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个人拙见,影片不管从故事构架,人物情感表达都很不错,完美中透漏着瑕疵,这才是生活!
才是人生,才是艺术!
导演主要是明着表达重男轻女的观念让很多的女孩饱受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和传统思想带给家庭的悲剧,以及女孩们的整个人生的改变,以及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与忧伤!
内在我认为,他表达了很多不同人物角色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性观念,错的对的,丑陋的美好的,其实只是没有站在一个地方看风景,所以言不由衷,无可奈何。。。
也许这就是生活。
男主角定位警察,也表达了导演对中国社会透彻的理解,期是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要面对一样的社会带给我的窘迫,宽容,丑陋与美好,或许是无可奈何!
第一次 处女影评!
在去看电影《杨梅洲》的路上,一趟开往顺义的地铁中,一位50岁左右的农民工大叔的手机响了,他的手机铃声是--逆流成河。
金南玲,的,《逆流成河》斑驳的夜色在说什么谁能告诉我如何选择每当我想起分离时刻悲伤就逆流成河
小梅的父亲,给了她音乐的天赋。
小梅的母亲,给了她貌美的遗传。
这样的原生家庭,怎么就会让小梅恐惧家庭呢?
恐惧组建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家庭呢?
因为,恐惧自己的孩子不能得到完整的父爱,她人工流产,打掉了和老张的孩子。
一直渴望有个儿子的老张,和一直渴望家庭的她,悲伤都逆流成河。
而电影里,表面上,小梅最大的烦恼,不过是,妈妈总打麻将,打麻将总输钱,输了钱总给她打电话。
片尾,老张,认命了。
他和女儿小静,并肩,静静地坐在船上,在雨中,看杨梅洲上的龙舟比赛。
他的妻子,温婉宁静,离了。
他的女儿,坚强干净,聋了。
他早就跟这个不顺心原生家庭白白了,有了小梅,小梅还怀了他的孩子,孩子还可能是个儿子,健康的儿子。
可他的小舅子,还是用一次违背伦理的激情冲动,把他拉回了解放前。
女儿怀了小舅子的孩子,流产了。
扪心自问,罪魁祸首,是他这个当爹的,没给她及时、足够、认真的爱。
小梅,江湖上,人称梅姐,仗义地梅姐,有才有貌的梅姐。
小静,敢让美术老师画裸体像,敢用自己的身体表达爱意。
两个勇敢、自主、追求真爱的年轻人,一个从不把自己的苦说出来,一个有多少苦都说不出来。
所以,这部关于小梅和小静的电影,英文片名叫 Song of Silence.
【花絮】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除非,他是导演。
《杨梅洲》里有很多,两次。
一次穿过黑和荒,一次跨过血与伤。
两次麻将,第一次小梅从妈妈的包里把自己的钱拿走,第二次,小梅拿钱给妈妈还账。
两次手铐,铐的都是老张、小静父女俩,第一次是父亲铐女儿,管教,第二次女儿铐父亲,依靠。
两次裸体,小静,第一次被嘲笑,第二次被爱。
两次信封装钱,第一次小梅拒绝老张,为了爱和尊严;第二次小梅主动约老张,拿爱和尊严换钱。
两次唱歌,两次小梅唱的都是《雪白透亮》,第一次,充满爱的憧憬,台下有老张;第二次,只剩下坚强。
两次流产,第一次小梅,让老张失去了儿子;第二次小静;让老张失去了念想,再婚再生儿子的念想。
两次爱的伤害,第一次小舅爱小梅,不伦之恋,赎罪的小舅自杀;第二次老张爱小静,父女天伦,旁观的小梅决定去打掉和老张的孩子。
【备注】 龙标:2012年328号
三月底在尖沙咀看了首映,相比电影节的其他几部,这真是一部很有诚意的作品。
其实我是愿意给三星半的,好吧,四舍五入到四星。
最喜欢的是画面。
灰蓝色的调调弥漫整个剧情,压抑得恰到好处。
然而故事的叙述有些乱。
好些地方太过跳跃。
也许这是许多中国导演的通病——故事讲得没有逻辑,或者,说不好故事。
毕竟,我一直觉得电影最重要的是说故事,可视化的故事。
这个片子的可视化做得特别好,可惜情节还是不够顺理成章。
结束的时候才知道导演是来自中央美院的,难怪了那么好的画面。
看得出导演的诚意,只是 希望以后能对剧本再把关,把故事说好。
最后无关电影,很喜欢导演略带北京腔的声音:)
每次看国内此类型艺术片,已然形成一种习惯性反应。
首先总觉得没啥新东西,叙事到影像无外乎就那一套。
其次感慨此类影片其实真的还是匮缺的,特别能真正去影院看到的。
如果以看大师的眼光去审视,当然这部影片只算及格,如果放到当下国内大环境,陈卓的这部处女作还算不俗的。
叙事从故事性、条理性、逻辑性都还是做足了的,而整体对时代的捕捉、环境以及物品的投射也非一般化的无病呻吟。
在私下,有些事,在某些時空,相當美好,在另一些時空,卻成了人生的錯位。
美麗頓時成了醜陋。
電影以冷風格打造了平靜底下潛藏的暴力。
日常平凡生活中那種山雨欲來的暴力,有時讓人透不過氣來。
人生中第一次意外中奖,于是有缘遇见了陈卓导演,观赏了《杨梅洲》这部电影。
虽然影片的故事内容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叙事手法很赞,对极了我的胃口,我喜欢这种缓慢近乎平静的叙述,没有太多的对话,仅通过镜头推动故事的发展,慢慢地让观众心静下来,调动所有的感官来触摸这部影片。
影片有两个女主人公,两个同时缺乏父爱,缺乏温暖的女孩。
影片刚刚开始是两个时空的叙事,这两个女孩是那么的不同,似乎有着某种关联,似乎又没有。
导演对于小静的刻画很细腻,细节把握很到位。
仅通过小静在铁轨上走,舅舅用石子敲打铁轨“喊”她回来这个细节就向观众传达了小静是聋哑人的信息,同时奠定了小静和家人直接无言的沟通,以及隔阂。
小静的内心与外界是隔开的,所以她一直都是蜷缩着抱着自己的腿,吃饭,坐船……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她还会偏执地用矿泉水瓶划墙,用梳子刮鱼缸,尽管这样的声音会让观众蒙住耳朵,但是这就是小静的生活方式,她的世界是无声的,尖锐的声音可以让她们与外界连接。
这条主线上的镜头大多都是长镜头,利用景深变化来引导观众的注意点,同时也将一些杂乱背景给屏蔽,画面的美感油然而生。
对于小梅的塑造,导演也没有少下功夫,小梅的穿衣风格,职业身份,与母亲的关系,从未出现的父亲……在一个不稳定的生活环境里,父爱的缺失或许就是她对张警官产生感情的原因吧。
这条主线上,时空是有声的,故人物的对话多了,节奏也快了点,人物之间的冲突也多。
终于,这两个女孩到了同一个时空里,连接点是张警官,他是小静的父亲,小梅的情人。
故事到这里或许给观众一些惊喜,原来,这两个如此相像却又不同的女孩是有交集的。
小梅怀孕了,住进了张警官家,开始和小静有了接触。
观众也看到了这两个女孩同处一个空间的矛盾和关系的变化。
每一个故事都有高潮,都有一段特别happy的片段。
小静和小梅之间的点连接上了,她们开始沟通,小梅带着小静进入她的空间范围,逛商场、超市购物、打电玩、迪吧跳舞,这是小梅的生活,是小静从来没有接触过的。
导演在处理小静在迪吧这个空间的感情时,采用了有声世界和无声世界的交叉剪辑,对观众的视听冲击,将观众引入小静的内心世界。
这段的声音的处理简直是神来之笔。
小梅与小静关系的变化,也影响了小静与父亲张警官的变化。
两女孩一起玩着游戏,张警官帮忙小静,胜利后与小静的打闹,小梅看着看着就黯然神伤了,她意识到了自己若是生下这个孩子的话,自己在这个家庭的身份是什么了?
于是,小梅打掉孩子离开了张家,回到了乡下的家……导演利用梦境,超现实的手法表达了小静对家和爱的渴望。
舅舅因为内心责备和愧疚,跳进电鱼的河水中自杀了,梦境中纸船也烧了,小静的孩子也流产了。
生活似乎又恢复平静,重新开始了。
关于这部影片的叙事手法不可挑剔,镜头的构图,以及后期的调色也很到位,组成这部诗一样的电影。
但是我更想聊聊这部影片的配乐。
这部影片的配乐不多,每一个节点的音乐配的恰到好处。
小静主线上的音乐大多是寂静的,只有一首钢琴曲,缓缓流淌,和缓慢一样静美;舅舅在船上给小静放帕瓦罗蒂的《茶花女》中的音乐,并且用舞蹈让小静感受到音乐的旋律,音乐很空灵,在寂静的夜也触发了小静对舅舅感情的变化。
而小梅主线的音乐大多由小梅演唱,表达小梅的内心世界。
小梅在酒吧驻场,唱过一首歌《雪白透亮》,片子用了两次,第一次小梅和张警官在酒吧“遇见”,小梅唱着她看着张警官喜悦的神情;第二次,小梅和张警官分开后,在酒吧唱着,这时似乎带着更为悲情的味道,更进一步打动观众。
小梅和在张警官家,唱着《我想有个家》,更加直白展现了小梅的内心需求,她和张警官在一起不是为了钱,所以才有后续因张警官给钱负起而走。
以及后来小梅得知怀孕后,与朋友在KTV嘶吼着《鸭子》,也同样表达了小梅渴望爱的心理。
因为她是一个歌手,借音乐表达感情和内心是再好不过了。
命运是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网罗了各种亲情、爱情、伦理与本性、现实与渴望之间的博弈,有人用无言的挣扎与之角力,有人奋力呐喊以证明自己未被现实的噪音淹没,但结果却总殊途同归。
电影《杨梅洲》以一种冷静得近乎得压抑的语调讲述了两个命运不同却同样在命运中沉浮的女孩的故事。
影片的英文名为“song of silence”,影片的基调也总体向静默靠拢。
影片开头划破天空的火车鸣声与随后雨雾朦胧中无声的祭拜形成对比,更反衬出了影片清冷、孤独的意境。
影片的前半小时仅出现过八次人物语声,时长不超过7分钟,故事在时断时续的简短对白与间或入镜的环境声中缓慢推进。
影片遵循时间推进的线性方向进行铺展,画面充满朴实的现实感,外加无配乐的镜头流动,为影片营造了一种更为真实的纪实风格。
故事的前半段呈两条线索交叉推进的平行结构,一条线索由聋哑女生小静主导,另一条线索则由酒吧驻场女歌手阿梅牵引。
两人因命运不同所形成的生存方式与生存状态的反差是此片最大的冲突:前者在无声的反叛中将自我与环境隔离,后者则在放声高歌中寻找自我超脱的可能性。
虽然表达的方式大异其趣,但生活的不如人意却在无形之中赋予了两人同样的身份:现实的反叛者。
小静不满于现实的安排,在离经叛道中自我放逐,她是家人的负累,也是同学眼中的另类,她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走向人群的边缘,同时又渴望获得来自周遭的关注(为美术教师做裸体模特)。
阿梅身处尴尬的家庭关系(与母亲不和)和社会关系(与朋友不冷不热的关系,为弟兄摆平纷争)中,却渴望在混乱的现实中看到“温暖的霞光”并保持自身的“雪白透亮”,回响在酒吧的高歌成了她寄托理想的常用方式。
在故事行进到一半时,两条线索开始交汇,交汇的节点是两人共同的依靠:小静的生父,同时也是阿梅的男友。
两者对自我执着的固守在此时擦出了冲突的火花,不依不饶的相互排斥成了交汇初期的两人相处的常态。
而在阿梅将内心积滞已久的愤懑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用力砸碎自己钟爱的吉他)在小静面前发泄出来之后,小静终于放下了内心的防守,开始主动接近阿梅,与阿梅达成和解,两颗属性相似的心灵开始走向相互认可。
两者都在生命的征途上遭遇了亲情的搁浅。
小静与父亲虽身处同一屋檐下,交流的方式却是“相顾无言”的漠然视之;阿梅母亲好赌成性的恶习与金钱上的不断纠缠,让阿梅与其分道扬镳,各自生活。
然而在阿梅与小静的关系走向融合时,小静的父亲也表现出了对小静更多的关心与爱护。
为了不干扰小静来之不易的家庭幸福,阿梅痛下决心打掉了自己身怀数月的孩子,并毅然决然地退出了父女俩的生活,选择了重返曾经不堪忍受的家。
影片中出现了两处较为明显地隐喻。
一个是在影片中重复出现的“鱼”,导演通过“鱼”这一意象隐射了聋哑女生小静受困的生存状态,而在父亲家中小静将浴缸中的金鱼弄死并捞出用晾衣架悬挂的一幕,则表现了小静内心的破坏欲和在破坏中解放自我的渴望。
一个是影片即将结束时出现在小静睡梦中的三个梦境片段,前一个片段中小静走入阿梅曾经带她去过的夜店,人群随之围拢而来,而人群的外围却出现了母亲、父亲与外公冷漠围观的面孔。
这一梦境揭示了小静内心对被关注被呵护的渴望和对亲人的冷漠的埋怨。
后一个梦境中,小静看到舅舅在“波涛涌动”的小船上尽情舞蹈,在小静即将被浪涛淹没时,舅舅及时伸出了援手将其拉住。
这一段梦境展现的是舅舅对小静的关怀,揭示的却是小静对舅舅的依赖。
最后一个梦境片段中,纸船在水中燃起了熊熊大火,小静因不忍看到眼前的一幕而放声大哭。
在这里,水中的纸船可以指代四面环水的杨梅洲,即小静生存的现实环境,也可以暗示舅舅的捕鱼船,船的燃烧则隐喻了过去仅有的美好生活的消逝。
通过隐喻这一特殊的表现方式,影片对女主角小静的内心进行更为深刻地刻画,让观众能在细细品味中更好地理解影片的主题。
影片的结尾停留在父女俩坐在船上雨中观看龙舟赛的背影,这样的结局设置虽然比较开放,但仍预示了生活中各种博弈的继续:生活本身就像一条不断涌流的江水,不会为谁而停留半刻,生活中各种关系的博弈就像江上你拼我抢如火如荼进行的龙舟赛,需要奋力拼搏才能冲出重围。
对于国产文艺片向来“敬而远之”,《杨梅洲》是一次观影聚会活动看的,怎也想象不到那些所谓抄袭和致敬的弊病背后,也蕴含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
《杨梅洲》是一部地方电影,导演陈卓将故事背景放到了湖南,在展现地方特色与人文关怀之余,人物关系的错位与弥补是现今中国导演很少去用甚至去关注的潜暗关系。
电影如许多类文艺电影般充满了晦涩的电影语言与肢体动作,当然更无刻意渲染巧妙对白和夺目技术,当然,这也绝非导演陈卓想要的,电影更多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和救赎。
有趣的是电影两位主角,一个是内心封闭的聋哑女孩,一个是开朗奔放的驻唱歌手,她们两者形成了对比鲜明且冲突强烈的镜像关系,因为家庭立场和处境的原因爆发了多次激烈的争端。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两人对着空空的鱼缸相视,而鱼缸中的金鱼早已被聋哑女孩电死,聋哑女孩在鱼缸上用口红描绘上了金鱼,但此刻因一些延续性的举动引起了驻唱女孩的反感甚至是情绪崩溃,驻唱女孩一怒下摔掉了吉他。
然而在后来,口红却成为两人沟通以及化解恩怨的重要道具。
类似口红、鱼缸以及鱼这样的道具在电影中出现频繁,每一次出现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都对应着不同的人物境况甚至是人物命运,女孩将鱼电死到后来迫不及待将鱼幻化和还原,也表达了一颗亟待死灰复燃之心,当然起点和根源是因警察父亲欲重组家庭之后缺失的父爱带来的内心震荡及刺激。
然而警察父亲这个角色的塑造从特殊身份上来说多包含了一种对于社会与权利的隐喻,浓缩于这个小小的家庭之中,他在片中费劲周旋,并非是保持人物理智的作用,相反更混沌、更黯然,弦外之音,是一种介乎与两个女孩沉默与迷茫一种平衡的发声。
要说说电影海报的设计:两版海报形成了两两交错又相互呼应的关系,然而与警察父亲对应的其实是一直暗恋聋哑女孩的舅舅,较之聋哑女孩的自卑,驻唱女孩的叛逆,不能尽职的父亲,舅舅的性格最单纯,他最后等不到侄女儿的归来,便一头扎进了通电的湖水中。
(虽然电影模糊交代了人物结局,但从一而终,舅舅都是整日在湖面捕鱼,表现了未受城市(世俗)风气污染的底层群众最简单直接的勇气,以不伦的关系表现出自责或痴情的发散性格,却正好与毫无顾忌、与几乎与女儿同龄的驻唱女孩相恋的父亲之作风形成相反)。
若从其余角色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可能的乌托邦,那么父亲的角色其实还是最真实可信的,你也可能说他庸俗,但反转过来说却是最普遍的人物特性。
真实和虚幻交织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特点,也构成了残酷的释怀的出色美学,尤其是片中大量非专业演员的演出更让电影充满了可信度,让既电影生活化又荒诞不经。
直至结尾我才悟出,所谓“杨梅洲”并不是指定故事要特定发生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从这个似乎没有沾染一丝尘埃气息的片名来说,它起到的是净化和洗礼的衍生作用,其实剧中性格各异的几个人物才是叙事的重点:无论哪一个主角,都可能是发自我们心底的声音或者来自某一种极端思维,有理想主义同时也有悲观色彩。
整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就是要告诉我们世间并无绝对的好与坏,如何端正自己的位置与放稳自己的良心,才能得到彻底的解脱。
北京又下雨了,这段时间雨水真的特别多,看到很多来自南方城市的朋友们都在说着对雨水的欢喜之情,于是也忍不住叨叨两句。
如果不是因为前些天的暴雨对北京造成的灾害,我一点也不反感雨,只要适中,别太滂沱就好,会让我想起南方多雨的家乡。
有时候,雨连续下一个月两个月或者更久一点,阴雨绵绵的天气让人永远不知道该穿什么鞋子。
想起早几天看过的电影《杨梅洲》,这是湖南湘潭市湘江之上的一个洲屿,但影片说的并不是这个江中小岛,而是从这个江中小岛延伸出去的人与事,太多的隐喻太多的抽象或具象的东西,有的很直观,有的却要让人思考许久。
其实,我并不认为《杨梅洲》完整的表现出了湘潭这座城市的气质,虽然有很多熟悉的湖南特色,可换一种语言,换一个有江水流过的城市也未必不适合,一些故事情节与人物本身的设定也不太喜欢。
当然,我知道导演也并没有打算用镜头直接去描绘这座城市的面貌,用人用事作为元素去讲述一种城市的气质有时候也不失为一种绝妙的表现手法,虽然,不够全面。
只所以对《杨梅洲》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并不是因为我讨厌这部电影,恰恰是因为喜欢,所以是喜欢,所以我觉得应该做的更好。
其实,也确实做的很不错,影片的镜头与构图就比很多独立影片来的精致与讲究,这或许得益于导演是学美术出生。
而影片的故事也讲得非常流畅(并不代表我认同所有的情节设置),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无论是职业的还是非职业的演员也都让人印象深刻。
我并不是湘潭人,但《杨梅洲》里面那些人物要么就是湘潭话,要么就是夹带着口音的塑料普通话却让我觉得很亲切。
杨梅洲很容易就让我想起东洲岛,同样是湘江流域的另一个岛屿,在衡阳也就是我的家乡。
小时候总喜欢跑到江边玩,见到江中的渔民划着小船,就是《杨梅洲》中的那种模样,有雾或者没雾的时候,有雨或者没雨的时候,总有一种寂静的美,船上沉默的男人或者女人,大人或者小孩,导演将那种人与舟与水的感觉刻画的充满了诗意。
而现在已经越来越少,或许已经没有真正靠着江水为生的渔民了,有太多的原因,水浑了,鱼没人,人走了,岛上的人家也搬了,只留下肆意生长的茂盛野草,还有无人居住的屋舍与断瓦残垣。
在《杨梅洲》中,所有的人都是在寻找一个可以停泊的码头,不用无休止的在江中飘荡,可现实却很难如人意,就像静梦中那艘在江中被火焚烧的纸船。
有人得到,有人失去,《杨梅洲》是一首沉默冷静又揪心的长诗,或者也是一个现实到了超现实的小说。
我想说的太多,却也不知道怎么才能说得完,还是去看看去支持中国出色的独立电影,这比骂那些主流却一无是处的商业电影有意义的多。
今天意外的睡不着。
我突然想不出该给谁发一条信息。
你的电话号码我弄掉了,记得毕业前几天,我还给你发了一条好矫情的信息。
意料之中的,你没有回我。
貌似已经分开一年半了,你有了你的小女朋友,我也有了新男朋友。
毕业前一个月认识的,见面的第一天,我们就在一起了。
还是有好多男生喜欢我。
可是我和他在一起的原因仅仅是,他走路的样子,说话的语气,穿衣服的感觉,完完全全都像你。
后来发现,你们好不一样啊,他会吉他,会画画,喜欢的是李志的歌。
我在练吉他,我也在画画,我听的是李志和gala。
可是偏偏晚上梦到的,却是你的影子。
我知道大家都有了各自的生活,不该被打扰。
可是那两年的记忆,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啊。
可惜我总是比你慢了一步,你喜欢我的时候,我在任性,当我彻彻底底喜欢你的时候,你却不在了。
可能女生就是这样子,太容易把一时的承诺当成永远、不分时间地点没用的哭......可是,我现在已经学会怎样爱别人了,我开始懂得怎样考虑别人的感受。
我也留了那个时候你喜欢的斜刘海。
听说你的小女朋友是个很漂亮的姑娘。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给你说了这些,可是有些东西时间积累也冲淡不了,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他们说,你去重庆了。
可能以后都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吧,曾经还幻想着狗血的剧情我们会在街上偶遇,然后相视无语。
我那天去江安了,都是陌生的面孔。
白石桥依然在那里,不高山也在那里,还有明远湖,图书馆,一食堂二食堂。
不知道听见你的离开为什么会那么悲伤,不知道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没有人给你帮助。
就是一个执念,希望你过的好。
中国的独立电影要比那些国产商业片好看的多。心灵冲击感不够强。玻璃绘图设计很好与结尾相呼应,但是不是她俩想要的就不得而知了。
终于看到了片子,周三中午就去影城,结果被告知还没开卖,比我晚来一刻钟的人买到了票。想想不能被缘分这东西打倒,今天还是来看了。整体控制得不错,有些场次挺好也有想法,比如几处梦境部分。不过有点流水帐的感觉。关于审查的问题,哈,对,就是公关,别老扯着审查不放。停车费30多。。。。
开头有点水
对于爱,责任,孤独的阐述毫无痕迹,但是情节的安插还是可以窥见做作的痕迹。叙事从开始的双线交叉到融为一体表达很娴熟,人物设计表现空间很大,情感表达够饱满但是情节及人物推动还是需要再推敲。总体很不错的小成本文艺片。三星半。
个人喜好罢了。
不得不说构图技巧算得上上乘,然而剧情都是什么鬼,节奏半死不活,一两分钟就会有抽烟的镜头,这逼装的……
有感觉,欠火候,表现苦闷不一定要流于沉闷拍摄~
女孩的心思你别猜,很多觉得跳脱的地方,经过导演陈卓一讲也基本能通了,这是一部由第六代气质的电影,导演一直在努力构造细节,偶尔有不错的构思,整体张力不够,特写镜头的运用几乎算是失败,放大了各种粗糙、生涩和浮夸。
情节的架构上有不少生硬和不成熟的地方,意象过多以至于最后集体迸发的梦境有些混乱,视点和取舍都欠精准,倒是非职业演员的表现让人惊喜,挽救了人物塑造上的符号化…但我还是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拍出了国产现实主义电影中少有的诗意,一些场景的处理有日系电影的细腻,且难得让我不觉得装逼
狗屎
500
影片的镜头语言比较成熟,不像是一个新手所为。叙事沉稳。导演是指导非职业演员的高手。影片制作精良。
完全不值得用大半个美妙的夜晚时光去看,在此可以先跟所谓的国产文艺片说再见了。
捡肥皂那个桥段大亮
为了gala的《雪白透亮》看的…看起来具有了高分文艺片的所有要素,但真的不知道要表达什么…缺爱的人的互相救赎?
不停的抽烟的主人公才是文艺片的标配?这是那个年代的事了?咋看都有伪文艺范
手法很李玉啊 大陸拍這種片真的特別特別有感覺 別老學好萊塢拍高科技時尚大片嘛 那個阿梅唱歌要把我逼瘋了 方言讓我有點想念那個湖南婊子了
「 成长在她们生活里潮湿又阴郁。张昊阳,使两个姑娘宿命般相聚,又自然分开,克制的情绪未爆发,却更深长。她们之间以静默来抗拒、沟通、治愈和妥协,正如这部影片的英文名字 <Song of Silence>。」
那个哑女太孤独了。
长沙话,多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