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近年来吉列姆作品中格局最小的一部,却以精简充实的剧本,褪去了所有可能的噱头和旁枝末节,并用最娴熟的套路,和一贯的从巨蟒马戏团传承下来的风骨,冷静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可以说是对十九世纪末尼采身处的欧洲的复刻,也可说是吉老爷子对于《妙想天开》的再思考。
可惜,对于看惯了老爷子炫技的观众们,却没能看出他透过部小品剧所散发出的在技术上举重若轻,以及在思想上的睿智沉淀,反而大骂剧情生硬,台词空洞,这何尝不令人唏嘘。
这是一个古典和科幻交织的奇妙世界,由极端的后现代商业主义所统治的理想社会,物质极大充实,精神却重现了如同十九末欧洲一样的空洞,“你已经厌倦了佛教和科学教吗?
蝙蝠侠救世教也许能提供答案。
”这样似曾相识的论调在影片一开头就映入观众眼帘;而当“生命就像病毒”这一明显脱胎自巴勒斯拼贴理论的布道从年轻医生的嘴里说出的时候,几乎就能认定,本片是吉列姆对于虚无主义运动的一次大总结。
那么剩下来的,就是对号入座的问题了。
尼采认为,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大体有三类人,身背着已死上帝蹒跚前行的旧形而上学者,碌碌终生的消极虚无主义者,和方兴未艾的积极虚无主义者。
用这个标准,不难对片中各角色进行符号化的分类。
女主角班思丽、各色小职员和消费者属于第一类;管理人的儿子鲍勃属于第二类;特别的,管理人充当着代理上帝的角色,被第一类人崇拜,寄托信仰(但是从他一句“时间已经不多了”以及影片末尾的一系列唯利是图论来看,也可以认为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消极虚无主义者,只不过是利用大众的恐慌投机倒把);主角科恩,则贯穿了每一类,在故事发展中,实现了完整连续的转变。
尼采认为前两类人是病态的,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深渊,终将死去。
第一类人自不用说,现有的上帝已经无法寄托他们的最高价值,而他们为此继续寻找的新上帝,不可避免地,也携带了否定生命价值的致死形而上基因——这就是班思丽为什么即使是在虚拟现实之中,也不愿意象征着宗教偶像的夕阳最终落下;第二类人,因为放弃了上帝的信仰,除却了一切权威,公开否定生命的价值,却不能创造足够坚实的新信仰,从而导致了“本能”上的持续衰弱——这就是为什么鲍勃会说“我只能进行短跑”,而且最后身体状况会急转直下。
那么,在将各角色逐一对号入座后,就不难看出本片的发展脉络了。
科恩最开始是一个隐性的虚无主义者,缺乏信仰,惶惶不安,直到有一天接到了一通神秘电话,以为找到了真正的形而上寄托,产生了一种得到彼岸救赎的错觉,从而开始因为并未真正完成这个救赎而越发焦虑。
代表着上帝的管理人则利用了这一点,开始逐步利用虚幻的信仰力量吸取科恩的生命力量(在片中表现为剩余价值),于此同时,他也利用着应招女郎班思丽,在虚拟现实中持续激发着科恩对于美好彼岸的向往。
直到鲍勃的闯入,他既是管理人(上帝)“独一无二”的儿子和继承人(即耶稣),又因为深谙形而上上帝的虚无和病态,否定着任何权威,拒绝为服从任何信仰,从而形成了一种矛盾的价值观,却无法找出真正的解决办法。
这才有了科恩之反诘:“如果你认为一切皆虚无,怎么还会相信人有灵魂。
”当然,鲍勃的灵魂论其实还是打了擦边球,触及到了部分真理,因为这里的所谓“灵魂”,其实就是尼采所说的积极虚无主义者用于重估一切价值的强力意志。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鲍勃处于消极和积极虚无主义的转折处,而正是这种模棱两可,才使得科恩产生怀疑与拷问,从而最终达成转变。
当然,促成科恩转变的,还有发现班思丽真实身份及其认识到旧形而上学者信仰脆弱性这一契机。
早在虚拟现实中,科恩对于夕阳不落的虚假性的质问,就成为了二人分道扬镳的转捩点,这也为科恩最后拒绝班思丽一起寻找幸福彼岸的请求,做好了铺垫。
最终,借由鲍勃的逐步虚弱,科恩进一步认识到了消极虚无主义者的无力回天,才有了大刀阔斧的灭神桥段,这标志着科恩彻底与形而上上帝的决裂,投向了虚无主义。
当然,为了与消极虚无主义者相区别,让人确信他是一个积极的虚无主义者,才有了科恩穿上“灵魂搜寻者初号”,开始寻找强力意志的情节。
在影片的末尾,我们得以欣慰地看到,科恩独自一人,然而并不孤独地,降下了虚假无力的夕阳,欣然迎接了这“诸神的黄昏”。
理清了片中的种种设定和思想,那么对于其他一些旁枝末节的理解(如科恩的人称问题,以及一系列宗教隐喻)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另外,文首说到的“巨蟒马戏团之风骨”,简单来说就是充斥在片中各种使得剧情发展的无厘头情节,这些情节看似目无章法而十分狗血,实则可以看成是一种混沌理论,而这种混沌的处理方式,又恰好和积极虚无主义的大破大立相得益彰,可谓是无心插柳,佳偶天成。
作为总结,我们可以拿本片与《妙想天开》进行对比,除去电影制作技术的区别,二者有着几乎一致的背景设定,却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小职员山姆从头到尾都是标准的旧形而上学主义者,因此最终选择了斯多葛主义,将人生永远定格在了脑海中的虚假彼岸;而科恩面对同样的设定,却发生了质疑和转变,最终选择了彻底的虚无主义,开始了新世界的价值重估。
由此可以看到,30年过去了,吉列姆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促成了他对于《妙想天开》的故事进行了再思考,而对于《零点定理》,这一几乎名义上姊妹篇,抽去了对于视觉奇观的可能重复,着重阐述思想内核,最终颠覆了之前的结局,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本片是老爷子哲学体系的一次升华,以及对于自我心愿的一次极其私人化的补完。
电影中科恩的住所:总是以“我们”代替“我”的科恩生活在一个安静的教堂中。
这个教堂有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
每当它打开时,便会传进来巨大的喧嚣的杂音,刺眼的白光,就好像这个教堂是个避难所。
那扇门似乎是有某种含义的,电影中当管理者的儿子鲍伯让他一起出去时,他说,这扇门他已经好今年没有出过了。
不过电影之前,他是每天都要从这扇门中出去上班的。
而当他和鲍伯一起出来时,外面的情景和之前又是不同的,喧嚣声完全不见,刺眼的亮光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玩耍的孩子和走动的人流。
当鲍伯第一次来到科恩家中时,科恩的门锁竟然没有起作用,那一共有四道锁,而鲍伯直接就开了!
他解释说,那是魔法。
这个貌似很结实的建筑其实并不坚固,各种人都可以随心所欲的进来。
而教堂内部也布满了摄像头监视器,它们的黑白影像监视着里面人的一举一动。
这个住所更像是虚拟的,并不真实。
电影里面的其他几个人物:乔:他依赖于科恩而生存,苦口婆心的让科恩能够享受现在世界的生活而不去想什么电话和其他的虚拟世界。
离开了科恩这样的人,他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当科恩选择了虚拟的自我想象或者其他人想象的世界的时候,乔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天哪!
科恩其实也挺幸福!
但是乔总是叫错科恩的名字,也许他真的想把科恩当做女王(QUEEN)吧。
班思丽:她是个性感的女孩,但在鲍勃的解释中,她是个工具,目的也是让系统中的人能够放纵和随心所欲因而对系统产生迷恋而不愿离开。
她向科恩提供了一套衣服,用于和她虚拟连接,真正的接触在系统中不可能,科恩的真感情的迸发使他备受苦楚以至于弄坏了和女孩连接的装备,不过这个失误却导致他发现了班思丽的真相,以至于班思丽要离家出走。
鲍伯:他号称管理者的儿子,但他总是处于反叛状态,他是管理者的反面,幽灵似的人物,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到科恩这里上厕所,直接就把科恩的所有锁打开了,并没用钥匙。
他是一个灵魂性的人物,他什么都知道,甚至零点定理他也能够证明,只不过他不愿意深入。
但是他的感情一旦真挚的付出,比如他相信了科恩,他便陷入瘫痪,不能有更多作为了。
高矮人:这两个像牛头马面似的人物,他们像是鲍伯的守护者和监视着以及维护者,他们释放鲍伯,回收鲍伯,修复鲍伯,心理咨询师:似乎他们是专门为证明零点定理的人服务的,他们也是工具,是管理者的程序。
他们的作用是让证明零点定理的人不狂躁,能够继续做在电话前上传数据。
电影中,鲍伯废掉了她,让她出局了。
她的结果大概也不会好。
管理者:所有一切的控制者,混乱的控制者,无处不在并且隐藏的很好。
他的零点定律并非为了消灭混乱,而是维持混乱,并在混乱中获利,维持混乱的方法就是让人们对生活充满欲望。
电影一开始科恩在大街上走,周围的广告体现了混乱的来源,几个口号:欢欣金融带您回归换新愉快的生活;大家都有钱了,除了你;蝙蝠侠救世教会;一起占领商业街吧,秋季促销;还有其他各种诱惑,你不找他,他来找你,比如那个送披萨的对鲍伯颇具诱惑力的女人。
甚至也许那个毁灭一切的锤子也是管理者提供的。
当管理者认为一个人没用,便会开除他,于是这个人就会失去工作,只能离家出走,到一个管理者不能管理的地方去。
科恩:电影的主角,几乎是漩涡的中心,所有上述人物的核心,他一但不存在,其他的角色也不再存在了。
他是一个智力超群的人,能够轻松胜任一般工作,所以管理者让他证明零点定理,这个定理要证明的是零是所有,似乎通过添砖加瓦的形式建立一个城市。
科恩开始的时候还是挺享受这个,但他渐渐发现,一旦有一个错误,之前的一个花了很多功夫搭起来的大厦便会崩塌,一切又要重新开始。
别说身在其中,就是开电影的我也已经受不了了。
崩溃了以后的科恩受到了来自管理者的呵护,一开始是同事乔,接着是心理咨询,然后是美色诱惑,都来了,甚至所谓的管理者的反面,他的儿子,也来了。
但这一切都没能改变科恩。
管理者用了大招,给了他一件只进不出的衣服,一旦进了神经网络系统,科恩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世界了。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管理者开除了科恩,这让科恩十分愤怒,他香脆会这个系统,但十分徒劳。
就在他即将崩溃的时候,神奇的锤子又出现了,来到这里之前,他用这个锤子摧毁了他屋子里所有的摄像头,这个锤子在他砸东西的时候突然心领神会的出现在他的手上,不过他并没在意,不认为这锤子是个正确的工具,在他最终即将崩溃的时候,他看到了锤子,于是拿起来出气一样的敲了一下这个系统,这个系统竟然崩溃了,他也在这个崩溃的系统里获得了想要的一切。
科恩对自己的表述很怪,总是用“我们”而不是“我”,也许是为了和YOU对应,也许是表示精神和肉体或者虚拟和现实中不同的形体,他意识到自己不止一个。
在最终的神经网络中,他改口了,用“我”代替了“我们”,也就是说,有多个这样的神经系统,他只不过摧毁了其中一个,不过这样也就够了,足够容纳他了。
电影里面的道具:摄像头:无处不在,神经网络控制着一切虚拟世界:这个感觉是向盗梦空间致敬,人们可以造梦,然后加入自己喜欢的人。
这部电影也有向骇客帝国致敬,骇客帝国中,人们逃离系统,这部电影中,人们却希望把自己放到系统中,无忧无虑。
锤子:这是一个神奇的工具,向哈利波特致敬了,里面的格兰芬多宝剑也是在魔法师需要的时候会自动出现,这个锤子也是在科恩想要砸掉什么的时候就会出现,心有灵犀吧。
老鼠:鲍伯扔的披萨都会被老鼠找到,没闹清楚它们代表了什么。
另外电影中的食物好像只有披萨,为什么是披萨呢?
抓起一块咬一口,好吃!
然后呢?
综上所述,电影体现了管理者代表的控制,他的手段,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和欲望的甚至是叛逆的,大部分人都会屈服,毕竟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对于一小部分像科恩这样的人,会把他们困在一个自己的世界里与世隔绝,控制着会想方设法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他想让他们关注的焦点上。
电影中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由各种不允许标志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红叉又很有哈利波特系列中凤凰社那一部新的黑魔法老师里的各种不可以的规矩挂满了的墙壁有相似之处。
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禁不住诱惑,信仰会将诱惑压制而让人清醒,对真理的追求,那一通科恩苦苦等待的电话,是通向信仰的路径。
这样的漏洞是管理者要时不时修补的,感觉那个心理咨询师似乎也感受到了,但她没机会说出来的。
然而结局恐怕也是悲观的,那个锤子只是摧毁了虚拟系统中的神经网络,其他的呢,似乎也并没有,但是聊胜于无吧,毕竟总是有人在追求真理,在追求信仰,这个是挡不住的。
克里斯托夫·瓦尔茨的表演里面还是有太多的狡诈,虽然他扮演的是一个执着而木讷的人,但他的目光中流露出来了太多的精明,无耻混蛋里的那个军官,拯救姜戈里面那个勇敢的人,还有很多其他的角色,都太聪明并且太精明了,对于表演一个外表木讷的人,恐怕克里斯托夫·瓦尔茨还要努力一下。
挺好的一部电影,可以多看几遍的。
特瑞吉列姆一位我从来没有看懂过的导演。
又一次成功捍卫了鄙人观影排行榜完全看不懂榜榜首地位的最高荣耀。
《零点定理》,一部经典的和简介完全没有半毛钱关系的绝世之作!
(Fucking off !)导演完全没有将“奥威尔式”极权主义社会的白色恐怖极度压抑毁灭自我表现出来一丝一毫!
私以为这只是在打着《1984》的噱头。
全片似乎仅仅是在描述一个中年离异自闭严重且缺乏雌性激素刺激调和的所谓“宅”男的孤独世界。
导演对这个中年“宅”男和青年应召女郎之间离奇梦幻跨越年龄跨越阶层的剧本式所谓爱情进行了大幅度片段式渲染。
单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还算尚可,但鄙人纵观全片,和主题貌似没有什么联系。
全片除了演员演技各个在线,人物刻画非常生动,表现全都可圈可点以外,管理员之子鲍勃简直是观影者唯一的救赎。
在此不对这个管理员之子的随意身份进行过多吐槽。
鲍勃就是男主人生中最美的小甜饼啊!
靠近结尾部分,鲍勃生病,男主照顾小甜饼,随后突然自我觉醒,接着被误会的剧情,恍惚有种异世界图灵的尴尬感。
然后,鲍勃到底怎么了,被寥寥几笔带过,就没了???
全片突然高潮???
至于这个片尾所谓高潮的反抗,那个被称之为“本体”的小锤子简直“神”来之笔!
神TM“叮”!
有毒!
不过全片的设计布局,配乐等倒也相当不错。
Creepy恰到好处。
Shit!
这绝对是近年来我看过的故事背景交代的最不清楚,主题最模糊的电影,没有之一。
不过我相信导演本人会再次刷新我的认识的,阿门。
打三颗星。
一颗给全片众人出色演技,一颗给p3小甜饼,一颗给p1女主美好的胸。
第一个出场的就本片的男主,秃头啤酒肚疑似人格分裂的中年男然后,对公司管理制度深信无疑且从不喊对男主人名的胡子主管接着,就是在派对里看上男主超级骚包但是拥有一个真心的变装女主还有,跟老佛爷同款银白发控制欲强怎么看都无情无义的奴隶主boss最后,当然是天真无邪荷尔蒙开始发达geek式暖心天才小鲜肉不过中间还参插着各种程序一般的油头拉风异国风情的健康师三人组,tilda奇怪潮人心理医师,暴力倾向大小西装克隆人,粉红爆乳外卖pizza女,街头色彩斑斓的路人甲乙丙丁构成了这一部有剧情没逻辑,有信仰没秩序,有真爱没结局的电影你看懂了没?
反正我没但是没关系nothing is perfect,nothing is forever,nothing to worry about
不是把一個程式設計師的生活放在20xx年,就是一部科幻電影了好嗎?
不是抓了幾個監視隱私的情節,故事就會拉高到《1984》的層次好嗎?
也不是抓幾套諱莫如深的對白,故事就會逼近於《城堡》《審判》的境界好嗎?
甚麼都是次要的,只有刻劃孤獨程式師的生活細節才是首要的。
在劇情中,一個類似程式設計師的宅男兼處男華茲先生,被公司指派了一件解開他聽都沒聽過的「零點」理論的Case,從此從公司戶變成soho戶在家工作。
因為他很宅,所以身旁沒有朋友當然也沒飯局;因為他處子,所以連公司派來給他「紓壓」的外送魚妹都碰不得一根手指。
自閉男活得無趣,也對工作沒有想法,他人生唯一的熱情,只有期盼一個神蹟,就是某年某月在電話那頭會有個Mr.Right突然打給自己帶領自己脫離這枯燥乏味的程式師生活。
除生活細節之外,在《明日定律》中,反烏托邦城鎮僅是美術師展示其場景物件融合古今的名目,高度發達的科技生活僅是導演軸射其假想未來概念高端的引子。
人物徹底扁平,情節略顯鬆散,最關鍵的劇情核心,主角切實欲解的神秘理論「零點」(The Zero Theorem),也不過是個為了隱喻而明喻的玫瑰花蕾。
骨子裏要談的主軸絲毫沒有未來之感,只是生活。
也因此,即使導演堅持拍成了一部科幻類型,反烏托邦背景,存在主義式主題的電影,各種隱喻訊息塞得片子滿滿,《明日定律》電影的任何科幻設定概念在我看來皆不值得影迷分析過度。
最大的主軸設定「零點」理論是電影的核心--或許該說,揭櫫「零點」理論的過程是劇情之所重。
零點無庸置疑是種隱喻,人生在世,你我的工作內容都可能是另一套尋找「零點」理論的過程。
「一個人類過著沒有意義的空乏生活,得到的報酬是證明人世果真沒有意義的神諭。
」這便是《明日定律》為了隱喻而明喻的玫瑰花蕾,刺骨人活著必須要想辦法找出自己的價值。
它想傳遞的是:工作是假的,工作再辛苦換來的不過是證明工作是假的的證明。
「零點」理論能證明是宇宙間的一切皆毫無意義,時空有無莫不是南科一夢的轉瞬火花。
主角被上層管理階級指派了新的工作,便是soho在家專職證明這套理論。
主角沒天沒夜的算邏輯,打程式,日夜顛倒吃喝不順,賠上了整個生活品質,也連帶失去了人生的意義,於是主角慢慢成了成了「零點」理論所指設的對象內容,他是個生活沒有意義的存在。
我們辛勤為公司賣命或為客戶奔波,除了薪資報酬以外,其實我們從不知道付出的這些放諸整體社會後,有何重要;職位變高,薪資優厚,我們卻仍舊在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自己開心的事情上,賠去了年少的歲月,青春的健康,家庭的溫度。
麥特戴蒙在片尾叼走了主角華茲付出畢生的「零點」理論成果,然後解雇。
不管華茲如何抵抗,敲爛了整個辦公中心的電子設備,也都無濟於事。
僅因麥特戴蒙是老闆,便能輕易毀滅一個凡人華茲曾經定義自己人生的全部,扔擲自己生命的方式,便是他的工作。
這是人類社會體制蜂翁的天平失衡,分工的崩解。
要知道「為了證明沒有意義這件事情的意義」而工作這件命題本身就是正當有意義,遂成了悖論(這也在劇中由富二代之子隨口提出),悖論解套的方式是:意義只屬於少數人,那便是最頂層的階級,喚為企業主或領導人的權貴巔峰。
「零點」理論證明的是宇宙時空,宇宙包含了人類社會,當身為人類的我們慢慢感受到自己是一枚大社會的小齒輪,卻無從看清整套大社會的引擎運作是為了奔向何方而沸騰時,荒謬的迴圈於焉形成。
要怎麼解脫一切皆無意義的「零點」迴圈呢?
老子會說去機心,莊子會成大宗師,佛家會談捨有無。
這部電影則沒那麼高端的花樣兒下海一玩,主角華茲幹的就是回憶起過去,然後開始做起自己從來不敢作的事情:看著夕陽西下。
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卻是一件切切實實的大改變。
華茲不再需要等待虛構的電話鈴聲,不需要某個英雄來拯救自己脫離生活得無趣;只要自己跨出了不同的第一步,一個人的內在宇宙便會完全顛覆無常,「零點」的零便再無力量,轉而成了「明日」之前。
《明日定律》這套發展,別想成士郎正宗那種硬底子至極的未來文職生涯。
甚麼佛學心理學認知科學0=1科學永生的議題,花槍而已。
《明日定律》更像是一齣舞台劇,一樁辦公室情境劇。
它替上班族泡一碗心靈雞湯,溫柔勸告你我這些社會人士:要改變就要有勇氣。
沒做過的事會使人成長,不敢做的事將讓人突破。
所以,多出門散散步,泡泡妞吧。
如此罷了。
至於觀眾喜不喜歡導演如此別出心裁的「科幻碗公裝雞湯」,就考驗影迷對科幻題材的喜好深度,又或著是,對片中幾位名號大牌卻多屬客串的群星們(Christoph Waltz、Matt Damon、、Ben Whishaw)的喜好程度深淺了。
特瑞·吉列姆的“奥威尔三部曲”最后一部,继“妙想天开”“12猴子”之后的最终章就是零点定理。
它延续了“妙想天开”的反乌托邦世界:受监控的 生活,机械的工作,无处不在的人群意识控制。
主角Qohen就是那么一个小棋子式的人物,等着一个电话,追求无法追求的真理。
在这个世界里有遥不可及却四处潜伏的“管理”,用电光纤就能做情色生意的女郎,虚无又反叛的电子神童。
虽然依旧延续着反乌托邦世界的老生常谈,但却不乏一些播撒在片中的各种新哲学思考,并由一种依旧充满吉列姆情调但却崭新的美学尝试--吉列姆式美学新的火花虽然继承了“妙想天开”的精神,但零点定理中描写的世界已经从妙想天开描绘的20世纪近未来移步到了21世纪的近未来。
霓虹色彩的狭窄杂乱街头,奇异的工作装置和主人公所住的古旧却又未来的废弃教堂。
比起刻意做出未来感的新异建筑和太空感的服饰与电子用品,零点定理的世界更像是染上赛博未来色的“油渍+车库”摇滚。
近未来的世界混合着被抛弃的上世纪过去和颇有信服力的未来预想。
那些破旧涂鸦的墙上装满的显示屏广告版,流动着股市情报跟垃圾广告,那异样的好似游戏厅但充满闭塞感的工作空间和派对上老旧被抛售的旧房子。
人们用ipad一般的电子用具照耀着自己的脸,公园的巨幅赞助商及繁多的禁止事项提示板。
反乌托邦的概念非常的明显,却使用了崭新的美学方式来进行表达。
也许是电影受限的成本和短暂的37天拍摄时间,反而造就出了这么一个特别的未来空间。
零点定理虽然在资金上远不如12猴子,但在视觉空间跟科幻新概念上都丝毫不逊色,谁说科幻美学只能存在于大片的前提呢?就像吉列姆自己提到过的,现在的电影跟真实的社会一样,贫富差距悬殊,只有商业市场和极度低成本的草根电影。
对于打破这种现有状况来说,零点定理也迈出了相当的一步。
--奥威尔、人生的意义,爱是否能胜过一切零点定理像一只半熟的鸡蛋,混沌不确定的内核散播满了各种不同的思考,就如电影中尝试证明的混沌世界一样。
其中作为奥威尔三部曲最后一部,反乌托邦的题材自然是 片中不可缺的元素,然而比起主题,反乌托邦只是以自然的生活背景中体现,或有时似有似无的从主人公Qohen的嘴中吐露出。
“理论上说我们都是孤独的,就算是在充满人的环境里”片中也讨论着人类思考的永久话题:我们为什么存在?
我们从哪里来又去到哪里?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让人不禁想起吉列姆的巨蟒时代,“布莱恩的一生”“人生七部曲”,尤其在片子的前半,诙谐幽默的对话种掺杂的人生探讨有着巨蟒曾经的影子,而整部片子主角不停尝试证明的“零点定理”就是为了证明一切皆无意义,但电影本身并不全是虚无主义的论调。
还有就是描绘社会中人只痛苦的电影经常会讨论的主题“虽然人生像屎,但有了爱就能活着”。
不无例外的,主角Qohen的苦闷生活中的一丝光明就是与金发女郎的虚拟约会,甚至让他想放弃对一切的执着和忧虑。
爱是否能战胜生活,片中也并没有答案,只是相比"妙想天开"的彻底绝望,零点定理的结局给了个模糊的希望而已,好比宇宙和生命只是黑暗和虚无的一个小错误所产生的一样,爱仿佛也只是规条世界中的一个小误差。
--规列混沌产生利益/混沌的代价片中印象最深刻的几句引人思考的话之中,最记忆尤深的就是马特达蒙饰演的“管理层”所说的话。
Qohen一直在做得程序并非为了证明“一切皆无”,而恰恰相反,是“无中生有”。
就像管理层说的,将无序排列出有序有很大的利益。
在人人追求“多余价值的利益”“事实结果”的世界里,将“无”变成“有”是最大效益方式。
而一直在用系统性的方法去证明混沌的东西本来自身就产生了悖论。
事实上“0”与“1”就是对混沌规列的最大例子。
无法用定理描述的宇宙,才能达到真正的混沌。
最相似的哲学理论恐怕就是道家的“阴阳”,阴与阳就像无和有,有中带无,无而生有,循环相合就是混沌的世界。
虽则喜欢明确答案的人会无法接受“零点定理”不深挖也不下定论的半熟状态,将电影看成一种半成品也不为过,然而这种半成品状态又反而是零点定理的特色,这种无法自理的发散性思考又何尝不像混沌世界的实态。
“人们总顾着追求人生的意义,死后的世界,却忘了过现在的人生”--虽则没有明确的声音,但这句话恐怕是整部片子最意图性的提醒,就如同结尾一样,Qohen毁灭了规律机器,不论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他“灵魂”内部的,在茫茫黑洞中,寻找“爱”这个小失误,也许才能找到当下的快乐。
2014-12-06冲着克里斯托弗•瓦尔兹Christoph Waltz的名头来看这部电影,这个能讲很多语言的奥地利人在【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中实在是太出色。
后来在人肉布景中,甚至看到了极像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的马特•达蒙Matt Damon。
不管剧情是如何烂,这两个演员凑在一起,都不应该是烂片。
但这部电影,明显是克里斯托弗•瓦尔兹Christoph Waltz这种类型的高手,练级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剑走偏锋的作品,所以全程只有很多2B的表情,配合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剧情。
在结尾一个烂到家的CG画面中,他剥光光像个蹩脚的女模特去玩一个大大的气球, 简直是人生的污点。
电影中的科幻情节,已经或者在不远的将来都会实现。
人类总要面对这些被大数据和不得已的信息泄漏所带来的随时被窥视感,而当VR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总会在虚拟现实和真正现实中迷失, cyber anything迟早会充斥在人生的每个环节,我们以后是否会变成永远的宅男?
影评颇少,我来添油加醋。
没看懂的,看百遍以强化世界观。
最近超现实神片特别多,而且都是大牌,首先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大牌会接这些已经快没人理解的电影来演。
因为片子的基调决定了这种电影只针对少数人。
少数人是什么?
就是电影中的,the one。
谁是the one呢,这是一个游戏。
物质世界规律不认识到一定程度,以及没有相关宗教和哲学信仰的话,应该难理解。
但是应该可以从纯物理角度去理解。
也可以从宗教去理解。
说白了,这电影还是拍给the one的,少数人。
我们为什么要追求一定看懂这个电影呢,或者一定要给一个看懂的电影高分数呢。
一个电影抓着你,莫名其妙看到尾,时间花进去了,你以为什么都没得到不是很好吗。
但是妈妈不是说,凡事都是有原因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啊,屁嘞。
电影不是说一切都是没意义的吗。
啊,对啊,意义就是一切都是没意义的啊。
你不通过没意义怎么能认识意义呢。
不通过意义怎么认识没意义呢。
说白了,我说了半天其实什么都没说,和你什么都没说还说了半天不是一样的么?
每一个世界,终会有一个救世主,成为这个救世主。
我写的时候是我,你看到的时候是你。
我写的时候是我的笃定,你看的时候是你的信心。
我们本来就从来没存在于一个世界中。
我说的比较抽象,其实我们从其它一些角度,比如商业社会,社会伦理,物理学等角度还是可以去看这个电影的,这就是一盘菜,各说各的了,但是,你觉得人生就是本来就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么。
啊,屁嘞,曹冲称象就是这个意思。
建立一个统一的世界吧。
在你心里。
首先你要做到的是,知行合一。
我写了这么多,绝不肤浅,绝不卖关子。
简单的深沉,就这么结束了,不点个赞吗
原来是在映射电影外世界里,“真理”与“人”也存在无法和解矛盾。
人的深度是真理还触及不到的。
其实剧情(总有一种反佛教的意思)和故事线不难看懂,在此也不做太多剧透。
如果你把故事背景当成电影的主旨,当然觉得不好看。
关于资本主义洗脑画饼,压榨民脂民膏,阶级分化。
本身就是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啊!
兄弟们。
如果你看完了觉得就是在揭露资本主义的嘴脸,那就再看一遍。
现在可能就进入了存在主义的阶段了。
带入到那个世界观之中,在思考那个世界和电影外的世界人们情感的共通之处。
面对零点定理这个终极问题,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世界的终结还是个体的终结,我们到底在最求什么。
那些追求是对的,那些追求可能使我们迷失方向被人利用。
哪些欲望超出了界限,让我们为了一张永生的门票,而活在“去往永生的中转站”中。
然后再看一遍,就会发现,其实电影里世界是十分多元且开放的,只不过我们的目光一直聚焦在主角和他身边的环境当中。
大部分人的性格和远处的城市都和主角形成了对比,时刻提醒我们我们是在那个世界的子世界里。
所有的感官和思想都是被主角所吸引干扰的。
————————突然就会感受到,如果主角与他所理解和最求的“真理”(沟通无用,工作即生活)无法和解,那映射到我们身上,我们是不是也与我们所信奉的理论哲学有无法和解之处。
哪怕是抽象出来最最本质的哲理也不能诠释生命的深度。
————————关于主角,剧中顾问乔比的一段话提醒了我。
主角虽然一直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但是其实他从未真正的寻找过,他没有踏出过哪怕一步,他知道内心有一种他无法理解无法控制的本能给了他生活的目的,所以他臆想出了永远等不到的电话。
而他对生活的意义一无所知,他在等待别人的定义,哪怕是真正的意义就在他的面前他也没有认出。
他似乎狭隘的佐证了“过渡追寻意义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而最后他自所有陷入了幻境之中看似通透,苦修圆满。
其实是他始终只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从未真正打开心门出去探寻。
一些存在于背景里的细节真的很有意思。
一,街上的“广告” 幸福公司:帮你找回幸福(说明街上的人大部分不幸福。
) 蝙蝠侠救世主:如果你不相信佛教,那至少相信科学吧。
加入教会吧。
(说明科学已经被宗教化) 低至一折的商场促销:(加上远处背景高度发达的城市,阶级分化严重) 教你赚大钱:别人都富有了,和我一起学成功学吧。
(像极了某地推营销公司打鸡血的广告也说明了当地人的生活和经济压力)二,街道 单一的车型,单调的车队,和不知道存不存在的交通灯和斑马线。
三.神奇的party 喧闹之下的冷漠:如果没有利益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很冷漠,看到主角快憋死了,也只是拿出手机拍个照片。
每个人都拿着手机pad听自己的音乐却都很嗨。
没有语言的沟通。
(正如boss说的:人本孤独,何必沟通)四.教堂的故事 破败的教堂是主角的住所,隔壁就是妓院。
住在这里暗示着主角的命运和曾经住在这里的苦修者们相似。
苦修者们发誓忠诚于教会,清苦,而又低调,甚至连教堂着火了都没有救火。
反映了主角对情感感知的麻木与迟钝,比如对不满的迟钝,对酒精药品甚至是性的迟钝。
五.MANCOM 一家同时声明“everything under control”和“致力提供美好生活”的公司。
生产的计算机可以同时提供多种选择让人超线程的操作系统,一方面是压榨员工提高效率的利器,一方面是感受各种生活的神器。
而且交流时不可以提到boss六.零点定理 概念:0=100%。
虚无等于一切,一切等于虚无。
本身无意义,主要用途,应该是用于制造和贩卖焦虑。
本人浅显的理解为,是对某宗教智慧的讽刺。
发几个彩蛋,蝙蝠侠是救世主的广告上的二维码可以扫。
心理医生盒子里的说明书是中文的.道具可能来自某锁厂
老鼠和曼科的盒子感觉像是在强烈的隐喻着什么。
公交车上也有二维码。
剧情中岛的广告和一些剧照
0等于100%贯穿整部电影所说的,简单的来说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一个事实存在的东西我们要证明一下为什么这个事实存在,这种对于真理的追求值得赞扬不过对于这样的痴狂真的有点乍舌。
电影说的就是一个科学宅男的证明的存在事实的过程,各种后现代的风格展现,看似美好却总有一种莫名枷锁让人闯不过气,特殊的场景设定和人物设定加上满屏幕的数学公式看的真是醉了,不过整体风格画面还是很有趣的。
电影到最后说了不知不觉的结束了,感觉没有完整的故事发展情节,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的云里雾里的,电影出来出彩的画面以外其他的我个人的水平有限看不出来什么,感觉真是醉了,不知道导演在展现过程中有没有那种像男主那样的纠结。
一句话说感觉:节省时间,生就是为了死,死就是为了生,ok收官大家看影评就好不要看电影了
看不下去,理解不了
我不管我不管我不管情节多有诟病,整个影片的颜色我好喜欢啊啊啊啊啊(中途有种在看洛基秀的错觉…
什么乱七八糟
隐喻充满全片,很难找到对应物。导演用八零九零年代的东西打造了一个未来的奇幻世界。这里信仰已经崩塌,所有人为一个幕后的操纵者工作,人们的自主意识仅限于娱乐和无聊地打发时间。现实一再让人失望后,选择幻想,并且和现实的回忆联通,大概是维持自尊最后的途径了
这么大的卡司阵容到底在给我讲什么?
散了吧你们讨论啥人性宗教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导演是布景师客串的
挺牛逼的样子 不懂。有人创造了我们的宇宙?我们也在试图构建一个虚拟的宇宙给虚拟的人?
美术5星
总有些导演是拍出一部神片然后熄火很多年的
我智商低 当我没看过 瓦叔的造型是我眼中唯一的亮点
典型的以理论代替情节的电影,第一个镜头好美
2014年7月19日12:21:54,果断没看懂啊,乱糟糟的感觉
匆匆看了一遍,不能说很好地理解了导演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影片传递出的厚重的生命、哲学、信仰诸多问题的思考还是很能令人触动。在破败的老教堂里,用尽毕生时间等待一个改变人生的电话,看上去荒谬无伦,却不知怎么令人心有戚戚焉。大梦谁先觉,焉知你我又是生活在谁的游戏里,演一场悲欢离合的剧呢。
不明觉厉系列。男主角造型太丑让我想吐。
特里姆的核心都是对极权的未来世界的嘲讽,极度夸张的未来世界造型(本片是颜色),而人类内心却是荒芜苍白的(因此在主人公的梦想世界中也并没有什么想象力),其结局也是对《巴西》的重复诠释。只是在不同时空下,爱情(或者是性吸引力)都被认为是第一反抗力。
这么多眼熟的演员,来讲一个糟糕的故事。但是值得一看,生物遥感人机交互那段。
说好的达蒙哥呢?就出现在肖像里,没了?!妈的大烂片
超级难看……………………………
乍看设定以为会有高深的隐喻,可惜没有,格局太小,故弄玄虚
我们恐惧很多东西,但我们最恐惧的是虚无。一个孤独的男人无以言说的寂寞与无力是0,用一个个和他一样怪异的角色“路人”填充生活,仍旧是不能达到100%,最终还是要自己去消化一切,还原0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