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时旸)甜食,是这世界上最普世的美意。
无论是它的味觉本身,还是它衍生出的象征意味,都与美好相关。
而《澄沙之味》却用最甜蜜的食物作为中介,写出了一段苦涩的故事。
它有关于死亡、困境以及希望和人性之光。
相比于曾经火爆一时的《小森林》,这部《澄沙之味》并不以画面唯美取胜。
如果说前者的主角就是食物本身,那么后者贯穿始终的铜锣烧则只是催化剂。
这部电影中的三个人物关系,始终保持着一种“疏离的亲昵”。
一个因为欠债,而不得不为铜锣烧小店打一辈子工偿债的男人;一个来自单亲家庭,感受不到关爱的中学女生;一个年轻时患麻风病而长期与世隔绝的老人,三个人因为一间铜锣烧甜品店相识,并且深深地卷入了彼此的生活。
电影是由一幅充满沮丧气息的画面开场的,男人无奈地起床,晃荡,收拾自己,准备那间铜锣烧店铺的开业,对于这一切,看得出,他极其不情愿,相比于生活,这更像是挣扎。
他懒散地做着铜锣烧,带着一副绝望的表情。
那个每日都来店里的中学女生也是一副谨慎、疏离于同龄人的样子。
而老人德永的到来,像一道近乎神迹的光。
年过七旬的她想到店里打工,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她送给那个男人一盒自制的红豆沙。
那盒甜腻的馅料美味到惊艳。
男人决定接纳老人德永。
从这开始,那间彼此错身都困难的狭窄小店里开始氤氲着某种微妙的变化。
老人教男人如何制作豆沙馅料,一颗一颗地淘洗,慢慢地等待,轻轻地搅动,很多人觉得这是日本的匠人精神,其实并不尽然。
与其说这是老人在向他人传授技巧和经验,不如说是一次禅修与悟道,德永传递的更像是生活态度。
她仪式感十足地要等待豆子浸泡数个小时,要聆听它们在水中翻滚的声音,这一切其实都是形式大于实际的事情,但正是这些“无用”的形式,让这间小店,也让那个男人产生了一种对于生活的敬意。
更何况,这美味的馅料让小店的生意好了起来。
从象征意味上讲,男人一直困于物质层面的困苦,他囚于那座小店,整日为生计疲于奔命。
意义与希冀,这类形而上的命题,已经从他的生命中勾划掉了。
而德永的到来则意味着某种精神性的降临。
这个老太太突如其来,毫无征兆,整日抬头看着樱花和阳光,就绽放出微笑,在旁人看来,这近乎神经质。
但她精神上的趋光性,某种程度上对冲了男人身上长期萦绕的困厄气味。
她成为了他的神明,突然下凡,拂去了他身上晦气的尘土。
老人曾患麻风病的秘密还是败露了,她弯曲的手指和谜一样的身世,在口口相传之间仍然刺激着恐惧的分泌。
她回到了那间隐匿于树林中的疗养院,度过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
男人和作为老主顾的那位中学姑娘一起去探望她,在那片与世隔绝的社区里,他们第一次完整的知道了彼此的故事。
老人从小被家人弃置于此,在这里认识了丈夫,后来又失去了儿子;男人因为打架被判刑,在狱中,母亲去世;而那个女孩,和毫无责任感的母亲生活,连读高中的补习班费用都毫无着落……这故事至此,形成了一个奇妙的人际关系,老人没有儿子,男人怀念着母亲,而女孩缺少父爱,三个陌生人,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精神性的家庭,他们彼此互补成为了对方心中最渴念的那个人。
他们三个,其实都是“囚犯”,老人德永囚禁于饱受歧视的疾病和那所犹如坟墓的疗养院,男人囚禁于终身的债务和那间狭小的铜锣烧店,女孩囚禁于父亲的缺席与母亲的冷漠,而三个囚徒,最终却成为了打开对方牢房门锁的一把钥匙。
就像那个女孩一直养着的那只小鸟,它困于笼子,最终被老人放飞。
老人德永的死亡解脱了自己,女孩最终也考上了高中,而男人的店铺被他老板的侄子篡了位,他自己开始去公园摆摊,勇敢地吆喝起来。
这一次,他不仅仅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希望。
这部河濑直美执导的《澄沙之味》安宁而静谧,满溢着对生活的敬意和对人性的信任。
那些铜锣烧成为了生活中最踏实的存在,他解决着一些人的生计,也慰藉着一些人的心灵。
在遍布苦涩的生活里,那一口甜香软糯,或许是最好的救赎。
这部由日本导演河濑直美执导的治愈系电影,以一家名为“铜锣之春”的小店为背景,用铜锣烧的甜味包裹生命中的苦涩,将麻风病人的困境、边缘人物的社会偏见、单亲家庭的迷失少女交织成一曲细腻的生死诗篇。
电影以铜锣烧为媒介,串联起三个社会边缘人,因年少轻狂犯罪背负人生枷锁的店长千太郎、因麻风病被社会驱逐在养老院禁锢一生的德江老人、家庭破碎想要逃离的单亲少女若菜。
三人的相遇是樱花盛开之季的偶然,相互救赎却是老中青时代轮回的必然。
樱花树下的老人德江是一个麻风病患者,但已经痊愈,而在这之前她已经在医院度过了她的青春、她的中年以及她的老年,虽然如此,社会对她的偏见却从未消退,再加上她的年纪,想要融入社会难上加难。
她渴望铜锣烧店的工作不仅因为这是她的拿手绝活,也因为她常年被关在与世隔绝的医院里,她渴望外面的世界,她渴望社会接纳她,而她已经做了几十年的准备来拥抱它。
店长一开始因为她的年龄拒绝了她,可是德江努力推荐自己,用实际行动送出自己亲手制作的红豆馅,店长最终被感动,真诚是必杀技,只是越来越多人忘记了这点,费尽心机去耍小手动,却忘了最重要的真诚。
德江与食物的心灵沟通,是她那么多年存活下来的秘诀,虽然曾经有过绝望的眼神和心态,可是最终感悟了人生,找到了属于自己与世界的链接。
纵使生活虐我千百遍,我依然对它如初恋。
德江的温柔、不屈、力量,是她的人生哲学,而垂垂老矣的她将她的人生绝学和生存哲学传承给了中年的店长千太郎。
刘华强的那句名言“不气盛还叫年轻人吗”,多少人因为这句话而情绪高亢,可是,态度可以气盛,行为气盛,你考虑过能承担的起后果吗?
店长千太郎因为年轻气盛而犯过罪,这份经历将他绑定在了这个铜锣烧店里,处处被店长掣肘。
无法留下德江,无法拒绝老板娘的外甥,甚至顶老板娘的嘴的时候都小心翼翼。
有些错可以被原谅,有些行为可以被忘记,但是有些罪行却永远钉在身上,无法摆脱,一生受困。
电影一开始店长颓废的背影就让观众感受到这是一个毫无朝气的中年人,也许是人生无望,他已经彻底摆烂。
自己都吃不下去的铜锣烧居然能日复一日的做着,如果未来是看得见的一成不变,那又有什么抗争的必要呢?
好在他遇见了充满人生智慧的老人德江,好在他的善心接纳了这个老人,好在他还有欣赏和感动的能力。
社会也许不会奖励那些勤奋努力的人,但它总会给热爱生命、顽强不屈的人留下一扇窗。
少女若菜就像她手中鸟笼里的鸟,渴望外面的世界,但是自身还没有那个能力挣脱。
单亲的她对家庭并不怎么期待,母亲的忽视无法让她感受到温暖与亲情,反而是素不相识的店长和德江带给她友情与长者智慧。
我想她是幸运的,在她还年轻懵懂的年纪遇上人生经历丰富并且充满生存哲学的长者,这份经历弥足珍贵,未来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能坦然面对。
《澄沙之味》的伟大在于它用最微小的食物承载了最宏大的生命议题,我时常在想人应该要怎么与这个世界相处,它并不是单面体,而是棱角分明的多面体。
你可以选择喜欢它的某一面,但是你永远无法拒绝它的其他面,就像电影中的店长与德江,你也许会同情德江的困境和店长的无奈,但你也会对德江的病心存芥蒂,对店长的过去心有戚戚。
平静、坦然接受世界的一切,得需要多强大温柔的内心啊。
公众号:三横兰
在深夜一个人看了《澄沙之味》,真的哭得眼泪鼻涕一大把。
最近心情很压抑,一直想找一部悲情片来大哭一场,发泄一下情绪。
没想到被这部温情片猛戳泪点。
看到德江没办法继续在铜锣烧店工作,看到店长的铜锣烧店硬生生改成铁板烧店的时候,真的很感同身受。
其实,是的啊,现实哪会一帆风顺。
所以德江女士去世时说的话,我是不太信的,不需要活成其他人,成为自己就好。
哪有那么容易啊?!
我心想,又是鸡汤,前面现实的打击那么大,就靠这鸡汤这电影结局怕是收不住。
实际上,这片子真的要看到字幕都放完,才是直击心灵啊。
最终店长选择了在樱花树下摆铜锣烧摊。
我才猛然意识到,到底是我的想法太狭隘了。
人生的路从来不只有一条啊!
只要你真的想坚持自己,很想很想的话,荆棘的路也能走成花路。
只要你勇敢去做,总会有人来向你买铜锣烧的,还是一次要十个的那种。
补充:影片的空镜真的非常美,有种纪录片的质感。
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47部:《澄沙之味》一个因为欠债而不得不为铜锣烧小店打工的男子,一个来自单亲家庭,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女中学生,一个是很年轻时就患麻风病而长期与世隔绝的奶奶,三个人因为铜锣烧店而结识,并互相治愈和救赎彼此。
二刷《澄沙之味》,首先非常喜欢树木希林奶奶,她演的电影我都喜欢看。
这次看,又给我看的爆哭。
《澄沙之味》讲述了一个由苦难的生活、三代人的友情和甜甜的美食融合而成的治愈系故事。
在樱花盛开的时节,有一家铜锣烧店吸引了众多食客。
店主千太朗总是一副提不起劲的样子,日复一日地制作着铜锣烧。
然而,小店却因为几位特殊的客人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名叫德江的奶奶走进了这家小店,她向千太郎提出了打工的请求。
尽管千太郎一开始并不愿意接受这位老太太,但在品尝了她的豆沙馅后,他决定让她留下来。
在德江奶奶没有来小店之前,铜锣烧只是店长生活所迫下谋生的“工具”,而德江的到来,铜锣烧才算有了灵魂,她的豆沙馅让铜锣烧的味道更加独特。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关于德江的传言却越来越多,大家都知道她是一个麻风病患者,都躲着她。
店里的生意也越来越差,德江奶奶知道了原因后主动离开了小店,又默默地回到了疗养院,并在疗养院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因为得病而被家人抛弃,有了孩子也不允许生下,一辈子被隔离在疗养院不得自由,终生被排斥。
这个病让德江奶奶一生受苦受难,但是她不抱怨,一直柔和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这一点真的很打动人。
影片中德江奶奶细心熬制红豆沙的过程也十分治愈人。
浸泡、蒸煮、搅拌、倒糖蜜渍,再耐心等待三小时后,带糖渍完全进入豆沙里,再进行慢火熬煮,就这样一锅热气腾腾地红豆沙就制作成功了。
让人看的真的特别有食欲,连我这种不喜甜食的人都好想来一口。
德江奶奶说:“我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倾听红豆的低语,就是想象着红豆所经历的晴天、雨天,又是怎样的风将红豆带到了这里呢?
我会一一听它们诉说旅途中的故事。
”谁能想到如此热爱生活的人,竟然是一个被隔离了大半辈子的麻风病人呢。
“店长,你知道的,我们被生到这个世界上,去看、去听,我们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义,因为如此,我们不用去成为某个人。
”“那是在樱花开始盛开的时候,那棵樱花树非常美丽,所以,我被吸引过去了。
我站在店面前想,如果我的孩子生下来,大概就是店长你这么大吧。
店长,那一天,满月悄悄对我说,我想要你能看得到,所以我在发光。
”
不管是德江奶奶,还是店长,那是那个单亲家庭的女中学生,各人都有各人的苦难。
此刻,不管生活是否如意,我们都可以刷刷这部电影!
人生啊,就是这样,总是有各式各样的困难,但是不管什么样的,都好好体验,好好活下去吧!
我们每个人都有生存在这个世上的意义。
愿这部电影可以治愈你我!
电影:《澄沙之味》国家:日本上映:2015年(日本)导演:河濑直美上映时间:2015年主演:树木希林、永濑正敏豆瓣评分:8.3-over-
电影的开头,德江在阳光下散步,微笑地看着樱花的满开,我以为这一定是一个心里装满了一辈子的幸福回忆的老妇人。
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老人充满不幸的一生渐渐清晰了起来。
德江女士十几岁就患上了麻风病,被亲人抛弃在了养老院。
她有过孩子,但没能获得让这个挚爱的小生命降生的许可。
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剥夺了她走进这个社会的机会。
到了风烛残年,爱人也先她一步离去,不得不在这个世界上孤单地活了十几年。
到底是什么样的一股力量在支撑着她,如此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呢?
“我们想要远离是非,过自己的生活,但有时会被这个社会的愚昧所伤害,有的时候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智慧。
”温柔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的人一定是温柔的。
从德江制作红豆馅和她写给店长的信里,不难看出她是一个相信万物有灵的“泛灵论”者。
“当我制作红豆馅时,总会倾听豆子们讲述的故事,想象豆子们见过的晴天和雨天,微风把豆子们谈话的内容吹拂过来......我认为这个世间的一切,都有可以诉说的故事。
”在德江到来之前,铜锣烧店所用的红豆馅都是工厂批量生产后运送过来的,快捷方便,不需要手作人天没亮就起床做准备,也不需要守在锅边好几个小时只为了熬制出恰到好处的红豆沙。
但是这样的铜锣烧是没有灵魂的,机械化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所使用的各种添加剂和过度的研磨,红豆早就面目全非了。
所有的店铺都使用批量生产的红豆沙的结果就是,一种粗糙、人工的味道会逐渐垄断了人们的味蕾,人们失去了对食材的原本味道的感受力——他们错以为甜蜜素的味道就是红豆的甜味。
所以,当手作的红豆馅在食客的舌尖化开时,他们会惊艳地说:“这红豆馅咬起来更加紧实,让你能感到在吃着豆子。
” 红豆馅里吃不到豆子,蓝莓果酱里吃不到蓝莓,橙汁不是用橙子榨取的。
这些早已成为现代人彼此心照不宣的事实。
人类所掌握的技术已经如此发达,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都可以用人工来模仿,但即便再怎么以假乱真,也毕竟不是真。
甚至这种人工的滥用,使人类自信地以为,所谓的自然也不过如此。
于是人们不屑于倾听自然的声音,不关心阳光、微风、花朵,吃着精加工的食物,离自然越来越远。
当食材从土地到餐桌的过程被精简,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获取食材和料理上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对食物的珍惜和生命的敬畏。
倒掉吃剩的饭菜,追求辛辣刺激或过分甜腻的滋味,不同的食材被调味料调教成千篇一律的姿态,食物原本的味道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不用心对待食物的人,又怎么能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呢?
万物有情,小到一粒红豆,都有自己的故事,值得耐心倾听。
既是故事,不幸的遭遇也好,温暖的相遇也罢,又何必介怀呢?
所以即便生活残暴,也不要暴躁,吃到好吃的东西,就微笑吧。
前半段挺温暖治愈的,看到奶奶一个人远去的背影就很悲伤了,她真的能读懂一切。
当她那封信来的时候,就开始嚎啕大哭了。
有时候,社会的愚昧会伤害到自己,但是还是要让自己开心。
红豆会说话,我在制作红豆的时候会倾听他们的旅途,想象他们遇到过的晴天和雨天,月亮会说话,我会和月亮做个约定,鸟会说话。
当我看到你眼里的悲伤时,不禁在想,你到底经历了什么。
因为我也有过这么悲伤的表情,在我以为我会被关一辈子的时候。
(好感动,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要给别人撑伞。
)我们生到这个世上去听去看去感受,因为我们不用去成为某个人,我们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义。
一部安静的电影,却有让人深思的力量。
又一年春天,阴郁沉默寡言的店长在樱花树下叫卖起了铜锣烧,脸上带着平静的微笑。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要努力生活就好了。
樱花、阳光、风声,摇曳穿梭于耳眼之间,孤独、哀伤、宁静、慈悲流淌在这个充满偏见的世界里。
德江生前无法被外界接纳,死后以樱花树的形式立于人间。
不,不止人间,她已融入万物。
德江想要拥有有尊严的活着的自由,店长和女孩想要拥有自在生活的自由,笼中的鸟也想要自由。
就像德江说的那样,自由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快乐就好了。
作为豆瓣只看不写大懒人一枚,更作为一个十足日本电影粉丝,终于下决心要留下一点什么了。
大概是被电影中德江欧巴桑留下的一句话打动了或者说被击中了:“虽然不一定能成为什么伟大的人,但总希望能留下一些意义”。
(日语原音法语字幕,记台词水平到此为止)晚上7点半才打开UGC影院网页,第一眼就看中7点45的这一场,预告片剪得象舌尖系列美食片一般诱人,原来哆啦A梦最喜欢吃的铜锣烧是这样做出来的啊!
(其实我也没那么吃货啊!
但不可否认的是,能够进入UGC院线的亚洲电影,实在是少得可怜,影片少也就算了,排期一般都不长,一两周不去看的话一定会错过。
题外话,大概统计一下近年在巴黎看过的日本电影应该不足10部吧,《入殓师》《如父如子》,反而是日本动画电影比例很高 《悬崖上的波妞》《船长哈洛克》《圣斗士星矢》,所以说院线在选择外来影片的时候考虑的最多的还是影片是否能够吸引到最多的本地观众,他们对影片所表达的情感、价值观、审美是否能够吸引到本地观众。
)So, 错过了Tramway,所以毫无悬念的错过了影片开场,幸而没有错过最精彩的红豆熬制过程。
最美的樱花和红豆熬制过程、铜锣烧的制作过程都剪在预告片里了,不过最细腻最清淡的情感其实是在这之外的。
片中的主角其实都有自己生活中的不幸甚至处于边缘,德江欧巴桑年轻的时候就因为麻风病被隔离,怀孕的孩子也不被允许生下来(即使已经治愈,对于各种疾病的歧视我们人类制造的还少吗?
)男主千太郎因为年轻时酒吧斗殴至人重伤入狱从而难于找到正常工作,只好每天做自己不喜欢的铜锣烧度日,女中学生ワカナ身处单亲家庭,经济上局促没有上补习班的费用,妈妈甚至不喜欢她养的小黄鹦鹉,时常让她把鸟送人。
世态炎凉,小小的铜锣烧店是他们互相鼓励互相给予爱的温暖的地方。
千太郎会把卖相不好的铜锣烧送给ワカナ带回家,千太郎生病的时候德江默默地承担所有的工作,千太郎和ワカナ会坐着公车去遥远的地方探望德江。
没有声嘶力竭没有大喜大悲,就象日本的食物,永远都是淡淡的,即使千太郎已经明白无法再让德江回到曾经快乐过的铜锣烧店,他的悲伤也只是垂泪而已。
画面的美,没有刻意的渲染,也没有刻意选择东京最美的街道,偶尔一两处逆光,算不上唯美的风光片,樱花和红叶只是带过;用了那些很微妙的自然之声,风掠过树叶、水、甚至连音乐都是淡淡的。
工匠精神:千太郎一直使用的方便罐装红豆被严重鄙视,德江用自己的严谨方式从日出之前开始熬制红豆(回想到大银幕上颗颗饱满颜色红润冒着热气的红豆,有种写不下去想去挖掘冰箱的严重饥饿感)立马赢来街坊们的排队支持。
他们对待食物的认真,让我联想到在东京品川站前,有一家游戏机厅为了招揽顾客特意派一个年轻的员工手持纸扇站在一个台子上跳舞,并没有人监督,那个年轻人一直满血地舞动着扇子迈着舞步,朋友看呆了问我:日本人都是这么认真的吗?
我答他说,是啊他们就是这样的。
『あん』-日本原片名字直译是“一个”,暂时表示没有get到。
法语版则采用《Les délices de Tokyo东京美味》会让观众误以为是日本美食电影吧?
其实电影里还讲到了美味之外的感受,中文片名翻译成《恋恋铜锣烧》大概是因为铜锣烧认知度很高,但也完全不能覆盖到原著的意义啊!
google到一篇台湾人写的不算影评的影评,围绕日本宪法第13条所保障之「幸福追求权」来讲的,对这部电影的社会背景讲的更深入。
http://www.chengbiancun.com/2015/1029/46130.html
以前在老单位破宿舍的电视上看的,似乎没完全看完它2020年在今日头条解说电影的公众号再看了这部电影。
这位老人家主演也已经离世了,“虽然我是抱着活一天少一天的心态去过活,但有时,还是会被这世界的恶意给压垮,所以不时的还得运用智慧去生活”“这世界很温暖,但总有一些人生活在世界的边缘”“我们的出生,是为了去亲眼见识这个世界,去倾听这个世界,所以啊,就算没有成为什么伟大的人,我们啊,也还是有活下去的意义”“人也一样,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啊,就像电影里的德江太太,还有那些被边缘化的人们,虽然他们没有成为什么伟大的人,但他们依然那么努力的活着,努力的感受世界,倾听世界,努力的温暖别人,努力的善待万物,从德江太太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智慧和释然,尽管自己遭遇不幸,尽管被这世界伤害,但她仍然愿意释放最大的善意,愿意成长为一棵替他人遮风挡雨的大树,我想,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温暖了一些”
题记:因为恐惧,我们容易将疾病作为一种权力话语,从而陷入污名化与疏离他人的无尽深渊。
满目樱花在夕阳里留下细碎的剪影,镜头似乎穿锦簇花团而过,追随一位寂寞惆怅的中年男子慢慢走下楼梯。
在樱花满开的公园一隅,店长千太郎(永濑正敏 饰)独自经营着一家铜锣烧店“铜锣之春”。
在千太郎着手开店准备时,镜头一转,头戴棕色毛毡帽,步履稍趔趄不稳的德江女士(树木希林 饰)正逆着人流走着。
视点上升,她前方的高架桥上,初中生若菜(内田伽罗 饰)和妈妈前后走着,谈论着若菜是否要继续高中学业的问题。
影片发展至最后才揭示,原来德江是因为散步多次路过“铜锣之春”,睹见千太郎那万分悲伤的眼神,想到自己若非因为麻风病被强制堕胎,孩子也该这么大了。
所以,她来到这家小店帮千太郎做铜锣烧的豆馅——铜锣烧的灵魂,以自身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身体力行鼓励着千太郎无论有何种过往,都要活出新生。
而千太郎也不顾房东带来流言蜚语的威胁,以真诚之心对待这位如同他的故母的患病老人,短暂地共同守护一方香气飘飘然的生活净土。
然而,前有明媚春光和樱色动人、铜锣烧香气袭人引人垂涎、故事主角互相关心的和睦故事徐徐展开,张力自然在影片结尾那段德江女士以沙哑颤抖而坚定的嗓音自述生平的短暂录音中爆发,催剧中剧外人物潸然泪下,心痛不已。
我本想在着寒冷的冬日,静静在影片中间接品味铜锣烧的香甜,梦想春日的樱吹雪,不曾想却深深牵挂其麻风病的前世今生与麻风病人的酸楚人生来。
1873年,挪威科学家汉森(G.H.A. Hansen)发现麻风病的病原——麻风杆菌。
该种杆菌能够造成细胞和神经系统损坏,导致知觉丧失、破相的结节出现、鼻梁坍塌、声带损伤以及肌肉无力等症状。
然而,麻风病并非新症,它成为笼罩欧洲中世纪的阴影与棺殓布。
多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在与麻风病搏斗,对麻风病的恐惧引发了对疾病及病人的污名化与强制隔离,完全契合福柯所说的精神病院等机构的“排斥”(exclusion)作用。
20世纪初的日本是世界上麻风病人最多的国家,公共卫生领域彰显的现代性危机扰乱这一新兴国族的发展清梦,点燃了对“有志之士”对民族于世界之林的身份焦虑。
1902年,议员斋藤敏夫提出采取隔离措施去除日本“未开化国家的标志”。
于是,1907年《麻风防御法》出台,限制“流浪麻风病人”从此合法化。
1931年,法律要求将麻风病人终身隔离。
1924-1956年之间,许多女性患者被迫堕胎,其胎儿被放在实验室做标本。
根据梁其姿《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一书(p.17),“现代”的麻风院与其说是医院,毋宁说以监狱为样板。
1909年建立的九州麻风院,混凝土围墙将病院围在里面,围墙外围绕着幽深的壕沟,外面则有警察把守。
与麻风病同样可怖的,是自其隐喻蔓生的权力话语。
苏珊·桑格塔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提到,“在中世纪,麻风病人被看作一个社会性文本,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腐败;是道德的一则隐喻,是腐化的一个象征。
……在法语中,描绘被侵蚀的石头表面时,依然用‘像患麻风病似的’(lépreuse)”近代,疾病正深化了19、20世纪种族主义的生物面,成为西方国家种族歧视与隔离的话语工具。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被冠上“东亚病夫”的名称,这不仅是对中国人身体的侮辱性描述,更是对当时尚羸弱的中国的轻蔑与诋毁。
19世纪末,中国尤其是南方地区麻风病的爆发让华人移民和侨民饱受非难,1882年美国的《排华法案》以及1888年澳大利亚殖民地间达成的“严禁华人入澳”共识均可在对麻风病患的恐惧与嫌恶中找到源头。
中国被西方社会指控为麻风病“蓄水池”,欧洲学界众多麻风传播理论背后共同的论点是麻风病尤其容易在炎热国度肤色较深的劣等人种中流行,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白种人优越感的种族攻击。
梁其姿在其三百多页的著作《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中详述史实,旨在改变麻风病论述以西方历史和生物学为主的中国话语历史失忆。
然而,正如她坦言,此部学术著作的不足或在于其难以直接处理病患如何感受标签(stigma)与痛苦的一面。
幸而,这部于2015年上映的电影《澄沙之味》与严谨的历史研究取得了艺术平衡,让观众以深入共情的方式,了解一个个无声陨没的消散于历史中的声音。
尽管电影美化了麻风病叙事——比如当千太郎和若菜前去探望虚弱的德江女士时,他们穿过一片幽静的森林,而后显现的是沐浴在阳关下的庭院以及院中说笑的老人,但这种阳光之美的反差更让人欲求追溯在历史的阴影下失语的现实痕迹。
日本社会曾不承认被隔离的麻风病人的存在,日本麻风病疗养所使用特殊的“牌位”。
原本,牌位是仙逝之人一人一张的,但是在日本麻风病疗养所里,所有过世的人共用一张牌位,而上面有着密密麻麻的孔。
当时,疗养院中逝者的法名会被重复地钉在这块牌位上。
很多麻风患者怕被歧,便使用假名,于是连作为他们这辈子活过的证据的本名都不会被留住。
他们只存在于留在牌位上的无数个孔里面,无数的虚无和空洞里。
然而,在《澄沙之味》中,“牌位”被灵魂之林取代。
逝者溘然长往,回归自然,回归土地,又将以新的生命享受阳光。
多年以后,日本政界和学界也在回顾直面这段历史,并建立了“国立汉森病博物馆”( http://www.hansen-dis.jp/)。
这也是继来者给予深陷疫病梦靥的众多无名者应有的人文关怀。
希望斯人虽已去,历史永不忘。
德江女士最后离开了人世,不再是时代遗物的笼中鸟了。
她是一只惜春的小鸟,在春意盎然、夏至悠长的岁月里啼啭,与手捧樱花悼念哀怨的人轻声作别。
好久没因为看个片儿哭成这样了,印象中的上次还是《Flipped》。
真真看不得弱势群体(老人小孩尤甚)被排斥孤立,仿佛那就是针对自己的(可能自己古早的经历遗存和潜意识令自己不可控地共情)人言可畏,偏见贯穿,致伤终生。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社会要对未伤他人分毫、人生已经足够苦难的弱者施暴?
接触麻风病患者确实有传染危险,可为什么一朝麻风 终生标签难撕?
成见如山 压着众人喘不过气 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压者。
豆馅是铜锣烧的灵魂,老奶奶倾心尽力养豆煮豆听豆语。
倾注时间和心力的成果不会令人失望。
店主大叔和小女主也曾或正浸润在对生活的无感与失望之中,而一个受社会排斥歧视的麻风病人治愈了他们。
听到老奶奶想接近大叔的原因时,我的眼泪不能自已:我的孩子若是生下来,也应该有你这么大了。
我想把你眼神里的阴郁灰暗扫除…… 推己及人 带来希望 善莫大焉。
愿善良者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说教又老套。但是温情和关怀还是达到了。
“我们被生到这个世界上,去看,去听,因为如此,我们不用去成为某个人,我们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义。”神级影片,树木希林和樱花都太动人了。所以好电影从来不是开创了什么新事物,好电影就像往事,不必要时时提起,一旦想起,会笑,会哭,仿佛转念间活过了一世。
第一次给日本电影两星。那些看哭的人果然泪点跟我不太一样。理解电影想说的是人生艰难也要努力地活下去,然而故事说的很肤浅不过瘾。看了两天,睡着了三次,不过能让我没有下决心关掉已经是导演本事了。
如果你觉得人生太苦,那就吃一块豆沙满溢的铜锣烧吧。豆沙用尽时光褪去苦涩,把自己熬成最甜的食物。幸福也一样。相信每一个爱吃甜食的生命里,都曾有过苦涩的等待。
只有被排挤在社会边缘的可怜人才能知晓一直被关在鸟笼的金丝雀的渴望自由,也只有拥有过一样无助无力无望无神的目光的人才能去感受去体会去感化另一个似曾相似的自己。世间大部分人类就是那样愚昧愚蠢随意被谣言蛊惑,不愿相信自己坚持自己。日本的匠人精神是我唯一敬佩的。
我的性子太急了,有点看不进去,节奏很慢适合细细品尝
前半段做铜锣烧挺好的,后面对日本电影来说太过火了都要溢出来了,也不够自然。。我在麻风村做过义工所以有点不爽,群众对麻风病人有偏见你们就放弃了?!就不能想办法做做社区教育吗!
太平庸了..........
103rd 甜甜的红豆铜锣烧,背后是道不尽的人生苦涩。
来年,樱花又落...
好细腻
靠着永濑正敏的性吸引力支撑着看完,两个女主角塑造得做作至极,甜甜的红豆沙、囚笼金丝雀、樱花和死亡这些意象也是用得庸俗乏味。
也许有点矫情,但处身多余人而不放弃对生活和美的感知与追求,也是我辈多余人唯一能做的。
关爱麻风病人这个立意是好的,但整部电影充满了刻意煽情和矫揉造作。不论是充满希望的春天featuring 樱花,还是店长伤心时刻的第一次下雨,不论是林中步行时深深的滤镜还是疾病老人第一次深入特写时的逆光等等,都充满了想要营造某种氛围的努力,像是在对某种风格拙劣的模仿,这样脸谱化的拍摄手法和方式是对电影太过于浅显的、不自信的理解。人物过于服务故事,自己的生活和细节不足显得空洞,主角三人的表演都轻飘飘的没有力度,最后的感情释放特别憋屈。剧情上为了讲一个煽情的故事而刻意的设计太多,强制煽情强制成长,并没有什么韵味,显得干瘪,台词也是略显造作,脱离了现实。整体来说下乘,不再多叙述不足了。
《澄沙之味》豆沙高手发余热,老妪自荐甜品店。批发馅料无灵魂,精制红豆售翻番。痼疾难消买家疑,默默离去留片言。人生悲喜含笑忍,风与阳光总不变。
树木希林奶奶在今年春天教授的一堂日式美学课,淡淡旋律之下书写着的是对有灵万物的聆听和感受。德江身上的少女情怀令人动容,但却倒映着残酷的诗意,就像电影中寂寂盛放的樱花。很喜欢前半段的叙事,虽然知晓德江女士肯定背负着巨大的痛苦,但后半段她的溘然长逝还是处理得刻意了。
对话了樱花阙月,感受过风拂雨落,对生命的眷恋做出了最甜蜜的红豆馅。对食物的敬重与生命的感怀相交织,以工匠精神了却最后的心愿。被录用时少女般难掩的狂喜、受到好评时躲在店长身后的笑颜、擦拭招财猫时眼底的落寞与黯然,卑微苟活的生命仍渴望被命运善待。人道主义关怀隔靴搔痒,治愈系逆光很美。
红豆沙之味,亦是生活和生命之味。浓厚的河濑直美风格,以手工制作铜锣烧为引,赞颂传统日式匠心的坚守,在平凡的日常中缔结自然的神韵,万物皆有灵,在生命循环中枯荣;紧扣麻风病的议题,表述对老龄化和歧视麻风病人问题的社会关注。树木希林影片拍摄时癌细胞已扩散全身,当作遗作来拍,没想到后面还拍了比海更深。
看看树叶和树木希林
这是树木希林带着自己孙女演戏的节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