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惹你不耐烦了吗?
”女主演在醉酒醒来的夜晚去了男导演的房间,她告诉他,她开始讨厌这部正在拍摄的电视剧,她讨厌现实中的自己,讨厌自己扮演的角色。
男导演开始用一种已成习惯的圆滑进行安抚,可是这样的企图被情绪起伏的女主角识破,两人在语言的争论中,话题深入下去,故事由此获得叙述的张力。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完成了一系列情绪变化:争论,对形而上问题的探讨,说出对彼此的不满,偶尔获得默契于是相视而笑,内心里潜藏对彼此的依赖感觉,对生活对社会的困惑和解答,对自己的怀疑。
最后,他们似乎达成了一致,他们关上灯,让清晨的阳光照进黑暗的房间,他们相对而坐,做鬼脸、拍照、哈哈大笑,却全然不顾外面剧务要求出发的敲门声。
影片的最后,他们像回到童年的两个成年人,因为舍弃而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这是部大致遵守“三一律”(在同一段时间里,同样的角色在同一个场景里发生故事)的影片,其编剧正是导演徐静蕾的绯闻男友王朔,大名鼎鼎的朔爷让影片带上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对生活的调侃与讽刺,对虚伪的痛恨,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终极问题举重若轻的解构与思辨。
王朔和导演徐静蕾试图将这个被对话充满的故事讲得流畅,同时由于情绪的不断变化而产生张力,最终在一种诗意的、理想化的结尾中获得释放。
可是我不得不说,这样的意图并没有完全实现。
纵然王朔的语言充满趣味,在漫长的对话中,那些闪光的词语和意韵俯仰皆是,层出不穷。
比如在说到死后重逢的话题时,男主角说:“我再见你,记住,不是青苔,也不是蘑菇,是一片橘子色。
芭蕉船,银杏树,柿子雨,深秋雨后收割麦田,迎着晚霞采摘向日葵,你想要一只铜哨,结果得到满河金被子,你发现河里有一正在做的泥锅,旋儿得十分紧凑,十分头冲下,在拧自己,在严拧自己,一转儿紧一转儿,一转儿紧追一转儿,极力转圆了,游成立锥,极力——差一点就从皱纹里揪出字母了,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而在说起理想和现实的时候,男主角又说:“觉得地上每一点亮都是那个梦想照下来的,都仰着脖子去接光。
脖子晒热了,就觉得温暖;晒黑了,就觉得健康;烫皮儿了,梦更近了;起泡了,已经在梦里了。
痛并快乐着;泡破了,露肉了,肉熟了,肉糊了,肉疼了,鼻子哭了,这都没走。
走多不牛逼呀,必须死扛,必须的,聚光灯关了,爷们儿没的扛了,闪着爷们儿了,爷们儿拧巴了,爷们儿生命不能承受只没东西扛。
爷们儿玩火柴,爷们儿攒烟头,爷们儿屁暖床,爷们儿晒月亮,爷们儿管什么也瞧不见还站在那瞧,仰着脖子,瞪着白内障,叫信仰。
”这些话散落在影片的进程中,让我们会心一笑,或者陷入思考。
它们带着《动物凶猛》的一丝温情,带着《顽主》的玩世不恭,甚至还带着《千万别把我当人》的一点点残忍和血腥。
看着这些似曾相识的语句,我们清晰的看见了电影背后的王朔,看见他站在那里,表情嘲讽,内心悲伤,对于现实和人生的众多问题,他也无法解决,于是他将其展示给我们,并以一种略显稚气的调笑或尖刻消解它们的沉重,正因如此,在社会压力逐渐增大的今天,王朔的作品似乎重新焕发了生机。
可是电影不是小说。
我反对将电影与文学完全割裂的论调,但我也承认电影与文学在叙述上的巨大差异。
电影里仿佛无法停止的对话,配以封闭房间里的封闭镜头。
单调的背景,配以重复的脸部特写和人物切换。
很难有人能在一个多小时里,完全专注的听完两位主角持续的对话,尽管这其中颇有趣味,但它不是圣经或佛法,而观众也无法以聆听教诵的心态来面对这部电影。
因此,当男导演对女主演说:“我惹你不耐烦了吗?
”我再次回过神来,对着屏幕面露微笑,连连点头,“心有戚戚焉”。
而正因为这样的走神和不耐烦,导演试图在叙述中所表现的情绪起伏,其效果便大打折扣,不专心的我们并没有完全的跟随叙述的脚步前进,也没有彻底跟随着故事中主人公情绪波动。
对白同样减弱了故事另一个隐藏的悬念:女主演和男导演会不会发生点什么呢?
冗长的对白弄得我们东张西望,昏昏欲睡,哪还管他们二人有何贵干呀?
但也是这种长时间的对白,反衬出其中一个个沉默的瞬间如此的弥足珍贵,它们拥有了强大的力量,成为话语泡沫中的孤岛,一个一个安静矗立,因为温暖而显得异常可爱。
2,温暖的瞬间在第一个温暖的瞬间,男女二人各自躺在沙发里,吸着一种奇异的香烟(有人猜测为大麻)。
灯光从红色的灯罩中透出暗淡的光,把一切渲染得暧昧氤氲,空气中弥漫着烟草干燥的香气,火星电台的音乐青涩而迷幻。
气氛低沉,喋喋不休的男导演终于躲进了厕所,女主演独自在音乐中坐起来,用相机拍下这一切。
这短暂的平静让人沉醉,语言是如此的浮躁,沉默和孤单令人平静。
徐静蕾在电影的片尾曲里,用于本段相同的旋律,同样表达了对沉默的喜爱:“当身边的人举杯/我在熟睡/遇见你沉默的花蕾”。
第二个时刻发生在男导演为女主角叫了一大堆夜宵之后。
他们坐下来,喝了一口酒,他们突然发现刚才的争论和指责是多么没有意义,泡沫开始散去,彼此的依赖感重新回到心中,他们望着那些泡沫,为自己的执拗和傻气深感可笑。
于是他们看着对方,突然爆发出哈哈大笑,不能自已。
他们重新找回了默契,重新获得了信任。
而我们也终于松了一口气,紧张过后,一切重归于好。
同时,这个瞬间也几乎是整部影片的一个转折。
开始的圆滑安抚、针锋相对的争辩、不留情面的指责别人的自大,由于两人在这一刹那获得的默契,逐渐转化为彼此依赖、对生活的无奈接受,以及对彼此处境的理解和包容。
这个时刻同样也体现了沉默的力量,有时我们只需要静一静,露出微笑,便可以拨开起初的重重泡沫,重新发现真相,重新找到信任的力量。
在影片的最后,两人终于放弃了语言,他们面对面坐在地毯上,凝视着窗外——“这就是那个叫红尘的东西,万丈。
”他们有时睡着,有时又睁开眼来看。
直到清晨温和的阳光射了进来,门外,剧组人员已经准备好离开。
剧务在门外用力敲门叫着导演,他们却全然不顾,他们放弃了坚持,放弃了责任。
他们让阳光照在脸上,做出一个个任性的鬼脸,在半明半暗的房间里大笑、打闹。
在那一刻,他们彻底推翻了此前一个多小时的沉重命题。
生活如此简单,快乐唾手可得,我们不过是自己难以舍弃,才在现实的漩涡中昏头转向。
在那一刻,他们发现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只要自己拥有真诚和热情,梦想就会一点一点,照进黑暗的现实。
而我们和导演正是两束陌生的光,我们在黑暗的影院相遇,彼此无言,却在这相遇时刻现实而笑。
我们同时明白了梦想和现实仅一步之遥,我们同时在叙述中得到了成长。
我想,在影院灯光打亮的那一瞬间,一定可以找出某些可爱的观众,脸上带着的幸福泪珠吧。
3,通向梦想的征途文革十年给中国文艺带来的致命伤害便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强硬介入和浮夸空洞的笔法,而后者在众多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绚丽空洞的用词,宏大的主题架构与虚弱的故事——《无极》被集体围攻和《疯狂的石头》被力捧便是对这种现象的反弹。
观众们逐渐厌倦了这种空洞无物的煽情,他们开始向往真实,向往平淡中的温暖,向往一个丰满、充实的故事。
导演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开始意识到故事远远比几块绚丽的颜色(《英雄》、《十面埋伏》)和故弄玄虚的说教(《无极》)更有意义。
因此,导演们开始重视故事,《疯狂的石头》的成功证明他们走出了正确的一步。
《梦想照进现实》是徐静蕾执导的第三部影片,从回忆亲情的《我和爸爸》到讲述爱情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再到这部《梦想照进现实》。
我们已经看到徐静蕾是真诚而踏实的,她的叙述沉稳,带着女性的细腻和温柔。
作为女性的她杜绝了男权社会里的虚妄和骄傲,因而使影片显得丰满,厚重。
它们与浮夸文风形成对比,成为现时代最需要的作品。
同时,经济和文化的复苏必将使艺术的创作更加自由,因此,对于这部带着缺陷的实验作品,我们应将之看成是通向中国电影辉煌征途的一个路标。
它富于创造性,拓宽了中国电影的叙述方式。
它让我们一步一步,接近我们关于电影的梦想。
尧耳在八月
终于看完了《梦想照进现实》,确切的说是听完的,因为期间我几乎没怎么看画面,一直在忙活别的。
这片儿好像是三年前拍的,那会儿我还打算去电影院看呢,不过进去之后却看了同档期的《达芬奇密码》,没让人失望。
搁现在看来,当初的移情别恋还真是一英明的决定。
两年前跟朋友在光合作用喝咖啡的时候,我从一堆书里翻出《我的千岁寒》,把这剧本给看完了,其实挺有意思的。
当时我还没法想象俩人怎么跟说相声似的就把一部电影给玩出来,现在看来也不是什么难事,毕竟拍电影还能有个休息的时间。
这部电影最著名的一个标签就是“拧巴”,这也正是王朔对自己风格的其中一项定义,其实这种标榜会让自己显得特矫情。
不管你把自己往好了还是往坏了说,就像刚流行QQ那会儿,经常看到一些个人说明里写着“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就一坏蛋”、“没啥特别,普通人”、“别惹我,烦着呢”……之类的家伙。
在我看来,这种说辞相当没劲,可是不说自己确实就没啥好说的了,于是几年之后,这个世界上就诞生了非主流,拧巴的终极版出现了。
再说说这部电影吧,一个神经大条的北京妞儿半夜跑去见导演,结果奇迹出现了,俩人就那么聊了一宿,从天黑到天亮,拼命抽烟还不怎么喝水,嗓子真好使。
这种情景我能想象的出来,不过很少有这种光聊天不干别的的可能性,男人在女人面前卖弄嘴皮子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无论过程多么美好多么华丽。
说实话,我得承认我天资愚笨什么都没看明白。
——光和光怎么打招呼你知道吗?
——最黑的地方见。
影片即将结束时正是拂晓,天刚刚亮就有人来执着的敲门招呼导演出发,可是女主角不想演了。
不过至于那人进没进来谁也不知道,如果被发现这俩人在一屋子里,那肯定又是一出戏。
但依旧跟梦想和现实无关。
天亮天黑http://freewu915.blogbus.com/
我看了一次以后,又看了一次,然后陪着别人再看了一次。
王朔的小说,就是靠语言推动情节,你无需去看人物的样子、服装……那都不是重点,只需要听他们侃就直接嗨了。
本来就是口腔文化,情节都在话里。
所以,大可以只开音频,闭上眼睛——听。
以前看过王朔的小说改拍的电影,90年代拍了好多,被当时的电影风格所影响,都很不对味,包括一般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等。
现在想来,真正叫排出点味道的掰着指头都能数出来—— 阳光灿烂的日子 和青春有关的事(电视剧,最牛) 甲方乙方 过把瘾(电视剧,徐和佟的电影不能看,挺毁的) 还有就是这个,这个算次之的吧。
看完这个电影,我突然想起王朔的新书千岁寒里头有收录原本,还没来得及看呢,于是马上翻回去看。
搞了半天这么长呢,搞了半天删除了这么多呢,要按他写的那个拍,估计得要4小时。
我觉得以后王朔的片子都能这么拍,估计 1、制作成本会大幅度下降 2、演员演起来太累,还得北京话溜的,外地的不行 3、票房会很差 我还是很期盼的!
一場慶宴之後,女演員借醉到導演房說要罷演。
導演起初氣定神閒的要誘導女演員返回崗位,後來卻在女演員對他的指責中看到自己不欲面對的難題。
一夕對話無可避免地觸及了兩人的夢想和現實,最後兩人心態都變了,可是他們角色依舊。
對白很多,說得太快。
用字挺文藝,簡體字幕更難追。
全戲有99%時間處於同一間套房,鏡頭只追著兩個演員,幾乎沒有任何的行動,只是或站或坐的喋喋不休。
比《日落巴黎》Before sunset 更徹底也更省錢。
宣傳說這叫做實驗,於我就只是懶散。
僅僅把一個可用劇場表達的故事分起鏡來呈現,違反了電影美學的一些準則,而沒有挑戰新的可能性。
可是,《夢想照進現實》我還是喜歡的。
那正是舒琪所說的Guilty Pleasures作祟。
”有一種被稱作「Guilty Pleasures」的東西,指的雖是你底心頭好,但你喜歡它的原因,並不是它怎樣出色。
相反的,它恰恰可能是最糟糕的(不論任何方面)。
它帶給你樂趣只純粹是因它對正你的口胃,或基於某些十分私人的理由 / 藉口。
是以,你只能抱著內咎承認你喜歡它。
”首先是「夢想」和「現實」的角力。
夢想有時是給你面對現實的勇氣,可現實卻在無時無刻逼迫著你的夢想。
對這種相濡以沬的溺愛,已經多次從口中表達過了。
再來是「老徐」的魅力,縱然我不覺她演的特好。
但韓童生的演繹卻絕不是Guilty Pleasures,那張滄桑的臉、自嘲的嘴臉還有自我維護的口氣是多麼的似曾相識,那讓人身歷其境之感,完全係他都能讓人立即想到生活中遇過的人了。
最後就是編劇王朔,縱然他沒好好利用畫面和角色的行動說故事,可他以一夕對話描繪的人物和他們急速轉變的心情和思路都顯得既立體又順滑。
尢其是一場本來帶目的的對話逐步演化成豁然的交心,中間的過渡細緻、精彩。
這種功力無話可說,大抵可以作為編寫對白的深造班參考材料。
總的來說,《夢》片可喚作一部殘缺片,它自廢了鏡頭和場面調度的武功,可王朔的手筆凸顯了「對話藝術」之美,或者我多看幾次之後,甚至可與Before Sunset─我的至愛─較勁。
我不能说梦想是不存在的,但我现在已经不能承认它了。
尤其是90年代后出生的人。
其实大家对梦想都是个很空茫的概念,都是跟着学校走,跟着家长走,其实学校也没路了。
他们也就是在谋求自己的路,怎么赚学生的钱,以后的事他们都不管了,他们根本不负责任。
他们不管把学生教成笨蛋白痴还是不如笨蛋白痴都算完成任务了,都赚着钱了,所以现在的学校也就是和所有投机的人一样,都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可就是这一点可恶,他们赚钱了还要装成道德卫道士,好像他们高尚的不要钱似的。
我觉得现在的人就是要他们有梦想他们都不再有了,让现实折磨的麻木了。
比如新闻上捡垃圾捡成亿万富翁,卖混沌买成亿万富翁的,这样的事很容易就让那些有理想的人迷失,很容易动摇你的价值观,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很多路根本走不通,比如什么这个家,那个家,走不通保不齐就得破产。
很多大学生毕业了挤破头得去当个公务员,报纸茶水过一天。
这就是他们的理想职业么?
不见得。
但是他们就让这个社会逼到这条路上了。
简直是条绝路,不吃别人,别人就得吃你。
到最后什么梦想啊,什么现实啊,钱才是真的。
要是以前问一个小孩,说你的梦想是什么。
他可能告诉你,科学家一类的。
他们那么轻易的说出来就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科学家就是一个词,它的意义就是使你显得与众不同。
说了好像真能成科学家似的。
对这句话他们不用负责任,大人也未必当真。
但是长大了你再问他,他可能说没有梦想,不知道。
这个时候你就说现在孩子没梦想太可怕了。
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现在的孩子看到走什么路都难,都走不通,就怕了。
就算他们想走什么路,前面还有无数只拦路虎,实话说,没前途,老实说,没希望。
社会也告诉你没钱就滚蛋。
这个时候你能做什么?
我觉得就是丧失梦想。
我觉着我真是个严拧的人。
而且越来越有毛病。
我也不知道我到底哪根弦儿搭错了线,看悲剧看得发笑,看消遣唠嗑的戏笑着笑着就哭。
《梦想照进现实》是个好片子,比我想象中好,这说明任何事情都是你期望值越高失望越大,没惦记着倒是能落这点儿好了。
这片子好就好在让人看着挺累的。
2个多小时就见着两人跟那儿蹲着唠嗑,唠得那是昏天暗地裂山崩溃得很。
韩童生是个好演员,徐静蕾麽,因为以前毁她的戏儿太多我对她印象一直不咋地,这部戏,好歹让我觉着,她不那么装纯得让人恶心了。
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好多了,这片子应该得奖的。
王朔是个明白人,活明白了又不甘心明白的人都严重拧巴。
所以他写出来的那些个台词,大段大段的显着贫儿,偶尔的一新鲜词儿听着耳朵里头就跟在挠痒痒似的,熨帖,逗乐。
可是写得特实在了,特现实了。
现实中的乐呵,总是乐呵着乐呵着,一不留神就郁闷了,不由自主就严拧了,自己跟自己死磕,跟个漩涡似的往死头拧巴自己个儿了,拧着拧着就崩溃了。
里头有句台词,老韩说的,说得特别招人。
他说,人一生最重要的也就是年轻时候跟谁一块儿过了,等年纪大了,跟谁在一块儿,遇着谁了,跟谁打过招呼,都不重要了。
日子过到后来就是熬,赶紧的熬干了算个事儿。
原台词太长了,记不清楚,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总之听得有点儿想西里哗啦一场的那意思。
我不记得我年轻时跟谁在一块儿,还没怎么着过那,怎么就突如其来老掉了。
怎么着日子还没阳光灿烂过就开始慢慢熬了。
怎么着就变得不好意思谈梦想就敢没心没肺死惦记钱了。
我真不是故意活成这样的,谁他妈的爱故意活成这样啊。
可是我能怎么样呢。
那句台词说得真惊心动魄啊,谁他妈的百年之后不是自己陪着自己个儿跟土里头埋着阿。
这话真让说的人跟听的人,都耳根子发麻,身子上起鸡皮疙瘩。
这年头,谁好意思理直气壮地谈人生谈梦想啊,都他妈的没种,只敢先把自己忽悠成一流氓,再把别人都忽悠得以为你就是一流氓。
谁都倍儿讨厌装纯的人,稍微有点儿年纪的,还他妈的一副纯真操行,要么是不要脸特别死乞白赖的,要么就是真蠢从来不想事儿的。
这世上人人都在装,不装不行,不装让人见着你怎么死的,自己跟自己没法交代,索性装把装把不是罪,谁他妈的都是在装。
说到底,梦想为什么让人们都不好意思说,都他妈的不惜的说了,是因为人人最初的梦想都他妈的一个样儿。
谁他妈的都希望世界大同,人人美好,没心计没勾心斗角,人跟人都特肝胆仗义,爱一个人被一个人爱那就是天荒地老宝马奔驰都拉不回来的事儿。
一切都很美好,一切都很顺利,所有人都特快活特高兴特幸福地过着生活。
这梦想一经现实的孔儿照进现实了,就虚无飘渺难以达到得骗自己都骗不过去了。
所以大家伙儿都不好意思说梦想了,咱们都心照不宣地管那叫做意淫了。
这多么猥亵的世界多么残酷的现实,哪配得起用上梦想这么高贵圣洁的词儿。
跟现实有关的那就只能叫做意淫,所有的人都是淫荡的。
这样反复暗示自己给自己催眠,把对日子的期望值降低到只要有得日就是好的,只要跟个牲口似的有吃有喝能睡就是美滋滋的,不这样,怎么熬巴这日子。
能拧巴的时候证明自己还是活着的,别一不留神沦陷了,成了个特别面儿特别磨即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的肉蛋就成了。
告诉自己,他妈的哪有这么好这么美的事儿,折腾成啥样是啥样吧。
拧巴干了,就是个头儿了。
这文是电影上映那年写的,有点早。
目前的生活让我突然想起这部电影来,算是纪念或者是梳理?
总之是心甘情愿的一篇小儿科文章。
听说才女徐静蕾前段时间自导自演了一部电影,我挺好奇的,然后就买了张DVD。
电影名字挺文艺叫《梦想照进现实》。
回到家,把自己扔进柔软的沙发里,眼前的屏幕亮起来,我整个人的精神都起来了。
第一遍竟然没有看明白,我就有点怀疑我的智商了。
打电话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说对这部电影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看过的人一半说特好,另一半说特别差,站在中间的人很少。
我就问,那像我这样没有看懂的呢?
朋友扔给我一句:再看一遍,就把电话挂了。
我真就听话地看了第二遍。
然后我找到了自己的立场,我站在说特别好的那边了。
这部电影的确不适合在电影院看,先不说大段大段的对白,能把人说着了吧,电影院里黑得很,现代化的放映厅,舒适的座椅一副催眠的样子。
你别不信,真就有人在电影院里睡着了——比如之前叫我看第二遍的那位朋友,因为他第一遍就是在电影院看的。
不用多说,他定是回家又看了第二遍了。
好吧,下面我就来说说这电影的情节和我为什么要站在“特好”那边。
其实,我刚刚写下“情节”这两个字的时候,自己的手直颤。
这部电影真就没有明显的起伏的情节可言,我能要是真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我也就成公认的“才女”了。
不过,我还是要说。
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女演员和一位男导演,天南地北地谈了一整夜。
起因是女演员不想演下去了,男导演劝其看开,才有了这么一个故事。
饰演女演员的就是才女徐静蕾,而饰演导演的是韩童生。
两人一言一语间把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许多问题都用幽默而生动的话语摆到大家面前。
一.关于矛盾女演员说,她不想演了原因是她觉得拍得特别假。
导演说,假的观众才爱看,真的谁看,都在生活中了。
我觉得挺有理。
想象也是,那句经典的话不是这么说的么:艺术源于生活。
矛盾着的人生是可以向前延展的,正因为有了矛盾在平淡的生活中擦出了艺术的火花,所以我们才能获得跌宕起伏,有滋有味。
二.关于记忆在导演将他家里各种各样的收藏展示在女演员面前时,女演员的情绪明显高涨了。
而导演讲述着那些东西的来历时,两个人都兴奋起来了。
也许只有回忆是一针兴奋剂,打在心上,能让人顿时爽朗起来吧。
当女演员被导演到会那一个个动人的场景时,电影突然出现了一种平缓的情绪,最舒缓的部分就是在这里了。
三.关于饭不能忘记的是导演与女主角聊天到深夜,女演员说肚子饿了,剧中的导演叫饭那词真是绝了:“......”(在这里不重复了,看了的人就知道了,没看的人希望你们去看看。
)这话说得顺当的叫人挑不出什么来。
饭是中国人及全世界都很重视的一种文化。
两个吃饭的人,突然有了某种专注,虽然话已经停下来,但我们可以感觉到精神思想在某个地方交流着、传递着,丝毫没有停歇。
饿——这个与生俱来的本性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我想这代表着人最根本的自然属性吧。
四. 关于梦想梦想是什么呢?
是自己对未来的幻想吗?
还是一场白日梦,或是夜里突然冒出来的想法?
过往是不会消失的现实是从没停下的当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看到的的确是一种意外而又平凡的希望。
这梦想每时每刻都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而我们时时刻刻都存在于现实当中。
所以梦想总能照进现实,我们总能看到希望。
在这里,特别要提到“北京话”,它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
正是因为有了这语言,给影片增色不少。
众所周知徐静蕾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她特别用到“拧巴”、“糟心”等词汇,而且从刚刚那段导演叫饭的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
以上就是浅谈一些我印象深刻的东西,自知能力不强,所以只能随便说说。
电影的最后,女演员与导演相视而坐,伴随着门外人叫早的声音,他们保持沉默,只用手机来交流。
可是当太阳放肆地照进屋子,新的一天一切照旧。
我想后来那位女演员一定去演戏了,而导演也如期上工了吧......这大概就是我为什么给这篇文字起名叫“一切照旧”的原因吧,希望我们的梦想一如既往的进入现实来。
可能电影远比我要深,可能实在不符合我的口味,所以只能说对不起,个人实在无法理解。
一般都不会骂我认为不好的片儿,不至于的置气,也不招这腻味。
但是我今儿个实在不懂这电影贫气出个什么深意来,较一回真儿,请哪位明白人儿给我指条明路吧平时抓空儿就看看老徐的博客,看着不累也挺哏儿。
她记录了拍这部《梦想照进现实》的历程。
所以挺好奇的,人之常情么...现在真是没的说,恨不得不看了就到豆瓣上搜搜大家怎么说...好不容易才一直挨着看完了...我有点异议,一老徐平时写博就是这么个没正形儿的口气和调调儿,也算图个轻松俏皮,可现在是想发扬到电影里来了么?
实在是有点儿得便宜卖乖吧...看看博乐呵两下没什么,真搬到电影里来可不能这么儿戏的吧。
二谁当这样儿的导演,是男的么?
倒也有这么一类人,油嘴滑舌的,可谁爱听啊?
老徐可好,还陪着他一唱一喝的掰乎快两小时,给观众看装相声么?
这叫新意么?
叫尝试么?
胡闹吧。
真庆幸我还没掏几十块钱坐电影院,要不还得麻烦我拍屁股走人...到底是谁忽悠谁啊?
真掏钱的主儿吧清者自清吧...
《梦想照进现实》——梦想照不进现实 我是冲着编剧王朔才看这片儿的。
整个一片儿就是俩人跟屋里瞎逼胡侃。
徐姑娘主演一电视剧,拍到快一半丫发现自己不爱了,不想演了,半夜里去找导演。
导演听完吓的不轻,当时就惊了,叼一打火机把烟枪都搬出来了。
是吓得不轻,徐姑娘可是剧里的腕儿,她一罢演导演只能玩蛋去。
导演扯着嗓子开聊,聊生活聊梦想聊尊严聊自己,该说的不该说的,想说的不想说的,一股脑都倒出来,变着法儿的说服徐姑娘。
徐姑娘也不示弱,鄙视不满厌烦,一句一句硬梆梆的就往外摔。
呛着呛着导演也急了,大家一起撂挑子。
要说王朔确实是个好编剧,那词儿玩得叫一个溜。
一个来小时,俩人嘴都没闲着。
其中不乏王朔的经典语气说辞,经典的调侃。
还有不少附带各种意象的傻不唧唧的一套一套的长句。
看着老韩说台词时总要一口气上不来的样子我就想笑。
很戏剧化,真的,看着他们胡扯和傻笑,很容易被带进去。
片儿结尾不错。
从窗口透进来黎明的光,响着砰砰的砸门声,两个人对面蹲着不言语,呼吸着没有解决的事实。
小成本制作也不错,省时省力,但要有个好编剧,还得费费嘴皮子。
徐姑娘倒是不错,少年老成。
好像她也不是少年了。
不知单纯少年看了这片儿会作何感想,哈哈。
但愿不是惨不忍睹。
是,导演、演员都不容易。
弄一片儿,想说不好说的,想骂不能骂的,想改变不能改变的,连珠炮似的。
疯了,狂了,笑了,爽了。
别人看着也乐呵,也跟着疯了,狂了,笑了,爽了。
大家也都别装着——当然这说得是别人,不是这片儿的工作人员——还怎么不痛快,咱都把它痛快了。
可这痛快,您也就脑子一热,嘴上一突辘,就跟憋了一连串响屁噼哩啪啦一下子都放了,便秘半个月稀里哗啦一下子都解决了,冲动一通爽了一通,然后呢?
还不是该吃吃,该喝喝,该憋屁还得憋屁,该便秘还是便秘。
都在现实里,梦想不是照进来的,是您求爷爷告奶奶累个臭死拼了老命奔回来的。
奔不出来的那更不必说,找地儿哭去都没心气了。
我不想说什么多透彻,多深刻,这意义那意义的,没必要。
这片儿告诉你什么了你知道么?
麻木。
别想了,想多了累,无非是跟自己较劲。
别人咱不能挤兑,那事得罪人,那挤兑谁呢?
也就挤兑挤兑自个儿了。
咱辛辛苦苦二十年读书,辛辛苦苦找工作,辛辛苦苦谈恋爱,辛辛苦苦结婚生子,辛辛苦苦奉养老人,偶尔还委曲求全的奔奔咱的小理想,咱过的够不易了,别人不找咱的碴就谢天谢地,怎么还能自己挤兑自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
咱得对得起自个儿。
片儿里有一句说得好:“你们爱怎么着怎么着,谁也别来破坏我的好心情。
”就是。
什么人人平等,世界和平,扯几吧蛋,能奔奔自己的小理想,守住自己的小幸福,您就不错了。
若干年前,王朔写过一篇《鸟儿问答》的文章。
凭空杜撰出一个记者,与自己斗智斗勇。
文章具体讲什么问题我忘了,可这种自己跟自己较劲的形式令我印象深刻。
《梦想照进现实》就是“鸟儿问答”的电影版,那个较劲的人可能是徐静蕾,也可能是王朔,又或者是两人的混合体。
因为梦剧的导演是老徐,而编剧则是一脸坏笑的王朔。
梦想与现实,这个话题并不新鲜。
老早以前赵传就在《我是一只小小鸟》里问到: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
老徐要表达的,可能更多是一种“呈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入、质疑、否定,却并不阐释、回答。
对于我们无法解决却又难以回避的东西,把它晾在那也是一种态度。
电影在文本意义上的试验色彩很浓,两个人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通过对话的形式来缝合一场叙述,而叙述却又非单纯的“呈现”(记录片),而是披着“讲故事”的外衣——老徐的勇气值得敬佩。
正因如此,台词之于电影变得格外重要。
语言既不能太平淡,失于沉闷,又不能太闹,失于油滑。
王朔的力度把握的不错,台词里抖着机灵,却又不是那种浮在表层的单纯搞笑。
如果没有王朔操刀,不知道老徐的勇气是否会打折?
老徐同学有点文学青年的气质,当导演还凑合,演起戏来却总是一个模子,千人一面。
我始终觉得她一直都是本色演出,也只能本色出演。
身边也有类似性格的朋友,有点神经质、偶尔歇斯底里,有时候会很“唧唧”,内心世界经常掀起风暴(纯属主观臆测)。
所以,她的表演看起来毫无惊喜可言,老韩演的也中规中矩的。
结尾那个面对面发短信的桥段很有意思,特生活。
人真可以无聊到无耻的地步,比方在qq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说废话,吭哧吭哧的发图片;比方在电话里没完没了的腻歪;比方面对面的发短信……这事咱不都干过吗?
梦想放在哪了?
聚光灯打在哪了?
路走到哪了?
生孩子的车已经出发了,导演,我们还出发吗?
一个导演跟一个女演员的一夜
云里雾里的绕来绕去,圈外人看不真灼。
x
装逼
整场电影更多的是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对话,很真实很犀利,也和好看。喜欢徐静蕾样的女子,冷静深刻。
真够闷的啊,我不是“老北京”懂不起
2006.12.25 看的期间睡了N次
这不就是现实么,你原来的梦想是什么。。。。
我们老徐的~
看进去了··
说啊说啊
太絮叨了,看的稀里糊涂
力荐的原因:太拧吧了
老徐最不好的电影
考验你的耐心.
你的梦想呢?我的梦想呢?
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第三部影片,王朔编剧,写的是导演和女演员的一次夜话,谈话内容直指当今娱乐圈。
内段白呼还挺硬可
形式的探索,内容的空洞。
对白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