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是条狗》是一部表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的平民电影,主人公老二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市井小民,但是他具备了小草的坚韧和生命力,倔强的生活着。
影片围绕老二“拯救”爱犬卡拉的故事展开,但该片并不是一部反映人与动物之间感情的电影,而是通过老二对卡拉执着的爱,表达了一种小人物在社会中的无奈与痛苦。
该片的导演、编剧:路学长,主演:葛优;制作人:冯小刚、王中军。
当年《卡拉是条狗》也许不会是最卖座的影片,但一定可以列入制作精良的诚心之作。
编导演的那份诚恳,体现在他们对平民故事的关注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上,他们的内心流露出那份浓浓的感动与理解。
《卡拉是条狗》将观者的视线引向“底层”这个关键词。
片中所有矛盾都来自于葛优扮演的老二无证养的狗狗“卡拉” 被派出所的警察拉走,他拿不出5000块钱来救回。
随后的影片里,路学长将镜头伸向更为宽广的底层社会,杨丽带着老二一起托朋友找狗成为影片的核心。
两人低声下气地在杨丽所谓的熟人之间撞来撞去,你托我我托他的层层人际关系里透出的却是一片冰凉。
在这个喧闹拥挤的城市里,每个人似乎都成为被支来使去的小人物。
这,或许才是《卡拉是条狗》在人性意义之上的现实意义。
小草总能在任何环境下坚强的生存着。
这部电影整个很棒,一气呵成,到结局却很突兀,至少令大多数观众“大呼意外”。
查了半天,终于看到网上有说法称导演路学长原来的意思不是这样的,现在的版本只是为了通过审查。
虽然这也只是个传说,来源模模糊糊,无法考证,但看到这个说法的卡拉观众(包括我)仍然感到了欣慰:自己欣赏的电影的导演,果然原本在结尾上也是与我们有共鸣的。
换句话说,我们还是能够理解导演的,无奈那帮电影局的人太浑了。
但是总觉得奇怪,网上所说的“被毙版”结局虽然悲凉,但远不至于会被“封杀”,于是忍不住再把电影在头脑里过了一遍,却突然理解了现在这个貌似败笔的结尾。
我们看了太多电影,阴郁暴力的或是阳光励志的,无一不是一波三折甚至一波多折。
我们爱刺激,爱意想不到,习惯了剧情的不落俗套。
却不知渐渐地,不落俗套已经成了最大的俗套。
我们总想着老二这么个窝囊的人,卡拉这么个窝囊的狗,和一个快活的结尾格格不入。
就算要好结局也罢了,好歹来个轰轰烈烈些的,替老二出个头,卡拉也行啊,怎么能这么平淡,简直不负责任,演都不演了,直接黑底白字打上两行,拉字幕完事。
可是仔细想想,生活呢?
生活也就是这样平淡的。
当然生活也能发生得更惨些,或者更好些,但那是个别的。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艺术家们更热衷于抓典型。
固然典型带给我们震撼,偶尔也需要一些《卡拉是条狗》这样的电影来给生活一些真实的写照,让我们看的入戏,再为自己撒一把泪或是自嘲地笑笑。
让同样无奈地和生活拔河的人看着眼熟,哎,那不就是我吗。
如果让你用五千块钱买一条狗,你买不买?
又如果把狗换成尊严呢?
《卡拉是条狗》是围绕一条狗在讲述故事,片名听起来似乎只是以这狗为中心,但其实故事与狗无关,关于卡拉的种种,观众并不能直观了解,对着电影屏幕我们所能看到并深深留下印象的是老二等人物形象。
外文版的翻译中片名是《卡拉,我的狗》,这个片名似乎更加的贴切,至少人出现了。
《卡拉是条狗》通过狗的命运来表现普通老百姓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人性,或者说人的尊严才是影片中真正所表达的东西。
卡拉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但它却是一条生活在一个拮据的工人家的狗。
即使它的主人并不富有,但因为它生活在那一个城市里,所以也身价五千。
一个过着平静生活的家庭,在某个夜晚因卡拉被警察逮走而掀了轩然大波。
一场围绕着狗的营救活动开始了。
家里每一个人都焦急,但最为焦灼的是男主人公老二。
葛优饰演的老二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物,兢兢业业做着一份辛苦的职业(不时需要加班),每个月拿几张人民币,平时有空也会搓几圈麻将,怕老婆,管教不好叛逆的孩子。
他媳妇显然是个会过日子的女人家,神闲气定的,也不去管太多事情,只是想着平常日子能够平常过。
即使葛优是个天生的喜剧演员,而且在看影片的过程中总能不时听到一屋子人的哄笑,但《卡拉是条狗》却不是喜剧,当我从影片最后的字幕里抽身回到现实里来,却感到了一种不可言说的悲哀。
人在生活里有时总会莫名地陷进一种孤独之中,老二当然不能算是个成功的男人,他没有钱,当然也没什么出息,他的媳妇玉兰对他虽然也好(从她在做菜,尤其是一根青瓜一人分一半上可以看出),但他们之间肯定还有很多隔膜,不然老二也不用瞒着她自己在阳台的破箱子底下藏了私房钱,也不至于要对着墙壁才敢大声地模拟着责怪她。
儿子呢,他觉得自己的父亲是窝囊的,他受不了他生活的方式。
一个男人,在作为一家之主的家里都是这样的待遇,可想而知他在社会上会是怎样的角色。
所以卡拉对于老二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就像他对杨丽说的“平时都是我在哄别人高兴,只有卡拉在哄我高兴”,卡拉的特殊意义在于它能够化解老二平时生活中的屈辱,填补他生活中的孤独。
卡拉的丢失,对于老二而言无疑是个重大的打击,他不顾一切想把卡拉要回来,其实也是在寻回自己最后的尊严,所以,哪怕是经济再拮据,他也在所不惜。
老二还是有自尊的,老百姓在经济与尊严的冲突上或许经常要陷入这样的一种斗争之中。
最后,卡拉回来了,卡拉是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它办了证,可以堂堂正正“做狗”了。
但老二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呢?
他终于又找回了精神寄托,或许他不再感到孤独了,但他的物质生活还是那样,甚至还要为这平白失去的五千块钱至少再捱上一段更加拮据的日子。
老二说“也只有在卡拉面前才觉得有个人样”,做人到底还是好,那种“人样”的感觉竟就让他如此满足。
但是,人并不比狗好做,当卡拉被锁在笼子里用眼睛可怜巴巴地望着笼外的时候, 主人一家三口正在为它来回奔波,但可怜的人,当你身陷囹圄的时候,谁来救赎?
场景小胡同,废墟,破落的街道,简陋的住房...人物没有西装领带,没有香车豪宅,素面,邋遢,情节小人物的卑微,狗证的昂贵,关系链,呆板的教育,迷途的孩子,夫妻离婚后的反目,麻将徒的生活,无处不在的欺骗......还有比这更真实的中国吗?
期待更多这样有人文关怀的导演与作品。。。
看到老二手里数没两下就完的工资,是如此的眼熟。
找个地方藏起一点,其实藏的是自己对生活仅存的一点点奢望,可是,就这一点念想到头来也不得不放弃。
看老二,如同看自己。
颓然的背影,走过班驳的旧楼道,回到狗窝一样的小家;看他,派出所里点头哈腰,无所是从的模样,如同自己的无根与无助。
“只有在卡拉面前,才觉得自己活得象个人!
”为了卡拉这条不起眼的小狗,他的生活全乱了套。
看着看着,笑,然后眼里竟有泪。
佝偻的脊背,蓬乱的头发还有邋遢的衣服,走上街道,葛优饰演的老二就很快消失在来往的人海里,这是草民的日子啊!
让破坏环境与观众心情的无聊大片见鬼去吧!
我们需要在平实的电影里找到似曾相识的自己,看清似曾相识的生活。
作品是自由的,作品却也是不自由的。
作者可以肆意涂抹他的作品,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
《卡拉是条狗》是一部漂亮的作品,故事就在一天之内爆发,冲突性强烈,其中尤其让我拍案叫绝的就是他儿子的那段节外生枝。
这是作者天马行空的发挥,整部电影被推到这份儿上也已到了顶点,最后的结尾该是如何的不用说也已明了。
如果电影结束在他老婆的那一个转身上将会非常完美,可导演最后竟还多此一举地打出一行字幕:卡拉于当晚重新回到老二家中,老二于次日去派出所给卡拉上了户口。
我说过,作品是自由的,可当作品已经成型,可当生活已经如此这般的呈现出来之后,结局可以说也已经被平凡的生活本身所规定了。
于是,作品到了这份儿上就不自由了。
对于一个我们早早就知道的结局作者却要打上这么一行字,嘎然而止,破坏整部电影的气氛,实在是太令我伤心了。
妻子遛狗时跑慢了点,卡拉就被警察给逮了去,临走,逮狗的警察摞下话来,第二天下午四点前必须到派出所办狗证,过了时间,狗就要被送走处理。
老二下了夜班闻听此事,不敢冲着妻子发火,憋了一肚子气在公共厕所里将怒火和着粗话尽情地宣泄了一通。
这是真实的老二,顶着一个让人轻慢的绰号,头发蓬乱,衣着随便,脸上攒满琐碎与烦恼堆积的卑微。
卑微的面容里透着对周遭的小心,小心一切,因为对老二说来,自己这样的家庭不能出事。
《卡拉是条狗》就在对生活耐心、细致的观察与摹拟下,真实的演绎了普通人平凡而辛酸的人生。
影片对名叫“卡拉”的狗着墨不多,到是把叙事重心聚焦到老二身上。
很难说老二能代表普通人里的大多数,可这个人物的寓意自有其耐人寻味的解读之处。
老二要上夜班,平凡岗位劳动者的身份不容置疑。
老二挣得不多,符合上夜班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现状。
老二发了工资,偷偷藏下100元钱,一个远离尊严的中年男人形神兼备的在影片里传递出生活的本来面貌。
通过对老二的刻画,电影成功地还原了真实的烦恼和人物内心纠结的心绪。
为了捞出卡拉,老二费尽心机想了不少歪辙,都以失败告终。
影片明确地昭示,只要肯花钱,就能办上狗证,却又在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下不无隐晦的指出,不是每个人都能眼都不眨一下的点出一沓钞票去办狗证。
隐晦与现实交织,共同构成了与真实生活极度吻合的观影体验。
狗证,如同一个隐喻,横亘在情感寄托和法规之间,成为调节人情与法的看不见的杠杆。
卡拉在第二天下午四点被送走,却在当晚七点回到老二家里,撇去背后关于请托的运作,老二这一天为了捞出卡拉所经历的人事浓缩了太多一部一百分钟左右的电影所难以承载的“言外之声”。
在捞出卡拉的这一天里,老二见了不少人,那些奇怪的人不知从哪个犄角旮旯冒出来的,这也注定了卡拉回到老二家里后,老二也不知是谁起了作用。
这里呈现了一种关于人情的精细而复杂的网络,它不会公开现身,却能将触手伸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老二在生活层面与成功无缘,可他也并非一个失败者。
成功与失败不是《卡拉是条狗》所要着力展现的社会命题。
老二是个战战兢兢活着的普通人,下了夜班回到家里,见了桌上那较为丰盛的菜肴,对妻子提出“这是早饭还是午饭”的质问,见证了普通人对待“活着”的真实状况。
这种真实的生活在妻子对家庭存款的数说下,揭开了无法绕过的辛酸和怅然。
妻子的絮叨里列举了存款的用途,一家人要吃饭,孩子要上学,有了病还得靠这钱去看病。
絮叨尽管包括了日常琐碎中常见的话题,却在有无闲钱支出这一具体指向上拔高了琐碎话题的重要意义。
妻子是善意的,絮叨里对生活现状的提醒显得疲惫而心虚。
疲惫是对生活习惯后的认可,心虚则是对如履薄冰过日子的惧怖。
惧怖随着情节弥散,恰似生活在电影里的重现。
重现中,老二的面目越发清晰,清晰的好象观众自己的影子。
每个人都能从老二身上觅见与己相似的一面,或多或少,就算否认,仍难以绕开。
“从单位到家里,我每天得变着法让人家高兴,只有卡拉每天变着法让我高兴。
说白了,只有在卡拉那儿,我才觉得我有点人样。
”老二的自述道出了一种心声,这是沉淀下来之后的自嘲,有着玩世不恭的对生活的彻悟。
老二的心声隐然寄托了真挚的情感,他把卡拉当成了解忧的参照物,在老二眼里,卡拉已是自己的家人,一个可以倾诉而不会对自己表示厌烦的理想对象。
寄托是老二在日常之下情感的闪耀,藉由“寄托”一词,观众可以从容地对老二掬一把同情之泪,因为老二演绎的正是每个人在现实中的烦恼,以及真实呈现的平凡人生。
影片没有营造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对生活近似逼真的还原和再现,以一个普通三口之家面对日常事件所呈现出的纠结、徬徨、难下决断的心绪表现出小人物的艰辛与挣扎。
一切在生活层面展开叙事,又于生活层面铺设出日常的悬念,其中的机巧与不确定性同电影之外的生活吻合的天衣无缝,带给观众一种仿佛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情感共鸣。
(全文完。
作于2021年1月11日)
卡拉,一个很洋气的名字,初看标题《卡拉是条狗》,我猜想这是一部外国影片,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儿和一只叫卡拉的哈士奇或者萨摩耶之间深厚感情的故事,而等我看完以后,还是觉得这部电影的英文名《kala,my dog》更为贴切,因为故事虽然围绕这条卡拉展开,而重点还是卡拉对于老二的非同寻常的意义。
老二,茫茫北京城里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骑着一个破烂的自行车,蓬乱的头发,邋遢的胡须,干着辛苦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没数几下就数完了,还要藏一点在身上,然后全部交给妻子。
对于妻子,当妻子说不同意给卡拉办证时,一言不发的站起来,去卫生间修理马桶盖;对于儿子,一向对儿子严加教育,然而在儿子眼里,他是个没本事的父亲,对他没有应有的尊重;对警察,他为了自己的狗,跟一个比自己小十几岁的派出所片警卑躬屈膝,毕恭毕敬。
他只能在厕所里对着墙壁训斥一番,发泄心中的愤懑。
这就是小人物的悲哀,而葛优精湛的演技也把老二这个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让我想起了他在《活着》中饰演的“富贵”。
这样的一个人,彻头彻尾的小人物,在社会、在家庭、都没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的尊严,“只有在卡拉面前,才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 “平时都是我在哄别人高兴,只有卡拉在哄我高兴”这就是这个男人心里最真实的心声,也是在看到这句话之后,我才明白这条狗对于老二的意义,我才领会到导演的寓意,卡拉,对于老二来说,不仅是简单的一只宠物狗,而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一种精神上的给予,老二在卡拉那里获得的,是在人的世界中得不到的尊严。
因此,他在唯一的寄托被带走后,会不惜一切代价的去找回,影片结尾,卡拉又回到了老二一家的生活中,而他那种拮据的日子还要过下去,那种小人物的角色还要继续,卡拉终究不能陪伴他一生,他又将如何找到生活中真正的寄托?
豆瓣上有位网友说得好:在老二身上,看到了自己父辈的影子,看老二的眼神,几次都有流泪的冲动。。。。
的确,导演路学长生在60年代,那个时代的他们经历了国家政权的变动和人民思想的发展,所以对那个时代普通小人物的生活情景有着很透彻的了解。
老二,就像我们的父辈,可能没什么大的本事,但仍然是一个家的支柱,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尊男人的尊严,辛苦的打拼。
虽说葛优是著名的喜剧演员,《卡拉是条狗》也被划在喜剧电影的行列里,可我仍觉得这只是小人物的黑色幽默,观众在看着老二在苦涩的生活里强颜欢笑,然后也麻木的跟着笑,看这部电影,我唯一的一次笑是在,老二刚买了狗出来,年轻女子喊:留胡子的!
结果大街上三四个留胡子的都转过头来。。。
此外,印象深刻的还有老二看到货车车厢里挂着的狗肉时,耳朵里扭曲的《甜蜜蜜》,生动的说明了老二当时心里如雷轰顶的惊诧与恐慌,看得出导演路学长独到的拍摄手法。
最近看多了闹哄哄的新电影,还是觉得这种电影更贴近生活,更能让人去思考些什么,想起些什么。
告别虚假,还原生活,挺好!
老二按现在的说法得叫蓝领,虽然比白领低那么一点点,决不是贫下中农的一分子.且不说有稳定的工作,持家有道的老婆,单是首都北京的户口就能羡煞旁边几亿人, 虽然每月的工资都得上交家里的一把手, 自己也能偷偷摸摸攒个小金库伍的.这样的生活就算是现在出身贫寒在城市里打拼的小白领也得奋斗10几年,更别提成天想着啥时候能坐上火车去北京看看的农民兄弟了.可是老二自己不这么觉得,按他自己的说法,"这家里家外我他妈还像个人吗".想不像人那得看跟谁比了,有卡拉陪衬着, 老二当然是个人了, 因为"卡拉是条狗"嘛. 没了卡拉,老二觉得自己不像个人了,这种想法也传染了老二的媳妇, 就在老二发了话"不就是条狗吗,咱这日子还得好好过啊", 然后想跟自己媳妇亲热的时候,二嫂一扭脸,来了句"其实我也挺想卡拉的". 这又让老二开始琢磨自己还像不像个人了这个深层次的问题.其实不但卡拉老二保护不了连自己的儿子亮亮出了事他也是无能为力, 亮亮为了托同学的爸爸把卡拉弄出来,帮同学打架结果关进了派出所.不知道听见亮亮面对着自己大喊"你根本就不配做我爸", 老二心理是什么滋味. 他这个普普通通的,没钱没背景没关系的连一条狗都保护不了的工人真的无话可说,只能无奈的摇摇头,叹叹气,连一句狠话也撂不下了.这样的辛酸可能只有为人父母才能真正的体会得到吧.老二这样的实成人也不是没人喜欢,离了婚的杨丽就对老二青眼有加. 为了把卡拉弄出来,不但借狗证给老二还帮着老二到处托关系. 按照老二的说法,"因为我实在", "我是那不顾家的人吗", 杨丽这个红颜知己的出现没有带来另外一条剧情,也许仅仅是对可怜的老二所代表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原型的一个安慰,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个老老实实工作的工人在这个城市的生存能力还赶不上一个离了婚的没工作的整天打麻将的会耍泼仅仅有那么一丁点姿色却又人老珠黄的中年妇女.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她的关系多.在中国这个人治的社会中,关系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往往能决定一切,甚至是用钱不能直接买到的.想想看,连一个公交司机也可以耍耍大牌就因为他认识个狗屁调度,一个开车运狗肉的也可以对老二呼来喝去就因为别人有求于他.如果有可能,任何人都想骑在别人头上.一直到最后,我们知道亮亮的架是白打了,钱也是白赔了,最后狗证还不得不办,二嫂免不了又要因为老二找姓杨的女人帮忙发顿彪了. 然后日子照样过下去,老二一家人可以揣着狗证大摇大摆的遛狗了. 卡拉是条狗. 但是对老二一家却是那么的重要,这不是一出喜剧,是一出让人看了心理不痛快的高超的讽刺艺术.
这片子往小了说,就是一个给狗办证的故事。
往大了说,这片子体现了北京社会转型期间的危机。
从故事的起缘说起。
北京市政府因为狂犬病,出台规定要求带狗上街必须要狗证。
狗证一个5000元。
这段在我记忆中很清楚,因为5000块的高价吓了我一大跳。
北京人本来是没有养狗的习惯的,老外养狗那是因为生活无忧的清闲所致,可你看北京里公园遛狗的都是些谁?
大妈们,老太太们,家庭主妇们。
他们的生活绝非衣食无忧,见到警察必须跑之,因为5000块对于像老二这样的家庭并不是小数目。
相比国外,我们的教育和医疗都需要个人承担很大的费用,从这里抽出5000救狗,难怪妻子会哭。
然而奇怪的是,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一家三口居然谁都舍不得卡拉。
对于老二,卡拉某种意义上比他的儿子更招他喜欢。
政府一条规定便让社会转型的矛盾慢慢浮现了。
从片中可以看到,老二家住的公寓是典型的北京老楼,水泥地水泥墙,到处脏兮兮,漆都找不到一块完整的。
他妈妈家更是一个破破烂烂的阴暗的小房子,城内的院子都等待着被拆的命运。
但这并非北京的全貌,更多的是挡他妈妈家光的高楼大厦,办狗证毫无压力的资产阶级杨丽,办起事来毫不手软又怕麻烦的人民警察。
一面是高楼林立繁荣向上,一面是破壁残垣生活窘迫。
北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向着国际大都市迈进,养狗的高雅情操引进了,高雅的人却没有。
为什么拼了命也要养这条狗啊?
片中的家庭主妇妻子,工人阶级老二,资产阶级杨丽都表达过“人不如狗”的想法。
无论哪一阶级,有钱没钱,底层的孤独感隔绝感,中产之间的不信任感,都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改善。
人人都在养狗,养的是寂寞。
片子中唯一的大特写是儿子对老二大喊着:“你不配做我爸!
”。
他上课睡觉,半夜看狗,中途捡猫,遇到黄毛时胆怯却也勇敢了一把。
他对他父亲看得最清楚,他对他父亲的懦弱感到厌恶,自己的勇敢却也付出了代价。
他爸懂得夹缝里生存,他不懂。
本来关在笼子里的是狗,最后却是人关在了笼子里。
我喜欢这片子的细腻与真实。
尤其是作为一部体制内的院线电影,镜头间的尖锐耐人寻味。
把这样一部03年的片子放到现在,无论怎么比都是上佳的杰作。
唯一不满的可能就是结尾。
导演也许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在找结果但是却没有结果”。
但是我依然觉得完全可以认真交代下结果。
否则就完全没必要一直用字幕为下午4点做着倒计时,结果时间一到却什么都没发生。
如果说主题是人,那则没有必要提醒观众故事核心是狗;如果说核心是狗,那么结尾则残缺得厉害。
交代故事结局的那两行字幕存不存在都是一样的。
另外我认为,作为一部院线电影,轻微的商业化处理并不会影响到故事的纯粹。
我一直以为这应是小说改编的剧本,于是看到编剧和导演都是路学长时有些惊讶。
4位主演的演技都太到位了。
不知道讲了些什么
有葛优的也不一定是喜剧片啊!
生活。人人都爱看葛大叔演小人物。
编剧导演家狗被抄了吧
2003看的~~正版dvd已收一--这部在我心中很占感情的一部片子! --导演安息吧~~
本来节奏hold的很好,最后30分钟慢慢破功了...
下岗之犬。。。
比较无聊 可能是不习惯葛优演这类片子
03年拍出文革的风,冲葛优看的
中国第六代导演路学长执导,影片关注到底层生活一些最真实的地方,由一条狗引发的故事。那时候五千可是几年的工资,单论对于一条狗来说不值,对于有情感的陪伴者是真的需要考虑,更多想展现的是不合理的政策对人的打击以及人民的麻木隐忍,不管出了什么事情先想到找关系,当时也是现在更是,我们大陆人民逆来顺受惯了,警察权力地位是有话语权的,人民终究是百姓,得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最后结尾的那段话也是为了过审,电影是结束了但是现实生活还是一团乱麻。卡拉也是老二,老二也是卡拉,都是被关进了笼子里。
为了一条狗,值得吗?电影的题材有点小题大做。
在看完有关流浪狗的纪录片后很有感
好处是在于真实,接地气,非常平实地展现了新世纪之初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尤其是用狗来写人的刻画方式,从而展现人不被人重视的困境,挺老中的。尤其是放到当下疫情之后的节点来看,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不太喜欢的地方在于,有的话说的太实了,反倒失去了韵味;结尾过于仓促;以及,现在已经不太能共情这种窝囊废男主了,也有点难对这样的男人产生同理心了。当然了,不管过去多久,警察还是一样牛逼一样横哈。
比较差的葛优的作品
小人物的处境就是在遭遇一条狗的危急时都显得这么无能或无助,置身这种环境下各类人等的各种冲突与表现如同日常。葛优把那狗看得很重,但那狗切不亲他,so,他是不是活在自己想象?
看得人特心烦特没劲就对了。。。从头到尾都没看见卡拉和老二的亲热戏啊。。。
果不其然浪费了时间。
路学长这片还真不错。
一部不那么愤,不那么冲突,不那么伟大,不那么文艺,不那么。。。。但很抓人的一部电影。我喜欢葛优演的那个男猪脚
他们家那房子要是拆了,嚯嚯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