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和马克思》这部动画色调和画风开始时让人不太适应,有些压抑和怪异,但随着情节推进,这种风格反而与故事人物相彰,玛丽和马克思的形象让人感觉既遥远又亲切,他们的感情深邃的令人羡慕。
这部动画怎么能归类在喜剧?因整部剧的画风都让人感觉好悲凉,荒诞怪异搭配上温暖治愈的剧情,令人感动。
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丰富的色彩,没有精细的人物,也没有曲折的情节,只有平淡无奇的对话和旁白,这是一部需要慢慢体会的品味的作品。
马克思生活里的唯一色彩就是玛丽送给他的一朵小绒球,直到死亡的那一刻马克思还戴着它,看着玛丽写给他的所有的信,吃完最后一罐玛丽最喜欢的炼乳,微笑的离去。
我觉得马克思对玛丽的爱已经超越友谊了,但又不是爱情或者其他,而是一种爱她如生命的爱。
他给了玛丽亲情和友情,玛丽给他的亦是如此,纯真感人……爱,或许就是互相给予吧。
一个半小时的动画,基本没有对白。
大部分的时间是打字机的“哒哒”声,乡间小镇的嘈杂声,城市的喧闹声,旁白声。
可是世界在玛丽和马克思之间,通过信件就穿越成了一条紧密的声带。
那样温馨感人。
不知道情感是否也可以负负得正。
两个灵魂,一个孤独,一个神经质。
一个渴求爱情,一个封闭自我。
两个残缺的世界,一个来自破碎的童年,一个来自冰冷的世俗,是否它们拼接在一起才完满?
玛丽是我们心底最弱小的自我,自卑无助。
但是充满勇气,给她一个地址,就能寄出追求温暖的信件。
而马克思则是自卑至上强大的自我保护伞,带着消极和神经质,用封闭来免受伤害。
终于这两种情感碰撞升华了,所有的冰冷烟消云散,原来,每个人都有寻求爱情的权利,原来爱是可以给与,可以传递的。
我想正如动画描述的那样,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裂缝,每个人的道路上都有烟头,垃圾,香蕉皮,很难说那些瑕疵是来自于生活的本质还是我们深藏的内心世界。
好吧,曾经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将孤独紧紧包裹在自我的世界中,用消极对抗人情冷暖,世间百态。
玛丽失去了爱人,甚至渐渐披上母亲的阴影。
马克思狂暴消极,用内心的挑剔折磨自己的灵魂。
当然这是你的剪影,也是我的写照。
我们曾经忘记了在千里之外,还有彼此的相依为命。
但所有的阴霾会过去,当彼此静下心来,会发现没有什么不可原谅,所有纠结的痛苦只是在和自己的内心的对抗,所有消极的出口也不过是对现实的逃离。
终于面对了生活,马克思选择了原谅,玛丽选择了走出房门,她看到了宽恕,看到了克服恐惧的力量。
最后的一刻,玛丽来到纽约。
但是马克思却永远的离开。
也许就如同他所说:有朝一日,我们的道路会相交在一起,我们会共同分享一罐炼乳。
我愿意相信他的梦想实现了,玛丽握紧了他冰冷的手指,她看到马克思的镜子上贴着自己第一封自画像,桌子上还有送给马克思的眼泪,她看到天花板上贴着她的每一封信,每一张照片。
那一刻我的泪水喷薄而出,这一定是最美的结局,我想我会永远记得马克思说过的话: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我唯一的遗憾是马克思作为无神论者,他将永远上不了天堂,而玛丽有一天会成为天堂的巧克力掌管者,也许道路交织的前方会是更永恒的分离吗?
而我真的希望这个故事还有以后。。。
真的好喜欢温柔的马克思。
玛丽有一张猪腰子脸,或者是本山大叔所说的“鞋拔子脸”,头型像一坨黏在一起的鞋油,蒜头儿鼻子,深陷的小眼睛。
我忘了她有没有雀斑了。
只是觉得这个孩子着实苦比苦了点。
爹是个怪怪的工匠,娘是个酗酒且情绪无常能把烟头插蛋糕里的主妇。
在学校被男孩嘲笑胎记,在课上被老师责骂。
而这个九除以二等于四都能算错的小孩儿却知道要微笑。
即使是在学校被老师痛骂无法笑出来时让她妈妈画上一个嘴角往上摇的红色大嘴巴。
玛丽是爱笑的,她冲那个患有陌生环境障碍症的老爷爷笑,她冲希腊小伙子Damien笑,她冲那个欺负她的男孩笑……玛丽是个靠谱的小孩,靠谱的小孩的头脑里总会有不靠谱的小点子小创意。
譬如她认为美国小孩都是从可乐罐里挤出来的,可问题是可乐口那么小,小孩出不来,这个小创意就此夭折啦。
她对一些气味特别敏感,比如说Damien身上柠檬洗洁精的味道,让人的心情格外好。
我突然想到这个古灵精怪的小家伙其实跟小艾米丽很像的,那个小家伙继承了法兰西的浪漫传统,用樱桃当耳环,用脑子去感应巴黎的某时情侣达到性高潮的人数。
马克思先生是个怪蜀黍,是个三百多斤的大胖子,只喜欢吃巧克力之类的甜食。
有精神疾病,后来被玛丽研究了个底儿透,叫什么亚斯伯格症。
抑郁偏执狂不会与人交流情感。
在他的世界里,亨利x世的金鱼跟那只独眼龙的猫,还有那个最后走出他幻想世界的长胡子老头拉乌利。
马克思只是常人眼中的一个失败的隐身人,但不知是否他生错了国度。
这样一个信奉共产主义的家伙,为何不出生于我们国家的晋朝?
那时有陶渊明那样的怪蜀黍在赏菊花儿,有竹林七贤,诸如嵇康这样的怪蜀黍在饮酒吹笛子。
马克思也是个怪蜀黍,喜欢式微,只不过美国人可不认这一套把式。
一个四十多岁没有使用过安全套的家伙,该是一个多么不和谐的人物!
电影里的纽约是灰色的,澳洲也没有那种生机盎然的狂野缤纷,玛丽跟马克思的世界一直是灰色的,黑暗的。
我错了,坦言一开始以为它会想开头那样俏皮有趣下去,以为它只不过是一个看过就忘的开心果,它不过像个沾了番茄酱的麦当劳薯条那样快快进快快出,消失在生活中,连片刻印记都不留。
然而我错了,我低估了澳洲人的浪漫情趣,低估了粘土动画返璞归真之间所散发的浓郁情感,低估了动画片原本的功能性,低估了边缘人群带给大众久违的感动。
他们真的边缘么?
未必吧,有多少人能长一个能够让东施效颦的“大便脸”?
有多少人能在电梯里放屁时悄然示意大家“这是我的不是”?
有多少人能那么较真儿地跟市长说“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今晚又有了xx个烟屁股”?
有多少人能够中了大奖后“视金钱如粪土”那么地不在乎那些“身外之物”?
玛丽跟马克思两个人身上所吸引人的,恰恰是这种正常人认为不正常之处。
就跟装疯卖傻的小丑肆意地招揽路人的无耻笑声似的,其实最傻的不是小丑,是观众。
小丑本身一点都不丑,只不过扮成了滑稽的扮相站在了舞台的中央,成了一个被窥视的人物。
观众的眼睛里只能看见小丑的丑,而小丑却能围观所有人的丑。
到底谁傻,不必明说。
是不是我们所有人都是那个指导马克思先生的伯纳德 豪夫医生?
用大众的意识去甄别个体的不正常?
为什么非要以大众的标准,大众的思想来评判人生?
廖一梅说:大众审美是臭狗屎!
对,不仅仅是大众审美,所谓的大众难道就真的正确无误么?
玛丽的纯真,马克思的真诚,他们唤起了我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全新的认知。
在电影中,那个有着高耸入天的帝国大厦以及阴呼呼的天还在举着火把看书的“自由女神”都变了模样,这些大众眼中的骄傲在此处却有一番讽刺之意,物质高度发达的纽约折射出的是当今世界的扭曲荒谬,黑暗万分。
但幸运的是,我们记住了有个叫做马克思杰瑞霍格维茨的人,他能够在放屁的时候很坦然的举手,他能够在中了大奖以后依旧淡定,有了这两点我足以感动了,真的,还说什么别的呢?
“灵魂伴侣”(soulmate)是个技术含量极高的词。
它比友谊更深入,比爱情更严肃,比亲情更纯粹。
它可能是柏拉图式的高端精神恋爱,也可以是人生路上默默无言的相伴相扶,甚至还可能是两个从未见过面的人之间的鸿雁传书,比如粘土动画片《玛丽与马克思》。
电影的画面特质和它所描述的灵魂伴侣性质完全一样:平实,朴素、低调。
主人公玛丽·黛西·丁格尔(Bethany Whitmore配音)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普通8岁小女孩,瘪脸蒜鼻,雀斑点点,额头还有块胶布样的丑陋胎记。
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爸爸是个鸟类标本爱好者,没人理她。
玛丽自卑,害羞,一个朋友都没有。
而在地球的另一边,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Philip Seymour Hoffman配音)是个身住纽约的孤身中年男人,他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自闭,焦虑,无法辨识人的表情,不能通过脸孔表达情绪,也没有朋友。
这两个地球两端的孤独人,从1976年玛丽寄出第一封稚气十足的书信以来,断断续续维持了十八年的笔友关系。
这期间,玛丽与马克思的人生各自起伏,马克思的焦虑症曾几次达到崩溃边缘,玛丽也差点跟黯淡的人生说再见。
电影中的粘土人物造型都不漂亮,布景也简单到近乎简陋,但画面色调却风格十足:澳大利亚是偏暖色系的淡褐,纽约则是经典的黑白灰,唯一醒目的只有玛丽送给马克思的红毛球跟人的红舌头。
配乐也是亮点——马克思第一次给玛丽回信时伴随打字机节奏快步回旋的交响乐,玛丽在半清醒状态下被悲伤的黑幕包围,希区柯克老电影《擒凶记》中那首经典的《Que Sera, Sera》随之忧伤环绕,还有结尾歌剧《蝴蝶夫人》中的低吟,都动人至深。
但最感人的,还是马克思的回信,总是他的回信。
这个对人类表情完全缺乏辨识度,需要看“表情指南”才能分清楚什么代表高兴、什么意味着愤怒的肥胖中年犹太大叔,却有着孩子般的一颗赤子之心。
他对玛丽的所有奇怪问题都竭尽所能真诚作答,虽然很多时候答案比问题更疯狂,甚至完全不合时宜。
我特别喜欢他在信中谈论他无聊生活中那些毫不起眼全无意义的小事,比如他的一周晚饭食谱(全是拗口的希伯来语犹太名字),邻居老太太闻起来像咳嗽糖浆混合尿液的味道,还有他不信上帝也还坚持戴着的那顶保暖犹太小帽。
而那些对常人来说改变命运惊天动地的大事,包括重病、中奖、死亡,都被他一笔带过,羽毛般似乎毫无份量。
看看,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怪人!
当然,玛丽也有玛丽的一套怪癖与问题。
但正如马克思信中所述,他与玛丽的友谊正是基于一种“不完美”的残缺之上,这使他终于能超越“伤害、混惑、背叛、不适、苦恼和气喘”,给予一位朋友人生中最真挚的心灵拥抱。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只能适应;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
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这样的包容与原谅,我想,就是“爱”的核心了吧。
我们欣赏一个人的优点总是容易的:美丽的容貌、健硕的体魄、雄厚的经济力、智慧的头脑、令人羡慕的背景……这一切永远都是被用来提升自身价值的砝码;但包容缺点,比如马克思肥胖的身躯和不够频繁的联络频率,又比如玛丽将马克思当病例对待的人格侵犯,却需要最真挚的理解和关爱。
这样的理解不可能是轻佻的口头敷衍,也不会是有所目的的姿态,那是玛丽寄出的半瓶眼泪,那是马克思的全套“诺布利特偶”。
所以,当那一大一小两只手终于握在一起时,屏幕前的我再也忍不住泪光涟涟。
那并非爱情,不是亲情,却远远超越友情。
它很难用文字描述,也超乎逻辑无法重复,那是两颗心抛弃一切年龄、样貌、身份、种族、性别、信仰、国籍、文化之后,终于坦诚相对一秒钟霎那燃烧的最夺目光芒。
玛丽终于找到了马克思。
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啊。
《Open》杂志2010年2月刊稿
这是一部经典动画,定格动画电影,一部讲述笔友之间20多年友情的动画作品,同时这也是导演的半自传式的影片。
怪异却纯真从来都不缺乏各个角度和情绪的解读,但这仍然不能阻止,我们每看它一遍,就会有新的感悟被催生出来,最近又看了一遍,发现了很多第一次看时没有的情绪。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条人生轨迹都不是交汇的,但是终究不完美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会变得完美,不同的轨迹会交汇在一起。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泪点不断,看到最后真的绷不住了。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
然而我们能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那是一种怎样的孤独。
澳大利亚有个8岁女孩,她有个宁愿研究一群“死鸡”也不多花点时间陪她的父亲,有个整天吸烟喝酒常在超市顺手牵羊的母亲,由于脸上的胎记被同学嘲笑欺负,终日陪伴她的只有一只父亲捡回来的鸡。
暗恋邻居男孩,却始终不敢表白。
渐渐长大后,终于有一天和心中的白马王子结婚。
她一心一意地攻读心理学,研究心理疾病,并略有所成。
却有一日收到丈夫的来信,被告知丈夫已抛弃她去新西兰寻找真爱。
万念俱灰之时,她想到的只有死。
那又是一种怎样的孤独。
在地球的另一边纽约,这个世界上最繁华最嘈杂的城市,有个44岁老头,由于精神有些问题他时常会感到焦虑、恐惧、烦躁,只能靠不断地吃来减轻病状,因此体重不断上升,几次减肥也以失败告终。
有些偏执,不能忍受别人乱丢烟头,几十年来买同一个彩票号码等待中奖,喜欢玩魔方。
不懂爱情,不懂与人相处,因此没有朋友,一个都没有。
拥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是他人生目标之一。
在一个宁静的早上,他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两颗同样孤独的心,靠一生的信连接。
两人交换照片、巧克力,她寄去自己的眼泪祈求原谅,他寄去整箱的玩具模型表示接受道歉。
她是他唯一的朋友,他对于她来说亦如此。
她终于存够了钱去纽约看他,她看到了他给她写信的打字机,她看到了镜子前自己儿时的画像,她看到自己寄给他的一罐眼泪,还有那个抬着头看着满墙信纸已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的他。
结尾处,终于克制不住自己。
终于发现世上仍有和我一样孤独的人。
那是种与世隔离的感觉,敏感的内心,不善于交际,情绪化以及偏执,没有朋友,丢失了爱情。
那样的共鸣,自始至终。
我发现这不是动画,是赤裸裸的现实。
而他和她,便是自己的放大。
一直以来自己就是这样一种人。
内向,敏感,害怕人群,不善言辞,没有多少朋友,在人群中可有可无,脆弱,偏执,渴望一切美好的东西,却没有正常狮子座那样的自信与威风,恨不得搬到月球,远离一切烦恼,就这样孤单一辈子。
这永远是部小众电影,属于天下所有孤独的人的共同秘密。
有天,我也想有个朋友,和我分享这个秘密。
昨晚看《Mary and Max》,前半部分令我很有感触。
Mary的家庭和她的童年生活,孤独的Max,不知道怎么让我想起了一些别的事。
我每一次回老家,都会彻底转换一次生活的视角。
今年10月底我又回去过一次,感觉尤为明显。
在那里,我彻底离开网络、几乎不看电视、接收不到多少外界的信息;我和奶奶在乡下过日子,身边是这个世界上最普通最真实的人们。
奶奶不停地跟我说乡下的人和事:村头那家的婆婆精细地过日子,田里种菜,河边斜坡上种菜,甚至在自家房子前面的空地上都种上了黄豆苗,而收黄豆后却铺到我家门口的平地上晒打,弄得我家门口灰尘弥漫,门窗都不能打开。
村里的人们都戏说,这位婆婆恨不得在自己额头上都种两颗黄豆。
隔壁家后院的树长势太猛,把我家后院的瓦都捅坏了,奶奶跟他说了几次他也不愿意砍掉几根树枝。
而我家门口的桃树树枝伸到了他家的地界,他就直接将桃树砍了半边。
这就是乡下。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总是觉得自己在北京的生活非常不可思议。
很难想象人和人会有如此不同的生活。
在城市里,你会操心一根树枝被人折断了吗?
当然不会了,因为那不是我们的树。
在城市里我们连一棵自己的树都没有,多无聊。
完了彻底跑题了,我直接进入影评部分。
★ PenpalMary的家庭并不幸福,爸爸在工厂做工,收入微薄;妈妈嗜酒,无心家事。
父母对她并不负责,也没有给予什么关爱,她长得不好看,更没有朋友一起玩乐。
这样一个家庭如果是在中国,小女孩最后应该就是默默地、正常地长大了。
而Mary是在澳大利亚,因此她居然写信交了个笔友!
Amazing!
而她的笔友Max远在美国,竟然给她回信,两个人开始沟通。
片头说这个动画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这种故事只可能发生在外国了,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的。
一个老头子再空虚寂寞也不会给一个小女孩写信的,他没有这样的纯真。
(再次跑题地喊一句:儒家文化害死人!
)★ 友谊片尾字幕说:“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
”其实我觉得这句话并不应景,因为Mary和Max更像是彼此的精神鸦片,而不是朋友那么简单。
Mary以Max为例子,写作出书后,Max大为恼怒(这是肯定的,而研究心理学的Mary居然没有想到,我很惊讶),中断了和Mary的通信,Mary从此崩溃,连丈夫的爱都不能给她安抚,她就此沉沦,这就足以看出Max对她而言不只是朋友。
一个成长经历这么糟糕的女孩子,当然不可能因为从小拥有一位知心笔友就变得人格健全、乐观坚强,所以她的崩溃在情理之中。
★ 爱情Mary长大后嫁给了小时候的暗恋对象,可见她其实一直停留在幼年的阴影中,并没有真正走出来。
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这个看法可能有失偏颇。
在Mary最黑暗的时候,丈夫选择了离开。
当时我第一反应是惊讶,觉得这个男人好不负责。
随后就释然了,Mary原本就不是很懂得去爱一个人,被抛弃或许对她更有好处。
我本来想,至少她丈夫应该将她安抚好,待她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了再离开,呵呵,真是幼稚的圣母情结。
★ 心理问题Max是个有自闭症的老头,孤独终老。
话说,现在中国有4300万剩男,将来会不会出现许多个Max呢?
嘿嘿。
有外国机构研究说,中国人中有心理问题的人比例极高(大约70%,我不记得了)。
可惜中国人都没有心理医生,而Max有(外国的月亮就是圆啊就是圆)。
尽管医生未能完全治愈他,让他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至少给他帮助,令他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其实我蛮羡慕的,我也希望有一个私人的心理医生,为我答疑解惑,可惜没有。
我能想到的自助方法就是自己去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但至今还没有行动。
★ It's always too late.我看到豆瓣有人评论说:“本以为是治愈系,结果看得我好伤心。
”呵呵,其实这就是我最欣赏本片的一个地方。
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啊,美好的结局是很少见的。
Max自闭了一辈子,最后他终于想通了——要爱自己,要接受自己的缺点。
但是已经太晚了,他的年龄、身体以及整个生活经历令他无力再做多少改变,甚至也没能等到Mary来看他。
这样也好,万一见面了发现彼此突然找不到话题了,那岂不是很冷~~但故事结尾还是给了人们希望,Mary有了自己的孩子,最后一幕她是笑着的。
年轻的人们,一定要早点想通啊。
这个世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样本”。
每天行走在大街上,每天打开电视机,总有人告诉你什么叫“完美”:漂亮女人皮肤要好,白净还要有光泽;苗条身材也不能少,个个都得骨感得像T台上走秀的模特;好男人要努力向上,一边开着跑车去请美女喝红酒,间或还不忘掏出手机开视频会议,不错过重要商务活动;幸福的家庭要三代同堂,老人小孩都在镜头前笑意盈盈,子孝妻贤,美满安康…… 但是,我们都不完美。
也许我们暴饮贪吃,身体肥胖;也许我们相貌丑陋,头上有个胎记;也许我们的父母只是酒鬼和民工,整天喜欢收集路上的死鸟;也许我们昨天刚刚和老公吵架,因为他告诉你,他是个同性恋。
怎么办?
怎么办?
在这个有“完美标准”的社会里,我们这些满身缺陷的人该如何自处?
我们只能掩面而去、落荒而逃,躲进自己的小屋与世隔绝,仅通过打字与人交流,然后在网络上为自己选一个虚假的头像,当做伪装。
马克思说:“如果我在一座荒岛上,我就会习惯无人陪伴,只有我和椰子树的生活,那时我就会接受自己,完全接受。
那时,我们不会在意自己的缺陷,那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是的,只有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缺陷。
但人人都不完美,这不是一种病,这不是精神病,不需要被治疗。
人生就像一条很长的单行道,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那一条生来就清洁无瑕。
玛丽想自杀的时候,电影里放的背景音乐是一首叫《QueSeraSera》的歌曲。
歌中的小女孩问母亲,自己长大了,会美吗?
会富有吗?
母亲回答,世事难料,一切不可预见。
有谁能告诉我们,如果美丽或者富有是每个人面对社会的标准,那么达不到的人,是否就应该自行了断?
只不过,面对自己的缺陷真的很难,难到如同有人会用45年的时间才能克服陌生环境恐惧症。
我们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各种表情,频繁地去看心理医生,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一天了解“完美”的标准,知道什么时候该笑,什么时候该哭。
可也许,当我们悲伤的时候,却没有一滴眼泪,面无表情的时候,脑子里却在微笑。
微笑需要学习吗?
当马克思平静地离去,他脸上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我们宅是因为不完美,我们孤独是因为所有人都不完美。
PS:当玛丽大学毕业,婚姻美满,且成为出版商的宠儿之后,她的生活“完美”了,进入了正常人的轨道,用这个“标准”来看,身患Aspie的马克思当然是一个有精神疾患的人,需要被治愈。
她忘记了,自己也曾经是一个不完美的人。
PSS:“Aspie没什么不好,我们生来如此,为什么要改变?
”我承认自己没有马克思的胆量来讲这个话。
如果我又胖又丑,脸上还有胎记,估计会躲到屋里45年不见人。
这个充满完美标准的社会,有多少人能够直面自己的缺陷?
PSSS:玛丽其实很幸福。
而我们,要到哪里去另一个Aspie患者来把自己所有的倾诉都贴在天花板上?
PSSSS:前天有朋友发短信告诉我,看这部片子掉下泪来。
现在,我也一样。
于2009.12.23
今天状态不好,本来决心早睡的,但是被这个大烂片意外击中了。
教训,以后睡前三小时不要接触任何可能激荡大脑触动心灵的人类文明成果。
在推崇一切精准,锐利,光滑的时代,我被这一坨小小粘土感动的一塌糊涂,糟糕的是,我写不出一篇评论,我甚至说不出自己为何感动。
这个烂片看的我好累好累。
从马克思的发条钥匙状的耳朵,到“亨利某世”,独眼猫,蜗牛,鹦鹉,苍蝇,玛丽额头的胎记,长命的鸡,邻居,乞丐,路人,一切一切不完美的,外表有缺陷内心有障碍的孤独生灵,甚至每一封信,以及随信的玛丽与马克思之间每一份彼此遥寄的名目缤纷的巧克力美食,送给玛丽的全套诺布利特玩偶。。。
每一个小道具,每一个工业化生产的小物,都因着泥巴而鲜活生动幽默可爱,我想看清它们每一个,我的目光试图化作相机镜头一般将所有细节捕获存储,无奈时间太快,画面太小。
上帝存在于细节中,我当真相信了。
影片甚至是灰色的,除了马克思老头帽子上的小红缨,人物偶尔伸出的舌头,流出的鲜血,成年后玛丽的发卡。。。
可是它却如此丰富多彩,它几乎包括了生活里所有的元素,那些关乎成长的,心灵的,情感的,家庭的,邻里的,社会的,那么宽广细腻温暖深情。。。
它又是那么漫长,长到足以陪伴玛丽成人,甚至为人母,长到马克思安详的死去。。。
我累的是除了眼睛关注以上种种,耳朵还得兼顾从始至终的叙述者,那个生动的旁白。
英文不是我的母语,可我能感受到通篇里那份朴实纯粹幽默温厚。
特别是玛丽和马克思彼此间的每一封长信,伴随着画外音的朗读是一幅幅活起来的幽默画面。
伴随着画面的是如出一辙的泥巴味的语言。
按理说,泥巴最不擅长表现的可能就是液体了。
但是当眼泪从玛丽或是马克思深色的泥巴眼睛里流淌出来时,我的心也随之荡漾了,多么神奇。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对于这个1小时28分29秒的烂泥作品我还能说什么呐,我只是不能想像这么一个关乎终生友谊折射人类心灵的温馨段子,如果是换做闪亮的明星扮演光鲜的实景拍摄,将会是怎样的平淡乏味啊!
稍微抄录一段马克思写给玛丽最后一封信中的句子吧,我怕我一觉醒来会忘记了。
u r not perfect nd so am I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接受这个不完美的可爱世界,包括你自己,即使是一团粗糙粘土投入了情感也可以成就如此美妙的一个电影梦幻。
很多人都会对别人说,我其实很怪的。
但是如若当别人说你好怪啊的时候,又会向别人解释自己其实和其他人一样,很普通。
我们每个人都是个怪人,有着别人不能理解的部分。
妄图别人完全理解自己是不可能的,所以有“每个人都是一个孤岛”的说法,但我们又总在做着这样的努力,想让别人更了解自己一些。
但遇到一个知己的机会只有万分之一,找到真爱携手到老的幸福机会也没有我们想象的大。
但是这个世界上的人只要活着就多少抱着寻找真爱的念头。
真是奇怪的人类啊,寻找的总是那些不存在的东西。
当然也有人说爱是存在的,只是爱会消逝,所以我们不断寻找,不断丢失,不断寻找。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童话故事总是能触动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
如若有一个这样的朋友,这么一段关系,此生足以。
怪人觉得自己并不怪,而那些正常人却做着不可理解的怪事儿。
这不是一个童话故事,不仅是因为他改编自真实故事,因为有泪有笑,有生有死,有太多人生的不如意不完美。
这就是个故事,一个刚刚好的故事。
没有摆道理的姿态,只是像怪人一样,不过于干涉别人的生活态度,只是要表达下自己。
不要太贪心,友谊爱情亲情事业,我们哪里能都拥有,每个人都是有瑕疵的,生活总是不完满的。
只是怎么面对自己和别人的不完美,怎么从容面对生活的不完满,实在是要大智慧。
落魄的苏轼还能写出那种心平气和的文章,得要怎样的人生觉悟。
PS,娘的,我看哭了。PPS,推荐给所有的人看。PPPS,可以打十星吗?
事关孤独,事关彼此
2009年十大外语片里我唯一一个没看完的...放下剧情不说,这种小鸡快跑式的粘土拍摄风格很难让看完<avater>的我们接受,何况人物个个都这么非主流... ...
你们这些中二地球人
动画版查令街84号。。。但总有些陈词滥调的东西,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表达。。。
其实很不错。
不知为何无法喜欢这片子...
太闷了
非常棒的黑色幽默喜剧动画。最后Max把和Marry所有的通信贴满了整个天花板,泪流满面。
粘土真没法耐心看下去
玛丽是场灾难湿漉漉的鸡味亨利八号把孩子放在啤酒瓶底马克思讨厌星期四健康的身体等同于健康的思想孩子是孵出来的我脸上不笑但不代表我脑里不笑绵羊会缩水吗如果出租车倒着开那么司机是不是该给我们钱呢为什么老头把裤子提得很高使世界青春焕发的魔力雪花膏
理解不了一点,作为黏土动画,既无法让我感动,也无法让我发笑,就连评论区都几乎没人在讨论剧情,所以到底好在哪里
说真的看这种片子好累 一星是我若干年前评的 不是因为差 是真的不推荐 好累 越是到后面爆发的情感越有力度 同理的片子还有amour 为什么年纪越长能理解懂得的东西越多之后却更加渴望轻松的烂片了?
这世界上总有一个人会成为自己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这是第一部结尾处让我痛哭失声的动画片。总有一种感动你无法用语言表达,但温暖就在你心中。——你可以选择你的朋友——结尾让人悲伤却又充满温馨,感谢MAX感谢MARRY
你孤独么 这个世界也让你惶恐么 你唯一的朋友在哪儿 谁伴你成长 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最后想到的人又是谁
【爱对他来说就像潜水般陌生】【2009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重庆森林》后看过的电影里最孤独寂寞难熬的。
一句多余的话都不想写,就仅仅低声唱吧:Que Sera Sera...Whatever will be, will be.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Que Sera, Sera..What will be, will be...
粘土温情文艺片 片头简直莎莫500日
Love yourself fi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