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这部电影,全程无困意无尿意。
叙事场景很美丽,大段大段的台词非常有启发性——我看到的更多是人与人的情感探索、对美的享受、对爱的歌颂、对生活方式的评价,很多印象深刻的画面和台词是我想反复观看继续体会和想象的,这部电影的讨论内容我觉得是对社会关系和价值一种创新。
跳出框架,要勇敢去找爱情吗,爱情重要吗,爱情会怎样发生,爱情需要确定关系吗,爱情发生了要结婚吗,爱是什么性是什么?
为什么大家在讨论性呢?
电影画面也没有太多关于性的描述呀。
今天看这部电影,有人在问电影里的男女关系是不是爱情——为什么不是啊?
爱情有那么复杂难理解吗,爱情很抽象,但是当爱情产生,不是自然就感知到了吗?
爱情并不是说产生就产生,并无法用程序实现,更无法通过婚姻通过磨合产生,也不是单纯的性吸引力,不是非激烈就消失的关系,两个人互相好奇认识吸引欣赏享受在一起的感觉,还不算爱情吗?
昨天赶万青的万人特别场,今天去上影看这部片子,想起了去年在戛纳看的楚门,时间过得太快。
好久没听法语了,显得些许生疏,但又很快找回了感觉。
片子是那种有点生动的文艺片,没有特别的法式沉闷对话(如果觉得还是很多对话应该是法国的文艺片看的不够多,特别是本土电影院的片子),但同样具有让人深思的地方。
对于片中描述的情节,不必刻意逃避,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重要的是正视这样的人之常情,不必太过刻意避而不谈。
这样反而可以提醒自己,欢愉是有的,但最后还是会归于空虚。
如果有过,看自己如何看待这段经历了。
另外,看到了熟悉的街道,女主扮演母校的一个老师,还是挺有亲切感的。
分外文艺和有能量的一个周末过去了,在加班之余抽空干这两件让我有能量的事情,super!突然想到其实可评论的还有很多,选两点,关于nature和需要人推性格的两个情节。
第一点关于nature的讨论以及男主以此为意向怀念女主,其实我不太赞成女主关于nature的看法。
nature是人的主观感受,也是实实在在的天然存在,诚然人的创造力也算是一种nature,但不能说创造出来的汽车大楼也算nature,因为没人能在这些东西上感到自在放松,这是大自然替代不了的原因。
不然为啥要逃离大城市,去亲近大自然。
(这里也是我为什么讨厌大城市的原因,包括巴黎,纽约,上海,香港之类,从小就不喜欢那些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让人特别压抑,巴黎相对好一点。
讽刺的是自己找工作却找到了并不中意的大城市。
当然大城市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这礼拜的演唱会和电影节,文化氛围是小地方比不了的。
)第二点,关于电影最后一段情节,男主给女主表述分开后的感受以及再续前缘的想法,说这样的男人需要别人推一把。
这段话我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也是这样的性格,也大约因此错过了很多机会,但这性格始终没什么改变。
看到有人评论说电影很好,除了女强男弱。
这确实不符合传统男的要更主动的观点,但是这也是这段感情的魅力所在,也有不少现实的感情是这样的,违背一般规则的感情,不是也挺漂亮。
就写这么多,一点想法。
Ps:算是我的短评而不是影评,因为短评的字数限制只能在这里写了关于罗曼蒂克,关于法兰西,关于出轨和性。
当人类脱离了基本的生存困扰之后,当所有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或者确认以后的人生不再有太大的波澜的时候。
会去追求激情,当激情过后更想得到的是内心的平静吧,起码我是这样以为的。。。
胆小怯懦的中年人在经历了17年的婚姻生活后,偶然的出轨感到了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快乐。
所谓婚姻是男人的坟墓,深有感受,女人总是想要对方改变的很多,而男人更多的时候是希望自由一些。
无所谓对错。
Simon胆小同时没有太大的勇气,反应有些迟钝,像极了一部分谨小慎微的中年男人。
做未成年人一开始就知道出轨将会无疾而终,但仍然饮鸩止渴。
也许这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渴望打破平淡的生活,但是有没有太大的勇气,假装自己不去嫉妒一些东西,让自己看起相对优雅。
胆小的男生也可以这么可爱(虽然我也是男生)法兰西的女人给人的感觉真的有趣,查了下女主(Sandrine Kiberlain)今年54岁,只能够说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性感,让我想起去年阿汤哥在“壮志凌云2”中所表现的性感。
所以性感的前提是不要变胖和变秃。
像其他人所写的那样,法国人的出轨都是那样的丝滑,让人不忍心去批判。
如果婚姻让你不在快乐甚至感觉到疲惫,那么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呢或者如果我们遇到了很好的选择,是否应该去遵从自己的内心
与其说这是一部讲述爱的电影,我觉得这更像是一部探索“欲望”与“关系”的电影。
它其中的流动性和愉悦感是观影体验中非常宝贵的感受,像给精神做了一场免费的芳香精油SPA,身心愉悦。
男女主在影片前半段的见面都是快乐地,明媚的,配合着舒缓的音乐。
虽然两位主人公(尤其是女主)是以愿意保持关系的快乐为前提进行偷情,但观众能感到在每次见面后在这种不断升温的感情下,对对方的欲望已经呼之欲出。
- 追逐:影片中多次出现追逐的画面,不是用力奔跑,而是像风情画中的嬉戏,让整部电影的基调变得温柔有趣,也更加突出了感情中游戏的性质,和这对偷情者追求快乐而非稳定情感的诉求。
- 玩具象征:乐高积木、恐龙玩具…一方面代表了关系中的愉悦情感,另一方面也是童真/单纯的象征,就像男主最后的自白“我是一个无法满足需求,不断索要的男孩”;- 移动:与一般电影中表现偷情不同,这部电影的场景很多都是户外的,而不仅仅在床笫之间,在滚床单。
我们看见男女主出现在博物馆,电影院,公园,朋友的空房,羽毛球球馆,丛林,书房,书店……而且总是伴随着大段的日常讨论。
导演在采访中谈及“我一直在试图展现这个亲密故事的广度,以确保这个小小的、亲密的、隐藏的事件不只是床和床单。
这就是为什么这对恋人会在很多不同的地方见面,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们坐下来,也许只有一两次。
他们总是在移动、游荡、行走、旅行,他们的思想、言语、感受和问题也在不断地循环。
我还希望他们动作非常快,并且有很多对话,很多文字,以确保观众被粘在屏幕上。
”但是这段愉悦感以书房讨论为第一道门槛,双方互相试探(去办公室和学校)为第二个终点 — —“欲望更喜欢逃避它的东西”“你喜欢我是因为我不属于你”“你对我的渴望已经完全结晶了?
”
- 偷情地游戏规则:短暂、把握现在、无契约的 — —“我们需要停止提问,不要关注我们在哪里,我们尽情享受,不要考虑未来。
”“我们确实说过我们不应该期待任何事情”“每次都像我们的最后一次”“你爱你的妻子,所以你没有背叛她”而男主首先意识到了偷情带来的矛盾,短暂的愉悦刺激和易逝性使他犹豫了。
而女主从始至终都是关系的主导者,发起者,在其中游刃有余。
她不渴望被占有,希望更多的主体性,这也体现在她愿意主动赋予别人“试图操控”她的权利(做慈善)。
两次对话:第一次make love时和男主:“与我这样的男人上床就是做慈善” (女主表示认同)第二次羽毛球馆更衣谈论和另一个男孩的关系:“而我告诉自己,我在做一件好事”(谈论自己和男孩的亲吻)“是的,我给了你你妻子给不了的东西”(更加确认了自己的主导)“这就是做情妇的好处:我知道她的存在,她却不知道我的存在”(影响力和主动权)女主留恋于当下的快乐,不愿意放弃“欲望”带来的渴求,不愿意停下。
但真的在矛盾(第三者)发生时,女主是首先愿意走入另一段稳定感情的,抽身而去的。
男主最后的自白让这部电影仅仅停留在“偷情/短暂地愉悦”这一个主题上,电影整体的基调轻浮了些,没能跳出命题的框架前往到像伍迪·艾伦那样的新高度。
不过,法国人吗。
快乐就好了。
Soit heureux un instant.Cet instant c'est ta vie.
(本文所有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本人)
看的时候一度带入了女主,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追求过程快乐的人。
像女主一样,可以把自己初识时如获至宝的喜悦告诉对方,可以把相处中甘之如饴的舒适告诉对方。
可以在短暂离别时融洽生活。
和女主区别在于不会去追求无爱的性。
所以能理解女主,当察觉到自己对simon的感情超出界限时内心的波涛汹涌。
明白那种开始想要更多的欲望。
女主是幸运的,她及时遇到了louise。
我觉得导演并没想表达人类之间复杂的感情,因为所有逻辑简单清晰。
女主最终选择和louise在一起,是因为louise果断做出了离婚行为(是一种代价),而simon,脸上写着不舍得身体很诚实的回归家庭。
所以我对两年后男女重逢这段戏是有些生理不适的。
simon居然怪女主当初没有怂恿他离婚,wtf!?
归根结底女主只是 上帝在 simon 平淡乏味的生活中送给他的一本书而已,时间到了是要归还的。
我没看到 simon 在失去之后的改变,我是想看到他在下个轮回到来之前的彻悟的,如果这样,有可能会是另外一段故事。
片子好看,很喜欢louise。
我不确定自己在同样情况下,是否会像louise一样,果断放弃名存实亡的婚姻拥抱新感情。
但对我自己而言,目前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像女主+louise的结合体了。
除了标出两人都有各自家庭之外,这段所谓的“偷情”完全失去了出轨的冒险意味。
观众不仅看不到男人的妻子,也见不到女人的前夫。
只有在对话中,我们才零星获悉两人各自婚姻的状况。
这不是很让人奇怪吗?
一个讲述偷情的电影却完全摒除了偷情可能构成的张力,比如出轨带来的伦理难题,对家庭的破坏……电影因为采用侯麦式的恋爱叙事模式——时间字幕条如同日记标出了“纪实”——而拍出了新意。
偷情的欢愉,不是建立在冒险带来的刺激上。
当偷情被当成恋爱刻画,人物便能自由享受爱情的欢愉。
这自然是更可能发生在电影里的浪漫。
能够为此做出证明的是,两个偷情的人被第三者“拆散”,如同一对恋人被劈腿或拆了墙脚。
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女人以“三人行”为由头,闯入了两人已然构建的宛若恋爱般的偷情关系,并成功地偷走了女人的注意。
两个女人产生了情欲,而男人遭到抛弃。
这还是偷情吗?
这更像一段普通的狗血三角恋情,但因为偷情是事先给定的,狗血反而有了新意:一直主动的是女人,男人像条狗一样被抛弃。
这个落单的男人自一开始就是柔弱、感伤的女性化形象,这点在两年后两人再次相遇时暴露无遗。
他对着女人发表了一番深情、做作、莫名其妙的告白,以期通过点染自己的痛苦和悔恨博取女人同情,希望对方能回到他的身边。
这儿,似乎颠倒了男女在偷情关系中的镜像。
不再是男人玩厌女人这类老套的渣男叙事,而是男人被女人断然抛弃,而且男人输给的是另一个女人,相当于对男人自尊心造成双重暴击。
拿电影举例回答问题。
这个电影可以说是广大男性的自治福音,前提是你看得了口若悬河的对白电影。
在爱情面前,窠臼的观念认为男性只有性没有爱或者情感的需求往往不知道怎么开口、怎么表达(你可以先不杠个例),这是法国电影《短暂的偷情纪实》(2022)创作的前提。
关于剧作:当然前提是男主是一个拥有感情而不仅仅是性欲和自大的男人(剧作角色设置他的工作为产前康健理疗医生,开着私人诊所,是土耳其裔),这些也是这部法国电影能够成立的现实根基。
关于主题:男女偷情不成正果的问题不是性别而是社会陈规给男人枷锁般的性格,而因性格导致贪婪、墨迹带来错失永久爱意的可能人选。
关于团队:编导都是法国男性电影人Emmanuel Mouret(现在53岁了),这位巴黎熟男电影人对偷情、性欲和工作、生活以及修复男主为代表的男孩孩童时期性别创伤都有涉猎。
优秀的散文功底把这出城市爱情小品写出了当今时代解放受感情表达禁锢男性的深度。
01《短暂的偷情纪实》,一部法国电影,讲了一个偷情的故事。
有妇之夫西蒙,单亲妈妈夏洛特,在酒吧中小酌,酒后到公寓中谈话、做爱。
这就是偷情故事的开始。
西蒙很诚实,他并未隐瞒自己有家庭有妻子有孩子的个人情况,也十分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只为激情,不碍家庭。
夏洛特很纯粹,她不图西蒙的钱,也不是要与西蒙的妻子竞争正宫的位置,也不是为了给孩子们找个后爹,那为了什么呢?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对婚姻和家庭没什么期许,我只是想给心灵放个假,可以呼吸,可以爬树,摘取枝头的果实,然后尽情品尝”。
按照普世的婚姻伦理道德,他们都是道德败坏。
但我们先蒙蔽一下超我/道德的双眼,聚焦在爱上。
为什么一个人要放着家里的爱情不享用,而要外出偷情呢?
有人会说,家里哪有爱情?
因为家里没有了爱情,所以才要到家庭之外的地方去偷偷地寻觅爱情,名曰“偷情”。
爱情会消失吗?
如果会,ta是怎么消失的呢?
02在进化心理学的理念里,一切为了繁衍,为了基因的延续。
在繁衍中付出很少代价的男性热衷于到处播种,要付出更大/更多代价的女性也会在伴侣不知道的情况下用碧绿皇冠为他加冕。
那为何我们依然推崇忠诚/专一这样的品质呢?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是,忠诚/专一有助于伴侣稳定地合作养育孩子,有助于孩子长大。
到处播种虽然生得多,但孩子养不大就夭折,生再多也是白搭。
当把孩子养到3、4岁,ta对妈妈的依赖就会降低,妈妈对爸爸的依赖也会自然降低。
所以,也就到了分手各自另觅佳偶丰富基因多样性的时候了。
毕竟,生活在蛮荒岁月的原始人不会像我们现代直立猿一样,将孩子养到18岁甚至读完本科硕士博士。
当人们恋爱时,身体会分泌一种叫做苯基乙胺的激素。
据说,这种激素会让我们体验到意乱情迷的感觉。
而苯基乙胺在身体内的峰值水平持续时间是0.5-4年,正好与养育孩子需要的时间相近,不知道是不是造物主为了人类物种延续而设置的生物配套设施。
跟苯基乙胺一样被发现跟爱情/亲密关系有关的身体激素还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内啡肽、催产素等等。
但在生育率萎靡不振的现在,高呼一切为了繁衍的进化心理学似乎也被祛魅了。
浪漫的法国情人西蒙和夏洛特估计也不认可被定义为一切为了基因延续的繁衍机器,毕竟他们偷情,也并不是为了生娃。
爱情与ta的消失似乎也不能直接等同于激素的产生与消失。
就好似莫奈的画是由颜料绘制而成的,但说莫奈的画就是混合颜料,估计莫奈会被冒犯到。
03在电影中,西蒙和夏洛特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西蒙:你有没有注意到,事物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强烈,当我们知道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们?
有把握再次见到一些东西是令人安心的?
但看起来欲望似乎更喜欢逃避它的东西。
夏洛特:这就是婚姻生活的问题所在,这一切都非常程序化,你想要我只是因为我不属于你,不管是我还是别人,都一样。
这段对话呈现了人类内心的一个冲突,一边渴求稳定,一边又渴望冒险。
家,是一个原型。
在理想的情况下,家是稳定的、熟悉的、安心的。
家是一个人的根,就像《寻找他乡的故事》里面,拍摄了四散在世界各地/异乡的华人的故事,把他们的故事串联成一个故事的就是共同的根——中华民族;家是一个人的所属,当一个人需要自报家门,ta会说我是谁谁谁家的,而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频繁地搬家,ta对于自己是哪里人就会变得比较混乱;家是一个人的归宿,是人们累了、受伤了想要回归的地方,也是一个一定会愿意接纳他们回归的地方。
甚至是人们在死亡时希望回归的地方,落叶,归根,一个人如果没有归宿,ta就会感觉自己是一个漂泊的灵魂。
万物皆有其阴影,家也不例外,家的阴影就是离家,也是冒险、旅行、超越。
我们有如此多的冒险故事,在神话、童话、小说、电影中……坎贝尔的著作《千面英雄》通过纵览世界各地的神话,归纳出了一个英雄之旅的架构/模板,旅程的开始就是一个人,蒙受召唤,离开熟悉的家庭,踏上冒险之旅。
我们如此地渴望旅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离开家的目的,就是超越,超越那个熟悉的自己,从父母的孩子、谁谁谁家的孩子,发展、寻找到自我。
稳定与冒险,归家与离家,是人类心灵恒久的渴望和冲突。
我们很少见到一个纯粹的感受不到家的吸引的冒险者/流浪者,也很少见到一个完全不想“上路”的筑巢者。
更常见的是,一个人身在他乡怀念着家的味道,一个人在家庭中又向往着上路冒险。
04人类,一种“可怜”的被冲突“折磨”着的生物。
为了应对这种冲突,一种常用的方式是把它们分开,放在不同的人身上。
男性一边爱着熟悉又可靠的女性,一边又向往未知而爱冒险的女性。
女性一边欣赏善良、负责人的老实人,一边又被危险的bad boy吸引。
据说,在17世纪以前,爱情和婚姻是互不打扰的两条平行线,婚姻是实用的,是基于经济、政治等因素的考虑,而爱情,在婚姻之外。
后来婚姻和爱情才逐渐合二为一,人们开始期待彼此是因为爱情而结合,结为夫妻。
但因为稳定与冒险的冲突,人们往往难以将二者同时放在婚姻关系当中。
因此,当一段关系变得稳定,它就会自然变得乏味/缺乏激情。
人们要冒险,要重新体验激情,就只能到婚姻之外寻觅,就像日剧《昼颜》中纱和邂逅了北野。
人们习惯将长期的关系/婚姻视为稳定的。
但这种稳定是一种主观建构,一种感觉,因其不真实性,也可以称之为幻觉。
我们有时可以听到这样的故事:伴侣中的一方出轨了,另一方感到非常震惊,“ta怎么可能出轨?
”。
被出轨的一方,以为自己很了解伴侣,以为自己很熟悉那个ta,直到出轨发生,才发现,原来自己对ta是如此的不了解,原来这段关系是如此的不稳定。
婚姻不是稳定的,离婚率的居高不下已经说明了这个事实。
伴侣也未必是熟悉的。
一个人如果愿意关注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内在是如此的复杂,与此同时自己每一天都在变化。
很多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感叹,伴侣对自己的了解完全跟不上版本的更新。
那根据同样的逻辑,我们应该怀疑那个熟悉的伴侣形象可能跟真实的伴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稳定”、“熟悉”,这些都并非是爱情的本质,而是一种主观的建构,一种内在的心理操作。
这种操作是对于爱情脆弱性/不稳定性的防御。
阿珍爱上了阿强。
他们度过了浪漫的甜蜜的半年。
阿强觉得,就是她了,于是进行了求婚。
阿珍很开心地答应了。
他们一起在婚礼上宣誓:无论贫穷或富有、疾病或健康、美貌或失色、顺利或失意,都愿意爱ta、安慰ta、尊敬ta,并愿意在一生之中对ta忠心不变,直至死亡。
宣誓完毕,心灵的操作也在无意识地进行着,最后,稳定出现,浪漫/激情消退。
从本质上讲,爱情是不稳定的,爱人是变化的。
爱情就是伴侣一起堆砌的一个沙子城堡,城堡并不牢固,有着坍塌的风险。
幻想沙堡绝对牢固,既不现实,也会让堆砌沙堡的游戏变得无趣。
而两个人一起去留心着,去维护好这个沙堡,正是这个游戏的乐趣所在。
所以,爱会消失吗?
不会,除非伴侣合谋用幻想的稳定去扼杀它。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梁侨辉
真正的裂痕是从女主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随意到男的工作场所开始的:可能女的大都需要脚踏大地的那种植根需求吧爱跟信仰类似:出于盲目的热情;不能被证实或者证伪——所以它不能存在于人的职业/生活的理性当中——所有良好关系都会被无限追求的“更好”打服。
人类从来就不擅长处理自己的贪婪片中比较特别的前置是:男主不认为这是对他妻子的背叛;他只承认自己无力处理自己的贪婪需要别人的推动女主对爱的需求高于婚姻;但是她要的只是类似于一段假期好心情;而男的却想因此赌上一生的命运——所以才开始就注定不会有共识能走到最后希望多人会比较容易避免尴尬的私密关系,与,需要学会与别人分享自己,是同一种心理?
——说的是私密关系下会容易过度纵容自己的感受?
但另一方面,在私密关系下 人是不是多少有点被约束被提醒的束缚从而淡忘了初衷?
一切皆由人影片给的结局 似乎是说 爱大于私密关系影片的提示:爱需要隔断其他私密关系但我更欣赏侯麦电影的表述:正因为有了爱的人 我才有信心直面保持和欣赏其他所有的暧昧关系就像你有多首珍藏歌曲 你的大部分时间 都会给予那曲最爱。
但这只是喜欢;爱是想不顾一切要抱紧对方的那种欲望 这是纯粹的付出。
无关回应请不要把喜欢说成爱,时间长度生活磨砺也不是你的理由就如男主从一开始就不认为自己欺骗了婚姻一样:爱是没有程度没有理由一说的男主的不舍 体现在喋喋不休的告别 以及解释爱的时间长度确实,在现实中更漫长的将来岁月,人往往坚持的不是爱 而是念旧。
可是 爱本身是不需要自律和意志的;它是自发的。
以爱的名义给念旧冠以恒久的美名 这也是绑架我们往往不忍心让爱的“美丽”形象越来越背离我们坚持的人类美德 所以给它戴上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环;但是 爱的本质确实只与人性相关,无关任何道德;跟吃喝拉撒一样 我们也没权利强行引入美丑的定义“我们还能不能再见最后一次?
”“可以。
如果你希望的话”——女主回答的意思实际上有点自打嘴巴:一直以来她说的是我们可以有sexy 它无关爱情更无关婚姻;但后来她认为跟别人找到爱了 却把爱和sexy捆绑一起了(我的爱没有给你所以sexual也不想给你了)我刚刚想到伯格曼的《婚姻生活》,电影院就来了这么一出看来这导演是给我catch up了 即便只是头一回看他的电影影片在钢琴声中对过往片段的回放 是不是意味着过往片段的不朽?
音乐有时也不需要旋律多动听 只要出现在合适的场合爱情也一样网上有人说像侯麦风格 我觉得不像:电影不是清新感的油画;更主要的 它的哲意比较弱 更不含蓄:侯麦暗悄悄的怼向道德弄人的尴尬;而这部的尴尬在于 它很纠结 因为它不知道该用力往哪怼诚实当然是优先于其他人类美德的品质当你看到男主最后的挣扎就知道了
SIFF排片刚发出来的时候,我就盯上了火山挚恋和短暂的偷情纪事,不巧,都错过,也都没有用心去排这两部电影,更不用谈抢票了,错过在大银幕前观影,剩下的好奇心以及感兴趣就只能驱使我回归浏览器观影。
人是视觉动物。
这两部影片的宣传海报色系,美术感,艺术性,杂七杂八是统一的,难免勾人。
今天就分享一部近日看完较为喜欢的法国爱情电影:《短暂的偷情纪事》。
毋庸置疑,没看过的人瞥见这个片名怕是已经在暗涌:短暂的偷情?
不过呢,还真是不短暂,情感上面充盈着一种趣味,怎么描述,大概就像是欧洲某处红酒庄园着火,门房把酒庄主所有私藏的书文浸泡在碎渣满地的红酒瓶之间的红酒液体之中,安然无恙地吟诵诗歌。
以上的幻想性的描述,就是这部电影最直出的一种破坏性,于道德底线上的破坏,撕扯,掩埋,燃烧…如此尽兴。
短暂的偷情之下我反而看到了隽永的松弛。
偷情并不是道德观念里约束人们那样,来的暗无天日,来的被唾沫星子淹没,ta更多像是一位化身在主角配角们所处环境每一处的有形却又透明的火花般璀璨,溪流般长久,夜晚般深刻,还有自然般的美好与无私的感受直觉型选手。
每一刻上场的瞬间都过渡着三三两两人们的欲望上面的颤动,就好像开篇的节奏,就非常法国爱情电影的节奏(私人感受),进入正题快速但不庸俗,把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自然一并摊开来,每一次约会,每一回有目的性的,没有目的性的,每一回的明天见,下次在哪见,松弛在每一份主题的不同阶段的产出,男女主明明是在偷情,却更多给人一种,啊,看呐,二位这是在生产浪漫,我不得不佩服,法国人生产的浪漫,东亚人由衷嫉妒。
这是几辈子都修不来的松弛,熟不熟悉,这反复出现的形容词。
在东亚出轨题材大肆玩激情虐恋复仇等等的时候,法影似乎是一片竹林,清澈,清醒,讲着道理又要去摘采星星,在诗歌与酒文化里面,生不出一丝城市厌恶感,反倒是透彻的情与爱,懦弱与不安,假装不在乎与隐瞒住的占有欲,挟持了这个世界既定的一切正经。
爱吧,处吧,出轨吧,偷情吧,遇见吧,做爱吧,见面吧,看展吧,读诗吧,去大自然吧。
假正经的背后全部都是当下的欢愉,你可以想她,做梦的时候梦到她,这些都不要告诉她,见面的时候你也可以很啰嗦,也可以不怎么说话,但别像男主人公那样过分依赖,过分期盼,毕竟,一段关系的展开,总是有始有终,而偶尔的快乐,是能够被珍藏起来的。
我们都会有很多场际遇的,相信我。
这电影,温吞的像某段音频,值得反复品……反复
哦,我并没有完全看完,可能是看不下去了,也可能我无法承受大量的该死的需要深思的对话
4不刷nude行不。做到了。欧洲片,就没试过看完,除了那部烧脑的《真实》。43min。
法国人不愧是你,将不伦恋与闲适的街景,明亮的室内,清新的自然风光放到一块,观众只看到了恋情的愉悦舒适,显得爱恋如此轻巧,好羡慕女主,看起来她不论年龄和身份,仍可以不断选择人生走向自由自在地恋爱和生活.
Another deep dissection of the endless type of love and romance from Emmanuel Mouret. 如何在恋情中优雅地处理不雅难堪的事,是一种学问。Lesbian for the win!!!
最爱巴黎小皇宫与建筑师妻子会面和男主讲述躲猫猫和女生藏在柜子里“那一瞬间就是永恒”那里。
用恋爱的模式拍偷情,妙。
羡慕资本主义的松弛
A/剥离于前作必须将记忆在影像中复现并图绘为某种结构的执念,时间在倒数的咒语中是涣散的:等待偷情时刻的终结同时是创伤的重复、未来的涌入与当刻的停滞。心理、言语与面容不再有连贯性,但它们并不分裂为不同的叙述线条,而总是在跳跃的联结中闪烁;畏缩的、雄辩的、怅然的种种在从广袤的脑海中转渡到言语与行动那一刻坍缩,而所需捕获的正是这一刹那断裂的强度。被释放的记忆不再是私己的个体的,它成为言语的乱流,乃至残存于人面不知何处的空间中。如果《所言所行》仍然仅仅是在“所”的过去时态中讲述“言”与“行”,那么《偷》则终于将“言”与“行”的丝缕追溯到“所”的孔洞——在同一平面中,最终包裹起一切维度的“自然”。
关于情妇
话唠文艺片不感兴趣还是坚持看完了
她爱上你,也会离开你。喜欢法国人这种随心所欲的爱情观。男主有点侯麦无敌艾伦式闷骚。
OhLaLa,21世纪,还在看别人《短暂的偷情纪实》聊天记录这也太悲催了吧。作为聊天机器人「ChatGPT」背后最大的金主,比尔盖茨进入21世纪「捐出所有资产」成立基金会后,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慈善项目——资产阶级之所以把慈善项目当作「人类福祉」事业追求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慈善项目中获得「回报率超20倍」乐趣,亦能用这套话语减轻自身因「攫取利益/收割韭菜」贪图享乐而良心上产生的愧疚感。所以,这老套又无趣的流水账是要迎合并满足婚姻不幸的小资的偷盗欲和占有欲。而这种建立在你情我愿基础之上的「偷情」行为仍没有从根本上让他们的婚姻幸福起来。在法国导演「安妮芳婷」制作的众多「女帽」作品中,似乎只有《干洗》店里的「爱情」谋杀案能让我们透过浪漫的《爱情生活》表象看见它给人类造成身体性和精神性创伤的「血滴子」实质。
说是偷情但是每次接触都和开启一段情侣关系一样,只是每次见面心里都在想可能是最后一次。男主这种真的很女性化被吃得死死的,女主突然和3p对象在一起呃,此处响起莫扎特
有趣的点在于「有女人味的男人」无法分离情与性且期期艾艾
好候麦的风格
情景剧?
导演好会使用空间,对话也很有趣。。男人的深情(因为过于稀缺而)总是挺动人的。。。
当然好哇TAT
太喜欢!与近期生活中想的很多事情都暗合,人物真实有趣,拧巴优柔又不失点小可爱的男主,潇洒强大的夏洛特;台词精彩,配乐好听~简单但觉得对于戳爱的脊梁骨这点完成度很高,看完心情好好,这样的电影才会觉得我爱电影我需要电影!
男主太碎嘴了,有点受不了,正如那个三人场景,他在说她们在亲热。 然后嘴上还说着自己不会主动,期待着让女人们主动。 男女主的相处,有一种,他们的爱意产生在没有任何生活琐事的羁绊,在他们相见的那些时间里,只有美好、称心如意的、自由自在的享受。所以,即使他们,共同走进生活也会慢慢的不再如此充满爱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