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人们总是给他们打上特殊的记号,认为他们是青春年少,不妥协,任性,自由,狂傲,无拘无束,暴烈,负面的形象让他们有时处于社会也缘化的状态,人们常用歧视的观点去理解他们,成为社会不良青年的代名词,整部片子从多视角去呈现展示社会上的朋克青年,带着冷醋,悲伤的处理手法,故事情节直击人的内心,看到很多令人深思的东西!
组装和拆卸核武器的工厂位于得克萨斯州北部的一座小城,因此这座城市被称为炸弹之城。
这是一部反战电影,也是一部价值观激烈碰撞的电影,全篇以审判的和现实的手法双线叙述。
好像审判带来的是惩罚,而他却忽略了这个城市就是暴力的象征,而朋克只是以他特有的形式在宣泄。
试问,谁能更有资格去审判对方?
讲述了有着朋克思潮的一群年轻人,在炸弹之城无助消极被排挤,最终被男主被有着不同价值观的年轻人打死的故事。
直观感觉上就是厌恶,甚至很容易就把这个厌恶附加到电影本身。
本质是一样的生物,只因为一方穿得像''斯文败类'',一方则极尽张扬,于是评审者就很自然地有了截然不同的第一印象,人类的缺陷。
暴力无休无止,我们受困其中,明明可以不那么做,为啥要作死地带来那么多恶心。
''法官''--泛指所有--要绞尽脑汁地去解决这些作死的人制造的问题以保障(其它)每个人的安全。
赞同障眼法之说,朋克是障眼法,炸弹之城是障眼法,法官是障眼法...看完这个感觉世界都无光,这么多破事儿。
这片画面音乐剪辑的配合,导演拍出了大片的感觉。
那种影音的压迫感,太有诺兰味道了。
可惜结尾的“解释”,虽“点题”但没有“点睛”,在全片“风格”上有些不统一。
影片的着重在事件的发生和回忆的进行,而非庭审过程,在这点上,导演的大局掌控力有些不够火候。
看过的第一部朋克电影,曾经听过朋克,觉得是摇滚的另一个分支,三和弦的伴奏,音律简单的宣泄。
本片是通过年轻人的冲突的不断升级!
,蒙太奇式的庭审,来反思“善与恶,对与错”少数服从多数……但现实是大多数人都是错的……
《炸弹之城》,2017,美国,真实犯罪事件。
海报的悲伤可想而知,是什么让一位Punk青年低头. 这个世界存在着太多的不公...这不是一个美好的电影,不喜勿看. 相反的这是一个让你看的很压抑甚至愤怒的电影,因为你看得到太多人性丑陋的嘴脸。
那都来自那些自称受过优秀教育的人们...他们拥有完整的家庭,美好的食物,却没有美丽的灵魂,他们压抑并虚伪,生活在阳光下,却丝毫没给他们的内心带来多少阳光!
在哥特姑娘《死于独特》之后,又一部朋克男孩的死来怒诉人们对另类人群的排斥!
不是所有拥有高等教育的人都是善良的;也不是所有小混混都是罪恶的!
在我眼里,他们只是一群不懂得掩饰,纯粹的孩子们....为什么人们要那样对待他们?
我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人群,我喜欢边缘人群. 因为他们更纯粹....毫无掩饰的做着最好的自己.....他们远胜过一味追求外表,空空如也的躯壳,也许还有点,那些虚伪而丑陋...........可悲的世界,也许人类的眼睛看到的都是不真实的,那我们眼中的人们不也同样吗?
是时候用心去看了,用心去看那一双双眼睛,你会发现人类内心细微的活动...那代表这个人片刻的思想活动,有些事,我真的没在猜,是你的眼神告诉我的!
愿所有生命都可以被尊重........
影片拍摄的手法很纯熟,把一件并不复杂的案件用穿插叙事的方式将悬念留到了最后,因为从造型来看,怎么都会觉得受害者会是那些白精们。
但影片的内容显然有非常大的倾向性,在我眼中并不客观。
影片把最终的受害者描述成一个温柔善良,爱护女友,热爱动物,和父母相处融洽,照顾队友们,有梦想,有潜力(重金属摇滚唱将),有担当(为房租奔波,不知道为什么没了下文)。
即便是美国这种超级发达,有着无限可能性和包容性的国度,主角的这种人设也过于完美。
我当然一眼就能看出影片反应出的社会问题,但这种过于美化过的人生,自然会影响讨论这种社会矛盾性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自从我读史以来,对什么“仁爱兼爱”就觉得很扯。
人这种生物,必然是孤独的。
把一群心怀各异,喜好,文化层次,生活背景不一样的人凝聚起来,只有施加两种属性:共同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威胁。
二战算是人类史上遭受的最大的共同威胁,人类空前抱团。
即便如此,在意识形态都分成了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
我朝媒体最爱恶心美国的就是黑人问题,恨不得把美国渲染成除了上流白左们,各个白人都是种族主义者。
如果说《美国x档案》里讲述的是种族矛盾,那么该片里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这是白人之间的矛盾。
与其说是生活方式的矛盾,不如坦诚点说就是中产白人和穷白人之间的矛盾。
这些中产的白人家孩子们绝大多数将来的生活都比这帮穷庞克们优越的多,当然现在也是。
他们却的,只是“不太酷”。
事实上他们之中除了少部分类似4分位之类的角色能集荣宠女人为一身,大部分生活虽物质无忧却单调乏味。
在看该片之前刚好看了日本的《日日摇滚》,我说过摇滚(其实也包括了说唱)作为最特殊的音乐分类也最受年轻人热爱,因为哪怕你嗓音不行吉他也弹的很烂,你都可以通过嘶吼讲述内心的独白。
如同《八英里》中的阿姆,在公车上在痛苦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在本子上记录下内心的韵脚,配合上简单的律动,就可以在台上表达自我,门槛极低。
而提琴钢琴,当然只能是中产的白人老爷们才能涉及的艺术形式了。
影片最后才出现的原告律师深情款款的表述,我觉得是本片最大的意义:我不是希望你们享受判被告有罪的过程,而是用判决的结果告诉这个社区的孩子,做错事会受到惩罚。
在斗殴中,其实谁被打伤打死都有可能,另一种结局也许是主角一锁头把哪个白精小子头爆了。
年轻人这种没有沉淀又荷尔蒙爆炸的群体,做错事本来没什么,但是杀人从来都是另一回事了。
即便该片中的白精小子受到惩罚,这个世界的矛盾也不会减少一分,但至少可以让一部分群体哪怕在酒精和荷尔蒙上头的时候,也能保存最后一份理智的底线。
从下载的老片子堆里偶然翻到,就看了。
片名似乎预期能看到大场面,结果却看了一个寂寞。
当然编剧好像还是挺努力地构造着悬念,法庭和案情不断交错,想要层层推进,或者是有点反转,但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的,所以故事撑不起一个电影,拍成一集《法律与秩序》更合适一点。
尤其是经历了珠海体育馆事件后,看车撞人何必去影院?
故事讲述了,年轻的橄榄球队和朋克青年的故事,采用了倒述的手法,开始有些摸不着头绪,很想弃剧的感觉,撖榄球队,年轻的爱运动的年轻人,朋克,一群现代青年,追求新事物的年轻人,他们自由,放任不主流的生话方式,被大众所排斥,对与两伙年轻人犯了错,不论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怎样,所承担的责任,接受的惩罚应该是一样的,都应为自己犯的错承担应有的责任,不应用有色眼镜去评判。
年轻人吗,朋克一回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不该把朋克看的过于偏激。
把一些主流的条条框框强加给一些年轻人,也不可取。
一个故事,这真的打动我,让我想起了几年前。
有个十几岁的朋克小子,被白人运动员开着他爸爸的凯迪拉克撞倒了。
这个男孩死了,面目全非。
这家伙杀了这小子,显然是有罪的。
他被定罪了,猜测这个全美运动员,当时在上大学。
陪审团觉得这个朋克活该去死,似乎他就该这个样子。
他不仅被杀了,在审判中。
他又被杀了,因为他们批判他的生活方式。
因为他没有穿Tommy Hilfiger的衬衫和卡其裤。
凶手还在毕业典礼上鼓掌,因为他是橄榄球明星。
美国梦,强壮、正常,他从来没有在监狱里待过一天。
那我们该怪谁呢,你知道的,每个人都想说,你知道的To Much Violence To Much Violence Today (太多的暴力 太多暴力在今天) ,每个人都忘记内战,圣经或者莎士比亚。
暴力不是全新的!
所以我才问这个问题,我把这个放在我的网站上。
我说:是成人娱乐,杀死了我们的孩子,还是杀害孩子,娱乐了成年人呢。
我认为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也该问问自己。
每次你通过犯罪现场饥渴的摄像头,或者在葬礼上,或者在空难上。
我现在就在框框内,你正在看着我。
我在监视器里看着自己。
我们坐在电视机前,我们就是电视。
我们是一个副本,盯着一个副本。
无穷的副本!
最后像施乐复印机般堕落。
我们不知道谁是始作俑者,这就是我们的处境。
这就是我想留给你的。
如果朋克少年违反了法律伤害了别人,他们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片中能给他们安上的罪名只是着装和生活方式,。
光鲜的中产却能洗脱谋杀者的罪名。
警察对两伙人截然不同的态度。
我不禁在想,朋克少年们到底做错了什么,所有人都认为他就该这样死去。
最后的决战,无法抑制愤怒咆哮嘶吼,朋克从无畏惧。
“非吾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放在此处可能略显牵强。
我们总是害怕我们不了解的、徘徊在主流价值观之外的一切事物。
此片与punk无关,只是以此为切入,对人性道德的拷问。
一个会在标志上写上”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的朋克男孩,却在法庭上被认为显然是该死的。
辞典说的没错
信基督玩橄榄球的美国高中生和唱歌嗑药奇装异服的朋克有什么两样?反正都是不和谐因素,笑。这部电影又一次向我们宣示,哪里有司法独立,要么拥抱资本,要么拥抱当权,前者让律师赚饱,后者让司法腐败。说远了。故事显得杂乱灰暗,其实观影感比较差,但比较切中痛点,异类不发声,就会被悄无声息的杀死
fuck
对杀马特真不感兴趣
好卑微的朋克。但是导演对朋克理解未免也太浅薄了。无数的升格与慢音乐真的挺恶心的。一开始还以为是什么朋克反乌托邦科幻大作,真实故事改编还是牛逼
62/100.多数人的暴政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政治正确甚至可以再次判受害者死刑,突然想起江湖儿女里的一句台词,因为小屁孩啥也不懂才后生可畏,青少年在哪儿都是开足马力的大杀器。
垃圾电影 垃圾到爆炸
烧死异端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朋克有罪么?有罪的是对朋克有偏见的所有人吧,你们一起杀死那个小伙子,而且在法庭又杀了他一次,而且这些人都没有愧疚。当一种先锋艺术出现的时候总是要经受批判的。
又是一部适合飞机上看的片子,不闷,压抑,但想讲的大道理没拍出感觉来。靠结构,摄影撑起来。
朋克风格注定被世俗定位为不入流的下三滥!玩朋克的小孩不一定是坏人,就像满身的刺青硬汉不一定是黑社会一样……主观意识流总是那么片面!人类的狭隘性始终存在并主导主流社会风向!辣鸡!
沉痛、刺痛不已,我:【三分之一,划到结尾】
能发人深省的就是好电影。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学会尊重别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那些自以为主流的人,在法庭上再一次杀死了被害人,悲伤又沉重,而现实就是这样。当白色的字幕在黑色的屏幕上滚动,我陷在一个人的黑暗里,无比绝望。8分
残酷青春。自由与生命万岁!
主題有點意思, 但拍得真的不好看. 人物行為舉止超誇張, 之後又用正常邏輯去判斷是非. 我以為大屠殺, 原來只是死一個人. 為何個個擺出這麼震撼表情. 故事無論鋪排序述都不夠邏輯同吸引.
主流的暴政 按最近奥斯卡关爱弱势群体的套路这片不得奖很不合理呀 人鱼恋都最佳影片了 现实里punk少年在法庭上再被杀死一次不值得更多关注么?最喜欢Manson的旁白 让我更愿意去认识理解punk 即使这个边缘化的符号正在消亡 我很好奇那个杀人犯的后续 我祝他为自己的行为倍受煎熬
混子打架干死了人,高中生的一点屌事也要拍成电影;总以为这个做炸弹的城市,会被入侵,被外星人拜访,或者发生内战,wtmf,just a street fight。
主流与非主流的帮派之争。其实结局可以艺(bao)术(li)一点,不用那么现实……
TMD为啥倒霉每回都是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