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之前看影评说:更加适合女孩子看,我觉得很有道理,不过我一个男孩子看的也挺愉快的(内含同性,出柜情节。
)故事以两个乖乖女(一直一弯)的视角展开,在毕业前决定疯狂一把,第一次在晚上迈出家门参加同学聚会。
前半段描述了一些参加派对路上的趣事,全程很high,音乐很轻快,台词很粗鲁,动不动就爆粗,黄段子不停。
看的很爽的感觉。
很有青春味道。
剧情很紧凑,100分钟塞得满满的,比较多的梗,有些梗不算太懂,在女朋友的解说下才能明白,跟随着两位主角的视角仿佛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热烈的party笑点比较紧凑,两人变成洋娃娃和在出租车上用中文对暗号让我这样笑点很高的人都有些捧腹。
厕所那段出柜看的比较尴尬。
全剧没什么特别值得说的,只留下轻松愉快的印象,比较减压的一部影片。
在影院观影应该会更愉快,大家一起笑气氛会更热烈吧,好过两个人一起尬笑。
看到第八分钟 Amy谈论到她喜欢的人的外表时说“It's just her gender performativity, it's not her sexual orientation”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定会是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
今天在图书馆写论文的时候查资料 正好看到GLAAD上有一篇文章说到这部电影最近大热,呈现了一种目前应该有的对酷儿“全面的”,“自我性”的展现,即指不再刻意地去表现伤痛,而是把酷儿的形象和生活正常化地用电影故事表现出来。
去年的这个时候Love Simon也同样是这样一部影片,简单的青春片。
引入两个词吧“Homonormality”以及“LGBTQ+ inclusion”,虽然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完全言简意赅地翻译这两个词,但前者很显然homosexuality+normality,去年我会用同性正常化来表达这个词,但今年我觉得 改成“范式化/平常化”更合适一些,这种在影视作品和媒体中对酷儿的描绘变得更为日常,符合大众生活。
而第二个词LGBTQ+ inclusion,对我来说在日常社会中的包含和融入。
最后我猜测一下 希望正在从酷儿伤痛文学转型到类似《高材生》这样homonormality的银幕表达的时期了(伤痛文学仍然是很重要的)【2019/06/12更新】Amy才上高中就出柜,家人和朋友,同学老师对此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
电影在表现她喜欢女生的时候,非常的自然,也并没有去刻意铺垫或者营造些什么。
这才是很平常化的酷儿生活。
另外,看到另一篇评论提到高中里 Molly在上厕所 进来三个同学 发现原来厕所是共用的。
的确是的,现在很多地方设置unisex toilets, 男女皆宜的卫生间,或者说是所有性别皆宜/不论性别的卫生间。
主要可能就是性别不再是一个决定因素,不再将人群分和类聚。
贴上当时看的GLAAD原文:https://www.glaad.org/blog/glaad-instagram-team-create-madonna-inspired-activation-booth-30th-annual-glaad-media-awards
比妮·费尔德斯坦
乔纳·希尔
我发誓,我之前真不知道,看片的时候总是觉得非常像,胖女主Molly简直就是女版的乔纳·希尔,连那种大眼卖萌的感觉都很像。
看完片,狐疑得一查,还真是亲戚啊!!!
长相、演技、青春类型片都是一样一样的,血缘真强大!!!
长相、演技、青春类型片都是一样一样的,血缘真强大!!!
长相、演技、青春类型片都是一样一样的,血缘真强大!!!
其实是很标准的喜剧电影,笑点很密,节奏就那样,结尾来个煽情。
但还是很打动我。
主角molly&amy的心理在故事里所经历的,和我现在的心境几乎完全一致:对过去几年学生生活的质疑、对亲密关系的渴望,终归结底,对自我的认同。
不同于她们,我在高中毕业季,有着明晰的方向。
即使不知道具体要去到哪里,却也心有所思所想。
起码那时的我是如此想法。
四年很快就要结束了,我却从没有像现在一样。
我想说迷茫,可的确有想做的想完成的。
是惰性、不自制、不成熟,各式各样的理由,让我觉得眼前的路消失了一般。
我想把责任推到各方身上,父母、社会,可从头算到尾,最应该怪的还是我自己。
我觉得我想停下来一段时间,可不被允许。
各种层面。
我再想想,再想想。
希望起码可以像故事的结局一样,让生活有点奔头。
Molly真的只是性格pushy的问题吗?
真的只是太专注学习才miss out了吗?
其实编剧们心里门儿清,所以才让Molly作为全片唯一一个住在沿街condo、没有车开的学生。
(注:在洛杉矶没有自己的车意味着什么?
四个字:负担不起。
)这样的沿街condo公寓在洛杉矶常常是单身汉、单亲妈妈、独居老人、移民家庭汇集的住所,Molly大概率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经济条件中下,所以她的pushy也好,专注学业也好,不参加社交也好,是她作为交换更好未来的重要筹码——她可不像“1%”那样可以用钱买进哈佛;也不像“AAA”那样可以又谈恋爱又考高分(很有可能是家里出高价请私人教师课后恶补,不然哪有可能整天表现得像不良少女,SAT却高到能进耶鲁?
所以其实人家白天浑浑噩噩是为了营造“我很酷”的人设,晚上回家靠高薪聘请的私人教师把成绩提上去,这才是影片没有让我们看到的真相);她没有体育或编程方面的特长,能靠橄榄球进斯坦福,或是直接跳过大学被谷歌高薪挖走(别以为随便谁都能是非常出挑的体育、编程特长生,除了个人天赋和努力,环境因素非常重要)。
Molly甚至不像自己的闺蜜Amy那样有一对包容的中产阶级父母,她高中三年不参加任何社交(而且拖Amy下水,让她陪自己不社交,不然按照Amy更为随和的性格,未必不会时而跟大家一起high一下),其实是不想花费精力面对同龄人更大的房子、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更多的钱。
她知道自己没有这些,所以只能靠智力和努力暗自拼搏了,哪怕牺牲社交和受人喜爱的personality,总比将来无法提升经济、社会地位要划算。
皇天不负有心人,Molly终于被耶鲁录取了。
她真是扬眉吐气——不——简直是报仇雪恨呀,想想她这样一个身材又胖,又不太好看,家庭条件中下,性格也不讨喜的高中女生,原本会非常悲惨地度过高中三年(特别在美国那样的文化环境),未来也不怎么可观,但是她很幸运,有一个非常要好的闺蜜Amy(应该说两人都很幸运,遇到彼此),并且她也很要强,心里憋着一股气,一定要向大家证明,自己卧薪尝胆三年,最后谁是赢家?
在观看电影捧腹大笑的时候,观众们也别忘了,这部喜剧片的拍摄方和导演都是那"1%",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Molly,所以他们很清楚,当Molly们终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她们难以避免一种“新仇旧恨”般的纠结心理——这很像某些国内高校中挤破头竞争职称的青年教师们,或许他们有国外名校的博士学位,在含金量很高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文章,或许还有其他种种荣誉加持,但他们在一路奋斗中放弃了太多做人的快乐,等到终于换来“价值”的时候,早就失去感受快乐的能力了——所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到中年忽然干起“坏事”的社会栋梁?
就是为了弥补年轻时没有真正活过的心理缺失。
Molly的故事没有这么极端,她在收到耶鲁入取通知书、高中生涯还剩最后一天的时候,允许自己小小地放纵一下,这原本无可厚非,可她的心态有点崩溃了,因为她发现,周围那些看似浑浑噩噩、肆意青春的同学们,不仅去向不必她差,甚至还比她好,人家既玩得好,又“学”得好,正所谓人比人,气死人,Molly的牺牲换来的不过是别人原本就有的东西(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所提供的资源、眼界、已经铺好的发展道路等等),而且最关键的是,别人根本不必表现得很pushy,也不必像她那样兢兢业业地做计划、靠听motivational speech给自己打气,而是可以在一种貌似轻松、自如、散漫、快乐的氛围中,得到她几乎拼了老命才得到的东西。
当然,影片结尾,Molly也学到了重要的一课,就是别把自己太当回事,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与大家和谐共处是明智之举,因为就算你处处掐尖要强,也拉不平起跑线的差距,那何不调整心态,enjoy the ride呢?
所以,这部影片真正的message在于,背景普通的芸芸众生们,你们自以为牺牲乐趣,拼了老命地奋斗,也就达到Molly的水准,还是不要太把个人成就当回事,因为放在社会等级的现实中,你的这点小成就根本不堪一击,还是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放平心态,多交一个朋友(影片结尾Molly交上了富二代小男友),总是好过多交一个敌人。
这也可以说是"1%"为观众提供的良心建议了。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萨尔维亚之蓝(Salvia_Blue)这里没有最有价值的观点,也没有最领先的想法,最有价值的观点在历史中重复了千百遍,最领先的想法是经独立思考分析的结晶;这里有的是看似被遗忘的,鲜为人知的,极为小众的,有趣的人、物、事
Salvia_Blue往期精选:我曾经教过一个美国学生,后来她成了我的人生偶像对话作家王梆:无从把握的真相亲手打造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在德国绘制中国梦的美国人从诗意到审慎:五年后重访艺术家苏杰浩
We missed out our youth to focus on schoolwork, but it turns out those shamed ones got Harvard and Yale!!????实在是很喜欢这一部. 让我回想起初中看的俗套的青春校园电影. 什么Mean girls歌舞青春之类的. 现在再看同一题材的只觉得快乐以及扑面而来的新鲜感. 很好奇北美的high school student 怎么度过. 毕竟我对高中的回忆就是. 高一甜丝丝的喜欢跟那些酷酷的男孩子暧昧. 喜欢那种非常傻屌的风云气息哈哈哈哈. 高二高三每天三点一线沉稳安静的学习. Amy和Molly的友情我也特别羡慕. 从来没有过. 无论是我的controlling或是被control都没有经历过这样亲近的友情. 很是喜欢她俩. 每个人物其实都非常的dramatical. 很喜欢演Amy的妹子. 虽然是个拉拉但带着一种弱势的aggressive. 可爱. 尺度还是很大的. 但没有油腻感只有荷尔蒙和鲜嫩的青春感. Booksmart. 学霸们的生活跟所谓的学渣生活是不是不一样呢. 他们的快乐程度一样吗. 有时候很想过一次纯学霸的日子. 也过一次纯混混的日子. 应该都很有意思的吧. 很对我胃口的片子.
作为青春片实在是很有趣了,笑点不断。
这似乎也是我所向往的高中生活,丰富,起伏,不羁,随心所欲却又张弛有度。
生活里有学习,却但不止有学习,还有更多“再不疯狂就老了”的事。
这部片子看完让我想到了之前偶然看到的一个陌生人对另外一部电影的短评,一段让我心里有隐隐庆幸的短评。
电影另外要表达的友谊方面倒是对我没有太大的感触(嗯,好吧,我就是在凑字数,鬼知道豆瓣的长评还有字数要求哇,我真的真的就只是放张图啊……)
生活中是否也会出现像影片中所描绘的情节,你足够的努力、足够的克制、心无旁骛的奔向目标,即使错过身边所有的乐趣也觉得物有所值,因为目标就在前方,终点那极致的美景正在向你挑逗的勾着手指。
直到某一天,当你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残酷现实已经摆在你的面前。
当初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前,那些被你在心底嘲笑过无数次“误入歧途者”在你的笑声还未消逝前就悄悄走到了你的前方,更有甚者,面对满是荆棘的密林,摆弄一下手中的资源就如履平地般找到捷径,正在终点处冲你微笑(导演只是通过“耶鲁大学”简单地提了一下美国的“入学诈骗案”)。
就像影片中的女主角所面对的一样,她该苦笑?
该愤怒?
还是继续使用看傻旁人般的相互吹捧麻痹彼此?
亦或是尝试走进她曾经极度鄙视的“歧途”中体验别人眼中的美丽风景?
电影用喜剧的方式表达了导演的选择——不要给自己设定过多的限制,保持开放的心态对待身边人。
导演巧妙地借用两个女孩对待爱情的态度映射了她们今后看待人生的态度。
从开始她们各自都有心仪的目标,虽然有时目标的暧昧态度让她们举棋不定,但直到看见他们拥吻时才算恍然大悟。
之后两个女孩改变了,释然了,留意和接受身边的其他可能,我想她们一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就像她们今后的人生一样,在大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更加灵活,更加丰富,更加享受过程而非强迫结果。
电影中,两个女孩一起坐过四个人的车。
每个人的表现都和平时有很大的区别。
这本身就代表我们每个个体的复杂性、矛盾性。
两个女孩刚开始遭遇的价值观颠覆就是源自于她们两个的人生过于扁平化,同时她们认为别人的人生一样可以一眼望穿。
直到在她们彼此不留情面的争吵过后才逐渐明白,原来每个人的美丽和独特正是因为人格的立体性,多面性。
而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当你发现身边人是如此的“不完美”时,你还依然会紧握彼此的手互相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未知。
从上周末开始,今年的高考成绩陆续开始公布了。
相信此时此刻的高三家庭,必然是有笑有泪的。
玛妮还记得在我高考完毕后,脑子几乎呈“重装系统”的状态,唯一的期待就是赶紧和曾经的战友们组织人生的第一场毕业旅游。
不担心成绩、不考虑大学,只想着恣意放浪,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把高中三年错过的青春全都补回来。
相信抱有这种想法的毕业生还有很多,这不,美国俩姐妹也有类似的想法——《高材生》
一直一弯,完美闺蜜莫莉和艾米,是美国一所高校中极为普通的两个女学生。
胖女孩莫莉,是典型的学霸级人物,成绩名列全校前茅,还担任着学生会主席一职,独领风骚全年级。
莫莉的人生追求优秀、完美,她早早规划好了人生方向,毕业前就被耶鲁大学录取。
莫莉表面上强势高冷,内心其实是自卑的,她悄悄暗恋着学生会副主席尼克,一个满脑子金发碧眼36C的绣花枕头。
怯弱的莫莉不敢表白,反而强迫自己摆出鄙视尼克的样子,也是典型的口嫌体正直了。
通常来说,学霸的朋友只会是学霸,莫莉也不例外。
好朋友艾米,品学兼优的优等生一枚。
她的前途一片光明,还没毕业就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父母还为她在假期安排好了旅行计划。
艾米性格内敛温柔,这辈子做过最出格的事情,就是公开出柜——艾米一直幻想和cool女孩莱恩为爱情鼓一次掌,但由于她太过害羞,所以只能一个人在家靠熊猫玩具自嗨。
莫莉和艾米是校内出了名的学霸闺蜜,因为她俩学习一样刻苦、性格一样无聊、处事一样高傲。
作为高材生,她们不是那种嘴里嚷嚷着从不学习的“天才”,反而是耗尽一切心血和时间刻苦学习。
她们拒绝课外活动,放弃青春期的一切娱乐,别的同学都在恋爱、玩滑板、搞舞台剧、开party,她俩却把所有时间奉献给了学习,纠结的问题永远不是今天穿什么,而是到底该考哈佛还是剑桥。
她们唯一的消遣娱乐,就是周末视频做填字游戏。
哇,真是寓教于乐啊!
渐渐地,她们与身边的同学越来越格格不入,穿着土鳖程度直追国内三线城市高校,身边的同学更嫌弃她们是老师身后的马屁精。
莫莉和艾米,自然也看不上这群游手好闲的半吊子。
在莫莉看来,这些把时间花在打扮、part上的同学,最终必然只会成为社会的loser,此时此刻就是他们的人生巅峰了。
而她和艾米的美好未来才刚开始。
莫莉和艾米的优越感贯穿了整个高中生涯。
直到毕业前一天,莫莉偶然听到同学们在背后拿她的服装开涮。
当惯老大的莫莉自然是不会怂的,她一脸不屑地走到三个同学面前,炫耀地说:“没关系,你们可以继续调侃,不过在你们说人坏话、研究自撸的时候,老娘正忙着努力学习,考上耶鲁。
”
莫莉本以为这次满分装逼可以把对方踩在脚下,谁知道三个同学「Loser」的话,让她彻底刷新三观: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小哥坦纳,凭体育生的身份进入了斯坦福大学。
一脸骚气的特奥,虽然成绩吊车尾两次留级,但因为出色的编程技能,收到了谷歌的Offer,不用上大学就可以坐拥丰厚薪酬。
至于传闻私生活不检点的坏女孩安娜,更是以1560的SAT高分(SAT满分1600)考上了耶鲁,这意味着,两个老冤家将继续在耶鲁相爱相杀。
莫莉难以置信,这些平时被她鄙视的同学,都已被名校录取,有了光明的前途。
这突如其来的刺激让莫莉疯狂追问每位同学的去向,接下来又是一大波连环伤害:绣花枕头尼克收到了乔治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神神叨叨的富家小姐吉吉即将前往哈佛大学。
站在狂欢的人群中,莫莉恒久以来的世界观彻底坍塌了:为什么这些人明明从不努力,却可以考上好的大学?
为什么自己那么辛苦才获得的成绩,别人毫不费力就可以轻松享受?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不是不在乎学业,只是没有只在乎学业而已。
」
莫莉太不甘心了。
她不甘心自己多年来埋头苦学,谢绝一切娱乐的归宿,竟然是和她瞧不起的Loser一样。
而现在,距离毕业典礼只剩下最后一晚了。
艾米为了把握住最后的脱处机会,决定和莫莉一起去参加尼克举办的毕业派对。
在这个晚上,她们要尽情放纵,把错失的青春找回来……
书呆子也可以有趣这部来自美国的青春片,居然接上了中国学生的地气,这是最让玛妮惊喜的一点。
看多了美式青春片,总觉得美国高中生是不需要读书的,他们的高中生活,都是在各式party、课外活动、校外冒险中度过的。
原来也不完全是那样的,美国高中也有努力读书、沉默寡言的「书呆子式高材生」。
「书呆子式高材生」这个群体明明数量庞大,但却是青春片中最沉默寡言的一种人,他们的存在十分尴尬,更多是以背景板、反面代表的身份出现在各式青春片中。
这个群体身上,仿佛除了成绩好没有一点可取之处,他们安分守己、埋头学习,既不像很有恋爱缘的叛逆少年(女),有一大把狗血的青春故事可以写;也不像挥霍的富二代,有足够多猎奇刺激的话题。
所以没人会特别关注这个群体,为他们拍一部电影。
这一点,正是本片最独特的地方,这种不同以往的视角,让严苛的影评人在MTC上给出了84的高分,甚至将它列为「年度必看佳片」。
而在烂番茄上,本片也取得了97%的新鲜度。
可谓叫好又叫座。
片中两位主角虽然都是新人演员,演技略显稚嫩,但满脸的胶原蛋白和青春活力,出演喜剧刚好合适。
而本片导演,一定是你想不到的人——奥利维亚·王尔德,曾出演过《豪斯医生》、《极速风流》中的美国性感女星。
作为处女作,本片并不是那种看过即忘的日抛型校园喜剧,反而,它一方面点出了学习和娱乐并不对立的观点,另一方面还试图探讨了教育背后的问题,那就是属于普通学生的无奈。
这也是玛妮对本片最有感触的地方。
现实给你的第一个耳光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莫莉这样的心理落差,无论老师还是家长,从小就教导你一分付出一分回报,当别人在忙着谈恋爱时,你在自习室里疯狂刷题,当别人在趴体狂欢时,你在熬夜苦学。
直到拿到成绩单的那一刹那,你依然坚信努力让你成为最优秀的人。
然而一抬头,才发现那些沉迷玩乐的人早早就站在了终点,当你终于站上了通往罗马的人生大道时,才知道有些人就生在罗马。
你全力争取到的机会,别人随便找个名人写封推荐信就可以轻松拿到,并得意地在终点欣赏你满脸的错愕与不甘。
安娜骄傲地对莫莉说“我们只是没有只在乎学业而已”,那是因为她有更好的条件。
满脑子化妆打扮的吉吉,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进入哈佛大学,这还只是她的第五志愿。
而出身于普通家庭的莫莉不行,她必须得咬紧牙地坚持下来,才能从千军万马中突围而出。
公平吗?
当然不公平。
还有莫莉和艾米所在高中的校长布朗,虽然位居校长之职,下班却还要为了生活兼职滴滴司机;
相反,富二代杰尔德,出行工具是复古跑车,毕业晚会是在私人游艇上举办,按摩、赌场……他此刻拥有的东西,可能是布朗校长一生都无法享有的。
有人说高考是目前为止这个社会最公平的竞争方式。
当然不是的!
当你努力三年踏入大学,发现那些从不认真上课的旧同学就和你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你就会知道,高考从不是绝对公平的。
它的公平,仅限于莫莉和艾米这样的普通学生。
输在起跑线上的她们,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追上“罗马人”。
所以,如果你也是莫莉和艾米这样的高材生,千万不要因为“错过高中生涯”而感到羞愧或遗憾。
因为只有当你在课桌上“蹉跎青春”,日复一日的刻苦学习,最后才能以无所遗憾的姿态,在毕业晚会上尽情享受错失的青春……至于莫莉和尼克能不能成功牵手,艾米的脱处之旅有没有实现,就要你自己去看了。
Still circumscribed by the usual suspects in an American coming-of-age comedy: first-love crushes and misunderstandings, falling out among best friends, inadvertent trippy experiences, humiliating sex (routinely yoked with bodily excretions), and all-night-long partying (routinely yoked with materialistic showboating), actress-turned-director Olivia Wilde’s debut feature BOOKSMART has a clear predecessor, Greta Gerwig’s critical darling LADY BIRD (2017), but it doesn’t possess the latter’s refreshingly serious-minded charisma.LADY BIRD alumna Beanie Feldstein plays Molly, a pudgy wonk and valediction in her forthcoming high school graduation, she and Amy (Dever), an out lesbian, are thick as thieves. After twigging their swotting endeavor doesn’t necessarily earn them the one-upmanship she takes for granted (a rather problematic precept that roots profoundly in America’s culture), obviously hardened party-goers and high SATs are not exclusive anymore in the script’s idealized notion, Beanie sways Amy to grasp their last chance to have fun on the eve of their graduation, namely, to gatecrash their jock classmate Nick’s (Gooding) fancy party, of which Molly has an arrière-pensée.Sounds like an upgraded (with more inclusivity and an normalized lesbian through line), gender-swapping version of Greg Mottola’s SUPERBAD (2007), BOOKSMART’s plot device is perversely antiquated (four scribes are credited here), the duo’s dilatory arrival of the said party - preceded by two other ones, an unattended party (even with the lure of a free iPad in the gift bag) on a yacht arranged by their wealthy schoolmate Jared (Gisondo, brazening out a gawky rich kid’s blues), and a murder mystery party where characters are delectably tricked out - is simply because they don’t know the right address, in our information-overload digital era, that is anachronistic.But one must 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Wilde does exhibit several wow factors here: no fat-shaming or homophobia lurking insidiously in the corners, a creative animation snippet can bowl audience over for its amusing explicitness, and a beautiful underwater sequence manifestly shows how to film someone is wrong-footed by something totally predictable, plus the two leads are well-chosen, although Feldstein might overcompensate Molly’s unorthodox sex appeal with an undue aggressiveness and nailing her colors to the mast too eagerly, Dever sinks deeply and viscerally into Amy’s oscillating psyche with more nuances and conviction. Lastly, that “Malala code” should be espoused as a real thing, fittingly emblematic of unalloyed girl power in our era.referential entries: Greta Gerwig’s LADY BIRD (2017, 8.0/10), Greg Mottola’s SUPERBAD (2007, 7.8/10); Bo Burnham’s EIGHT GRADE (2018, 7.1/10).
美国青春片只要类似美国派的 就一直这种腻味 看多了 就感觉boring.
When Amy kissed that tall cool pretty girl, me: I knew it!!!
作为导演处女作品真的很赞了,配角们都好有趣又出彩。大部分笑点都蛮搞笑的 "is that cardi B? " 我笑出鸡叫哈哈哈哈哈哈
我是没有童心了吗。。。这有什么意思,剧情和对白傻了吧唧,只是没有国产青春片那么矫情而已
Girls just wanna have fun. 没什么出人意料的,但亮点也很多。幻觉scene,home immersive party,Gigi,抢劫scene,青春期少女主角两人的互动和台词, and that hot girl in the bathroom. AND I NEED A FRINGE JACKET!!!
不太能get到点,感觉同性恋的身份是在耍酷……
简直无语了
Jonah Hill的妹妹跟JH一样让人讨厌……
1.比你会玩儿的人成绩还比你好2.朋友关系总在微调3.Amy,fuck me!
俗套故事
very America....there is nothing can catch me
老套的友情戏码堆叠,bgm换得太勤,用脚趾头都能猜出的剧情,两分给金发美眉,谢谢
Olivia Wilde really knows how to effortlessly tell contemporary high school "cliches".
前半还可以,后半无聊。想和Jared,Gigi做朋友。
笑点丰富,小情绪生动,俗套得恰到好处。
约定俗成的高高在上的道德观念就像一张网,锁住了青春应有的反叛和张扬,只有偶尔挣破的时候才会窥探到世界的真相。总体上,电影表面踩着高中校园的步调,暗地却奏了一曲与现实背驰的赞歌。
看起来好像戳破一切相处更舒适
有点无聊,也不是很好笑
同样是女演员的导演处女作,本以为会是伯德小姐或者成长边缘一类的文艺片。结果越看越像烂仔帮的电影。
对这几年的teen movie脱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