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看过的LGBT电影中,这部算得上是差强人意。
影片由三段独立的故事组成,聚焦小城边缘人群,由台湾导演周美玲所执导。
作为其“同志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这部的主题是红色。
前两部分别是《艳光四射歌舞团》(Splendid Float 2004)——黄色,和《刺青》(Mandala 2007)——绿色。
虽然色彩的渲染更为浓烈,但影片的表达却是相对平静简洁的。
Ⅰ第一段故事,讲述了八岁的妹狗每日要带盲女歌手姐姐菁菁去茶室卖唱,遇到了新乐手竹篙。
竹篙虽是女性,可从打扮到做派都是男性的模式。
妹狗对竹篙萌生了朦胧的情意,可是竹篙爱的却是姐姐。
菁菁就这样,相依为命的姐妹二人,因一段感情的介入,给妹狗徒增一段新感情的同时,也让她和菁菁分离。
而妹狗无意间目睹到姐姐和竹篙亲热的场景,更是成为了她抹不去的心结。
直到最后,她被送往一个条件优越的大户人家寄养,而送盲目姐姐的任务也由菁菁所替代。
竹篙第1段故事始于铁轨,止于铁轨,在火车的飘动中营造出一种诗意和悲凉的质感。
Ⅱ第2段故事,年轻时的水莲选择和同志阿彦结婚,以此来掩人耳目。
等她垂垂老去时,伴侣阿海已经不在人世,这时罹患艾滋病又遭遇爱人背叛的阿彦投靠她这法定的老妻。
水莲此时却将阿彦误认为阿海,要他留在自己身边。
而他们的晚年生活,像他们的命运一样凄苦,药物的副作用,异装打扮时被他人欺侮,不能像老夫老妻那样相互扶持,相伴相依,厮守到老,有的只是没有尊严的孤苦无依。
Ⅲ第3段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一段。
竹篙,青春的年纪,她却只愿意和女人气的男生阿彦来往。
发育的胸部令人气恼,向女生表白又被拒绝。
直到遇见夜市舞台上光彩照人的水莲时,竹篙才懂得了压抑在内心却又难以捉摸的情愫。
看到发育的胸部 真是懊恼而她对抗这些的手段,除了缠胸,男生的打扮之外,更是将母亲送给她的那些bra通通扔在一边。
与水莲在雨夜的车厢驾驶里激情拥吻,她才找到了与自己身体不相符的爱恋。
从试探到相吻不喜欢自己女性的身体,但是又不想当男生,模糊不清的取向,两个女孩都在怀疑对方是否喜欢花枝招展的自己,或是半阴半阳的自己。
青春炽热的躁动在她们各自的内心里暗潮汹涌,但现实生活却让她们处处遭遇禁忌和阻碍。
戏台上下 她们是那么相似然而,爱就爱了,管它是男是女呢!
最后,当背着手风琴的竹篙矗立在飞驰的车厢尾,当独自坐在窗前的妹狗看到年老的水莲孱弱地寻找座位,三个不同人生阶段的人交织于同一时空,共同诠释出青春漂泊与流浪的底色。
音乐香香-许景淳
Directed By Zero+Hoho,About Les刺青,也是她拍的还有艳光四射歌舞团,据说是一个系列刺青,当时看完了很有印象并非是因为有杨当时就有种感觉,这人的片子很对味是脱落于其本身的另一种游离态的物质,很以太关于这部片子,也许是想到了也或许,没想到,是预料之间的喜欢轰轰而过的火车载着她们久远的心事还有,爱,及那温润的呢喃恍惚,迷茫,却也不断寻觅着,如此执着那样空灵寂寞的声音,安静地抚过很美丽地徘徊着,旋转着揉进耳蜗穿过隧道,遑遑而逝时间走得那样缓,那么喘她们的迷惘,她们的失措,她们的偏执用华美的生命奏了一阕爱的篇章竹篙对菁说着,你还有我啊看见最爱的她们双手紧扣喜欢就是喜欢啊,是男生是女生又有什么关系,妹狗在教室里这样说着坦然而毫不掩饰得让人心痛我也在等你们回来,妹狗这样说着,幸福在眼底流连是最真挚,最美丽的初恋因世俗的眼光,隐瞒了自己的性向她们结婚了带着自己的爱人远走高飞多年后她的海,已不在他的,不再她,仍在寻觅失去的爱他,已是无去无从的人却成为了彼此下半生中的人这也是因为爱,让他们可以安然的相依为命少年的少女,绑得平平的正在觉醒的胸部一种少年的迷惑我到底是男还是女旁人一次又一次的疑惑她,亦然直到,有那样一个夜晚一个不喜欢自己身体的女生,水莲告诉她可是女生可以爱女生吗,她困扰着不解当然可以,爱就爱了啊然后亲昵的吻,好像有这么一种安全感释然的开怀着,手风琴也快乐着,那是一种心境疑惑,而已,等待天更明今天很早去电影社活动教室,给高一的放片跟着他们一点一点地看,好像是第一次看 漂 似的很好奇,很开心,其实之前已经看过不下三遍了第一次觉得作起了社长给不解的小孩们讲着这里,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制造出这种感觉,怎么会让人有这样的感觉,很蒙太奇这是对这片子的另一种祭奠长镜头,会有种时间的延伸感,给人以思考品味的空间,而让片子变得更有力度,更有张力,遂于一部好片子,是不应该缩略着看的,会稀释很多影片原有的味道,变得淡然无味而无趣电影里之所以会拍阿彦在出走时看到了街边贴满了同性恋题材的影片海报,是为了对比“水莲”刚开头的婚礼,举办婚礼的原因是为了掩饰对方是同性恋的身份,也正说明了当时社会对这种现象的排斥及鄙视,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与真正恋人的恋情,才会如此下策,而多年后,却在街头上看到满目的同性恋题材电影的海报,也正说明了,时代的变化,人们将不再用世俗的目光谴责同性之间的爱,而他们也不再因此而被压抑电话亭的玻璃上映着《刺青》的影子,阿彦踟蹰地按下熟稔于心的号码,等待着恋人欣喜地唤名,最终,使不出所料的结果,现实得伤人,刚得来的,可以被人认可的勇气,殆尽我要去哪里,我也不知道我要去哪里,他穿着她的女装,逆着风景流过的方向,寻寻觅觅,镜头前的她,茫然而不知所往阿海啊,你是跑哪去了,同是寻觅,却是有所想念的,那种远去的无力感,在带走的风中飘摇两人坐在石椅上,望着远方的霓,等待着,那迟到的列车也正是在那列火车上,妹狗长大了,同在风中消逝的信还有单薄得背着手风琴的少年,站在车尾,望着压过的轨迹,枕木很乖地躺在那Some say,这片子是因题材的敏感而存在的,我则认为不然,虽然情节不多,却很细腻地把握了人的心理,镜头很意识流,也正因为不多的对白,才更有韵味,而所谓同性恋,也许有点侥幸,但并非真正的重点,我想导演也本无意用这样的方式颖取观众的眼球,未免太龌龊,而是一种结合社会现实的特殊的人设,从这样特殊的视角,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去理解更深层的东西,并非易事,光是剖开最有吸引力的表皮,就已让人苍老,不抱着发现的心情去对待她,怎么会注意到人性中的美丽窗外的风景,非呵飞,勿停留,飞也似的,明晃晃的,始终留恋,但也无悔她们的爱,很温暖
少年竹蒿 我一直在想。
要从哪里开始说这个电影。
导演很巧妙的把少年的部份放在了结尾部份,第三段。
而不出所料。
每个看完的人都喜欢这一段。
第一段看完其实还未来得及做任何思考。
第二段看完满心满眼的苦涩堵在心里。
只有第三段是让人欣喜的。
我们的少年时光。
大概就是因为充满对不可知的未来充满了期许。
少年里那一些故事都在黯淡的天空里灼灼发光。
让人满心喜爱。
少年时的竹蒿的造型极像蓝色大门里的桂纶镁。
晒得挺黑的皮肤。
剪得很短很短的短发。
平平的胸。
对于自己的取向带着迷惑不解,微微的罪恶感。
却对现实对于未来有着莫大的期待。
她不开心时的抿着的嘴角。
她大笑时露出的牙齿。
她害羞时微微垂下的头。
细微末节里,渲染着一段耀眼的青春。
“阿彦。
我们在一起好不好。
” “啊?
” 这段少年时光从火车上这一段对话开始。
阿彦是一个gay。
娘娘腔的受。
他问竹篙为什么喜欢和他在一起。
竹篙答:“因为你比较像女生。
” 似乎是这样的。
很多人一开始就发现,自己比较喜欢和谁呆在一起,男的。
或女的。
可是。
她们也会困惑。
我为什么会不喜欢男人?
所以她问阿彦, 我这样到底算男生还是女生?
阿彦也不知道,阿彦答她,要是你真是男人就好了。
竹篙很无奈的说。
对啊。
所以小君去找了一个真正的男朋友。
自己喜欢的女生却喜欢真正的男人。
这是所有少年的t里觉得最悲哀的一件事了吧。
少年时的竹蒿还有一件事很在意。
就是自己的身体。
妈妈买来许多内衣,担心她的发育。
其实她并不是发育得不好。
穿上bra后。
还是很像女生的。
但是她很厌恶这样的身体。
“这次还买了蕾丝的。
” “哇。
这么大,好恶!
” 她扔掉了bra。
拿出了抽屉里的白纱布。
这一幕,怎么看。
怎么真实。
到后面她和水莲在卡车里躲雨的时候。
两人试图第一次亲热,水莲的手刚触到她的衣服。
她一把扯回来。
“不能脱” “我不喜欢我的样子。
” 可是等到水莲问她。
那你喜欢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
她犹豫了一下。
说,还是喜欢自己是女生。
当两人亲吻过后。
她笑得很纯粹。
很开心。
竹蒿发现,原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是人和她一样。
还是有女生喜欢她这样的女生。
清晨她和水莲坐在卡车后座上。
背后是蓝色的早晨的天空。
她说 “我以后会离开家。
找一个我爱的女生。
” 说这话时。
她的神情带着期待向往还有少年时倔强的坚定。
那一瞬间。
我简直太喜欢她了。
水莲啊水莲。
老年的水莲演的入木三分。
这个一晃而过的镜头。
几乎却成了开启众人回忆青春的钥匙。
她曾是那么美艳的水莲。
第一段完结时,是成年的竹蒿和自己的爱人菁菁在台上唱歌。
那似乎是一个婚礼。
镜头很自然的移到了婚房。
新娘和别人在亲吻。
那人明显是一个t。
她叫她阿海。
门突然被打开。
进来了新郎和伴郎。
新郎竟是阿彦。
第三段里的少年阿彦。
在第二段是水莲的新郎。
看完两人在亲吻。
阿彦笑着说:“哦,你亲吻我的新娘,来我们也亲。
” 说罢,两男作势要亲热。
看到这里晃然大悟。
那是许多同性恋走的过程。
找一个gay结婚。
满足现实社会对自己的要求。
私下却和相爱的人住在一起。
一开头就给出这样的结局。
导演明显是给甜头再给棒槌的。
果然。
镜头马上就出现了老年的水莲。
还有阿彦。
这时候。
阿海已经死了。
水莲耆耆之年,思念之甚。
患了病,直把回来找他的阿彦当作了阿海。
阿彦得了爱滋病。
相守多年的男伴却已耐不住寂寞。
重新寻找了小亲亲。
年老色衰的阿彦赌气出走,回到法定妻子水莲的身边。
他的确是一个别扭的受。
动不动就甩手走人。
却又忍不住想给爱人打个电话。
在电话这边却听到那把年轻的声音。
他终于彻底死心了。
那一幕很是惊心。
老残病弱的他抓着电话说不出话。
而脑中是黑暗那两具鲜活的肉体。
如果爱,只是为了情欲。
不是为了相守。
那我们老了怎么办。
我和宋小queen为此感慨了很久。
我说,以前别人听见我说我不愿意结婚总劝我。
说年少夫妻老来伴。
你总得找个人陪,我不当一回事。
可我看到这一段时。
我骨头都冷了。
水莲在警察局里阻拦阿彦说他是她老公。
因为她以为是阿海。
她说:“不要在外头这样说。
会让人非议的。
” 接着对警察陪笑说:“她是我的好姐妹,来接我回家的。
” 还有她非要把阿彦打扮成一个女人。
她说,这样我爸看到你,就不会说你是男人婆了。
只短短两幕,就知道,不管怎么掩饰,两个喜欢同性的人都不能光明正大。
这一点,在阿彦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心甘情愿打扮成女人陪水莲出外散步被几个年轻人取笑变态,还被推倒在地彻底的暴露了出来。
是的。
不管是什么年代。
人言可畏。
所谓的道德观。
社会观,都像一条无形的罪恶绳索。
紧紧箍在了他们的脖子上。
他们自以为活得很洒脱。
一直到脖子的绳突然被扯紧时。
才发现自己对抗的无力。
第二段很苦。
苦得说不出话来,每一个镜头都带着可以触动难过神经的气味。
轻轻一碰,就会觉得心酸。
导演的第三段里。
把年轻时的水莲演绎了出来。
那是一个为讨生活。
和父亲搭戏班唱歌舞戏的女孩子。
她一出场就香艳万分。
把少年竹篙叫上台来合唱。
大跳贴身舞,笑得很妩媚。
台下一个女生。
和竹篙一样的女生生气的扭头而去。
水莲的笑容凝在了脸上。
竹篙打电话给自己喜欢的女生想一诉难过,却被对方兴奋的告诉自己 她喜欢的那个男孩约她去看电影,还说他们有亲热举动。
竹篙失落的放下电话。
然后便遇到了难过的水莲。
她说跟朋友吵架了。
她说。
舞台上就是演戏。
就是讨生活。
为什么要当真呢。
这一段台词可以看出来,就是跟之前那个站在台下冷冷看的女生吵的架。
她们去飚车。
夜里的风和路灯,显得她们很快乐。
当大雨他们躲在卡车里,我一直在想。
他们不会是要发生什么故事吧。
当她们亲吻时我有些微微的失望 大概在我道德观里。
不管是同性恋或还是异性恋。
都要有起码的忠贞。
水莲明明这时有女朋友。
我并且还一厢情愿把她当成阿海。
那这样和见了一面的人亲吻算什么呢?
可是看到后面我才明白。
水莲是竹篙的启蒙老师。
她只是让竹篙明白。
原来两个女生之间是可以两情相悦的。
她并且也告诉了竹篙 “你当然是女生。
你只是一个不喜欢男生的女生。
” 那一个亲吻过后,两人很纯真的开怀大笑。
让之前那一些旑旎变成了释怀。
竹蒿:“可是,女生可以爱女生吗?
” 水莲:“怎么不可以,爱就爱了。
” 她犹豫了一下又说:“可是你会喜欢我这样花枝招展的女生吗?
” 竹蒿点头说,“会啊。
---可是,你会喜欢我这样半阴阳的女生吗?
” 水莲笑笑,温柔的说:“当然,我本来就喜欢这样的” 然后她们亲吻了。
她听到竹篙说会离开家去寻找一个真爱的时候。
也很坚定的说,我也要找到一个爱我的女生。
如果她知道她的老年将在思念和慢慢失忆中度过。
她还会选择这一条路么。
或许不那么宿命。
我想,她还是会。
她是一个那么勇敢坚定大胆热情的女孩子。
也许和相爱的相守相知的那一些时间已抵得过晚景凄凉。
妹狗及菁菁。
妹狗后面也喜欢女生。
百度里说,她变成了一个很理直气壮的P。
爱就爱啊。
有什么不可以呢?
她站在班里这样对那个t说。
年幼的她。
爱慕竹蒿把她高高抱起擦试墙上的粉笔字。
初见竹蒿时,还学她抽烟的样子,把铅笔叨在嘴上。
因为姐姐和竹蒿亲近而不开心。
以为姐姐把她送到寄养家庭是为了独占竹蒿。
她有一个盲人姐姐。
所以她有一颗过早成熟的心灵。
可是在感情认同上。
她没有丝毫犹豫,因为没有人教过她,女生就一定要喜欢男生。
为什么女生不可以喜欢女生呢?
当她半夜醒来,看到姐姐和竹篙在亲吻时,她只是生气姐姐真的和竹篙在约会。
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就像我一直关注的,网上的一个叫三男一宅的博客。
两个男人一个儿子。
那的小男生肯定会觉得,两个男人在一起生活也没什么不对。
很自然的认同了这一种关系。
竹篙这时候已经成年。
(我比较喜欢她少年时的样子。
) 她长大后,变成了一个温柔细心有担当的女人。
她会慢慢靠近她喜欢的女生。
搀扶她。
会在菁菁难过的时候,抱住她,对她说:“你还有我啊。
” 会在她惊慌无措的时候,及时出现。
紧紧的拥抱她,给她力量和依靠。
当已经是高中生的妹狗告白被人拒绝后回到寄养家里。
她看到是数年过后的自己年少时喜欢过的竹篙和自己亲爱的姐姐 双手仍然紧紧的握着。
那样的坚定,牢固。
她眼睛红了。
这是第一段里最大的闪光点。
-------------------------- 这个片子比刺青好太多,我差点都不敢相信这是同一个导演导的 那感觉就像陈凯歌导霸王别姬和无极一样。
《漂浪青春》是一部奇怪的电影,刚看它并不喜欢;在茶室卖唱的盲女,显然是T的女乐手竹篙,还有盲女的妹妹“妹狗”,卖唱、盲女、同性恋,感觉猎奇的元素太多,算不得一部好电影。
但到影片的第二个故事,看了一半就暗叫厉害,很少有同志片拍到同志们老去以后的生活。
老年阿彦带着一个皮箱,还有艾滋病回到乡下看望老年水莲,后者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有怀旧意义的“老朋友”,虽然配偶栏上她是他的太太。
显然已经老年痴呆的水莲把他当成自己爱人,不停叫他:阿海,你不要穿成这样,太男人了,总要顾忌别人看法。
回头别传到我爸爸耳朵里——她爸爸早已去世,连阿海也都不在。
水莲都不记得了,她只知道爱人又回来了,她说过爱自己一生一世。
她把阿彦打扮成女扮,他们一起坐在长椅上,阿彦被看不惯的少年侮辱,叫他死变态.这样的遭遇,在他们两个的生活里都不稀奇吧?
阿彦穿着红旗袍,被少年们推到地上时,他慢慢抬起头,是被侵蚀过的一张脸,那并不是像前几年大热的那几部同志片里的美少年美少女们的光鲜得意,那是年老色衰、被爱人抛弃、人生走到绝途的一张脸,同志,当然也会老的,而且或许还会更无奈,更残破,以往的同志片都不曾拍到这样一张脸。
荒凉的、不再时髦的、这就是一个终结。
老年阿彦想过离开这里,离开水莲“这个死老太婆”,可是他去哪儿呢?
他在城市里的家,已经被更年轻更强壮的年轻人占据睡床的另一侧。
他老了,还有绝症,他无处可去。
他跟水莲呆下来了。
人和人的陪伴,到最后,可以不关性爱、友谊、金钱,只是相互陪伴。
最最简单的,相互陪伴。
第三个故事,是少年竹篙、少年水莲的故事。
这个故事真美,不因为它有关同性恋,而是年轻、单纯、清洁,能闻到一股青草味儿。
它美,因为它不是以猎奇的眼光看一个帅T,而是一个少年在成长中困惑不定地审视自己的身体:到底是男仔、还是女孩。
胸部越来越大,她用白布裹起来,一抽屉的白布卷,整整齐齐地码了一堆。
这个故事讲的干净,是从内向外的审视。
这一段,导演自己也很得意,放在沉甸甸的老年水莲故事的后面,整个影片轻了起来,轻盈得能飞起来。
可是也因为这段轻快,再回想起整个影片,整个的苍凉都压了过来。
一个好电影,回想起来,总能让你感受到它的气场,这个电影的气场,就是苍凉。
同一个导演,《刺青》可以那么的言之无物,而《漂浪青春》却让人看到千帆过尽不明白是周美玲的导功瞬间提升了,还是来自于她新收获的感悟我想起一位朋友她最深远的一段感情也是发生在某个女孩子身上但后来,她因为第三个女孩子转身离开了而第三个女孩子后来也因为第四个女孩子转投男孩子怀抱了第三个女孩子为那个女孩自杀过一次也为后来的男友堕胎一次而我的朋友从纠缠其中再到一路看着这一切发生发展成为过往,10年就过去了所以我看《漂浪青春》的时候,感觉重点不在于“同”字,在青春二字可以调查一下,“拉拉”这个称谓在中国究竟出现于何时,还有T和P应该不超过10年吧青春呢,青春在你心目中是多长的时间范畴,又或是到老亦有的心态?
所有同性相吸的人们,大抵青春年少反之则不然且令人哗然,“所有青春年少的人们,大抵同性相吸”因此我说,G 和 L们,他们是千姿百态的青春之一他们的爱情当然亦是千姿百态的爱情之一,这是一般和特殊的问题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中见到,把女同生活表述到老死层面。
而一旦谈及殊途同归的“死亡”,所有人无论国界阶层抑或性取向便没有分别了爱情是不是地老天荒至死不渝,古往今来有千千万万的正方反方而中国拉拉们的爱情是否长相厮守不离不弃,的确就处在有待检验的时期因为,恐怕还甚少有人去到天命之年无论男女,40岁都绝对还有追逐爱情的精气神儿,也绝对有可能轰轰烈烈但,50岁、60岁呢?
作为女孩子,你和你的爱人50岁的时候,面对着彼此,依旧可以谈笑风生,依旧可以出入消费场所吃饭唱歌喝酒打台球60岁的时候,即便只是每天起床后一起吃早餐看报纸然后出门买菜散步赏花晒太阳聊天,依旧可以出双入对,并且浓情蜜意地笑谈20岁时纠结于彼此之间的、如夏花般绚烂的女孩子们是这样吗?
有可能的。
我相信有人可以做到。
可能也有一部分人会说,她们将在27岁或是30岁自杀升天我有时会想象自己面颊凹陷、皮肤松弛、头发稀疏花白、身体布满老年斑的样子其实《漂浪青春》里,不过只有水莲这一幕在讲述老年拉拉的境况妹狗、竹篙、菁菁,她们这些角色就和其它所有关于拉拉的影视作品一样无非是being以及will be拉拉的青春年华的女孩子们在现如今,这样的女孩子浩如烟海,还有更庞大的队伍处在不确定的中间地带可是,会不会有一个“将来完成时”的时间点,这些女孩子终究与旁人无异,只是在她们自己心里,回想过往的青春时,她们会用上一个过去式的“was”。
我说的是现实,而不是电影。
电影里,只有水莲这个老年角色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从一而终即便如此,我们看到她从一而终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她的爱人先行一步这是命运之不可控的部分,又或者,是导演无法找到一个可以饰演老年T的人又或者,当T活到老年,皆不似T?
我们也可以说阿彦也代表了从一而终的G但与此同时,也不得不看到她那位爱人先生的背叛行径且,若非把这一切比对现实,艾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代价若非把这一切比对现实,一位老年痴呆的L和一位被劈腿且患上艾滋的G,因曾经假结婚,而携手陌路……这结局如鲠在喉人都是这么矛盾和不纯粹的,我、你、周美玲皆是如此自己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周美玲清醒之中,也一定有着困惑她鼓励青春的纵情,同时也用苍老来恐吓我们放浪形骸或是洁身自好,飞蛾扑火或是谨小慎微,青春再如何千变万化都有意义、都不枉此生、都无需遗憾、都不该怨恨,都是漂亮的一笔漂浪青春,随波逐流只是那随过的波、逐过的流,即便绵延至死,也终将是心底的海,只供自己澎湃。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还沉浸在前任女友去结婚生子一个人打算孤独终老的心灰意冷里,而第二次看,是跟你一起。
内心诸多感概,爱让人变得勇敢,自信,坚韧。
昨晚上看钱多来的日志,念给她听:不管天塌地陷还是你爹妈我爹妈不愿意还是你丢工作或者我失业还是生病还是中大奖还是捡到钱还是将来你我各自功成名就或默默无闻还是一方发达一方依旧闲散还是你又骗了我我又过分欺负你还是不小心出轨了还是我做糊了菜你忘记烧早晨我要喝的温开水还是彼此有些倦怠还是任何事情将你我伤的鲜血淋漓奄奄一息,只要活着,我们会一直在一起。
影片一开始,便是一条向前延伸的铁路,铁轨和石子不断后退,像是过去的时光,一寸一寸。
然后镜头切到车厢内,依旧是老式的绿皮座椅,两个老人,一个闭眼沉睡,另一个起身向前,目光中带着寻找的味道,却茫茫然失了焦点。
音乐响起,是姑娘轻柔舒缓的唱音,遥远而穿心,很自然的将列车拉回了时光的最初点。
我想,大概又是一典型的台湾电影。
火车厢里的调子永远是安静闲散的,没有形色各异的乘客拥挤聒噪的混乱场面,没有食物从出包装袋到腐烂的过程散发出来的各种诡异气味,没有乘务员扯着万年不变的推销嗓子来来回回,只有阳光恰到好处地照进来,火车同铁轨摩擦发出的像极了时间流逝的咔嚓声,乘客不多,没有喧哗,各怀心事。
年少的借着火车想要逃离现实桎梏,意气风发对未来一无所知却有着执拗的信念。
年老的借着火车重返人生的道路,那么长,那么长的岁月在窗外呼啸而过,曾经年轻的脸带着纯真的笑容匆匆掠过,悻悻然想用力抓住想再看你一眼想再听你说一句当年的誓言,却最终都消失不见。
然后是闽南语,手风琴,民俗庙会,布袋戏等一系列鲜明的本土元素,加上三段故事不按时间分配的叙述,个中人物复杂交错的关系包括明显会让人费解的年龄bug问题,以及底层生活味道浓重却带着游离于现实之外的对几段零碎故事衔接之后极力表现的文化意味,再在镜头处理与音乐的衬托下,就已活脱脱与导演之前口碑较差的《刺青》分开了档次。
然而导演太狠,在我刚刚看完《candy rain》这种尚可娱乐的mv电影之后,就送上了整个寒意渗骨的夜晚。
拿同志说事的电影这几年如雨后春笋,质量参差不齐,即便鸡肋居多,骂名迭起,但也部分满足了直人们窥视同志生活的好奇心,哪怕多数时候电影实在背离生活。
就像断断续续看完《last friends》时我就可以想见直女们必定要爱上瑠可,原因很简单,因为直女们看到了每只牛看不见的瑠可,因为直女们不会是每只牛,而日剧的风格又通常善于捕获外貌协会者们的眼睛,自然就轻而易举了。
那么这部电影呢,直女们估计都会喜欢看第三段的竹篙,外型帅啊,年轻率真啊,最后说的那段“我想要独立生活,以后,找一个我爱的女生”也充满诱惑啊,比起第二段里感染了HIV的阿彦和阿兹海默病趋向的水莲,要贴近我们接触的生活的多。
所以说,即便是我想破了脑袋,再怎么努力去感同身受,仍是像片尾青春期的妹狗看见两个老人那样,隔了时间与年代背景的横沟,暗自揣测一番然后与之擦肩而过。
想必大多数观众亦是如此。
就算你是那种每每看电影都设身处地对剧中大小人物同情心膨胀的有爱观众,也消化不了其中的辛酸。
那么我这种看到老年阿彦的样儿都有些作呕的人无法完全理解人物极度耗尽的内心也就无可厚非了。
当然,电影向来有一个本事就是让你联想到现实。
特别是这种探讨特殊群体的题材。
不可否认,类似少年、成年、老年这三段的真实版本也确是隐蔽在流光溢彩的都市镜头下。
导演是六十年代末生人,不可避免地会将自身感受和成长背景扣入到电影中,除非她只是拍一部yy片。
所以即便电影与自身生活所处年代相差颇大,有些感受仍是相通的。
比如存在于部分同志身上的自我认同障碍,比如为他人眼里所谓正常生活的形式结婚,比如膝下无子而又丧失爱人的凄惨晚年。
这些种种,导演都硬生生地撑开你的眼睛让你看,很不幸地,我过分投入了,导致一段时间的绝望恶狠狠袭来,不为自己,不为剧中人物,为这现实的某种结局,为这打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悲剧的电影所反映的某种社会结局。
实在沉重。
然而导演作为一个已经出柜并且生活还算好的电影人,并不是想通过drifting flowers来展现一下同志们悲伤的命运之流的。
即便它没有给同志们指明一条如何通向完美生活的铁路,但至少借几个人物之口大声喊出了“女生当然可以爱女生”的观点。
辛酸调儿弥漫整部影片但还是在片末给出了希望,加上国语使用渐渐取代地方语言、新兴歌舞团取代传统布袋戏等等的寓意也让人看到了社会变化的大步子,同志这个弱势群体逐渐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大抵就是影片要表达的列车尽头的那片光明。
仍然是乐观的吧。
从开头到结尾,电影就像在列车里颠簸行进着,我们透过屏幕看到镜头里的晃动,但是大概,晃动的并不只是车窗外模糊飞速的景色。
还有整个人生。
还是太年轻。
阿妹娇娇比莲花,莲花美美像阿妹。
阿妹和阿姐,像一对双生子,相邀到溪边,来去采果子。
时间像流水慢慢过,春天一过三个月。
……………………………………………………………………………………………………………………………………………………………………………………………………………………………………
距离午夜还有若干时段 我观掉播放器 没勇气等完电影最终的音乐结束话说最近看的乱七八糟的电影也有若干部 只有这一部才突然有了点堆字的念头 虽然 我也不知道要堆些什么的好就好象影片中火车驶过 男A在自言自语 我要去哪儿 我也不知道我要去哪儿周美玲,看起来是拍同志电影上了瘾 所谓六色六部 04年的首部什么什么歌舞团并无反响 07年的《刺青》 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大陆的各种官方私方论坛 很是小火了一把。
凭心而论 《刺青》浩大的宣传声势中 除了杨丞琳的出位情戏 实在是部很令人泄气的片子。
于是,08年的春天 《漂流青春》再一次从周美玲的手里诞生 介于我对于《刺青》长久的偏见 对《漂》也一贯采取了无视的态度直到所有人说 看吧 《漂》胜过《刺青》起止几倍的出色 在没看影评没了解过任何剧情的前提下 我决定冒险一次 等到了事实告诉我 这一次的冒险还算值得但是说不出话来 在片头幽怨的歌声响起 我就知道了这类文艺片的大致走向 以及它将带给我怎样的夜晚。
但目前看来 还是有点低估的意味。
或者是 它的所有情节都实在太现实了 现实得令人措手不及 这种现实主义在文艺片特有的画质和影像镜头下被夸大地变形 造成的情绪必然是如同被一个突然的巨大打击击中 一段时间内只会呆滞 只有缓和之后才会突然间地感到剧痛 三段式叙事中 最出彩的部分无疑是第二部 有些官网上的评论是“感人的黄昏恋” 笑 不知道是影评人没看得懂还是其他 的确 这部片子的很多一带而过的情节若非了解背景是很难看得清楚明白。
年轻的水莲同女友和小彦及其男友不过是近几年突然流行的“形式婚姻” 很多年之后,水莲的爱人阿海死后,水莲处于疯癫的状态,恰好在此时 小彦由于染上爱滋被男友抛弃 于是小彦---此时已经是老彦了 准备死前看看自己的老友也是形式法律上的妻子水莲, 却被疯癫的水莲误以为阿海回来了。
或者她根本就不承认阿海的死 。
电影中一个细节,水莲在误以为“阿海”回来后,尽管已是颤颤巍巍的老太婆却一直都重新戴起各种不同的耳环。
这是怎样的爱 老彦闭起眼睛会想起几十年前他们四个一起结婚时的情景 因为青春 因为年轻 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不看 以为幸福就是长久 都以为你可以一直陪在我身边 爱的人会死 不爱了会离开 可是有谁可以一直永远都在。
这是影片中老彦发出的疑问 老彦对着水莲喊,你醒醒吧 我不是阿海 他们都不在了 没有人可以一直都在。
他却只能选择陪在水莲身边 两个病人走完最后剩余的一点时间 很多情节很感人 无论是cosplay的情节还是很多不经意的台词 我承认最后看到老彦送给水莲一条挂着发病时紧急联络人标签的手链时 眼睛水会存在 因为那时水莲幸福眼神太伤人 在她那个疯癫的世界里 还以为这是她爱了一生的那个死掉的阿海送她的礼物 。
而老彦正是清楚水莲的这种心态 才要把那个紧急联络的卡片以这种方式交给水莲 他知道这样水莲就永远不会摘下来。
如果说这是“黄昏恋” 实在是搞笑了 试想一个P和一个小O 能搞出“恋”来么 这种官网的说法实在对情感以及影片的巨大亵渎另一个角色竹篙无论从哪个角度或者歌声表演都实在是春春的翻版。
当然我相信这并不是刻意或者影射(笑) 。
很奇怪的是这次我竟然没觉得竹篙和盲女的恋情发展得突兀。
实在是个进步。
话说这TP之间莫名其妙突然就爱得死去活来的狗血情节无论是《刺青》还是《蝴蝶》甚至《今年夏天 》等早已经是种国语片的通病了。
或许影评中的现实性也包括了这一点意义。
无论如何 周美玲依靠着《漂流青春》在各大电影节上收获颇丰 也算是08的不枉一年。
的确 从立意到角色到叙事方式乃至拍摄手法 《漂》进步得令人惊奇 我不能说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片 不过至少 绝对不是部烂片我们老了之后是怎样 没人知晓 会不会有水莲或者阿彦的悲凉 也无法定论 我们将怎样反复回头看青春漂泊中的恣意妄为 那些爱过的 流逝的 伤害或者欢笑 。
或许这正是周美玲企图告诉观众的最主要意图吧 也正是漂流青春题目本身的含义所在 时光的对比穿梭中 我们能否成为被上帝悲悯的幸运那么假设倘若我以为我爱你 可不可以允许我对你说 「我陪你走到最后 能不能不想太多 会不会牵着手 晚一点才到尽头」
火车在风琴声中驶过,年轻的脸,苍老的脸,女人的脸,男人的脸。
时光在空间里走过,带来自由,带走的却更加多的多。
这是飘浪人的命运不是吗。
在这个时代,放弃被认可的家庭,选择了某种真实或任性,当然也就选择了这种结局。
但是我们看到的压根没有什么酸楚和悲凉,只有影片一直试图传达着的淡淡善意和温暖。
第一个女孩她有一个妹妹,无论多难都不想把她给人领养。
小女孩上学的时候失明的她动作熟练的给她灌水,女孩却赌气先走了。
但是没关系,18年后,遵守了监护人“成年之前不准见面”的约定的她去到那个家里。
妹妹的声音改变了,妹妹的笑容她看不见,但是那声音里面也有笑容,那个声音说:“我也一直在等你们”。
第二个女人她有一个丈夫。
年轻时候活泼快乐的她即使在痴呆以后脸上还留着开朗明媚的痕迹。
她会撒娇,但是更多的时候隐忍而执着;她会忧愁,但是她说:“在外面不要说的这么直接”。
又说:“你不要又这么打扮,会被别人说男人婆。
要是我爸看到了就不好了”。
两个“老太婆”坐在站台上,非常的喜感。
没有一丝一毫爱情的婚姻,荒诞的婚姻,但是成为支撑彼此活下去的唯一归宿。
第三个女人她有一个母亲,一个朋友,还有一个前辈。
她的母亲一边迫切催促她接受自己是个女孩这个事实,一方面又孜孜不倦地为她经营退路。
而她最后踏上了离家的旅程,带着母亲让她学的手风琴。
一个朋友,愣愣的眼镜男,像女孩子一样爱撒娇。
他们彼此打趣,青春的眼睛看着远方的景色。
至于那个前辈,为她打开了这条旅途的前辈,美丽的,热烈的女子。
她们在车里热吻,吻完之后却哈哈大笑。
她问:我们以后会怎样?
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那笑声预示了某种勇敢向前的姿势。
流浪的路途上有很多这样的东西,一曲低吟,一个笑容,一双手的温度。
更有那些安然生活的女子,怀着对宿命的敬意坚强的生存。
而日子是无论怎样都可以过下去的。
再微弱的人间情谊,再细小的人与人之间的维系。
我最喜欢《水莲》篇的最后,阿彦在黑暗里无声吃药的场景。
一丝淡淡的无奈。
一种沉默的感情。
这也是我和这个世界,唯一的,过分脆弱的,却依旧非常美丽闪亮的维系。
水莲那一段看的很难过。
又是拉拉
少年少女之关系真是他妈复杂
第一次看拉拉片。。三段故事分裂得真硬!
三段零散的故事,第一段不错
没看出那里好看、、、、
竹篙让我想起了ZZ。
去年看的吧,蛮好看的~~
以现在的状态去回看12年前 确实人物都太平面太刻板了 放在当时来讲 却是了不起的想法
让我心痛的不是爱情
大多数华语的同性电影都喜欢走唯美路线。这部不是。生活是一副很重的担子,会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包括女女或者男男。那些想要一辈子走下去的孩纸们,没有婚约和孩子的约束,要如何到老?这么艰难的爱情,这样艰难的维系,除了爱情,还需要更理智的头脑去面对未来的一切吧。
好像學生習作哦,雖然故事本身多少有些可取之處。ps.少年時候的竹篙還蠻可愛的。
虽然故事有点假有些不自然,但是仍有感动的地方。说故事的方法值得再商榷,有些东西也交代得不够清楚。现实中人们的性别认识还是很狭隘的,这一点很悲哀。
噢 太台了。
好就一个字,我要说很多次
漂浪青春這個名字很扯。但周美玲是明白了還是表用大明星的好。比起刺青是稍強些。趙逸嵐長得像長髮飄飄的韋瑋。音樂監製許景淳啊,我聽過的好聽的閩南歌全都關於她。p.s她還自我kuso弄出個男版刺青,布袋戲充斥著艷光四射歌舞團的影子。
里面的那个阿彦恶心到我了,我忍住没吐终于看完了
拜拜啊,我的爱人!!!
不是太适应这样的节奏哦
和刺青居然是同一个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