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yo!》的私言片语《Tokyo!》是一部让人看了会眼前一亮的电影,很多奇妙的想法,三个导演把对东京的感觉和印象分别以三个故事表现出来,很多看过的人会讲,很难看出这三个故事彼此之间有多大的联系,其实这部片子应从宏观来看,就像要用广角镜来拍一幅有很大场景的片子一样,对事物对城市对住在里面的人来讲,认识可以是很多方面的,众多纷杂的角度只能选择几种去表现,这本身就具有局限性。
但看过后仍会感受到许多关于日本东京,甚至牵涉到更多的其他领域的人们,也可能还包括我们自己对待事物习以为常的惯性认识往往却是致命和失控的。
三个故事都颇具特色,第一个故事我称其为“椅子的故事”。
弘子和怀揣导演梦想的男友阿明来到大都会东京,手头拮据的他们只得暂住在弘子好友清水朱美的公寓中。
为了生计,两人四处寻找工作和住处,却一路坎坷。
阿明的作品终于在一家小影院上映,望着男友喜悦的样子,弘子愈发感到自己的一无是处,就像一把被人丢弃的椅子一样。
当一次起床时发现自己的心脏是空的,中空可以看到支撑身体的木头架子,接下来无法接受事实的弘子走在大街上,身体逐渐从腿到整个身体都变成木头,最后变成一把椅子,被一个音乐师捡回家。
于是音乐师在家的时候,弘子的身份是一把普通的木椅子,音乐师不在家的时候,弘子又回到一个女人的身份,收拾房间,浇花,写信……至此,第一个故事结束。
也许这看起来像一个童话故事,神奇而又美好,从此,音乐师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与他捡回来的椅子女孩相爱,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但事实远没有如此轻松愉悦,此故事的导演并不是在让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童话。
椅子的故事,如果从细节去观察,就会发现,这最终的结局也只是一种逃避和妥协。
从在朋友家里寄住的尴尬,到为男朋友的放映机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狼狈地走在地铁站里,再到与作为独立电影人的女朋友所承受的种种压力,这是一种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中所产生的全身心崩溃。
这恰恰反映了日本人的某种现实状态,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中各种信息力量的急速爆炸,给人所带来的是极端的压制和疲惫。
弘子的男朋友说她没有雄心大志,而弘子却总是把自己的所谓的爱好与事业价值看做雄心壮志,仍然一味地为男朋友付出,却从未想过要好好发展自己的摄影和艺术方面能力,也许作为一个日本女人,最大的希望也就是辅助自己的男人好好发展他的事业。
到后来与音乐师的奇妙同居,也同样是与有关艺术方面的人一同相处,似已找到自己最向往的舒逸生活,可却往往在忽略自己的同时迷失了自己的责任感和面对现实的逃避心理。
这是很悲哀的。
椅子的故事也许就是很多个到大都市东京淘生活的年轻人所正在经历的比喻,在电影开头,弘子的男朋友讲述的那个很科幻的人类进化为两栖动物的故事,还有她男朋友的电影中在整部片子里重复过两次的台词(“未来有太多的生命,假如我们还没有首先自我毁灭,太阳系完了我们还可以继续存活,随着新灵魂的无穷创造,有人重新变成我是完全可能……”)这些表面上荒诞无稽,没完没了的重复幻想,却在这个故事中暗喻了现实中每个人的脆弱和无能,社会关系的脆弱以及个人价值的淹没。
往往一个新奇的比喻通常比残酷的现实更让人容易被欺骗和接受。
第二个故事是“阴沟怪人”梅德的故事。
身形扭曲、举止怪异的狂人梅德从下水道钻出,暴走街头,骚扰路人。
几天后,他拿着偶然找到的二战时期的手雷出现,并将其一一掷向人群。
军方将其抓获,开庭审判。
而与此同时,要求处死梅德和要求释放梅德的呼声此消彼长。
这个怪异之人俨然成为了狂热时代的偶像……这个故事我很喜欢,有很多符号值得回味和思考,这是个很有趣的事情。
首先从他的饮食讲起,这个很有意思,他只吃菊花和钞票。
这是众多符号中的其中两个。
经过个人查找资料,发现“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象征着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而钞票则意味着日本的经济膨胀,他吃这两种东西,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他以此为生,离不开就得死,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嘲讽日本对固化已久的社会制度,根深蒂固的文化习俗观念以及表面似已非常繁荣的经济的过分依赖,就如同食物一样,不可缺少和拒绝;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梅德以这两物为食,是想吞掉这种令他厌恶的这个国家的制度和经济,(从故事后面的发展可以了解到他对日本的憎恶)吃掉这些然后消化排泄掉。
总之,菊花和钞票在日本来说,意味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梅德的此特殊爱好恰恰也是导演的别具用心,一种日本矛盾而又统一的困顿状态。
其次是梅德在下水道里意外发现二战期间遗留下来的手雷,再次重返东京街道,到处扔手雷,导致东京街头死伤无数,当被日本警方抓住后,却因语言不通而请来自称能与梅德沟通的法国人,并据日本媒体介绍,世界上只有三个人所掌握这种语言,这里出现了一个疑点,算上梅德和那个法国人一共是两个,那第三个是谁?
而且那个法国人与梅德的共同点再次作为重点的符号出现,他们都只有一只眼睛,指甲长而弯曲,语言和交流手势中可以看出轻微的自虐以及宗教仪式性的行为。
这些暗示着什么?
还有梅德反日的有些偏左倾激进的思想,以及他所述的神的旨意,后面受审判时讲到他母亲是圣女,到最后神秘消失等种种具有强烈而明显宗教的倾向,各种符号大量的涌现,似在说明梅德所处的阶级或是信仰态度,是强烈反对日本的某种宗教旨意。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理解其现实意义是对日本军阀主义,以及其顽固执守的愚蠢文化的抨击和嘲讽。
最大的暗示是在后面,当梅德消失时屏幕上出现“梅德在美国的经历”的标题。
这也许暗示了导演对帝国主义,或是霸权主义的一种极端宗教倾向的反对的讽刺。
最后关于这个故事中频繁出现的几种符号阐述下梅德的“阴沟“情结,从他出场就是从井盖下出来,到最后他望了一眼下水道的入口随即神秘消失,暗示阴沟是他至始至终的归宿。
这种阴沟意味着见不得人,阴暗潮湿,阴谋而危险的生存,偏执而又疯狂,也许还隐喻着某种程度上宗教方面的仪式化,抑或是修行的方式。
故事结尾,梅德被日本官方判为绞刑处死,在法医鉴定已死亡后,仍用手挠痒痒,从容地拿下眼罩,念念有词,这一神秘复活,也同样意味着这种现象,或是这种精神、行为,不会消失,不会消亡,会随着他所反对的东西的存在而继续存活下去。
有个会在每次打开梅德牢房出现在影片中的警察,他摘下警帽挠头的动作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同样也反应着,代表日本军国主义的警方,在面对其反动者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下意识的挠头动作无意中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和恐惧。
可以说导演很注重细节,善用符号表现主题。
很多想要表达的只是点到为止,更多的则是让观影者自己去观察理解,也许还有很多颇具用心的细节符号还没发现,但梅德的故事足以让人了解日本这个矛盾的国家,很多制度上的矛盾冲突,文化符号的根深蒂固。
从大的方面来表现一个国家,一个大都市的可怜可悲之处。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宅人”某男是一个十年未走出家门的御宅族,他讨厌阳光,害怕与人接触,成堆的书籍构成了他全部的世界。
某天,他偶然瞥见送货女孩的面容,突如其来的地震更将封闭的二人拉近。
某男发现,他无法继续呆在家中,突破自己内心的挣扎去追寻自己的爱情。
都说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当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快递、外卖、电话、网络等完全可以实现一个自我世界,别无他人的境界,人从此以非常态的状态,远离社会关系生存。
此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一一个似人非人的“宅”生活。
摆满这个墙壁的外卖披萨盒子,卫生间一墙的卫生纸纸筒,架子上整齐有序地堆放着大量的矿泉水瓶,满屋子一大摞一大摞的书籍,一个可以在马桶上睡着的人,一个从不会看外卖员快递员眼睛的人,一个在阴影处可以看阳光在地板上慢慢移动的人。
也许我们很多人虽没像此人一般,如此程度的宅,却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处。
“宅”一词也同样起源于日本,漂洋过海来到台湾,又传入大陆,称呼一些“年纪轻轻就嫌恋爱麻烦,宁愿窝在家里大口自在喝啤酒,很少跟家人同事相处”的人们。
这种状态其实更多的是一种逃避现实,拒绝外界的自闭心理,日本巨大的经济压力以及大量人口挤居在狭小空间的寻求安全感的心态逐渐让更多的日本人想要做个宅人。
导演用这一现象表达出社会关系的边缘化以及逃避,不负责任的回避心态。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忽略的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也许正发生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也许一个人的生活很安静,很美好,能仔细看花开花落,感受生活中每一个常常被忽略的美好细节,但这不是绝对的,看不到出口和真正阳光的寄居蟹一样的生活,会丧失更多接触自然接触现实的机会。
你也许感受不到大汗淋漓后痛快洗澡的畅快心情,也许感受不到被自然风吹着踏在真正的土地上是什么感觉,也许更感受不到朋友们聚会欢畅的快乐。
这样生活就会有缺陷,人也变成了一种不堪一击的可悲动物。
这样一部电影,奇妙想法背后是引人深思的日本现实,以及更多我们个人生活的折射,不需要美国励志影片的明朗和积极向上,也不需要一些其他文艺片颓靡的暗示,这是些很有灵光的小故事,真实而又荒诞,奇异,诡异,干净,很享受的思维模式后面是我们不得不要正视面对的现实。
有的事物并非喜欢就不害怕的,就像阳光,他喜欢看着他们缓慢的流动,却害怕置身于刺眼的灼热中。
宅男家置井井有条,像一个仓库,很美好,连垃圾也是,或者是艺术品。
每个星期会叫披萨外卖,从不与人目光交汇,一手交钱一手交披萨,如此完美。
可是还是看见了松紧吊带,张惶失措,四目相对,天旋地转......她身上的按钮,他摁了开关键,摁开了自己的房门,为了什么他要努力走出去,去找寻另一个躲在家里的人,直到他不顾一切把她拉出房子,摁住了爱情键,四目凝视,再次更疯狂的天动地颤......当一个宅人想见另一个宅人的时候,只有......
三部短片共同的主题都是救赎,三位导演选择了三个不同的社会层面,同样的,三种不同的救赎方式。
米歇尔·冈瑞 (Michel Gondry)给我印象最深的影片是《科学睡眠》,当然两位主演的个人魅力功不可没,但最主要的还是他用看似粗糙的道具和手法将观众带入到神奇世界的魔力,这一次的短片《室内设计》似乎延续了《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的寻找主题,寻找自我的定位以及外界环境于自身对立关系的原因,不过冈瑞的表现手法很独特,用轻松的笔调提出问题,留出想象空间。
女主人公寄人篱下的痛苦表面上看是没有工作所导致的,实际上在东京这样一座现代化都市里,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时刻奔波着,为了房子、为了钱、为了他们所谓的志向,实在很少有人对身边的朋友和亲人认真的关心与理解,就好像见面热情拥抱却最后抱怨连连的朱美一样。
弘子的变形是被动的,是人的异化,异化的根源则是社会的异常,是对知足常乐这样一种正常心理得不信任与背叛的结果。
雷奥·卡拉克斯 (Leos Carax)这一次的复出没有让人失望,但说实话也没能让人有太大的惊喜。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梅尔德在法庭上的剪辑,完全是在讽刺奥斯卡的颁奖典礼,很冷幽默。
但无疑这个看来像个怪物的“耶稣”的出现表达出了卡拉克斯认为现代社会需要被拯救的某种愿望。
社会的麻木似乎只有暴力才能惊醒,一个最丑陋最具破坏性的形象却口口声声是被上帝派来的,难怪要绞死他,因为人们希望遗忘上帝的存在,对自己的罪恶置之不理,继续过着他们认为“幸福”的生活。
奉俊昊 (Joon-ho Bong)相比之下选择的是,关注一个新时代背景下新生的生活方式——宅男、宅女,并将其夸张到一定程度来展现其荒谬性。
这个叫做《震动东京》的短片构思很巧妙,尤其是地震的情节安排,在最最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一个本来就无法预测的事件就这样发生了,这一事件也改变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宅文化其实并不是一种形式上的文化特征,最主要的是导演抓住了这个人群的本质——一种逃避世事却又必须依赖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长时间被注意力分散以及自我禁锢所逃离,但始终就像一道沉重的闸门将自我牢牢的困在了心灵的这座孤岛上。
这个意外的事件导致香川照之扮演的宅男宿命般的偶然打破了这种禁锢,突然发现了一座通往岛外的桥。
不过故事并没有就此打住,有意思的是,作者将这座桥架到了另一座孤岛上。
于是,宅男终于鼓足了勇气迈开步伐去碰触另一个人的心灵。
地震再一次的降临给了他机会与信心,这地震预示着改变错误的生活方式是无疑的,是天赐的真理。
于是他按动了爱的按钮,救赎了另一个人。
幸福是什么?
幸福就是结婚。
生小孩。
上下班朝九晚五点坐一天的办公室?
这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幸福。
如今有多少人关心自己精神上的充足与幸福感。
中国人现在很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了。
那你的精神信仰又是什么呢。
你恋爱了。
你快乐吗。
你工作每天坐办公室困不困呢?
脑袋一片空白吧。
下班了看电视你快乐吗。
节目无聊有聊都会看到半夜才睡觉的吧。
很多人离开电脑都觉得不习惯了。
那电脑带给你幸福了吗。
每天吃饱喝足你幸福吗。
当然有些人吃饱喝足就觉得幸福了。
可是如果你有条件可以做些什么你会去做去改变自己吗。
是不是不动脑思考已经变成了大部人的习惯?
上一次特别开心的微笑是什么时候。
什么感觉会让你特别的觉得:突然世界都美好了。
我一直心怀理想。
一直。
一直。
想要做有趣的事情就是我的理想与幸福感的来源。
恋爱和结婚都并不能一直让人有幸福感。
反而变得小心翼翼或者是时而快乐时而忧愁。
时而痛苦。
我喜欢想东西喜欢动脑袋。
这个时候会发觉就是幸福。
每个人来到世界都在找自己存在的理由吧。
亦或更本不考虑?
那生与死究竟有什么区别。
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两位来自他乡的年轻人在日本东京这座大都市中追逐梦想的点点滴滴。
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不仅展现了他们个人的成长变化,也象征着许多日本年轻人在现实社会压力下的生存困境。
第二个故事则显得更为荒诞不经,它讲述了一个神秘的外来生物意外降临日本社会的奇异经历。
这个生物拥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它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观察者姿态。
通过它的视角,我们看到了日本社会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以及美国文化如何在不经意间影响和改变着日本的本土文化。
这个故事用夸张的手法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以及本土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困惑和应对。
第三个故事则聚焦于日本社会中一个独特群体——宅男和外卖女孩。
故事细腻地描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之间微妙的情感纠葛。
宅男,一个沉迷于虚拟世界,对外面世界充满抗拒的年轻人;而外卖女孩,则是穿梭在都市中的孤独身影,她们在送餐的间隙,窥视着别人的生活。
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日本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厌世情绪和“家里蹲”现象,同时也探讨了人与人之间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
这三个故事,每一个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刻的主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描绘现代日本社会的多面图景。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日本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也能够反思全球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再现,更是对未来的思考和探索。
强烈推荐给每一个对日本文化和社会感兴趣的读者,它们会让你对这个国家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从10年前开始,宅男就把自己封闭了起来,每天,外卖,读书,愣神,看阳光在榻榻米上一分一秒路过…宅男的生活一丝不苟,每一个细节都完美如艺术,站着吃饭,在马桶上做梦,一本又一本地读书,沉浸其中…直到有一天,宅男打开门,十年来,第一次,不小心抬起头,看到她,送Pizza的女孩…My first sight on you , the world is shaking…女孩晕倒在门口…宅男忽然间手足无措,如无辜的小动物一样小心翼翼,谨慎得近乎害怕…在一番手忙脚乱之后,女孩终于醒了…她说,你有一个Pizza盒,放错了…这是女孩最后一次送Pizza………”走出去,离开这里,去找她“……宅男穿上了爬满蜘蛛网的白球鞋,10年来,第一次走出门,暴露在阳光之下,管他世界剧变,管他海枯山崩,管他人心可怖…宅男喘着气,心急如焚地,却一刻也不愿停息…”出来,你快出来“……”我爱你,不要再回去了“……苍井优,香川照之,我最喜欢的两名日本演员这部电影在硬盘里躺了很久,有多久?
我也记不清了…只记得,从第一次看到介绍,就匆匆地开始下载,下好后,一直都没有打开的心情…蛮久,都不能静心看一部新的电影,似乎,对电影的欣赏能力,已经退化到《变形金刚》和《Xman》的地步…每次,寻找的都是片刻廉价浮躁的笑料,难以让自己,沉到故事里…我很开心,今天,终于不怕麻烦地重装了播放器,重调了字体,重新下载了字幕…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宅,愿每个人都有一个走出去的理由…因为我爱你
三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第一个,尤其是女主人公开始变成椅子后的一段,感觉很有意思,说不定某种视角里,我们也有可能只是一把椅子,一个鱼缸或者一个衣架,心变成了栏杆或者一团空洞或者一根木头,我们小心翼翼的迷茫小心翼翼的接受小心翼翼的保留,我们借宿在楼与楼的缝隙中在公寓里在晚上的街道,我们失去我们离开我们游荡,变成了自己的外物,走不进去触摸不到自己和外界,太迷茫了,太混乱了,然后麻木起来。
8.23;00.:35编辑=其实又突然想到,从女主角发现自己变成椅子以来,时间和画面就失真了,中间部分展现出来的画面和表现出来的时间是抽象呈现和流逝的,就像把之后女主人公的经历和心里变化都换了表达方式展示在了被这段变成椅子失去衣服街头游荡等等的场面中了,她的情绪是画面中表达的,但是实际的过程都被遮盖了的感觉。
很魔幻=让我有些失落的,是第三个故事的结局,为什么,要按下那个love键呢,我宁愿故事停留在对视中的一个战栗或者别的什么,总之为什么要是love,不过那个机器人露出微笑的片段我很喜欢,多么神奇,格格不入但是顺理成章的。
第二个故事,某种程度上表达的太露骨太直观,于是少了一点耐人寻味的感觉吧对我而言
来日本,来到东京,您就别想着来正常的了,樱花每年只开一次,《东京爱情故事》的传奇已经不在,如今一切都得往变态和非主流的道儿走,怪诞的椅子少女、下水道猥琐大叔和发福的中年宅男,一起为您开启独特另类的东京之旅。
同样是以城市为背景和主题的命题作文电影,短篇电影集《东京!
》比起在全球知名大热的“城市之爱系列”(《巴黎,我爱你》、《纽约,我爱你》)来说,要显得独特另类很多。
城市本身的魅力被削弱表现,城市下人群的生活状态被放大,不仅仅表现情感,更多的表现出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米歇尔·冈瑞、莱奥·卡拉克斯、奉俊昊,一个美国人,一个法国人和一个韩国人眼中的东京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说,“城市之爱系列”这个命题作文的框框条条还太多(必须有爱情故事),那么短篇电影集《东京!
》则完全没有任何限制了,这三个导演(以米歇尔·冈瑞为首的,大多活跃在独立电影界)都是不可小看的牛人呢,在他们看来,东京只是一个特定的地点,拍一个独特另类的故事才是王道。
影片分为三个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风格迥异,每一个都耐人寻味叫人深思。
米歇尔·冈瑞——《室内设计》关键词:幻想、怪诞、艺术青年、边缘化《暖暖内含光》和《科学睡眠》基本代表了米歇尔·冈瑞影片的特点,极致的疯狂的幻想,仿佛梦境一般的影像风格,故事更是充满了想象力。
看此君的电影,有如看一幅幅想象力天马行空的插画一般。
在米歇尔·冈瑞的东京故事里,有一对初到东京闯荡的小情侣,男的是一个拍独立影片的艺术青年,女的是他的助手。
两人希望通过展示他们的作品,从而获得在东京艺术方面工作的机会。
无奈,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首先面临的是租房找房住下的问题,其次面临着工作赚钱糊口的问题,最后也许是面临着两人感情的问题。
像世界上任何一个大都市一样,东京张开怀抱迎接着日本各地有志向有梦想的年轻人,机会很多都留给有准备的人。
来到东京这样的大都市,激烈的竞争残酷的淘汰赛,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我到底是谁?
”、“我到底为谁而活”、“我到底有什么用”,这样的疑问存在于每一个初到东京,并希望在这里立足的年轻人心中。
在三个故事中,米歇尔·冈瑞的这个故事要算最普通最俗套的,但是他极致的幻想力则把这个普通的故事包装的生动有趣让人印象深刻。
连续几日找不到租住的房子和工作的女主角,感到徘徊到感到自己很无用,于是,一觉醒来竟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把椅子。
在东京这个诺大的城市,人们快速地穿过斑马线,没有人愿意停下来稍微休息片刻,所有人都在为生计奔忙。
于是,街边突然出现的一把干净的木头椅子,格外地引人注意。
一把椅子的作用——为他人提供休息。
自从莫名其妙地变成了椅子之后,女主角觉得自己有用多了。
通过这样怪诞的方式,米歇尔·冈瑞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在大城市寻找自己位置的年轻人的故事。
莱奥·卡拉克斯——《美尔德》关键词:战争、人性、变态、赤裸裸这个法国人用最赤裸裸的手法,表现了他心目中的东京,或者说是他心目中的日本,不再是时尚的国际都市,而是战争侩子手,人性泯灭的代表。
首先是哥斯拉式的怪物,其次是对战争的控诉,最后是对大都市下冷漠人性的诘问。
这个故事,算是全片三个故事中,最变态最荒诞也是最具有深意的一个。
光鲜繁华的大都市的下水道中,隐藏着一个身穿绿色衣服长者红胡子的怪人。
一只眼睛没有眼仁,行为怪异癫狂,会偶尔从小水道里爬到东京大街上,吓唬行人,靠吃鲜花和钞票为生。
某一日,他在下水道里发现了二战时期日军留下的手榴弹,于是,他又一次走上大街狂暴地向人群仍手榴弹,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引发了东京当局和平民的恐慌愤怒。
当面对法官的质问,为什么要杀害那么多无辜平民时,美尔德说:“日本人是世界上最恶心下流的民族。
”赤裸裸啊,赤裸裸地抨击啊,当法官判美尔德死刑时,他说:“我不想死,我讨厌人类,但是热爱人生。
”这里则是借一个怪物之口,表现出日本人极端的民族主义心态。
从美尔德被逮捕直到他被实施绞刑到最后神化的故事结局可以看出,莱奥·卡拉克斯已经非常明显地摆明了自己的立场,在他的心目中,美尔德虽然是肮脏的怪物,但是他的行为却应该是英雄式的,他用极端的方式试图让生活在陆地上,生活在东京这个光鲜浮华的大都市下的日本人面对战争时期犯下的罪孽,不应该忘记历史,更不应该只为同类的存活利益而剥夺他人的生存权利。
莱奥·卡拉克斯在故事中安排了一个与美尔德形象几乎一样的法国律师,他为美尔德的行为辩护,这个人物设置的很有趣,他是另一个美尔德,活在人群中的美尔德,托他之口,传达了莱奥·卡拉克斯的控诉。
个人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虽然这个小小的故事反应了深刻的历史问题、人性问题,但是它的态度和立场过于偏激了一些。
用丑陋去抨击丑陋,用暴力去报复暴力,在我看来并不值得推崇。
奉俊昊——《震动东京》关键词:宅男、宅女、孤独、异己感奉俊昊的故事,比起之前的两个故事,则要温情许多,他也算是三个导演中,唯一能够很好的抓地方特色讲故事的人。
在经历了怪诞的椅子少女和变态的下水道大叔之后,终于见到最能代表东京特色的产物了——宅男!
作为全球宅男年产量最高的国度日本,人家宅男的标准和定义可远远高于你我所认识的范畴,如果当你自以为自己已经够宅,却偶尔还是会出门溜溜狗见见网友啥的,那么在东京,那儿的宅男可是有长达十年不出门的记录。
不能见光,不能正常与人交流,更不用说参加集体活动约会什么的了,基本靠外卖和方便食品为生。
这是全片最有趣的一个故事,蜗居家中长达十年的男主角爱上了一个送披萨外卖的女孩。
可是,女孩却辞职回家作起了宅女。
当宅男爱上宅女,为了见心上人一面,在不知道彼此的任何网络电讯联系方式的情况下,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对于宅男来说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奉俊昊没有用任何表面的花里胡哨的形式,通过一个典型的东京宅男的视角,表现出了他眼中的东京。
人群熙熙攘攘但是每一个行走在这个大城市中的个体都觉得孤独,而巨大的生存压力让很多人选择了逃避,他们把自己关在家里啃老,用网络电玩漫画书籍等等等爱好打发消磨人生。
宅,是东京这样的大都市,人群中蔓延传播开来的最普遍的慢性心理疾病。
镜头下,夏日的阳光刺眼,街道上没有一个行人,每个人都卷缩在自己的房子里,发呆睡觉做自己做的事情,他们的表情呆滞迷茫。
每天奔走的送外卖的工作人员,羡慕每天能在家里舒舒服服坐着的宅男宅女。
于是,干脆发明送快递的机器人好了,如果有一天东京所有的人都不能够出门了,那么只有机器人能够继续替人类工作了。
是爱情,让一个宅了十年的男人鼓足勇气走出了家门。
是一场小小的地震,让宅男宅女因为求生的本能跑出家门。
“快出来啊,要是你现在不出来,就再也出不来了。
”是一句很有深意的台词,表面上是地震来了,如果再不出来房子垮了就会被压住了,往深层次看,则是男主角希望才开始宅的女主角能够走出房门来,不然可能就真的和自己一样一宅就是十年了。
可惜,当地震过去了,宅男宅女们又迅速回到房子里去了。
而被爱情击中的宅男不顾一切地拉住了宅女的手,是否生命从此不再孤独?
我们不得而止,故事戛然而止。
奉俊昊为东京奉上了一个温情浪漫又颇具有深意的现实题材的小片段,也为这趟另类独特的东京之旅划下了一个还算美好的句号。
第一和第三个故事都非常地日式,相比起来第二个故事尤为特别。
那个下水道的怪人梅德拉是一个尼采般的人物,我们曾以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或怪物,但是后来发现他是有理性的,因为他是能说话的。
他说的话是“只有三个人”懂的话,那是一种包含着情绪张力和暴力性的菱角、将身体牵涉进去的语言,与平静圆滑的日语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少数的语言必定和用来沟通交流的语言有着本质性的差异,或许他甚至不需要学习,用这种语言沟通更多地像一种神秘仪式。
这种语言意味着他不必依靠“多数”而活着,不必要被语言驯化成一个庸人。
他背负着上帝的罪,要宣判他在他最讨厌的土地活着,他说:“我母亲是圣人,被你们所有人强奸了,我是你们的儿子。
”然而在着神圣的罪恶中,他每一刻都在肯定自己的生命:“我热爱生命”、“我不想死”、“我的上帝那里没有镜子,但是我知道我是漂亮的,因为我母亲对我这样说过”。
他并不是军国主义的象征符号,他吮吸着王菊的力量(正如吮吸着钱的力量那样)。
在他看来,日本地上的生活是丑陋的,那丑陋不是别的,正是尼采所说的“虚无主义”,让眼睛变成了阴道。
吊诡的是,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都将梅德拉变成了一尊圣像,他们并非没有对生活中的虚无无动于衷,但是他们还是得依靠一个偶像。
正如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后被民众追捧那样。
这无疑是一部尼采主义的短片,我们能够看到一种宗教的激情,迪奥尼索斯的幽灵徘徊在这个发达资本主义城市的上空,这种激情是和世俗意义上激进的恶伴随在一起的,这到底是我们对邻人的恨、对日常生活只恨,还是尼采所说的遗忘了仇恨的先知,还无法得知。
三部水平相当的短篇,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都市对人带来的影响以及导演自身对东京的感受。
《室内设计》里年轻情侣来东京圆导演梦,但被沉重的现实所打击。
片子最出彩的点在于对人际关系微妙之处的刻画,女主高中时代亲密的好友却在深夜和其男友抱怨女主整天无所事事,还剪她的杂志。
在一系列的打击下,女主最终变成了一把椅子,只在没人的时候变回人类,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全然没有做人的压力,也没有人再说她多余,日子简单幸福而悠闲。
《梅德》里狂人梅德在东京街头将手雷掷向人群,最终被审判,但是其中引起的社会现象(梅德教、无罪释放梅德的游行)以及和梅德外貌相似并能与他沟通的律师充满了魔幻主义色彩,法庭审判三个视角的镜头、梅德对日本社会的批判可能才是作者想表达的。
《战栗东京》则非常小清新,着眼于日本的御宅族问题,社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走出家门。
震动在片子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地震,二是某男看到外卖员时内心的战栗。
剧情由两种不同的震动推进。
外卖员看到某男选择不再出门,但是某男却最终将她救出。
导演用了很细腻的心理刻画和情感表达。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室内设计》,可能比较契合我当下的处境,东京对人际关系和人本身的异化也适用于北京,没有下定决心的话,还是不要选择被这头猛兽吞噬吧
magnet:?xt=urn:btih:832a4918a75db0a2b2e8d098b7b7226957664304&dn=%E4%B8%9C%E4%BA%AC%E7%8B%82%E6%83%B3%E6%9B%B2DVD.mp4
囧,没看明白,很妖的电影……尼宏人很喜欢意识流电影,岩井俊二风格,但是一看导演是3个国籍不同的人拍的吧
三个都是我喜欢的导演 三个都拍的特别恐怖。冈瑞那个前半部分还好 结尾设计的像个智障 奉俊昊整个过程都无聊透顶 1给德尼拉旺 他说“所有的人里面日本人最恶心 因为他们活得太久”于是他对东京大轰炸 横尸遍野看起来特别热血 后来卡拉克斯把梅德用在了<神圣车行>里。
中间那一段,让我看了实在恶习,把另两段带来的稍许好感完全冲淡了
香川照之和竹中直人同时出现的镜头我笑了~~
分数给头尾,香川出门前的心理准备让人想到了盛夏出门的心情,感同身受。第二段想表达的话题可以明白,但点题实在诡谲,展现起来又太过生硬。
三个故事,除了奉俊昊那个,其他都很不日本。中间那个屠杀故事绝对是亮点,太他妈讽刺了。第一个最浪漫,文艺青年就应该变成凳子,永远在艺术家身边。
貌似就我喜欢梅德的故事了,隐喻层次上的确简单些也过瘾些
哈哈哈奉俊昊的风格真是亮眼又有趣啊,对宅男心理表现也太传神了吧!容易让人一看就忘记前两段了,这个本子不是一般人能编的出来的,镜头语言比其他两部都自然纯熟太多了,玩乐中又透着对社会现状的观望;优酱,我按下按钮了,请你爱上我吧。
看似热闹无比的城市 其实是人心冷漠的开始
变换成椅子的女人,‘穷’小姐,负债累累,没有工作,成为包袱的她,只能偷偷摸摸的做事和生活,了解别人的生活,却不让别人了解自己,逐渐成为一个透明人;下水道生活的怪胎,‘粪’先生,扰乱社会秩序,四处破坏,害人不利己,吞噬别人的一切,活在阴暗的角落,社会滋养出来的寄生虫,遍布整座城市,杀不死,也灭不尽;独自一人生活的男人,‘宅’先生,害怕阳光,不愿与人交流接触,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偶遇少女,怦然心动,回到社会才发现,原来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没人工作,没人出行,空无一人的城市,犹如一座寂静的死城,唯有爱能让其重生;在东京这座城市,车水马龙,鱼龙混杂,有的人在进步,而有的人却永远停留在了原地。
本来是看到岩井俊二有演出才看这片子,结果看半天没找到他。影片由3个独立的故事组成,走的不是《巴黎我爱你》的套路,而是都市奇谈的路线。片名虽叫《东京》,但三位导演均不是日本的。我最熟悉的就是韩国的奉俊昊,他导的第三个故事《震动东京》,讲的是宅男,比较得我心。
什么玩意 我靠。
三个导演,在各自的片段中表达了自己对东京理解,奇妙,怪诞,甜美,所能表达出来的词都无法描绘东京这个交错的复合体
第一个故事:米歇尔·冈瑞第二個故事:莱奥·卡拉克斯第三個故事:奉俊昊影片中无人东京的灵感来自中野正贵的著名摄影作品集《TOKYO NOBODY》クソ
以为会喜欢宅男,结果最爱是椅子@-@椅子,只是没找到合适的爱人~梅德篇很磨坊嘛,到了米国就是林肯哦
三个独立故事组成,第一个情感问题,后两个社会问题因为小优 可以给三星
4个小故事 好虚幻好cult 比什么纽约我爱你啊。。好多了··
其实想表现城市符号也有别的方式把。。
只看了聪的那几分钟。。。。就出来了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