界。男男女女的情感是游离、错位的,又在细节处展现出一种细腻,情侣压马路从天黑聊到黎明,在两辆地铁里望向彼此的追逐。我最喜欢的还是男主情感迸发以后的说教片段,在镜头中立位里窥见并表达了自我。
男主在前段处于无间亲密的风暴溏心,索性就在后段把自己写成舞台上一股幽怨的离心力:角色表面是人际的中枢,实则无力扰动任何一片关系场域,结尾与变性者合居,也是弃绝性别纠葛的一次隐性示威。女主尝试与原定演员建立亲密关系,即将自己的影响施加于男主虚构的示威而无果后,就彻底在角力中败阵。观众席上,她看到男友被动却完美地为“示威者”赋形,见证了一次失效的介入,便明了自己只能疏离如局外人了。而当男主投身战争,完全抽离后,反而能凭借这场更宏大的虚构再一次开始重构关系,直至往日的负重也变得轻盈,亲密便得以在分别的当口达到饱和。片子观感太曼妙,以至于回过神来想想,又是一次导演惯常表现的男女fort-da游戏罢了。
几乎无法忍受,冗长、堆砌、平行。热衷于文本的“丰富”大概是种缺失,而简洁或许才是“丰富”。
看得气死,坐着脑袋瞌睡加重颈椎病,都可以说是广场静坐行为艺术片了。男主性格倒是鲜明,脸臭得隔着屏幕都想打。除此外 对话 关于人的绝对真实 只有几分钟可说精彩,其他时间请还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