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无聊又N刷了,心情依然不能平静,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一部无论看多少遍都看不厌,无论看多少遍都会落泪的故事。
开篇的“谨以此片献给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六十周年”,很容易让人误解这是个主旋律的故事,而事实上,也确实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原本平凡甚至有些俗套的剧情才有了特殊的意义,让人无数次的跟着剧情潸然泪下。
电影一开始,艺术学院研究生婷婷因为毕业作品钢琴曲《康定情歌》被老师批评没有感情,婷婷很是不忿,她觉得自己是因为弹了不喜欢的曲子,妈妈让她陪着外公一同去康定寻找一位六十年前的故人,并希望康定之行能给她带来艺术创作的灵感,由此引出一段慷慨悲壮的康定情歌。
初到康定,因为报出是苏州人士而莫名其妙的被一个陌生的年轻人排斥,然后得知故人已于10天前去世,镜头倒回到六十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随军去修川藏公路的大学生,机缘巧合解放了一个藏族农奴小姑娘,随后小姑娘被驻军收留,跟着一起修建公路,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单纯美好的感情在两个年轻人心中扎根,一个跨越长江,穿过万里许下的诺言牢牢锁住了他们一辈子,经过了那段黑暗的历史时期,经过了人为的破坏,却历久弥坚,整整坚守了六十年。
饱满深情的插曲《康定情歌》,荡气回肠的插曲《祥瑞山谷》和慷慨激昂的插曲《洗衣歌》,以及优美的藏区风光构建了那段特殊时期美好爱情以及革命情谊的主旋律,两代人穿插的感情纠葛和现实的考验让整个剧情跌宕起伏,在跑马溜溜的山上,康定情歌从来没有停止过。
一条农奴的脚链和一堆永远无法到达的信跟随时光跨越了六十年,最终随着达娃的骨灰撒在了康定的小溪里,随着长江一路流到苏州,见证着这段旷世绝恋。
甘孜之行也给了婷婷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她的心像六十年前的外公一样,永远留在了康定。
机场送别,《康定情歌》的旋律在机场大厅响起,它见证了两代人的爱情,也许还见证了无数像当年的达娃和李苏杰,像今天的婷婷,扎西多杰,格桑梅朵,一样纯洁无私伟大的友情和爱情。
婷婷终于弹奏出了饱含深情真正具有灵魂的《康定情歌》,这段经典而优美的旋律,没有因为时光而褪色,反而像它曾经见证的爱情那样,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定格在了永恒。
电影《康定情歌》以随军知识分子李苏杰与藏族姑娘达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一个跨越60年的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从叙事学角度出发,分析该电影的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法。
尽管讲述的是爱情故事,该电影还保留着浓厚的政治色彩。
影片中反复提及这对情人一别六十年,恰恰呼应甘孜自治州成立的年份。
事实上,这部电影的创作意图,就是为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而献礼。
1 影片中的象征最显著的象征是达娃脚上的铁链。
这个铁链象征着农奴制的枷锁——它让奴隶抬不起头,挺不起腰杆,备受压迫。
李苏杰用斧头砸碎了铁链,象征着我党用国家机器粉碎了万恶的农奴制,藏区广大农奴得以解放,翻身做主人。
这个多次在影片中出现的铁链,是一个被压迫的符号,它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和苦难。
电影中每一个重复出现的道具,或被特写的道具,都不应该被广大观众忽视。
苏杰和达娃的爱情,象征着入藏修公路的解放军和当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也承载着创作者对于理想爱情的憧憬——死心塌地,至死不渝。
婷婷,格桑梅朵,扎西多杰三人的爱情纠葛也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变得开放,传统的爱情观受到了冲击。
三人在新时代的爱情,与苏杰达娃之间传统朴素的的爱情构成了鲜明的比。
最终扎西多杰选择了与他青梅竹马的梅朵,体现了对朴素爱情观的回归——从一而终。
刘二这个人物,是个反面角色。
他挑拨达娃与苏杰关系,造成了二人不能通信达悲剧。
刘二的结局是失身坠入悬崖毙命。
这里也是一处象征:总有藏独分子挑拨中央与西藏地区的关系。
但是二者的关系是兼顾的,不会被离间的。
刘二的死亡,是对极端分子的警示。
2 影片的性别叙事我对于电影中的性别叙事格外敏感。
和大多数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一样,在《康定情歌》中,男性是女性命运的改变着,是女性前行道路上的指明灯。
李苏杰有学识,有力量,能读书写字勘探地质,能举着斧头劈开达娃的铁链。
达娃则是文盲,因为苏杰而学会了读书写字。
可以说,作为男性的李苏杰是达娃的拯救者,不仅让她重获新生,而且为她开启智慧。
作为女性的达娃是苦难的化身、弱者的代表。
但是达娃也并不完全处于弱者角色。
她对于刘二的拒绝,也是对男权的反抗,体现了Female power. 同时达娃也承担过拯救者的角色,在乱石坠落时将李苏杰一把推开的时候。
男性爱女人,但是又恐惧女人(According to Sigmund Freud, the fear comes from the anxiety of being castrated. I mention Freud here not because I believe in his penis envy theory. On the contrary, I find it absurd. But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re hard to disprove by modern technology)。
这种恐惧体现在扎西多杰对婷婷的感觉上。
在扎西多杰眼中,婷婷是骄傲的,像一匹难以驾驭的小烈马,让人迷恋又不敢接近。
婷婷这个角色很不讨喜,神经大条吵吵闹闹张牙舞爪。
扎西多杰也是个热血的冲动青年。
个人认为年轻一代的故事在影片中的呈现过于多,应该多写一些苏杰和达娃的爱情故事。
格桑梅朵对于婷婷和扎西跟踪部分,体现了女性凝视。
影片中并没有我欣赏的女性角色,真是一大憾事。
达娃的更像是一种道德楷模,她美丽、淳朴、坚贞,完美得像男性对女性的幻想。
婷婷吵吵闹闹不讨喜,同样是知识分子,和青年李苏杰相比,少了几分智慧和定力。
格桑梅朵的人物形象又不够丰满,跟踪行为又让人觉得可怕,我觉得这个人物形象有被异化的嫌疑。
我所期待的女性形象,是独立的自由的,不是作为附属物而存在;是有缺点的,但是瑕不掩瑜,形象丰满的,而不是作为理想形象而存在;是有力量的,但是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母性,也不是照搬男性力量。
3 影片的非线性叙事如果电影的叙事顺序和时间的发展时间是一致的,我们就把这种电影叙事成为线性叙事。
线性叙事的代表是好莱坞经典叙事,按照时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去讲述,时间和空间完全,蒙太奇手法和Flashback较少被使用。
好莱坞经典叙事的核心是连续性剪辑,使观众毫不费力地明白事件的发生经过,不至于产生时空的混乱感。
《康定情歌》显然不是单线叙事:它有两条线交错。
一条是老年李苏杰的回藏寻亲之路,一条是苏杰和达娃年轻时候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是苏杰的回忆内容)。
两条线属于不同的时空,交错进行,直至苏杰得知达娃死讯后合二为一。
青年李苏杰和达娃的爱情故事,是放置在纯洁的高原这一叙事空间中的,这样的叙事空间有其美学意义。
二人的爱情在这个特定叙事空间的衬托之下,更显得纯洁高尚,像西藏的蓝天一样不染纤尘。
电影的叙事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蓝天,彩旗,服装道具,建筑风格,都为电影增加了美感和异域风情。
穿插的当地歌曲也大大地丰富了电影的叙事,更显地故事自然生动。
4 写在后面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李苏杰和达娃的爱情故事很美好。
两条叙事线交替穿插游刃有余,体现了江平导演娴熟的叙事功力。
苏有朋和居文沛的表演很自然生动,真的能打动观众,让人相信他们就是李苏杰和达娃。
苏有朋的书卷气很珍贵。
我心中能够诠释书生气质的男演员只有三个:年轻时候的黄磊、苏有朋、喻恩泰。
老年李明杰的表演者李茂林的表演很打动人。
但是私以为,哭戏可以减少一些。
角色多一点隐忍,不要把情绪全部宣泄出来,回更能打动观众。
李苏杰被划为右派那段戏份很奇怪,前后衔接地牵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被剪掉了一些内容。
影片的歌曲很好听,祖英的声音太有辨识度了。
《康定情歌》是一部政治献礼片,献给甘孜州建州60周年。
在影院工作的一个同学看过之后说,想好好地,认真地听一遍康定情歌,极力怂恿我去看。
扛不住对川藏风景片的贪婪,去看了。
梗概开篇,苍老的男主角配画外音,他今年已经85岁了,再不回甘孜州,就回不去了。
又是一部一根筋的爱情故事。
我出来影院,脑子里蹦出来一句话,我不懂爱。
真的不懂。
1950年解放军进驻康巴地区修筑川藏公路。
随解放军修公路的大学生技术员李苏杰,救了一位落水的“头人”(农奴主),作为回报,李苏杰要求农奴主放了他跟班的两个奴隶。
这其中就有从小就是农奴的藏族女孩达娃,李苏杰为她砸开了铁锁链。
居文沛的表演很出色,李苏杰砸铁链时,她惶恐的眼神真到位,高原女农奴的扮相也很真实。
(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忍不住想起苏有朋演的张无忌和带着链子的小昭=。
=)翻身了的达娃经过休养,出落成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随军修建援藏公路,李苏杰教她学写自己的名字,还有他的家乡苏州。
李苏杰给她吃从家乡带来的酥饼,达娃第一次尝到了“甜”是种什么味道。
他在她眼里,必定不一般,是恩人,又是那时稀有的大学生,知书达理,热情踏实。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蕴藏在康定情歌里的情愫,一直没有被达娃说出来。
但是李苏杰是知道的。
你看那时候的人,不说爱,就会认定一辈子的伴。
不像我们现在,一遍遍的问,你爱我吗?
脱口而出的答案。
康定情歌原来可以唱成这么多版本,但是最美的,还是达娃在高山草甸的清唱。
我一直对将原生态的民歌搬到狭小的舞台上供人观赏有抵触,因为我感觉那样真的唱不出来情感,没气氛。
因为这个,被人批评过“真矫情”。
修好公路后,李苏杰先回苏州,并答应达娃回来接她。
然后就是颠沛流离的建国这几十年的大背景。
李苏杰每年都写很多信,但是因为同村喜欢达娃的邮差刘二从中作梗,将信件都盖上查无此人退了回去,所以两人失去了联系。
然后根据简短的画面,我们可以猜想,文革中划为右派的李苏杰,收到刘二谎报达娃婚讯的信件,万念俱灰,世事浮沉,一晃就到了李苏杰85岁。
这世上有一个人,她宁愿等到死,也不会对你出尔反尔。
达娃等到死,也没等来李苏杰,她收养了两个孩子,终了一生。
85岁的李苏杰,知道这一切,找到门上的时候,达娃刚去世10天。
退回的信件,在与达娃养子的交谈中,也终于明白了缘由。
等待不是爱情的一部分?
十天生死两茫茫。
再相见,已是阴阳两隔,一人,一相框,一铁链。
为什么不可以早一点呢?
不能等,有些事情真的不能等,等来的只会是遗憾。
《云水谣》里,徐秋水(陈坤)和王碧云(徐若瑄)一隔也是60年,所不同的是,徐秋水还有金娣,那个李冰冰饰演的上海女孩,代替王碧云,随他生活在了藏区。
达娃的养子说的原话我忘记了,大概是说,我们藏民,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说等,就会等一辈子。
“苏州小白脸”李苏民不是藏民,也等了一辈子。
哪一种才是爱情?
跟朋友争辩,她说,那只是靠回忆支撑,算不上爱情,爱情是要有生命力的。
这个命题,讨论不清,讨论不清。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句话。
一生只求爱一次,爱到忘记自己,不求回报,不求记得,不求在一起,只求能在最美的年华,遇到你。
自古痴男怨女多啊。
问题是,谁一直在祭奠一根筋的爱情?
我们歌颂的,往往是我们缺少或者不曾重视的。
朋友说,你的爱情观太纯洁,你就会孤单。
所以爱情应该是鸡尾酒还是白开水?
左耳朵里方大同唱:爱是两人一张棉被/也是一人一瓶清水。
右耳朵里黄小琥唱:如果命运可以定做/如果有另一次选择/我想我还是会/把手让你紧握/快乐的陪你去坎坷。
都说对。
我问一个朋友,你相信一个人为了爱情能等待另一个人几十年直到老死吗?
她说,要么是没遇到更好的,要么是一根筋。
可爱的一根筋据说年底贺岁档的《非诚勿扰》续集《不省心》,舒淇饰演的笑笑依然纠结这个问题——她对秦奋不是爱,只是感激。
这个问题也困扰过我很久,一个人能不能因为感动而爱?
后来看到身边朋友的经历,基本上来讲,如果不是第一感觉良好,那就没戏了。
两个人凑合着过的,有,太多了,但是就是过日子,不是爱。
可是这样的凑合着过日子,往往也给我这个看客很多感动,凑合着去坎坷,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有的人明白了,两个人过得很好。
有的人不明白,就一直一个人过。
真是个不省心的字眼。
我还是希望看到,李苏杰可以早10天来找到达娃,只要早10天啊,两人在对方的眼里不再是定格在60年前的少年模样,或许还可以套用杜拉斯的一句话——“比起你当初的美貌,我更喜欢你现在倍受摧残的容颜。
”
说豆瓣评分靠谱主要是来这里的都是以文青自居的人,当然比水军好一点。
豆瓣的文青是很跟潮流的一群人,说直白一点就是没什么脑子,潮流什么就什么高分。
以前是独立电影、小众电影被吹上了天,后来是名导名片,再后来是香港电影,再后来香港的90年代商业电影终于被文青认同了、还有武侠片,在后来国粹潮又来了,后来就是情怀电影也沾光了,后来是爱国大片,政治正确好莱坞大片。
只能说豆瓣评分真的是跟大潮随大流,有什么主见跟审美可言?
刚从海螺沟,那里有冰川、温泉、冷杉,还有泸定桥,还有长征大酒店。。。
呵呵,都是前几天看的这部《康定情歌》里面出现的景。
有种一度认为这是一部海螺沟宣传片的感觉。
所以把这篇时光网上写的东西转过来吧。
在看之前,靓姐我们就本着把人物挖掉、只看景色的态度,事实证明,其实人物是不用挖掉的,这还算不上一部被导演和编剧完全毁掉的电影。
我说完全的意思是,的确毁掉了部分。
先是片子开头,那种主旋律抗战片的正义凛然看得我觉得头皮一阵阵地发麻,让我有愤而离席的冲动。
还好我克制了。
我想说的就是,不知道导演怎么给电影定位的,如果是如介绍里面所说的,要讲述的是一个纯爱的红色爱情故事,我觉得红得有点发紫了。
然后,这个编剧啊,我觉得编剧貌似有点懒?
把两部电影拼凑起来,然后加入了川西高原元素而已。
这两部电影就是《海角七号》和苏有朋的另一部电影《寻找刘三姐》。
先参见《寻找刘三姐》:城里的小姐为了寻找音乐灵感,前往歌曲的诞生地,由此和当地的小伙擦出了火花;再看《海角七号》:两个阴差阳错分离几十年恋人,在一个离开之后,由一封封情书回忆了等不及的爱和无尽的惋惜。
正是因为这些相似,让我给这篇日志配乐用的是《海角七号》的《情书》。
以上就是被毁掉的部分,还是说说好的地方吧。
我觉得,其实我对电影的要求不高:1、能让我看懂的剧情——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整些发誓不让人看懂的剧情(不点名);2、可以无厘头,但不是没有逻辑、牵强的无厘头——估计没人会说星爷的无厘头不好看;3、拒绝山寨剧:今天我一个朋友说,由于时间不合适,她选择了一部山寨剧,结局就是她在里面吐啊吐啊地睡着了。
至少,这是一部以上反面例子都不具备的电影。
即便情节比较老,看了开头知道结尾。
景色的确非常漂亮。
没有把好景色毁了。
有几个镜头非常惊艳:居文沛和苏有朋站在一起,镜头围着他们一圈又一圈,让我觉得好像哈达随风飞扬,像心情一样。
不得不说的是,配乐,我觉得这是最出彩的地方。
恰到好处。
《康定情歌》一遍一遍地演奏、不同的版本、不同的心境。
配合景致,美到极点。
包括苏有朋演唱的版本,既有康藏高原的原生态,又有苏吴胜地的细腻。
不过,我觉得ex-first lady 的一版,太适合在殿堂里面演奏,在这里就。。。
蒲巴甲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亮点,能歌善舞、侧面还很像王力宏,虽然少了气场,不过那种很man很man的气度,真的让人花痴了慢慢听吧:《情书》一直到 双手像枯树一样斑驳 这些字 才想起了当时的温柔 一直到 邮差走遍千万个门口 这些信 才想起了流浪的理由 一封封 情书穿越缓慢的时空 代替我 来不及说的含情脉脉 我相信 离开终究会有始有终 有一天 我将能为你描写彩虹一直到 海角吞没船尾的脸孔 这港湾 才扬起那咸咸的海风 一直到 时间终于一去不回头 这些信 才回到我爱人的手中 一封封 情书穿越缓慢的时空 代替我 等了好久的十指相拥 我知道 回去不一定一路顺风 只希望 有天好好梳你的白头 只希望 有天好好梳你的白头最后觉得,好像变成了《海角七号》的影评啦
今天在学校百年讲堂看了电影《康定情歌》,又是一部用现代的话说是“超现实”的最纯的爱情故事电影。
电影场很美伦美焕,估计又是康定的旅游宣传片。
这部电影感觉很像《云水谣》,包括情节也有些像,这种片子虽然故事有些老套和不现实,但却很感动人,现场好像又有哭的了。
既然电影本身没啥太值得留恋的,那电影里映射出的这种爱情,是不是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呢?
如今电影圈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广大导演都喜欢拍纯真无邪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比如前段日子有点火的《山楂树之恋》,《唐山大地震》讲的都是现在人看来傻不拉唧一根筋的爱情故事,情节如此雷同,但却因为傻,而令人感动。
这种最古朴最真挚的,或者在许多人看来最“傻”爱情故事的爱情故事,为什么会如此受到导演的的青睐,为什么能如此的打动观众,个人感觉还是源于这个社会上对于这种真势情感的缺失。
现代人的心理是矛盾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很渴望爱情,渴望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结识优秀异性的机会;但我们又很麻木,麻木到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去爱;我们现在又很害怕,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只刺猬,害怕在爱情中受伤害……即便得到了爱情,也会像红玫瑰与白玫瑰一样,“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于是最纯的爱情,便成了现代人的一种美好的向往。
其实回归原始,谈一场最古朴最真挚的的傻傻的恋爱,也是挺好的。
看惯了所谓的大片,偶尔看一部好的文艺片,总会给人耳目清新之感。
康定情歌就属此类吧。
在当下社会,人们都以为自己聪明了,以为看惯了世态人情,有人很骄傲的说没有信仰。
回想过去的那个年代,我们习惯于贴上专制压抑的标签。
可我有时也会想,在那个年代,是否有些质朴和单纯呢。
我总以为一部好的电影都有最简单的人性在里面,一部空洞的电影很难触动人的心弦。
一个承诺,用一生去守候。
这不知被电影人表现了多少次。
可我们也总愿意一次次的去看,去感动着。
用一生去爱一个人,在现实中应该很少吧。
在现实中,爱一个人总会掺杂着许许多多的东西。
在以前,我总以为爱情是简简单单的事情,就是喜欢对方。
可在现实中,我发现未必如此。
我有一个同事,女友要和他分手了,因为房子。
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恋人是因为简简单单的喜爱对方而在一起呢,不管生老病死,不在乎贫富贵贱。
张艺谋去拍纯爱的电影,好评很多。
在生活中,纯净和简单的爱情越来越少了,所以就去电影里去寻找了。
我是否能以同理心去度人之腹,我们渴望简简单单的爱情。
有一个人能让我们砰然心动,我们喜欢彼此,我们能一生一世的在一起。
罗素曾经写过“我为何而生”,在他的三个理由里,其中一个就是对爱情的渴望。
人的生命里如果没有爱情,人生要褪色多少啊。
李苏杰和达娃就用一生去守护一份爱情。
我相信那不是感激之情,我相信只有简单的爱情才能让人相念一生。
十天之隔加深了六十年守候的遗憾。
让人心痛,心痛!
说实话、看这名字不太想看这电影、在围脖上看到评价却很高、当初看《大地震》和《山楂树》的时候都没哭、、却被这整哭了、太悲催了、一看就知道是政治片、好在、这个政治片没那么洒狗血、可能还是和“爱情”有关?
剧中的化妆真的是太到位了、看着达娃的脚我都觉得疼、额、李苏杰为什么不走的时候就把达娃带走呢?
结果被一封信就相隔一生、太不值得了、客观的评价下、一政治片能拍成这样、算是很不错了
无意中在CCTV6看到在放《康定情歌》,貌似这部片子已经出来很久了。
印象中在什么什么娱乐节目里看过报道,大意是女主角拍片时吃了多少苦云云。
看了下主演:苏有朋、居文沛。
姑娘不认识,但是还是决定看一下。
片子结束后我决定坐在这写篇观后感,除了闲的蛋疼以外还有就是我真的是被感动到了。
康定,印象里除了康定情歌以外,我这个地理盲在地图上恐怕都点不出具体位置。
从这部电影我知道了康定是跟四川衔接的藏区甘孜州首府,著名的川藏公路就是从成都开始经过康定。
由于是纪念甘孜自治州成立60周年,在特殊历史背景下,这部影片不免被渲染得过于主旋律,政治味较浓,多次我被苏有朋同志扮演的李苏杰说出的热爱GCD的真诚话语而森森雷倒,毕竟我们伟大的国家还是需要这些和谐的声音出现在电影里的。
这是一部爱情片,时间应该是1950年前后,解放军进藏修建川藏公路,李苏杰作为地质专业的大学生前往部队共同修建公路,途中解放军解救了落水的头人并要求解放随行的两名农奴,看着她们走路时带着厚厚的脚镣,腿上除了泥土以为就是磨出的血迹,我终于回想起在娱乐新闻里的那一幕,于是看到了女主角居文沛。
她有着很大的眼睛,虽然脸上的妆画得脏兮兮的,有着明显的高原红,但是还是能看出妆下那一张纯净的脸蛋和清澈的眼神,让我记住了这位美丽的姑娘。
剧情采用两条主线,分别跨越了六十年的现实与回忆。
在这六十年的时间里,男女主角都以为对方过得很好,却又苦苦的等了对方一辈子,都没有结婚。
一般看这样的电影,观众都会深深的为男女主角不平,为什么相爱的人往往走不到一起。
可不知,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完美,让他们的人生多了更多的期待。
扎西说,达娃临死前还觉得李苏杰会带她去苏州。
因为李苏杰对达娃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什么都不缺,只缺一个你,达娃;扎西还说,达娃死后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小溪里,她俩是从这里开始的,而且从小溪一直流下去,可以流进长江,这样她俩就可以见面了。
因为李苏杰对达娃说过,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苏州就在长江的东面,长江是从你们藏区流出的;李苏杰穿着穿了一辈子的棉衣,他说,达娃如果知道我到现在还穿着她洗了无数次的这件棉衣,她会高兴的。
寥寥数语,却让人甚为感动,我随着电影中李苏杰的每一次恸哭而默默流泪。
六十年后他回来找她了,而她却在十天前去世了。
这样的结局很残忍,想必电影中的他也倍感遗憾,总是说,为什么不早来一点呢?
是啊。
也许早来一点就能见到了,可是见到了又如何呢,六十年的时光已经过去,除了那份深情记忆,其他都变了,一切的话语在时间面前都显得过于苍白,不如不见。
所以,等待的结果必然就是错过与遗憾。
总感觉这类歌颂爱情的事迹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之所以感动,是因为我们没有勇气让等待变成一种习惯。
不知是不是社会发展太快,我们不再书信,有时候连发短信都觉得慢,不如一个电话打过去方便,一切都变得过于心急。
于是,爱情也变得迅速起来。
有人很直接,你爱不爱?
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
现在的爱,像泼出去的水,太容易说出口,又如水蒸气,一蒸发连分子都没了。
速食爱情下的我们已经不再记得曾经的承诺,更不会为承诺而耗费时间,我们也只能在看电影的时候为别人那忠贞的爱情奉献几滴感动的泪水。
本来今年计划跟一姑娘去西藏,由于各种原因作罢,令别人独自前往。
本来就很期待,看到电影里的风光更是燃起了我对去西藏的渴望,让我认识了像彩旗一般飘扬的经幡,上面写满经文,经幡每被风吹动一次,就等于诵了一遍经。
让我看到了那湛蓝的天空,似乎云朵触手可及。
让我发现藏族人淳朴民风,藏族姑娘的纯真与善良 。
应该还有机会,一定要去一次西藏。。。
电影里多次播放康定情歌,悠扬的音乐响起,跑马溜溜的山上 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地照在 康定溜溜的城哟 。。。。
如果不是因为在时光网参加会员9元观影的活动,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因为这么一部电影走进影院。
单单看介绍让人有些期待,还远远还没有到达兴奋的程度。
开场10分钟左右,我从微笑到出声笑,忍不住倒在了师姐身上师姐很严肃的说:这不是一部喜剧片!!!!!
是了,但是这么爱国主义口吻的电影,到底是怎么在网上有这么多的好评的?
而且,我们在影院拿到的介绍,居然这部电影的推荐指数是五颗星,太不可思议了!!!!!!
从男猪女猪溪边相遇,英雄救美的天雷情节过后,小苏同学很夸张的举起斧头砍断女猪的铁链,就在我以为会被雷得外焦里嫩时,小居同学的一个眼神儿,那黑白无暇的湛澈双眸,从小苏同学看向被砍断的铁链,两鸿泪水硬生生的在眼眶中打了一个圈儿,在看到锁链的一刹那直直地掉落,而后的两滴泪水才在脸上滑落。。。。。。
我得说,这个镜头深深打动了我,它在我心中的喜剧地位被撼动了小居要求随队而行,光北大叔脱下自己的大衣给人家披上,还以为在LOLI和大叔之间会谱写出什么火花儿来,害我一直期待到结尾。。
未果我想,被解放的女奴对“恩人”产生好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什么时候,苏州秀才也爱上了她,而且爱的如此之深??? 就只听得小苏同学一句接一句,“你的歌声真美”OR是“你真美”,鸡皮疙瘩就在影院的地毯上累积了一层又一层。。。
然后重要角色刘二的登场,从他邮差的身份一表明,我就觉得这人肯定得干点儿什么。。。
后来证明果不其然啊。。。
编剧啊你也太不给力了,这么容易就猜中了么,切。。。
然后女猪受伤,男猪在我们不知道的时间和空间穿越回城,而且一举穿到了文革,马上就要发配农场改造。
暂且不论电影的处理,这里我们都觉得过于草率了,比方说,女猪怎么受伤,怎么养伤的,期间如何思念男猪和抵抗邮差小三的进攻的;男猪怎么抛下受伤的女猪独自一人回城的,文革中如何获罪的,那封语焉不详的家书里到底说了点儿啥,为什么要发配农场劳动,为期多久,怎么回城的,期间难道就没有想念过小居么,为什么六十年从来没有去找过她,仅仅是写信、写信、写信。。。
为什么所有的信都查无此人退回了,却一直还是往那个地址写,而从来都没有试图寻找一下,打听一下,哪怕只是确认地址也好;女猪也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去寻找男猪,也只是不停的写信写信写信,奇怪,文革之后的地址和之前的确定都是同一个么???。。。。
种种疑点,不一而足。
总之,我们只要知道,俩人都在不停地写信写信写信,然后等待等待等待,然后六十年就过去了明明很好的故事框架,却被安排成了这个样子虽然我哭得很惨,但那绝对完全一定必须都是因为小居同学那双清澈的眼睛,还有老先生每次欲言又止的无奈,每当我见到老人的眼泪的时候,就会忍不住 也跟着一起哭,每次我看到小苏对着小居笑的时候,我就会想,她等了他一辈子呵一辈子,然后也会哭尤其是,在小苏对小居说,达娃是宝贝的时候,明明知道这种台词很幼稚,但是还是忍不住哭的一塌糊涂。。。。。。
本来以为既然小苏和小居是主演,应该主要是讲述他们的故事吧,偏偏还掺杂了许多孙辈的事物,后半部分孙辈之间的感情部分最好全部都砍掉,实在太无聊了,那么闹腾的小姑娘,蒲巴甲居然还摇摆不定,哪儿有那个藏族小妞好呀,犹豫什么?!
难道说,是为了对应爷爷辈的两男一女,所以孙辈安排了两女一男?!
虽然说掺杂了很多小笑点,但是太乱了,又回到了喜剧的定位总之,后半部分砍掉,砍掉,砍掉!!!
前半部分加强,加强,加强!!!
最后老先生在撒了达娃骨灰的小溪边,把他写的信,带来的麻饼,一点点放在河中,然后说了一段话,大意是,等我死了,也要把骨灰撒到这里,撒到我们最初相遇的地方,然后,我就可以去找你了。
虽然觉得自己很不争气,我又泪水涟涟了我总觉得,两个彼此等待了一辈子的人,所要求的不过如此,生不同衾死同穴,就这么一点卑微的要求,我愿意相信,现在的李苏杰,和达娃,那个如同月亮一般美丽纯净的姑娘,一定在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主流也没啥错,但是细节太刻意迎合,少了生活气。
各种主旋律各种雷各种傻~~
烂片,生硬弘扬主旋律,情节不紧凑,对话莫名其妙
这种大烂片也叫感人?笑死了!1星给打酱油的平江路,1星给一闪而过的大儒巷。
很感人 比山楂树感人多了 达娃 我好喜欢,靠 老爷爷真不好,这么多年不去看人家。总的说来这是一部观光片。
估计这种感情现在不会有了。
好一首和谐的康定情歌,故事还行,略显煽情。
要是拍个传统的主旋律片,还能得个三星,可编剧你非要在里面插进那么狗血的三角恋!!!
苏大头,越来越厉害咯。
无法理解男主角为什么要60年后才回去找寻他的真爱,错过的终究还是错过了! “大渡河没有盖子”蒲巴甲挺有个性!O(∩_∩)O哈哈~
哈哈,果然是居文沛,一眼认出!可惜没看完
那么多明星演了这么个电影?纯情?那样要有点技术含量啊
60年的守望,60年的等待,这中间要承受多少……
景色超美
比较老套的情节,可我也感动了。某些台词剧情有点雷。
竟然还有人给一星,我揍你,多感人阿~
唉,真次。
好假的台词,好无聊的爱情骗局,但为那份纯真与美景鼓掌。。。
故事实在是很老套,上代人的革命爱情和这代人的情感纠葛,给5颗星是因为景色拍得太美了
妈逼哟!我要去康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