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哦,我的第一次影评给了这部电影。
不禁让我想起我的入坑番是《蓝兰岛》。。
话说回来,这部电影其实不值这个分数,其实我挺喜欢电影里的留白的。
可能是我太过迟钝,直到,发现了肿块才明白她病了。
乳牙这个名字,很难让人准备好这是一部悲伤的电影,也正是如此,我才能有如此触动。
似乎我的乳牙也伴着结局沙滩上的快门脱落了下来。
它太琐碎了,太生活了,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永远都不能准备好面对至亲的离去,中外在有一点的看法倒是很一致啊:顺着将死之人的心意。
其实我一点也不了解我爷爷,我既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也不知道他会为什么而快乐,我似乎从未走进任何人的内心,我觉得这是我的问题。
看到最后,我看到了自己,以及不久远的未来,病痛的折磨会逐渐耗尽一个人对生的渴望,从而逐渐接受死亡的解脱,我不能分辨,这是仁慈还是绝望。
家人的陪伴总是很重要的,在我的至亲中,他是最不常表达情感的。
以至于,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全部来自于他人的描述。
但是他在生命的最后给我上了大概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我希望他离去的时候,大家都在。
我希望在他最后的时光里,我能多陪陪他说不清,是怜悯抑或是愧疚。
现在回想起,他的样子,是放声大笑的样子。
他这辈子应该是幸福的。
死亡是人的终极命题,似乎每个人都在接受,也似乎每个人都在逃避。
大家既顺其自然却讳如莫深。
当事人是最清楚的。
我希望我也能正面的直视死亡,然后陪着爷爷,走完这一生。
与电影无关,这是我的人生
你只有一次初恋。
而且,它总是不曾预告就突如其来,不任你挑挑捡捡。
初恋总是错的——很难一上来就搞对;初恋总是可以犯错的——没人指望你一上来就搞对。
可在电影《乳牙》中,少女米拉正值豆蔻年华就得了绝症。
她只有一次机会品尝爱情这杯甜蜜的鸩酒。
这场初恋,也是她的“末恋”。
而给她斟上这杯酒的,是比她大一头的问题少年摩西。
影片一开始,当“爱情”靠近的时候,米拉在火车站台上真的是被“撞了一下腰”。
这个中产阶级乖囡,岁月静好的生活里不是钢琴课就是琢磨找个舞会男伴,却突然对既野又怪的摩西中了邪。
而初次见面,摩西就跟她借钱——这可不像是浪漫的好兆头。
是“爱情”把她引向了这个神风特工队般自毁的小滑头,还是因为他的未来并不比她更灿烂,才彼此惺惺相惜?
《乳牙》剧照其实,米拉并不傻。
她只是想为了一个人“犯傻”。
她身上既有气若游丝的脆弱,也有青少年飞蛾扑火般对当下的渴望——要在时间的尽头前增加此在的分量。
作为关于绝症的电影,这部片子就特别在,不但没透露具体病症、一个镜头都没给医生和医院,并且一口回绝了遗愿清单(bucket-list)、及时行乐(carpe diem)那一套得了绝症要走的流程,从而也升华了米拉乃至这一家子处境的意义。
不是她给想要体验的东西列一份清单、在前面打打勾,而是灵魂出窍般的欲望洪流裹挟了她,即便随之而来的还有成年世界的心碎。
为了表现米拉在儿童时期和成年时期之间的挣扎,导演香农·墨菲(Shannon Murphy)巧妙地跳转于世界本来的样子和米拉想要的世界:从张牙舞爪的明艳荧光,少女日记般多彩的章节标题,到后院游泳池水的绿松石色,再到床头灯点亮的温暖的橘色皮肤......从灵魂乐、电子乐到低低泣语的古典弦乐......
《乳牙》剧照 不管是经历过青春期阵痛、需要空间喘息的人,还是试图保护女儿不被混乱的世界和自己拖累的父母,拔乳牙的痛苦都是没齿难忘的。
这个家庭危机的所有参与者,其实要比他们愿意承认的更像彼此。
喜怒无常、一会儿一个主意的摩西,有时候看起来就像米拉淘气的影子。
而米拉的父母也跟她一样忧郁:一登场就是在父亲的书房做爱;枪没打响,就草草收场。
之后荡开一笔,讲了父亲笨拙地接近怀孕的女邻居,直到第三次才得手,却又像触了电似地逃走,揭示了他体内郁积的能量。
唯一维系着他们婚姻的薄弱纽带,就是他们即将失去的米拉。
《乳牙》剧照 这部片由编剧丽塔·卡尔内贾斯(Rita Kalnejais)改编自自己的舞台剧剧本,看似时刻处在失控边缘,实际上结构很精巧。
一开始,影片描绘了米拉的澳洲中产阶级一家濒临崩溃,还让我以为是一部“澳洲丽人”(类似《美国丽人》)。
后来才发现这是部悲喜剧(tragicomedy),每一刻都既轻又重,既幽默又痛苦。
米拉去世这一场处理得尤其高明:乍一看以为模仿《巴黎野玫瑰》(37°2 le matin),其实是假高潮。
甚至在米拉死后的最后一幕,也是在对美好回忆的闪回——或者是幻想中,归于云淡风轻。
《乳牙》剧照
我们知道,乳牙是人萌生的第一组牙,共20个,在人的青春期自6~7岁至12~13岁,乳牙逐渐脱落而被恒牙所替代。
于是乳牙就是象征这一种青春的成长的意象。
而这样意象尤为在中国农村家庭的风俗里更具有仪式感,如长辈们会对孩子们说,掉了的上颌的乳牙得往床底扔,掉了的下颌的乳牙就得往屋顶扔,且扔的时候得做出双脚合拼,做出虔诚的样子才扔出去,这样才会让恒牙长得比较整齐和坚固。
这自然是农村习俗的繁琐,但也见得人们关于小孩青春健康成长的重视和美好祝愿。
说起关于青春成长的重视,国内有很多这方面题材的电影,如去年的《过春天》等,就是现实主义的佳作。
而放眼国际电影市场,如在澳大利亚的的国度,关于青春成长电影,他们又是怎么拍的呢?
其中,青春成长电影《乳牙》是由澳大利导演珊农•墨菲执导,伊莱扎•斯坎伦、本•门德尔森、托比•华莱士、埃茜•戴维斯、艾米丽•巴克雷联袂主演的喜剧电影。
该片也是利用乳牙这个青春成长的意象作为电影名字,赋予了一种明是喜剧暗示成长悲剧的电影,这部电影是导演关于小女主角的悲惨命运的处境做了一次艺术诗意和充满童真的处理,显得电影十分有看点。
首先,导演珊农•墨菲根据他本国的国情,创造了一部专属他们国家特色的青春一代的生存处境的电影,《乳牙》是改编自澳大利亚导演Rita Kalnejais创作的大热舞台剧。
故事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讲述了一对夫妻发现重病的青春期女儿米拉爱上了一个毒贩,二人的关系成为了夫妻俩的噩梦。
而濒临死亡的米拉却对生活产生了新的渴望,传统的道德观念也被抛到脑后。
米拉向她身边的每个人展示了如何一无所有地生活。
这对一个家庭来说,原本可能是一场灾难,但最终却让他们在生活的混乱中找到了平静。
故事的海报就十分抢眼,也为宣传电影情节中的环境、色调和背景埋下了伏笔,奠定了电影气质。
小女主角米拉穿着一件迷幻花黄色的连衣裙,她一头绿色短头发,她安静坐在路边仰望天空,眼神却透露与光鲜衣着和环境不一样的空洞、苍白和迷茫,甚至恐惧。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杀伤力之一,以乐景拍摄悲情,这样拍摄手法新颖也非常符合澳大利亚的普通居民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是的,正如你看到的一样,电影虽然讲述一个身患绝症的米拉,但在拍摄的场景而言,你不会看到任何医生和病历介绍,让大家会恐惧地关注的是病情本身而不是女主角本身。
正如上段所言,这是乐景写悲情的电影,导演的高超拍摄手法在于有意回避了米拉的病情,不会让观众的焦点关注这种病情,而是让观众只关注主角的生存状态。
导演她做到了,而且所营造的场景非常出色。
如澳大利亚是喜欢音乐的,所以在超带动感的配乐中,你可以听到灵魂乐、电子乐到低低泣语的古典弦乐,配乐也结合实际场景,相得益彰,非常了得。
另外,导演很注重色调营造乐景的气氛,从男女主角在张牙舞爪的明艳荧光跳舞,从电影章节的设置也非常吻合青春少女心,用少女日记般多彩笔调作为章节标题,再到后院游泳池里的绿松石色,再到床头灯点亮的温暖的橘色皮肤,这些色调都是充满青春活力,以及温暖。
让观众看到虽然知道女主角的悲惨命运,但也知道明亮的环境都是会给予人一种光明的力量。
因此,这种童话世界一般的色彩斑斓色的摄影十分具有青春的灵性。
回到电影的主题,电影重要的场景讲述的是女主角的生活环境,她是澳大利亚普通中产阶级的好女孩,但悲催的是她是重病者,但哪怕是这样,她的父母依旧给予她充分的良好的教育,如她的母亲就要她学习小提琴课,但这样就是好的吗?
要知道米拉是舞蹈爱好者而不是音乐爱好者,因此这里就揭发了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一样,都是揭发了父母操控孩子人生的家庭观念。
也就引发了米拉跟父母的关系亲密紧张的原因,她苛刻的母亲就要求她的小提琴演奏水准要达到高水准。
而作为心理医生的父亲,面对女儿和妻子的矛盾他却无计可施,这方面导演就特色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普遍家庭矛盾。
这也为后半部分,米拉有勇气地自由地寻找爱情和她所追求的舞蹈理想做了铺垫。
说实话,在爱情的部分,对于我们中国国情而言是有点过的,如男女主角的吻戏有点延时;另外以及男主角摩西就是吸毒者这样的背景,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是比较罕见的了,这样青春爱情故事自然是少的,但在澳大利亚则不一样。
也就这样的开明或者开放的镜头更加符合少女叛逆期的心理状态,导演切合点非常吻合青少年的大无畏和冲动的爱情心理状态。
在追求理想跳舞的部分,在这里不得不佩服小小年纪的米拉扮演者的出色演绎。
米拉她热爱跳舞,随音乐起舞,她就会舞动青春、舞出真我的极致,她无需多言,她的舞蹈就足以诉说一切。
一场米拉参加夜间派对,在舞池狂舞的戏,画面宛若迷幻电音蹦迪晚会,令人心醉神迷,堪称视觉与听觉的微妙组合。
这里释放的信息既是表达了她渴望和摩西自由恋爱的心理,也凸显了她内心最深处对热爱舞蹈的一种最虔诚的热情表达。
另外,正如海报所寓言的那样,米拉在喜剧表演里蕴藏着绝望的情感,这种反差极大的情感演绎令影片在后半段出现了引起观众共情又共鸣的情感寄托。
《乳牙》这部澳大利亚电影涉及的是残酷的青春成长、追求爱情和舞蹈理想、关于生死的生命主题。
这种风格上的色彩斑斓,以及配乐极致的乐景刻画的轻与女主角家庭矛盾,疾病和成长的烦恼的故事上的重所造成的对比,呈现出强烈的悲喜剧交加的张力,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对于面临死亡的米拉而言,面对家庭矛盾和病情的恐惧是自然存在的,但唯有追求爱情和舞蹈方可让她续命,让她在有生之年的混乱生活中找到了些许平静。
凌晨独自看完。
看这部电影时,使自己能够设身处地融入其环境,感受她的经历和情感波动,使自己增加更多的生命体验(随着我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也会有更深的感触)。
潜入影片跟随他们的情绪变化,多次忍不住失声痛哭,太美好,太残忍。
女孩深深迷恋那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男孩,男孩也爱上这个命不久矣的女孩,处在纠结中,怕伤害她想躲开她却忍不住去关心她陪伴她。
爸爸妈妈知道将要失去女儿而变得情绪波动不得不整日服用精神药物治疗。
影片最后已经上升到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和升华。
但是他们家庭里那种和谐、开放的生活习惯是我们中国家庭最需要的。
想和爸爸妈妈拥抱了就拥抱吧,爱就说出来吧。
中国传统的家庭里父母和孩子的爱总是羞于启齿,而用另一些做法表示,反而可能会引起什么误会。
我觉得大胆的去说出来、更大方的去亲吻和拥抱更好。
不要抑制自己的喜悦和痛苦,爽快一些吧。
乳牙,它的掉落,痛,但必须经历,也预示着新生。
女主与男主的第一次相遇有点意外,一次碰撞,男主神经兮兮地出现,一看就是磕嗨了。
女主流下鼻血,男主脱下T恤为她止血,可能味道不好闻,但是对情窦初开的女主来说,男主一下子拨动了她的心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女主深深爱着男主,不管男主几乎是个无家可归的小赖子,还是个瘾君子,甚至做事都是不着边际,患得患失,但是这并不影响女主爱他,包容他。
甚至不顾一切带男主回家见父母。
父母发现了男孩的不端,软硬兼施地阻止两人在一起。
但是炙热的爱情一旦燃烧起来,就如燎原的大火,再也不好压制和扑灭,两人分分合合,最终还是难舍难离。
电影的开头就好像普通的小清新爱情电影一般,把两位主角的爱恋描绘得异常唯美,但是,渐渐的,渐渐的,我们才发现原来女主罹患癌症,不久于人世,但是在一开始女主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爱情的执着让大家一点都没有发现她的不一样。
所以当发现她就要离开时,悲情的气氛也就越酝酿越深。
直到最后,女主要求男主了断一切,但是看似玩世不恭的男主突然变成了深情无限的王子,想为女主完成心愿,又不舍女主离开打纠结被演绎到完美,也将煽情的气氛演绎至极致。
两人的浪漫一夜,女主完成了爱意的蜕变,爬起看到明朗的天空,仿佛一切都变得轻松而美好,但是也在那晚,她在美好中走远,没有留下一分一毫……第二天安静的惊喜预示着悲情的一切,大家从大喜到大悲,情绪一下有点失控……青春异常残酷,她有时甜蜜地让你迷失,有时又真实得让你无法接受,但是所有的一切终将过去,大家还要一如既往地生活,不带走一切……最后海滩上的相聚,将女主没有完成的心愿一一表达,真实而煽情,我想浪漫的海滩看到的一切应该是所有善良的人所期盼的结局吧!
致青春里所有美好的我们!
像初恋一样,在站台上的一撞爱情来了,一见钟情,于爱情而言米拉不傻他知道可能前期的摩西并没有爱上他,但于爱而言这不是大问题,全剧中唯一让我觉得很欢快很有爱情甜蜜气氛就是坐地铁两人歌词的大意也很符合当时的氛围在看剧中我觉得女主是自私的,她要求摩西用枕头帮她时她是自私的,但确实她有自己的选择权利,但她是他父母婚姻唯一的纽带,她却一直为着摩西,不曾想过她的父母,但她自由了
1.米拉爸爸眼神好有戏,好丰富。
2.米拉妈妈像是永远的少女。
3.作为父母来看,这种包容、平等的家风,简直令人羡慕。
4.倒数第三小节“爱”——她做好死的准备。
倒数第二小节“美好的清晨”——她离开。
反差很大,看到妈妈惊慌失措的跑出来眼泪瞬间流出,很感动。
5.所有演员都超在状态,五星。
6.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美好和傻X的时候,能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创造美好的瞬间,多棒啊!
7.配乐实在太棒!
要吹上天。
最爱的几处:摩西回自己家见弟弟时的童声;米拉生日摩西跳舞;米拉与妈妈合奏的完美和声(这就是在向妈妈说再见啊!
演奏完就把琴送给了天华)。
8.结尾出字幕,拍了很长的海的镜头,很奢侈,“看海”这个词听起来总是很浪漫,不光是在我们北方人眼里,但真正在海边时,不是因为热就是因为嘈杂,总是没有机会去感受海。
在片尾感受了。
在书里,春树的笔触像是一把贴身匕首,带着体温又闪着寒光。
她写一个想要自由和独立,想要坚持自我的女孩,在遇到结婚生子这样巨大的世俗困境和世俗责任之后,其中会遭遇怎样的难题,会产生什么痛苦,会寻求什么方法解决,会遇到什么迈不过去的坎,又会怎么迂回跨过黑暗森林最终到达阳光挥洒的开阔之地。
无论谁遇到书中主角的遭遇,恐怕都不会好过。
一方面,结婚后在异国,无人可以交流,无人可以依靠,已经是巨大的痛苦。
除此之外,还要不断面临想要拼命写作却无话可写的境况。
当中情形,就像是一个被洪流裹挟的人,无人可以呼救,突然发现还有一个人需要自己去救援。
当一个孩子突然降临时,主角的痛苦和彷徨达到临界点。
我一度担心主角受不住而崩溃。
但她寻求心理治疗,回到故乡,和一个“不俗气”的男孩陷入恋爱,和旧日朋友碰头,过去的时光像最老的树根输送营养,她似乎又找到微明的希望。
最让人动容的是,书里这个怀着“我一定不会改变的”信念的女孩,面临的痛苦似乎就是我们自己的痛苦,是我们被生活改变时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做了我们想做而做不到的坚持。
多少让我们想起自己的希冀。
第二让人动容的是,主角对童年和少年生活的描摹和回忆,带着温暖的色调。
在主角的眼中,“我”是过去的我的一切的组合,我是未来一切的我的起点,现在我就身处在未来之中;世俗眼光中看“我”是叛逆的,然而“我”看世俗却是温暖的。
有人为了显示叛逆而与世界一切为敌,视世俗一切为仇人,但书中主角给了我们一种可能与启示:平和而温暖地看待一切,依然可以坚持内心的那个自我。
以上,或许是从读者的角度写我受到的打动,而从作者和朋友的角度,我感到更为欣喜。
因为用力生活带来的馈赠,终于显示公平;时间没有辜负春树的坚持。
书中时间线和空间来回切换,情节也时常跳动,看的时候我总是想起昆汀·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
也是每个片段和场景都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也是支离破碎的线索却吸引你一直看下去。
这背后我想是因为春树做到了两件事:带着强大情感的文字,和让读者挂念不已的人物。
当阅读最后,所有的线索会自动归类,所有的时间会自动捋直,画面碎片拼合,你眼前会出现这样一个人,像你的朋友:挣扎而倔强、有闪光的眼睛、自由而美。
“我一定不会改变的。
”书中主角这句话,只有八个字,可是一本书似乎都不能写完
这是一个挺非主流的电影,我是指我们常说的那种略带贬义的的那种风格,彩色头发打架逃学甚至神经质的青春里的偶遇和故事,会有关于原生家庭的伤痛和乖乖女爱上小混混的烂俗青春故事,也有绝症跟时间赛跑的设定,前半段的故事甚至让我觉得没什么看头毕竟这样的故事和开端在亚洲国家屡见不鲜。
但我最后还是被触动了,被绝望下的温情和破碎的人们的挣扎的努力吧。
关于女主和她的混混男友的爱情虽然是剧情的主线,但我却觉得没什么好聊的,就挺老套的。
绝症女主一见钟情小混混开始发疯非要跟这个男的一起之类的,私奔又回来这些,剧情上不太有意思,但突出的是他俩跑出去玩那段的画面挺梦幻的,光影和镜头配合起来很有青春的氛围感和美好的感觉,包括两人在家里的一些快乐时光,是拍出了青春初恋的快乐和单纯的。
但我更喜欢父母这条线,崩溃到一直服药还情绪起伏的母亲和既是心理医生又是丈夫的父亲,两个人相爱,共同承受着即将失去孩子的伤痛,同时又要彼此忍受彼此调节彼此折磨。
这两个人是电影的闪光点,从排斥女儿的变化,到崩溃,到接受,到心碎,一对绝望的父母的复杂被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父亲承受不了会在邻居身上寻求一点安慰,母亲消化不了去音乐老师那里找一点寄托。
整个家庭除了经济条件没有压力以外,似乎被压力填满了,也因此对女主的这个和男主在一起的选择也毫不意外,她也需要喘息逃离和刺激,甚至是一种完全偏离轨迹的选择。
电影很多小标题,描述着场景,串联了故事,使逻辑和串联都相对连贯一些,不至于因为散状的剧情讲述而让观众迷茫。
颜色还是很青春很可爱的,极力渲染了纯爱电影应该有的氛围。
结尾做的挺好的,所有人的生日聚会和海边的回忆即使是有点硬的煽情,也成功的戳到了我的心里。
人与人之间的支撑感挺妙的,在绝望之下的欢乐总是向一把沾了麻药的刀子,戳着心窝子,不疼但总是酸酸的。
如此美味佳肴,怎能不狼吞虎咽。
忽听“咯”的一声,伴着如注的鲜血,狗嘴里吐出了一颗象牙,那是我的乳牙。
它陪伴了我八个寒来暑往,帮我征服了多少美食,消灭了多少瓜果,为我的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它光荣退休,该怎样安置呢?
我可不是忘恩负义之人。
踌躇间,脑际闪过一句戏文“质本洁来还洁去”,对,奶奶百听不厌的锡剧《红楼梦》中的句子。
古有“黛玉葬花”,今有“美女葬牙”,千古两绝唱啊。
哥伦布终于发现了新大陆。
水城澳洲固定席位又一部,相较于前几年的严肃议题,这部由澳剧出身的女导演的成品更有澳影那种独有的“care free”和“残忍青春”的气质。故事上是“虐心反套路版《星运里的错》”,分隔式的段落会很难集中几个角色的副线故事。不过土澳演员是宝藏,全因两位出色的青年演员补足遗憾,Eliza Scanlen有Angourie Rice初登场的惊艳,真实、fuck up的女孩信手拈来;Toby Wallace可爱到爆炸,萌化了我的心肝~是这一次圆满的收尾。
如此空洞,却如此冗长
很多荒谬很多真实很多矛盾
odd but sweet何时成了绝症青春片主旋律。当你被“疯了吧”充斥脑海时,马上又会觉得,既然难得活着,这样也挺好。
PYIFF#seriously?
三星半 摄影 音乐 氛围都是一绝 面对离去人的情绪真的很难描述和接受
那片海滩
将沉重的故事拍的温暖而治愈,好喜欢最后海滩那一幕。
配乐好听,喜欢在水边消磨时间的镜头,另外总觉得爱情只有两种形态最迷人,要么戛然而止要么互相毁灭,只有够短暂才行
3.5
喜欢这个调调,难得的好澳片,摩西劈开红海,带来了爱情和希望,开始的莫名其妙,结束的莫名其妙,难道这还不能证明命中注定吗
3星,正经拍的可以。 绝症少女+雅痞男孩=经典生死恋,虽说俗套但是人民大众就是好这口啊。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父母演员也很不错,这片子各方面都完全在线。值得一看,给四星,属于我个人不喜欢言情片,但里面的嬉闹内容还是能引起我的共鸣。哈哈。
斯人不若王子似浪子,也是遇上方知有。
爱与生命。
前半段总觉得父母支线很稀释主线情感,但不那么聚焦反而不那么轻浮,角色不深刻,但至少Eliza Scanlen灵气又有锐气的表演让青少年部分不那么难堪,最后一幕也收得好。
似乎是第一次看纯澳大利亚影片?绝症少女的初恋日记,雀跃萌动而又那么挣扎那么痛。如少女心跳搏灵动,糖果般的缤纷色彩迷幻绚烂绽放,我爱这样的青春片!Milla头顶鲜亮墨绿色假发衬得她靓丽夺目,Toby Wallace演的Moses小哥我看第一眼就喜欢上了!除了性格略痞和吸毒以外,其他明明都很好啊!爱了爱了!❤爱死全片每一首配曲!!!又一次在电影院听到了《沃尔塔瓦河》。沙滩上,一句“替我照顾好Moses”居然顿时把我看得眼泪汪汪,Moses一定会成为他们两夫妻的干儿子吧……TvT
看到最后居然这么悲伤 演的也太好了吧
理解和放手應該是接受心愛的人離去的唯一方法。
爱到尽头,宁滥毋缺
有有趣桥段吧,整体上挺杂的,挺“处女作”的,甚至能一窥导演的私生活趣味。老外还真是喜欢《星运里的错》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