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上映的时候,我看到这部片子的宣传物料内心就紧张得一批,有一种烂片预警的感觉,没想到原来一部烂片可以烂成这样,真是没眼看(/▽╲)。
如果这都不算烂片,那逐梦演艺圈和小时代的棺材板就真的要压不住了。
对于这样的电影,我也学一学那些粗俗的五毛用五个字来评价一下“甲支浪平样!
”(什么捷豹玩意儿) 好多人说,你知道他们拍摄有多努力多用心吗?
好的,如果努力用心就能及格的话,毕志飞最应该及格了。
这部电影有多烂,各个方面来点评一下。
①视听语言 镜头拍摄上,可以说是毫无亮点,学生作品的水准,为了叙事而运作的镜头,一点镜头语言的知识都不懂,讲真的就像拍vlog的水准,一个镜头可以架在那里不动我就不动了,能不换就不换。
垃圾!
②叙事性 故事讲得不清不楚,故事的高潮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
看得我一脸懵逼,散四哭父(如丧考妣)地抒情倒是很牛逼,像这种叛逆少年最后和父亲握手言和的戏码,相似的电影已经有那么多,不求您讲得有多出众,至少拜托您能不能把故事讲好? 既然讲故事讲得像中学生作文“我和我的父亲”的水平,那就求您别瞎几把绑架潮汕情怀在故事里了,真他妈恶心!
潮汕人的精神在你眼里就是你电影里呈现的屎一样的东西?
潮汕人的团结就他妈体现在全村人拿起棍棒和外地人械斗?
?!!
你说你馬呢?
你莫不是要把潮汕人排外这个刻板印象根植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去扑领母!
(我谢谢你啊) 叙事的过程中,像我刚才那样的粗口不绝于耳,真他么粗俗!
垃圾!
讲真的,王晶《追龙》里面那两三秒对于潮汕人团结的刻画,以及那两三分钟对于潮汕地区那种不沾染任何世俗的乡土气息的爱情的刻画都要甩这部烂片10086条街,虽然说王晶也不算什么好导演,也是烂片king,但是大咖一出手,真的就比这些脑子里只有屎尿屁和情怀营销的烂导演要强万倍。
用不好地方符号和习俗就别瞎用,建议导演过几天去买一张人家《草戒指》的门票去看一下人家怎么是怎么讲故事,怎么把地方文化符号运用到故事里去的。
③演技 潮汕地区多的是中戏北电毕业的导演和演员,制片方连挑演员的时候都是胡搞瞎搞,编剧和男主角是同一个人,自己什么水平也不考量一下。
长成这个样子就麻烦你请个好看的男演员好吗?
真的是纯粹胡搞乱搞,然后拿情怀割韭菜。
笔者勉强也算是半个演艺圈的人,身边潮汕籍在中戏北电和中传浙传的同学有好多,所以很清楚说到底潮汕地区的影视资源如何,请几个科班出身的演员是会死吗?
这部片子真的就是用拍潮汕小品的制作班底粗制滥造做出来圈圈钱的垃圾,几位“潮汕老戏骨”虽然会演戏,但是他们是话剧演员出身,话剧和电影真的不一样!
④宣发&所谓潮汕情怀 何苦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来污染中国电影市场呢?
拍个三俗小品不是更好?
宣发的时候拿着什么“潮汕人首部院线电影”这样的字眼大炒特炒,疯狂割情怀的韭菜,遇到别人说电影不好,立马群起而攻之,一口一句“为了潮汕电影好,就该支持他!
”如果我们都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潮汕电影”只会让他越来越烂,垃圾就得批评,电影里穿的是笔者自己高中的校服,笔者的高中同学也有不少人都在怀念高中说电影好,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青春,但是电影又不是可以用情怀来绑架的,电影市场如果用这中情怀营销的想法一种骄纵这些烂片,只会拍出一部又一部屎一样的电影,然后把所谓的潮汕情怀葬送在这些垃圾电影里,也根本达不到让外地观众了解潮汕文化的目的,自己活生生埋汰了自己的文化就很好?
台湾的电影市场也有那么多闽南语为主的电影,为什么他们就可以拍出好电影,潮汕方言作为闽语系一个支流,我们肯定也可以拍出好的作品来的,难道就这样闭门造车地抬高一部垃圾电影的地位,不思进取吗?
电影真的不是0门槛的东西,科班出身的人,至少在镜头语言的运用在戏剧情感的分寸感和把握上以及在故事的讲述上会比现在好得多,不是科班出身的导演和编剧,至少好好学习一番再来涉足吧?
现在是煽情煽半天,故事没讲明白,掺杂些低俗笑点,圈一波低俗观众的粉,真让人恶心!
整部电影,虽然是以潮汕为故事背景发生地。
但是整部电影的故事性其实是以八零九零为时代背景的。
如果没有这些经历的观众在观影时,以为导演只是在打潮汕的情怀牌,我想真的只能说,你还年轻,你还不懂那个时代发生的故事。
故事里的父亲,还有369,一个单身父亲,不希望儿子出人头地,但至少不要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儿子。
不管是继续读书,还是出外打工,都希望儿子能够简单的生活。
故事里,当369决定辍学选择打工时,父亲一个一个打电话求人收留儿子打工时,真的觉得非常的现实。
那就是父亲对孩子的感情啊。
那么的真切。
当369放弃学业去选择打工时。
他的网瘾始终是存在的,所以为什么他到了26仍然一事无成。
打架,矿工,不用心,那个时代的叛逆和不懂事,真的就发生这样的家庭里。
他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真的,至少和我的经历是达成了共鸣。
所以这部电影,真的是非常有诚意。
不要以为这样的故事是发生在潮汕,而是发生在底层社会的。
那些给一分的,我想你不是养尊处优,要不就是在那个年代之后才出生的人。
而父亲读到校花和369的书信时,这段戏,我觉得导演也真的很有心。
通过校花的信,发现父亲多年来对369的误会。
当初,放弃学业,校花对369的鼓励。
而369在深圳打工时,由于父亲的不远千里迢迢去劝解369,致使369悬崖勒马,放弃做直播卖假药賺钱,才躲过了最后的牢狱之灾。
而369也彻底懂的父亲对自己的爱。
大结局,父子俩冰释前嫌。
真的非常感动。
但是因为是电影,所以大结局往往都是美好的。
但现实世界里,真正能完美结局的又会有多少例。
所以,打一分的,这部电影不适合你。
偶像剧,商业片,比较适合你们。
没有生活的人,也不适合你们。
那年它上映,一看是潮汕方言电影,已先给它扣上烂片的帽子,在身边的潮汕人中,也确实没有看到半点水花,大家连给它一个看一看再评论的机会都没有。
那年,从深圳回归家乡一年有余,和男主一样,心自始至终都无法留在这里,因为不爱,所以干什么都不行,楼越看越矮,路越看越小,一切都是卑劣的。
前几天因刚看完导演隔了四年后的第二部作品《带你去见我妈》,才重新找出这部有点儿历史的电影来看,进步很大,也难怪第二部的评分高了许多。
接下来如果还有第三部,应该会多一些关注了,因为并没有我条件反射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嘛。
两部影片的名字,都是直白中带点儿土气,倒也是让人过目不忘,不会大同小异。
一部谈父子关系,一部谈母子关系,前者突出潮汕老一辈男人的传统观念,后者突出潮汕老一辈女性的封建思想,父与母,在家庭观念极重的潮汕地区,几乎影响着下一代人的每一步人生路,与生俱来的,耳濡目染的,基因与环境共同造就的,我们已经改变巨大了,但依旧不可否认很多东西还是传承了,无关好坏,都是必然。
想去外地发展,不喜欢外来媳妇,不能接受二婚者,这些其实每个地方都有,不是只有潮汕地区的人才这样,但只有潮汕人才能在这两部电影中被故事以外的细节所触动,那些熟悉的方言、房子、场景、菜式、仪式、人情世故,都能找到归属感。
潮汕人都看看吧,挺有意思的。
——2022.5.1看完
他去偷拿老爸钱的时候,看到了一封信,里面大概就是他爸以前也在深圳奋斗过,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听说过以前深圳改革开放初期,很多潮汕父亲都到深圳打拼,那时候到深圳挺苦的,干活都赚不了几个钱,所以,大部分人都选择回家发展,最后能坚持下来的少部分人才能赚到钱,这就是隐藏埋下了父亲为什么一直没让儿子单独到深圳打拼,不是不相信,而且以前自己受过的苦,不想让儿子再走同样的道路,儿子又只听过别人在深圳发展的多好,你为什么不让我去,为什么有束缚我,导致父子关系紧张。
全文无剧透今天作为潮汕人,刚好看了前端日子转遍朋友圈的风风火火的影片《爸,我一定行的》。
在进电影院之前,特意看了下豆瓣界面,打开都是这种状况:最高票的情况
但看完,其实没那么糟,说是潮汕元素的大杂烩其实不见得,影片中街坊的咬耳朵,拜月娘,放烟花,包括一口潮普的校长,在故事主线中的镶嵌都是颇为自然的,并没有那么刻意,坦白来讲,如果是潮汕人,这些元素恰恰是将你与这个故事拉近的元素,你总会想起你初高中的潮普校长,小时候的黑网吧,每次拜月娘的不耐烦,包括冒着热气的潮汕肠粉铺,都可以引起一波回忆,更不用说,全片最为亲切的潮汕话和俗语,记忆最深的莫过于那位校长一口潮普的用潮汕俗语骂人“臭(cao)嘴浪面”▲拜月娘而影片讲述的故事,其实具有不小的真实性,影片中段甚至有一点揪心,具体剧情就不剧透了,作为潮汕人对这种境遇还是很感同身受的。
作为一个父子题材的影片,片中对于潮汕父亲形象的展现极其精彩,当然也得益于饰演父亲的演员表演很自然,内敛,含蓄,少言,但却在动作上不自觉的表现情感,扇了一巴掌后伸手想查看伤势,坐在摩托车上慢慢把手搭上儿子的肩,甚至于在儿子离开后静静的洗着碗,终于忍不住暴怒把锅一摔,都是典型的潮汕父亲,父子的对话也极具潮汕特色,明明有千言万语,传到话筒里,也只有“我明天回家”“好”而已。
缺点,也很明显,年轻人的表演略显浮夸,虽然女演员都很漂亮(怕不是要将潮汕女孩的好形象贯彻一下?
)但男演员们略显浮夸,在影片重要的哭戏上太突兀,甚至让人想笑.....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为潮汕人定制的电影,乡音,乡景,乡事,虽然影片整体介于成熟与未成熟之间,但在各方面相对教均衡的情况下,作为潮汕人,情感加分下,是值得去看的一部片子,当然这部片子的最大票房,肯定是在潮汕地区了.......至于豆瓣很多人觉得这是一部烂片,但我不知道烂在哪里,作为我来说,我觉得,一部影片,能不能让我进入这个氛围最重要,虽然有瑕疵,但是一点也不影响这部片子整体的氛围营造,我们总不能希望这部片子能够去讲潮汕文化这种大议题吧,再者,这种不接地气的大议题,如何能成片还是一个问题,眼高手低,倒更难做好。
前后看了两遍,然后去翻了另外一部作为潮汕标签的电影《鮀恋》,简单聊下个人感受吧好评处1、父亲的角色塑造和内心戏的表现都很赞,叔叔婶婶们的出镜跟也很接地气,这一部分的话我给导演好评2、取景地满满的家乡味道(老家镇子有好几个镜头简直是我意外之喜,大屏幕上看到家乡的镜头兴奋得我晃着基友说这是我家哪里哪里),来来来,摄影师我给你加10个鸡腿,3、人情世事这部分从小到大都剥离不开的纠缠电影里也通过不同的事件不同的镜头给予表现,很赞4、父爱的刻画很到位,369最终的醒悟也很欣慰,中间两代人的冲突这个也是80尾90一代的存在问题。
导演这个话题表现得很好差评处1、虽然平时咱们用家乡话讲话是经常掺杂一些粗口的,但是,蓝国国这个人物特意拗来谐音有啥意义??
为粗而粗??
看到他自我介绍时我一脸的尴尬2、评论里很多说体验创业艰辛的,这点我不敢苟同,除去369自身想法跟父亲一代的想法碰撞,到结尾突兀的开起了作为潮汕饮食在广深一带标签的牛肉火锅店,我并未看到369创业的艰辛路,就连不做主播也并非369自身的醒悟,而是因为顺从了老父的想法,因为跟老父冲突以后自身内心的煎熬然后决意放弃的3、编剧是对主播这行业有偏见吧,369投身主播行业的时候,看看他周遭的人群,完全妖魔化了主播这个职业。
其他的上班时间暂时想不起来,周末复盘多两遍再来补充,总得来说我只能给3星,希望下一部讲述潮汕文化的电影会更加中肯,更加出色。
题外话:键盘侠们适可而止吧,我看电影基本不在豆瓣评论,然后看了评论里面所有给差评的都是一边倒的被喷,不要拿族群文化当作一部电影评价的标准,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捧杀只会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烂片。
另外,看完这部电影的建议也去复盘一下鮀恋,一个讲亲情,一个讲爱情,鮀恋的整体叙事风格我更加喜欢一点
最后的彩蛋千万不要错过,全场爆笑,真的😜😜😜有人说粗话太多,这方面确实是有点太多了,不过狗哥高中那个年代应该就是粗话遍行的年代,所以他拍出来的可能也会带有这样的(纯属个人猜测,别喷我)还有一个就是逃课就导致开除,这个有点牵强吧,记得我初高中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逃课的,也不至于开除,其实可以是369自己不想读之类的也可以吧,不一定非得是什么事情,我的高中同学就有很多读到高二不读的。
还有的说圈钱的,我看完有看第二遍的冲动,虽然是有情怀在的因素,但是也是电影本身的因素占了更多。
前半部分没有太多的感同身受,毕竟在学校的时候我可是乖乖女一枚,但是还是很符合我的学生时代,毕竟那时候确实有一些人是逃课不读,然后被抓到。
那时候不能在课堂上睡觉,会被老师点名😜😜。
后半部分在深圳打拼的时候比较有感觉,毕竟也是一个在外面打拼的人,有时候真的很累,想回家,但是想到我至少要在外面努力一下,至少要失败过才不会后悔,有时候也会想,怕什么失败,大不了回潮汕,哈哈哈。
再说到剧中的父亲,像极了我的父母,每次我说要回家,他们就说好,注意安全,不会过多表达什么,要走的时候也是默默地,不会表达太多的情绪,但是每次我妈总是会拿很多东西给我带来,我爸总说,家里的东西是最好的,哈哈哈。
最后的彩蛋真的是太搞笑,看到彩蛋的时候全场爆笑,让你们看看潮汕人的团结。
虽然可能剧情方面确实有点不衔接。
先说到这里了,等想到什么再来补充。
我看到下面一群评论说这是一部卖情怀的商业片,也没有表现出潮汕的风土人情,说的头头是道。
我不是潮汕人,更不懂潮汕情怀,但我从这部电影上看出来的是369和他爸之间的情感历程,父子之间的矛盾到和解,相信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对于一个本来就注重情怀的电影来说,能够引起很多人内心的共鸣就说明它已经成功了。
我不是潮汕人,虽然里面有些方言不知道啥意思,不过我觉得这电影还不错,感觉很真实,人的正常生活就是这样,并没有你们说的那么差也不觉得低俗。
你们的评语给我感觉你们很嫌弃自己身为潮汕人身边日常的一些生活(比如脏话,很多人说低俗,说我在外面待久了,回到家乡听别人用家乡话骂人会情不自禁的笑得很开心,毕竟这是我以前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来几句脏话没你们说得那么严重吧),谁会看一个电影就会觉得那地方里的人就是电影里的样子,世界很大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人都有,这有什么接受不了的,还说毁了你们建立起来的形象,这是我实在想不明白的事,如果你们觉得电影里面把潮汕人一些不好的全改成好的,那这电影出自潮汕有何意义?
你们有点过激了。。。
如果照着你们这想法去想的话,看过古惑仔的就会觉得香港全是黑社会打打杀杀。。。。。。
也不见香港人来喷古惑仔电影怎么怎么样毁了香港的形象,所以心态放平点吧,你们想得太严重了。
是一句承诺,也是一种反叛和激情。
你曾经对那个泰山一样高大且不容置疑的权威,说过同样的话吗?
电影「爸,我一定行的」就是讲述了一个学渣反抗父亲,最终逆袭的故事,它指明了小镇青年追求美好生活的其中一条道路,以细节和结果的呈现打动人。
电影没有太多波澜起伏的情节,但是其中引而不发的朴实情感,在观影过程中时而让人噗嗤一笑,时而让人窒息到落泪。
这也是它难能可贵的地方,以潮汕为背景拥有广泛受众,却不像某「龙院」贩卖情怀,玩梗也夸张得恰到好处,不像某「公寓」让人尬到浑身都是鸡皮疙瘩。
单从情感上来讲,影片的父爱和前段时间上映的「风语咒」中的母爱可以匹敌,且都能感动我,相对来说前者更接地气,对细节的表现更加细腻和有张力,而后者以强烈的对比给人沉重一击。
抛开上述这些表层的东西,回归影片的核心,它抛出了一个不算新颖的问题:小镇青年何去何从?
这是一道开放题,很多人都可以给出一个或几个答案。
那这部电影是如何回答,这个简单却深刻的提问?
你读书少,出去会被别人骗的!
在大多数父母眼中,小镇或者农村孩子最好的甚至唯一的出路,就是高中毕业考上大学,考不上就留在家里或者到建筑工地干活,他们的眼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未来的可能性,前几天公众号「咪蒙」也发文章说到这个现象:“中国的父母,越是没有眼界,越是想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眼界范围内。
”而且这还会传染,“父母的眼界,往往决定了孩子的眼界。
”更深层次来讲,父辈有这样的思虑,和他们的经历有很大关系,这些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长辈,大都经历了十年文革、多年忍饥挨饿的生活,他们对风险有着近乎本能的恐惧,这种恐惧限制了他们的行动,进而也限制了新生一代的想象力,这就是小镇青年的困境,正如「咪蒙」所说,“不是穷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是想象力受限,导致贫穷。
”
这仿佛一个魔咒笼罩在小镇青年的命运之上,影片里,父亲不让高中辍学的369到深圳闯荡的理由就是:你读书少,出去会被别人骗。
在小镇尝试多种职业依然郁郁不得志的369终于爆发:就是因为你这也不让我做,那也不让我做,才导致我今天一事无成!
此时他已经26岁,高中毕业8年,似乎完全脱离了外面的世界,但他还是鼓起勇气,离家出走——这似乎是摆脱诅咒最无奈也最决绝的行动了,他要去拥抱一个全新的世界,不管那里是遍地黄金还是荆棘丛生。
你追过的女孩,是时候放下了。
除了与父亲的争执这条导火索,激发369外出闯荡的决定,爱情的不可控也激起他年少的冒险冲动:高中时代追过的女孩,在他陌生的城市里过着全新的生活,而他的认知和思想依旧停留在8年前懵懂的高中阶段。
而那些少年时纯粹的书信往来、天真无邪的小鼓励、似有若无的暧昧真的是爱情吗?
也许是的,不仅影片的男女主角,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由感性判断到理性选择的爱情观的进化。
校花已经另有所爱,这是生活的常态,似乎现在更讲究“门当户对”了,当两个人认知水平和思想高度完全不在同一等级时,深度沟通已经不可能,这样的两个人还会有爱情吗?
或许会有,但我想那是小概率事件。
影片里369没有像大多偶像青春剧的男主一样消沉,而是坚定走上自己在新世界探险的道路,这也是生活的常态。
影片把其中的痛苦与挣扎一笔带过,少赚了一些泪水,却赢得了更多的“现实”,毕竟通过爱情的荷尔蒙激励一个人走向人生巅峰,是生活的奇迹,而且纯真爱情的无疾而终已足够让有情人心酸不已。
放开拥抱你的双手,我才能去搬砖,所以影片最后一幕,已经怀孕的女主小敏和她老公坐在369的餐厅,369跑过去跟他们云淡风轻地问好时,瞬间让人泪目。
你卖的是产品,还是信任和良心?
老一辈确实有一些落后腐朽的观念,但他们也坚守着一些永远闪亮的品质。
近期中国传奇品牌“老干妈”准备上市的消息引起热议,公众号「投资家」在回顾“老干妈”创始人陶碧华说道:26岁那年,丧夫的陶碧华为了维持生计,开始早晚摆摊卖米豆腐,身形单薄的她一次要扛起100斤的担子,背到龙洞堡的几所学校里卖,以至于身体落下了严重的病根。
由于米豆腐价低量足,很快就吸引了附近几所中专学校的学生争相光顾。
这几乎是老一辈实体创业成功者的缩影,几十年如一日打磨产品,把口碑视为生命。
影片中369通过直播卖假货时,他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再一次升级,369认为能赚到钱就行,管他产品好坏,这也影射如今多如牛毛赚快钱的创业公司,而父亲则认为369直播卖假货就是“丢人现眼”——在面对陌生的现代商业世界时,他只能通过这种朴素甚至词不达意的词汇表达不满,他不懂个人品牌和信任危机以及背后的法律风险,也不懂打扮得妖里妖气做直播的意义,更不懂互联网流量是什么和它的价值,他只知道做人要有良心,他不满,却只能用简单的几个词语和漫长的沉默表达自己。
和父亲一番争吵之后,369还是决定下架他售卖的假货,除了遗传狭隘的眼界——小镇青年也遗传了朴实的个人品质,一番折腾回归一无所有的起点,他反而觉得轻松了。
在369赚到大钱时父亲依旧眉头紧锁,现如今儿子两手空空回到家里,他反而露出会心的笑容,这里边的父爱就像一股清流洗刷着商业的浊气。
此时父亲依旧想把儿子留在身边,但369已经看到未来的方向,结合自身的直播经历和特长,走出一条具有互联网特色的逆袭道路,解除了笼罩在命运之上的魔咒。
由于小城市就业机会少,现实中的多数小镇青年应该都会到大城市闯荡一番,出来的理由大同小异,过程不尽相同,也有很多闯荡失败回家继承祖业的。
影片展现了这样一个场景:父辈们几十年来日复一日干着同样的工作,闲时搓搓麻将,聊聊家长里短,与外面的世界比,真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挺安逸,也挺可怕的。
那可能也将是一部分被困在小镇里或被迫回到小镇里的青年的未来。
挺有意思,接地气的一部电影,拥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外来打工者的喜怒哀乐。也是我看的第一部潮汕方言电影。潮汕小伙伴们应该觉得分外亲切,乡村景色,传统仪式,人情世故,方言,原汁原味,能把这些搬上大屏幕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情节虽然平淡但是有欢笑也有泪水,浓浓的亲情体现在细微之处。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普通人做得好的东西自己如果不行那只说明不是自己的优势,只要找到并在这方面努力,我们都一定行。不足之处是有点太平淡了,而且结局好像很匆忙,显得虎头蛇尾。
两星最多
5分的期待,7分的感受。一开始的感觉就是部普通的青春片,然后从369去深圳后开始慢慢精彩起来。暗恋的女生一直没有高白,最后就成了别人的女朋友。我简直感同身受。369打电话给父亲说要回深圳,然后父子开了家网红餐饮店。最后重修于好被感动到了。电影平淡又真实,还可以吧。虽然几位主角演技不行,而且制作粗糙。但整体并没有评论里那么烂。
只有潮汕人能看懂的梗,只有潮汕人能体会到的温情……全程搞笑,就是煽情部分有点尬……还是四颗星支持一下,希望有下一部潮汕电影
鼓励吧
看完之后都不想去潮汕了
看了《带你去见我妈》后来看第一部,这部实在是有烂片嫌疑,明显还很不成熟,剧情很生硬突兀,乱七八糟的太多,导致导演具体要表达出的矛盾点什么的也没太能get到(就算单单要讲男主不生性,然后和老爸不和这个核心冲突??那也应该更具象化吧)有些人物表现也没有很自然,就更出戏了。。还有最后还是强行大圆满结局我很不喜欢。
調性比較混亂,笑點有點舊,演員和素人的表演不平衡。
我看完了,然后我是潮汕人,我认为我需要上来抵制一下这部卖潮汕情怀的黑潮汕人的电影,多次愤懑想离场,带着仅剩的一点情怀想着或许后面能有半点起色,最后一句:请不要浪费将近两个小时看这部大烂片。(发现一看完电影就点评,言语有些冲动以至于被水军认为是黑,其实我就是期望过高又有些主人翁意识
都给情怀。
辣鸡囧长
潮汕被打上很多的标签,褒的贬的都有,这下好了,又多了一个标签,“潮汕人不会拍电影”👀
关于这类父子亲情题材的电影 真的无比反感
两年前看的 感觉地道的潮汕人才能看懂 笑死我了
爸,我明天回家好不好那你路上小心
整部电影下来给人一种很接地气的感觉,潮汕元素应该用的淋漓尽致了吧,中间有一小段情节低俗的可怕,部分情节转接太生硬,两父子的感情没有摸清楚,结局还有点仓促.最后那个彩蛋结尾怕不是要笑死我.
转折生硬 演技一般 其实做成潮汕风俗片就好了 别生硬地讲青春 如果不是在影院应该看不完 靠潮汕人的情怀支撑票房,而不是作品本身的质量 导演拍一两个短片还行 拍这么长的电影 撑不起来
整部电影看下来,没看到主核是什么。导演想表达的太多,反而导致了剧情的混乱。有些地方的情节,是真尴尬。但是拍摄时间太短,加之潮汕电影制作尚不成熟,呈现出来的作品,还是不够好。作为潮汕人,打三颗星是支持,希望潮汕的电影越来越好!下一次,可以呈现更精良内容更丰富的电影。
听不懂,不喜欢。
为了潮汕方言忍着巨大恶心看了半小时,还是看不下去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最佳案例。编剧为什么要自己当男主啊我实在搞不懂,到底有多自恋?担心其他人演技不行,不如先照照镜子?到底你们眼里的潮汕文化是什么?用一堆脏话和俚语就能体现潮汕特色吗?先搞清楚你们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好吗?还有369这个名字我真的要吐了,想要用这个名字来突出潮汕情怀吗?生怕别人不知道主创品味差?潮汕各地方言乱炖一锅,外地人听不懂也就算了,既然是主打面向潮汕观众的电影(我连这两个字都不好意思说,简直是侮辱),都不需要考虑观影感受吗?到底有哪一个潮汕父亲会这样容忍自己的儿子吊儿郎当还各种忍让和帮忙?有那也不是典型的潮汕家长的形象。明明有无法被替代的价值,却被滥用成这样,最真实的感受还是惋惜,资源留给真正有想法和才能的人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