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八十五岁的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为瑞典国家电视制作了电视电影《萨拉邦德》。
这部电影是他1973拍摄的电影《婚姻即景》的续篇。
《婚姻即景》细腻而深入的探讨了当代中产阶级夫妻的各种情感问题和冲突。
上映后获得很大成功,引起社会广泛讨论。
时隔30年,伯格曼再次带领观众走入已到暮年的主人公的情感生活中,此时女主演的扮演者丽芙•乌曼63岁,男主演的扮演者厄兰•约瑟夫森76岁。
萨拉邦德是巴赫的一组舞曲。
影片中卡琳娜正在学习的即是这种乐曲。
萨拉邦德源自一种西班牙舞曲,这种乐曲曲调严肃沉缓,庄重哀伤,不重旋律性,以和声结构缓慢推展。
在这样的音乐中,从不和谐的开始,隐约可以看到哀伤而又无奈的结束。
伯格曼秉承着以往一贯的对爱的匮乏的主题的探讨。
在伯格曼看来,爱是唯一能够拯救人类的力量,但是爱的匮乏是人类在文明过程中付出的代价。
他的作品往往都有一个残疾角色或垂死的人,这些眼前的残疾和即刻的垂危,都是人们内心疾病的外现,人们丧失了爱和被爱的能力,失去了信仰和方向。
影片除去序曲和尾声,共十小节。
分别是探访、卡琳娜的倾诉、关于安娜、亨利和约翰、巴赫、抉择、安娜的信、萨拉邦德、残酷的一刻、破晓之前。
影片的人物关系全部用双人对话这种人物沟通的最小单位的方式呈现,卡琳娜的选择是影片的主线,卡琳娜的反抗、犹豫、出走构成了故事的大部分的内容,期间,伯格曼深入细致的分析了恩里克对卡琳娜畸形的爱、约翰与恩里克的对峙、约翰对玛利安的需要。
卡琳娜卡琳娜是美丽的,蓝色的眼睛,细致的脸庞,金色的头发在身后扎起一条漂亮的辫子;卡琳娜是有主见的,知道自己是需要在乐团里工作,而不是成为一名独立演奏者;卡琳娜是勇敢的,她拒绝接受父亲和祖父的安排,选择去和朋友到德国的青年训练营。
当卡琳娜与恩里克就选择发生争执,卡琳娜用力挣脱恩里克的臂膀,在林中拼命奔跑,滚下斜坡,此时镜头落在坡下的浅水旁,卡琳娜跃过浅水,在镜头外,卡琳娜大声的呼喊发泄,镜头内只留下水面泛起的浅浅波纹。
如此充满生命力的女孩怎能被禁锢,被伤害?
这样的女孩应该是被祝福的,而不应背负道德上的谴责。
恩里克在妻子安娜眼里,恩里克,敏感、体贴、充满了爱;在女儿卡琳娜眼里,恩里克,对自己管教严厉却很温柔;而在父亲约翰眼里,恩里克,是如此的肥胖,如此的充满热情,从来就不是自己喜欢的人。
恩里克的心里汇聚着过度的爱和极度的恨。
恩里克始终无法宽容父亲约翰,对约翰充满了恶毒的诅咒,恨使恩里克早已陷入生命的孤岛,是安娜的爱救了恩里克,但安娜无法改变恩里克。
安娜死后,平衡被打破,一切又恢复原样,恩里克对约翰的恨还在,对卡琳娜的爱也变成畸形。
当恩里克觉得活着变成了习惯,卡琳娜变成自己活下去唯一的理由时,结局注定是一场悲剧。
影片接近尾声,当卡琳娜离开后,恩里克彻底绝望了,恩里克吞下大量安眠药,割破自己的手腕和脖子,被人发现赤裸着身子躺在屋里。
看看周围,在我们之间有多少人不是也同恩里克一样生活在生命的孤岛上么?
约翰晚年的约翰,孤独的住在森林深处的别墅里,远处的风景美的像风景明信片。
约翰很富有,还是一样的自私。
在他心中,爱早已枯萎,只剩躯壳,活着只是一种习惯。
他亏欠恩里克么,亏欠玛利安么?
他无法面对自己,只有躲在书房里,躲在贝多芬的音乐里,耗尽最后一点生命。
玛利安来了以后,约翰一直困扰着。
终于一天晚上,焦虑占据了他的整个身体,深夜,他穿着睡衣,站在玛利安的房间外,却没有勇气打开房门,又不愿离开,只是蜷缩在地上抽泣。
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像个孩子一样蜷缩在那里抽泣。
这是最让我动容的一节。
后来,约翰还是打开了房门。
站在玛利安面前,约翰极力掩饰着自己的不安,做作的笑声。
玛利安让约翰躺在自己的身边,约翰脱去了衣服,玛利安也脱去了衣服。
当玛利安脱去衣服的时候,光虽在玛利安的身后,但脸上有着柔和的光影,有一种圣洁的美。
最后,约翰和玛利安赤裸的躺在一张床上。
此时,有种坚硬的东西在溶化。
玛利安离开后,约翰和玛利安一段时间后就断了联系。
一个人永远无法改变另一个人,该在的还在。
玛利安玛利安的两个女儿,一个在澳大利亚,平时只是电话和书信往来;另一个却逐渐认不得任何人了,住在精神病院里。
玛利安老了,人际的疏远,心灵也开始麻木。
当玛利安捧着安娜的照片,似乎又重新感到体内某种东西的存在。
当玛利安再次去看病院里的女儿时,玛利安又感觉到了她的女儿的存在。
抚摸着她的女儿的面庞,玛利安泪流满面。
安娜安娜是影片的核心。
在安娜死后,一切开始变得失控,像约翰所描述的,比黑暗更加黑暗。
这里有一个显然的隐喻,安娜自己大约正是“生命中最难解之谜”的答案。
影片最后,玛丽安捧起安娜的照片,也不禁想象着安娜说话的样子,走路的样子。
相框里沉默微笑的安娜,就是那缺失的爱。
她存在过,也将继续存在。
这也许就是伯格曼想告诉我们的吧。
2007年7月30日(瑞典当地时间),英格玛•伯格曼于法罗岛逝世,享年89岁。
#BFI# #Liv Ullmann-Face to Face#依然是熟悉的伯格曼,影片在剧情和内核上并不能被当作是《婚姻生活》的续集,电影除了对婚姻、爱情和生命的讨论还带有更强烈一种面对虚无主义所展现的存在主义感,同时表达的内核也更加私密。
长镜头、特写镜头、直视镜头的镜头、缓缓地前推和后拉,都可以很好的帮助观众进入视角。
而影片分十小节把人物间的羁绊慢慢展现,而女主更像是一个旁观者(观众),一个解救者,一个窥探他人隐秘情感的人(感受到被召唤)。
开场就是一段儿女主凝视镜头的自白,后带观众进入电影世界,长镜头让人物情绪在空间中外放得更加饱满。
片中多次让台词伴随着镜头缓缓前推到脸部特写,太能传递情绪了。
有几场戏印象比较深,教堂戏,女主站起身往外走,阳光升起顺着侧窗打进教堂,大提琴的配乐响起,强光打在她脸上,女主转身,看到耶稣和十二门徒像,双手合十祈祷,有种说不出的神圣感。
纯白空间女主独自演奏大提琴,配乐却是乐团的合奏,镜头越拉越远直至Karin消失,这像是一种即将要远离父亲(弑父)的前兆。
母亲的信是一个巨大的转折,我认为也是体现情感私密性的内核,后续也暴露出了乱伦的情节。
而父亲与爷爷的角色则非常有《秋日鸣奏曲》中女继承母的爱无能的那种表达。
影片中有大量关于齐克果的细节,挂着的画像和Johan翻阅的那本齐克果的书,这些都挺能反应电影的一部分内核的,也是很大程度映射了影片中人物塑造和他们之间的间隙无法跨越的原因,即情感是极其私密的(现在回看《婚姻生活》也能发现电影对于齐克果的婚姻观爱情观有很大借鉴性)。
“You are smiling ironically.” “No, I’m not smiling, I’m trying not to cry.”
1,曾经我愤怒戏谑如小丑呀,曾经我锋利实验如刀刃呀,曾经我平和沉静如草原呀,现在我八十四岁了,这一次我尝试再直接再赤裸一些,每个场景只有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他们直接对话,面对面,用言语和动作,更换着不同的角色跳一场双人舞,或者互博,试试看他们是否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尽可能砍掉不必要的枝蔓,又佐以小小花招。
好导演应该简单直接,还应该集中注意力。
,2,安娜是维系这三代人的枢纽呀,祖父对父亲的冷漠,父亲对女儿的钳制,父亲对祖父的仇恨,在安娜死后,原本能正常运转的关系突然打乱,纠缠在一起,火花在刺耳的摩擦声里飞溅。
死亡只存在生者心里呀,死亡的是善与爱。
有人偶尔被死亡的恐惧击溃,在房间里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呀,猛力跺地板,喉咙里发出啊啊的叫声。
你害怕吗?
我不害怕。
,3,玛丽安娜与约翰呀,玛丽安娜与卡琳呀,卡琳与亨里克呀,亨里克与约翰呀,亨里克与玛丽安娜呀,约翰与卡琳呀,卡琳与玛丽安娜呀,卡琳与亨里克呀,玛丽安娜与约翰呀,亨里克与玛丽安娜呀,玛丽安娜与玛塔呀,除开最后一场,其他都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点,最后的玛丽安娜与玛塔,像一段尾音呀,像镜中人走出镜子呀,才敢泪流。
,4,安娜的信出现在第七场,于是情势发生了扭转呀,这是一个坎儿。
,5,亨里克与约翰见面那一场,两人在用言语互捅呀,台灯摔在地上,灯光渐熄,又突然亮起,又突然熄灭,我他妈太喜欢伯格曼用的这个小技巧了呀,与此类似的还有《安娜的热情》里那个自房顶滚落的铁桶。
,6,EE出的碟片的花絮里有一段日本记者对丽芙厄尔曼的采访,她是滔滔不绝的谈论起他还有他的这部电影呀,声音里能听出情绪的激动,像一个在回忆自己初夜的新娘呀。
这部片子有不少惊艳之处,同时也留下许多遗憾。
当然,一部片子中只闪烁那么一瞬间的惊艳就足以成为让众人高山仰止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这部片子最另我觉得惊艳的地方莫过于它的前半段,或者是前三分之一。
随着剧情的推移,安娜的出现,安娜对丈夫,对女儿,乃至对整个家庭情感上的变化,这无疑是导演想要阐述的重点乃至高潮,但我认为,这让观众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个家庭的某种特殊性上,就像看一个跟自己毫无关联的病态事物,其观看的动机与其说是猎奇而不是观众与其家庭的某种共同性,这降低了该电影的艺术性。
当观众一味陷入追寻“未来会发生什么”的悬念中时,这未必是件好事。
我要说的惊艳恰恰与这部影片的主线毫无关系。
而是在开头的前几个片段中,尤其是第一到第二个片段中散发出的对老年与对时间的精确体现,后得知导演在拍摄此片时已有84岁高龄,在观看过程中,我想如果导演还不足60岁,那无疑他是最天才的编剧与导演。
影片从展现玛利亚的情欲开始,这本身就非常棒,一个60多岁的老年女性,她的情欲就像是一个20岁的小姑娘那么热烈。
又是那么干净。
她改变了我对老年人形成地步入黄昏,一切都归于平静的刻版影响。
当看到这一段,我甚至有去拍老年人爱情故事的冲动了。
这极大地体现出人这种动物的某种美好特质。
当然更表现出女性心理上的某些不甘于随肉体之衰老而体现出的对时间的抗争。
老年人的爱情尽管与年轻时有高度的相似,但也同时大不相同。
这时影片的另一惊艳之处。
人生已经走完了大半。
自己已有孩子,已有孙子辈,他们的爱情或情欲是建立在某种自然结构之上的。
这主要通过玛利亚与约翰在阳台上的对话表现出来。
她们回顾人生,站在超越人生的角度。
曾经也许会纠结,痛苦的往事成为嫣然一笑地瞬间。
从而达成一种简单快速的共识。
当男人已无法具备当年的英俊,强壮和热情,而只剩一副自己都不好意思展现的皮囊时,爱情仍然继续,就像时间仍然继续一样。
如果还有机会再看一般此片,我会更加详细地阐述其他闪光点。
我看的只是下半部,上半部以后有机会弄到再看吧。
“我希望你死于一种恐怖的疾病。
”提到了《安娜的爱情》,算是对自己拍的电影的回顾和导演自己作为观众的解读。
女儿对父亲说她不想当独奏者,想领导一些人一起演奏。
她看着精神失常的女儿,苍老。
伯格曼这部遗作是《婚姻生活》的后传,然而不管怎么看,都不仅仅是一部续写而已。
很遗憾看之前没有看一下婚姻生活,真是太失策了。
但是这个故事,就算不看前作也不会有丝毫不理解的地方。
伯格曼的一生,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对家庭、婚姻、哲学、道德等等命题的思考,可以看出来他想得很深,很多,表达出来就难免晦涩了。
基本上他只表达自己想表达的,而观众根据电影自行理解,这时候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了。
刚刚接触伯格曼,还没有对导演的作品以及生平很熟悉,希望接下来可以慢慢了解更多。
再说萨拉邦德。
全片的自我剖白,非常震撼,简直是一个老人家把心剖出来给你看。
关于家庭,他甚至还隐晦地讨论了乱伦这种伦理问题,这里是我唯一不太明白的地方。
说实在的全片看下来还是有些云里雾里,感觉还是应该结合导演生平还有其他作品一起分析才对。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伯格曼的电影,明明刚接触,却一上来就看了遗作,也是考虑不周啊。
CC套装最后一张,这下知道为啥伯格曼的《芬尼与亚历山大》被设为终点了,如果是这一部或者是AFTER THE REHEARSAL那么伯格曼晚期声明得扫地,本对伯格曼的敬意在看到CC最后面两张碟子的时候荡然无存,我的天呐妈的,唯一一部我看了前半部分我都不想带着尊重态度看的电影,这啥玩意儿啊前半部分,伯格曼真的老了,原来的摄影师是离职了吗?
整个在第六章巴赫前根本不能看,可以说完全就和个三岁小孩拍的一样平淡无聊,除了那段卡琳爆发具有戏剧张力,其余部分跟伯格曼剩余作品比起来什么鬼。
到了后半部分开始逐渐走回之前的风格,但是还是感觉这部作品有一点点过于简单,简约,所有人物关系和镜头都变得简练,充满着轻松的感觉,但这不是正面的,给我的只是一个老年导演的无力感。
(看到一半死亡搁浅2发新预告了我靠
伯格曼的遗作。
演绎出了和他之前的作品不一样的主题。
全片仅仅十几个场景,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意料之外的转折。
虽然说电影的主题与以往不同,但是一些思想却在伯格曼的电影里一直通用。
影片的最后,伯格曼以闪回加独白的形式想要向观众诉说些什么,我并不清楚,也许是感叹生命之谜吧。
向英格玛.伯格曼致敬!
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遗作,也是私以为其人较为坦诚、因而显得更为绝望的作品,在他晚年众多探讨家庭关系的影片中,萨拉邦德以其十个坚实匀称的乐章之内充实的文本,和一贯对单一事件极为专注的观测,探讨的广度无疑最大(包括母亲-妻子缺席作为情感替代的乱伦关系,父子间的压迫和叛逆和两代验证下父权的彻底没落,甚至以情节上的延续和结末的相似度来说可作为《婚姻生活》续),该片给出的两性观点也最为极端——对于一个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求索者,这说是当做是他最清晰的定论,最沉痛的忏悔。
影片从玛丽安直面镜头的自述开始,序曲和第一幕更像是舞台剧里的独白,我们很容易随着这样直接自然的方法,进入玛丽安私人的、伤感的怀旧情绪中。
慢慢的随着人物关系浮出水面,情节激烈发展——也就是说随着在现实中仇恨的蔓延、骚动的发酵,玛丽安淡出主线。
而安娜,已死的妻子、母亲、儿媳,只以一张照片出现的安娜,成为了所有人情感的联结点,所有人,互相折磨的各方对她的依恋溢言于表。
直到最后玛丽安用苍老的身体温暖了约翰的孤独,消融了他的罪孽,她们两人在混沌的家庭之中,一并成为了罪人(男子)的唯一归宿(除了亨利的选择,这是在生命尽头失去容身之处的后果),并且同化为母性的象征——因而,私以为可以从两个女性(并无真正介入事端的人物)的在影片中转变与同化理解伯格曼对处于家庭之中的两性关系的看法。
关于这点可以从中段一个镜头引入,玛丽安在被亨利代表的男性真面目之丑恶所惊吓后,面对圣像——镜头下拉,出生的耶稣和玛丽安隐秘的笑——联系所处的位置(矛盾集中爆发)还有罪人—耶稣/男性—女性的联系,大概就是结论了,下面是照应整体情节的粗略分析。
——所有事件围绕着安娜的缺席,所有受难灵魂等待着母性的安抚。
所有房门自动关闭,玛丽安被困在三代人错综复杂罪孽深重的漩涡中,从观察者成为替代者——提供母性并静默倾听的人。
男人天性暴烈而脆弱(是外化对自己的恨,害怕这一真相的结果,一种需迫切维护的、源于自卑的自恋),孜孜以求的“奇迹”不过是在一个沉默的容器内填满对自身的恨意;他们的爱情,像是在女儿的身体里追忆母亲的乳香。
他们对同类毫无怜悯,无论是否和自己一样孤独,一样不解爱为何物,累积的经验智慧只是加重了对羞愧的敏感度,因此镜子对面,他们自己只能看到歇斯底里的焦虑,更莫说静默者从坟墓发出的预言,宣告了维持男性存在的一切谎言之终结——比起《芬妮与亚历山大》上升到父权、宗教话题,在社会层面的完成作为男性的自省,这更是一次完全暴露自我的让人胆战心惊的忏悔。
因为坦诚,所以绝望。
不同于以《秋日奏鸣曲》为代表的后期家庭伦理片,《萨拉邦德》残酷的不仅是恶心突兀的关系呈现和失控的结果,《秋》凸现的暴力是普遍潜藏在所有关系中,无意识、不可避。
而在《萨》中,赤裸裸的敌意贯穿始终,暴力变成付诸行动的仇恨,更可怕的是,这都是下意识的、受制于激情的驱使做出的选择。
爱与暴力作为强烈的激情,必不可少的元素,只有在伯格曼的影片中,才能展现出那种生活中切实体会到的含混不清,互相包含的共生关系(抑或,在我的观念中本身同根同源)。
最后说说这些极具代表性的角色吧,既然已经牵扯到了其他作品。
阅读《魔灯》,会发觉幼年的生活和外部环境,对伯格曼的影响大到难以想象,从主要作品的角色上看,基本大多数人都可以说是自我和他者结合的产物——这一部中的约翰和亨利即是典型的“伯格曼式人物”,知识分子中产阶级精神危机垂垂老矣——这些元素在许多作者电影都能窥见。
特别的是他的分裂倾向和无法抑制的攻击欲望——几乎是在羞辱一出口、快感烟消云散就立即后悔,几乎是在在享受着自己无法欺骗过自己这种”痛苦的清醒”。
痛恨自己的残忍并理解自己一切不良动机,关于动机的秘密被揭露也几乎宣告了自己的死刑。。。。
定义为:认知能力翱翔并俯瞰着肉身蠕动于本性泥沼中的分裂,唯有从对“安娜的爱,玛丽安的身体”的依赖造成的幻像中走去,学会给予“爱”,两者才能联系并组成完整的个人,可惜,他们过了年龄。。
(这段太乱,例子太具体了)finally,伯格曼的宝藏远不止于上述如同在谈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切(毫无保留的自我批判和狂醉状的清醒)和女性主义,拿声音设计来说,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赞叹的技法今天才在这部电影中察觉到,关于主观镜头超近特写等等,只能叹服,不作一知半解之赘述。
第一次自己写影评啊。
电影萨拉邦德。
注意的是亨里克,她女儿对爷爷约翰说“亨里克每天活在怨恨中,活的很苦”。
亨里克也说过有一次他大声咒骂大学同事爸爸而让妻子听见差点抛弃他。
这一切可以从他爸爸约翰和别人的谈话中看出原因,约翰说“亨里克自认为和我很像,我才不像他呢,那么胖,那么温顺,他小时候用他腻歪歪的爱企图包围我,我才不吃他这一套呢,我要踢开他,狠狠的踢开,像踢开一条狗一样”看到这里我不禁发自心底的恐惧,居然有这么残忍到底的人,胖和温顺两个词让我不能释怀,亨里克小时的形象鲜活的出现在眼前。
还有约翰听到亨里克自杀,说的竟然是“亨里克干什么都不成功,连自杀也失败。
”是安娜的爱,让亨里克活下来,但安娜改变不了他,他仍然怨恨着。
亨里克说“我们能彼此拥有对方,我们的相互拥有就像一个,奇迹。
这样说是太狂妄了一点,但准确的表达了意思”真是让人羡慕,想起自己曾经的感情。
不仅他们的女儿羡慕他们的爱“当我厌倦了男朋友时,我就感到我没法享受妈妈那样的去爱”。
约翰也说“他怎么配爱安娜,他怎么配得到她的爱,而且安娜居然也爱他。
”再说约翰,他和前妻见面,“你呢”“有时觉得这种自愿的孤独比地狱还可怕,就像死了还不知道。
我回忆过去的事情,所有的事都有了清晰的答案”(这和我太像了我就是成天回想以前,回忆的一切越来越清晰以一个旁观者理清了很多事)“这听上去并不怎么有趣”“是不怎么有趣,谁说这该死的生活有趣了”“你得出了什么结论”“那就是我的生活是一堆狗屎,我是一个愚蠢的毫无意义的生命”“包括我们的婚姻?
”“对,包括我们的婚姻”看到这里不禁觉得他又可怜又可恨,他冷漠无情,连对自己的前妻都不在意,所以受尽孤独空虚的折磨,生活中少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愉快。
后来一个夜晚他疼痛发作,内心再也不能承受,于是敲了前妻的门,要求与她裸体相拥而眠,她脱下衣服的时候逆着灯光。
后来他们还是断了联系,约翰还是习惯一个人。
有一点我不明白,前妻在目睹约翰如此对待儿子后居然还爱他,还说过他重感情,这是不是恋爱中的女人智商都喂狼了,想人一厢情愿,约翰明确的和她说不在乎她了好吗。
我暂且忽略真正的主角女儿卡琳。
警醒自己像亨里克一样深陷怨恨里是注定毁灭沉沦的,永无出头之日。
虽然亨里克超越仇恨很难,但毕竟生活中少有他那样漠视的爸爸。
而自己最近和一个伤害我的人展开了长达半年的拉锯战,就是把以前受过的伤害(如数家珍件件不落当然有我自己的缺陷敏感)并且从来没有回击过全憋在心里,全都集中在这一件事上,一定要誓死力争伸张正义,每一次参战都激动的头上血管砰砰跳头昏脑胀耳鸣,对身心都是巨大的消耗,我不停的验证每一个人是不是居然真的像约翰一样残忍冷酷到底,一旦验证了就惊的不知所措毫无准备。
有时我抱着侥幸心理/懦弱心理,想我们虽然互相恨到骨髓,但对方某一秒钟松口了,我立马记住,在以后的时间安慰自己“他不是那次松口了吗”。
或他可能还是爱我的、某一方面他还是赞同我的,或找任何一点小理由安慰自己,甚至幻想他终于认输松口道歉,我们手拉手成为了情深义重的小姐妹。
也幻想过杀人,打他耳光。
最终还是没让恨有个出口。
最后长达半年的拉锯战以那人真诚心平气和的道歉落幕,我不知有多感激她。
我能做到放过那些人吗?
老了的丽芙乌曼和厄兰约瑟夫森
男主的冷漠吓到我了
三星半。伯格曼最后一部晚年的醒悟。通过外人的访入来讲三代人三个人的亲情还是通过常用的场景对话。儿子这个角色太伤感了人生巨大的失败充斥着父亲和女儿的“爱的伤害”当然伤害是互相的忘不了那震惊绝望哀伤略带乞求的眼睛特写。一个拥抱能带来什么?
本来超级无敌讨厌的 可是有一天突然喜欢婚姻生活和野草莓 等心情好了再刷一遍
所有的亲子关系都有害。所有的触碰都是惊扰。只有死亡和剧烈的痛苦可以让我们在脆弱中敞开片刻。隔阂的婚姻导向仇恨的父子,并继续在下一代延伸出病态的控制欲,而整部电影最浓烈的爱和所有怀抱希冀的目光都投向安娜,那道早已死去的泡影。我们还有什么选择呢?要么无知地苍老,要么逃。越远越好。或许真的是部私人又自我的伯格曼吧,我只是对那些不喜欢的人恼恨又羡慕。他们和父母的关系大概不错吧。特写像面镜子,让我看见最丑陋的自己。
爱是伯格曼后期作品的核心,亦是他在把上帝问题解决之后而产生的另一个巨大的空洞。他血淋淋般真实的最后一部作品让他的四位人物一组一组地在这个黑洞边上跳对舞,而这神秘的爱最终依旧没有得到解决。象征最纯粹和最无私之爱的女人只以一张照片出现,而照片正是不在场最好的证明。影片核心的冲突于是变成了祖父与父亲对于女儿这个缺位之爱替代品的争抢。乌曼对爱情意义的追问者角色最终得不到答案,她的面前是一堆照片,都是她不在场的生命。最终她的手抚摸着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女儿的脸,人有的爱也就只有亡羊补牢的这一瞬而已。
看似简单,轮舞之下,除了幽灵之外,没有第三人存在,一群人的情感与生活割裂独立,但彼此无处不在,盘旋环绕,全由分篇的简短对话片段组成,正适合作为时间断层但情感连续的《婚姻生活》的续篇,只要伯格曼把镜头对准人脸就依然会有能量迸发。
不可思议的最后一部。
从婚姻生活过来,约翰和玛丽安是多么不同的人类啊!
不知何因父與子的關係有如仇敵,而身為兒子既知與父不和,郤又要去預支繼承的遺產,實在不智之極;父與女亦存在不和,這點尚能令人接受,然父與女睡同一房間,且父對女兒進行口對口接吻,這已經非正常的父女應有的接觸;已離異的夫妻竟能如此相聚並同床裸睡;一個父親竟將兒媳的照片刻意收藏,儼如至愛等等行徑,諸如此類或許皆因東西方文化差異太大,非一般人淺見者所能知其一二,雖然四人成功演繹一齣內心深痛的戲,但如此異類關係即便演得再好,終仍非屬正常。
6/10。父子的分歧来自对早逝儿媳安娜的爱,安娜使沉浸在失败中的儿子拥有已婚人士资格与轻蔑他的父亲反驳,却无法让妻子幸福也阻碍了独生女的音乐生涯连死亡都排斥他,父亲半夜冲入旧爱的房间赤裸相睡终于袒露折磨儿子的灵魂自责;头尾两段女主跳出封闭叙事充当解说员的间离效果,冷静审视着内心独白。 @2017-05-04 23:14:46
太美妙了!
伯格曼第一部宽银幕,也是最后的作品。三代人的情感纠葛,徘徊在生死、爱恨、忏悔、离别、痛苦之中,只剩一张相片的安娜是唯一一把能解开这死结的锁匙,爱无比艰难,恨可以深不见底,互相折磨又互相依赖,每个人都如此孤独又无法被安慰,即使赤身裸体依然隔膜重重。伯格曼一辈子都在情感漩涡里思辨,孤独是人无法抗拒的本性。
伯格曼遗作,大师最后的余韵。 “美满的婚姻必须有两个要素:真诚的友谊和强烈的情欲。”,多么浓烈的不舍与爱啊!(片单补完)
《愛在午夜希臘時》:生活。《麥迪遜之橋》:生活後。《夕陽舞曲》:後生活。
家庭
行将就木总会对终点充满恐惧,回望过去终于意识到了什么,开始被迫主动反省,于是我们看到了家庭关系中的男性成员们的所作所为,那些自私的暴力的自以为是的扭曲的父权所产生的一系列行为,所谓的忏悔就是将家庭中的女性成员推到一个包容的承受的甚至圣母化的角色上面,是救赎是象征唯独不是人,真诚吗?并不。这虚妄可鄙的故事唯一的作用是抚慰戏里戏外一干创作者的灵魂,自幻象中得到谅解,让人恶心。
《婚姻场景》故事的延续,从中年到老年,玛丽安与约翰之间似乎仍然还能互相交流,但内心的秘密真的就是那么容易去坦露的吗?除了收尾两场戏外,其他的十幕均为两个人的对话,那些关于回忆、爱、痛苦、死亡的对话是伯格曼对婚姻生活、代际关系和生命本身的思考的延续,晚年伯格曼还是不相信两个人在心灵上能完全理解,但在某些时刻,超验的奇迹会降临我们的生活,如同教堂中突然照入的光,如同能拯救痛苦的彼此相依,如同那犹如新生般的抚摸,两个女人和两个男人还有个去世的幽魂,厌恨与爱的纠结,控制与自我的战争,伯格曼的爱总是伴随着伤害,而伤害带来的只有孤独,孤独就是死亡的前奏,这种宿命是无法摆脱的,但在某一刻爱还是会来带领着我们穿越无边无际的黑暗,去守候黎明的来临吧
乌曼在伯格曼的电影中老去。两个老人相见的场景使我泪流满面。丽芙乌曼温柔的声音还是一样的,她握住约翰因为年老而控制不住抖动的右手,和他一起在隐秘的森林里度过最后一段时光。三十年前对方的背叛带来的怨恨都被死亡逼近的恐惧代替而和解。临走前虽然都说常联系但心里已经知道这是最后的永别。这一代人的故事完结了,下一代艾瑞克和他的女儿的情感纠葛依然如火如荼地延续着……
【C+】很明显,伯格曼的那套语法在新世纪已经不再适用,幸亏精气还没完全决断,倒能勉强支撑,但也就剩这一口气了。真没必要最后搞出来这么一下,《芬妮与亚历山大》是多么完美的句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