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奥立弗还真幸运,遇到一个真正的好心的绅士,然而还有成千上万个孤儿院里的孩子呢?
同样本性善良也是孤儿出身的南希,命运可真悲惨。
伟大的狄更斯就是用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善良,鞭笞了邪恶,无情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对当权者的腐败也作出了有力的控诉。
在影片1948年的版本中,那个善良的老绅士还就是奥立弗的外公,影片还用了不少细节来确认这一点,在奥立弗被那坏蛋逼上屋顶时,老人在下面大喊他将拿五十英磅奖给把奥立弗救下来的人。
这些,在新的一版中都删去了,老人与奥立弗没有血缘关系;从而,老人的形象更为丰满高大,影片的立意也更明确清晰。
波兰斯基05年底送出的新片,《雾都孤儿》不知道第多少次被搬上银幕。
一遍下来感觉画面很费了一番心思,灰色滤镜制造出一种温润、柔和的感觉,前面有人提过像油画,我基本认同这个观点,与片中雾蒙蒙雨淋淋的伦敦相得益彰。
配乐与情节配合默契,有一点引而不发在一边渗着的感觉,略显压抑。
狄更斯的书没看过,所以相对于原著是忠实还是演绎就没啥想法了。
仅说波兰斯基的这部东西,情节张弛有度,总体来说就是紧凑:没有多余的故事和镜头,两个小时没有犯困的感觉,而且剧中是如此的紧凑以至于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跟在小Oliver后面享受旁观的乐趣;而且故事的时代与我们也是如此的陌生与隔膜,想参与进去也没什么希望,这两点是对标题的解释。
从离开孤儿农场进入一个政府工场开始,镜头跟随小Oliver,展开他的经历与故事。
在孤儿院与镇子上的悲惨遭遇,促使抑或说逼迫小Oliver离开,偶然间看到路上的标牌提示了后面的故事会发生在伦敦,好心婆婆家里的一段剧情让我以为Oliver会选择留下,开始一段平静的生活,结果早上的时候Oliver说:“I'll go London”然后头也不回的上路了。
在街角露宿的Oliver遇到滑头,顺理成章的进入扒手组织,在初次进入贼窝的时候表现出礼貌和修养不知是出于惊恐还是本能。
受财奴一样的金斯看起来古怪得可爱而没有恶意,南希也是善良的贼,一帮小贼也只是混混而无害的。
第一次参与偷窃行为就被发现,可怜的Oliver居然被半条街的人群追赶,直到被一个孩子像十足的老头放倒,充满戏剧性的还有法官角色,机缘巧合中命运之神再次眷顾小Oliver,在老绅士家的表现验证了我的猜测:Oliver血液中充满坚定的善良与清白。
同样是巧合,Oliver带着老绅士的5个英镑再次落入贼窝,然后又被裹挟着到老绅士家里偷盗。
南希的通风报信引来杀身之祸,一方面推进了剧情向引来警察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加深渲染了比尔的恶毒,比尔的情节是一个简单的恶有恶报,最终的被自己勒死照应了前面众人拿绞刑吓唬Oliver。
Oliver最终回到老绅士的保护伞下,完成剧中的冒险。
几个有意思的片断:Oliver被半条街的人追赶、从老绅士家出来去书店的路上被贼帮两人捉住当街训斥有很多人帮腔,感觉英国人都自以为很有正义感、古道热肠,别管是对是错冲上去再说,有一种强烈的凑热闹的热情。
这种热情还出现在一大片人跑来跑去抓比尔,那一大票人里没几个警察。
快结束的时候Oliver去监狱探金斯,求金斯和自己一起忏悔,透露了西片一贯的基督教意识,从监狱出来路过刑场,几个人在准备绞架,似乎暗示金斯要被绞死,不知道是不是和比尔的被自己绞死有关。
另外片头片尾的手绘画面很有感觉,尤其是出现在一部名著改编电影中。
这个推荐是给原著的最近看了一些和名著相关的欧洲电影,像战争与和平,成为简奥斯汀,以及这部雾都孤儿。
直到看到这部,才发现看电影时的心情确实是与众不同的,一是因为本身很少接触欧洲上层社会的一些生活,于是在看电影时更多的精力用来理解这些新鲜的生活。
二是虽然没有大多数完整的读过这些名著,却也这边听些那里听点,剧情也没有悬念。
看完电影,再看些优秀的影评,发现这样的电影思想和知识上的升华是一半一半的。
看电影的目的便又多了一个,就是能去颇有兴趣的读书,因为总是发现,书还是最有味道的。
关于电影要说的,是一种错位的古朴的味道。
表演的到位让我觉得这是一部老片子,可是翻看年代,却是这几年的。
能翻拍出这样的味道,也不错了。
不过,就我自己来说,实在是不想看悲伤的片子了。
如何能够保证我们不受死亡的威胁,生活对我们步步紧逼,有的人死去,有的人继续活着……如果不是他那适合给死去的儿童送葬的忧郁神情与那暗青色的背景吸引了我,我想我很难看到这样一部名著改编的电影。
我亲近那浓郁的暗青色,亲近那经历过数百年,仍然棱角分明的建筑,最古老最贫困的木头房子里,也给我一种相隔不远的当代感。
于是,也许是我们移植了西方一脉相传的文明,用钢铁代替金银,用塑料代替木头,用西装和休闲服代替峨冠博带,衣袂飘飘。
也许正因为它“身出名门”,才往往被人们束之高阁,或者以为所谓名著都是路边上的东西,谁都见得到,却又谁都会轻视于多去了解它,而被周围的人认为是不读名著,因为它们早就被人暗地里读完了;人们觉得名著属于附着品、奢侈品,一个象征着人基本学问的极少让人去擦拭的花瓶。
电影《雾都孤儿》,它深刻地呈现着社会底层世态人生,骗子、小偷、妓女、强盗……恶狗,他们如何穿梭在绅士中间,如何不事生产地活着,而且尽量做到不打扰市井的生活,让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戴高帽子的先生和穿摆裙的夫人们在铺着褐色石板的街上擦身而过,眉目传情。
现实主义的真相感同时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在场感。
最高的荣誉仍然以现实为主题,最佳的点评是将作品从生活中拉到生活里,摈弃技术、手法、演绎、记忆。
《雾都孤儿》说的是伦敦旧事,已经多少代了,但从伦敦那狭窄的街道里穿梭的黑色老鼠,下雨天飞起的坑坑洼洼的泥水,我仿佛看到一个现代人正在等待着交易毒品,我仿佛看到另一个我正挎着书包,穿着套鞋,深一脚浅一脚地探着同往小学的路。
而正在伦敦那些灰暗而狭窄的街道里,一个小孩子正领着另一个孩子在其中自如地穿过,他们避过一伙伙为一点芝麻小事打架的人,或是一伙小混混抢劫一个妇女中老年人;如果我们再眨一下眼,又能够看见一个孩子被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领着的一帮孩子追赶,那个孩子最终被堵在一个角落,像一只老鼠一样被拎了起来,他甚至都不挣扎了,像一只死了的老鼠,只等着人们对它没兴趣了,就将它的尸体丢掉。
在故事里,那帮孩子都是被一个老头驯化出来的小偷,他们偷中世纪英国绅士的手绢,偷钱包,运气好了,他们还能够偷到项链、镶嵌着宝石的怀表,饿了的时候,他们能够毫不费力地偷来面包……他们都比他大,小点的孩子只需要一些吃的,可以在街上四处转转,大点的孩子知道私藏点硬币了,但是他们都还没有到对女人感兴趣的年龄。
老头是他们所有人的老师,甚至连妓女也不例外。
老头指挥着他们,成为他们的父亲,收藏他们的珠宝。
那两个年轻的女人,我之所以一开始就觉得她们是妓女,是因为除此之外,我想不出两个无家庭无职业因此过了小偷手脚灵便的年龄却又身体丰满了,她们要活着,还能做什么。
这正像《悲惨世界》里那个将自己孩子寄养给别人的未婚母亲,即使她一直希望用自己的双手,靠劳动挣钱,养活她的孩子,她没有拄文明杖的绅士丈夫,也没有会做面包的穷酸男人,她终于还是做了妓女。
然而,正和我们所想的背弃而又暗合:妓女也是善良的,她们至少不忍心伤一个孩子,不想让那些孤儿组成的小偷堆里又增加一个长相忧郁而让人疼爱的孤儿——这个孤儿是从另一个魔抓中逃了出来,头了七天走到伦敦来的,他哪里知道伦敦这个满城都被想象成全是绅士夫人的地方竟然在他到来不久,就给他一个更加阴暗的囚笼。
其中一个人说: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小偷,就连那条狗也是,它更凶恶,即使到死,也不会失口像人一样供出一个同犯来。
狗是不会招供和出卖人的,因此,跟踪一条狗的行踪应该也就没有任何意义,然而,正是这条亲眼目睹了一个强盗用棍子打死了一个告密的妓女的狗,它领着警察害死了它的主人。
老头活了下来,孩子们可能被遣散了。
老头在监狱里发疯了,他抱着孩子,孩子却说——我不怕他。
孩子说——你对我很好。
孩子有什么罪孽?
他早就没有了父母,受人欺凌;他被带进了小偷窝,高兴地学会了从别人的口袋里悄悄地拎出手绢来;他被追得四处逃窜;他穿上干净体面的衣服,坐在树下读书。
孩子有什么错?
他为什么走七天的路来到伦敦?
幸好,故事中没有讲到他的死,虽然死是最后的结局。
这是一个正剧,不是一个悲剧。
落野 2007.3.18.凌晨
今天看了著名导演波兰斯基2005年拍摄的电影《雾都孤儿》。
观影后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波兰斯基的另一部影片——《德伯家的苔丝》。
两部电影都是文学名著改编,讲的都是英国发生的故事,两部电影的结构与摄影有许多的共同点,而且都可以清楚让人感受到,波兰斯基特有的一种悲悯的气息,从他的影片,可以看出对社会最底层的人生的深刻理解与同情。
影片直接从Oliver Twist九岁时说起,因为这个年龄是孤儿院的孩子们进入workhouse开始工作的年龄。
在workhouse,Oliver被饥饿的童工们抽中,去向大人们要求更多的吃的,结果是被workhouse赶出,并险些被卖给扫烟囱的;慈善的棺材店的老板Sowerberry先生留下了Oliver,在这里他不用再为食物发愁,但Sowerberry太太及一起工作的稍微年长一点的孩子却看他不顺眼,Oliver只得再次逃亡,逃向伦敦。
初到伦敦的Oliver即被带入了一个盗窃团伙,偶然的机会,喜爱读书的绅士Brownlow先生想要收养Oliver,但那伙人却并不想就此放过他。
波兰斯基的可贵不仅在于他讲述孤儿Oliver的遭遇,更在于他以Oliver为线索,生动刻画了一群底层伦敦人的人生。
Fagin,小偷的首领,贪婪、猥琐的老头,靠教唆一帮小孩偷东西为生,妄想着靠着孩子们偷来的财富度过余生;Nancy,由Fagin养大,幼年当小偷,长大后嫁给Bill,依然干着罪恶的勾当,Fagin一伙能够将Oliver从Brownlow先生那里掳回,就有她的功劳;Dodger,聪明的具有领袖气质的未成年小偷,在伦敦的大街上发现了饿得奄奄一息的Oliver,将他带入Fagin的团伙;Bill,Nancy的丈夫,则是个连Fagin也惧怕的恶徒。
这里没有好人,但偶尔也会有人性的闪光。
Fagin,对Oliver一直都有种怜爱,他给初到伦敦的Oliver提供食物与住处,导演也将其设定为一个略显滑稽甚至可怜的驼背老头形象;Nancy,有着女性本性的善良,并不愿意从事盗窃或其它的罪恶,想要通过拯救Oliver而拯救自己,虽然从来不认可Bill的行为,但对自己的丈夫仍有时充满柔情;Dodger,在大街上发现了Oliver,在与Bill的对抗中让人看到了孩子的柔弱和勇气;Bill,在询问妻子的尸体是否有人掩埋时流露出了一点点的人性。
这是一帮没有前途的人,不管是彻底的恶徒还是人性尚存,他们都做了恶,他们就像伦敦背街上的老鼠,数量众多,散发着难闻的恶臭,传播着细菌和病毒,偶尔有人性的闪光,但随即就淹没在无数的恶行之中。
Oliver就沦落在这样的生活之中,在workhouse难以生存,在棺材店老板那里无法生存,来到伦敦,生活仍没有多少光明。
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任何一点温暖都值得纪念,所以在影片的最后他会去看望监狱里的Fagin,拥抱他,就像一个亲人。
Oliver的幸运在于他被Brownlow先生解救,最终逃离了底层的生活,会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但其他人呢?
他们对于生活休想抱有任何希望。
恶徒Bill自己绞死了自己,善良的Nancy赔上了性命,Fagin任何情况下都得不到善终,如果不是最后被处以绞刑,迟早也会死在Dodger手上;年少时善良犹存的Dodger长大后不是小偷头领就是恶徒一名。
但那就是Oliver童年时的同类,因此他的脸上,始终带着挥不去的忧伤。
德伯家的苔丝,贵族的姓氏下的穷人的女儿,娇美的容颜只能让她成为富人的情妇;辛勤的劳动只能让全家人在父亲去世后睡在大街上;而那个叫做天使(Angel)的男人,他的爱情仍不能使他原谅她的过去,在婚后弃她于不顾,多年后归来的他,带给她的更不是拯救而是劫难,对无望幸福的向往,使她最后杀人,走向绞刑架。
苔丝也是一朵在灰尘里盛开的花朵,美貌、勤劳与爱情都未能使她脱离悲剧的命运。
波兰斯基用素描一般的电影语言对底层人的人生进行描绘,在灰尘中刻画纯洁,在沼泽里寻找芬芳,没有简单的贬低及谴责,不着痕迹地表现底层人生活的荒谬与无望,及他们身上的人性的善与恶,对他们的命运表达出深沉的悲悯之情。
黑暗的夜空中或许可以看到闪闪的星星,但夜晚注定没有太阳,如果月亮也失去踪迹,仅凭点点星光,如何看清前行的道路。
底层的人生是一片没有边际的沼泽,散发着难闻的气息,暗藏着数不清的危险,偶尔出现人性的光芒也会被淹没的无踪无际,在那里,逃出生天的希望比天空的星光还要暗淡。
十岁的奥利弗是个可怜的孤儿,在教会被欺负,到棺材铺当学徒也被打,最后偷偷离开了棺材铺,徒步七天走到了伦敦,遇到了机灵鬼,带他回到了费金老头那里(一个偷窃小团队,以一群小伙子为主),然后在一次偷窃中遇书店老板为他证明清白这部电影的色调很有意思,到书店老板那里都是有色彩的暖色调(可能代表正义),一旦到了其他具有贬义的场景,色调通常以黑白为主,主要体现就是雾,黑夜,所以有很多点灯的镜头(可能代表邪恶)书店老板是好人,如果奥利弗一开始遇到的好人就是书店老板就好了,也不用吃那么多苦了,在书店老板那里,穿戴贵气,有自己的房间,还有肉吃,还有书读,书店老板和太太也很喜欢他,他长大以后一定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费金这个人很矛盾,怎么说呢...他很关心奥利弗,但是也派他去做偷窃之事(以偷窃谋生),但是他毕竟在奥利弗初次来伦敦时给他吃住的恩人,教他谋生本领(偷窃),还在奥利弗受重伤之后为他敷药,也没有打过他,饿过他,这点还是挺好的,而且在将死之时,要把自己的全部家当(偷来的)都给他...而奥利弗在他临终前也去看了他,我想这孩子应该对费金有一定的感恩。
但是说到奥利弗,总是觉得这孩子脑子不怎么灵活,没有主观能动性,别人让他干嘛就干嘛,也不懂得反抗。
例如在被要挟进去书店老板家偷窃时,其实进去之后应该有机会藏起来,比如楼梯下,然后大喊救命。
毕竟距离门口那么近,不开又怎样,一溜烟藏到楼梯下,枪也打不道,这样就不会受伤了,可能还能就此解脱。
还有就是比尔在被警察追杀途中,一拉就跟着走,完全不抵抗,有很多机会可以逃掉的,房顶上、中空走廊等地方,稍微踢比尔一脚不就自救成功了吗,而且这算自卫。
整体看下来,人物还是缺少一点魅力。
南希是奥利弗真正的救命恩人,把命都搭出去了。
是她告诉了书店老板实情,让书店老板去报警。
如果她没有做这一步,也不会被比尔打死。
但是正是她这勇敢的告密,奥利弗脱离了苦海,过上了好日子。
她的动机是什么,我猜可能是在奥利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前面有过对费金让她从小偷窃的抱怨,她看到了奥利弗的另一种人生(书店老板一家是真的对他好),而她不愿像费金一样毁掉另一个孩子的人生。
狄更斯是一个人道主义的作家,但相对于雨果的疾风暴雨式的抨击社会黑暗和巴尔扎克无情讽刺人情冷暖的笔法,我总觉得狄更斯的文字相对要温和得多。
影片中的费金算是一个很另类的坏人了,他收留了无家可归的奥列佛,不管他的初衷是什么,至少,相对于奥列佛以前在孤儿收容所和棺材铺里遇到的那些人,费金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可以栖身的地方,在这里,奥列佛吃到了他人生中第一根热腾腾、油汪汪的大香肠。
奥列佛给费金惹来麻烦无数,费金却从未真正打过奥列佛一次。
他是个坏人,却让人无法真正恨他。
费金要被吊死了,奥列佛去探监,相信看到这里,有很多观众感到的不是恶有恶报的快感,而是在奥列佛与费金抱头痛哭的时候暗暗心疼这个可爱又可恨的老头儿。
南希的出身影片中没有提及,我们看到的只有她的挣扎。
她爱自己的男友,无论他做了什么都痴痴等他回来。
她爱那些孩子,当比尔杀死她后,一向阳奉阴违的机灵鬼不要命地扑上去,也不管自己挨了多少巴掌,只在乎的是尽可能地为南希讨回公道。
她爱奥列佛,可以不顾暴露自己身份的危险,去联系布朗罗先生。
她痛恨将自己带入邪道的费金,却无法从中脱身,只好痛苦地过了这么多年,当她看到连偷窃为何物都不知的奥列佛,她就像是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她太想保护这份纯真了。
这就是狄更斯对这个社会的批判,他无情地揭露和鞭挞社会中的那些丑恶,却不由自主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与真正的现实主义其实是并不相符的,狄更斯在这部作品中创造了无数的巧合,让奥列佛一步步走回属于他的中产阶级的生活中去。
他想让读者们相信,无论这个社会到底有多么黑暗,无论坏人有多少,黑暗终究会散去,坏人终究会受惩或改正,基督的博爱终究会根植在每个人心里,让这个世界回归到它本来的清明的模样。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在72岁那年导了已被数百次搬上舞台的古典名剧《雾都孤儿》,导演用独特的电影语言来诠释这一世界电影的永恒主题——我们如谜一般的童年经历,就似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在他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里所描绘的半自传的人生经历一样,我们今天可能有自己一成不变的家庭生活和工作事业,但是每个人,都或许对自己的童年有一种近似梦幻的诠释,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色彩丰富的童年幻想,当然,我们的童年没有奥利弗推斯特那般的艰苦晦涩,那般的传奇冒险,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或许有个不为人知,在我们成年以后很少提及的童年经历,罗曼波兰斯基用特定的电影语言,特定的历史背景,特定的出场人物,圆了我们每个人童年冒险多怆的梦幻之旅。
波兰斯基曾说过:“我喜欢电影中的阴影,但生命中的阴影则不然。
”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着重于探讨人类孤独心境和面对大的社会环境的挣扎和无奈,一个9岁的孩子要面对社会强加给他的各种近似及至的生活压力和道德两难,即使我们今天身经百战的成年人都不一定能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中悠然自若,游离于道德底线和金钱、虚荣、社会的责难之间。
我们很多人,为了所谓的社会底线,迷失了自我,生活在痛苦的边缘,心灵好象一个被打散了的蛋黄,没有寄托。
电影的开头从狄更斯小说的老式版画插图里走出,电影的场景、布局、人物的定位很英国,既有英国式的古板,又有英国式的绅士风度,奥利弗推斯特的恐惧的寄贫院经历,吃的肥头大耳的寄贫院理事会的老爷们,居高临下的教训可怜的小奥利弗,“孩子,你怎么了,脸都吓白了。
”在寄贫院的监士计划将奥利弗托付给可怕的打扫烟筒的黑衣人时,寄贫院的理事老爷同情的问奥利弗,“你们对他好点,他急需关爱。
”理事老态龙钟的滑稽样子,英国式的古旧礼服,文明杖,高沿儿帽子,外边彬彬有礼,实则对社会的贫富等级制刻骨铭心的深刻认同,将一副如同英国19世纪的世态炎凉展现给了观众,让观众感受一种可鄙的优雅和世俗。
小奥利弗出现在伦敦郊外的金黄色麦田,出现在棺材铺老板妻子统治下的残忍店铺,出现在伦敦喧嚣的市井街头,出现在善良绅士的别墅,出现在神经质的治安官统治下的法庭,小奥利弗在波兰斯基的带领下游历了伦敦的人世百态,小奥利弗象征我们每个人的那个童年曲折冒险的天性,或者潜伏在我们已经麻木的心灵里的那份童真,电影的那些恶人、善人、小人、忠实于社会等级制度的奴仆老爷,象征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可鄙的传统观念,那些人们在金钱、权利、欲望获得满足后的小人得志,那些处处擎肘的懦弱和内心的踌躇。
说来也算是狄更斯的粉丝,但这部OT却是无论如何我活到现在一个字都没读过的名著之一。
罗曼 波兰斯基本人血腥而神秘的人生经历要比他的作品更能引起我的兴趣。
居然能把脸长得非常具有喜感的布落迪导成一个脸上刻有“二战”两个大字的悲苦钢琴家,也实在可以算大师了。
于是我无论如何把Oliver Twist在不同的时间段里看完了。
可怜了波兰斯基的小儿子。
他老爸以70多岁的高龄突发奇想要为孩子们拍一部电影。
于是他辛辛苦苦捣持出了一部有可能是史上除了《三毛流浪记》之外最为悲苦的儿童电影了。
因为他一丝不苟的还原了狄更斯笔下那个阴暗潮湿,污水遍地,治安混论的下层伦敦市井,太一丝不苟以至于精心挑选出来的一脸清秀的Oliver Twist简直不能让人相信有生存下去的能力。
多带一笔说道这个小演员。
是了不得的。
多数时候用沉默的方式来演戏,让我想到了太阳帝国里的Christian Bale那种委屈而又顽强的生存状态。
对于恶劣的外部压力,大多用逆来顺受的态度承受。
可是那闪闪发光的本性让人忍不住要赞叹这水晶一般剔透的孩子。
Ben Kinsley临刑前的号哭十分震撼。
除此之外大多数时间,我被Ovlier Twist安静而委屈得不得了的“Yes,sir”一次次的打动着。
全片不超过三个有太阳光线的场景,这是一部为儿童而拍的电影,可绝不是一部儿童电影。
波兰斯基就是个老中医,无论给什么方子,开出来总是绵长绵长的,苦死人的汤剂。
只不过这次,他又加了个朝阳下幸福在望的结尾,让人好歹松口气。
这是一部拍给孩子们看的电影——罗曼.波兰斯基自己对《雾都孤儿》的定位,因此不难理解,波兰斯基对狄更斯原著大刀阔斧的删减,极力使原来“恶”的分量降低,代之以微弱的“善”。
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费金团伙上,波兰斯基抓住了书中每一个角色身上可能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使得这个犯罪团伙在罪恶之外多了几分人性色彩与趣味。
首先,费金这个匪首,唯利是图中多了几分滑稽的琐碎。
参见费金数钱一幕,台词以及神态尽显一个守财奴略带可爱、偏执的猥琐状,而原书此处费金口中的阴谋、算计则被剔除。
因此,波兰斯基镜头中的费金只能算作猥琐的作奸犯科者,而非十恶不赦,正如他与奥利弗的关系,不残忍亦不仁慈,却在威逼利诱的碎碎念中映射着某种暧昧的温暖。
其手下如托比.克拉斯基不入流的时髦感及不合时宜的幽默,“溜得快”自以为是的成熟,甚至赛克斯那只恶狗无条件的忠诚,都被波兰斯基敏感地捕捉到,使费金团伙在罪恶中仍不失如马戏团般无伤大雅的欢腾感。
出于前面提到的原因,以及要将全书几百页的内容压缩在一场电影的约摸两小时内,波兰斯基主要选取了以奥利弗视角出发的情节,并完全除掉奥利弗出身这一点,使影片结构大大简化,成为一部单纯的孤儿历险记,宣扬人性善良的可贵。
情节的大幅度删减,使影片某些地方的说服力略显欠缺,同时也使影片担负的内涵较之原书大大减少。
但考虑到波兰斯基的本意,针对儿童片,以上的问题可以说并不构成太大问题。
最大的问题可能还在奥利弗.退斯特的扮演者——小演员Barney Clark身上。
这孩子的长相完全胜任奥利弗的清秀漂亮,演技在简单的情节中也说得过去。
但他的眼神远没有奥利弗的敏感与懂事,换句话说,这孩子缺乏奥利弗身上的苦难感,无法激起观者应有的怜爱之情。
另外,作为一部宣扬“善”的电影,不应忽视原书中奥利弗自身的善良对周围人的影响与震撼,可惜的是,Barney Clark同样欠缺奥利弗这种“逼人”的善良与纯洁的气质,不能不说是全片最大的遗憾。
不知算不算先入为主,看书的时候我是揣着Freddie Highmore(《寻找梦幻岛》、《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形象比画奥利弗的,换成这个孩子,似乎更能“刺激”观众。
在波兰斯基所有的作品中,《雾都孤儿》无疑是承载着最浅显意义的一部。
但他作为电影大师的手笔,还是深刻植根与全片中,体现在对书中场景氛围惊人的一致上。
十九世纪伦敦街市略显昏黄的繁荣,穷街陋巷里呈墨绿色的破败腐烂,唯一接近真实的色调出现在奥利弗逃离的途中与布朗洛家里,构成波兰斯基最大的隐喻,关于一个孩子若隐若现的希望。
波兰斯基试图借电影,传达狄更斯笔下美好的意愿,将这部家喻户晓的名著,再一次推向世人视野之内。
反过来讲,也是狄更斯的这部小说,让《雾都孤儿》电影版在波兰斯基的标志下格外平易近人,也等于让波兰斯基被更多不那么深刻的影迷接受。
所以,这实际可看作,两位大师隔着两个世纪的时光,对彼此的普及。
好难看的名著改编啊,实在看不下去了……
名著还是比较给力的
小孩选得好可惜没发挥空间,显现不出其值得大家赞赏和同情的地方,除了其可怜的面孔。倒是配角都很好!
好做作的感觉。。。而且好平淡。。奥利弗一点都不机智。。最后那段被挟持纯粹是打酱油。。。全篇都是看着其他人在演戏。
波兰斯基始终是我的最爱,偏爱他影片的色彩和氛围,只是翻拍名著始终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奥利弗和费金的友谊让人感动。
大卫科波菲尔名著。波兰斯基翻拍古典片子真有一手。小男孩挑的好。
我好像不是很喜欢狄更斯的这部作品......不过这部电影拍得画面还是很棒的~
中规中矩
人性的展现,即使没看过原著,也能深切感受到狄更斯的伟大
《雾都孤儿》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小说,但我觉得目前没有一部同名电影拍得像原著一样好。从拍摄水准来看,1968年夺得奥斯卡的版本是最出色的,但那个是音乐剧,剧情不忠于原著
亲娘七舅老爷,演费金的居然是本金斯利啊。狄更斯原著,故事本身就好。制作精良,镜头优美。
觉得还不错
还是小说好看
相当平庸的版本,人物刻画毫无特色,不如看07年BBC迷你剧。
我只能說,中文配音很搞笑
比较真实的重现了原著,社会环境拍得较好,但是剧情稍差。(这点不怪波兰斯基,纯粹是狄更斯的作品本身欠精彩)
Barney的相貌倒是很捕获人心,报童帽、精致的大衣,忧郁的气质。据说Oiver身上的破烂衣服其实是价值10万欧元的古董。……但演技,真的,稀巴烂。电影可取的地方,就在于它集中了大部分十分有趣而且非常好听的口音,我听出了Cockney Accent、Scottish Accent还有最正宗的RP。拿来学英语倒是不错。
并不觉得好,为什么会那么高的分,波兰斯基?
太平淡了。BUT波兰斯基的画面感真好。
最惹人怜爱的雾都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