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告解的人对神父说,下周这时候,我要杀了你。
但是,为什么?
因为你是个好神父。
好吧。
神父有一周时间。
他的狗老了。
他的女儿自杀失败,所有人都对她说,割腕应该竖着割。
年老的作家想找把枪来自杀;缺乏性生活的小伙儿算计着参军;酗酒富人对着画撒尿,说他对一切都毫无感觉。
监狱里的连环杀手说不出最后一具尸体的下落,他记不得了,但是他想上天堂。
上帝把他造成这样,连环杀手说,上帝应该是理解他的。
一起突如其来的车祸,车上坐着夫妻二人,丈夫死了,妻子活着。
教堂被烧了,神父和酒馆老板打了一架。
医生开着玩笑,他一直在开玩笑,讲起因手术事故变得又聋又瞎的孩子从麻醉中醒过来,感到周围一片漆黑无法听到任何声音。
狗老了,狗被杀了。
神父被杀了。
性生活缺失的小伙儿参了军;酗酒的富人喝着酒;经历车祸的女人带着丈夫遗体返乡;医生拿内脏熄烟;连环杀手不知在发什么神经;神父的女儿来见凶手。
约翰.迈克尔.麦克唐纳的《神父有难》延续了其兄马丁.麦克唐纳影片中忧郁沉重的气息,正如爱尔兰气候的阴冷。
全片镜头始终与当事人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更加重这阵忧郁。
影片想探讨的“信仰”,这个命题太高太虚,于是将“神父”作为“信仰”的见证者,以神父的遭遇见证如今信仰面临的危机。
神父在土豪家里欣赏名画,土豪突然说,这张画对我来说什么都不是,我现在就可以把它扔在地下撒尿,然后他真的这么做了。
这种行为让人难以接受,一方面是感叹这也太糟蹋银子了,更多的是,人类对艺术,对崇高,对经典,总会产生敬仰,或说敬畏之心,当你站在巨大的胡夫金字塔下,会不会对先人的智慧生敬畏之情?
而那个土豪对此已经没有感觉了,他对生活也没有感觉了,正如他之后的台词“我有事业,有钱,有家,但我不在乎它们,我完全可以在一夜间抛下所有。
”失去对事物的敬畏之心,也就对一切都不在乎了,没有在乎的事物,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目标,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而是内心的空虚,这是否就是信仰的缺失?
神父被追杀,只因他是无辜的,让人对凶手模糊不清的道德原则感到可笑。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信仰是对某种人生观的追求,人生观则是对人的行为划分出善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就是做事的原则,原则模糊,即信仰缺失。
而如何解决“信仰有难”,影片也大致提供了一个方向:直面生活,而不是逃避。
正如神父最终从机场回到小镇一样,想解决问题,就别在逃避,离开机场回来吧!
无论面前的是死亡还是别的什么。
1.《神父有难》远称不上优秀。
它是那种有想法要表达,但没技术去支撑的作品。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总感觉隐隐约约有某种要传达的精神,但永远没有落地。
2.与其说“神父有难”,不如说是“社会有难”。
一场针对神父的、被提前告知的死亡牵连出一个小小地域,数个人的现实遭际以及内心病理。
3.片中的神父并非绝对圣化的典型,实际上,他更偏向于世俗化。
他在倾听告解和布道的时刻,更像心理医生。
近期的很多作品——除了那些明确要批判宗教的电影——其余大部分对于神父的描写都乐于将其世俗化。
一方面,这是现实社会的镜像,另一方面,这更利于展开故事。
把一个人物置于更广阔、更复杂的社会,而非自我囚禁于尖顶的教堂中。
4.神父的身份设定很有意思。
他曾结婚,有一个女儿。
妻子去世后才成为神父。
对于他本人而言,这是一种“净化”过程,从世俗中抽离,而对于他所处的位置,他的过去似乎更利于他明白世俗间那些无法说清很难理顺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际遇。
这注定让他会对人们多一份宽容,也不会仅仅以宗教教条去简单粗暴地看待俗世。
5.神父的女儿本身就是个“问题”的象征。
为情所困,神经兮兮,自杀未遂。
最后这一点,近乎渎神。
但神父在看到女儿的瞬间,就转换成了父亲的角色。
某种程度上说,Father这个称谓,在电影中兼含神职和世俗的意味,在世俗意义上讲,他似乎成了这个小镇上总体上的父亲形象。
6.他遇到了那个声称几天后要取他性命的人,并因此向教会高层请教应对办法。
高层神职人员被塑造成典型的职业化、冷漠的形象。
这种冷暖对比,更将神父推到了一种孤独且悲剧性的位置上。
没有人是他的后盾,他本人注定成为牺牲品。
7.人们排着队领圣餐,所有出场人物几乎都在此时一一露脸。
人们穿戴不同、表情各异、各自心怀鬼胎,吞咽下那一小片薄饼后,继续回到无法挣脱的世界,困住自己。
这次与神父的相见,更像一次充满应付色彩地相互检阅。
神父对这一队人在脑海中做出一个个判断,而他们对神父则构建着自己的想象,虔诚、不屑或者无所谓。
8.那个戴着墨镜遮挡瘀伤的女人是“情欲”的代表,她与那个移民招摇过市,两人的关系充满诡异的张力,混杂着单纯的性与对于孤独的排解,难以诉说;那个女人的丈夫,扮演着被生活击败的角色,只要求可以得到得过且过的“自由”,他站在一排冻肉前面充满象征意味,那个储藏尸体的冷冻间,他本人就如同一具尸体;黑人移民,是典型的世俗化形象,或许因为经历过太多暴力和黑色的现实,他不可能再相信神的光芒,对于神父,他用弹出的一个烟头表达了自己的嘲讽;那个醉醺醺的成功人士,是“迷途羔羊”的代言者,不知道方向,通过散财的方式寻找存在感,但他一直处于寻求精神指引的境况下;那个被人际关系或者说男女关系所困的年轻人或许是这个镇上最善良的一个,神父为他开解,劝他用“在路上”的方式调节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神父或许真的想解救这个孩子……里面还有太多想承载意义的人物设定,比如那个享乐主义范儿的医生、那个实用主义的酒吧老板、那个势利的教堂同事以及那个寡妇,每个人都担负了一种需要被陈述的“意义”,但由于导演的功力问题,这一切都显得散乱不堪,它们都需要被重新解释和思索,而不是自然流露在故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人物的集合是失败的。
9.但有一点显然被烘托了出来——社会的病理。
这个镇子变成了社会和世界的缩影,每个人都困于一种情绪、一个事件或者一段过去之中。
人们挣扎、投降或者努力取胜。
神父的死,最终变成了这种病理发生病变的牺牲品。
10.他在悬崖上扔掉了那把枪,他放弃了自卫的可能性。
这混杂着两种意味,第一,他或许还相信人性善良的一瞬闪光,他觉得自己可以不陷入绝境;第二,他已欣然赴死。
这似乎是他作为神职,唯一一次凸显“上帝人格”的瞬间。
用自我牺牲去唤醒某些生命。
电影中神父的教堂被烧毁后发生的一切引发了我的思考,当象征着宗教存在的教堂被烧毁时,神父与群众的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之前群众对神父的友好变成了辱骂、讽刺;神父在群众看来是个不做坏事的完美好人,这样的形象使群众将矛盾的感受深深埋在心里,一方面他们可以在神父身上得到救赎,另一方面却妒忌没有违背道德的神父,那些妒忌在一场教堂的火灾中蔓延而出变成了嘲讽、鄙视。
关于神父早就知道将要杀他的人是XXXX时,他却还能与他进行日常生活的相处,这点设置很符合“神父”这一角色。
最后:(疑问)电影中那条狗是被谁杀死的并没有交代。
英文片名《Calvary》,传说中耶稣受难之地,本片应该叫神父受难记,神父詹姆斯是一位好牧师,虔诚正直。
有一天一个前来的告解的人对詹姆斯说会杀了他就因为他从来没有做错事。
同耶稣一样,在那么多背负罪恶的人中,付出代价的偏偏是那个最无害的人。
罪恶、信仰、理解、宽恕的话题贯穿着影片的始终。
不是通过正面描写有信仰的神父多么的高大上,而是通过人的罪恶。
每个人自己都有自己的罪恶,作为一个有罪的人,如何能坚定信仰,去帮助有罪的其他人,这是神父迷茫的地方。
片尾有一段对话;凶手问神父,那狗死了,你很伤心吗?
神父说是的,凶手问那你哭了吗?
神父说是的,凶手问,那你得知其他的牧师对可怜的孩子做了坏事,这么多年来那么多坏事,你哭了吗?
牧师沉默了,凶手重复,我问你问题呢,你哭了吗?
牧师说,没有,凶手说,那就对了。
之后牧师没有说完,凶手就开枪了。
人只有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感受最深,每个人经历不同,没办法感同身受,所以真正理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不能真正理解,任何的所谓拯救不过是告诉如何忍耐,忍耐过后再感同深受般的告诉别人如何忍耐,忍耐和宽恕就是救赎吗?!
不能忍耐和不能宽恕就是罪恶吗?!
人性的主题不错。
凶手在开头挑明了自己想要杀一个好的神父的想法——以祷告的方式。
上级牧师代表人性的冷漠;寡妇代表放荡;黑人移民无视法律、独自享乐。
这样一类人代表的是人性的贪婪、自私。
还有一类人是孤独、内心希望被真主原谅、寻求认同感的一群人。
以渴望性生活的男子,大老板为代表。
神父是一个好人,代表了光辉的形象、人性光明的一面。
积极解决镇上人的各种问题,调和各种矛盾。
在各种不被理解之后,压力过大,也露出了一些不好的特质。
他过去也是一个酒鬼,在丧失妻子之后受到了真主的召唤,内心虔诚,成为了一名牧师。
在本片末尾神父选择了坦诚相待,最终被杀。
人终究是有黑暗的一面。
不过还是要内心坦诚,不同流合污,坚定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可以看成是一部末日电影吗?
这小镇里都是罪人,唯一一位清白点的就是这个神父,可是最终被杀了。
浪女明目张胆地乱搞;警察局长贪污又搞同性恋;鸡男毫无廉耻;富豪富有得只剩下钱了;老人想自杀;辅祭男孩也有小偷小摸的恶习;医生可以讲阴险恶毒;酒吧老板助纣为虐,另一个自私自利的神父,这些都什么人啊,在经典中这些人都是感化的啊!
当然电影采用的是一种集中表现的手法,神父的女儿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平衡支点,否则就要变成神父大开杀戒的黑色电影了,从宗教映射来讲,他女儿应该是代表普通的人性,在末日挣扎的尚有些许良知的人类,从失去希望中走到神父身边,重新理解父亲的亲情和神爱,得到了安慰,所以当最后的镜头停在她探监面对杀父凶手,满脸泪水欲言又止,她会说什么呢?
我想,应该是宽恕,唯有宽恕才得救赎,甚至杀人犯也有机会得到。
最后聚焦到神父,这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周,从周日开始到周日结束,准确的讲是从圣餐开始前到再次弥撒(圣餐)前,如果放大可以对应看成CHRIST第一次和再次的来临,也就是末日,我们可以看到神父做了他应该做的,然后慷慨赴死,效法了CHRIST,这是末日无疑了。
开片一男的台词:7岁时我第一次尝到精液的味道,牧师说:作为开场白,显然很吓人。
双手插胸很屌样子的牧师的男侍童急着回去,牧师说:着什么急,黑手党总部有集会吗。
还有很多台词很好笑。
爱尔兰变态也真多,就一个小镇就这么多有精神病的,杀他牧师狗的可能是医生,从小被坏神父性侵的是屠夫,他在海边杀了牧师,而牧师女儿去牢里看他,像她父亲一样宽恕罪恶吗
说到爱尔兰神父,大脑立马浮现的是Liam Neeson在《纽约黑帮》或者《冥王星早餐》中塑造的那种角色,权力之中暗藏诡密,正如他们十字架下又黑又长的袍子一样。
而曾经在《坏警卫》里面塑造"非典型警卫"的Brendan Gleeson出演的是怎样的一个爱尔兰神父呢?
他是个单身父亲、很爱自己的问题女儿,他与一只狗为伴,他孤独、困惑,因为听confession时受到一个死亡威胁而不知所措;试图向"上级"寻求帮助无果,试图逃跑,到最后回到海滩上接受命运。
戏里面几处情节/细节特别精彩:1) 神父回到家中亲吻床上的狗狗2) 神父向腐败装逼上司寻求帮助跟意见3) 小指头扮演的医生在酒吧里对神父讲故事暗讽4) 神父醉酒之后在酒吧掏枪 (杀手没有假日+上帝保佑美国齐齐上脑有木有!!)最后神父受难那一段也很精彩但是太虐了!!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坏警卫》采用的开放式结局,是生还是死由观众自己选择。
好久没有写长影评,先到这里,待字幕出来之后再看一遍....
爱尔兰海边小镇的年过半百神父,突然收到死亡威胁,杀手给他一周的时间处理后事,一个关于罪恶,道德,宽恕和救赎的故事就此展开,短短的七天,各自纠结与问题的教众。
自杀未遂刚刚归来的女儿,迟暮垂死中的作家,监狱里的连环少女凶犯,自我放弃的洗衣女工和她的黑人情人,妻离子散的颓废银行家,退休的警长,离去的牧师伙伴,给男人提供服务的男妓,找不到方向的懵懂少年,落寞而放纵的医生,充满不满的酒保,刚刚丧夫的女科学家。
神父希望通过自己一周的时间去帮每个人解决问题,他不断走访,布道,调解。
一周的时间转瞬即过,神父如约来到海滩与杀手见面,并最终被杀手杀死,每个人的问题依旧,生活依旧……安静的剧情,到位到表演,宽阔的背景音乐,每个人都走在罪恶与宽恕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不断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一部有深度的电影,192演技超赞(ncf自重),还是没耐心拖拖进度条看了下去,大概也挺宗教的吧。反正挺惊喜的一部电影,没认真看也要四星233
18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
很有古典小说的味道,一个人牵起一个地方的人间百态。
我真的看不懂
神父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业已缺失沦丧的宗教信仰正名,希望唤起人性的良知,让信仰缺失的人们重新皈依宗教的神圣。像为世人的罪受难的耶稣,他一心一念坚信唯有宗教才是解决人生难关的金钥匙。此片需结合爱尔兰亵童主教背景来看,否则理解将只能停留在"信仰是否是万能的"这一层面。剧本台词很是犀利。
神父也是人 那只是工作 只不过工作特殊罢了
深度有,但是看不下去
Father更是Teacher,英文片名《Calvary》说得很清楚:神父有难即是耶稣受难,由加略山来到爱尔兰西海岸,上帝七日创世神父七日救赎,经历秉承与动摇终代众人受难。到后面整个立意就升华了,不觉得有多少黑色幽默倒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三星半
无法评价。这片子把我看神经了。
于无声处惊雷 被7天死亡宣言吓坏的神父开始七天寻凶之旅其实上也是内心救赎之旅 原本高高在上的俯视变为小心翼翼的刺探 于是小镇上的形形色色开始讲述自己真实的故事 中间神父有想拿枪自卫或逃亡 但机场的宿命相逢坚固了有些动摇的信仰 于是虔诚的赴约并死于抢下 但死亡并没有改变什么所有人依然未变
音乐好听
题材其他很深刻,但是遗憾故事血肉不丰满
我是不会看第二次的,说实话,第一次我都没看完
两天三段看完,对宗教的不解,他们的神圣我不懂,原以为是神父的幻觉,想杀他的是自己,结果不是。华生的媳妇,深刻的眼睛过目不忘。
T T Chris和Dylan!!!
看得昏昏欲睡。或许在他死之前他即是有难的,他无法帮助小镇上任何一个人,除了聆听。
训诫。
#柒捌捌〇看电影#無法擺脫從信仰懷疑的角度去看這電影,於是一直都在懷疑與推翻,最後神父的結局著然是讓觀眾意外的。總想有Chris O來出現是不會往那絕望的結局走的。
不知怎么评分,这部电影看得我难过死了。一个善良的神父,在一个满是恶魔的镇里,还不停地试图拯救那些垃圾。他承受自己的压力和痛苦,还要接受别人故意加在他身上的折磨,杀了他的狗,在他难过时候给他讲变态故事。这都是些什么人啊!最后他还去送死。看完电影已经一周了,回想起来,心情都是很沉重。
走平实路线的典型英式故事片。矛盾不激烈但照样出人命。配乐特别有品味,插曲都不出名也不流行,但质量很高且有英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