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骨头》我看到一个小时左右,已经有些觉得索然无味,继续把后面的看完,简直是有些尴尬了。
首先,视角的讲述者钟华的父母,母亲是文工团与孙和陈三角恋的,但是父亲是从哪出来的?
怎么又是特工?
监视?
为什么要监视?
后面因枪被抓?
为什么被抓?
合作,为什么合作?
合作的目的还有表征是怎样的?
这些都是疑问,父亲似乎是跟前面三角恋毫无关系,只是后期突然出来并且争吵的一个男人。
而前面一开始的三角恋还有歌与舞,并且都被开除的内容,与后面到底有啥关系?
就像是凭空放置在前面的,电影整个碎的,割裂的。
如果说文工团那一段是为了突出妈妈追求美,那,那也太牵强了,那一段的高潮就是那个舞,那种压抑而不能说的同性暗恋,倪虹洁在里面只是三分之一,不在重心点上,结果后面就以她为主,并且跟一个冒出来的男人结了婚,生下了“我”,并开始讲述关于“和解”的故事。
和解啥呀?
和解你爸因为莫名其妙的监视你妈,并且不着家,最后还抢孩子的时候,结果被你妈妈拿特制枪打掉了一个蛋?
并且后面的剧情走向是你爸睾丸癌了,你为了钱去捧一个老板的情人,最后睡了人家情人。
而你爸从医院跑出来了,整天跟一群纤夫混在一起,要给自己设计一个葬礼,最后还脱光了露出屁股蛋跳进河里。
这时候你妈都在北美了,你同母异父的妹妹发来邮件,是你妈说谢谢你。
然后镜头一晃,你妈在那个抢你失败的夜晚拿手枪自杀,没子弹,就拿手枪梆梆往自己头上眼睛上撞,搁那自残。
激烈到,痛苦到,奇怪的程度。
最后你妈开始唱英文歌,镜头滑过她脸上的皱纹和伤痕。
这话说给你听,你觉得合理吗?
再加上黑客,病毒,网络,警察,收钱的记者,我的天,这,这是在拍电影吗?
全是概念,全都没有前因后果,后面搭起那个唱歌的台子,唱那几句,差点把我唱过去了 。
什么“第一是健康……”之类的歌词,你看起来顶多二十岁出头 ,唱的歌都是四五十岁朋友圈老男人中年感悟。
还有那个一直在扭的萌萌,还扭出眼泪了,说“以前我讨厌我自己,现在我开始喜欢我自己了”,我真的,真的,不说了。
从整个电影情节框架上来看,很碎,感觉一直在切画面,而且挺乱的,不知道每个场面到底是想传达什么意思,我感觉我没有看到那种“对应”或者“互照”,就是觉得别别扭扭的乏味,故事穿不起来老是让人纳闷。
单说倪虹洁。
倪虹洁长了一张随时打算为爱疯狂的脸,而且还不是好疯,不是狂喜,是注定了要撕心裂肺的绝望,是一张预备痛苦的脸。
我一开始想用“苦情”这两个字来形容她的脸,可是她看起来又不安分,脸上有一种神经质的专注。
她用枪托往自己头上砸的那个场景,我觉得简直太过惨烈。
如果别的女人心碎,可能是无力的哭泣。
她心碎,她就会鼓起奇怪的力量专门用于毁掉自己,所以我说她似乎长了一张预备痛苦的脸。
之前在看她武林外传演祝无双的时候,我就发现,她身上有一种非常强的贤惠的,似乎天生就要做少妇的气质,似乎一生下来就是女人,一个踏踏实实,专门把日子往好处过的女人。
她携带着这种少妇温良贤惠的气质,所以在她脸上出现一种神经质的疯狂,在她预备痛苦的时刻,就让我感到一种悚然的痛苦。
就好像是把老实人逼疯了的那种痛苦。
似乎她在新婚之夜受到打击那样,在温良的幸福中还没有回过神来,就开始面对惨烈的景象,在那种情况下疯了的状态。
我在看她的蓝色骨头里的状态,我脑海里一直在浮现一个词“发疯的女人”,这个词渐渐凝成某一类的印象,好像在我们的社会,在我们的历史中,一直都有一类这样发疯的女人。
这种气质其实和文艺青年是有相通之处的,那种极端,那种情绪的巨大波澜,甚至那种强烈自我毁灭的欲望,那种对于所爱理想化的不可跌落,甚至有一点神经质的个人气质,都是有点像的。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就是电影文工团的部分,我很钟情于这种三角恋,正在我的点上。
他们三个人的感情全部都是错位的,压抑的,痛苦的,不得的。
我一直觉得电影和小说中很多感情的好看之处就在于它压抑之后带来的张力。
暗恋的深刻之处也许就在于“我没有一次开口说过我爱你,可是我在心里已经说了一千次”,是“我从来没有开口说过我爱你,可是我的头发丝,我的血液,我的衣角,我的手指,全部都在说我爱你。
”孙宏对于陈东的暗恋,就是体现在喊他起床,把手指探进他的后腰,让手指逾矩,一点一点推入进去,摸索进去,那一刻感受会分外鲜明,对方的皮肤,对方的气息,对方脊背上那根骨头,对方衣料擦过手背。
那一刻是多么的惊心动魄,多么的缠绵入骨,多么的隐晦而激烈,孙宏肯定知道。
这种接触会是一天之中的狂喜时刻,泯灭了所有压抑带来的沉默。
假如手指会说话,手指本来就会说话。
就体现在拿过暗恋他的女孩给他那张纸,故意用陈东讨好她而送给她的那只贵重的钢笔,他接过,然后说一句“你是用这支笔写的?
”,就是这种感觉,对方的一丝一毫全是情思,全都珍贵,哪怕是钢笔里的墨水。
就体现在天天给陈东洗衣服,这是不说话的,心绪,这是不为人知的,幸福。
最后他跳了那支舞,在雨水里倒下,翻起,又倒下,翻起,他脱下那个红色的上衣,在那个上扬的动作中紧紧的蒙住自己的脸。
他是一个人独舞,这份感情也只能一个人独舞。
所让我惊讶的是水,激流而下的水,就那样流过他的身体溅起水花,我感到情欲扑面而来。
我感到情欲扑面而来。
《蓝色骨头》最让人好奇的,当然是首当导演的崔健,在这样的人生阶段,究竟想讲讲哪些,以及,当然,讲得怎么样。
影片中有两段比较重的演出,印象很深。
一个,是影片真正震撼到我的一个段落,施堰萍开始演唱《迷失的季节》,陶冶在一个淋浴头下,悲绝地独自起舞,在这里,镜头配合舞蹈,直接彻底阐明陶冶的同性之爱,随后的意象镜头,把那种撕心裂肺诠释得酣畅淋漓,这一段的才华,让人拍案叫绝。
另一个,是钟华那段《蓝色骨头》联网演唱。
这两段的摄影和剪辑堪称震撼!
杜可风的镜头真是无比强大。
影片讲故事的方式没有走平铺直叙,时间线是错乱的(但是故事本身并不乱,现代部分的故事的缺点下文再表),破碎的片段逐渐搭建起一个完整的宣泄。
并且以舞台、剪辑台或电影来呈现电影本身的方式,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在舞台、银幕与现实之间无断点相互滑入,这些都很有灵光。
过去与当下两个时空,在这些方式下,不是单纯的平行推进,而是相互影响,并形成互文。
在我心里,单独《迷失的季节》那一场表演的呈现,就不虚这一场观影了。
不过影片这种值得品味的段落还有很多。
绝望后的释怀,让钟华的父亲,踏上了那段自己为自己安排的水葬之旅,当纤夫们抬起他的棺材,那种仪式感,是似曾相识的。
在山水间,钟华的父亲扔掉那把抢,也终于扔掉了过去,解开了下身,让仅有的那一颗面向阳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施堰萍一点一点把自己眼睛砸破,流出的眼泪混着鲜血而成血泪,让绝望有了一种象征性。
这里也提一下,倪虹洁在影片中的表演很不错,这个血泪,自然又惊人。
《迷失的季节》演出后,遭到领导狠批,三个主演都得到了处分,陶冶在走时,说自己不想再跳舞了,这是怎样一种失落。
是啊,《迷失的季节》那种撕裂,好似可以耗掉他整个的灵魂,悲痛至极后的麻木,原来的表达载体,终究成了不敢也不愿再运用的武器。
当做完爱的钟华躺在萌萌身上泣不成声,当萌萌被音乐和钟华逼着跳起了舞……等等,会有很多一下刻进脑子里,激起一股股味道。
几乎是不出所料,崔健的电影采用了大量独白,这是把一肚子的话讲出来的最有效率的方式,当然,一定是讲不尽的,也当然,这种独白的方式和内容一定会让一些人讨厌,就像影片本身一样,会有人对它深恶痛绝吧。
独白很有崔健的味道,那种孤傲的味道,那种八九十年代冲动、迷茫、热烈的气息。
基本独白一出,那个时代的画面就又走进了脑子里。
上世纪后三十年,中国青年的挣扎与悲哀,刻骨铭心。
从内容来看,崔健最能准确抓住的还是过去,或者说是他个人所属于的青春狂野的年代,但是对于当下(21世纪以后)的判断,多少有些陈旧与失真。
病毒和红包乐评人此类的引入,多少跟影片大的气质上不太搭调。
网络病毒这种元素还是不要轻易触碰的好,容易弄巧成拙。
影片最后老年施堰萍演唱英文版《迷失的季节》时,是全片最后的高潮,过去与现实完成了一次流畅的对话,悲欢离合,都变成了蓝色的冷静,刻入骨头。
不过,这一部分,倪虹洁的老年妆容,比较让人出戏,一特写就穿帮,已经赶上了《绣春刀》里的王千源的胡子,也让我想到了《归来》里巩俐那不尽如人意的老年妆。
比较遗憾。
崔健曾在《蓝色骨头》中唱到:“多年的政治运动使人们厌倦了红色”,影片中尾声那一个淡入的全屏红色,比较刺眼。
这部电影,无疑,是有一定的解读空间的,这可以算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功能,创造意象,供观者各取所需。
对它的解读与趣味性无关,而是提供了一个回溯国家历史、个人命运的线索。
这是这部电影非常宝贵的一点。
它并不是完美的,实际上我作为局外人都替它可惜,但是影片的光芒,且可以遮住它存在的问题,使它足够耀眼。
(原载于猫眼电影)有“中国摇滚教父”之称的崔健,首部执导的电影长片,选择了音乐题材,这是情理之中。
而原本还持有几分音乐会喧宾夺主致使电影成为加长MV的担忧,却发现音乐很好地扮演了配角,最出彩的部分实则是舞蹈,这则是意料之外;然而在这些年的几部话题处女作普遍质量堪忧的背景下,《蓝色骨头》虽然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崔健在展示个人化经历的同时,并没有丢失电影这一媒介的本真,甚至还在剪辑和意象的刻画上制造了不少的惊喜,交出了一份有态度有技法也有风格的水准之上的处女作,而这又是意料之外的意料之外。
影片的剧情并不复杂,音乐人兼网络黑客钟华一面拼凑父母的故事,一面与现实在困惑中抗争。
从文革的纯情恋爱和时代悲剧,到现代的商业利益和网络宅文化,借由剪辑不断地插叙和倒叙,虽然偶有拖沓之感,但还是完成了两个故事的圆融。
其中,母亲、孙宏和陈东的三角关系处理得最妙,从浴室独舞到三人排练再到领导审查,三个转场惊艳至极,呈现出一种蓬勃的诗意,三人的情感和命运也随着音乐和舞蹈推进,成为全片完成度最高的一场戏。
除此之外,车破荧幕、隧道晃镜和山涧纤夫的镜头以及红蓝鱼鸟的意象也都可圈可点。
相较之下,现代部分的叙事则狠狠拖了后腿,略显幼稚甚至可笑的网络病毒,演出时《蓝色骨头》的鸡汤歌词,以及将摇滚精神简单地处理为与商业的割裂,过于稚嫩和直白的处理让影片陷入一种尴尬的落差中。
作为一部处女作,崔健也没能避免“创作的故事无法完成导演的诉求欲望”的毛病,但是毫无疑问,《蓝》的成片质量并不令人失望,至少足够把那几部长版MV和段子集锦的所谓“电影”的脸面打得通红了。
个人评分【7/10】
对崔健的新片《蓝色骨头》一点都不看好,恰好之前听萨顶顶唱的他词曲的一首歌,其中拧巴的唱法是崔健独有的。
但崔健唱合适,一个走飘渺路线的歌手分分钟叫人难受。
崔健这一批人,其实有着很大的优越感,当然可以走在大众前头发声,也多少是他那批人混不吝的性格体现。
他们混的时候自命顽主,有点忧患意识的时候便指点江山,他们是一群上街散步的人中走在前头敢砸车点火出动静的那几个。
他们肆无忌惮的同时,顺手给这个死气沉沉的国拉开过一个小口子,追怀往昔,有滚滚长江水大浪淘尽英雄的意味,但如今,说真的,大江东去,沉船侧畔。
除了说两句老子当年还能如何。
就比如王朔也不知道当下他究竟还能言说什么的时候,只能说些虚幻的东西不能自拔。
崔健对于过往的缅怀,就显得与当下格格不入。
又如冯小刚一样,他们说《红色娘子军》中短裤与大腿能带给他们性幻想时,这个国家的更多人,在上山下乡中颠簸流离。
他们眼中只有乡野,村妇,绝望,和苦难。
性幻想,也许就是奢侈。
所以以这个角度,去想《阳光灿烂的日子》,忽然想到,这个电影的时代感与真实时代是脱离的,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个混乱时代中的世外桃源。
那种军中大院子弟的生活,至少要等到若干年后,到我们这些七零后生长时才普及到民间,所以片中的生活其实与我们能感受到的生活才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我们小的时候,无拘无束,缺乏大人管教。
但是免于饥饿,恐惧与动荡。
这在我们周边的上一代,是不可想象的。
这些六零后其实是我们这些七零后的启蒙,是我们小时候动不动就对我们满脸不屑,吆来喝去,甚至揍我们一顿的大哥。
所以,我不看好崔健这部电影。
因为我们走到后来,更好的时代扑面而来,我们不再稀罕他们的知识他们的经验,我们懂得东西,已经远远超过他们。
所以,就像崔健在发布会上呵斥那些烂片盛行但在《锵锵三人行》又肯定自己的音乐当年也是因为有商业价值。
其实价值观是难以统一的。
他们肯定曾经,却鄙视当下。
他们觉得这个时代缺乏心灵,但他们的心灵,却满是失落,怀疑,鄙视与虚妄。
当然,对于一个歌手,转行做到导演,我首先要怀疑的是他的技术问题。
又比如,当年那个牛逼的导演张元。
他说他艺术片的时候,我们不懂也就不敢非议。
当他说信手拈来搞个小菜,尝试一回商业片的时候,就如最近的那部什么有没有种的那部。
说真的,看足十分钟。
便足以颠覆对此人的全部尊敬。
当然,拍那么烂也敢上映,他当然有种。
至于崔健,我甚至没有尝试的一点点兴趣。
不想当导演的歌手不是好厨师。
也有人说道,何苦不给我们的摇滚教父一点信心。
我呵呵而已,也许不看他的电影,还能保留些许尊重。
看了,——就像和当初的女神上床,才发现,她有狐臭!
崔健的这部作品不能说多么出众,但是绝对文艺,非常自我,首先让我讶异的是,从票房来看,可以得知当下的所谓的文艺青年是多么的伪文艺,或许这个群体的实质数量是很稀缺的,所谓的文艺青年更多的是小清新一把,咔嚓咔嚓拍照发朋友圈即可……回到这部电影,文艺的彻头彻尾,因为故事主人公也很文艺,也都是文艺工作者,有的影评称这是崔健的处女作,然后训斥一番,其实,要搞清的是,这不是崔健第一次不务正业,这并没有什么,只是,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又属性是摇滚乐,那么其实他的一切都应该是摇滚的,这部影片也是摇滚的,只是形式上的摇滚无法弥补内容上摇滚的残缺……影片是三个故事组成,二元的呼应,三个故事分别是儿子的当代故事,爸爸妈妈的文革故事,以及妈妈和两位军队青年的解放后故事,依次而言,后两个故事是远胜于前者的,特别是最后那个故事,那段音乐配着小战士舞蹈的戏,想想那段三人间,异性恋和同性恋的杂糅,OMG这真有点大师的味道了,然后中间那段故事就开始平庸,接着第一段故事完全成了无病呻吟式的呢喃,一下子电影水准low到低。
如果说曾经的故事有回忆和自传色彩,现在的故事显示出的只是作者和这个时代的脱节,他根本不了解这个时代现实主义应该如何表达,屌丝和草根如何生活,于是,崔健继而采用的对应的二元,曾经的政治和现在的金钱来映衬,这是多么简单划分偷工减料投机取巧的模式啊,一下子故事单薄到成了吹弹可破的薄纸……当然影片的作为音乐电影,作为一部音乐人的电影,音乐编曲是非常悦耳的,影片讲述故事的不断闪回,不断交叉叙事,蒙太奇的使用应链接了过去和现在的关系,割裂不断被弥合,特别要说的是,影片的画面处理得很有水平,这要感激杜可风,特别是后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实在弱爆了,影像无法弥补内容的空白……回顾体味这部电影,不由得五味杂陈,这部电影也是摇滚的,摇滚有着其特有的追求,追求自由,追求一种批判,追求一种革命,但是追求中所透露出对现实的迷茫和无法驾驭,正是崔健本人真实写照,是崔健人生轨迹的谶语,崔健有他的历史地位,但是他已经成为了过去,现在对他来说是如此的虚无……正所谓瑕不掩瑜,观赏度虽然一般,但是文艺度还是值得一看的……
许多伟大的导演拍摄电影,是因为他们热爱电影,但崔健应该不属此列。
我想他只是热爱思考和表达。
电影是他在音乐之外找到的另一种沟通和表达方式。
而《蓝色骨头》作为这样一个基于表达冲动产生的作品,电影处女作,他完成的非常好。
沉稳,不媚俗,有思想,真诚。
在这个电影中,他表达的不是某个观点,而是很多——正如世界上很多伟大的电影也都表达了不止一个观点——《蓝色骨头》与之唯一的区别是,它在表达上稍显生涩,叙事上略有粗糙,不够圆熟,完满。
但是,它仍旧比那些看似精致的塑料花——没有思考的电影创作,媚俗、低俗的市场作品——更加珍贵和有力;也比《黄金时代》、《后会无期》这样的看似文艺,却四平八稳或心灵鸡汤的作品,更富于文艺精神。
《蓝色骨头》淋漓尽致地传递出崔健对“人”和“时代”的兴趣。
电影聚焦的两代人,是略有传奇色彩的两代。
被选妃选中,繁华盛极,却又迅速因为别人的政治命运而跌落到尘埃的母亲施堰萍(“试验品”的谐音),和兼做司机和特工的,隐忍的父亲钟振清,他们发生了阴差阳错、没有爱情的“倾城之恋”。
文革倾覆了这个“城”,万幸“中华”还在——崔健给他们的儿子起名“钟华”——而他,似乎代表了文革后的这一代人。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崔健要去写时代的宏大叙事。
他的高明处在于,他只是把时代只当成背景,吟出属于这两代个体的长诗,也唱出了其他电影作品没有唱出的,对一个时代的热爱、害怕、困惑与质疑。
电影的后半段,“这一代”的母亲施堰萍,被“枪”(权利和性的象征)毁了容,不知去向,属于她的时代结束了,她也被时代卷走;“他们”的父亲,钟振清的睾丸同样是被来自“枪”的,那旧时代的子弹击中,因此也完成了不自觉的阉割;“他们自己”,儿子钟华,三十岁左右仍是处男,他落魄、倔强、看不见未来,他要做的艺术,都是时代不要的。
他在“迷失的季节”里,做着蓝色的梦,直到他在一个歌手萌萌身上哭着完成初夜,他才逐渐学会了既保持自我,又技巧性地和这个功利的社会和解。
《蓝色骨头》,它呈现出了中国的两代人在整个时代和政治的空气下,人的不由自主和无所依傍,甚至丧失未来。
在它之前,中国还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可以把这个时代造成的两代人的孤独表现的那么“无法与外人道”,那么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这个电影的情节也不落俗套。
当母亲施堰萍被选妃中选,崔健并不关注她的成功,也不去更多的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当父亲钟振清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崔健也不去缠绵于他的感伤。
崔健甚至也并不执著于儿子“钟华”的不得志,他让他活得仍有自我,还存在着对世界的渴望。
这使整个电影作品呈现出超迈的一面。
同时,电影的很多场面和剪辑令人记忆深刻,使得电影具备值得一再欣赏的价值。
当两代人的生活场景拼接在一起,也形成了非常奇妙和震撼的对照。
比如把母亲受伤的眼睛与儿子钟华受伤的眼睛拼接在一起,两个孤独的人在不同的时代流泪;钟华和萌萌做爱时,他趴在她身上大哭,中间拼接了他童年放风筝摔倒,似乎意味着梦的逝去。
而最华彩的地方是,当钟华和萌萌在发布会上演唱《蓝色骨头》,钟华的父亲钟振清却正在青山绿水间拉着棺材顺流而上,他们三人都还带着一种解脱的欣慰和别样的酸楚……在这些地方,崔健又是非常诗性的,充满了艺术家的感伤。
摄影师杜可风的迷蒙基调,也正好衬托出崔健想表达的时代的惘惘。
同时,在这部电影中,不独父亲、母亲、儿子三人令人低徊不已,其他配角也使人怀念。
比如我们很想知道“不会再跳舞”的孙宏去了哪里?
也很想知道陈东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故事?
这部电影就像陈可辛的电影《甜蜜蜜》,使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张曼玉扮演的李翘和黎明扮演的黎小军,还使我们还看到了豹哥、姑妈、邓丽君、得艾滋病的妓女、厨房师傅他们人生的一角——那些小人物的酸甜苦辣。
电影的表达让我们爱他们。
遗憾的地方是在萌萌身上着墨不多,这使她的哭泣虽然感人,却有些突兀。
而从选角的角度来看,扮演儿子的舞蹈家尹昉,他的脸因为兼具着童真和迷惘的气质,有一种思考性的性感,使他即使不是明星,也非常耐看。
当他在发布会上演唱,动起来的时候,又会使人认可他是摇滚歌手。
这也显示了崔健作为一个导演选角的本领。
在《蓝色骨头》的观影过程中,我偶尔地会联想起侯孝贤、陈果、杨德昌、王家卫、蔡明亮的早期电影,那些无处不在的导演的个性和思想性。
可是又截然不同。
崔健的作品里有浓浓的对于中国大陆这块土地的认知,疼痛和爱。
这是他们拍不出的。
它像是一杯啤酒里放了一小杯伏特加的“深水炸弹”。
在貌似简单之下,有着非常沉重的思考。
这是崔健给这个时代的一点颜色。
红:父亲,革命,鸟,海水。
蓝:母亲,文艺,鱼,天空。
革命时水龙头那段独舞太美。
文革,摇滚,同性,时代,金钱,盗版,猪,皮白血红。
各种象征:哭,那一刻我开始喜欢自己了。
父亲脱了裤子面对天空,将隐秘暴露天空,释怀。
结尾,摘下眼镜,越过红看到了蓝。
“迷失的季节是否就是错误的年代”“一种神秘而亲切的恐怖”“你说你,不愿意,在这迷失的季节里”。
曾在 B站看过片段,就是三个人合作的那段舞蹈和歌曲,太惊艳了,看得起鸡皮疙瘩。
陶冶的舞蹈好有张力,似乎每一块肌肉都在跃动,那首歌的穿插也恰到好处,除了舞蹈本身的内涵还有三个人的情感纠缠,既暧昧又荷尔蒙爆棚。
文工团这段很有岁月感(芳华相比就感觉人物造型太范式了),黄轩的样貌特别符合那个年代部队文工团的形象,青春文气。
倪虹洁美得不可言状,但旁白说了在美貌和聪明间她会选择聪明,后来当她自毁容貌重新开始,大概才真正进入到自己追求的精神世界,再回到最初的地方,是否一切释然,与青春的遗憾和解。
父亲这个角色更有戏剧性,赵有亮演起来还蛮豁得出去的,得知癌症晚期干脆出走,在山水间疗愈自己。
尹昉演的儿子很有摇滚味儿,没想到他完全不靠自己的舞蹈优势演了一些令人难忘的角色,比如近期的温柔壳,真是勇于走出舒适圈的狠人。
最后那场演唱会太棒了,蓝色骨头音乐和词都那么崔健,女孩的舞蹈虽然没有陶冶专业竟然很让人感动。
崔健把不同时代的故事用亲情关系串起来,三个人又有不同经历,似乎一辈子不能互相理解和接受。
这就是现实,春天的花开在春天里,却没有遇到真正爱花懂花的人。
杜可风的摄影绝妙,不同的时代感呼之欲出,整部电影看似杂乱却逻辑自洽。
看了以后特别悲伤,不是因为电影拍的多煽情,是觉得崔健的时代终于还是过去了。
他们那个时代结束了,连同窦唯、张楚、何勇、高旗、唐朝、黑豹、罗琦统统的结束了,尽管有时候还能在音乐节或者电视上看到他们,费劲儿的跳着唱着老歌,试图把他们那个年代拽回来,但所有人心里都明白,属于他们的年代终结了。
知道崔健拍电影一点也不意外,倒觉得他怎么这么晚才想起来触电,可能终于感到寂寞了吧。
第一次遇到崔健是在愚公移山,当时一转身,崔健就站在身后,近到差点就撞在他身上了。
这竟然就是那个让我激动的整宿睡不着觉的摇滚乐教父,竟然就近在咫尺的戳在那儿。
当时他带了一个鸭舌帽,帽子压的特别低,但是因为他脸大嘴唇厚,所以还是很容易认出来,他一脸严肃的站在那儿看演出,我擦,特别的酷!
即使一动不动的站在那儿,气场也已经把周围全都盖住,整个场地好像就他一个人。
这个人在30年前就是火把,是旗帜,是时尚,是斗士。
即使在我上了大学以后再看他们当年演出的视频也仍然觉得他特别酷,音乐酷,歌词酷,衣服酷、台风酷,发型也酷。
尤其发型,以至于到后来,在401遇到了一个哥们,那哥们留的发型和视频里崔健的发型一摸一样,我就因为这个原因对那哥们特别有好感。
那时候天天在宿舍抱着吉他唱《花房姑娘》和《假行僧》,唱来唱去不是味儿,怎么也唱不出来那劲儿,然后就再也不敢唱他的歌,因为崔健的歌只有崔健能唱,而崔健只有一个。
再看见崔健,是在一个音乐节上,那次他一点儿也不酷。
崔健最后一个上场,在台上唱了他的新歌,但是词儿和调子都显得特别老,跟前面五光十色的乐队比起来毫无生气。
尽管他特别卖力的跳,但看起来更像公园里合唱队的大爷在跳秧歌。
台下起哄不断嘘声一片,我也悄悄离场了,与其说失望,不如说不忍。
崔健还是30年前那个崔健,但他好像停在了30年前,在那个时尚喧闹的舞台上,他成了一个异类。
那天晚上,崔健一下子变老了。
之后再也没听到过关于崔健的消息,倒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翻唱他的歌,好像他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影子,一个符号,一个传说。
就在我以为他已经开始着手安度晚年的时候,忽然来了这么一部《蓝色骨头》,不禁暗伸大指,真不愧是崔健。
电影讲的是时代的更替,拍的不怎么样,缺点挺多,基本不及格,老套的剧情,扁平的人物,还有断篇儿的故事(《Birdman》也有这个问题,这是我不推崇《Birdman》的原因之一)。
电影主角是一个80后,身上贴满了他所理解的新时代标签,时尚、叛逆、自我,还有他所希望的正直、聪明、勤奋,最后的结果是这些标签证明了他的不理解,就是因为他不理解,所以才煞费苦心的贴标签。
尽管努力的理解,努力的讲述,努力的追赶,电影里的新时代看起来还是一点也不实在。
最大的亮点出现在电影的后半部分,主角说了一句:“她是我现实中的虚幻”,画面忽然一下就变成了光怪陆离的蓝色调,人物场景都呈现出现实中的反色,如梦如幻,充满了迷幻的实验色彩,既符合片名又有足够的视觉冲击,看到这儿,我终于欣慰,这才像个艺术电影,崔健其实并不陈旧,他也是一个很前卫的人。
不过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是因为家里电视的逻辑板在那个时候恰到好处的短路了。
崔健一直想弄明白,却一直没弄明白,可能永远也不能明白,好像是一个太平天下的将军,找不着他的战场和士兵,这个年代已经很难造就英雄,也再不会出现他这样伟大的斗士。
有一次跟老婆聊香港电影,问题是:香港电影为什么没了味道?
结论是:现代都市里泡大的人已经再没可能诠释江湖。
原来笑傲江湖快意恩仇的时代也结束了。
今天看周老师问“还有几人能安坐欣赏”,说的是评弹。
我虽然不了解评弹,但喜欢王玥波的评书,评书可能没评弹雅致,但也是传统曲艺,多少有相似之处,也是毫无视觉刺激的表演,全凭一张嘴。
有一次他讲《大隋唐》,竟然使了一个长达50分钟的超长贯口,而且居然全部合辙押韵,实在太牛逼了。
王玥波30块钱的票价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涨过,现在场场满座;丰台体育中心游泳馆的更衣室是一个特别有北京味儿的地方,大伙儿出来进去“老张老李”的打招呼一如20年前,最棒的是看门大爷每天用半导体大声的放京剧。
有一次半导体里正好放《三家店》,我旁边换衣服的一个小孩竟然跟着哼起来,几乎字正腔圆;单位退休的老师上个月还在感慨毕生科研成果后继无人,这个月就有个女孩来主动接班,老师每每传道都细心备至。
所以,其实不用太悲观,好东西肯定有人要,坏东西早晚让人扔,一伙儿人走了,一伙儿人来,虽然我也不太明白现在这伙儿人,但总有明白他们的。
是时候跟崔健说再见了。
过去我不知什么是宽阔胸怀过去我不知世界有很多奇怪过去我幻想的未来可不是现在现在才似乎清楚什么是未来过去的所作所为我分不清好坏过去的光阴流逝我记不清年代我曾经认为简单的事情现在全不明白我忽然感到眼前的世界并非我所在二十多年来我好象只学会了忍耐难怪姑娘们总是说我不实实在在我强打起精神,从睡梦中醒来可醒来才知这个世界变化真叫快放眼看那座座高楼如同那稻麦看眼前是人的海洋和交通的堵塞我左看右看前看后看还是看不过来这个这个那个那个越看越奇怪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不是我不明白》崔健
我是冲着崔健去的,好歹作为一个伪摇还是要跟个风,捧个场的。
再加上宣传片里的文革题材,感觉应该能是一个不错的电影。
结果各种失望。
失望于那迂回、曲折、墨迹、绕弯子的讲故事风格。
失望于电影里出现的音乐又难听歌词又差。
失望于过于艺术化的表达。
屁大点的事总是故意弄的很复杂!
最后片尾果然不出所料的没节操了一把。
漫长的字幕之后又出现半分钟的电影作为结尾。
电影院当时约不到15个人。
演到三分之一,走了四个都是年纪大的,估计是冲怀旧来的。
剩下的都是年轻人。
我为什么给两星。
因为至少崔健精神可嘉!
中午场,厅里加我3个人。确实,文艺青年的世界,我们永远不懂。。。。。
以崔健的江湖地位和人脉,找几个电影制作高手当枪手使肯定比郭小抄、韩寒什么的雏鸟导演容易得多,作为处女作,水准比他们也高了不少,问题是,人们对崔健的期待不应是这么平庸的作品。
果然是文艺青年心头好。崔健这么自我的坚持,说完了自己想说的,爱不爱看不关我的事,这估计是他成为中国摇滚领路人的最根本原因吧。
“我不喜欢红色!我不喜欢红色!”全片只有这句话最摇滚。文革时期的同性恋那段也很好。可其他的段落像那首被改得稀巴烂的鱼鸟之恋,当你分不清这是先锋还是土的时候,这就是土;分不清是摇滚还是rap的时候,这就是数来宝。我的观影体验和现场的记者一样:“别事儿妈了,赶紧唱吧。”听完我也恨不得报警。都带走,赶紧的。
3.5|摄影不错,其他的简直看不下去。编剧台词有严重问题,又酸又假,死硬如同纪录片。
片章般的叙事,颇有文艺范儿,即便是打会儿瞌睡也没太多影响,实在说,没太看懂。
「網絡世界是虛擬的, 所以網絡上的自由也是虛擬的.」「《迷失的季節》舞/奏/唱 三人行」「浪漫都是虛擬的, 而孤獨才是真實的. 慶幸的是, 只有孤獨才是穿越時空的途經, 而浪漫, 只是穿越時空的目的.」「偷聽敵台和創作反動歌曲在那個時空里哪個更是錯誤? 我媽她並不在意, 因為她就不是那個時空裡的人.」
拍得很棒,超出预期,没去电影院看太遗憾了。故事结构设计精巧,主题是老崔音乐一以贯之的,或许这电影的构思就在《给你一点颜色》创作的过程中出来的吧,说是加长mv的你们见过这么浪漫伤怀又带批判的mv吗
文革线很可惜不能讲的更完整些,这一部分还是很喜欢的。现代戏就俗了一点,还有点矫情。
竟然一上来就多线叙事 还碰了wg的主题 非常自我的电影 虽然还是做作了点 但也有动人的粗粝感 全片的颜色很喜欢 尤其表达那个时代 青色是再适合不过了 应该早点看这片认识尹老师的 有种藏在丧下的凶猛的生长力量感
三星半,比预想得好。独舞,隧道,几个镜头有贾木許和大卫林奇的味道。有词的歌都不好听,纯配乐直逼高潮。杜可风的摄影绝佳,湖光山色幽兰静谧。文革那段还是比较隐晦炽热的,到了现代开始各种心灵鸡汤,理想拼凑。孤独的鸟和放纵的鱼,谱出一首蓝色骨头。
确定崔健确实是在拍一部电影而不是一种情怀,这一点在跨界导演里是做得很好。好几个镜头有点魔幻主义,父亲与自己尸体相望的一幕甚至让我想起《野草莓》。崔健实在太会同广电打擦边球,镜头节制点到为止又游刃有余,不会有截断感,这一点很赞。音乐反而毫无特点。男主角中二晚期,现代戏属他违和感最强
老婆和俺看完蓝色骨头,都赶脚崔健老了,啰里巴嗦,故作深沉。俺从来不是崔健的粉丝,比俺们大10-20的人粉他的多,俺们粉beyond的多。介毫不奇怪,江山代有才人出,俺今天才知道现在都兴tfboys掏粪男孩了
20230204
我不管,就要给5星!不论是用什么载体呈现,摇滚乐,演唱会,电影,whatever~崔健想表达的东东永远最迷人
文革部分不错,黄轩不错,四川小哥不错,舞蹈相当不错~好吧,摄影不错~剩下我都不喜欢,讲故事的方式,故事本身,甚至音乐。
电影语言用得不够好,一贯性差了些。但是想法很好啊,至少性感。
我觉得很值票价,因为再次让我意识到歌手、作家等面对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的时候还是显得稚嫩这个道理。很多桥段我当真在电影院里笑开了,因为觉得超级做作。某人说的好,“就像那种法制情景剧里的演技”。
崔健老矣,尚能饭否。摇滚是那颗被打飞的睾丸。
能看进心里的,就是一部对我而已的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