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点:主旋律电影,不如第一部好看,找不到优点。
缺点:我又看到张子枫了,长得太丑了!
她这张脸不适合拍电影!
她这张脸根本就不是电影脸,长得没有特色,比普通人还难看,为什么她总能演电影?
能不能不能别祸害电影了?
去拍电视剧吧!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1/3的时间在讲述一个家庭,以小见大?
可是这个家庭太模式化了,不就是说全家都奉献,为祖国尔牺牲?
看电影我还需要你说教?
影片的其他部分也是,大部分是在说教,然后穿插几段战斗场面,无趣的很。
我不看电影也知道,我为什么要花两个小时来看电影?
能不能拍点儿有特色的东西?
总结:陈凯歌的主旋律电影好难看,以后我再也不看了。
剧情没有新意,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画面,浪费时间浪费钱!
面对敌方两倍的兵力,志愿军激战12昼夜,最终胜利完成阻击任务。
这场战斗,就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铁原阻击战。
也是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存亡之战》的叙事主线。
在已经完成过《志愿军》三部曲第一部的前提下,陈凯歌对于该系列主题的驾驭性明显更加娴熟,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战争场面,都有很多让人或潸然泪下、或热血激荡的高光时刻。
一句话概括,第二部更为精彩。
展开来说,就是“三有”。
有故事影片有两条叙事线。
第一条,是战斗线。
片中以抗美援朝第4次战役结束为铺垫,拉开第5次战役的引线。
“联合国军”在我军准备后撤的时候,集中兵力进行反攻。
目标,就是铁原。
铁原作为我军的物资补充基地、重要交通枢纽,一旦失守,志愿军将失去最后一道防线,主力部队和大量伤员的退路也将会被切断。
这一战退无可退,是真正的“存亡之战”。
第63军的189师以天女散花式的“钉子战术”,将1万5千余人分散成数百个小队,深深扎在敌人前进的道路上,为187、188师修建防守线争取时间。
之后接替189师进行防御的188师,同样也是奋勇御敌。
在缺少炮弹、承受着敌军重炮密集轰炸的情况下,接连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甚至夺回一防。
在63军的顽强抗击下,“联合国军”的计划也彻底被粉碎。
第二条线,是李家三口。
片中,李家有过两次团聚。
第一次是在北京。
李想(朱一龙饰)回到家,见到了已分别两年的父亲李默尹(辛柏青饰),还有失散多年才被找回不久的妹妹李晓(张子枫饰)。
但短暂相聚,便要分开。
第二次,是在朝鲜战场。
李想和李晓先后来到朝鲜与父亲相见,又因为要抗敌不得不分开,直到再也无法团圆。
这条“小家”的线与“国”相呼应并支撑,凝聚成一句“没有国哪有家”。
只有国泰,民才能安,家才能稳。
有人物李家三口无疑是影片的核心人物。
辛柏青饰演的李默尹既是文能排兵、武能举枪对敌的儒将,更是慈严兼具的父亲。
他会罚李想面壁,也会记得将彭总送的糖带给他。
对于女儿李晓,则因为心底的那份愧疚,更多了几分柔软和宠溺。
而李想和李晓这对兄妹,两个人身上既有如出一辙的倔,也有独属于自己的特性。
李想是含蓄,李晓是热烈。
但《志愿军:存亡之战》中会被观众记得的,不止是李家三口。
从赵安南到吴本正,从孙醒到杨三弟、杨传玉,甚至是连名字都没有的小兵,都会在看完电影的观众心底,刻上属于自己的一笔。
叼着烟斗、把着方向盘的赵安南,有种经历诸多世事的沧桑,和被磨砺出的宽厚包容。
从他捡起枪就能利落对敌这一点看,大概率是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兵。
擅长饰演硬汉型人物的朱亚文,此次弃武从文,演的是武器专家吴本正。
这个人物的身上,有着属于文人的憨和执着,很多时候都莫名可爱。
松骨峰战役后幸存的孙醒,在铁原阻击战重返战场。
记不得过往的“呆”,和关键时刻展现的战斗本能,形成了极强的反差感。
在恢复记忆后,他又与李想强强联合,在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大放光芒。
杨三弟是战损记录员,任务就是记录牺牲者的番号、名姓,不让他们变成无名者被忘记。
而在抗击“联合国军”的过程中,原本只是见证记录者的他,也蜕变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兵。
因为恐惧而错过机会,阴错阳差成为松骨峰战役幸存者的杨传玉,一直在愧疚着自己的“脱逃”,以至于不敢跟孙醒相认。
而在之后的曹川水库一战中,他用最壮烈的方式赎了“罪”。
一句“这次,我没有恐惧”,不止是让孙醒落泪。
还有那个有点憨有点稚嫩,却用着年轻的生命与敌人的坦克同归于尽的小兵。
他是吴本正悲声嘶吼的“孩子”,也是足以被历史铭记的英雄。
而这些不同身份、性格的英雄们,又共同凝驻成一座永远不会崩塌倒下的丰碑,影响、感动着每一个后来者。
有细节片中的细节,既有那两把李家门上的黄铜钥匙,也有那颗糖。
钥匙代表的是家,所以李默尹即使身在朝鲜战场,也会带在身上;李晓出国做翻译助理,也不会让它离身。
而糖,代表的是民心民意。
这颗糖原本是一个孩子送给彭老总的,在知道李想也来到朝鲜后,彭老总就让李默尹转交给他。
片中的细节,还有战场防御部署。
吴本正在188师建造防御工事时,指挥着士兵们把战壕朝向敌人的方向挖松,把弹坑里都灌满水,把大石头排成品字形,把土中的碎石清除。
征求武器使用意见那场戏,在同类题材作品中也不多见。
反坦克手榴弹因为布尾问题,导致准确度不够,战士们就选择抵近投弹,以性命换胜率;无后坐力炮重达100多斤,战士们因为在过往的训练中不舍得用实弹而缺少经验,也只能抵近攻击,还要冒着炮火再拖回来。
另外有两场细节高光戏,也不得不提。
一场是李晓用广播掩护孙醒唱起《河边对口曲》,战士们齐声相和;一场是战士们奋勇冲锋时,在枪弹炮火声中高喊自己的家乡。
每一场,都让人热泪奔涌。
陈凯歌曾在采访中,说自己拍这部电影,就是“我最害怕就是这些人,被遗忘”。
而《志愿军:存亡之战》,也在用细节和场景印证这一点。
只要看过影片的人,能记住哪怕一个人物,英雄们就会永远不朽。
这也是这类影视作品诞生存在的重要意义。
夫李想者,善战士也。
一夫当关,一击毙敌;术素兼能,文武为双。
步坦炮空,唯身为扛;进退虚实,翼德当阳。
夫李想者,教导员也。
初入战团,牙口似钢;严肃活泼,动员激昂。
虎嗅蔷薇,思乡以仗;泪目环视,悲悯仍往。
夫李想者,为人子也。
舆图北上,妄言促狭;孺慕娇憨,面壁倔强。
灵犀遥应,断金力抗;如父如子,为信为仰。
夫李想者,慈兄长也。
服从命令,护尔周祥;授信以业,呼号铿扬。
珍果之赠,以慰以励;护妹狂魔,古已如常。
嗟乎神兵,与阵存亡;金龟振翅,糖花之望。
诸辈继行,不辍威扬。
夫李想者,人间理想!
铁原狙击战这里看可说的东西真是太多了 但是导演竟然一个片断都讲不好,想搞群像,结果所有人情绪都是同步的,没有一点铺垫就是一起哭一起笑,前一秒还为了战友悲伤后一秒又信心满满的了。
尤其是那个武器专家和小女孩,为突出这俩人让这俩人到处乱跑把这个片差点搞成了奇幻片。
加上那个失忆排长,几乎就是复仇者联盟。
整个片子就在煽情-慷慨赴死-煽情-慷慨赴死之间循环,整的电影变得支离破碎。
战斗场面更别说了,交战距离平均不到三米,全程战壕肉搏,美国人也是真不惜命。
当年傅崇碧十天轻了二十五斤。
但是你看看电影里面的吴京得意成啥了,是不是当自己上春晚呢。
这么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被导演糟践到这个德行。
陈凯歌你退休吧
虽然从去年的第一部看过以后就知道,这绝不会是一部大决战那样的经典,但是凭着志愿军三个字的魔力,还是愿意走进电影院去支持一下,哪怕夹杂了些许私货。
但是没想到这次,某些人在侮辱志愿军的路上越走越远,公开地捏造松骨峰上有逃兵,还自以为聪明的把战场创伤症贴给最可爱的人,完全理解不了什么是志愿军,以及志愿军为何而战。
白瞎了铁原这么好的背景板,奇怪的转场以及战场对白充斥全片,完全没有看到志愿军是如何以弱胜强的,只看到了一群无头苍蝇在好勇斗狠和散兵游勇式的撤退。
要开打了,前线主官居然聚在一起在开一个武器总结会。
奇怪的妹子和眼镜男在战场上撒腿狂奔,毫发无损,还加上了一段好莱坞式的坦克对决,是铁原战役的内容不足以撑起两个小时的片长么?
还是某些人根本不相信真实的志愿军故事?
最后再加一个实在无力吐槽的结尾,志愿军前五次战役根本就没有喀秋莎参战,不是啥时候要开炮了就放喀秋莎,这些东西是怎么过审的!
如题,低级煽情和高级煽情相结合,蛋糕与老鼠屎并存。
我看过一些影评,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我个人觉得都有,两方都夸大。
有人说什么前一小时结构松散都是文戏,简直无语。
只有前十分钟都是文戏,就是讲上战场之前还在国内的时候李家的相处,这里有点问题是嘴型有点对不上,有的时候声音感觉不在一个时空,还有就是突然问“我妈怎么死的”特别突兀,让我尬死了,很无语,强行煽情,强行埋伏笔,真的尬到我了,解放战争打了这么多年不说真的挺有病的。
十分钟后这段文戏结束,突然又又又和电视剧一样出现领衔主演谁谁谁,还是艺术字体,我都以为我在看电视剧呢?
第一次见到电影这样子的。
然后就是炮火连天的剧情。
和前情回顾,越发像电视剧了,都有前情回顾了。
前情回顾是剪了一些上一部的片段,我发现我都看过,但我好像没在豆瓣标记我看过第一部,明明我看前情回顾的剧情我都挺熟悉的,不知道是我忘记标记了还是这些都是宣传看过的片段,不太记得看没看过志愿军1了,再说一下这里面穿插的文戏,大部分都尬死了,说白了就是低级煽情。
前十分钟我觉得一开始就很尬,但是想到这种“平凡”生活是和马上要开始的炮火连天做对比我就觉得很珍惜,也不觉得太尬了,我还是包容性太强了,但是李想突然要给他爸讲地图,挥舞旗帜也太中二了,单看这一段做个剪辑还算燃,但是结合剧情太尬了,莫名其妙,还有就是突然走前问爸“我妈怎么死的”,这两个瞬间真的尬死,强行煽情。
还有就是妹妹嘴型很多时候对不上,尤其她哥要走时在打包行李,她在门口站着说话时,口型基本对不上了,很明显的,后面还有几个就是在彭总身边汇报情况的人口型对不太上,其他还行。
后面文戏太多低级煽情了,简单说几个印象深刻的,我这脑子记不住所有,刚看完就忘的差不多了。
一个是战损记录员,就是给牺牲者拍照记录的,然后牺牲者战友不同意,对战损记录员进行推搡和辱骂,骂他灾星(不记得是不是灾星了,反正大概意思竟然是觉得记录员带来了死亡),觉不觉得很无语。
我国军人又不是第一次上战场,解放战争刚打完耶,写剧本有点逻辑行不行?
我不知道有没有这个职业,我只知道我国军人一直有人牺牲,然后竟然有战士怪给牺牲者记录姓名和容貌的人是灾星,这还是子弟兵吗?
这根本就不合逻辑,就算是记录员是后勤,那这后勤也是战友吧?
对战友说他带来了死亡,有病吧?
有病吧?
有病吧?
当然后面就说记录员是为了让牺牲者死后有名字,能被亲人找到之类的,大家就感动了一波,这段强行制造冲突,突出这个职业多么伟大,多么可贵,只问你感不感动?
只问你这够不够低级?
这编剧够不够不入流?
我个人是没查到这个职业的,可能是因为我只会百度,但我很无语的就是这个人没出现前是我国给战士收完尸没看见他们姓名就算了吗?
不给他们找亲人,让他们安葬吗?
总之这一段到处是槽点,有病的人才写的出。
二是医护出来找逃跑的病人,问了李想妹妹和报损员看见病人没有,这一段表演痕迹很重的,医护莫名其妙对在货车后箱的两人抬头提问看见病人没有,得到答案后走了,然后妹妹和报损员一回头看见了车厢上的病人,这时两个医护没有走远呢,看见了不赶忙喊住医护回来确认是不是病人,而是一个劲问病人“你谁呀”“你谁呀”,有病吧?
你两有病吧?
就直接带着病人走了!
走了!
这剧情真的难崩,为了把孙醒带走去打仗吗?
但他病了呀,痴痴呆呆的。
还有那个战场失忆症我没听说过,我只知道创伤后应激障碍,我以为我孤陋寡闻了,我也只会百度,没查到,大概他想说的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带来的失忆吧,不过无所谓,可能那时就叫战场失忆症呢?
我也不知道,反正他说啥是啥吧?
既然他得了那个病,能不能不要美化一种病症。
就像有人拍抑郁症可以用爱治愈一样,这边竟然是用战友情来唤醒失忆症患者,有病吧?
有病吧?
有病吧?
这种病了解一点应该知道他们伴随各种其他什么抑郁症,一回忆就痛苦所以会有逃避心理,但又总是会有些片段浮现,惊恐,警觉麻木,睡眠障碍等等,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我说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而电影里写的战场失忆症是不是弱化版就为了给角色上个光环啥的吧?
不会吧?
可能觉得失忆症只要唤醒记忆就行了?
我写到这里突然对这个病有了这种想法,那算了,他都开金手指了我还能写什么。
说说三吧,三是李家的亲情线真的好垃圾,受不了,我觉得他家后面戏份大部分是在强行煽情,还煽的很低级,李晓在要被送到后方的时候永远是我不走我不走,能不能别煽情了,真的在打仗啊!
然后李想还要各种安慰,讲道理,大哥,打仗呢,打仗呢,打仗呢,还有凭什么你妹妹被送走呀?
怎么不让她别来呀?
每次都要送走送走,有地方送吗?
一群癫公癫婆。
说到这里,我还想起来了李默尹坐车来188师看李想的时候,朱一龙演的太生硬了,可能总是看见他粉丝夸他演技,我可能就特别注意,他不仅是剧情方面有点癫,他演技也感觉到在演,尤其前半段,我不知道是我太关注还是啥,反正我不习惯,一个就是李默尹来看他,他和爸笑嘻嘻的,然后上台就讲一些大道理,也没说打声招呼说“我要上去讲话”之类,就为爸介绍了一下说这是我188师的人这种话,我感觉就是镜头转换得挺莫名其妙,讲完话看见爸要走又是笑嘻嘻挥手,笑的像个傻子,受不了那种“溢于言表”,刚才又不是没见过,感觉就是纯演,觉得人物该表现得高兴,所以就咧嘴的那种感觉,不是不能高兴,不是一定要藏着,我也不知道有没有人能懂,就是觉得流于表面。
还有一个就是他和一个营长两个人坐在讲话,营长说他们有物资要送去189让李想带队去可以去看看爸爸。
那个镜头不知道在哪?
一个战士都没有,空旷的要死,他们刚刚挖完防御工事,挖完也不知道去的什么地方,周围没有一个人。
还有就是李想的衣服,我本来觉得很别扭,虽然衣服看起来也脏,现在回想终于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别扭了,因为他衣服的脏流于表面,就是衬衫滚了一圈土,他的衣服一点破损都没有,边边角角一点磨损都没有,衣服真的穿的太好了。
(我说的是孙醒找李想想要出一份力,李想还在挖防御工事的时候,他那种挖感觉就是演的,白衬衫除了土,真是好的不行,没有破洞,没有磨损,我看了很别扭。
)最后回到李晓,编剧不会写女人就找个会写的,把女的写的这么尬,女人就不能果决吗?
让她走她就不能赶紧走吗?
一直拖拖拉拉,这么刻板印象有病吧 。
四,孙醒那条线就是个人英雄主义,超人的一条线,虽然据我了解有这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比他这个都夸张,但你就是能感觉到突兀。
他患有失忆症,然后看见枪战就能凭借记忆反杀狙击手,这哪是失忆症啊?
不会有人认为失忆症受受刺激就好了吧。
其实不想讲他这段,因为现实可能比他这个离谱,就是有这种传奇牛人,但给的戏份太多了,我很无语的,压缩了很多其他本来应该有的戏份,比如189的戏份,189也很传奇呀,但戏份给的太少了,我不能接受189就这样草草退场,不了解189的可以去看看,188和189同样悲壮,但电影里就草草收场,我不太能接受。
五,关于电话,我不知道该不该说,因为我去了解过,说是有电话,但是我记得有部电影给63军下达命令是彭总写信送达的。
这一段算了不说了,可能我固有印象就是当时我们艰难,落后,电话的信号随时会断,有杂音,甚至还能被窃听。
总之我看这部电影觉得战场设备还都挺好的,每个人衣服其实大部分时候也挺好的,完全没有我国工业不发达的感觉,因为我记得以前看电视看过一个片段是主席穿补丁的衣服吧,有很深的那种我国工业不发达的印象。
其实说实话我后面想吐槽的点忘了,我脑海里之前还想好了几点,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忘记越来越多了。
我下面还是说说它好的地方,我觉得能细品的地方,是蛋糕和高级煽情的地方吧。
我怕等下我都忘了。
一,吴专家。
我其实就是被吴专家的片段搞去看这部电影的,本来都没打算看。
我是正好看见抖音有个片段,是一个脸上带伤的战士问“专家,我可以吃一个你的山果子吗?
”,然后专家回头看了那个盆,立马拿起发给每一个战士,他说“一人一个”“一人一个”,有一个战士咬了一口很满足的笑了,还有一个没手的,张大嘴等着投喂,吴专家还愣了一下,然后喂给他。
我哭死,我现在还边写边哭,受不了这种自然而然的,煽情本来就不该刻意,这个片段我看到那个小战士流露微笑我就已经哭了,看见没手的战士也哭,总之一直哭,然后就买票了。
还有这里不知道开口要果子的和吃果子微笑的是不是同一个人,如果是同一个人就是有bug,因为开口要果子的战士脸上有伤,吃果子微笑的战士脸上没伤,但如果不是同一个又总感觉怪怪的,有种你拍了他要果子却不拍他的反应的奇葩感。
最后去电影院看到吴专家后特别期待这个画面,没想到吴专家的每一个剧情都好哭😭,他收集武器意见,给战士发果子,要去近距离观看武器效果,说用重炮炸敌军就能胜利但是188师根本没炮弹,他在战场等待信号弹时和张孝恒聊起了家人,家常,这才是自然而然,不刻意,因为时间空闲,聊家常打发时间,很正常的剧情发展,最后他和张孝恒开了坦克回来,但是一路上被追杀,然后张孝恒身死也拖了两辆坦克下水,他们的回忆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我个人觉得自然而然穿插,我每一个都哭,对我来说都是不刻意的煽情,非常恰到好处,我觉得这条线的编剧真的厉害👍🏻,应该不是一个编剧吧?
总之吴专家这条线在我这里非常牛。
二,战争场面,就是特效做的不错,还是挺宏大的。
虽然有的时候感觉怪怪的,因为我不确定真实战场是否会用到电影里面提及的一些设备及战术,不懂这些也就看个场面,但疑惑埋心底了。
三,李想最后那个画面和剧情可以,终于不是说着煽情话了,那朵小花飘水里,然后结局我哭哭哭,整部电影有些地方让我心梗,吐槽,但很多地方也是让我一路哭,本来就是过敏体质,一哭鼻涕就出来了,一直擤鼻涕,幸好我知道自己泪点低,带了一个垃圾袋和柔湿纸去的,不然鼻子都要擦破皮了。
就这鼻子还有点痛。
我无语了,我真写着写着又忘了,脑海中一开始想着写啥写啥,至少我能肯定不止三个,现在记不起来了。
算了再来讲讲其他吧。
一关于陈飞宇,一开始看他出逃,虽然剧情无语,但我觉得演技没问题,因为一开始就说了,他得病了,就是呆呆木木的,我之前看过很多骂他演技的评论,我还想着他黑真多,这不是挺符合人设的吗?
直到他和那个杨传玉(是他吧?
就是给他读报纸想要唤醒他记忆的人,还是杨三弟,就记得大概姓杨)对视,姓杨的跟他讲报纸上的人名,他终于想起来了那里,就还是面无表情,我的天,他根本没表情,也感觉不到悲伤,然后镜头一转,他笑着面对姓杨的和李晓,笑得挺好的,这里表现开心也行,我才觉得他不会表现悲伤,他的眼睛和面部表情传达不出来,他木木的演的挺好可能就是本来就木木的,他笑的也挺好,可能因为他开心就是露齿笑这里也没问题,而他悲伤却表现不出来归根到底可能还是演技不行,演技不够呀,那个悲伤木的让我无语。
看过他的将夜,可能里面人设本来就不需要高深演技,我个人觉得虽然歪嘴但还行,觉得他演技还是有的,现在这一个画面我觉得演技不行,怎么他爸不调教一下,这个画面都能让过的吗?
还有就是他的故事线,编剧要付很大责任,不知道是不是他老爸干预,如果是,那他老爸负责。
二,朱一龙演技,前面讲了一点,我觉得前半部分完全不行,太刻意了,后面不知道我习惯了还是他渐入佳境了,我觉得还行了,虽然他剧情线我觉得有点差,这是编剧的锅,和他本人没关系,给妹妹糖吃也是一段特别刻意的剧情,为了煽动后面舔糖纸的情绪,但我还是进入了这一段情绪,我很讨厌特意把糖给妹妹吃这一段觉得很无语,但是他舔糖纸我还是哭了。
包括把花给别的战士闻的那一段也很刻意,因为没有铺垫,突然就开始演讲煽情,你的前因后果呢?
至少铺垫一个战士们想家了吧?
因为想家所以你把从家乡带来的花给战士闻。
就因为大决战你就突然说起了妹妹送的花,我是不太能理解的,但最后花飘在水上,我还是感动的。
所以我说低级煽情和高级煽情并存,就很多剧情转折没逻辑,挺莫名其妙的,人物很多说的话我个人觉得脑回路不对呀。
三,我刚才忘记了张孝恒的名字就去首页找了一下,没想到看见演员表,竟然是欧豪,我完全记不住他长相,以前对他印象是难看,我真对网上营销腹肌的男的没兴趣,我个人记忆里就记得有人发他腹肌说他帅的,我完全不关心,也记不住他,但是我觉得这里面演得好,还有就是吴专家竟然是朱亚文,完全没看出来,我惊了。
四,吴京演的傅崇碧是在站桩吧?
一直在那个破旧倒塌的墙面里面,向下面人传达命令也是地板上有个破洞,他也站在那里不动,站桩输出呢?
大概还有一些我想吐槽和夸的,但我实在没精力了,就这样吧。
个人对主旋律感觉还行,一般都会先看别人评论再决定,拼盘基本不太能吸引我,看得少。
这次冲动就只是因为看了那个片段。
总之对电影的评价我写标题了,我个人都对它的感觉就是这样,好哭是好哭,吐槽也是真吐槽。
说实话,第二部要比第一部好看。
第一部注重整体的宏大叙事,第二部则注重表现个体,表现人民志愿军的个人情感,以及他们在战场上的光辉形象。
第一部拍得有点太赶了。
文戏(联合国谈判)和武戏两条线,各讲各的,主旨不够连贯,双线切换得太快且不自然,观众还没从上段戏里缓过劲儿来,紧接着就切到下一段,导致观感上稍显突兀。
可能是陈导想在第一部里表现的东西很多,但两个多小时的时长,又显然不够。
这一部就好多了。
解决了细节铺垫不足,情绪调动不足的问题。
至少我在观影时的情绪起伏是顺畅的,没有哪个地方让我觉得有明显断裂。
再说战争场面。
第一部里的战场,多是狭窄曲折的山道,或是小树林。
我方的战斗方式多以偷袭伏击为主。
而这一部虽然有几场战役也是在树林里散点分布伏击,但后面的铁原阻击战就打得痛快多了,战场地形更为开阔,在观感上也更恢宏壮烈。
还有水闸战,夜袭战也都打得非常漂亮。
要说这一部最大的优点,还得是人物塑造。
在第一部里,每个角色都只是在我们眼前混个脸熟,其实我们并没有看到太多有关他们背后的故事。
第二部把这些坑都填上了,完善了人物弧光。
尤其是李家三人的戏份,简直不要太催泪。
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伟人的谋略和引领,更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志愿军。
我们的胜利,正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打下来的。
如果我们看战争类的史书,关于战争的死亡人数,只是一串数字,战争的代价,也被化约为一串简单的数字。
这些数字过于抽象。
虽然客观,但很难唤醒我们的切实感受。
无法让我们领略战争的残酷。
像电影里出现的一个兵种,叫战争记录员,他们专门记录战场上的死伤情况。
但许多时候,烈士的尸身一旦被炸毁,变得面目全非,就根本无法辨认他们到底是谁。
在战争时期,记录员所能记录的关于烈士的资料,少之又少。
战争的惨烈只在书里被描写,以及十分少量的照片保留下来。
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让真实的牺牲,真实的代价,被清晰、立体的呈现出来。
我们知道敌我在硬件上的差距,美军嘲笑我们没有重型武器,自以为能够随意蹂躏我们。
而电影则呈现出志愿军如何“抵近开火”,来提高对敌方坦克破甲的“精确度”,同时,我们得以亲眼看见这样做的代价是什么。
我们知道敌人兵力是我军的两倍,要守住防线,就只能死扛。
而电影则让我们见识到志愿军如何打出以一杀十的气魄,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志愿军》中有许多感人的地方,但最打动我的反而是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他叫什么名字?
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
”记录员反复询问着烈士的战友,他希望记下他们的名字,他希望后人也有机会记住他们。
…如今,我们可以从电影中纪念他们了,这是专为纪念他们拍摄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叫志愿军。
很遗憾,我们只有电影,很庆幸,我们还有电影。
即便电影本身仍有瑕疵,但我认为它仍然值得一看。
我也期待着,志愿军系列的第三部快点上映。
志愿军:存亡之战 (2024)6.7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战争 / 陈凯歌 / 朱一龙 辛柏青
看过《铁在烧》这部纪录片后再看《志愿军2》中的铁原阻击战,真的感慨万千。
这部电影的人物刻画是很细致,文戏和武戏交织,从武器专家、战损记录员,运输战士的司机,还有李想等李家三口,哪怕是出现了几分钟的小战士的故事线也很完整,展现了在抗美援朝这个宏大战争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一个个家庭组成了新中国。
而他们之所以一步也能退,也是因为在这残酷战场的背后是他们宁静温暖的故乡。
其中朱一龙饰演的李想这个角色是真的很鲜活。
他是爸爸的好儿子,他是妹妹的好哥哥,他是战士的营指导员,他也是祖国的好战士。
电影的刻画与朱一龙的演技让这个角色彻底的活起来了。
李想不只是李想 ,他也是千千万万个志愿军战士的缩影。
他牺牲前的最后一句话致敬了王伟烈士:请大家继续前进,一个李想倒下了,会有千千万万个“理想”站起来,因为保家卫国的理想永远不灭。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
即使他们在战场上舍生忘死,他们也只是一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冰冷的数字。
他们对祖国怀着最真诚深切的热爱,为了身后的祖国,他们会战斗到最后一刻。
而这些悍不畏死的牺牲,不是故事,而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历史。
不管看多少次抗美援朝的史料和纪录片,我始终觉得抗美援朝是一个奇迹,这是新中国真正的立国之战。
感谢《志愿军》系列将这场战争完整的讲述出来,这段历史不应该就这么被遗忘。
透过这部硝烟弥漫的电影,那些关于朝鲜战争的文字或纪录片口述都成为有血有肉的影像,影片视效对战争场面的刻画带给我巨大的冲击,足以振动我脑内每一根神经。
当铁原战斗的哨子吹响,第63军的战士们奋勇战斗至肉搏,抵进炸毁重型坦克,阻击了敌人一次次进攻。
观影时,我身体里的血液在飞速涌入心脏,心也好像跟着战士一起燃烧。
除了恢宏震撼的战争场面,更有别于场面见长的战争电影。
暗夜奇袭,迂回防线,炸水库等军事情节令影片跌宕起伏。
一营的战士,营教导员李想,军工专家和他的“保镖”同志……,在悬殊巨大的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谋和胆略,同样令人赞叹。
影片结束后,我仍然清晰记得这些年轻的面孔,虽血污满面,眼神始终坚定无畏。
朱一龙用“换人版”演技(所谓演谁换谁,一期一会)再一次击中观众。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朱一龙饰演得李想举起红旗插在战壕之上,旗帜残破仍迎风招展,战士的身影英勇而桀骜。
当然不止这一幕,还有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独属于中国人的含蓄,质朴的情感表达。
父子,兄妹亲人之间失散多年在战场上得以团聚;战友们淋着雨诉说对家乡的眷恋,轮番嗅着干枯的花朵向往着未来的“好日子”……所有人对祖国母亲清澈的爱,这一切一切的情感,最终都融化在八个字里:“保家卫国,舍身取义。
”
有军事专家说过,铁原阻击战是人类轻步兵的巅峰。
也是63军的志愿军战士,以钢铁般的意志以少胜多血战12日,计入现代战争史册的一场战役。
而今天的这部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也一定能够载入中国影史史册,对此我深信不疑。
最后,致敬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们,你们生而浩瀚,死亦伟大。
不能忘,不敢忘。
如果说《志愿军》第一部是在铺垫战争背景和介绍人物出场的话,第二部《志愿军:存亡之战》则开始落实到具体的战役和角色身上。
战役是铁原阻击战,历时13天的防御作战,我军严防死守,毙伤美军1.5万余人。
对这场战役,纪录片《铁在烧》做出了细致翔实的介绍。
角色故事则分为三条线索:教导员李想(朱一龙饰)立下“一步也不会再退”的誓言,像一颗钉子牢牢扎进阵地中;李默尹(辛柏青饰)一家三口互相守望关爱,在战场上团聚,展示了战斗英雄内心的柔情;以及从第一部延续下来的人物群像。
朱亚文饰演的军事装备专家吴本正在本片中有了更为具体的战法讲解和表达;以及张孝恒(欧豪饰)、孙醒(陈飞宇饰)、杨三弟(张宥浩饰)等青年英雄们的并肩激战,蜕变和成长。
当枪炮纷飞中,革命英雄们舍生忘死、浴血沙场,终于坚守阵地,实现了一场场逆袭,荡气回肠、慷慨壮歌,眼泪早已盈满眼眶。
A. 大场面:枪林弹雨齐奋战陈凯歌对大场面的把控无需质疑,第一部的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延续到了《志愿军:存亡之战》,依然是枪林弹雨,战火纷飞,恢弘画面结合激荡音乐,视觉效果饱满震撼。
航拍俯视镜头,鸟瞰大全景中,我军的坦克、炮兵、步兵整齐推进,朝着敌方的阵地勇敢前行。
子弹纷飞、枪炮轰鸣,血肉之躯无畏生死;坦克挺进,战机轰鸣,依然是以我们的有限武器,对抗装备精良先进的美军。
全景画面广阔大气,可以宏观把握整体战况;战术呈现行云流水,如同身临其境跟随推进。
无论是荒原中的骁勇善战,草坡上的集体誓师,暗夜里的静默备战,都有一种荡气回肠的宏伟观感。
B. 大格局:运筹帷幄巧迎敌在第一部基础上,陈凯歌更是对具体战斗中的技术细节,做出了细致有序的呈现。
该线索主要由吴本正引导,他深刻明白我方武器装备不如美军。
但是临危不惧、以弱胜强向来是我们的传统。
吴本正认真思考、悉心布局,以各种战法巧妙迎敌,最后更是直接挺进战场一线,近距离观察敌军坦克,甚至想直接开一辆坦克回来。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该片集中展现了许多我军切实有效的战斗经验,挖战壕、掘地道、布迷局、发信号、勇冲锋,如何利用地形巧妙布局,顺利扭转装备比不过敌军的劣势;如何群策群力、携手同心,以严密的纪律和钢铁般的执行力,有效击败敌军的一次次激烈攻势。
即便敌军有五万人之众,即便数倍于我们的兵力和远超我们的精良装备。
但是我们冷静思考,科学布局,在吴本正的悉心布局下,在所有参战将士的有序执行下,最终坚守住阵地,悲壮却又辉煌。
C. 大气魄:舍生忘死守阵地当然,在恢弘场面和高妙战法之后,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其中一位位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
李默伊、李晓等一家三口心手相牵,并肩抗敌;在炮火轰鸣的战场上,一把钥匙,一顿团圆饭,串联起了家人的牵念与温情,而张子枫也借由李晓的身世铺展,获得了展现演技的广阔舞台;
朱一龙和吴京的表演更是入木三分,仿佛本就是英勇无畏的志愿军;其他几位青年角色也都收获了各自的成长。
其中,孙醒已经有了松骨峰战役的宝贵经验,在第二部中有了更为笃定坚韧的气质;杨三弟则从第一部中玩不动巴祖卡的新兵蛋子,成长为本片中提着巴祖卡击败敌方坦克的成熟战士。
还有肖央饰演的赵安南,以及更多的角色,都在第二部中获得了自身的变化与成长。
当所有战士们呼喊着自己的家乡,舍生忘死地冲向敌军的那一刻,眼泪再也抑制不住。
感谢这些心怀大爱的勇士们,为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为了祖国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他们抛下了个人的生死得失,一往无前地朝着敌人的炮火冲锋。
为战斗英雄们放歌,向革命先烈们致敬,为此刻的幸福生活与国家富强,心怀感念并砥砺前行。
给3星是因为还能看。文戏尬得啊,确实大导演没有一丝丝接地气的感觉。战争戏还是能体会战争的残酷的。就是这戏是不是可以改名为“阿瑟传“以及老李和小李不像父子像哥俩,我说皮相,说互动就是拧巴(callback大导演不懂生活)哦,朱亚文演的是眼镜吴啊,演技怎么这么烂啊,非把搞技术演得疯疯癫癫。要不是知道是爱国主义题材我都以为是故意抹黑我国科学家的。哦,还有女主一个下部队快一年的人了为什么无组织无纪律。我小时候听说部队第一就是服从,第二还是服从,第三还是服从。现在从电视剧到电影都在推翻这个概念,所以我军到底要不要服从。
感动,没必要黑
半夜场真的如坐针毡,好难看!小喽啰的命不是命,说几句台词就去壮烈紫砂。有的形象也太刻板太降智了……
有一说一,比第一部好
《志愿军》2,为了朱一龙去看的,却依旧摆脱不了对陈凯歌的过敏,我泪点那么低的人,为了不被文戏硬煽情,楞是扛住了。一方面全程保持出戏(尤其总觉得陈凯歌在硬捧他儿子)另一方面全程很难受,想到当年就是这样用血肉之躯去堵枪眼,非常非常难受。无法产生壮怀激烈与豪情,只有代入普通人的深深痛苦。
比我预想要好很多,算是四部抗美援朝大片中战争动作场面把握最好的一部,比香港导演要写实多了,当然士兵精神状态还是很鸡血。由于只专注一场战斗,高层只出现了彭德怀,各种炮灰小人物的刻画也比较完整,情感上也更动人。
这是在侮辱志愿军吗…女性的塑造也是一塌糊涂 不要加任何感情戏行吗..
陈导还是没有魄力把阿瑟祭天。朱一龙值得点赞
怎么说呢,就是觉得分打低了,挺对不住志愿军的,打高了又挺对不住豆瓣的,好难评价啊
整体比第一部好是我没想到的…把阿瑟拍得比第一部更神虽然想到了但没想到神到这种程度…
“军长,我们回不去了。一营倒下了,你们继续前进!”致敬伟大的牺牲。
党日活动观影。陈凯歌没有在刻意文艺煽情的时候,还是蛮感人的。战士们谈起芒种的那一段,我和旁边的同事眼眶都湿了,脑中想起的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铁原阻击战,对面武器精良,而我们能做的战事准备,竟是开垦、灌溉、种花。当战士们呐喊着自己的家乡,甘肃陇西,四川宜宾,陕西苏北,铁原一战,震撼人心。最耐寻味的是文戏中直率的部分。因为工业良品率不高,战士只得“抵近投弹”,研发专家用一页笔记本写下这四个字,“抵近投弹!”四字有禅机。在实现钱学森弹道的射程之前,我们何尝不以血肉之躯,抵近投弹。和平来之不易,珍惜!
课本上的文字远不如视觉上的冲击让人印象深刻。又比纪录片柔和,让人容易接受也更让人动容。向最可爱的人致敬🫡强烈推荐!!
出色的群像刻画,刚重聚就分开的一家三口,疯疯癫癫的吴专家,带着各自心结淬炼成长的年轻战士们…有了前作的打底后,人物弧光更加完整感人。文戏武戏调和得当,战争戏份惨烈震撼,展现了志愿军的胆识和智谋,中间的间隙则把战士们还原成一个个有血有肉、饱满可爱的普通人,比如吴专家收集意见那场群戏,还有李响孙醒杨三弟年轻三人组的友情和朝气,都把人物性格铺了出来,希望还能在第三部里看到他们后续的故事。国庆第一天,这部上座率很高,我这场还有带孩子的和拄拐的奶奶来看。
系列第二部,还怕接不上整了前情提要,大框架是另一部英雄儿女,就是大喊向我开炮的王成,一家三口齐上战场,誓守铁原的63军,不打光最后一个人不罢休,战争场面硬实,完成了缅怀先烈扬我军威歌颂中国人硬扛能力的主旋律目标。
有史以来看过的最烂的战争片,没有之一,豆瓣评分居然能刷到7.1分,难以置信
唉
如愿看了第二部《志愿军存亡之战》,不负期望,无比震撼!喜欢电影每一幕每一个人物,尤其是朱一龙饰演的李想!陈凯歌导演指导的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宏大的战争大片,更展现出人性的光辉,诗意又浪漫,这些看上去似乎和战争片不合,其实不然,导演用一块糖和一朵花,用亲情聚散离合,生死离别,完整的告诉我们,当年的战士他们是无数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历史赋予他们责任,他们为了家人,为了后人,义无反顾的选择牺牲。作为主角的朱一龙,用细腻、生动又克制的表演,把导演的浪漫和诗意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来,使电影艺术得到升华。最后致敬那几代人的付出与伟大,感恩生活在如今繁华盛世,祖国万岁!
陈凯歌拍的什么几把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