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掉“同性恋”这个标签后,仍是那个关于“父母想要的‘我’”与“我想要的‘我’”的古老矛盾;特别是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
没有指责黄妈妈的意思,但她的想法在这片土地上非常典型:1.你以前是个听话的好孩子;2.你现在的所作所为让我们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3.你为什么不能和其他人一样?
“听话”、“规矩”、“在亲戚朋友面前有面子”,这似乎是这里维持“和谐”亲子关系的最重要的三点,且给与配合的主动方都是孩子。
可一旦孩子生出一点点自我追求的意识,一旦他们稍稍偏离了父母为其设定的“正轨”,一旦孝顺的“顺”字不再是百分之百,这层脆弱的表皮就会脱落 。
所以,子孙辈的性取向并不是家庭的根本矛盾,它不过是让其潜在的、休眠中的冲突爆发得更加激烈而已。
导演估计是想借这些被他拍下的生活中的细碎的镜头告诉他的妈妈:他一直是他,现在和以前没得什么不同——依旧爱父母,爱朋友,爱生活。
作为一个儿子写给妈妈的自白书,它足够真诚;但作为一部面向更多受众的短片,它的镜头太琐碎,文案又近似郭氏风格。
不过,无论观众是否属于少数群体的一员,这种在家人与自我之间奢望求同存异、寻求理解与和解、充满爱与矛盾的争吵,或多或少能引起当代年轻人的共鸣。
希望导演的妈妈能体会到他渴望传达的那股直白而真挚的情感吧。
新一代影像创作者明显有一种去宏大叙事的趋势,大家厌倦甚至厌恶了家国语境和集体主义,越来越原子化和苦咖啡化,只不过这部短片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这部片子呈现的东西,我只想说对于一部影片,这也许是个很好的起点,但是个很糟糕的终点。
我在想,喜欢你好李焕英的人和喜欢这部短片的人群是不是有很大交集,像我这样全程冷漠脸看完李焕英的人果然对这部短片也没什么胃口。
真诚是一个艺术作品的基本底线,什么时候被抬到决定优秀与否的高度上了?
只是举着真诚的旗帜,把自己和亲人的私生活直接扔到观众面前,这不是创作,这是摆烂好吧?
甚至有一丝消费亲人痛苦的嫌疑。
真诚是孜孜不倦的挖掘,是借由创作发现自己曾经以为诚实的虚伪,发现自己都被吓到的东西。
不经咀嚼和再创作地直接呈现作者自身的经验,实在是缺了些创作者的风骨。
温州有句俗话叫“躺草地上让蛇咬”,很能形容我对该片的感受,我不知道戛纳在鼓励什么,就好像在说:只要你卸下包袱,你就成了,就这么简单。
拜托,向观众暴露伤口很酷吗?
单纯这么做,我只觉得投机和偷懒,懒得往前多走哪怕一步,除了借由片子把矛盾转化成作者的自我享受,没看到任何真正对此问题的反思和见解。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这部片子真的有悖于我对电影的认知。
它是一个有真情实感的家庭录像,但它真不是个影片。
如果这也算影片,未免太小看电影了吧。
电影多少还是要有点智性层面的难度的,我不是在说什么工匠精神,而是创作电影是在激发作者各个方面的极限,否则也太无趣了。
如果将这份创伤作为一个再创作的故事的内核,我要向你敬礼salute。
PPT式的拼接+堆砌的旁白,无意义的车流路灯,这样做作的面貌就叫诗电影了?
同是表现浙地、家庭,《春江水暖》那样的片子才倒是诗电影吧。
不太认同阎连科特意发明一个词汇来反对这种他所谓的“苦咖啡作品”,我也喜欢卡佛啊门罗啊这些人的小说,这些作品的内核都足够广阔和深邃。
我也觉得聚焦个体是很好的创作路径。
但如果阎连科反对的是这部短片这样的苦咖啡,那我双脚支持。
“人生并不是一个模版”——孩子“为什么那么多人都那样呢” ——母亲“因为那不是我”——孩子“我和你爸花那么多钱打造出来的,是这个样子,我都不敢想,越想越疯,我跟你爷爷怎么说,跟你舅舅,大姨怎么说,别人该工作的工作,该结婚的结婚,你哪里做到了?
”——母亲“所以你就像我依照着你的期望活着?
”——孩子“那也是正常的,你的人生才是正常的,才是有希望的”——母亲“那我的人生对我来说有希望?
”——孩子“你有什么希望?
”——母亲“过得开心”——孩子“所以你开心,你走的不是一个正常人的道路,你想想我养你为什么,不就是为了光宗耀祖,发扬光大,你什么都没有吗?
中国的社会就是这样吗,我真的生出怪物来。
你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啊……(哭声)那么听话的小孩子,我后悔了,我做了什么,都是我的错,这么乖的孩子。
”“你没有错”(哭声)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我不想让我妈难过,但我也不想成为我之外的人。
when I look at me,It's me. A child who keep searching.——director Shuli Huang这部电影,它独特之处在于,孩子与家庭有有联系,孩子无法独立追求自己的生活,但是他又没有妥协,因为他没有资本去生活,短片里的很多独白显得矛盾,但依然不影响整部影片传达的八零后孩子的母亲的思想与新时代的碰撞,八毫米胶片拍摄出来的朦胧感与颗粒感觉太过于真实了,其实也就是那一代的母亲正在被淡忘,回家看看母亲吧,不管你有多恨她,记得看看她,别怪她,她其实背负了太多太多。
#第七十五届戛纳电影节酷儿金棕榈最佳短片《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中国大陆)
“母爱的本能能够打败任何传统文化,你们的妈妈之所以乐于臣服传统,根本不是什么时代局限性,而是只有一个原因,不爱孩子。
”这是在网上看过的一段关于母爱的话,我把最后的“女儿”改成“孩子”是觉得套进任何一做爱都是成立的。
妈妈走不出这世道设下的怪圈,只要不是从众的、随众的便是错的。
看到她用不正常去否定自己的孩子,用怪物去定义自己的孩子,用付出去绑架孩子。
这是一代代传统父母索取式亲情关系,作为承受方的孩子,从来没有人问过孩子是否想要这些。
如果这些爱,是有条件的,孩子又能否拒绝呢。
答案,不言而喻。
我没有资格去责怪父母,可他们要是真的在意孩子的话,又为什么觉得他人漫不经心的关心与唾沫重要过自己的孩子呢。
说到底,孩子开心,做真实的自己如果跟自己的本意冲突的话,那便是不听话,甚至能上升到不孝。
他们要的,从来都是听话的孩子。
上辈人的“古板”认知,只认为对错,却从未深想“对错”从何而来,谁又能裁判?!
转头一看,发现同龄人有着这种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数,终究不是个体的问题。
大环境下的随主流,各种意义上的封闭让少数群体毫无生存空间,他们要么挣扎着生存,要么直接融入人流中,扮演着好丈夫、儿子和爸爸的角色,欺骗他人也试图瞒过自己,害人害己。
在夜深人静时,又是否能面对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呢。
他们在寻找,他们在漂泊,他们无处可去。。。
妈妈的沉默,沸腾地沉默,那沸腾到令人窒息的声音,这一切注定了无解。
成长环境以及周遭人的“关心”让她压力大到盖过对儿子的爱,寻找不到合适的出口,只能埋怨,怪自己,怪儿子,怪当初的每个选择。
她把自己束缚住了。
另外,这其中的父位缺失,也是很值得探究。
父亲,他真的不知道吗?
倘若是真的不知道,我只能摊手。
反之,他在这场家庭“战争”里隐形了。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我的内心满是愧疚和自责。
我想逃避,想躲得远远的。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你的脸上满是失望和不解。
你万般无奈,你反身自问。
过去的欢笑,亲密,无话不说,现在的伤痛,隔阂,沉默不语。
和妈妈散步时拍的晚霞一部非常个人,但又不只属于个人的作品。
感谢黄树立,感受到了满满的真诚与感动。
电影里母子的对话,让我想起几个月前与妈妈的一次夜聊。
那天夜里我们聊了好多,我差点告诉她我喜欢的人是男生。
当时,我刚结束了一段感情,好长时间都郁郁寡欢。
我刻意不想表现出来,希望可以瞒过所有人,可还是没能逃过妈妈的眼睛。
老家金色的麦浪那天家里来了亲戚睡不下,我让出床挤到妈妈房间,睡在她的上铺。
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妈妈问我最近感情上是不是出了问题,看我一副憔悴的样子。
还没等她说完我就憋不住了,泪水不停地往外冒,抽泣得说不出话来,像个受了天大委屈的孩子。
给妈妈过58岁的生日妈妈见状不停地安慰我。
说了好多诸如: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还年轻,以后慢慢找,优秀的女生多了去了之类的话,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当时的心情。
我曾经有一万次,想在她说到女生提起婚姻前就打断她的话。
和她说,永远不可能,我喜欢的是男生!
可是我说不出口,我害怕,只想赶紧转移话题,偶尔急了还会发脾气。
虽然内心不想逃避,可每当面对他们的时候,总觉得心怀惭愧,像一个生来有罪的人。
过年在老家吃的年夜饭那天夜里妈妈也和我说了好多藏在心里的话,都是有关她和爸爸的。
说着说着她也开始抽泣起来,我顿时不知所措,平日里那么要强的人,没想到脆弱的时候那么的令人心疼。
她说我好傻,和我爸爸年轻的时候一样,痴情。
妈妈在老家种的多肉夜更深了,人也更感性了。
有一瞬间我感到和妈妈之间似乎没有任何隔阂,我们是那样的聊得来,我想告诉她那个在我心里埋藏了多年的阴影。
当我准备开口时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绕来绕去,东拉西扯,最后还是忍住没说,我怕她一下子接受不了,她心脏不太好。
胡乱扯道:希望她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对我抱有太多期待,今后的我一定会让你很伤心。
回家串门时看到的一颗古树这样一说她反而更不安了,各种试探我,套我的话。
她叹道:唉,没办法,你是六月份出生的牛,生下来注定要比别人命苦。
(妈妈有点迷信)她不知道我要和她说的,是她这辈子想都没想过的:我的儿子是同性恋。
夜聊直到凌晨四点多,困意不断袭来,我们互道晚安后各自睡去。
缄默后的夜是那样的安谧,好像这漫漫的暗影里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两个互相守望的人。
听说熏一熏可以保清吉平安之后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谁都害怕当初的促膝谈心变成今后的避而不谈。
我有预想过最坏的结局,也有幻想过最好的样子。
我一方面为坚持自我,向往自由而努力,另一方面又害怕连累家人,害他们和我一样活在阴影里。
终有一日暴风雨会到来,要么勇敢面对,要么继续逃避。
会抗争到底还是低头沉默?
会遍体鳞伤还是风和日丽?
谁都不知道。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谁都没错。
和妈妈一起游于抚仙湖当我再次望向你的时候,我知道我们都深爱着彼此。
看完了。
好多话想说。
去年过年,树立说想拍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中间我们很久没联络,十月的某一天,在温州,我和树立约在一家巷子的咖啡馆,他带着他的八毫米胶片,说最近一直在记录一些素材。
咖啡馆在巷子深处,我们需要往里走很久。
六年了,他总是会走着走着突然停下,把一些有感觉的景或物记录下来,对此我已经习以为常。
不仅是为了拍这个纪录片,对于生活他也一直如此,边走边记录。
摄影机是他的另一双眼睛。
我问他,有什么打算吗,疫情还回美国吗,他说不知道,想回。
我又问,那你在温州呆多久。
他说不知道,把片子弄完吧,但要弄的东西太多了。
他说昨天和妈妈进行了深度对话,算说开了,后劲十足。
当时我只是笑着说有多足,他也很夸张的说后面给你看,感觉这个片子后期剪辑的时候会很完蛋,反复来回听那些,蛮崩溃的。
再就是我们聊一些未来,人生和情感困惑,一个普通平常的午后date。
记得喝完咖啡他觉得饿,但是那条路上的三姐妹糯米饭不知道为什么关了,于是我陪他买了个饭团。
那天天好蓝。
直到今天,我看到了这份影像。
我不想说“片子”,那听起来太商业了,而这二十分钟太私人了。
在六月的第一天,我看到完整的成片,不带任何朋友滤镜来说,它高于我预期太多了。
我不是性少数,成长过程中也没有遇到过性别困惑,我震惊于能把这样私人私密的感受,扩大到让更多人去共情。
这也是第一次看树立的片子产生这样强烈的感受。
他所经历的痛苦、struggle、迷茫透过这些细碎的画面再次在我脑海中拼凑,过去的一些对话,一些笑着说的无奈,又在我记忆里滚了一遍。
他这次太敢了,好敢。
树立妈妈的声音一响起,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
其中有很多是因为同学七年,了解到阿姨的可爱包容外向性格(我封为瑞安赵涛),但即便如此,谈到这样的话题还是会。
评论里很多说声画不同步的 ,像vlog的各位你们不觉得声画同步才更残忍吗?
他一直在用画面消解这种沉重和痛苦。
第一次写长评。
我太喜欢了,喜欢到我愿意放弃思考给五星。
看完第一分钟我的感受就是一句我草和一身鸡皮疙瘩,第七分钟实在不行了只能暂停。
这也是我最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看到海报都觉得悲伤,然后发现人悲伤到极点是流不出眼泪的。
我觉得片中讲的是一种中国社会中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人们共同的困境(性别取向、心理疾病、不婚主义、学艺术等等)。
上一代人的包容开放更多出现在这一代人的笔下,是一种被美化了的理想状态,而大多数现实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提问:你让别人怎么看我?
我怎么生出了你这么个怪物?
这种困境的形成很复杂,传统、文化、制度等等,像是无法撼动的山,搬不动移不掉又找不到翻过去的路,家长和孩子都被困在其中,只能反复问自己:是我的问题吗?
中式家庭中父母子女好像总是捆绑关系,不是在索债就是在还债,用相互折磨表达爱意。
每一种糟糕的家庭关系都能在其中找到映射,片中妈妈的台词我一模一样从我一位患抑郁症的朋友的母亲那听到过,即便只是旁观也觉得很窒息。
我认同影像中的一些情感是无国界的、能共通的,但大概只有在这里成长起来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片子里面的那种复杂情绪。
我的母亲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但是她没有守住,转而和我父亲分享,和我姐姐讨论:我会变吗?
我是不是只是踏错了一步路?
他们疯狂给自己洗脑我不是同性恋,即使他们翻到微博里我和男友的合照,他们也只是疯狂跟自己说这只是关系很好的朋友。
“你看他好像和其他人也会这么亲密地拍照。
”中国人养育自己的后代好像都带有其他目的,好像必须要传宗接代,必须要光宗耀祖。
传统的男权社会不仅裹挟了我们,也裹挟了我们的父母不能让他们的子女与社会相悖。
导演的母亲说“我花那么多钱把你打造出来的是这个样子,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
我的姐姐告诉我,爸爸在发现我的秘密后跟她谈话。
“我觉得当初我们来到长沙是个错误的选择,是不是我们呆在郴州,呆在我们那个小地方,他就不会这样了。
”人固然是逃离不了社会的,我们的父母也面对不了来自亲戚的重重压力。
人也不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每当我将自己与传宗接代人口繁衍割席的时候,我爸只会说一句,“你怎么这么自私”。
可是真的很抱歉,我们不能活成你们想要的样子。
同样是电影学院的学生,我的父亲从未奢求我能成为一名大编剧,能在北京混出名堂。
他只希望我能够在两年之后毕业回到长沙,住在他们给我买的房子里,把我初中最好的女生朋友娶回家。
他们供我读书成长,却不希望我有独立意识,他们想把我牢牢锁在身边,这样我就不会改变,我就能成为他们期望的样子。
我仍旧没有正式和父母坦白自己是个同性恋的事实,他们在这一段风波过去之后仍会在餐桌上和我提起要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什么时候买房,以后要怎么给我带孩子…但他们其实也知道这些可能不会再实现,但是他们只能不断给自己洗脑,让自己好受一些。
或许在我25岁的时候,我会和导演一样和家里再有类似的谈话。
我们没有错,父母也没有错。
我们小时候很乖很听话,但是现在我们不能了。
对不起。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我希望你能看着我,告诉我能够做我想做,爱我所爱。
看完《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跟广东某著名电影自媒体说,这,不就是去年在PYIFF看的《再见,乐园》吗?
不是揶揄,也不是开玩笑。
虽然那部电影,有被贬异为中学作文PPT,但也有声音说,个体记忆,珍贵难得。
我是真觉得,这部亮相坎城的短片,也可以改名叫《再见,乐园》——毕竟逝去的温州/故土/家庭回忆,本就是一个乐园式存在。
只不过,它以自身为镜照,看似朦胧摇曳的镜头,似乎一直在寻找和瞄准的焦点,最终戳中现实的位置,更个人,更私密,也更准。
再以20min不到的短片体量,它并不会引发PYIFF观看时的争吵,毕竟那可要一个半小时,会吓跑许多人。
回头有《再见,乐园》看的时候,大家可以再回来看以上判断。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无疑是一套私影像私电影。
只需再做个简单比较,就能发现短片的议题与议题之间,差异可以有多大。
去年,同样争议颇多的《天下乌鸦》,显然就是一个和女性生存危机有关的公共议题。
一个更大,更具社会意义的作品。
而私影像的奥秘,是令作者与观众,都能借助作品,找到逾越相望、溯泅、对话和痛哭之外,更靠近对方的一种方式。
换言之,由于声画分离,观众可以溯着声音,去猜想母子对话,也可以随着儿子在父母身后泅泳的影像,去感受美好乐园被成长秘密所打破的锥心之痛。
如果有人觉得,它不够电影,或处理得太过简单。
事实上,拍这样的短片,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
对大陆这样的“田园意识”社会,我简单想了下,坦白出柜的压力(或许也不能说压力),对于一名异性恋,堪比一个人公开承认有性瘾,或相亲时脑门上贴着没车没房。
当然,有性瘾或没房子本身,并不构成对一个人的否定或评判。
我只是想说,它和出柜一样,是过于私人的一个事情,既不值得一定要宣扬,也不应该被嘲讽,它是属于隐私,自然权利的一部分。
一个创作者,愿意选择袒露自己的内心,对自己诚实,这已经胜过大陆95%的主流电影人(不要问我为什么是95%)。
至于电影不电影,它的声画分离,本身就是很电影的技巧处理。
短片结束于远远的,被一辆巴士擦划过,与母亲的对望,也是和某段记忆,某个秘密的对望。
母亲不愿看着儿子的眼睛,与之对视(参照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MOMA的行为艺术,你会知道,凝视一个人是看似轻而易举、实则惊心动魄的体验),作者通过电影,尝试找到与母亲沟通的理想方式——也就是,他仍然希望彼此的理解与距离,可以更近一些。
当他袒露自己性取向,彼此间的距离,是多出来了一个既定事实。
如今,彼此间的距离,又多出来了一部电影(好在它会保持小规模流传,但不至于公开放映)。
对于观众,观众既可以充当作者的眼睛,母亲的眼睛,还有摄像机的眼睛,这种无处不在的视角,使得他们仿佛置身于一场三人餐桌的对话。
换言之,观众通过观看,觉得自己进入到了一个温州家庭的内部,似乎正与作者挨着肩膀,或低头沉默然,或想拍拍他的肩膀,安慰起来哭泣者。
当《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袒露了身份的秘密,不仅扯动了许多无法出柜,或是与家庭羞赧难言的群体,而母亲以“怪物”,传宗接代之期望破灭等言语暴力,行相爱相杀之捆绑,未必只见诸这个灰色群体。
相反,这种以大为名的爱,粗暴或温柔之杀戮,在大陆非常之典型。
说到底,《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是一篇影像日记,也是一则记录,经过滤镜与技术处理,进而成为作品。
“记录”这个行为,未必需要立即跟艺术与文学,划上等号(我在前文的分析,其实正是艺术与文学在人类生活中的正向作用),但对许多人来说,意义却是极其重大的。
哪怕具体于2022年,当下此刻,同样值得一再强调,一个人要留下个人记录,不应该被卷入宏大话语和叙事的声音,那是多么的重要。
哪怕它看起来,还是在说一个被认为特别轻,没有表现真正生存之痛苦的指摘。
但如果一个人的身份认同、自我情感价值,受到干扰,斥责,我不知道,还有多少痛苦,可以被认为是更大的,值得说道。
毕竟,人之立存于世,既有向外的一面,也有向内的一面。
自由并不是一个可以拿起,又可以丢弃的附着物,它会一直驻扎在我们心里。
对《当我望向你的时候》里的“我”,自由就是他的取向,他的选择。
不想伤害人,也不应该有人被伤害——尤其是彼此相爱的母亲。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也呈现了波光盈绿的胶片影调,很像1990s河濑直美的田园时代(好比插入到《萌之朱雀》的纪录短片)。
当然,你也可以说,八毫米本就擅长制造追寻记忆的朦胧调性。
电影采用声画分离的手法,画面是障掩,声音才是重点。
如果只讨论“看不到的声音”,它也是许多人提到的,台湾纪录片《日常对话》。
在那部电影里,女儿不理解作为风流同性恋的母亲,她们需要坐下来谈谈。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的母子对话,并非偶然发生,而是长期,日常可循的,导致需要这么一部短片去信,充当书简般的正式交代。
我们无从判断,这部电影究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也许,如同许多面临类似认同困惑与亲情维基的LGBT群体,这对母子间的心结,需要的远不只是一二十分钟。
好在,时间这个东西,我们都还有着。
而短片的影像——持摄像机的儿子,爱花的母亲,夏日水中的一家人,会永远流动,鲜活和年轻。
资料补充:《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是年轻导演黄树立执导的一部短片作品,它参与了第75届戛纳电影节的影评人周单元,并获得一个酷儿棕榈奖。
黄树立是影片《再见,乐园》的摄影师,也是顾晓刚新片《草木人间》和蔡杰新片《人海同游》的摄影师。
相信大家很快会看到他的更多作品。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有一段播放着模糊的夕阳画面,背景音是妈妈和shuli崩溃大哭的对话。
妈妈谴责自己,问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shuli会变成这样。
shuli不停说、妈你没有错。
我看的时候异常平静,情绪僵硬冻结。
我妈刚好是这样类型的母亲,会在我面前崩溃到哭。
在我尝试告诉她一些事实的时候,在我没有做成她心中的那个小孩的时候,她开始质问自己为什么会把小孩教育成这样,为什么我会变成这样,要怎么跟我爸交待。
换我爸的话会说,你是不是疯了。
(which现在看我可能确实是疯了)小时候也会惊慌地陪妈妈哭,一直到后来,我妈只是默默流泪,不再想说任何话。
时间长了以后,我在我妈开始哭的时候变得冷漠,关闭掉了一切感觉,僵硬麻木地坐在那里,眼神失焦,看上去无比冷血。
那种时候我觉得我失去了所有感觉,看不见也听不见。
在听到shuli和妈妈的这个片段的时候,我甚至在想小时候,那个可以边哭边吼的时候。
我确实在告诉我爸妈事实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摧毁了他们一直相信的东西,我是那个做出毁灭动作的人,我应该承受他们的所有反应。
默默坐在他们身边是我能想到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情。
#75th戛纳影评人周线上展映|完全被影像与真诚的自我剖析触动,但更多是被如此典型的东亚家庭关系延展出的隔阂所击溃,那场情绪爆发式的对话,夹杂着无解且无法和解妥协的爱与恨,实在是太常见又太痛了,宛如一颗深水炸弹,哭得停不下来。
还没有B站女同拍的vlog 好
2.5。不得不說感覺到一股貫徹了形式和內容的「投機」。即便幾句輕談和細碎的畫面觸到了我,但這只是輕輕踩在了東亞、中國、朋輩和家庭等頑疾之上,刺痛生活在簡中語境下的人也是必然。但幾句話和零散記憶碎片不構成立體的、整體性的意義,和十幾年前氾濫的台灣私影像一樣,也是張愛玲所說的「肚臍眼文學」。同志和酷兒議題無法通過這種作品具有公共性,更別說改變公共現實
「怪物」,誰才是真正的「怪物」,什麼才可以被稱為「怪物」?男友是澳洲人,當我看這個Vlog的時候,他也在疑惑這是在講什麼?我告訴他是類似於酷兒?其實,中國人不快樂的根本原因是家庭責任感,所有人都不是為自己一個人而活,甚至LGBT的壓力會更為嚴重,一個人的出生的目的被「文化」侵蝕成為「結婚生子」的目的,這是「文化」的爛根,也是「思想」的爛根
窒息般的真实。
胶片和摄影救了很多,呓语编织也不算太自溺,不忍逼视的抱头痛哭就采用声画分离其实也很温柔(我比较反对认为此种处理是逃避的说法),导演是真的蛮可爱吧。不过不要太难过惹大家,哭完收拾一下心情,这样的事情还要继续一直面对呢
三星半 获奖实至名归,抛开Super8的胶片质感。当一个年轻人能非功利的坚持用镜头对准身边人时,内心应该是无比细腻、温柔的,他是真的想用影像留下些什么。母亲所说的话,对于一批“不够成功”的艺术生来说,是最真实的日常。
和导演因片中所说夏天的电影短暂共事过,当时我很羡慕他的自由、尽情和才华。“这才是艺术家的生活”“他的家长肯定挺开明”,我曾这么想。本片让我再一次看到,亲情之爱在哪里都有条件,结婚生子就是不可触碰的底线。揭露被无数自我欺骗掩盖的真相,打破夜以继日的期待幻想,挑战和空气一样的世俗,在这里几乎只能是两败俱伤。导演的摄影和审美功力深厚,细微的光、星芒,甚至是虚焦,都在掌控之中。诗意的画面,交待了导演的青春彷徨,但也逃避了母亲的痛苦。如今金棕榈的闪光,又会给她带来什么?无论如何,导演似乎已经跨入了和解的下一个阶段。人生的选择总要付出代价,没人可以让每一步都十全十美。
娄烨《在上海》仿拍作业。取巧嫌疑很大,片名应为《回乡三天,母亲与我陷入了精神内耗》。
另一种的日常对话
拍些私影像配上一些咯噔独白就能变短片了吗……
或许外国人不会懂,这才是我们的中国故事。审美在线。
青春疼痛文學/故作憂傷/略微無病呻吟/昂貴精緻但過半與敘事毫無關係的鏡頭/初中小女生日記/「新概念」作文體/QQ空間說說集合…加一星給母親真誠的愛。
短片本身1星,勇气分加1星,感情分再加1星。短片本身是vlog时代的产物,很难用电影的标准去评判。非要的话,那我套用一下我学电影期间某香港导演对我习作的评价:“这个东西太简单了,太单一了,我看不到太多你拍电影的能力在哪”。感情上很能共鸣,类似这样导演和母亲的对话,相信都发生在超过90%的同龄人身上过。所以第一次看到这种交流以这样的形式被还原,还是很受触动。而且导演也很有勇气,用这样的方式展示自己最私密的片段纪录。能看出来作为摄影师的他对影像的感知和审美,但又不觉得太惊艳。大部分的质感都是超8胶片所带来的。在这样一部配画面诗朗诵的电影里,画面没有想象中的惊喜,导演念白的写作水平又实在是有点拉。最珍贵的还是那些对话的录音。
这二十分钟有点费烟了
没有想到在2022年,这种还停留在原生家庭性向冲突层面的lgbt题材能在戛纳拿奖,原因我不得而知,但着实让人失望。并非是说这样的题材已经被宣判死亡,而是作为一种创作,它甚至比93年的《喜宴》更加陈旧并且缺乏力量。声与画几乎是完全割裂的,树立与母亲的对话真的支撑着影像吗,其实除了那一句“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怪物”之外,每一句都不过在重复完全同质的情绪。于是,本该纯粹作为媒介的超8摄像机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主角,私影像的情绪传达轻易地从共感跌向了彻底的顾影自怜。不如丢掉超8扎实地仿拍一部《日常对话》,不然还不如把奖颁给柯达的视觉影像志😅
感动🥲
3.5。沸腾的沉默、寻找的失落。
真诚的私影像,经由时间的洗涤,每一寸胶片都熠熠生辉,同对话交叠出生猛的互文,因而也折射出目前中国式家庭的普遍困境。
这种家庭对话也就国外看着稀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