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来打算看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小心肝儿》,讲中年精英女的性压抑与性癖,但还没看到一半就放弃了。
主题其实挺有趣,电影太肤浅太无聊了,电影开场是女主假装高潮后,去另一个房间看片自慰,包括后面的内容,现在很多短视频都比这电影拍得更有趣,甚至不如坛蜜的《做我的奴隶》,有着现在劣质电影的通病,娱乐性和严肃性两不沾,技法一般,只有尺度,缺乏深度,没有美感。
不看电影浑身难受,于是浏览了下今年的奥斯卡提名,同样很难提起兴致,其实《秘密会议》我早就留意到了,只是对宗教题材不感兴趣,一直没看,但选来选去,只能选它了。
看完后,感觉还不错。
宗教场所对我而言,吸引力不大,在我眼中电影里面的场景完全可以是日常生活,导演在技法上下足了功夫,剪辑上干练、高效、流畅,构图与光影部分非常有质感。
但让我兴奋起来的是第一个长镜头,非常克制、自然,是优秀技法服务于内容的典型,最近恰好聊过一个电影开场僵硬的长镜头和调度,这两一对比,太鲜明。
不过有些地方声音还是显摆了,格格不入且和电影的整体气质不搭。
一个纯粹的人,即电影中的红衣主教,想做一件事,选新教皇,不得不面对各种复杂的人和事,事情在纯粹之人的眼里很简单,但执行起来太麻烦了。
电影结尾是反转的,这个反转和胡金铨《空山灵雨》可以说非常像了,一个是选教皇,一个是选住持,同样是突然冒出来一个人……其实构图和光影早就坐过强烈的暗示了。
看得出来导演是让观众享受过程,确实做到了,慢条斯理的故事,扎实的技法。
也点了宗教里面的污秽部分,结尾面对选择,来了个性别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注定了不会赢得高分,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导演完全可以耍小聪明、去迎合,但没有。
另外,能从伏地魔演到红衣主教,中间还有杀手老大以及种种,这就是演员的魅力。
刚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还以为本片是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看到结尾的时候却发现,本片其实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
虽然本片的片名是《秘密会议》(Conclave),但是本片并不是一部像《迈阿密的一夜》(2020年)、《弥撒》(2021年)、《女人们的谈话》(2022年)那样的“开会大片”,而是一部“政治悬疑片”,甚至可以说是一部罗马教廷版的“宫斗大片”。
全片的核心事件就是枢机主教团需要选举出下一任教皇,选举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的明争暗斗,各种在政治选举中常见的戏码轮番上演,负责主持会议的枢机主教团团长几乎被逼成了“侦探”。
在这场曲折多变的教宗选举中,主要的候选人有担任枢机主教团团长的自由派主教劳伦斯,来自美国的自由派主教贝利尼,来自加拿大的自由派主教特伦布莱,来自尼日利亚的保守派主教阿德耶米,来自意大利的保守派主教特德斯科,以及来自阿富汗喀布尔的自由派主教贝尼特斯(被已故的前任教皇秘密地任命为主教),而最终的选举结果是,代表着进步、包容、和平的贝尼特斯被选举为下一任教皇,他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双性人教皇(枢机主教们在选举的过程中并不知道他是双性人)。
就观影感受而言,本片比我的预想要好看得多,除了跌宕起伏、悬念迭出的故事情节之外,本片最大的优点是剪辑非常工整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给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不知道若干年后的真实的下一次教宗选举,是会像《教宗的承继》那样一切顺利,还是会像本片这样曲折多变。
)
2024年即将结束之前看完的这部片子,感觉很映衬我对2024年的感受:大家都庄严肃穆地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充满神秘主义的仪轨,进行着一次又一次激烈的争吵和斗争;紧张,严肃,如临大敌,压抑的配乐贯穿全程。
可直到年关将近,回头一看,却发现不过是完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而已。
想要通过凡人的他者来更靠近上帝,就像是希望“老司机来带带我”好走捷径的心理一般,本身就有点可笑。
因为不管这位老司机是不是身着华丽的红袍(我猜想天主教会的枢机主教们应该不会喜欢这部片子),他其实都和你我一样,不过凡夫俗子。
比如改革激进的派贝利尼主教,一出场的时候感就像是一个愤怒的公牛一般,对于保守派嗤之以鼻,高唱着“选票我可以不要,改革立场我一定要大声说出来”,最后却变成了一个软弱的追随者。
另一边极端保守的特莱斯科主教,开场气场十足,说话只用意大利母语(反观其他角色,大多都能熟练至少两种语言;这一点导演的角色塑造很有心),什么事看不惯就要咬两口,原来就是一个能利用点儿恐惧来煽动仇恨的大嘴巴。
主角劳伦斯主教,也许也没有他自己说的那么勇敢:虽然在开场的时候鼓励大家放弃偏见,拥抱一个不完美的候选人,然而当阿德耶米主教的黑历史被扒出来的时候,他又非常坚决地说:不,你没有机会了,因为教会不能容忍对未来教皇性丑闻的流言蜚语。
而真正足够聪明又勇于搞手腕的人,反而是最腹黑的,只差一点就能上位的特伦布雷主教。
这让我想起来罗永浩说过他为什么把自己的自传书起名作《我的奋斗》:为什么历史上,大多是那些坏人很努力很上进能成事儿,为什么那些个善良的好人们,大多都是关键时刻掉链子的软弱者呢?
为什么我们不能有一个努力上进的好人呢?
嘴上我们都在追求理想和信仰,而行动上却永远畏首畏尾,因为我们都不过是凡人。
追求理想不是靠着充满神秘的仪轨,华丽的服饰,辉煌的建筑和壁画就可以完成的,它是身为凡人一生的修炼,而且永远不会有终点。
就像最打动我的这句标题,其实出自一个小配角之口:we are the servants of ideal, we are not ideal itself; we are just mortal humans。
片尾,已经辞去主教团团长而身着普通牧师衣服的劳伦斯打开了尘封数日的窗户。
窗户里面是庄严肃穆的信仰危机,外面则是几位修女欢乐声中的滚滚红尘。
大门砰地一下关上了,感觉就像2024唿地一下就过去了,什么都还没有发生,但是似乎又已经天翻地覆了一样。
罗马教廷的教皇选举藏传佛教的灵童转世 金瓶掣签可能是为世人所知的最神秘的宗教领袖的两种传承方式不敢对宗教教规指手画脚只能说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吧很欣喜能通过电影如同亲临其境来了解这一神秘仪式片中两个人的观点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意大利红衣主教说:“你看看周围,每个人都会向自己的同胞靠拢,意大利人在这,西班牙人在那,说英语的人在一起,人都是以语言来区分的”确实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无论是为了信仰还是共同利益集结在一起一定会因为相同的渊源、目的、好恶形成小团体 存在拉帮结派终会出于私利而明争暗斗 分崩离析这也是上帝创造了不同语言从而毁灭巴别塔的原因另一个是男主劳伦斯的布道:“确定性是包容的死敌,如果一切都毋庸置疑,就不会有神秘感,就不需要信仰”影片也用新任教皇的身份反转升华了这一主旨是啊对于需要很强安全感的我来说生活、工作都希望一成不变 尽在掌控虽然收获了踏实和平静但也失去了多样性的接纳和意外性的惊喜
这几年拍教会这个题材,真的是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电影。
很多都是教会投资的什么驱魔电影。
效果可想而知。
终于迎来了一部宫斗大戏,让人欣慰。
这里边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点。
明晃晃的九子夺嫡大厮杀。
最终实现了藏在正大光明那块匾后边的遗诏。
这里边的争斗都是文化之争,文化之争,即意识形态之争。
我们一个一个来盘一下就很清晰了。
第一个黑人主教被对手泼了脏水,52票,完了。
但是这个所谓30年前的男人都会犯的错误被扒出来,真可谓是深挖,都挖到30年前了。
显然,这是老教皇临终的安排布局。
把给黑人泼脏水的主教一起拉下马。
那个“被辞职”的主教可能有点冤,第一,可能真的是老教皇让他去把黑人修女接来,第二,祁厅长说了,整个教会就我一个贪官吗?
但这都不是理由了,在这场厮杀当中,不可以有任何缺陷,必须无懈可击。
剩下两个其实更加不堪一击,一个搞守旧,搞派系。
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你的派系肯定不能占大多数人。
其实搞复古不是没有市场的,只是碰到了一个致命杀。
第一是其他派系肯定不支持你,都会导向你的反面阵营。
第二就是老教皇安排的这个绝杀。
最后的那番演讲可谓振聋发聩。
立足当下,立足当下的文化潮流才是有发展的,起码是有发展的可能性的。
搞复古和宗教战争,历史已经证明过不行了。
拿过去的思想放到现在来用,妄想解决现在的复杂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
搞宗教战争不是没有人望和市场,而是注定没有什么好的结果。
最后那个主教朋友,他虽然有立场,但是实在软弱无力,又无人支持。
他只希望保持现在老教皇的成果,总的来说,也只是保守主义范畴,进取是不能进取的,改革什么的就更不用想了。
最后选择双性人教皇其实是意义重大的。
当然在现实中肯定是不可能的。
双性人教皇的出现,比黑人教皇还要更激进,更正确。
显然这是最重大的一步棋。
直接声明了教会对现行文化的接受和支持。
都不需要发表任何声明。
最后伏地魔主教得到了修女会的支持,赢得了摄政王的地位,皆大欢喜。
最后说一句摄影还是很好看的。
很多的镜头,人在哥特式建筑的面前,展示出人在巨大权力体系面前的渺小与无力(即便摄政王已经权倾朝野),这个摄影还是有表意的,不全是炫技。
(纯AI创作)《秘密会议》宛如一幅精妙绝伦的画卷,在光影交错间缓缓铺陈出一个关于权力、信仰与人性的故事。
影片以教皇选举这一关键事件为核心,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紧张氛围的宗教权力中心。
从剧本结构来看,影片巧妙地以劳伦斯这个角色为叙事主线,通过他的视角和行动,逐步揭开教廷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权力斗争的面纱。
影片的情节推进紧凑而富有张力,每一个细节都似乎隐藏着某种深意,每一个对话都可能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
影片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设置了多个悬念和反转,使观众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和好奇心。
然而,影片在探讨权力与信仰的主题时,有时略显晦涩,部分情节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可能让一些观众感到困惑。
在演员表演方面,拉尔夫・费因斯无疑是影片的灵魂人物。
他凭借精湛的演技,将劳伦斯这个角色的内心挣扎和复杂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后来的坚定抉择,费因斯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动作,展现了角色在权力与信仰之间的艰难抉择。
影片中的其他演员也各具特色,他们通过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为影片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不过,部分配角的表演略显夸张,可能会影响观众对角色真实性的感受。
摄影和美术方面,影片堪称一部视觉盛宴。
通过对欧洲宏伟教堂和阴暗走廊的精心构图,影片营造出了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光线的运用也十分巧妙,明亮的阳光与昏暗的阴影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权力的光明与黑暗。
影片的色彩搭配也十分独特,整体色调偏冷,给人一种冷静而深邃的感觉。
然而,影片在一些场景的光线处理上可能不够自然,部分画面的构图略显复杂,可能会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
影片不仅是一部关于权力斗争的惊悚片,更是一部对教会和教宗存在意义及使命任务的深刻探讨。
教会作为宗教信仰的组织形式,承载着传播教义、引导信徒、维护道德秩序等重要功能。
它为信徒提供了一个精神寄托和归属感的场所,帮助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教宗作为教会的最高领袖,肩负着维护教会教义和传统的重任。
他需要确保教会的信仰纯正,防止异端思想的侵蚀。
同时,教宗也需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引导教会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求。
教宗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非常广泛和深远。
天主教教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组织之一,拥有超过10亿的信徒,分布在全球各地。
教宗作为教会的领袖,对信徒们的生活和信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许多天主教徒在面临重大人生决策时,都会寻求教宗和教会的指导和支持。
教宗是一位备受尊重和崇敬的全球公民,他的言论和行动对于全球社会和政治事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许多天主教教宗都以其强烈的公正和正义感而闻名,他们通过促进和平、援助贫困、关注社会问题等方式,对全球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片通过对教皇选举过程的描绘,展现了教会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信仰危机,也引发了观众对教会和教宗存在意义及使命任务的深刻思考。
教宗不仅是教会的最高领袖,更是信仰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他需要在维护教会传统的同时,关注社会的变化,推动教会的改革与发展。
只有这样,教会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信徒提供精神指引,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秘密会议》是一部制作精良、内涵深刻的影片。
它通过精彩的剧本、出色的演员表演和出色的摄影美术,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关于权力、信仰与人性的深刻探讨。
影片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引发了人们对教会和教宗存在意义及使命任务的思考。
文丨范力文《秘密会议》讲述的故事正是在老教皇身故之后,梵蒂冈选举新教皇的明争暗斗。
这部电影在西方电影颁奖季中斩获了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最佳影片奖,并有望角逐奥斯卡金像奖。
从某一时刻开始,关于梵蒂冈教廷的电影逐渐多了起来——意大利名导保罗•索伦蒂诺指导了由裘德•洛主演的剧集《年轻的教宗》,而可以被视作它的续篇的、由原班人马打造的《新教宗》于2020年面世;2019年,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教宗的承继》同样备受好评,它让霍普金斯入围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名单。
或许是我的臆断:这轮“梵蒂冈热”大概开始于2015年那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聚焦》,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团队发现天主教牧师对社区的孩子实施了猥亵,而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们发现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矛头直指天主教会。
当然,除了国际社会文化界的“外因”,也有梵蒂冈的“内因”。
现任教皇本人的进步主义立场也试图催使教会改革,方济各教皇早年深受“解放神学”的影响,尤其是在他担任阿根廷主教期间,积极关注贫困和社会不公,部分左翼人士将他视为“人民的教宗”。
《聚焦》的制片人Michael Sugar在上台领奖时高声疾呼:“这部电影为幸存者们提供了声音,而这座奥斯卡奖则放大了那个声音,我们希望这些声音能够汇聚成合唱,直至回响到梵蒂冈。
”我之所以认为是《聚焦》开启了电影界的“梵蒂冈热”,在于这部电影开始让人警醒到,原来神父们的神圣衣冠背后也其实是肉身凡胎,他们持有俗世的欲望,而他们还同时手握着权力。
而正如阿克顿勋爵所说,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这甚至不只是一种行政权力,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权力”——信众会无条件地授予他们信任,也会向他们袒露自己的私隐。
我在中学时期阅读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The Scarlet Letter)时第一次意识到了这一点,此后一直着迷于美国清教徒小镇那种虔敬之下暗流涌动的生活状态,它奠定了我后来对悬疑作品的艺术趣味——它揭示了人们看似平静的生活其实暗藏了许多秘密。
这种隐秘的欲望与庄严的信仰的对立,泥泞的尘世与无瑕的天国的张力,会非常吸引文学家和电影编剧。
《秘密会议》的英文原名“Conclave”特指“教皇选举大会”,而在一般的用法中,它也可以指一个秘密的或私人性质的集会。
这固然是一个转轨的时刻,当旧教皇故去,按照惯例需要通过选举来确定一位新的教皇。
全世界各地的枢机主教都有参选的资格,而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主教团团长则负责张罗这次“天主教大选”。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自然会分出左右的阵营,普天之下概莫能外,梵蒂冈亦是如此。
天主教会内部的自由派和保守派阵营有着深刻的分歧——自由派主张教会应积极回应现代社会的挑战,倡导在教义与实践上进行适应性改革,尤其关注族裔问题、性别平等及社会正义等议题;而保守派更倾向于坚守传统教义与礼俗,认为任何对教义的修改都可能削弱其道德权威,主张维护道德纯洁与信仰的原始性。
尽管圣经里教导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但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这两套逻辑从根本上是密不可分的。
于是观众可以慢慢理解这部电影究竟想说什么:它看似将场景安置在梵蒂冈的深宫,其实却意在指涉当下的现实——一场将决定教会取向的“秘密会议”,如同一场现下左右翼极化的民主选举,它的结果将成为未来世界的分水岭。
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劳伦斯主教受前任教皇临终之托,成为了这场选举的仲裁者,他试图弥合分裂的教会。
极端保守派主教特德斯科敌视移民与穆斯林,它的人物造型有意地靠近右翼民粹主义的政治领袖,煽动性的言语和浮夸的造型会让你想起米莱、特朗普与博索纳罗;黑人主教阿德耶米看起来符合进步主义的纲领,但他被一桩陈年旧事所困扰,年轻时的他曾与一位年轻女子育有私生子,而如今这位女子突然出现在罗马令他难堪;贝利尼主教则近似于民主党人伯尼•桑德斯,在整体政治氛围偏向保守主义的梵蒂冈的激进改革派,一个正义凛然但注定形单影只的政治人物;看起来,特伦布莱将是“最不坏的选择”,但关键时刻却被团长劳伦斯意外发现了他贿选的书面证据……《秘密会议》关于代议民主制度下选举的逻辑与策略,你可以从中领悟一些冷酷的启示。
有时候,一个出类拔萃的杰出领袖不如一个谁都不得罪的平庸代表,也有时候,一个洁身自好的圣徒无法战胜一个舌灿莲花的掮客。
劳伦斯尽管刚正不阿,但别忘了他也拥有获选资格,这不禁让人猜忌他对于其他有污点候选人的杯葛是否也是一种排除政敌的手段。
影片在这里诠释了一道无解的难题:但凡是政治的行动者,就绝无可能是真正中立的,而但凡中立者,往往很难对政治决策过程有实际的影响力。
有时候你渴望动用权力来主持公道,但一旦你沾染了权力,你却再也难以解释清楚你的动机。
说到底,这是一种在基督与马基雅维利之间徘徊的政治困境,一种理想之卵与现实之石的碰撞。
当中间派主教特伦布莱受贿的证据被查获,应当公诸于世吗?
从道德上看毫无疑问,但从后果上,这恰恰让民粹主义的特德斯科受益,因为他煽动性的指控正在于前任教皇的改革导致了教会的败坏(这有点像特朗普认为奥巴马的进步主义议程导致了美国政治的腐坏)。
劳伦斯说:“我以为我们是来侍奉上帝的,而不是侍奉教廷的”。
奥尔多却告诉他,“别天真了”。
奥尔多是对的,政治的实况里没有道德王国,人们每天直面的都是让人身心麻痹的俗务。
这是一个令奥古斯汀和尼布尔等古今神学家始终困扰的问题:世俗与神圣的逻辑不仅无法共存,甚至相互抵牾;主教们并非抛弃了福音书的教诲,就像参议员们仍然相信《独立宣言》里的道理,但政治的过程总是把“事实”与“价值”相互分隔出来。
这就是劳伦斯陷入怀疑主义的原因,也是他一开始解释自己为什么并不想担任教皇的原因——在这一切与“政治”的实际照面后,他似乎已经疏远了上帝,淡漠了信仰。
他目睹越来越多同侪的丑闻与污点,每个人都并非完人。
本以为教皇理应是亿万信众的道德师表,但如今放眼望去,你只能去挑选一个次好的选择。
劳伦斯的形象和处境非常像美国前总统乔•拜登:老派也老朽,有朴素的理想主义,但被现实的泥淖绊住,台面上一呼百应,实际上早已镇不动下面攒动的小山头。
《秘密会议》一点不避讳选举政治的幕后操弄,它多少有些“内定”的成分,这与梵蒂冈选举的程序有关。
一位教皇的最终获选需要得到所有枢机主教中2/3的选票,这种比例的绝对多数在许多国家中已经足够弹劾总统甚至修改宪法。
因此,几乎没有可能在第一轮投票中就决出最终人选,由于所有枢机主教都是理论上的候选人,头几轮投票中票数通常会相当分散。
通常,在这样的僵局下就需要像劳伦斯枢机这样德高望重的元老从中穿梭游说,通过内部协商达成一致——某些没有实际获选可能的枢机主教会主动退出竞选,或将自己的选票支持给那些在上一轮投票中得票较高、且有望当选的候选人。
这种选票的转移和集中,使得选举逐渐走向一致性,最终可能会出现一个获胜的候选人。
这当然会让人想到选举政治中类似“弃车保帅”的策略——立场相近的候选人主动让贤,避免瓜分选票。
美国大选中的党内初选也有如此的功能。
但这样做的坏处是,那些最直接代表民意呼声的角色往往要禅让给那些立场最居间的角色,那些不会触及既得利益者的角色,那些最安全的角色。
于是可想而知,这个系统总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小修小补,但对于外部正在刮起的风暴无比钝感。
直到一辆自爆汽车把教堂炸出一个窟窿,里面的老古董们才突然想起来,原来梵蒂冈究其根本,仍然是一座地上之城。
这其实才是《秘密会议》的最大问题,它试图反思,但反思得还不够彻底,它没有意识到或者假装没有意识到,在片中作为大反派的极右翼保守枢机特德斯科恰恰是这个选举代议制规则走入死局的产物,就像德国的魏德尔领导的“另类选择党”(AfD)是换汤不换药的“红绿灯联盟”的产物那样。
在电影中最终获选的那个幸运儿,其实一点都不让人意外,当他在电影里出场的那一刻,你就能清楚意识到这是一个救世主般的圣灵蒙恩的角色。
结尾处编剧为他添赋了一些特殊的属性,可以视作这部电影向奥斯卡的左翼评审们投诚的一个姿态,但令人惋惜的是——它仍旧没能跳出一套身份政治的窠臼。
这也就意味着,这部电影丰实的、洋洋洒洒的铺陈已经无限接近一个正确的诊断,但却不知为何,它最终还是开出了一帖旧的药方,尽管为它涂上了一层漂亮的糖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 朱振 [email protected]图片来源 影片宣传资料
The liberals 三人组 (Bellini, Tremblay, and Lawrence), said Tremblay: We are mortal men. we serve an ideal. We cannot always be ideal. Tremblay again: Your own ambition has not gone unnoticed!Bellini 长得就好像左派: Search your heart and tell me. If you show any doubt they’ll eat you alive. We’ve heard enough secrets. Lawrence sermon: Certainty, certainty is the great enemy of unity. Certainty is the deadly enemy of tolerance. … our faith is a livinv thing precisely because walks hand-in-hand with doubt. If there was only certainty and no doubt, there would be no mystery, and therefore no need for faith. Adeyemi: Let us pray that God will grant us a Pope who doubts, and let him grant us a Pope who sins and asks for forgiveness, and who carries on.Lawrence: Seems like the holy father has been spying on us he didn’t trust any of us. I thought we were here to serve God not the Curia. Bellini: Oh don’t be naive! You are the one steering this conclave. To where I don’t knowBenitez: My brother cardinal with respect what do u know abt war. Christian and Muslim Would you say that we have to fight what is it that you think we are fighting? If we give in to hate now if we speak of ‘sides’ instead of speaking for every man and woman. I am what god made me. I think again of your sermon. I know what it is to exist between the world’s certainties.
今天,教宗方济各蒙主恩召,回归天父家乡。
这无疑是令人诧异的,因为就在一个月前,我们才听闻他的疾病治疗情况良好,身体略有好转;更不要说他刚刚出席的公共活动,复活节降福以及会见万斯。
我想起年初看过《秘密会议》,讲述一场教宗选举中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对抗斗争。
这部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呼应了现实——今天的天主教会恰恰处在一个变革与斗争的关键时期,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方济各教宗荣归主怀后,新一轮权力洗牌与倾轧角逐就要展开。
自由派想要巩固方济各教宗的成果,保守派则争取反攻倒算。
从影片拉到现实,来看看影片中的人物对应了现实中的谁。
1.Cardinal Bellini
对应Jean-Claude Hollerich,自由派代表,支持天主教内对社会议题的开放态度,比如对LGBTQ+群体的接纳。
2022 年,他表示,他认为教会关于同性恋关系是有罪的教义是错误的:“我认为这种教义的社会学和科学基础不再正确。
”2. Cardinal Tremblay
对应Raymond Leo Burke,传统主义代表,被认为是保守派的实际领袖。
他公开与方济各教宗发生冲突,强烈反对对LGBTQ+群体和离婚再婚者的态度的放松。
3.Cardinal Adeyemi
Peter Turkson,坚定保守派,被广泛视为“Papabile”——教宗热门人选。
他的反堕胎立场十分明确,且支持乌干达的反鸡奸立法。
——以及Robert Sarah。
同样地,他坚定反对同性恋、离婚和堕胎。
4. CardinalTedesco
对应Willem Jacobus Eijk,荷兰籍主教。
他坚持维护传统,尤其在反对离婚上立场鲜明,且曾公开批评方济各教宗。
5. Cardinal Benitez
对应Luis Antonio Tagle,菲律宾籍主教。
他对同性恋和离婚再婚者的包容态度使他被视为方济各教宗的精神继承人——他甚至被称为“亚洲方济各”。
——以及Mykola Bychok,乌克兰籍主教,长得有点像泽连斯基。
他在2024年被方济各教宗擢升为枢机,是枢机团最年轻的成员。
可想而知地,他十分关切故国乌克兰的境况,呼吁对俄乌战争的关注。
他说:“让我们心中带着基督复活,准备好向世界见证,爱比仇恨更强大,怜悯比复仇更强大,生命比死亡更强大。
”慷慨激昂的话语令人想起电影中Benitez打动人心的发言。
6.Cardinal Lawrence
我很难为电影的主人公——枢机团团长Lawrence——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人物。
现实中的枢机团团长Giovanni Battista Re是典型的保守派,曾支持将参与自由派组织并拒绝退出的天主教徒逐出教会,以及反对被继父强奸后怀孕的9岁巴西籍女孩堕胎,宣布她的母亲和医疗团队队已自动被逐出教会。
Lawrence精明干练、游刃有余的能力令人联想起Pietro Parolin。
他在梵蒂冈外交部门工作30年,后担任圣座国务卿,在各项事务上功绩卓著。
不过,他也是保守派。
按照电影情节,黑马Mykola Bychok似乎颇有希望。
不过,现实毕竟不是电影,不会有那样戏剧性的情节。
我只希望自由派能够不负众望,让天主教会近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能够保持以及发展。
故事简介:教皇逝世后,一位红衣主教被指派负责监督新教皇的选举。
在这个故事中,这位红衣主教是自信且进步的费因斯扮演的劳伦斯,他希望他的同僚们能选定贝里尼红衣主教,因为贝里尼与劳伦斯一样,都渴望将教堂更全面地带入21世纪。
然而,从一开始就很明显,贝里尼可能并不适合这个角色,尤其是当他对劳伦斯的一篇进步演讲反应冷淡,拒绝将他的朋友视为盟友,而更多地视为竞争对手时。
如果劳伦斯和贝里尼分散了进步派的票数,这个头衔最终可能会落到特德斯科红衣主教头上,他是一个正直但充满仇恨的人,认为向不同种族和性别开放教堂只会拖累教堂。
你可以随意将这与美国及世界各地关于自由派与保守派思想的政治议题相联系。
影评:作为一部围绕对话构建的惊悚片,游戏中的不同玩家站出来发声,辩论中秘密逐渐被揭露。
与此同时,《西线无战事》的导演与摄影师斯蒂芬·冯丹携手,巧妙地将一部可能视觉上单调的室内戏剧转变为一部始终引人入胜的电影。
他们让摄影机在梵蒂冈的大厅中穿梭,既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又展现出华丽的景致。
值得关注的是,全体卡斯表现出色,特别是费因斯,而剧中犀利的对话为每位可能成为教皇的角色都藏着一个独特的秘密,令人着迷。
影片中的多次转折正是其魅力所在。
这些决定宗教世界命运的人,他们的缺陷或许与那些密切关注他们每一个选择的人一样多,甚至更多。
演技令人信服,主角人設的複雜埋在幽微處,「純粹」不曾為野心撼動過嗎?有過。結局過於美好,難以相信權力最中心仍能保持人性的最美好。然而,去假設希望,也是某種必需吧。全劇最讚賞那一句:篤信篤定,橫硬肯定,是「多元」的對立面,是「寬容」的敵人;我們需要更多的「不確定」,持疑的態度。
越神圣越污秽,穿过冠冕堂皇的权斗滑稽戏,几乎一如往常地用宗教题材洗涮人性荒谬,但最终,竟可掉落一个大跌眼镜的包袱,这包袱,直捣老登黄龙,大破传统地狱,一下子就在凡俗里变得惊世骇俗起来。也不好说有多少滋养,但是既妙又爽,有种巴不得全天候轮放的狡黠——看吧,你们那个振振有词的旧世界,现在是这样了呢。三星半。
3.5/5,大概是看过的电影里呼吸声最重的一部电影,以宗教暗喻当代世界政坛,求同存异方是大道,电影里是一位理想主义的主教上位,只是急速右转的当下,比较起来略显苦涩
三星半~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一丝不苟的袍服仪轨组成的矩阵渗出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古老封闭蛹壳内的腐臭,正是这些充当教廷外骨骼的细至纤毫繁冗规格支撑起大而无当身躯苟延拖行。星点攒动的主教红帽如同雀鸟群集俯冲在尸山饱餍,修女闪现画框边角的沉默剪影燕尾般不动声色裁开蜚语谍报窸窣浓重的男人世界。在一部汇集了白人为主老年男演员的趣味仅限密谋宫斗的金玉其外情节剧里,矛盾地兼备剥削和赋权的结尾反转更富玩味。一方面它作为剧情震撼爆点的叙事机关功能性以顺直凝视消费了性别酷儿经历,可另一方面电影对坚守自我的间性者赢得教皇之位的隐秘反叛采取的是视其为对抗天主教会传统伟大胜利的积极态度。尽管处于配角地位的benitez没能被详实塑造,少数刻板印象累加的人设也有涉及主流写作边缘化修辞之嫌,但不可否认不完美的代表和呈现仍然存有回响进步感召的意义。
与《雍正王朝.九王夺嫡》相似点:老皇布下一局大棋。主角开始支持太子,后来自树旗帜。只能做经理=四爷开始仅是办事阿哥。尼日利亚黑女人=郑春华。打开封印找报告=遗诏藏于正大光明殿匾额后。复印报告前先划掉几个行贿的大主教名字=毁掉百官行述收买人心。曾经出过女教皇的!这雌雄同体的?类似李德全当皇帝了!所有人都是白忙活和与人作嫁!
看了一半以为是真实历史改编,结果越看越不对劲,到最后真相大揭秘才确定真实的历史不可能这么抓马。说实话这样的剧本和氛围,几乎毫无波澜的故事节奏,不仅没把教皇选举的神圣、神秘拍出来,就连最基本的引人入胜都差强人意。
跟朋友在cuisine 一起看的,在去玩梵蒂冈之后再看这个电影,不一样的感觉。我去过诶,现实与电影交织的感觉,这个世界原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远。一步一步扒开每个人背后的故事,完美的人根本不存在,只是永远要做出最优解!
比教宗的承继差远了
“Let us ask for a pope who doubts, who sins and asks for forgiveness, and who carries on““让我们祈求一位有疑虑的教皇,一位会犯错并请求宽恕、并继续前行的教皇。”老教皇死后,黑人主教好不容易拿下52票,要创下第一位黑人教皇的历史,却因为30年前一桩下半身的冲动,而失去了继任的希望。梵蒂冈天主教和美帝一样,也是时候由女人来做领导了.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3.5 反转短剧版索伦蒂诺,或者说罗马教廷版美国大选。秘密推选教皇的权谋宫斗戏,华丽视听下,是过于短平快的情节发展。互相诋毁、泼脏水的攻坚战,一系列离谱操作到最后一个反转爆出来那刻,瞬间WTF了。但怎么说呢,离谱过头,反而让人感到莫名好看🤣....回过头想想,其实真是一个除了“反转空架子”和“正确的废话”外,几乎毫无营养的电影,探讨的所有议题都如蜻蜓点水般滑过。
没啥意外的,一开始让他秀拉丁语就是铺垫了,不选他这条支线浪费了 01-18-2025 Art Picturehouse Cambridge
其他都很好,可惜剧本不可信,新教皇是一个隐秘的“卧底”,身份不为人知,没有管理经验,仅凭一段演讲当选……枢机主教们在选举前不审查候选人,不排除争议人选,太儿戏了吧?……另外假设新教皇知道这是在选全球12亿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终身制的,除非他主动辞职。他会怎么办?他不至于认为自己双性人的身份不会引发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激烈冲突,甚至导致教会的分裂吧?如果新教皇知道仍然选择就任,那么他将面临巨大的道德和现实挑战。
三星半感觉上是用力过猛了,美则美矣,有些空洞PS:说实话,这么高的一个职位,从来没有过政治博弈,我反而会惊讶,可能中国人真的习惯了博弈
画面注定是奢华至极的,但导演也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来突出声响,这种双重感官刺激和角色的神情、姿态相得益彰,反而凸显了一种庄严而充满张力的静,让人屏住呼吸去体味Fiennes的精湛演技,揣测男主的心理活动。他的一颦一笑和手的摆位都在丈量人与神之间的距离。 top 2024
莫名让我想到巴黎奥运会女子拳击的染色体争议选手伊曼·哈利夫……总的来说这片子除了美术和表演以外,其余一无是处,比以前什么霍普金斯演的《教宗的承继》要差远了。主要内容就是挖掘出几个候选人的黑历史,最后再推举一名染色体异常者为新教宗。里面所有的说服性布道都只是寥寥几句,但其他角色就能如此信服,红衣主教们都这么好哄骗吗?然而连教廷这样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保守领域,都可以用做表达身份政治突破性的舞台,虽然远远称不上是刻意的政治正确,但也足够玄妙奇葩了。
分批次看得。故事感兴趣,拍得比较闷。
枯燥 宗教题材不管怎么看都感受不到一丝兴趣
在一众怪力乱神中看到这样一部古典的电影,真是如听仙乐!特别喜欢影片中置景和构图上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对比,呼应教会中的革新与保守派;幽闭的西斯廷大教堂和炸弹导致的光线的对比,又显示了不破不立的中心思想,没想到全场最伟光正的上帝化身竟然是最颠覆的!前教皇的算盘可太狠了,妥妥的惊悚片啊!
说是选举教皇,却选出了个女祭司。镜头都挺会拍,庄严、冷峻、有神秘感,但教皇的选举却和美国大选或者九龙夺嫡差不多,虽然不谈政治但隐喻政治,所以兼具娱乐性,是最近看来比较舍不得中途停下的一个片。主角对秘密的逐步了解,他的心理煎熬和变化,“秘密会议”是一个主教们与外界切断联系的全封闭过程,因此封闭空间带来的压抑、权力势头的起伏、期待选举早点结束的歇斯底里,都略有些心理惊悚的味道,而且,结局很癫,很超前很先锋,就喜欢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