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讲述的是一群年轻人驱车四次横跨美国大陆,展开一段段混乱而亢奋的旅程。
萨尔是一个性格冷静内向的作家对爵士乐、酒精、女人都充满好奇。
他和英俊狂野的好友迪安以及迪安的妻子玛丽露,性格各异,但都有着共同的追求,渴望刺激与新鲜的故事,渴望灵感与灵魂的共鸣。
他们漫无目的奔走,在路上体验流浪汉、农民、工人、少数族裔的生活,同时纵情于爵士乐和烈酒……他们尽情地燃烧自我与探索世界,追求绝对的灵魂自由。
青春、迷茫、梦想、激情……沉浸在其中的时候,人们总以为当下即永远,却不知道很多东西转瞬即逝,只是当时看来都以为会一直拥有它们。
从纽约到丹佛,再到加州,墨西哥。
萨尔一直梦想到西部行走,这个愿望被迪安的一封信成全,他开始了旅程,除了自己独自旅游看世界以外,他还和迪安及其朋友以及他的妻子玛丽露驱车去到加州。
后来又和迪安一道去了墨西哥州,在那儿他大病一场,从那以后他停了下来,影片在这儿也接近尾声。
有的人不停地行走,是为了了解这个世界,有的人,不断地行走,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有的人没有目标,只是搭了一路顺风车,自然很快退出旅行。
萨尔对世界充满好奇,他想要把世界都写在他的文章里,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记叙者,确实影片也是这样安排的,很多旁白都出自他的打字机下。
迪安则更多地把旅行当成是逃避生活的一种方式。
他横冲直撞的生活,只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这样的性格注定了和他在一起的人,都会过得很惨。
玛丽露在和他同行一路后被放弃,他在旧金山又有了一个爱人卡密尔,可是后来同样的事又重演,他又因为贪玩而离开了卡密尔,甚至当萨尔在旅途中得了疟疾的时候弃他而去。
当然,他所背弃的人最终也都离他而去。
我们终究只能行走一段路,最终都要回到现实中来。
给萨尔这个主角设置的作家,导演更多的是想用作者的这个笔端来记录,他始终冷静而克制,会被像迪安这样激情生活的人所吸引,充满魅力,英俊狂野,挥霍青春,享受着不同女人带来的爱情和温柔。
他不负责任,他做尽我们想做的坏事,他就像我们在青春成长过程中那个坏男孩,他替我们去做了我们想做的是不敢做的事情。
但是没有人可以永远不长大,也没有人能够,逃避属于自己的责任,你所逃避的,最终反而成为你说渴求的。
在旅途中,萨尔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他一路走一路写。
而迪安却一直在挥霍着自己的激情和爱情,还在途中,就已经离了婚。
他还在萨尔重病的时候扔下他。
影片结尾处,萨尔和朋友衣着光鲜地约着去看演奏会,而迪安却落魄的出现在他面前。
这部电影值得细细回味,你可能不会觉得它有两个半小时的播放时长,因为他们总是不断的出发。
印象深刻的反而是那些空镜头:车窗边匆匆而过的树林,蓝天白云,还有高速公路中间的白线……行走的途中,我们并没有和现实的世界割裂开来,你的作为一定会沉淀到你的人生中,还有并不是每一次的背离,都会得到对方的谅解。
内心不平静的人都能够拥有一段独自行走的时光,或迷人,或孤寂,或眩晕,这都是你独享的一段经历。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DBD蓝光补标
垮掉的一代,颓废的一代,无论哪种称呼都好,青春总是让人羡慕的,金钱换不回来,可以无忧无虑,无所顾忌,甚至来一点胡作非为,尤其当主角是帅哥美女的时候,更是会让人觉得无限向往,但实际远非如此,就算你如何放肆,现实和梦想总是有着不小的距离,本片中的男主角在婚后不负责任的性行为实在就有些无法让人认同,女主背着未婚夫鬼混亦是如此。。。
影片还算不错,比较流畅,2个多小时的片长并不会让人觉得冗长无聊,很多有趣的看点,很多大牌客串,不过两位男主角的表演并没让人有惊艳之感,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露点也远比她的表演更吸引人。。。
后半段在家庭斗争中开始,同性恋文化渐入,背景记叙发生在六十年代后自由浪潮之前,却很难真正有这样的事实表述。
而这些问题背后的面临的是共同的生存困境。
墨西哥式文化的表达依旧狂热而肆意奔放。
种族的梦呓…我没看懂(待补)。
NYC的重遇写实而不矫情;细腻的从家人开口,终于转身,情感在街道停留……三个男人经历了的似水年华,定格而成追忆。
故事的始终及一切山川沉入字迹也浪漫不俗。
P.s.有趣的见到男性戏服,想到西服在那个过往时代、甚至是今天传统的“西方”都是日常,而在其“舶来”的数东方国家却演化成了精致主义下的阶级崇拜和象征。
电影中街头女性也穿上了束腰而宽肩线的套装。
不知道是不是说,自由的种子已开始长出绿芽。
我个人非常喜欢的电影,甚至排名前三!
在美国,夕阳西下时。
我坐在快垮掉的老河墩上。
仰望新泽西上方的长空。
想象大片的荒野。
绵延不绝,在大地上隆起,直至西海岸。
道路远没有尽头。
人们在这无尽的路上纵情遐想。
在爱荷华,我终于知道。
长庚星,一定会低低地挂在空中。
昏暗的光撒在大草原上。
而这只是在夜晚,还未完全降临之前。
当夜晚到来笼罩了大地,描黑了河流。
包裹了山峰掩藏了海岸。
没有人没有人能预测未来谁会怎么样?
只知道我们都会凄凉的老去。
我想到了迪安,莫瑞亚提。
我甚至想到了老年的迪安莫瑞亚提,我们从未见过身为人父的他。
我想到了迪安莫瑞亚提。
我想到了迪安莫瑞亚提。
这段话很激励我: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坐过监牢的自学诗人。
是一个充满精力,不惜用一切感官体验生命的人。
他没有钱,却不为此担忧,他也不衷于名利,他追求的是自由。
2018.4.16
盲流即“盲目流动”,泛指活跃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到处流动的,无所事事的青壮年。
按照这个定义,《在路上》里的年轻人都是盲流,他们无所事事,沿着66号公路没有目的地的全国乱窜。
但是他们之中只有一位堪称顶级盲流——迪安。
只有他,身上齐聚了所有顶级盲流应该具备的素质。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有型顶级盲流必须要足够帅气,不够帅气始终入不了流。
就像不知名地下乐队的主唱也必须是帅气逼人,或者曾经帅气逼人。
不然的话还是好好练练架子鼓吧。
前台不属于你。
2,快乐制造者一般盲流很容易迷失在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之中,顶级盲流却能够时刻保持兴奋,随时找到乐子。
或许会有短暂的沉默和平淡,但是他们一定能最早找到新的打破这种乏味状态的兴奋点。
3,兴奋剂即使这样,生活的大多数时间仍然是平淡如水的,为了保持亢奋状态,他们需要类似于酒精啊,毒品啊之类的兴奋剂来保持自己高昂的状态。
普通盲流永远只能在他们的带动下进入高潮,而无法成为主导者。
4,混乱的私生活他们永远有数不清的女伴,你也永远不知道他现在是和其中哪一位女伴在一起。
普通盲流只能充当类似于本片主人公萨尔或者《挪威的森林》里面的渡边君又或者《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面的冯裤子一样。
默默地看着他们keep fucking。
5,永远不和生活讲和迪安就算真正的结婚生子,也不可能安定下来。
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平庸无聊的生活,书中的各色人物后面都逐渐安定下来,但是迪安,他不会这样,他的心永远是躁动的不安的。
暂时的回归只是为了下一次上路。
用原著里面的话说,“我还年轻,我渴望在路上”6,不会担负责任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责任或者付出,迪安一生只有一个追求:高潮,无论是酒精,毒品,放逐还是性爱,他只想要高潮。
《阿飞正传》里面的张国荣也是这样,当然,王家卫会告诉你说,他们是无脚鸟,累了就在风中睡,一生只落地一次,就是他们死的时候。
7,文艺素养迪安走到哪里都拿着那本《追忆似水年华》,现实中的凯鲁亚克最喜欢跟你讲禅。
这把他们和普通盲流彻彻底底地区分开来:普通盲流是因为对世界认识不足而成为盲流,他们则是因为对世界认识的太透彻而成为盲流。
两者云泥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8,非正常离开迪恩不知所终,凯鲁亚克死于酗酒,阿飞死于斗殴,《挪威的森林》里面的永泽在他女朋友自杀之后也下落不明。
他们穿梭于一段又一段的生活中,潇洒的离开。
留给他人的只有孤独的背影和永恒的精彩回忆。
《在路上》这本书的意义之重大——社会发达的标杆,嬉皮士和全球穷玩的启明灯等等等等不多说了。
作为文学作品,原著的重点在于一种状态,就是上面说的那种“盲流”的状态:鄙弃世俗,无所事事,追逐高潮。
他直接重塑了整个后现代欧美文化,间接影响了后进发达国家的年轻人思想。
但是很明显,《在》难以成为一部好电影,因为他并没有一个传统的戏剧结构,缺乏起承转合。
这是原著的精神决定了的,《在》用大量碎片式的场景和人物刻画来描绘人物的意识流动和心理状态,而这个东西大概很难在大银幕上呈现。
没读过原著的人很可能根本无法进入电影的节奏。
这种意识流的电影中最重要的就是主角,他们必须充满魅力,散发光芒。
作为意识流电影中的大拿,王家卫很了解这一点,你敢想象《春光乍泄》不是由张国荣和梁朝伟主演的?
那样的话,恐怕观众早就分分钟关机走人了。
《在路上》里面的迪安和玛丽露都选的很不错,男的颇有几分布兰德皮特年轻时的风采,女的更是《暮光》系列女主。
两人在片中放荡起来真能带出一些“盲流”的诗意,称得上顶级盲流。
由于《在》本身就不具备一部好电影应该有的结构,加上毕竟众口难调,就像古典文艺青年心中的哈姆雷特,一百个盲流心中有一百个《在路上》。
为了避免被口水淹没,导演索性直接照搬原著,当主角最后奋笔疾书并在口中反复喃喃自语“莫里亚蒂迪安”的时候,我猜这部盲流心中圣经般作品的电影版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普通盲流那颗迷恋折腾的心了。
这个镜头,1950 New York那个剪影,萨尔与Terry背身告别的那场戏,是我最喜欢的三个画面。
至于其他...有目的地吗?
还是就只是走?
不论结果如何,在路上的彼时才是精神和灵魂。
还是杂乱的记点琐碎吧。
葬礼之后故事开始,独白原著第一段,再熟悉不过的开头。
迪安登场,不太符合我读书时脑中自己画的那个形象,不是长头发,也不够邋遢,声音也不像。
整部电影的大部分,说话的语气、语速、状态都不够像我期待的迪安,过于冷静,几乎没有怎么表现出老布尔李所说的“神经质般的不负责任和暴力”的迪安。
要说有,大概只有在雪天从车窗探出头来那一段让我觉得,哦,这才是迪安。
选角、表演、导演,都有点失望。
"I even told him we can take the sexsuality out of it, just...be with me, man, hold me, just call me."卡洛这段独白,神情忧伤的让人心疼。
这是电影里我最喜欢的角色。
(有点悲哀,竟然不是迪安或萨尔)其实Tom Sturridge演迪安也许会很合适。
现在只能说可惜了。
邓克尔居然是个胖子...也和我想象的不一样。
迪安在印第安纳过桥的那段拍的够精准。
迪安说,岁数越大,烦心事就越多。
所以年轻时不好好生活,一辈子就都浪费了。
最后一场戏,萨尔敲打书的最后一段。
人人影视的字幕严重的错误。
老迪安莫里亚蒂指的是迪安的父亲,根本不是老年的迪安。
字幕升起时的音乐,那句唱词,father father where have you been,想到迪安的一生,听得让人心碎。
--说实话,我不知道要怎么拍这部电影自己才会喜欢。
详尽的展现每一次旅程是不现实的,篇幅太长,且现于影像会太重复。
但显然像这样拍是我不喜欢的。
导演对每一次穿越都有所交代,但只选取了一些段落。
可奇怪的是,对一些关键情节(比如在旧金山萨尔被迪安抛弃,比如去墨西哥前的丹佛和过境——丹佛这么一个重要的符号居然只出现了一次),甚至是体现全书灵魂的段落(比如芝加哥之旅),导演都选择了忽略。
这样做不但会让没看过书的人初看时一头雾水,而且也完全展现不出迪安和萨尔们除了狂放不羁混蛋之外的那一面追求自由燃烧生命的精神(书中的迪安可是略带有上帝光芒的)——这才是在路上让人为之着迷的精髓。
就像有人评论说的,这样的选择让人怀疑导演对这本书的理解。
作为中央车站和摩托日记的导演,这样的选择很让人失望。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对结尾的修改。
影视作品毕竟是对原著的改编,所以情节改动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去墨西哥的车上没有斯坦。
但结尾最后那一次见面,这么重要的结尾,也变了,彻底的变了,让整个故事的意味都变了——电影的结尾看上去就好像是发达了的萨尔嫌弃、抛弃了依然漂泊穷困的迪安,不留一句话的无情上了车,留迪安一人念着“依然爱你”孤独的望着远去的车。
可这哪里是凯鲁亚克的结尾?
萨尔和迪安哪里是这样的离别?
这不是On The Road。
-最后。
我想象过萨尔敲完最后一个字后电影会怎么结束出字幕。
在我的想象里,会奏起忧伤的爵士,慢镜闪回过去在路上的那些点滴,欢笑或眼神。
最终,曲终,画面定格在萨尔和迪安并行向前。
画面淡出,一行字浮起:To Neil Cassadee and Jack Kerouac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之前看了姚向辉版本的,找朋友吐槽了这个译者,她说翻译的教父也是一塌糊涂。
去年考了二级笔译没过……所以今年有了重译的想法。
现在已经翻译完了Part 1的1 2部分,发在我的公众号上,每天更新一部分,希望大家可以关注。
另外,如果大家需要什么图书资源的,也可以在公众号后台留言加上自己的邮箱,我看见了会帮大家找书然后发到邮箱里的,感谢。
公众号:萧先生的杂货铺
如果迪安最后闪烁的眼睛里用颤抖的嗓音说出的这句不是编剧的 ~ 小私心 那么 这部电影无疑是狂热的 真实的迪安 真实的大麻 真实的海洛因 真实的爱聚离别构建出了一部真正的巨作 整个公路贯穿了属于生命真正的绽放 oh 我爱迪安 爱诗人的死而复生 爱那颗爬满蜥蜴夜晚的树 爱那墨西哥的仙人掌地儿 爱少女脸上矜持高贵的自容 爱这一切迷乱的真实
最开始他们为了寻找彼岸义无反顾,背上行囊自由行走,在寻找,但却不知道彼岸在何方...电影最后的镜头有些伤感,他坐在车里望着车后的老友,车的缓慢前行就像生活的不可逆转,而车后他的老友却不知道前路在何方,实际上谁也不知道自己的路该怎么走,生活就这么将我们驱赶向前...
一直没敢看这部片子,因为原著是我最爱的一本书。
可能有天我也会老去,也许到了那天我会对老杰克不屑一顾,是我现在深爱着的老杰克啊,可我甚至不知道到时候我究竟会不会想起这时候,他给我带来的一次又一次贯穿整个青年的沉思和灵感。
我觉得本作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体现出在路上的感觉,那辆哈得孙汽车飞驰在西部时仅仅给了几个镜头就完了。
大部分都是在城市里,纽约、丹佛、旧金山,大概导演更想拍出“垮掉的一代”的生活状态吧。
我觉得片中的迪安语速有些慢,这让我有些不满意。
也许是受原著影响,凯鲁亚克在书中把迪安形容为“一阵风”,而且凯鲁亚克把整本书写出了很快的速度感,所以我会觉得这部电影的一切都是慢的。
威廉巴勒斯和艾伦金斯堡在剧中的选角我是认为挺好的,金斯堡看久了竟然有些迷人。
黄昏时塞尔在一个没人的农场小房子旁,拿着一根短小的笔头在小本子上写字。
这绝对是我心中的最佳镜头了。
开头和片尾的那首歌很好听啊,看电影前就听了一遍又一遍,在电影中成功收获了歌词。
从开头可以看出来是根据未删节本拍的,“我初次遇见迪安是在我父亲去世后不久”。
从书的角度来说我觉删节的版本删节挺好,让书变得更精简更密集更切题。
电影改编、删掉了很大部分,这也难免,因为这部书实在太难拍电影了。
电影保留了大多数我差不多可以背下来的金句,还有几个经典桥段。
整体感觉电影叙述过于平淡,人物塑造挺成功,除了迪安像个慢悠悠的普通人。
最后的告别场景很好,仍然有些小遗憾,因为没有看到原著中萨尔在车上看到迪安“在一月的纽约披着一件虫蛀的棉袄,转了个弯,直奔前程”。
不够疯狂。
无法随着电影剧烈心跳。
沃尔特·塞勒斯对“跨掉的一代”和《在路上》的理解相对浅显,电影似乎只保留了这帮人一次次漫无目的上路的经历,或许原著的时代前卫性值得用更前卫的表达方式。当然时代不复,真正的放荡文青已然死去,后人再怎么折腾也只是伪浪子们拙劣的模仿罢了。这帮人特立独行,追逐癫狂,身体力行的燃烧青春,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端找到匮乏的信仰。加内特赫德兰和凯特斯图尔特在片中呈现出的不羁气质很棒。
越拍越差,只靠俊男美女是不行的
在青春,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挥霍,疯狂,最后生活总还是要回归有序与安定,最后每个人都会凄凉的老去,只剩追忆似水流年。曾经一路上的朋友都有了各自的成人生活,再也不能踏上同一条道路。I think of Dean Moriarty.
兩個多小時的零散、虛無與放縱以後,電影這樣總結著:“青春是一首永不止息的樂章,要怎麼演奏,就在每一個人手裡。”
如果按照现代电影的评判标准来看,这不会是一部好电影,大量不连贯的情节,错误的选角,纤弱的人物塑造(尤其是dean moriaty那股子疯狂劲,一点没有体现出来)。但是原著差不多也是这样,桀骜不驯,松松垮垮,精神上倒是实现了一致。
三星半。又是一个把原著中留白部分加以填充,大刀阔斧改编的一次尝试。把一个无法划归明确类型、梦呓般叙事的小说转化成一个主次分明、严格线性叙事的公路电影。我们终将凄凉地老去。
在路上果然是在路上,整部片除了从头到尾的各种在路上,就没剩下什么别的东西了。
#影评#很显然我不是它需要的那种观众。凯鲁亚克太木有存在感。迪恩太丑了。金斯堡的小受气质刚刚好。KS藏不住的情欲让她那句渴望结婚生子的台词苍白无力。忧郁姐合格。公主和国王那对老嬉皮士夫妻好彪悍。
这种一流文学改编的片子,很难回答好一个问题:“书都有了,拍电影干蛋?”于是精力放在风格、剪辑和配乐上是极度明智的。
如果你惦记着小说,你会觉得电影非常差。但是如果暂时忘记小说,其实电影还可以,至少有很多一女两男三那个啥……Dean Moriarty的选角还不错,没有Dean的全部,至少有Dean的一半好了。
前些日子刚刚回顾了这本小说,总想着如果哪天能被拍成电影就好了,但是又特担心这样的内容无法完美的视觉化,好在没有太失望,其实荒废在路上的青春没什么不好的,至少,他们在路上、
其实并非是精神垮掉的一代。莫不过于找不到自我而迷茫,不知所措。透过性和旅行来释放自己 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和存在感。这样的生活也许迷人之处更加的在于其堕落。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看小说
高中时买过原著,结果写的太烂没看下去。结果电影也烂,男主的脸某些角度很想嫩牛五方。
电影跟小说比太恶心了。。
拍《摩托车日记》的塞勒斯哪去了?!明星众多反倒容易散,表演和剧情都偏平淡,缺乏原著的high和野性。
烂! 这他妈不是在路上 一点都不嬉皮
羡慕他们的放纵不羁,只因我在做困兽之斗。遗憾在于主角们的挣扎和无奈不够力透纸背。
制作精良,表演出众,虽然不见得对每个人的胃口,但确是一部好片,结尾处在纽约见面一场,介于现实和意想之间,是点睛之笔。很多人把它与《荒野求生》放在一起,不敢苟同,后者要装腔作势的多了。豆瓣上不少文青,下半身毛都没育周全,就用些装B文字大谈垮掉的一代,也算是一道风景。
比我预期的好太多,大概读过几十页的原著,也就当没读过好了,电影一点也不让人失望。公路片一贯令人神往的风景,又文艺片独有的情调,结尾Dean泛着泪光的眼神直击心坎,不得不说选角真是出色,加内特在水准之上不说,Sam Riley初见便爱上,KS终于得到了释放。所谓的垮掉的一代,闪着光啊。
青春真是好,万人迷男配也太让人讨厌了吧,因为根本不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