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一部清新脱俗而略带神秘的《米花之味》让不少影迷认识了鹏飞这位风格鲜明的新导演,没想到这部《米花之味》促成了他的第三部作品《又见奈良》。
当年影片在奈良电影节上获奖,根据传统惯例,获奖者有机会跟日本导演河濑直美合作,并由其担任监制,而要求是影片在奈良拍摄。
鹏飞最终选择了二战遗孤这个题材,拍摄了一段跨越60年的养母女情缘。
故事讲述一个中国老奶奶独自前往日本,寻找当年失去联系的养女,并在遗孤二代女孩和退休警察两人帮助下,展开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
鹏飞导演在这部新片里延续着《米花之味》的风格,用轻松温情的口吻表现一个沉重的历史话题。
关于二战遗孤的复杂历史全在开头的动画里迅速交待完毕,观众想象中的万里寻亲苦情戏演变为一段有关中日文化及语言交流的旅程。
尽管是在完全陌生的日本拍摄,但是导演的准备工夫相当充足,从选角、台词,到气氛,准确捕捉到奈良的生活节奏感,而不时浮现的冷笑话与灵动活跃的电子乐,均给这趟寻亲之旅褪去了悲伤沉重的包袱。
没想到在一部命题作文电影的格局里,导演竟能将自己的作者元素(幽默、神秘感、死亡话题)完全融入其中而不显突兀。
反战的核心话题在公路类型的叙事里逐渐淡化,浮出水面的却是跨越语言和文化隔阂的交流,以及遗孤在融入日本社会时的身份认同。
老奶奶不会讲日语,却能模仿动物叫声和店员沟通;她也能和退休警长通过交换老照片来释出真诚和善意;哑巴管理员与女主角初次见面时的误会由一张素描画而消除。
语言不通并没有阻碍沟通交流,反而沉默不语或者身体动作却能带来幽默感。
相比之下,语言却暴露出身份秘密和引发误会:遗孤二代女孩的口音一开始就被警察怀疑不是地道的日本人,奶奶用俄语道别却被误会是在骂人,更有在日本生活多年的遗孤一代听到日语就挂断电话。
语言在此被看作与身份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遗孤要想融入日本社会,首先要用语言来“伪装” ,才有可能成为同类。
导演在呈现语言与身份认同的思考上有着相当有趣的观点和角度。
叙事碎片化仍是鹏飞导演的弱项,很多充满生活化的细节给人天然的气息,却发觉这些细节难以凝聚成一种有效的叙事意图。
不过,公路类型片的情节又巧妙地掩盖着这种叙事带来的散乱感。
没胶卷的相机、放生的螃蟹,最后的民俗祭奠仪式,这些充满隐喻的细节和片段可谓神来之笔,在明确的指向性之余,还不免带有一丝神秘色彩。
特别是得知养女死去之后的情节,没有过度戏剧化的处理,却用反高潮的设计制造出神秘意味,三人徒劳地在奈良传统祭奠仪式里找人的场面和《米花之味》结尾母女在溶洞里起舞如出一辙。
而结尾三人走在午夜路上的画面,再配上邓丽君的《再见我的爱人》,再次散发出耐人寻味的电影感。
看得出导演鹏飞的风格日渐成熟,自然不得不提影片的监制河濑直美和贾樟柯,得益于两位前辈的护航,这部作品对二战遗孤的话题有更细腻的思考,显然比陈思诚《唐人街探案3》的强行拔高要深刻得多。
比导演上一部影片《米花之味》的观感好的多,可能是因为在这一步中摒弃了上一步选择的用蹩脚普通话作为台词呈现方式的基本表演方法,使得演员本身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另外由于选择了大情节式的叙事方式,人物行为的动机和逻辑都更加鲜明,情节性也比较强,同时影片中制造的笑料包袱在这种更加自然的表演中也更加有效,而在情感方面影片虽然在表现形式上相对上一部煽情过剩的影片来说克制很多,但却总能不时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却更有力的跨越国界国籍的情感。
该影片仍然具有导演对特定民族特定文化习俗的展现,即拥有较强的在地性叙事,但对这种建立于中日关系之上对日本当前战争遗孤这一特殊人群生存状态的表现在题材中却相对罕见,因此对这一视角的选择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国际化视野,而其与历史的关联也展示出一定的内容深度。
影片讲述了中日混血儿英泽帮助自己父亲的朋友陈慧明寻找他曾经日本开拓团遗孤陈丽华的故事,影片主要人物有三个,除了上述两者外,还有一个失去了妻子以及几乎失去了女儿的日本男人一雄。
该影片几乎可以看做半个公路片,因为故事的主要线索就是三个人在路上不断去寻找陈丽华,一方面通过他人之口逐渐了解到陈丽华在日本这些年的生活,一方面也见证了许多与中日之间关系相关人物的命运。
他们遇到比较重要的人主要有三个,一个是与返回日本的遗孤协会相关的会长,另外一个是陈丽华的好朋友,同样作为日本人被带回去的聋哑寺庙管理员,还有一个是在中国生活良久已经结婚,但是回到了日本老家,而女儿因为生长在日本,还不已经不会说中国话的中日混搭家庭。
第一位会长在日本做着普通的劳工工作,从他口中我们得知,几乎所有的返日遗孤都做着微不足道的工作,为自己的生活忙碌着,他是第一代返日遗孤的代表。
第二位是很早就回到日本的,但是却因为在开垦团溃逃的事件中染上了疾病而导致年龄很小,就后天聋哑成为了一名聋哑人,而无法与正常人沟通和交流,甚至于和陈丽华的沟通反而更没有障碍,他是这些返日遗孤的精神代表。
而第三类则是那个看似温馨和谐的家庭,他们似乎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但是仍然自己架起了一个大的电视接收器接收中国传来的电视节目,并且住在深山中,而他们的女儿因为从小生活在日本而无法和中国文化共鸣,这就形成了他们家庭内部的潜在矛盾,也形成了他们家庭与其他日本家庭更深刻的社会矛盾。
从对这几个代表性人物和家庭的观察可以看到在那场战争中受到伤害的日本遗孤的普遍生活困境。
事实上是一种不论在哪个国家都得不到完全身份认同的普遍问题,这是导演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反思。
除了通过主人公之眼所看到的,主人公一行三人也分别与影片人物塑造的方式与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和所看到的人和事形成一种同体的共鸣。
小泽是第二代战争遗孤,他很小就随着父亲来到了日本,而后父亲因为与亲戚们的财产交割问题而可能受到伤害返还了中国,但她却留了下来,但是却依旧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影响了自己的恋爱。
奶奶陈慧明则是从小照顾陈丽华,直到她长大返回日本,而后奶奶的儿子去世,陈丽华成了他唯一的亲人,而他这些年来再没有收到陈丽华的信,因此想要去日本看一看。
一雄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但是他的家庭却似乎遭到了变故,因此将小泽看成了他的女儿,而他已经退休在家,因此有充足的时间和小泽一起寻找陈丽华,并且完成女儿在一起相处的情感慰藉。
前两者是直接体现这种历史事件下相关人员的处境和情感生活,而后者则是将这种情感更加普遍化,让更多人能够理解。
但是问题是在这个影片中,导演并没有用更多的比较去详细描述小泽人物内心的变化,以及一雄和家庭的矛盾关系,让我们很难更加清晰的了解他们内心所想。
看完之后我们知道小泽是一个经历过因为身份问题而无法完成自己爱情的人,而他经历过这些看到陈丽华已经重新组建了自己的生活,可能会升起一些新的希望?
对于其他两个人物内心逻辑的闭环说到了较为清楚,奶奶看到对方仍旧过着不错的生活后放下心来回去给她寄信,并且收到了回复,仅仅用书信维系着曾经的情感,而不再去直接打扰双方的生活,21雄也获得了与女儿相处的情感慰藉,但主人公小泽的塑造却无法让人满意。
但是相对而言,导演对于人物的塑造已经比上一部影片好处也很多。
2021314,看了《又见奈良》,很多人或事不能相伴一生一世,但伤感却可以地久天长。
既是电影里母亲的伤心,也有我们对历史、战争的反思。
导演鹏飞,监制是贾樟柯。
电影结尾三人前行的画面,想起《山河故人》片尾涛儿举起双手的留白,故事不一定有起伏,生活不一定有结局。
最喜欢的片段是,佛寺管理员撞响钟声,“钟”本身也有镇定心绪,提示的意味,剧情过半,钟声响起,或许也象征着,我们都该在细碎里有一点清醒,换一种面对剧情和生活的眼光。
平淡如水,感人至深,意味悠长。
这是我看完影片后最大的感受。
当影片结束,当奶奶、小泽和日本大叔无言地走在街道上,当那首邓丽君的《再见我的爱人》响起,汹涌的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在这部充满诚意和关怀的国产佳片里,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我都看到许多电影大师的影子。
本片的青年编导鹏飞让人欣喜,未来可期!
这部影片关注的是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特殊群体——抗战胜利后的日本遗孤。
1972年中日建交后,这些被中国母亲养育长大的日本人回到故国。
在那之后,他们的生活怎么样?
他们过得还好吗?
借由一个年迈的中国母亲远赴奈良寻找日本养女的故事,本片为我们揭示了这些特殊人群的生活景象。
太多的触动无法一一描述。
仅此向那些普通、善良、平凡的中国母亲们致敬,你们是最伟大的女性!
当影片进行到一半、我朋友看着老奶奶如此不易陈丽华却还不现身时,我朋友在我耳边说了句,陈丽华可真没良心。
直到最后结局出来,我朋友没再多说话了。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二战后,当年战争结束,仓皇逃窜的日本人有些觉得带着孩子逃跑太麻烦,于是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了中国。
陈丽华就是当年被留下的那个。
当她长大,得知自己的身体里流淌着日本人的血时,她就想回到自己父母所在的地方看看。
1994年,陈丽华来到日本奈良寻根。
之后与她的中国养母一直保持书信往来,直到有天,这份联系突然断掉了。
养母不知道陈丽华在那边过得怎么样,于是在2005年,她也动身来到日本,寻找11年未见的养女……影片延续了《米花之味》的特色,一切从简出发,冷笑话穿梭其中,在哀婉的调子里弹出些许轻盈。
华语电影似乎很少从这样的角度去反思二战的,所以我觉得这很好,这个角度更接近问题本质,即我们反对的是战争本身还是反对一个国家和这国家的所有人。
我们大多看到的抗日片,都在矮化日本人,尤其是前几年抗日神剧让网友不由得发出感慨:“真是辛苦日本人花了八年的时间才逃出中国。
”好像我们已经习惯性用仇恨的情绪对待整个日本——可我们似乎忘了,那些没有上过战场的、厌战的日本人,或者被迫上战场的,或者虽然当时是自愿上战场但是在战后开始反思的日本人,他们自己在战后会怎样面对自己,面对我们对他们的憎恶?
二战后面对整个民族精神的萎靡,三岛由纪夫意识到不该这般,于是他写下《奔马》这部小说,热烈呼唤国人能重拾战时那种振奋的斯巴达精神;石黑一雄与他正好相反,他在《远山淡影》里书写的那种哀伤,与《又见奈良》是有些仿佛的——抛开民族身份,我们不过都是被大浪潮推着走的个人,有时候浪稍微汹涌点,我们被一个浪头打翻,再爬起来时,茫茫然不知身处何方。
这部影片有个特点,那就是它力图让每个人都丰满起来。
比如小泽最后坐在车上哭了起来,我朋友觉得她哭得很尴尬:她与陈丽华什么关系呢就值得这样哭?
但把她其他部分补充完整的话,似乎她的哭也不那么突兀:她在日本一直做很下等的工作,混得并不好,又因为自己身上带着中国人的特质,所以总会被吉泽这样的人质问,甚至因为她的国籍,她前男友父母不同意他俩结婚。
她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里变得愈发敏感,老板又是如此严肃的人,所以她害怕找老板请假,一拖再拖,或者干脆翘班,于是被老板骂得更狠。
心里因为工作本就压抑,又从陈丽华凄凉结局中联想到自己在日本的遭际,当然会在那一刻绷不住而大哭了。
影片很巧妙的一点,就是它始终没有让陈丽华现身。
但我们从陈丽华书信的只言片语里可以看到,她所面对的东西是很“重”的,她在房东的豆腐店里打工,因为中国人的身份,所以店里失窃,房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
后面她还被人赶出奈良,这其中经历的辛酸与苦痛,她都没有在书信里告诉自己的养母。
影片开头就有这样的细节,吉泽先生问小泽是哪里人时,小泽说自己是日本人(其实她是中日混血)。
还有一处,小泽与另一个中国人见面寒暄时,先说了一堆日语,最后大叔才打破这份拘谨:“都是中国人就别说日语了。
”可见中国人在日本并不好过。
历史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会种在人们心底的。
当小泽的男朋友来小泽家拿东西碰到老奶奶时,老奶奶第一反应说的是俄语。
最后她男朋友走的时候,老奶奶笑盈盈做出个“再见”的手势,嘴里说的却是:“八嘎。
”当然有的人会觉得老奶奶看出来这个人是小泽的前男友,所以故意骂他的,我却觉得,老奶奶可能因为记性不好,或者时间过去太久,她只会说几句日语,也不记得是什么意思,所以下意识说了那句“八嘎”——这也从侧面交代了,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普遍印象。
(这里有朋友纠正,说俄语的“再见”发音就是“八嘎”,不过我还是想保留最开始写的内容)但如果从正面去讲这些东西,很难轻松抵达“和解”的终点。
所以这些东西导演都四两拨千斤地带过去了,但这并不该被我们忽视。
因为正是这些东西,才使影片抵达哀婉的彼岸。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身份认同的问题。
陈丽华论所受的文化教育,她是中国人,论根,她是日本人。
老奶奶作为个人,她只是个来日本寻找女儿的母亲,作为民族集体的一部分,她应该最痛恨日本人。
《色·戒》里的王佳芝也面对过类似的身份认同的困境。
她是个间谍,她也是爱慕易先生的女人。
多重身份之间的互相矛盾,让人不知该做怎样的抉择。
我看很多人都很喜欢那个长镜头:在公园长椅上,语言不通的吉泽与老奶奶,互换年轻时的照片,给对方竖大拇指,又一起做着简单的手工活儿,平静而美好。
或许可以说,他们代表着两个民族,也代表着导演所希望的一种和解——这种和解是面向全人类的。
当我们不断以个人或集体的身份互相攻讦、宣告自己的诉求时,其实我们都很希望这种坐下来享受生活的安然。
只是因为仇恨必须用仇恨来对抗,所以明明希望达成和解的我们,却愈发激进。
在二战那样的伤痛下,谈原谅当然太轻飘飘了,可是不原谅,我们又能怎样呢?
用死亡报复死亡,用一颗伤透的心去伤另一颗心?
真的很难走出这样的困局。
所以影片结尾,导演选择悬置这个问题。
其实我们不妨做这样的猜想,如果丽华还活着,老奶奶痛骂她一顿,指责她的没良心,还是与她抱在一块痛哭流涕,俩人互诉这十多年的辛酸;又或者,老奶奶知道了陈丽华的死讯,她崩溃大哭,茫茫然看向窗外,意味深长地点点头?
好像怎样都不算太好的结局。
故事开头就写下的孽,被历史裹挟的这么多年的伤,怎么可能轻易就握手言和呢?
那就一直走下吧,也许不需要太快知道什么答案,或者把问题交给未来,走着走着,天也会亮,一些不明了的事也会慢慢清晰了。
终于还是决定开个自己的公众号:Imagine Heaven。
剧情看似简单,但揭露了一批被时代戏弄的人们,第一次见到这种故事背景,二战临近结束时,一批日本孩子被遗弃在国内,被国民收养,中日建交后,这批人终于能重回故土。
明子便是其中之一,但是回来后,生活习惯、语言都不能融入,在寻亲失败后,独自去世,不知道这到底是谁的错,这也算是对抗战无声的抗议吧。
吴彦姝奶奶演的真好,温婉的气质有点太江南了,不太像东北的奶奶。
故事最后停在了一个很巧妙的点,搭配着邓丽君唱的日文版 goodbye my love,跟时代挥手告别。
这部片有点太好了[流泪][流泪][流泪]像是在温盐水中慢慢撕开鲜为人知的疮疤。
刚开始不是很了解什么开拓团和战后遗孤的历史看的有点懵,后面通过人物讲话才慢慢把人物关系拼凑起来电影两条线索,明线是老奶奶寻找失联的遗孤女儿,暗线是遗孤回到日本寻亲却不断碰壁最终孤死房中。
都是寻亲,都是布满坎坷,都是语言与思维的沟壑,都是战争所撕裂的深远而难以愈合的疮疤。
刚开始有点诙谐的情节,其实里面包裹着苦涩的悲哀。
先是老奶奶给螃蟹一条生路,将其放生河中却不料是只海水蟹。
后面老奶奶买菜、和人交流都因为语言障碍增添不少笑料。
为后面慢慢讲述日本遗孤回国寻亲后因为思维语言种种不同而造成的创伤点了一笔。
吴彦姝真的演的太好了。
她跟着信中女儿的脚步走遍了奈良,一步一步看着女儿曾走过的地方,也一步一步去感受女儿当年来日本时所受到的痛处。
她把那张浓重的悲哀与心疼从骨子中演了出来,让观众也对这痛苦感同身受。
就像是影片英文“tracing her shadow”。
这部电影拍的实在太好。
第一次以这个角度看到战争的伤痛,思维文化不同所带来的冲突与悲剧。
#桃花岛观影团# 有幸跟着桃花岛观影团,看了这部超前点映了11天的《又见奈良》,而且见到了这部电影的导演鹏飞。
我很佩服导演总这样避重就轻的手法去讲这么一个本来应该很沉重的故事。
看完过后我虽然不至于感动到落泪,但是还是十分感叹,就像鹏飞导演说的:“中国妇女太伟大了,前面还是敌人的孩子,却自己亲自把他们养大,还送回了日本”。
鹏飞导演亲自去日本奈良搜集了接近1年的素材,期间也真的去找过日本的战后遗孤,也找到过,还去家访过,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孤寡老人,家里回来了儿子、孙子、曾孙子,一下就四世同堂了。
然后就是鹏飞导演提到的敬业精神。
永濑正敏在此片饰演了一个管理员,他是一个聋哑人。
他真的在拍戏前一段时间过起了聋哑人的生活,跟导演见面也是用笔在纸上写字。
故事讲述的是小泽带着她奶奶去找奶奶的养女的故事,奶奶的养女丽华是一个战后遗孤(p.s: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大量日本遗孤被中国东北家庭收养。
七八十年代随着两国邦交正常化,许多遗孤归国) 结局是一个开放式结局,虽然警察是说丽华死了,但是结尾又有一段她没死才会写的信,这样不说明白会让人回味无穷,其实电影中也有一个谐音暗示,小泽给奶奶说的照片“白照了”谐音了“白找了”,现实是残酷的,那些战后遗孤因为都是一九四五年生的,现在都是75岁往上了,现在的战后遗孤多是二代遗孤,透露一个导演说的消息,那个废车场的人和那个家里有“大锅”的女的都是真正的二代遗孤 片中有许多很有趣的片段。
比如奶奶只会中文和俄语,所以面对小泽的前男友时选择了用俄语跟他交流,结果俄语的“再见”和日语的“笨蛋”发音都是“baga”;第二个就是鹏飞客串肉店老板的那个地方,用叫声来代替什么什么肉;还有后面奶奶跟大叔坐在长凳上,互相看对方曾经的照片,贴旗子,也非常滑稽。
这部确实是一部我们国家的比较拿的出手的作品了,所以希望等这部电影正式上映的时候能够票房大卖!
<影片看点>:(复制自桃花岛宣传信息)1. 河濑直美、贾樟柯监制,《米花之味》鹏飞导演最新作品2. 获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金爵奖 最佳影片提名3. 中日顶级演员出演,文艺佳片不容错过4. 聚焦日本遗孤这一群体的现实困境,展现一段跨越血缘与山河的寻亲之旅
全程都有种日式电影特有的平静的s感。
表面上是吉泽先生跟小泽一起帮着陈奶奶找养女的下落,实际上这何尝不是三个孤独灵魂的相互慰藉:吉泽先生,一名退休警察,女儿成长期忙于工作,父女关系生疏,丧偶独居的孤独感让他不得不给自己找点事情以填补大段无所适从的时间。
晚上在小店里边吃边听旁座嬉闹并追忆自己过往经历似乎成了每天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没有吃不完的晚饭,当他走进家门一次又一次面对空信箱时,所有的心理建设都归于寂廖。
为了让自己更忙一些,他以欺骗的方式合理化介入陈奶奶找养女的队伍。
小泽,二代残留孤儿,跟父母一同赴日寻亲,认亲成功后父母归国,她独留日本。
虽没明说小泽独自留日的原因,但以当时日本经济优于我国的情况不外乎虚荣or恋爱两种。
她打多份工挣钱,报班学习日本文化,努力融入当地,但终究还是不被完全接纳、不被认可,如浮萍一般。
也只有在陈奶奶身边,说起中文,才有久违的归属感。
因身世被分手的故作坚强,因频繁请假获得开除警告的平静,所有的自欺欺人在打开相机后盖没有看到胶卷的那一刻溃败不堪。
陈奶奶,七十六岁左右,赴日寻养女,从小泽的口述以及动画中大致可推断出其一生大致经历:十六七岁收养养女,后育有一子但夭折,丈夫先她而去,94年49岁的养女抛下时年65岁左右的她前往日本寻亲,十多年未归。
这样一个亲历过战争、经历过数次至亲离世的女人,在毫无养女消息的四年里,各种结果内心早已预演过无数遍,只身前往异国,无非是想趁腿脚尚且利索在有生之年给自己寻一个答案。
影片的最后,三人心照不宣又无人点破真相,生活就是这样,装装傻骗骗自己就总有活下去的希望———吉泽手机从未响起的女儿的来电,小泽可预见的与那些残留孤儿一样继续留日的生活境况,陈奶奶养女寻亲未果生活窘迫获得日本国籍后也不愿回国尽孝。
三人就这么一直走着,有犹疑、有逃避、有平静的接受现实,步履不停。
《又见奈良》豆瓣一直在7.6分,电影场次也比较少。
我去看电影的那天是工作日晚上,电影院里加上我在内只有3个人。
不过我依然对这部电影怀着浓烈的好感。
观影前扫了一眼故事梗概,背景设计就很吸引我了,是发生在1940年代中日战争前后的故事。
不过导演鹏飞选择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视角,这次是从日本人说起。
1945年日本战败退出中国时,在东北留下四千多个日本遗孤,有些孩子后来被当地人抚养,以中国人的身份生活着。
而直到70年代中日建交,日本政府重新寻回当年的遗孤。
有的人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开始了认亲的旅途。
不过影片中的“主角“不是这些遗孤,而是一位抚养了遗孤的陈奶奶,她那回日本寻亲的女儿陈丽华在5年前断了音讯,因为担心女儿的安危,陈奶奶只身前往日本奈良找她。
我给“主角”加了双引号,是因为我认为真正的主角依然是陈丽华,虽然她自始至终并没出现在影片中,只是作为一个名字、一张照片、一段回忆穿插其中。
在与之有交集的人的口述中,她在日本的生活被慢慢地、片段地拼接出来。
在房东的口述中,不会日语的陈丽华很难与人交流,因为付不起房租,她在房东的小吃店里干活。
后来被污蔑偷东西,她才离开了这个暂时的栖身之地。
在陈丽华的书信里,她说,她的思维、行为方式很中国化,还是一直被当做中国人,“回来日本却被当成外国人,有时我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
开心的是,她遇到了一个聋哑人朋友,和他反而没有沟通障碍。
在聋哑人的字迹里,陈丽华的亲子鉴定失败了,她失望地离开奈良,想去其他地方寻找家人。
在退休警察的口述中,一位好心的律师帮助她,鉴定了她日本人的身份,她终于得以恢复日本国籍。
不过,最后,她还是自杀了。
在中国,她是日本遗孤;在日本,她是中国人。
这样的身份困境,在影片中不止出现在陈丽华一个人身上。
陪同陈奶奶一起寻亲的女生小泽是二代遗孤,爸爸还生活在中国老家,她一个人在日本打工。
餐馆客人说她像中国人,她愤怒,斩钉截铁地答了一句“我是日本人“。
她交往过一个男朋友,男朋友的父母因她中国人的身份而不同意这段恋情,于是两人分了手。
做交通保卫的大叔和她的媳妇,1岁被带到中国。
回到日本以后,在屋顶上安了天线,中国电视台的声音响彻整间屋子。
是关注中国老家的发展,还是眷恋普通话的味道?
他们宴客的主食是饺子,夫妇俩还为客人表演了一段京味十足的《智取威虎山》。
身份困境似乎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延续下去。
就像小泽尽管已经能娴熟地讲日语,可还是会被当做中国人区隔开。
保卫大叔的女儿才六七岁左右,当别人问起她的名字时,她很犟地回了一句“我不告诉你“。
不想说出自己名字,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应该以中国人还是日本人的方式出场呢?
还是在学校里受到身份歧视,而抗拒这种表达呢?
就算跨越了几代人,群体、民族、国族的身份标签仍死死地打在他们身上,成为别人和他们之间的一道墙,乃至他们心上也自长了一道墙。
这和《台北人》里在台湾郁郁寡欢下半辈子的人们,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这都是战争和历史刻在小人物身上的注脚啊。
虽然故事的结局是令人难过的,但电影里时不时穿插一些积极的片段,导演在克制地表达自己对身份、语言的看法。
不懂日语的陈奶奶怎么跟店员交流呢?
陈奶奶模仿动物的声音表示自己想买什么肉,店员再回以动物的声音告诉她店里有什么肉。
双方在你一声我一声的来往中明白了彼此的意思。
一起帮忙寻亲的日本大叔和陈奶奶坐在园林里的木凳上,互相通过照片和手势介绍自己的亲人,后来陈奶奶又教大叔做手工。
两人没说一句话,画面却如此和乐融融。
在这些场景里,当冲破身份的界限后,语言不再是一种障碍,人与人的共处就简单许多。
有意思的是,影片里有一道被特写的食物,我觉得也恰恰是在映射这个问题。
食物的名字是豆腐甜甜圈,豆腐做的,甜甜圈的外表,豆腐来自中国,而甜甜圈是西式产物吧,两样东西结合,也可以融为一道美食。
压在我们身上有关政治和文化的“身份”太沉重,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很难跨越,却可以跨越。
陈奶奶千里迢迢要找到自己的日本女儿,小泽一开始对陈奶奶寻亲这件事是感到倦怠的,可后来即使知道自己会丢了工作,她也要请假带陈奶奶去碰最后一丝希望。
身份有阻碍,可爱却绝对不会。
抛开影片本身,再往深里想,当我们在思考身份和国族的问题时,这确定不是一个伪命题吗?
当国共战争中迁徙到台湾的大陆人被当地台湾人指着骂“外省人滚出台湾“,台湾原住民就要问了,难道几百年前你们这些所谓的当地人不也侵占了我们的土地吗?
当日本考古学家热衷于证明其祖先是在上古时期就来到日本,以强调日本文化的独特性时,更多的研究却表明现代日本人基因中占主体部分的是来自朝鲜的移民。
我们再把时间往前推,10万年前,现代人类很有可能就是在非洲大陆集体出现,然后再慢慢向其他地方扩散的。
假如这是真相,那他者和我们,究竟又有什么区别呢?
煽情过度便是廉价,好在收尾一段行走找到了一点实在
太喜欢了。一部能够懂得克制的电影,让人可以在心里哭,脸上却在笑的电影。通过中日骨灰级戏骨的演出,看见中日文化的交融与变迁,这种真实透过纸张沙沙的声音,通过安静的走路,变成一段可爱的、窝心的、温柔的故事。喜欢女主英泽,上次看《米花之味》我以为她就是云南人,这次很多人告诉我以为她就是在日本生活的中国人。这就是她的力量。请大家务必要到大银幕观看,可以有机会看见给老戏骨们每一根皱纹里的戏。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鹏飞导演的作品,应该是:高级。这种高级感,体现在每一个抛弃了大喜大悲的细节里。
找不到的丽华映照了寻找她的三个人的生活与煎熬。沿袭前作以带有幽默感的轻盈语调讲述沉重悲伤议题的风格。关于身份回归中的认同迷失、沟通阻隔以及留守问题(前作儿童-&gt;本作老人)也能在前作中找到对标。未放胶卷的相机摄不回从前照片里的风景更找不回日夜思念的人,祭神仪式没有神迹显灵只能各自舔舐不得疗愈的伤口向爱人道Goodbye并往回走。克制隐忍,尽管回味不足,但能把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故事拍得足够日本味已是令人欣喜。
能看出来是赶工出来的作品,结尾有点糊弄人的意思
剧本比较浅,也因而都在重复,寻找者的角色在语言问题上被忽视了,她既不能和日语世界的人沟通,导演也没有让她多和中文世界的人沟通,她的沟通基本是比较单一的,甚至最后寻人结果的戏,还要安排她睡着,这样的简单粗暴的处理,最重要的这个主角在这个故事里变得最不重要,起码我会想办法设计她来念信。喜剧的部分同样也很单一简单,也利用语言不同的梗造出好几个戏剧点,加上一些硬设置(聋哑人、不会中文的女儿),不说买肉、交换照片等等都是语言的梗,这基本不是一个往深做的思路。有好几场转场戏我也不喜欢,比较刻意,一开始小泽接电话,还有后来在家接到电话的回头,包括酒醉戏,这些硬转场都相当的令我远去。
一些小幽默小趣味小隐喻还有点意思,可也就仅止于此了,历史题材却没有任何开掘,剧作上后继乏力淡而无味,应该多加点东北大碴子味和日本味混搭一下,中间唱《林海雪原》那段就还不错。
从头开始尴尬 直到崩溃……
很温暖的惊喜
曾经说有时间陪伴的亲人,待到有时间,已失去陪伴的资格。曾经说有机会游玩的奈良,待到有机会,已散佚了游玩的女孩。没有放胶卷,画面却已经定格在脑中。寻不到牵挂的伊人,豆腐甜甜圈已充满了她的味道。一只海水蟹几经辗转仍未能适应湖水,一副彩绘画漂洋过海竟传回了奈良。盼你行过万里,锦书遥寄。
一部看似枕着浓厚历史背景上的悲伤故事但它又有时幽默、有时荒诞、有时温情那个不舍得杀生把海蟹放生河里的老太太那个每天去查看信箱的空巢老人那个会以动物叫声回答的肉店老板(也是导演)那个第一句写“不买”却因为女孩的表情转而改变写“多少钱”的聋哑人那个为客人热情地准备中国才艺表演的一家每个人物都生动且可爱影片最后三人走路的长镜头响起《Good bye my love》我们人生就是在一个个告别中前进着告别家乡、告别过去、告别爱人、告别亲人、我们都在平静的绝望中生存着也在其中寻找着点点聊以慰藉的星光继而努力地走向下一步路途
仿佛在与15年前的《千里走单骑》呼应了起来,只是本片故事背景有历史的独特性,情感却能共鸣。小女主英泽有点像低配版的新垣结衣。吴彦姝一如既往地优秀,中国最美老奶奶!国村隼最近的国际合作很多啊。
完全没get……题材感觉很好的其实
加一颗星给邓丽君的歌。片子所展现的人文关怀和清凉寺钟声相比几乎小到快没有了。很多桥段看到别扭,导演应该从未在日本生活过吧。开头那段解释背景的动画跟喜剧一样,和整个电影不搭。
能追过你的影,初见的奈良也是又见。日头的秋凉钻到了心头,答案旁落了,被风吹进了回忆,那里的时光被别人先哭了一步,就当是相机空了胶片,不相信是我空了你。吴彦姝凝而不发的泪,每每把人浇得淋漓,不忍抬眼,就怕那风霜一吹一散,都失了影踪。每个人都那么好,日本何止没有人偷行李,在那里,你会相信一段驻守能够换来一次抵达。在凄婉的故事里,有种种曼妙的语言,明明隔山阻水的,却极尽一切靠近你,是肉店的机趣,家中的嗔怪,更是报喜不报忧的书信,无声胜有声的对视,以及响彻云霄的钟声,如影随形的动静。真好。#江湖观影团#
我参加的第一届第一场上影节/2021.3.19 影院公映
最后三个人手插口袋走在夜晚的日本街头,孤寂的老爷爷,孤独的老奶奶,还有同样孤单的年轻女人(演员没有演好,没有演出那种在异国作为遗孤二代的无所归依感。这点来说,国村隼演得最好,角色也最丰满),他们都是失去之人,都想努力追寻点什么,却都永远无法追回了……突然就很想哭。是一部超出我预期的小品文,有很多地方处理得很好:京剧、哑巴、巴嘎、品酒会、车中接到的电话……情感克制,于是反而更加动情,留有余味。
只是蜻蜓点水似的反应了点儿战后遗孤的现实处境,没有预期的好。
英泽还是给了我惊喜
不喜欢。就…挺没劲的。同题材《清凉寺钟声》更对我的胃口…可取之处——每个人都孤独,每个人又都很安静,像极了日本,如今我们也渐渐变成了这样。
【金鸡影展】5/10. 此类题材确实值得探索,中日两位老戏骨也贡献了十分出色的演技,两种文化的呈现与情怀代入也可圈可点。但个人更多感受到的却是乏善可陈的叙事节奏,别扭生硬的喜剧冲突,并不搭调的动画插入,以及个别演员背台词式的粗糙表演,总体观感比较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