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青年女导演金宝拉拍了这部关于青春的电影:蜂鸟。
蜂鸟把青春的困境拍的非常有质感,那种青春的迷茫,是有社会和家庭落点的迷茫。
相比之下日本的青春片更倾向于把青春置于社会文化和家庭情景之外,提纯个体间的心理历程和精神体验,展示出一种更加虚无感的迷茫。
韩国和日本的青春片气质太不一样。
蜂鸟前半段讲初二女生恩熙在面对家庭人和同学时陷入的困境和迷茫;后半段讲她在辅导班遇到一个教中文的名校高材生女老师,在学习之外老师还给了她更多的精神指引,恩熙因此逐渐学会如何面对困境,并自己走出困境和迷茫。
有条件的爱家庭是有条件的爱,还是无条件的爱?成绩好会有额外的关爱奖励,比如哥哥; 成绩不好会有额外的惩罚,比如姐姐;成绩一般就被忽略,只要有吃住,能看病,活着就行。
住院了最脆弱时,最需要爱的时候,恩熙也没有家人的关心慰问和陪护。
孤独无助时,她需要的无论是心灵的陪伴,还是身体的陪伴,这种爱都已经超出了有条件的爱,超出了家人能想到的给予。
而这时,和她并无直接利益相关的老师和同学,却能给予她没有条件的爱……社会的毒打老师说在遇到不公的时候,不能默默忍受,要反抗。
恩熙确实做到了。
因为辅导班的主任随口说的错误时间,导致她没能和老师当面告别见最后一面,还被主任说是恩熙自己记错了。
她在门口心理建设了一下,估计是想起了老师的话,就再次进门怒怼了主任,指出不是自己的错是她的错。
敢挑衅反抗主任?然后她就被开除了!辅导班通知家里恩熙被开除了,她一回家就被全家人指责围攻,这时她彻底爆发了,歇斯底里的乱跳怒吼道:被开除不是自己的错,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错,然后就被她哥一个巴掌呼到耳膜穿孔。
她反抗了,她立即遭到了社会的毒打,学校和家庭,二连暴击!手指在动当你盯着自己的手指看的时候,会发现手指在不由自主的活动,这个意象成了电影后半段的母题。
恩熙迷茫的时候找老师,老师陪她坐在路边,恩熙问如何摆脱自我厌弃。
老师说她自己在自我否定的时候,会观察自己,才知道原来自己也有这样的情绪。
这段对话其实是老师在告诉恩熙面对自我否定、厌弃和抑郁的时候,需要暂时跳出自我,不能深陷自我意识。
把自己抽离出来,把自己的思维当做他人去审视,会看到她原来是这样的,然后才能试着去理解她,去以朋友的角度接受她,而不是厌弃。
然后老师告诉恩熙,在自我否定的时候,她还会观察自己双手的手指,手指在不由自主的动。
你的手指属于你,却有它自己的运动。
观察他们,就像在审视自己,接受自己。
眼睛直接看自己的手指,比从精神上观察自己的情绪更直观,更容易领悟。
恩熙在以后会逐渐明白这些深意,并实践老师指引她的方法……
青春常常带来伤口,因为青春总是猝不及防地把还没有强壮起来的我们推向残酷的世界,时光如流水,淹没了所有不为人知的角力,我们一边丢失一边寻找,然后青春就这样度过了。
《蜂鸟》的故事发生在1994年的首尔,电影以一种生活流的方式聚焦初中二年级的少女恩熙,进而辐射出一张关系网,家人、朋友、老师、交往对象等角色伴随着恩熙的生活步调渐次登场,从而呈现出一个典型的重男轻女的韩国家庭图景。
而这一年,因为美国世界杯、韩国领导人金日成病逝、圣水大桥坍塌这三个重要事件,对韩国人而言意义特殊,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主人公恩熙带着迷茫与无助,不断通过生活过的琐碎日常去感知自我与外界,一点一点地走进了世界的风暴之中。
电影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开场,买了东西回家的恩熙无论怎么大呼小叫着“妈妈”奋力敲门,都始终没有回应。
而跟随镜头移动给出的讯号,我们发现,恩熙其实只是因为多走了一层而敲错了家门。
随后,镜头跟随恩熙在昏暗的大楼里流转直到她回到了家大门轰然关闭,恩熙的家被隔绝在大门之内,然后镜头渐渐拉远,我们看到这样的大门、这样的家仿佛被复制粘贴一般,整齐拼凑在这幢庞大的住宅楼里。
一眼望去是毫无差别的平静,仿佛时光的波澜不惊,那些真正带来内心翻涌东西就藏在这一扇扇大门的背后。
而恩熙在发现自己敲错门之后懊丧着穿过忽而昏暗又忽而明亮的楼道,也变作了她穿越青春的一个缩影。
家是让人伤痕累累的地方。
最深的伤口往往来自最亲近的人。
电影的前半个小时,通过几个日常片段的描绘,非常用心地迅速交代了人物关系和状态。
恩熙的父母经营着一家生意兴隆的年糕店,父亲掌握着家中的话语权,而母亲总是隐忍寡言。
恩熙虽然和姐姐住同一个房间,但姐姐只是自得其乐的叛逆,和恩熙始终保持着距离感。
哥哥是父母的掌中宝,经常对妹妹大打出手,而当恩熙跟父母告状试图得到维护时却依然不被重视。
这样的家庭氛围,无形之中成为一种推力,在少女还在自我和他人、家庭和社会的边界不能清晰判断和掌控之际,间接将少女推向了家门之外。
恩熙成长中所有的疑惑、不确定都无法在家庭内部获得解答,而家庭也没有带来亲密关系的满足,同时因为哥哥的暴力,家对恩熙来说,反而是一个不够安全的场所。
这种疏离感,导演通过恩熙房间的位置以及全家吃饭时的座位给出了非常明显的空间暗示,玄关的墙壁隔开了家和恩熙的两个世界,餐桌上父亲坐首位,左右是母亲和哥哥,最远端是恩熙和姐姐,这个座次在电影中几场家人一起吃饭的戏中始终没有变过。
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是影片着力展现的社会基调,也因此,母亲的角色塑造和母女关系的描绘都相当重要,在这一点上《蜂鸟》和《82年生的金智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然而,两部电影却呈现了虽有相似经历却表现截然不同的两位母亲。
金智英的母亲作为成长时重男轻女的受害者,对于金智英经历的挫折与不公都给予了极大的同理心、安慰以及实际帮助,是一种感同身受地替女儿叫嚣和承担的态度。
而《蜂鸟》中的母亲却一面纵容着自己的儿子打妹妹,一面教育女儿“成为女大学生,才不会被无视”。
恩熙的母亲明显是疲于应付生活和夫妻关系,而主动缺席了子女的情感生活,甚至让恩熙一个人去很远的医院看病,这其实是一种责任承担得不够的表现。
恩熙母亲的戏份大概有一半都是在饭桌上,为家人准备一桌饭菜,忙活到自己最后入席,然后沉默地边吃饭边听自己的丈夫说话。
不仅在东方,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家庭中的一个典型场景。
这个场景,被导演捕捉到,并在电影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母亲唯一一次爆发是在发现父亲出轨的时候,然而成年人的世界原来是前一秒头破血流,下一秒就可以坐下来嘻嘻哈哈地看电视。
面对这样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恩熙总是带着一种既惊恐又无奈的神情。
青春期的心绪起伏被外化成了恩熙耳后的肉瘤,家庭的疏离感给了这颗肉瘤茁壮的土壤。
在恋爱中体验亲密关系时,那颗肉瘤是小鹿乱撞的不安,是一种亲密的表达。
渴望家庭的温暖时,那颗肉瘤又成了母亲忽视的证据。
而当不得不去面对疾病的风险且父母被动地为孩子站出来时,那颗肉瘤就必然成为了青春的伤口。
最后当少女长期压抑的情绪爆发,试图反击的时候,那颗肉瘤又变作了新伤的温床。
成长的疼痛,岂止这一个伤口。
看得见的尚且如此,那些看不见的呢?
就更谈不上被治疗了吧。
少女,只有对对的人才会开口,才会展露笑颜,才会坦诚心扉。
在家里沉默寡言的恩熙,在汉语辅导班上和好朋友用笔记本写着字聊天,从男老师的牛仔裤到新换的女老师爱抽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她在恋爱里率真没有分别心,主动亲吻喜欢的男孩子,也接受对她示好的女孩子。
情感的流动自然而然,没有半点狎昵。
流水的男朋友女朋友,铁打的好朋友。
两个经常在家里被哥哥暴力相向的少女一起聊着死亡、自杀,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啊,智淑问:“他们会觉得对不起我们吗?
”没有答案,和暴力的速度与力度比起来这些少女心事显得过于柔软和慢性子了。
但是,即使是这样要好的朋友,也有面临友谊考验的一天。
偷东西被发现时,智淑出卖了恩熙。
友情的崩坏超越了失恋,而当时间过去,智淑说着“我怕那个大叔会揍我们”时,彼此间心照不宣的了解与心疼又一下子成为最难以言表的强韧力量。
挨打,是两个女孩内心最黑暗的阴影。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教给恩熙这句汉语的老师也成为了恩熙的知心人。
教育有时候就是一种沟通,你把你的世界告诉我,我把我的世界告诉你。
你流露出你最柔软的部分,我来告诉你如何保护它不被伤害。
青春期的少女不是完全叛逆跋扈的,有时候也需要榜样,可能是母亲也可能是张爱玲。
然而,恩熙在姐姐、母亲身上都没有找到的那种同为女性的理解与亲近,她能看到的女性榜样只有老师。
学校不许抽烟,但老师抽烟。
恩熙和老师一样,都是左撇子。
老师忧郁、神秘,一切都那么与众不同,与其说恩熙找到了一个女性榜样,不如说她找到了一个通往成人世界的正确方式、正确姿态。
因为老师,因为老师给予她的关注与回应,她的压抑、受伤、挣扎、反抗,她的喜欢与厌恶,她的一切都不在只是孤独的迷茫,而终于得到了成人世界正向的反馈。
“就算坏事降临,快乐的事也会一起到来”,恩熙的生活其实就是老师在信中写到的这样。
蜂鸟每分钟振翅80次,辛劳地寻找生命中的那一点甜。
摊开的手掌如同恩熙的翅膀,只要自己还可以飞翔,一切的一切就还不算太坏。
如果剔除电影中那些发生在恩熙身上的事件,我们会发现,《蜂鸟》呈现的视角是一个在家长期挨哥哥打且不被父母重视的女孩。
当被老师问起挨打时的感受时,恩熙说:“快点结束就好了,就等着”,如果人生是不断的挫折甚至“挨打”呢?
伤口总会降临到我们身上,或早或晚,透过老师的特立独行,教会恩熙的其实就是简单的“不要被动挨打”,要反抗。
无论这个世界摆好了什么样子,你都要为自己去斗争。
电影的镜头始终紧跟恩熙,引领观众透过恩熙的视角,去体察这段青春纪事。
镜头对准恩熙的同时,恩熙也在凝视这个世界。
泛黄的色调,由夏到秋,一切一切,仿佛平淡到不值得书写,但却足以对一个14岁的少女带来巨大的人生震颤。
结尾,崩塌的圣水大桥像是一个巨大的伤口,生命的逝去与命运的不公如此赤裸地不容分说地暴露在你面前,而短暂青春里的这一切,都成为蜂鸟下一次挥动翅膀的动力。
“老师,我的人生,什么时候才能发光呢?
”你的人生不是一直都在发光吗?
所有的事情啊,都是那么平静地就发生了。
相比《伯德小姐》和《狗十三》,这部电影更让我有代入感。
生长在普通家庭,长相、成绩、社交等各方面都不出众,回想起少年时代做过最出格的事情,也只有上课传传小纸条、偷偷去网吧ktv、还有早恋这么简单。
面对自我成长,家庭矛盾,社会大环境的变革,即使看得到也无能为力。
听话,顺从,乖巧,是我们的代名词,遇到事的情第一反应是不想给别人添乱,而是选择自己扛。
平庸的生活在继续着。
曾有人想刻意接近我们,喜欢的女孩子送来玫瑰花,看到家人争吵打闹,和最好的朋友发生争执,在老师面前大哭特哭。
这个时候才发现,真正的自我,甚至连自己都不曾了解。
生活给了我们若有似无的一刀,刀印刻在每次崩溃前夕脆弱的内心上。
但是就这样吧,随它去吧,让它继续吧。
来日方长,改变不了的时候,做随波逐流的一滴水也很好。
因为只要有太阳,从我们的侧影里总能反射出光。
顺便一提,小女主朴持厚长得好像赵今麦,很喜欢这种气质的长相,舒舒服服。
蜂鸟 观后#台北电影节#国际新导演评审团特别奖整部片的气氛让我想到杨德昌导演的《一一》,映后在和导演QA的时候导演也确认了受杨德昌导演影响很深这点。
主题就像片尾女老师的独白所说的那样:人生不只有好事,也不只有坏事,而是什么事情都有。
影片内容概述可以说是一个初中小女孩的成长史,在家庭环境压抑、学校环境填鸭甚至变态的情况下,好不容易有一点开心的友情和爱情如果也出现了问题,小女孩要在哪里找到出口。
很幸运的,在汉文补习班的老师那里找到了倾诉的出口,但就像片中那个压抑的社会环境一样,对事情多思考、对自己多探索的女老师成为了补习班老板口中的“怪人”,而这个小女孩也在全班匿名的票选中被评为“全班最混的学生”。
两个“怪人”相遇,彼此似乎都获得了一种理解和安慰,但很不幸的在大桥倒塌的事件中,女老师不幸身亡。
影片整体风格细腻而完整,细腻是导演的视角和主角的表演,一个小女孩怎么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被自己亲哥哥打,和同学交流后发现同学被打得更狠,互相交流被打经验,得出结论还是乖乖被打希望早点结束为好;父亲在医院知道自己要开刀,可能会留下面部神经麻痹的后遗症之后抱头痛哭,小女孩眼神中的疑惑和小惊讶;在地下蹦迪的放肆和回到家里的压抑形成完整的对比。
完整是影片剪辑利落,美术扎实,镜头摆的很有教科书的感觉,调色调光也都很温和,整体上给我的感觉是Production Value很高。
导演和片中的女主角一起前期工作了六个月,互相熟悉,建立信任,这是这位演员的第一部长片,之前只是拍过一些短片,算是半个素人。
演员的眼神真的很有戏,爆发力之强我觉得碾压现在正红的一些同年龄演员。
以下是我看到的问题。
1.导演试图想要呈现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表演,但是这样割裂的表现我有点没反应过来,甚至在地下蹦迪那场我还看了半天确认是不是主角本人;2.1994年的时间设定有些成为了背景,而不是渗入到主角的生活中,因为主角最长呆在的家里其实平时并没有关心政治问题,只是在大桥倒塌的时候担心自己的小孩有没有遇难,而且可能因为我对韩国的背景不熟悉,对于片中美术上的安排也很难让我回到1994的那个氛围中;3.利落的剪辑是优点也是缺点,影片前半段经常是一小段故事发展到高潮然后就切掉,切了三五次之后我就知道啊导演要切了,有种小跳戏的感觉(虽然对于情感体会上来讲没造成太大阻碍)#导演人真的很好,在场内QA结束之后还在外面和观众合影留念继续QA,大概站在那里至少要一个小时吧。
我们都像一只蜂鸟一样,渺小但却具备生命力。
“细腻、温柔、真实、残酷”。
这是我的观影感受。
电影像一篇散文,平淡无奇的生活下流窜着丰富的情感。
老实说,《蜂鸟》作为导演金宝拉的长篇处女作,还是蛮让人惊喜的!
1994年,圣水大桥坍塌。
在这场事故中,恩熙失去了唯一能给予理解的老师。
也许,姐姐和恩熙一样,也失去了唯一能给予理解的那个人。
所以,姐姐对于自己的幸存并没有庆幸,她只是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某种程度上来说,恩熙是和姐姐很像的。
她们的遭遇很像,她们的处境很像,她们都像一只蜂鸟一样,寻觅着未来的方向。
恩熙知道,相较于哥哥而言,虽然爸爸妈妈给予自己的爱并不多,但是他们还是爱自己的。
所以她接受现在的家庭,她想珍惜这份不多的爱。
影片中音乐的运用也让人觉得很舒服。
倘若用一句诗来形容,我想会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电影不仅是画面的艺术,还是声音的艺术。
关于这部电影,其实有两个中文译名。
内地译为“蜂鸟”,台湾译为“我们与爱的距离”。
“蜂鸟”一名更抽象,“我们与爱的距离”一名则更写实。
我觉得,“我们与爱的距离”反映了电影的内容:我们与爱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蜂鸟”反映了电影的精神:渺小但却具备生命力。
其实,在老师写给恩熙的信里,已经表达了导演对于人生的感悟。
“要怎么活着才是正确的呢?
就算有一天知道了,也可能还是无法确信。
但是就算坏事降临,快乐的事情也会一起到来。
我们总是会遇见一些人,分享一些事。
世界真是神奇又美丽。
”
也许,我们都像恩熙一样。
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把青春期的孤獨講得好溫柔好深刻,如果青春時迷茫的我能看到這部電影,會不會好過一點呢?
青春時的我彷彿一座孤島,等待來來去去的船隻停靠,但潮起潮落總將船隻一會兒推向我、一會兒又推離我,懷著滿溢的情感卻孤零零地矗立在喧囂的海平面上看著人來人往,沒有人願意為我停留,讓孤獨感層層堆疊、令人難以呼吸。
後來的後來,我終於學會品嚐寂寞,可是那也是好久好久以後的事了。
恩熙怯生生地問了老師:「老師,怎麼樣才能喜歡自己呢?
」老師淡淡地笑著答:「要想喜歡自己,怕是需要一些時間。
」
看了這部電影以後,我開始回味我的青春期,這是我自離開青春期以後再也沒做過的事。
而你或許會感到疑惑:青春期與後青春期又該如何劃分?
我的答案始終不變:從我開始漸漸喜歡上自己,自那以後,便是我的“後青春期”。
恩熙的青春期和我的很像,我們對這個世界有很多的不解,而這個世界對我們也是如此:昨天晚上還在吵架甚至還大打出手的父母,今天一早就能坐在電視前如無事一般地依偎著一起看電視、明明嘴上說是一輩子的好朋友,出事時卻毫不遲疑地出賣了自己、前些陣子說喜歡自己的人,隔沒幾天在路上遇見卻彷彿陌生人…。
潮水將這些人們推向了我卻也同時準備將他們再次推離我,一次又一次的潮起潮落,我這座孤島卻一次也沒學會習慣這些不告而別;然而這個世界就是如此的奇妙、每一波的潮汐都是如此的獨特,讓每一艘駛向我的船隻都別具吸引力,使我這座孤島始終敞開港口,期待每一次的停靠。
雖然是一座矗立在汪洋大海中的孤島,但總有一天還是能夠等到船隻停靠,久久一次卻歷久彌新。
面對那樣特別的情感,恩熙和我一樣像是雙手小心翼翼地捧著脆弱的泡泡,深怕一陣風吹來就把手上好不容易抓住的泡泡吹破。
我們怕太快向前踏進一步,眼前的這個人就會被嚇得倒退兩步、我們擔心滿溢的情感被眼前的這個人看透,所以面對這樣不知所措的感情我們遮遮掩掩、我們只在獨自一人時偷偷地想著那個人,然後在傻傻地笑著之前得先確認四周空無一人,只為隱藏自己的真心,每當我們越是小心的對待雙手捧著的這顆泡泡,情感堆積的越是濃厚,於是只能將滿溢而無處釋放的情感寄託在每一次的相遇。
最最喜歡的是恩熙和老師在醫院的短暫談話,兩個人一句話、一句話慢慢地說著,有時甚至留有不算太短暫的沈默,兩人之間的情感隨著談話一點一點地堆積、變得越來越濃厚。
最後,老師緩緩地靠近恩熙,很慢、很慢地然後在恩熙耳邊輕輕地咬著幾個字,那個畫面平凡至極卻因為濃烈的情感而美麗的不像話。
這讓我想起以前面對稍有好感的朋友,總是特別期待一些肢體上的碰觸或近距離的接觸,只要稍稍和那人靠近,那些情感像是從四面八方而來聚集在我的體內,腦袋裡會因為那些情感產生的化學作用而突然迸出好多好多的幻想,然後我大概會將眼睛慢慢地閉上任由那滿溢的情感四處流竄,而我的感官會漸漸地變得敏銳,時間或許靜止了五秒亦或者有十餘秒,待我感受到四周空氣流動的形式已不再躁動不安,我才會再緩緩地把眼睛打開,此時眼前那人大概早已將字字句句在距離耳邊不遠處傾吐而出,而我的耳根多半也已滾燙不止。
可面對自己的情感,我和恩熙一樣總歸來說還是不相信自己的。
縱使身邊偶有幾艘船隻來來去去,我始終認為我這樣的一座孤島不值得停留,這樣的思維不斷地自我衝撞,使得我漸漸疲乏甚至開始相信這樣的自己連存在的意義都不配論述。
於是這座孤島的四周激起了暗流,使得船隻更加難以靠近。
這樣的恩熙向老師訴說起這樣的感慨,老師坐在階梯上,像隻貓一樣靜悄悄地從菸盒裡拿出一根菸,緩緩點燃,再輕輕吸了一口,然後兩眼往恩熙的雙眸裡望了進去,並將自己兩隻手攤開,說到:「當你感到疲憊郁悶的時候,你就看著你的手指,然後一個一個的動你的手指,那時你會感覺很神奇,雖然什麼都做不了,自己的手指卻都還能動。
」這麼一想突然豁然開朗,那些令人喪氣的事物,好像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雙手雙腳、每一根手指、腳趾都還能動,或許也沒什麼真正困難的事,反正總會過去,就像我面對自己那樣濃厚的情感是那麼地克制,而連這麼本能的感情都能絕口不提地咬牙咽下,或許真的再也沒有比這更困難的事了。
我的青春期或許就和這部片一樣這麼的孤獨,我一個人座落在汪洋大海中,日日夜夜引頸期盼有個人願意為這樣的孤島停留,可無論我的情感是多麼的濃烈,我始終等不到一艘船在此停泊。
「老師,我的人生什麼時候才會發光呢?
」恩熙在信裡寫下,嘴角帶著淺淺的笑意,因為她認為老師或許會給她一個答案,她也終於可以終結那份孤單。
可青春期哪有可以預知的終點?
人生也從來不會那麼簡單。
想要終結那份獨自漂泊的孤單、或是學會品嚐寂寞都是一個人的事,唯有親身走過才能清楚了解如何劃分“青春期”與“後青春期”,就像老師對恩熙說的一樣:「要想喜歡自己,怕是需要一些時間。
」而現在的你是不是終於走過那段辛苦的日子?
抑或你依舊是座孤島殷殷期盼人們的停靠?
太不像韩国电影了,反而有点国产独立文艺片和日影的意味。
十分新奇的韩影观影体验。
那种关注个体,关注少女成长过程中来自各方的烦恼,细腻如丝的各种细节呈现。
视角和家庭氛围都十分有既视感,特别代入。
没有天生的不良学生,也是最单纯的不良学生。
敲错的家门,就像等错的佳人。
在家里毫无存在感,帮外出鬼混和带男友回家的姐姐掩护影响睡眠,替家里最器重的哥哥做饭还要被打骂无法反抗。
家里挨骂的是姐姐,被夸的是哥哥。
一家人就是香喷喷的饭菜,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只有马铃薯饼,却吃得很香。
上课画漫画被抽到读英文课本的结结巴巴,早恋放学和男友一起走被夸眼睛像小鹿,揉脸摸头杀。
和男友相约接吻,从蜻蜓点水递进到尝试和初吻的男友舌吻,而后互相吐掉嘴里残留的对方的口水。
不爱学习却有最喜欢的新来的补习班老师,私底下抽烟且看似古怪的补习班老师却偏偏是最喜欢最善解人意的老师。
在突然大晚上登门拜访的舅舅突然逝世最脆弱的时候却被最喜欢的男友劈腿,在自暴自弃抽烟蹦迪时遇到爱慕自己的小学妹,刚收到学妹的玫瑰,开开心心回家便撞见爸爸一边骂姐姐一边骂妈妈教子无方,甚至要出手,被情急之下的妈妈自卫用台灯砸破了胳膊。
前晚上还大吵大闹的爸妈第二天却并座在沙发看电视看得笑哈哈,只是爸爸的胳膊上多了绷带纱布的包扎,但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呢。
“识人数百,知心者寥寥”。
在阳光下和闺蜜聊心里话的蹦床,被最知心的闺蜜出馊主意相约去偷东西被捉现行后,被最好的闺蜜出卖还得不到最起码的道歉。
从此失去一个好朋友,独自去补习班哭成泪人,又多了知心的益友(即补习班良师)。
耳朵后面一个不起眼的疙瘩,男友感受不到的疙瘩。
妈妈感受到了让去熟人的小诊所,小诊所检查了又让去大医院。
去了大医院才知道是要动手术切除的肿瘤。
在医院外椅子和父亲并排,才难得见到平日凶悍强势和对自己漠视的父亲哭得稀里哗啦。
难得感受到父亲对女儿的心疼。
刚刚和她约会唱K,确定关系,约好下次还要唱K,却被前男友又杀回马枪回来跪舔撞个正着,然而恩熙还是对自以为知错能改的男友无抵抗力,欣然接受和好重归旧好。
在刚准备因为男友中间劈腿所以有空档的120天纪念日录音带准备送给男友的约会当天,又被看不起自己的男友妈妈撞个正着捉男友回去留她一个人,再次被抛弃,分手。
常常都有讨厌自己的时候,在觉得疲惫难过的时候,就看看自己的手,在依次动动自己的手指头,原来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至少还能控制十个手指头。
抗拒拆迁的标语,为什么要抢夺别人的家呢?
这世界上这样荒唐的事就是太多了。
“待在医院比在家里安心”。
动完手术后,在医院住院的日子,才收获到了平日里求之不得的,实为罕见的,来自家里和亲朋好友的关爱。
虽然父母只是等女儿醒来就再没出现,哥哥和姐姐从来没来看望过,讽刺的是,偏偏被甩的小学妹还跑来探病,补习班老师,还跑来探病。
临床的阿姨,还关心自己送自己吃的。
收获了满满的来自亲人之外的关心。
“不要再挨打了,再有人打你,要学会反抗。
”出院回家围桌吃饭,妈妈给自己夹菜,哥哥调侃自己,也算是小小的幸福。
补习班的老师突然离职,仿佛抽空了,失去了珍贵的救命稻草。
也因补习班领导误报时间错过了最后送老师的机会,并听到其称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是古怪的,气不打一处来顶撞了领导,继而被补习班开除,回家被不了解情况的父母骂得狗血淋头,忍不住爆发叫嚷着被哥哥一巴掌又扇破了耳膜。
假期结束返校,遇到曾经许诺就是喜欢且只喜欢自己的学妹,却遭到冷眼漠视。
原来那种看似深情的喜欢成了只是停留在上学期的事了。
直到圣水大桥垮塌,正是姐姐的上学路线,得知消息吓得赶紧给家里打电话让跟姐姐联系是否平安,好在因姐姐没搭上公交故而活了下来,虚惊一场,却引得哥哥在饭桌上泣不成声。
收到最爱的补习班老师送来的包裹。
素描本和借出的书。
还有一封信。
开开心心写了回信激动地摸索着来信地址乘车送去,连同端着老师爱吃的妈妈做的年糕。
找到地址却收到噩耗。
原来大桥的垮塌没有带走亲姐,却带走了亲爱的老师,迟来的包裹只是姗姗来迟,老师已然不在世。
所谓人生无常,我们与爱的距离,就是半夜驱车到江畔,隔江遥望断掉的大桥,并且流下泪来。
舅舅的离世,让妈妈觉得奇怪。
老师的离世,让恩熙学着长大。
遇到坏事,伴随而来的一定会有好事, 我们总会遇见一些人,分享一些事 。
这世界神奇而又美好。
就像妈妈袜子的破洞,沙发底下的台灯碎片,以及永远留在那个夏天的再也等不到的,老师为什么不告而别的答案。
我们总是得在伤痛中学着成长,在狗比的生活中,无论经历怎样的失意和彷徨,终将面对操蛋的一切,并学着坚强。
(2019 台北電影節)先說導演映後,主持人提的兩個問題,導演回答非常詳細(女生,當時記錯29歲,實際為81年39歲),對電影的每個細節都非常有想法,口條很好,用詞精準(以我微薄的韓文聽力來說),另外有一位觀眾提了問題,並說導演如此年輕就有這樣的格局,很厲害,也問了是否有參考一一這部電影,結果導演超喜歡,還提到她來台北像粉絲一樣去一一的拍攝地踩點。
這次的映後很棒,解答許多(對我來說有用的)問題。
歷年來北影都會選部韓片,但選的每部都好長好想睡,以為這次又是這樣了,結果沒有!
我超有精神!
看完很喜歡!
從開頭就留下很多細節,劇情很流暢,家庭部分的矛盾很寫實。
導演談到一一時說了,她看電影裡繞著洋洋連接到其他家人的故事,而她的電影裡也是靠著恩熙連結到周邊人物。
看到後面某一幕我就開始止不住的落淚,是恩熙從老師家回來後趴在桌是叫媽媽,並問她「你不想舅舅嗎」,媽媽回「感覺很怪,很不真實的感覺」(大略意思)我對離別也是這樣的想法,回想起來感受不到離別,卻也在那當下得知離別的感覺。
最後是恩熙在陽台坐著打開老師寄來的信,聽著聽著就哭了,我的生命什麼時候會開始發光呢?
2019年,应该是国产青春片的高光时刻。
《过春天》、《少年的你》等影片上映,口碑票房双丰收。
它们用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青春,打破了观众对于以往国产青春片的认知。
这次,我们的青春不再是恋爱、打胎和劈腿的狗血,而是那些美好阳光下的灰暗。
疼痛却异常的真实。
而另一边的韩国,青春片也成为黑马。
在19年的青龙奖上击败《寄生虫》拿下最佳剧本奖。
它就是——《蜂鸟》벌새
《蜂鸟》由金宝拉执导,朴智厚、金玺碧、郑仁基等主演。
导演兼编剧的金宝拉,被誉为韩国最值得期待的女性影人,这部电影也是她的处女作,根据她的同名小说改编。
女主的扮演者朴智厚小学5年级时在街头被相中,有人说她像赵丽颖,也有人说她像全智贤。
出演《蜂鸟》时只有16岁,却贡献了精彩的演技,将少女敏感细腻、迷然懵懂的状态演绎的入木三分。
凭借这部电影,她在国际上一炮而红,在第18届翠贝卡电影节(与圣丹斯齐名的独立电影节)中拿下了影后大奖!
作为一部处女作,《蜂鸟》可谓一鸣惊人,被赞誉为2019年韩国年度最佳青春片。
韩国Naver网站评分9.0,豆瓣评分7.9。
看看这获奖情况。
不仅如此,电影上映后好评不断,被称为19年韩国独立电影最让人惊喜之作。
新人导演+一群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演员组成的片子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因为它拍出了每个人最普通不过却又有口难言的青春。
正如网友评价,至此,韩国青春片亦有了《杀人回忆》。
1994年,韩国首尔。
主角金银姬是一个初二的女生。
她是家中老三,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
哥哥优秀,姐姐叛逆。
家里靠买年糕谋生,日子过得忙碌简单。
虽然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可是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爱。
父母忙于挣钱,对孩子的关心本来就很少,而且那少得可怜的关心还都给了哥哥。
作为长子的哥哥也并没有很疼爱自己的妹妹。
不仅直呼妹妹「喂」,还时不时的暴打她。
而姐姐呢,不是化妆打扮,就是偷偷喝酒。
虽然和女主住在一个房间,关系却和室友差不多。
家,这个原本温暖的地方,带给女主的确是无边无际的孤独。
而离开家的学校好像也没有好很多。
在老师眼里,她是不好好学习的后进生。
在同学眼里,她是考不上大学只能当保姆的“飞蛾”。
对女主而言,青春好似一场看不到出口的隧道。
所以,她想冲破这场无形的大网。
偷偷摸摸的早恋,和小男友互发暧昧简讯,在昏暗的楼梯间尝试亲吻。
和好闺蜜一起唱歌蹦迪,笨拙的学着大人抽烟。
因为,她太渴望爱和关怀了。
可是这些努力寻找的一丝甜,也转瞬即逝。
几天不见的男朋友,已经和其他的女孩子拉手拥抱搞暧昧了。
那个送她玫瑰说喜欢她的小学妹,才过一个假期就和她行途陌路和闺蜜去超市偷东西被抓住,被闺蜜毫不犹疑的出卖。
更糟糕的是,她耳朵边上长了一个瘤,需要做手术才能取出。
做手术不仅会留下疤痕,还有可能引起面瘫。
就在这时,新来的补习班语文老师金英智给女主带来了一线光芒。
初见英智,女主就觉得她跟别的老师不一样。
虽然她抽烟、寡言,但是却率性、洒脱,很快便成为她的良师益友。
在老师的陪伴下,生活好像终于没有那么艰难了。
但女主没想到,圣水大桥倒塌,女老师死于这场意外。
她内心刚刚建立起通向成长的大桥,也随那些喜欢自己的男孩女孩老师的离开而倒塌.....
作为一部青春片,《蜂鸟》是独特的。
它没有过分的煽情和强烈的矛盾冲突,只是以平淡克制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少女的成长故事。
它也没有完整流畅的故事情节,像一首散文诗一样,用散点状的故事讲述了如何对抗青春的痛苦和迷茫。
所以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会有故事缓慢平淡的感觉。
青春片不是节奏快速,色彩分明的吗?
为什么让人有一种无力感。
而这也该片最大的惊喜,细腻并且生活化。
镜头中那些平淡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开心和压抑,不正是我们真实的青春么。
因为太真实,才会让我们感到疲累。
该片还有个名字叫作《我们与爱的距离》。
剧中的女主就像蜂鸟一样不停的挥动着翅膀,寻找着生活中的甜,而这份甜便是来自外界的爱。
她先在家庭中寻找。
女主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导演通过吃饭这个简单的场景进行表达。
每次吃饭,需要父亲说开动,大家才能开始吃饭,饭桌上除了父亲琐碎的抱怨外,其他人都只是埋头吃饭。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本该是温馨的场面,却给人一种无声的压抑。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为父权阴影所笼罩的家庭。
而母亲,更多的也是默默忍耐。
面对父亲的出轨,她心知肚明却视若无睹。
虽然对自己没上大学的人生并不满意,但却重来也不提。
头天晚上还和父亲吵架,第二天却乐呵呵地靠在一起看电视。
在这样环境下,女主的到父母的关心也是少到可怜。
被哥哥暴力告诉父母时,换来的是母亲淡淡的一句,你们别总别打架。
偷东西被抓后老板给她父亲打电话,结果电话那边只说,那你把她交给警察吧。
生病了,也只能一个人去看病,没有父母的陪同。
唯一一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是用做手术住院的疼痛换来的。
而这让她突然觉得,住院生病是件很好的事。
可当她出院回家时,迎接她的是空荡荡的屋子,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她生病而得到的关怀,在病好后又都被收了回去。
影片开头,女主买菜回家,又按门铃又大喊,都没有人来开门,后来才发现是走错了楼层。
回到家后,看着母亲毫无波澜的脸,那些想要说的话都无从说起了。
青春期的女主,敏感脆弱,她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困惑,她需要关心和爱护,需要理解和认可。
而这些,在家人身上她没有得到回应,于是她开始在其他人身上寻找。
第一个人是她的小男朋友。
这是女主懵懂的初恋,她渴望爱,但却又不懂爱。
她把接吻当做是一种挑战,接吻完觉得有点怪和恶心,还朝地上吐口水。
没有一丝情欲,更多的是好奇。
男朋友背叛自己后,也是轻描淡写的带过,当对方再来找自己时,又自然而然的和好。
在男友身上,她感受到了爱的温暖。
第二个人是她的好闺蜜。
在闺蜜身上,她找到了共鸣,一样的不被爱,一样的被暴打。
她们一起肆意的玩耍,一起吐槽老师和家人。
在闺蜜身上,她感受到了友情。
第三个人是她的学妹。
第一次见面,学妹就对女主充满了倾慕,之后为她送花,一起唱歌,来医院探望表白。
在学妹身上,她感受到了被爱。
第四个人是她的中文老师。
她用“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教会女主友谊的难得和珍贵。
她用“觉得痛苦的时候,看一下双手,明明无法挣扎,但手指其实还是能动”,教会她学着换角度看问题。
她告诉女主,不要屈服暴力,要勇于反抗。
从老师身上,女主获得了理解和安慰,也找到了榜样和依靠。
然后有一天,这些人就突然离开了,而我们也在不断失去的过程中学会了成长。
所以当再次看见男朋友时,女主可以勇敢的说出我不喜欢你。
面对老师的去世,也可以平静的接受。
因为,青春就像黑板上中文和上学路上的横幅,那么的看不懂和不可理喻。
我们都还没来得及消化,就已经长大成熟了。
女主曾问老师,“我的人生,什么时候才能发光呢?
”这是很多人曾经感到迷惑的问题。
我不知道你的未来是否会发光。
但正如村上春树说的,不必纠结当下,也不必太担忧未来,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我们只要一直走,天一定会亮。
所以,就算青春充满伤痕和无奈,我们也要带着希望向前奔跑。
因为,总会有光透射进来温暖我们的人生。
半夜看我已经哭的不行了。
这是一部不能用女性主义来定义的电影,我甚至很难去强调所谓的女性视角这个维度,时代背景也并不重要。
它只是在极为平淡的表象下灌注生活的本质之痛。
说这部电影狗血的人根本就没有心,就算有也是毫无感知力的心。
这难道不都是再常见不过的家庭状况和生活状况?
青春的表象给它蒙上一层柔和的薄纱,但这种薄纱反而更加凸显出背后力量的形状来。
这种处理方式的意图恰恰是抹去那种时代的特殊性,而留下的是普遍的痛和迷茫。
我觉得其实影片没有必要做到像《请回答1988》那样如此细致而真实的服设和道具设置,它之所以告诉你具体的时间和年代,是为了把真实放进来,是为了让人更有切近感。
因为生活必然和社会背景是不可能脱离的,但这种不可能脱离性确实没必要因为具体的设计而转化成一种对主题表达的桎梏。
这种痛从何而来。
其实甚至不在于所呈现出来的每段人物关系具体的离合聚散。
虽然说关系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关系所支撑出来的生活本身。
它是没有回应的。
影片开始,尚且是隔着一扇门呼唤,无人应答。
仍然还留有用逻辑去解释这种无人应答的空间——因为找错了,走错了。
也就是说至少还存在一条对的路,存在一个对的门,只要你去寻找,总会有回应。
在这样的前提下把整部影片铺成开来。
到中段的时候,那段无论如何呼唤都没有回应的母亲可以说是全片我最喜欢的设定。
恩熙在这里喊的是妈妈,一般来说,是建立在无数次呼唤母亲而母亲对自己的回应的基础上的。
但这里的不回应,留下一个空白,是母亲专注自身(自身的视角)而不曾做出回应,不曾做出被这种亲子关系所覆盖的回应,甚至离开了。
这可以说充满了精神分析的隐喻性,在主体意识到母亲并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孩子独立于母亲的欢愉之外的时候,也就是说母亲在朝向自己而并不回应孩子的时候,母亲是处在大写之物(das Ding)的位置上的。
这种隐喻的处理完全消解了存在所谓“对的门”的可能性。
因为所谓的大写之物,根本特性就在于它是最原初的,因而是不可能被把握到的。
而在这个桥段之后整个电影就开始将这种遭遇大写之物的创伤呈现出来。
从具象化地割裂肿瘤开始,到大桥的坍塌,关系的彻底死亡(关系中对象的死去),世界的伤口暴露出来。
生活的本质就是痛,生活的本质就是那看似坚强却不可预测地坍塌了的大桥,生活的本质,刨去那些毫无波澜的表面,它就是一道巨大的伤口。
这种青春的视角,意义就在于去更敏锐地捕捉这种伤口。
我们始终在围绕着这个伤口对它进行想象性的重构。
即使不从拉康的升华意义上去理解这种想象性的重构,至少我们一直都在想象存在某种关系某个人可以填补生命的这道伤口。
可这种想象并没有错,是依靠着这种想象生活才得以维系。
即使这种生活的维系让人痛苦,这种痛苦让人想要把自己的灵魂甩出自己的身体来获得彻底的解放。
可这种彻底的解放是不存在的,必须要记住,它是不存在的。
即使生活“平静”如常,它依然是千疮百孔的。
记住这种解放是不存在的就意味着,记住老师对恩熙所说的最后一番话,“别再挨打了,如果有人打你,无论如何都要奋起反抗,千万不要坐以待毙。
”千万不要对生活坐以待毙。
讲了个啥?青春蛋疼物语?
感情不好,滤镜好。提到了家庭暴力。
先说最重要的,小女主太好看了,竟然有恋爱了的感觉!跟前几天刚看的《漫游》一样,关乎成长的非常私人化的表达和情绪展露,缓慢、细腻、细水长流。都不是多么大的事,但只要看进去了,还是能看到很多曾经的自己的。
是的,原来所有的彷徨、迷茫、不甘、愤怒、难过就这么平静的发生了,就像恩熙问妈妈舅舅的死,如果不这么平静的生活,又怎么抵挡得住这般伤心呢。而在青春时期不能感知的阵痛,又不知会在哪天才缓缓降临。其实这个世界骗了我们,少年从来不是最美的年纪,是不得不蜕变,不得不体会成长的过程与代价,不得不明白一切只能自己经受。“我的人生会总有一天也会发光吗?”恩熙还没问出问题,老师就已经给了她答案,她是悲剧且幸运的少数,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阵痛,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答案。
《蜂鸟》还行,以一个未成年少女的视角展现的整个电影,主题是成长。电影还行,但是说不上为什么不太喜欢这个电影,可能是拍的太文艺了,但是部分镜头和情节,人和物都特别美。
车祸失忆治不好,这个片子打折执行了
世界如迷雾,陌生又美丽。恩熙如蜂鸟,翅小却结实。影像流露的,包含暴力、受伤、反抗与自愈;镜头凝视的,潜伏焦虑、破裂、崩溃与死亡;音乐渗透的,有孤独、沮丧、积极与热爱,电影元素共同编织了恩熙充满对立能量和动能交集的个人内心,既紧密又复杂。而最后一镜恩熙的温暖凝视,足以化解一切悲伤使我们复活。
成长的烦恼,家庭的困惑,操蛋的社会。螺旋向下的气氛,丧的很彻底。
父权家庭带来的永远的伤痕
真难看 韩国电影。。。。
人生就是撞进一场又一场的意外。恩熙不知道为什么会挨打,不知道为什么朋友会背叛,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今天向她告白,明天又与她形同陌路。早上睁开眼去上学,明明是普普通通的一天,为什么突然就长了肿瘤,为什么有些人就此消失,为什么走着走着,桥就断掉,没有了路。恩熙像只小小的蜂鸟,总是撞上透明的玻璃。撞得鼻青脸肿,却还是要跌跌撞撞地往前飞。后来她学会了不再问为什么。既然“飞”是她唯一能控制的事,那便飞吧。偶尔撞到玻璃,偶尔也会撞到花。
异性、同性、姐妹、师生、父母…如今少年们的“花季”已经大不同了,丰富太多了,最深刻的一场戏,是初吻后还好吐个口水啊~
意淫木偶戏 恶心的密集程度远小于寄生虫,但是依旧恶心。
在北影节电影学院“注目未来”项目中观看。13、4岁的女中学生成长故事。剧作太实在、丰富了,“一人一世界”,青春期中的少女遇到了太复杂、丰富的生活、人生问题及体验。处女作之编导显示了不凡的成熟与才华。
不行这种太沉重了真的受不了。全程2x+跳进看的
莫名其妙的流水账
看到很多杨德昌的影子,导演对细节把握的很好,有很多闪光的情节,但是女孩儿过于游离在外的神情和表演反而让我没有办法对故事产生共情。
和这部电影的渊源是上学期剧本写的是一个十五岁少女的青春犯罪故事,从08年始跨越了六年,交集着霸陵阶级贫富差距和一些社会重大事件。这部电影是写剧本找参考电影那会豆瓣推荐过来的,后来写完剧本后这个条目慢慢有了剧情简介,凭直觉觉得有些地方很像,逃课来看没有失望。这部电影里最喜欢的是后半段,也是最相似的地方,少女被一位比自己大的姐姐指引,姐姐中途消失了,少女以为自己和周遭重大事件毫无联系,在最后发现原来和自己息息相关,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随着重大社会事件的发生(大桥崩塌)而消逝了,就像自己身上被切除掉的肿块一样。不觉得情节处理应该更绵密,这种已经是最好的了,除了第二幕节奏缓慢。预料到会和过春天狗十三比,视听剧作各方面完成度不像处女作什么的,但其实放眼韩国独立电影,基本上都是这种型的,没法比。
两星半
为什么要叫蜂鸟?因为要不间断挥舞翅膀,才能装载自己的世界。需要窥视、留心,裂缝中幸存的小世界。很像是一部《82年金智英》版的《狗十三》。这样细腻的感情表达,其实更让我一度想起另一部韩国电影《我们的世界》,「晚上还打架吵架又流血的父母,包扎好伤口第二天就能坐一起看新闻,劈腿的男孩子没过几天又会跑回来说喜欢你,明明是闺蜜却在关键时刻出卖你,之前还说喜欢你的女生突然可以在路上对你视而不见」。这些生活中细枝末节的小事,都是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发生过的事。电影里面有一段上中文课,老师在黑板上用中文写下「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太容易就让我想起我闷闷不乐的初中,那时候的我既缺乏足够的智慧明辨是非、又没有足够的勇气站出来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