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身为贵族和上层,心里却想着革命,想着挽救这个国家,他们背叛了自己的阶级,为了自己的理想。
影片多用大景别和长镜头展现革命。
鸟瞰镜头:表现士兵哗变与长官游说,士兵所穿的普通军装和长官所穿的华丽军服在镜头上表现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再因为镜头中全是士兵,只有长官一人,更显得长官具有一种势单力薄之感。
纵观整部电影,其最大的核心点,是电影中超乎寻常的“氛围感”。
这种氛围感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拍摄场景的宏大和人数众多的群演。
无论是一开始军营中的士兵暴动,还是后面军营士兵涌向广场,群演庞大的人数形成的“人潮”都极大的烘托了电影的氛围感。
而电影拍摄地点的选景也多选开阔地区进行拍摄,使得电影在拍摄“大场面”时也能够有条不紊。
虽然群演和取景是该影片氛围感的重要构成因素,但倘若没有最关键的演员,那这种氛围也只会是一潭面积广阔的死水。
所幸,演员们的演技同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甚至他们表演中所展现的强烈情感可以让我也受其引导,因此,影片的氛围也有了“神”。
在众多角色中最亮眼的无疑是作家雷列耶夫丶孔德拉季的演员。
他的出场并不是最早的,但却有极强的表现力。
在起事还没开始时,他脸上洋溢的自信总能给我一种胜券在握之感;当起义开始时,他的声音他的举动更是激动“狂热”到极点,尤其是军队出营起事时,他情不自禁地嚎叫更是把我的情绪也调动了起来,随着电影的节奏迈向高潮;而当起事失利走向失败时,他意识到“领袖”特鲁别茨科伊是个懦夫时,脸上那种神情简直完美展现了那种“感到荒诞可笑且不可思议”的反应,最后听着轰击起义军炮声时那种迷茫、绝望、恍惚之情也使我的情绪随之走向低谷。
同时,影片的拍摄手法也可圈可点。
影片很善于把握作为总体的“人群”和作为个体的“人”的关系,常常运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拍摄。
例如保皇党炮击起义部队那段,就有从拍摄整体转向个体(那个动摇乃至逃跑的士兵),而冰上炮击则是连续运用该手法。
这种拍摄手法很容易给观众带来很大冲击,其中身临其境之感自不必多言。
另一方面,电影的运镜视角也可圈可点,例如圣彼得堡总督劝降的第一人称视角、列阵后将视角转向上帝的俯视视角和骑兵冲锋时的马前蹄视角等等,都令人眼前一亮。
值得一提的是,当十二月党人向圣彼得堡总督开枪时,电影用了全片最漫长最精细的慢放特写,此时正好条过半(大致)很好的引导剧情走向最高潮的矛盾点,也算是剧情节奏把握不错的一种表现。
然而电影最大的问题也恰巧是在节奏上,或者说是剧情时间线上。
首先是开篇的倒叙,倒叙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个倒叙后作为故事开篇的时间线选择的相当差,而且在开篇连续跳线,可以说对整个电影的开篇观感是非常的差。
有了解这段历史看还好,没了解的人可以说是一头雾水都不为过,完全没有展现好开篇剧情。
而且前面还插了一段感情戏,这段感情戏想要表达的东西也模糊不清。
其次,为了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事件,剧情还包含了乌克兰地区的起义部队北上圣彼得堡的剧情,因此,整个故事常常在两边切换。
但是这个场景切换和穿插处理的非常粗糙,加上俄罗斯人名又比较难记,很多两边剧情切换时都让人看得莫名其妙一直到快结尾才差不多意识到。
更要命的是,剧情中很多时候都在打“哑谜”,这固然让影片更文艺了,但是哑谜的前提是要让观众能看得懂,剧情却对起义背景叙述甚少,几乎可以说是影片是直接就进入准备阶段,好像十二月党人突然一拍脑袋就要革命了。
要不是我们对“革命”这个词有好感,把他们当做叛军都是没问题的。
最后,影片角色实在是不怎么突出,尤其是十二月党人这里,角色太多又都很年轻,很多时候分不清谁是谁,角色之间实在缺乏鲜明特征。
相反,沙皇和他的那些大臣就无论形象还是性格都有很鲜明的差别,把角色特点展现得很好。
这些缺点加起来,最终呈现的画面就是:年轻贵族莫名其妙就要革命、起义军部队规模很大沙皇孤立无援、沙皇突然就有很多支持者起义军根本打不过。
但是事实上这些事情其实可以讲得更清楚明白,可惜都囫囵吞枣的过去了。
个人觉得,只要把南方救国同盟那边删去,把感情戏删去,好好把青年贵族想革命的原因展现出来,再拍摄一下农奴们的悲惨生活,故事就可以有条理很多了。
这样固然会少了例如南方起义军明知必死却也依旧“越线”前进的名场面,但却能增加电影剧情的紧密程度和逻辑合理性,也是可取的。
不过,纵使时间线那么混乱,结尾梦回巴黎却依然别有一番味道,也算是时间线混乱中少有的亮点了。
当然,作为一部历史电影,导演对电影剧情的修改显然是有很大限制力的。
尤其是,十二月党人起义这个实际上是破绽百出的,甚至显得有些浪漫到可笑的,结尾也不完美的历史故事。
因为以今天观众的视角,乃至电影拍摄的视角,十二月党人都是毫无疑问的主角。
但历史中十二月党人的起义过程却混乱可笑,他们的下场也都不好,以至于观众理所应当对这种结局不满。
可电影剧情终究不能去篡改历史,再怎么不满,剧情也只能是这样的结局,而我们也不应因为对历史结果的失望而去批评电影的剧情。
那么,抛开难以修改的历史剧情,我们又能从这部电影中体会到什么呢?
我将我的影评命名为《人潮》原因有四:其一、影片群演极多角色众多,这些人物如潮水般众多;其二、影片氛围浓厚,通过另观众的情绪随剧情进入高潮低谷,如同将观众置于浪潮之中;其三、电影的故事是一场由人的思想引发的时代浪潮;其四、我的感悟与其有关。
正如我评价时曾提到雷列耶夫的演员表演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一样,如果他是正面的最佳演员,那么尼古拉一世就是反面的最佳演员。
在此前立皇储的时候,和大臣误以为康斯坦丁是为新皇时,他的神情总是充满迷茫和怯懦,眼神既不坚定更不自信。
但当他意识到十二月党人要威胁沙皇一族时,他几乎是瞬间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沙皇,他的神色坚定而不容动摇,眼神之中满是上位者的冷漠和不容置疑,那些不支持他的大臣也被他折服听命于他。
当浪潮没来时他宛若无根飘荡的浮萍,好像谁都可以摆弄他的命运;但当浪潮来临时,他却比谁都扎根得更深,他清楚自己是谁自己该做什么。
当他在广场宣言时,德高望重的圣彼得堡总督也服从他的指令去劝降起义军;当周边百姓起哄说他时篡位者时,他神色没有一点动摇,而是置若罔闻的继续他的安排;当他只身冲入一只队伍中却发现对方是起义军时,他便很快得把嘴角的一点欣喜抹去,而是出于上位者的架势去问他们是不是真的选择与他为敌。
我清晰的记得那支部队没选择抓他而离去的时候,他们的领袖在人潮中回头的样子,他在人潮中被裹挟着前进,看似声势浩大却没有选择终点的权利;新沙皇尼古拉一世孤身一人,却没人能左右他的选择。
与之相反的是,十二月党人在起义前自信且坚定,但真正执行起义是却混乱迷茫。
由人群汇聚的浪潮可能席卷一切,也可能只是不起眼的浪花。
并不是所有人潮都不可阻挡,也不是所有人潮都能被轻易操控。
只有目标明确意识清醒的坚定之人才能在人潮中乘风破浪,选择自己的结局。
СОЮЗ СПАСЕНИЯ台词摘录:①судьба меня уж обрекла ну где скажи, когда была без жертв искуплена свобода погибну я за край родной②я изменил России навсегда на свободу без жертв ③я цельно жизни своей полагал поставить власть российскую перед своими подданными 看完电影最大的感受是感动和无奈,没有一个人是十恶不赦的,但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贵族愿意为了人民革命舍弃一切:身份、地位、家人这些都不重要,只为了伟大的自由和宪法。
安娜对谢尔盖说“тебя все любят”,她说所有人对她放行甚至鞠躬仅仅因为她是他的未婚妻,而谢尔盖却说:“明天要么我们所有人都死要么获得胜利”。
或许这就是明知不可而为之者吧。
沙皇在下令开炮前仍说,想离开的可以离开,我不会记住他们的名字。
可是没有人离开。
直到军官第一声下令时,战场上仍无人动弹,对面是“叛军”整齐的队列,这边士兵们站在装好弹药的火炮前,不愿动作,或许是因为炮口对准的是曾一起训练的朋友,或许是他们认同这群所谓“叛军”的理念。
在影片结尾,尼古拉一世判处五名十二月党人绞刑,其中有三人的绳子断裂,与历史不同的是这三人没有被重新处以死刑,而是突然出现了影片开头的场景:所有人兴高采烈地庆祝战争胜利。
但当我看清谢尔盖帽子下的鲜血时,我就知道这也只是幻象,但如果真的是这样该多好。
影片整体来说主要是凸显了十二月党人的光辉形象,我们并不知道历史上是否真的如同影片中讲的那样,无论是沙皇还是平民都曾为所谓权利属于人民这一理念动摇过。
但至少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出没有人不因这场伟大革命而有所触动,这场革命永远地改变了俄国。
希望未来仍有千万个十二月党人愿意出现在特殊时期的历史舞台上,也希望这样舞台永远不会搭成。
1821年一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贵族军官成立革命组织,谋划起义,主张建立共和国或君主立宪政体。
1825年12月14日,乘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死亡,先后在彼得堡和乌克兰发动起义,均遭失败。
后五百多人受审,五位首领被处死,一百多人被流放。
他们因此被称为“十二月党人”。
1825年11月19日(公历12月1日),在南方塔甘罗格军港检阅军队的亚历山大一世突然病逝,8天后这个消息传到圣彼得堡,宫廷内部出现了一片混乱。
按照皇统世系,亚历山大一世去世后,皇位应该由他的大弟弟康斯坦丁继承,但康斯坦丁因为与同一个皇族没有血缘关系的波兰女子结婚,已宣布放弃皇位。
亚历山大一世生前指定了第二个弟弟尼古拉为皇位继承人。
但有关的诏书在亚历山大一世生前并未公布,而是密藏于东正教教会、枢密院和国务会议。
因此出现了尼古拉向远在华沙的哥哥康斯坦丁效忠,而康斯坦丁坚决拒绝皇位,并根据亚历山大一世的密诏向在圣彼得堡的弟弟尼古拉效忠的场面。
因华沙与圣彼得堡相距遥远,往返书信无法及时送达,因此在俄国形成了十余天皇统中断的混乱局面。
十二月党人决定利用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势,赶在皇位继承人尼古拉举行再宣誓继位的12月14日(公历12月26日)前发动军事行动,迫使新沙皇和枢密院宣布改制。
他们选举了近卫军团长谢尔盖·彼得罗维奇·特鲁别茨科伊担任起义军总指挥,并且拟定了《告俄国人民宣言》,宣布推翻沙皇政府,立即召开立宪会议,成立临时政府,同时宣布废除农奴制,解放全国农奴。
12月14日晨,由十二月党人军官带领的近卫军团体按照计划开进彼得堡的枢密院广场,在彼得一世的纪念像下近卫军排列好战斗方阵,到下午起义军人数增至3000余人,周围还有2万余名拥护起义的老百姓。
然而尼古拉一世早有防备,他在12月14日凌晨就紧急召开国务会议宣布继位,又命令枢密院议员向他们举行效忠宣誓。
然后又派出大量的军队将枢密院广场层层包围,这时原定担任起义军总指挥的特鲁别茨科依临阵脱逃而不见踪影,起义军和周围的老百姓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因而延误了战机,而便于尼古拉一世调兵来镇压。
在尼古拉一世数次下令开炮之后,广场上响起了激烈的炮声、枪声、人喊和马嘶声,起义最终被镇压,被打死的起义军官兵和老百姓共计1271人。
起义失败后,沙皇政府成立了“秘密审讯委员会”,对参加起义的人进行审判。
十二月党人领袖彼斯捷尔、雷列耶夫、彼得·格里戈里耶维奇·卡霍夫斯基、谢尔盖·伊万诺维奇·穆拉维约夫阿波斯托尔、别斯图热夫·柳明以特等罪被处以极刑。
有数千名起义参加者被处以重刑,有121人被流放到人烟稀少、寒冷荒芜的西伯利亚服苦役,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自愿抛弃优越富足的贵族生活,离开大都市,选择跟随自己的丈夫的长期流放的生活。
普希金为了纪念她们写了《波尔塔瓦》
此片较好的还原了历史真相。
当时的十二月党人,就是一群理想主义者、愣头青。
也正是那些理想,让十二月党人的诗歌、小说等作品,很受推崇:浪漫主义、可歌可泣、富有悲情色彩,感染了很多人。
但在政治上,他们比较幼稚,受到法国民主思潮的影响,初衷虽好,但方式不恰当,同法国革命一样存在大量的滥杀无辜。
对沙皇尼古拉有适度的美化。
即使是后来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改革,也是存在很多缺陷的。
片子也包含着目前俄的政治信号,普大帝一直都不赞许十二月党人的。
俄国内一直存在“改良”、“向西看”的声音,但大帝很清楚那样的路线走不通。
西欧与美帝并不接纳俄。
要生存下去,要真正“救国”,就只能以本土俄的方式继续下去。
骂娘容易当娘难,当政者比公知更懂治国,更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何时解决比较恰当。
改良也得慢慢进行。
我对俄国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一直很感兴趣,一群俄国近卫军,沙皇俄国贵族精英中的精英,本来是统治集团中的既得利益者,却站出来反对沙皇专制,没有什么阴谋诡计,直接列队到了冬宫广场,他们的贵族精神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完全背叛的自己的阶级利益在追寻民族国家的解放与自由。
这次看《救国同盟》把这段历史搬上了大银幕,了解当代俄罗斯历史新的叙事态度。
我当初看《无畏的上将高尔察克》的时候,就鲜明的感觉到俄罗斯当代历史题材电影的新的历史态度,他们把苏联74年的那种布尔什维克的历史观彻底抛弃了,重新去对接彼得大帝的传统,这点在这部最新拍摄的《救国同盟》中表现得也非常明显。
男主角的大哥是国王,国王答应等他百年之后把国王的位置交给这位三弟。
男主角当然推辞了,我觉得二哥更合适这个国王的位置。
大哥说我就看好你了。
很快大哥就去世了,男主角继承了国王的位置。
但是大魔王等人却想趁着男主角的根基未稳想要推翻男主角的统治。
大魔王他们的借口就是他们效忠国王的二哥,但是新国王的二哥根本就不想当国王。
大魔王的同伙在广场上对男主角发难,男主角派了说客结果这伙人把国王的说客杀了。
男主角就亲自过去劝说,可是对方根本不予理睬。
于是男主角下令骑兵出击,可惜骑兵的进攻被击退了。
男主角命令把炮兵调过来。
大魔王的同伙以为男主角不敢开炮,所以依然不撤退。
但是国王还是下令开炮了,很快大魔王的同伙就被击败了。
大魔王还不死心,还是选择继续增援友军。
走到半路被效忠男主角的军队拦截了下来。
因为对手有炮兵和骑兵所以大魔王还是战败了。
乌合之众还是成不了事。
大魔王和同伙都被吊死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世受皇恩的一群人里面竟然也会出反骨仔。
吃里扒外的东西都该死。
《救国同盟》,故事的主线讲述1825年俄国的十二月党人起义。
故事的主角则是十二月党人里的一个骨干,叫谢尔盖·伊万诺维奇。
十二月党人,因为参加了打倒拿破仑的战役,接触了西欧的进步思想,想改造俄国陈旧落后的农奴制度,想在俄国也搞君主立宪。
故事的优点有,服装精致、雪地里的政变,围攻参议院的场面宏大。
但是缺点就是,线索实在太多。
原本这样的起义肯定有很多方面的故事线,导演和编剧应该集中在几个主要人物和故事上。
但是,这个故事显然是东拉西扯,又描述远在乌克兰的主角,又描述几个在圣彼得堡的救国同盟骨干,还有兼着描写亚历山大一世沙皇,和继任的尼古拉一世沙皇,实在有些让观众摸不着头脑。
最精彩的高潮部分,那些起义党人,居然把军队一字排开,对峙在参议院门口,就指望沙皇屈服,实在太过幼稚。
面对沙皇的近卫军的大炮,他们才意识到所谓对峙实在太愚蠢了。
看完了这部俄罗斯战争剧情电影:《救国同盟》,一般,导演竟然站在沙皇封建专制的立场上讽刺十二月党人的革命起义,太迷了,民主他不香吗,非得去跪舔专制,俄罗斯现在的社会意识很迷,前苏联老大哥的一切物质财富被挥霍的差不多了,精神财富也被掩埋,想想蛮悲凉的,乌拉!
救国同盟是一部俄罗斯历史片,讲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的故事。
一群参加了俄法1812年战争的军人,梦想改变俄罗斯帝国,试图推翻沙皇专制。
叙事和画面都较为宏大,这是我比较喜欢的原因!
剧情虽然有些松乱(三代沙皇贯连起来就是19世纪的俄国改革的全景了),人物塑造的非常好,起义者们有坚毅有胆怯也有迷茫,但他们身上都有一种革命者天然的受难与深刻气质!
让人油然升起一番敬意!
也不得不说,这场革命是必然失败的!
从头到尾,十二月党人都是带着殉难性的信念和自觉准备着、等待着。
抛开救国同盟的缺乏核心领导力、宋襄公式的战略部署,整个起义都是仓促中不断高潮然后戛然而止,似乎革命的暴力一直都在克制着,不论是革命者的一方,还是尼古拉一世的一方。
他们的身上有着军队国家化那个战争时代的文质彬彬和谈判精神,也有近代革命者身上的殉难气质,难能可贵却也终将谢幕。
最后说一句,革命终将是要流血的,势必要付出残酷的代价,或是个体的生命,也或是家族的存亡。
但如果你不去成为英雄,那必将是什么也改变不了!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近代以来无数中国革命先烈的身影,他们值得我们以敬意!
对历史的深情和敬意,是让我们自觉承担起责任与重负,带着对命运的关怀与热爱走下去。
(历史应该让人变得开阔,而不是陷于虚无的堕落和个人偏执的争吵)
场面很宏大,人物形象比较单薄,那段历史不了解不做评价。
服装道具都到位,就是叙事愁死人。
救国同盟 2020.1.9好熟悉的街道、城堡和宫殿。至高权力就是法律。狂人才能改变世界。未来由现在决定。裹挟。
7.5/10 这片比看之前预期的要好。之前看的不少批判点(立意模糊、抹黑十二月党人等等)并不认同。要说缺点就是线络有些散,角色塑造并不亮眼,以及审美上和剪出来的宣传片不是同一路数。最后的绞刑,响起的确是胜利的轻松配乐,男主在死前记忆回返一切的开端,这片的结尾单独值半星。
那时候的沙俄宫廷果然欧化,从装潢到礼仪服饰都很像法国
近几年最好的俄国电影
画风、配乐、服饰皆美
人物能再多一点吗导演
1. 一下接受不了这么多陌生角色2. 剪辑略生硬3. 很多情节虎头蛇尾4.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节奏有点慢,喜欢这个故事,可惜理想主义者就是理想主义者,七分
虽然画面整挺好,但这故事讲得稀烂
《三国演义》里曹孟德评价袁本初是“干大事而惜身”,算是给老袁钉在了耻辱柱上。不过纵观历史,干大事却惜身反而是常态。十二月党人的军队在元老院广场进退失据,既不攻打冬宫也不控制沙皇,干站着想“感化”统治者,最后悲剧收尾。对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水兵攻冬宫,武昌起义被发现擦枪当机立断GTMD的果断,实在是差了太多。另外说处死十二月党人是尼古拉一世执政三十年唯一的污点,也太给他开脱了。
所有的场面、人物都是那么的鲜明、活泼、生动,比苏版《战争与和平》要好的多!导演的表现手法大气、明朗、有条理,人物形象、画面、音乐都属高水准,唯一不足就线头太多,觉得扭在一起有些乱(主要是我欣赏水平差)。基于这一段真实的历史,不得不衷心佩服俄罗斯曾涌现出这些追求法制宪政的人格高贵的精英们,同时不得不感到呕心的是:在这个国家里,精英总是被邪恶势力所荼毒,俄罗斯—这是一个以伤害本国精英为荣的民族。
一群背叛自己阶级的人,被沙皇镇压。其他的,我是真没看懂。但是B站的剪辑是真的好。
这片槽点满满,既然片子叫救国同盟,那十二月党人肯定是重头戏,但这片在叙事上非常流水账,完全没有说清楚他们起义的思想来源和行事逻辑。给十二月党人的演员虽然清一色是帅哥,但整个片中他们的样子就是一群中二少年(那个作家尤甚),谋划过程跟大学生商量周末去哪玩一样,起义时的他们就像带着一帮傻子去送死一样,除了狂喊口号啥也不会,这拍得就很让人质疑他们到底搞半天是在干嘛。人物太多但也没一个个都安排妥当,弄得我看的时候也很混乱,其中的女性角色我看根本就是可有可无,一点剧情作用都没有其实还不如没有。这片最讲究的地方到是放在制服和战场还原的地方上了,所以我觉得称这部电影为《十二月党人起义大型Cosplay》反倒比较妥帖。俄罗斯电影除了萨金耶夫天天琢磨去欧洲拿个奖之外都只靠帅哥了嘛?越来越没灵魂
完整的演绎了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始终,雪国的彼得堡广场枪骑一战虽然短暂但极富战争美感,赋予这个小众的贵族革命事件应有的历史地位。
没完整看过,只看了个别片段。对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增加了更多的了解,感觉很震撼。其中关于枪兵列阵的战斗很有感触,帮助我了解了很多近代战争的模样,也帮助我完善了关于同时代,中国战斗里关于战争的想象力。应该完整看一遍这个理想主义的片子,挺有意义的。
剧情极佳的历史片,政治面前通过双方剖析,没有对与错,希望以后的现代政治片能动动脑子
所以十二月党人有什么资格让近卫军陪着他们去送死呢
建议配合油管epic history TV频道对十二月党人人事件的介绍,不然看的云里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