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有听说过《蝴蝶效应》这部电影,但一直都以为是讲科学的,没有看。
差点就错过了这部那么好的片子。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很棒,看完后,一个人,好久都没能从片中做出来。
主人公有着一种家族遗传性的“疾病”,可以说是一种不幸吧,但这种看似无休无止的不幸终因时代的进步,可以用影像记录下婴儿降生的过程而宣告结束,纵然这个生命没有胎死腹中,料想在他长大成人之后,在得知自己的这种能力后,也只有被关进疯人院或者自我了断两条路可走。
或许不在这个尘世露面,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结局,但,即便这样,仍要有一个母亲为他的早早离去而痛苦不堪。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得到了可以扭转历史的能力,等待他的要么是历史的灾难,要么是自己的悲剧。
这让我想起了《返老还童》这部电影。
人没有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必将会不幸。
影片既将结束的时候,又回到了影片的开端:埃文跑进他的医生的办公室(此次改变历史的结果让他的日记不复存在),想通过家庭电影的画面最后一次改变历史。
在这里,导演一共安排了四个结尾。
这个是导演版的结局: 生命开端时:埃文看到的家庭电影是埃文的母亲即将产下埃文,进入历史的埃文决定自己结束这一切,他用双手掐住了脐带,结束了自己刚要开始的生命,现实的生活中没有埃文,凯莉跟汤米被离婚后的一母亲监护,远离了那个BT父亲,自然也就没有了雷管事件。
其实这个导演版结局才是原本剧本的最终结局,它使为爱而牺牲的主题更显崇高和伟大,而且更为凄美感人。
但后来由于新线公司担心这个惊世骇俗的结局里情节和画面会引起部分公众和舆论的不安,因此最后公映时被改为现时剧场版的那个。
剧场版的结局:各自成长、各走各的人生路,是埃文看到的家庭电影是第一次认识凯莉的聚会,回到从前的埃文骂了凯莉,他与凯莉没有成为好朋友,凯莉跟汤米的监护权也由母亲得到。
工作后的埃文在街上偶遇凯莉,但却没有相认。
另两个结局也是按剧场版的结局设定的,《蝴蝶效应》剧场版的另外一个结局: 尾随(55秒),埃文遇到凯利后,返身去追凯利。
《蝴蝶效应》剧场版弃用的大团圆结局:结识(53秒),是两个人相认。
我只看到了导演剪辑的结局,其他的copy过来的,我没有看过。
但是我觉得还是导演版的结局比较好,我看完之后让我若有所失,而其他结局很平淡了。
正如上所说,这个结局才使为爱牺牲的主题更显得崇高伟大。
更有震撼力。
《蝴蝶效应》的主人公Evan从小表现出异常的失忆、杀人倾向等,并因为种种原因犯下许多不堪回首的错误。
在一次偶然事件中他通过阅读自己童年时期所写的日记从而回到了日记中的场景,他试图通过改变当时的情境来弥补这些过错,然而每次的改变都酿成了更为可怕的结局。
在一次次的“穿越”当中,Evan终于意识到所有的改变都会引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蝴蝶效应”,所有悲剧的导火索都是自己,所以最后他选择在母亲的子宫中自杀,阻止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也阻止了这所有的悲剧。
借鉴,不妥私信删。
这部电影有着最精妙的一个构思。
而这个构思最精妙的设想是: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悔的机会。
没有任何人会对自己的人生完全满意。
所以,这部电影的最基础的设置,关于重来一次甚至多次的假想将给我们带来许多虚妄的幻想和无穷尽的渴望。
如果可能的话,我不去犯那样的错误,也许,我的人生会不会变得更美好一些呢。
就在这样的假设下,我们可以像男主角埃文一样面对着一个可选择的人生,而如果真的可以这样的话,一切又将变得如何呢。
这种虚构的妄想仅仅只能停留在幻想里而已,或者停留在电影里。
而这部电影将告诉我们的是,其实,就算真的有一个这样的机会的话,一切,也许并不如同我们所想像的那样美好。
这部电影的剧情设置锁定在现在,而所能改变的是过去的某些对于人生来说很重要的一些集结点上。
改变的方式通过埃文记忆里对于那些点上已经丧失了的记忆;读着自己童年时代所写的那些日记,然后再回过头来回忆,以自己所希望的方式组建起那些点上的记忆,之后的记忆会因为这个点上的改变而全部重建。
从集结点上到现在的发展历程被省略,直接从那个点上跳回到现在。
于是我们在电影里所看到的,就有如佛家所说的因果,只是佛家必须经过轮回几世的因果却在埃文的这一世里全部发生了。
假设人的一生发展的过程是一条连贯的直线的话,此因则彼果,环环相扣。
得到的结论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生。
可是如果我们去改变之前的某个点上已经发生的事情,那么因为这个点而改变了的人生会因为连锁反应而改变后面的许多点,更多的被改变的点,点点相扣将被改写的将是一整段的人生。
也因此,整个人生将变得彻底不同。
这也是混沌理论在这部电影里最基础的根本。
连锁性的蝴蝶效应和现实与过去不停地跳跃轮回。
环环相扣又不可逆转的征途,就这样在这部电影里展开了。
在电影里可以有无限多的可能性。
可是把所有这些可能性都映射到现实和人生里去,电影依旧必须遵循现实发展应有的规律来发展剧情,这样才能让电影的剧情那无数的可能性变得让人信服。
这部电影所略过的种种是所有那些可能性被更改了之后其漫长的发展历程。
于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埃文改变了那种种的可能性之后最直接的结果。
因果循环,此因则彼果,彼因则此果。
面对一个有着无限可能性的人生,如何去选择呢。
之后的人生以及之前已经变成历史的人生。
抱着无限美好的愿望去修正自己的人生以及身边所有的人跟着也将变得更美好的人生。
我们的所有过错都将被修正过来,可是这样的结果到底是更好呢,或者并不那么美好呢。
小学的一年寒假,很冷。
期末考。
家里依旧只有我一个人,洗澡时发现肩上冒出发痒的痘。
妈妈回来后给她看,她说喝点水吧。
第二天她仍是出差了,而我发烧在家,给三四个同学打电话要他们帮忙请假。
于是五年级第一学期的数学上老师写,未考。
送到医院时老医生不满地说,怎么这么严重?
像妈妈一样的护士长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严重的水痘,一边把针扎进左手皮下。
现在它变成了一颗咖啡色的小痣,底下是盘旋交错的青色静脉。
扎的针现在还记得,叫做莪术油。
从此在眉心留下一块疤。
当初我不以为意,直到初中后,有那么一段时间里我天天都用VE胶丸涂在那一小块皮肤上,渴望它长回来。
然后我放弃了。
才明白有许多事情,就像那空缺的失去的时光,永远无法弥补。
——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是不是一切都会好转起来?
仔细地检验自己的生命与心路历程,就如同抚摩身上的每一寸伤痕。
是它们构成了完整的人生。
又有谁能说,未来的未知不是一种凶险和恶意?
我们只是不愿那样想罢了。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平行宇宙理论——每当你作出一个选择时,世界就在这个点分化了。
然后选择A跟选择B的世界,就如同伸长的枝桠,各自葱茏向不同的方向。
于是就忍不住猜测,如果当初我们选择了苹果而不是梨,选择了北大而不是清华,选择了工作而不是考研,选择了分手而不是继续……世界又会如何?
我们永远无从得知,你的“影子”在哪里,过着如何的不同的生活。
然而又有谁能够保证,那交错盘旋的路,不会通往同一个终点?
Evan在逃,逃他的宿命,命里的故事悲喜交加。
在每一个世界里,她都不同。
她从自杀的女服务生,到失望的女朋友,到颓靡愤世的妓女,到Lanny的女朋友,再到陌生人。
每一个世界里他们的宿命都交错,直到他放弃了最后的那根稻草,它压在他承载不动的结局。
当他们在喧闹的城市擦肩而过,她回头,他再回头。
彼此都没有看见碰撞的目光,就在命运的河流中刻意地选择了不相遇。
是的,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每一个深陷其中的人都曾愤而感叹,如果我不曾遇见你多好。
然而不是你又如何呢——总有那么一个人纠缠在你的生命里不见尽头。
人生若只如初见,也许我们可以把故事的结局编得更完美一些。
电影《蝴蝶效应》是一部用生命本质和哲学来说事儿的电影。
回想我自己也有很多这种一念之差的细微片段改变了整个生命的片段,命运象无可挽回的无轨飞车,变化莫测到了离谱的份儿上。
在某个时间点,某个场所,遇到的某个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小小细节,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会牵引整个命运之途,走向不可思议的方向。
在以往的生活经验里,细节会暗示整个事情发展的方向,不是“细节决定成败”,而是那些开启性的小细节,带着信息量的小表情,造就了一切生活的可能性。
事实也确实印证了一些自我感觉式的预测,象是解算术题和智力游戏。
人的生命总是由这样一些微小的因素来决定,我们因为感觉它的神秘,所以称之为不可抗拒的命运。
每一次莫明的清晰的记忆,无原由坚持的决定,造就了现在的状况。
我们应该更加相信自己的选择,最少,即使错了,也不会后悔和抱怨,因为那是曾经认真的选择,自己也愿意承受所有的结果。
生存于斯世,人人都在期待一个短暂但完满的生命旅程。
幸福成为人最现实意义上追寻的终极,无论它是快乐、健康、亦或是灵魂的信仰。
然而这可能吗?
幸福可能在同一时间指向所有人吗?
人可能穿越一切生命的危险的细节、偶然的灾祸抵达一个完美的结局吗?
人可能以假设、遗忘、轮回的方式赦免自身并拯救他人吗?
有些人的童年是不堪回首的,尽管当时的情景已经渐渐模糊,可是那一块多雨的低压云层一直积压在视线的某一个角落,触景伤情,或者夜半惊悸。
《蝴蝶效应》中,男主角埃文为此回到了过去,通过那些日记上颤抖的文字,埃文进入了自己的童年。
以成年的心智来企图改变童年的磨难。
埃文因此对自己的生命进行了五次篡改,于是,我们看到了五种人生的结局。
当然,随之改变的不只是他,还有他儿时的玩伴凯丽,汤米,兰尼以及他心爱的妈妈。
埃文的人生是一块质地柔软的橡皮擦,不满意的错处可以随性涂改,直到字迹迷乱,纸张破烂。
埃文在人生的剧本中穿梭忙碌。
也许有人认为拥有这种能力的埃文是幸福的。
但是,生命自有它的安排。
总有人幸福,也有人为幸福付出代价,不管是埃文还是他的朋友,生命的结果总不能完美。
埃文没有放弃,直到最后,发现了迷题的答案。
埃文找到了唯一的办法:使自己的生命结束在开始之前,使自己不曾来过这个世界。
他牺牲了自己为了保全他爱的人的生活。
生命循环无终,千变万化。
但是所谓完美的生活,却只能存在于某个午后阳光下的清晰梦境中。
何必再诘问生命。
往事已无法追悔。
但明天,却总是在等待着我们。
就在振翅而飞的那一瞬间,我们下定了决心去面对上帝赐予的每一场苦难,还有美丽。
很偶然地看到一个关于电影《The 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应》)的帖子,介绍影片有几个版本的不同结局,很有些意味;重新勾起了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触。
It has been said that something as small as the flutter of a butterfly’s wing can ultimately cause a typhoon halfway around the world. -Chaos Theory这是混沌理论中最通俗、也最为人所知的表达了,“蝴蝶效应”的提法最初出自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E.N.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的论文:“巴西丛林一只蝴蝶偶然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
一个混沌系统是无法预言、操纵和控制的,而且对于系统的初始条件具有极端敏感的依赖性,在系统初始任何一点点细微的改变,都会在系统后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埃文在发现自己可以通过阅读过去的日记回到那个时间点、并找回失去的记忆时,为了得到最理想的现在,他一次次地回到过去,可是每一次的改变都是“猜到了开始,没有猜到结局“:记起了对凯莉的爱,凯莉却间接地因此而死亡;和凯莉成为了恋人,却杀死了她的弟弟;解救了小狗,却使得伦尼杀死了汤米而被关进精神病院,凯莉也内疚地堕落成吸毒的妓女;救了塞姆普太太和她的孩子,自己却成了残疾,伦尼和凯勒则成了幸福的一对儿……每一次的追回时间都以为可以通过已知的结局改变最终的“现在”,没想到改变的还仅仅只是开始……每一次不甘的闪回,像极了《大话西游》中用月光宝盒拦下自刎的剑;但后者幸运的是只要改变时间的快慢,而埃文却在无奈地同随之而变的“现实”抗争……导演一共安排了四个结尾,可真正用到的结尾只有两个。
一个是导演加长版的结尾,埃文看到的家庭电影是埃文的母亲即将产下埃文,进入历史的埃文决定自己结束这一切,他用双手掐住了脐带,结束了自己刚要开始的生命,现实的生活中没有埃文,凯莉跟汤米被离婚后的一母亲监护,远离了那个BT父亲,自然也就没有了雷管事件。
剧场版的结局是埃文看到的家庭电影是第一次认识凯莉的聚会,回到从前的埃文骂了凯莉,他与凯莉没有成为好朋友,凯莉跟汤米的监护权也由母亲得到。
工作后的埃文在街上偶遇凯莉,但却没有相认。
另两个结局也是按剧场版的结局设定的,一个是埃文遇到凯利后,返身去追凯利,另一个是两个相认。
我不幸地看到的正是那个更具好莱坞式的剧场版结局——当初就隐约地觉得这个结局略显仓卒和苍白,现在想来是为了迎合市场温情的需求吧。
而我,是愿意选择前一个结尾的。
我们常常会后悔、后悔当初的选择,于是会说如果我当初如何如何,今天就能如何如何了——真的会是这样的吗?
知道了结局,就能改变起因吗?
埃文拥有的能力可以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一副用之不尽的后悔药。
用它,可以收回一句失言、弥补一个过失、追回一个爱人、挽回一场战争……——但,真的可以“反悔”吗?
混沌理论在时空传送中的应用就是在时间的“过去”作出的一小点改变,都会导致时间的“未来”无可预知的剧变;所以,意图通过改变过去而影响现在的做法唯一的结果就是——不可预料!
因此,对过去选择的后悔和假设都是无义的,它未必能够导向优于现在的可能;所以,我们只能(也必须)相信:每一次的选择都是最好的选择了!
——然而这,还不是最大的悲剧!
想到了古希腊悲剧、想到了俄狄浦斯王。
希腊神话中的“神”(或者是“命运”)也隐隐约约地在埃文的身边露出脸来,前者的神谕(或是先知的话)和后者的“现在”都是一个不可扭转的必然——些微的差别只在于当初的“神”更加地专断,现今的命运却允许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结论是趋近的,共同趋向于不完美的、悲剧的肯定!!
任何的抗争都是徒劳的,埃文一次次在已知的结局上去修改发生的原因,但“每一次挣扎都只是使命运这张网收得更紧一些罢了”——而这,恰恰是古希腊悲剧中最震撼的地方!
如果俄狄浦斯王、这位生下来就注定要弑父娶母的悲剧之人可以选择,我想,他也是会宁可切断脐带、不要有这个生命的开始吧!
这是一部可以有很多理解和归属的电影。
可以是玄疑片可以是心理惊悚片,可以是讲述为爱牺牲的言情片也可以是预想时空旅行的科幻片——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对命运抗争的迷茫和无奈、并最终只能以自我的结束作为妥协……这也许恰恰揭示了人生的一些真谛吧!
不到最后一秒,你永远猜不到导演会给我们这样一个结局,这样一首主题曲。
最后我没有哭,也许你有,但我们都会在那短短的最后5分钟,像被一阵刺骨的寒风吹透衣领,寒毛直立,脊柱发凉。
第一次,他回到从前,为了和她在一起第二次,他回到从前,为了还自己自由,重新和她在一起第三次,他回到从前,为了和她在一起第四次,他回到从前,为了和她在一起第五次,他回到从前,为了和她在一起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他回到从前,为了让她幸福……即使无法和她在一起我不记得第一次看这片子是什么时候,总之一定是心智不成熟的年纪,所以记忆力,这应该是部非常无聊的片子,今天,25岁过半,重新再看,当那首Oasis的Stop crying your heart out想起,他烧掉所有的日记,在没有她的日子肚子成长,我们以为,那是他为了所有人,尤其是她的幸福放弃了和她在一起的愿望以及其它的贪念,结局就这样了吧,结果,当歌曲到了高潮,那句歌词响起……“cos all of the starsare fading awayjust try not to worryyoull see them some day……”让男女主人公在拥挤的街头擦肩而过,彼此心有灵犀的回眸,那是上帝对牺牲自己去换回别人的幸福的奖励,也注定了这部片子会让我们终生难忘。
就像我总是偶尔会想起,辛德勒名单中,拉尔夫·费因斯在优美的小提琴曲配乐中,端着枪坐在奢华的阳台上,随意的射杀楼下的犹太人一样,当声音和画面相配合,那种生化反应让那些镜头不经意间深深刻在脑海里。
也许,每个看完这部片子的人都会审视自己的生活现状,那些不如意的事情,或细小,或让我们痛苦的,都被无辜的罗列出来,去幻想如果不曾如何如何,也许这些事情都将不复存在,去换一个更加完美的当下……这不是片子的负面教育,相反,它告诉我们,生活不会像一面黑板,你可以轻易的擦去那些不如意的部分而仅留下其它美好的事情,也许有可能,但几率小到可以忽略。
即使上帝给我们这种可以改变历史的超能力,我们也必须去被迫接受那些改变可能会带给我们的,也许更加不如意的后果……比如,失去原来我们以为美好的那一部分……最后,可能我们宁愿没有那超能力,宁愿让自己相信,现在就是最美好的结局,所以Don't be scaredyou'll never change what's been and goneJust try not to worryyou'll see them some daySoKeep be on your wayand Stop crying your heart out
如果你想扮上帝,那就得先牺牲你自己。
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涅槃寂静的境界,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放得下,伊万就放不下,因为他心中有爱,有对家人朋友的爱,更有对凯莉的爱。
我看的是导演加长版的,但我还是愿意把这部片子当成爱情片。
在命运面前,人显得是那么的脆弱和渺小。
很少有人敢去真正的与命运抗争。
其实伊万本来也是没有这个想法的,他想的是平平安安的过完这一生,像平常人一样上大学,毕业后做个心理医生,不要像父亲那样被关进疯人院就行了。
但在他去寻访凯莉并勾起了童年的回忆,唤醒自己对凯莉的爱之后,在痛失所爱的折磨下,他终于决心要利用自己的能力改变过去,重新改变凯莉的命运。
于是他一次次试图去改变,然而每次的改变总伴随着意外发生,事情越弄越糟。
印象最深的是凯莉沦为妓女的那个命运中他和凯莉在咖啡馆的对话,当凯莉用看待恩客的眼神看他,对他冷嘲热讽,始终没有一点儿信任时,我相信,伊万的心中必然痛苦万分。
这种痛苦,是无法言说的痛苦;这种痛苦,是你深深爱着一个人,却被对方误解的痛苦;这种痛苦,是你用尽全力去爱她保护她,却给她带来的是伤害的痛苦。
时也命也,时乖命蹇,夫复奈何,生活中多数人只能感叹几句“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然后在以后岁月中独自前行,偶而黯然神伤。
然而电影的魅力就在于这里,伊万在最后终于从父亲那里知道了要挽救凯莉的命运,只能牺牲自己,扮演一次上帝。
所以他毅然决然的选择在出生前用脐带勒死了自己。
这个结局很戏剧化,甚至可能让人觉得很滑稽,却让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不是感动于剧情,而是痛苦于现实。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很多时候想牺牲自己改变过去让自己爱的人过的更好而不可得,只能让无法再表达的爱意和对命运捉弄的痛恨在心中一次次燃烧、冰封,承受着冰与火的煎熬。
想扮上帝改变点什么,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候。
因为命运中我们做错的事情、错过的东西太多,生活总是没有办法完美。
但人的有限性注定我们做不了上帝,除非我们根本没有来到这个人类世界。
这是人类永恒的悲哀,当这种悲哀是如此之厚重以至于我们无法承受之时,或者可以拿这部剧来麻醉自己一下,而不用争论它是童话还是科幻。
1、初中的时候看科幻世界上红警苏红不懂爱说这个不好看。2、这些年来好几个人跟我说这个特好看。3、于是我今天看了。。我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儿吧。。
也许是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每次看它都是无比纠结~我难过><
尽管有破绽,但是构思的巧妙和创新足以弥补,不能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艺术
oasis的歌太符合“插肩而过”这个ending了……除了结局之外新意不多
故事有趣但较随意,较松懈。可调动人的娱乐。
又名: 蝴蝶效应导演: Eric Bress主演: Eric Stoltz / Melora Walters / Ashton Kutcher上映年度: 2004语言: 英语官方网站: www.butterflyeffectmovie.comimdb链接: tt0289879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好的懸疑片,總是會盡量模糊現實與幻想之間的界限,找到在心理片與科幻片之間兩可的微妙位置,就像開啟多重世界一樣開啟多重詮釋的可能。《禁閉島》如此,《蝴蝶效應》亦然。就算最後的結局仍舊是一場妄想,誰又能不在這自我救贖的努力面前動容?沒有一種命運是完美的,但為了妳,這次我願意接受。
★★★★ (2004-12-17) 其实比起电影本身,还是更喜欢那段影评:“量子力学的平行多宇宙解释说,在交叉小径的花园里,总会有一条道路,让人们在生命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得到幸福,在那条完全幸福的道路上,有且仅有一个你在行走。这是多么令人宽慰啊,在每一次铭心刻骨的选择里,总有一个你选对了路,在茫茫的恒河沙数的宇宙里,总有一个你,终生幸福。”
第一次的人生中,他真的爱她吗?没有触动…
叹为观止!跟想象得完全不一样。剪辑干净利落脆,经常是我刚要感伤,啪一个镜头把人吓死。理论基础上,跟我理解的“平行宇宙”一样,能量守恒、动态平衡。(2小时导演版)
神经病,我终于知道为什么imdb评分这么低,豆瓣这么高,原来是中国人没吃过好东西。这种为了穿越时空的写的垃圾故事,的确不同人生是一个好的主题,可是最后勒死自己属于白痴行为,我都不想讨论剧情的逻辑漏洞了,就是最后所传达的思想就是sb中的sb,一天的好心情都被毁了。我可以找到的漏洞甚至超过十个。编剧就是刻意要把剧情推向悲剧。
好震撼好惊悚啊。应该是妈妈的每个小孩都经历了无数次循环后最终选择脐带绕颈杀死自己。
都是我们至尊宝玩剩下的……
90年代的青春惊悚片,无脑无逻辑,片子结构零散人物表现偏激。看了就觉得这种程度的情节也能够称之为蝴蝶效应,不觉得惊喜,反而觉得影片主角傻邹邹,完全自找。不知道是不是小说改编,如果是改编想看看原著,如果不是改编我觉得这电影是杂烩大制作台词乱炖,故作高深(像俄罗斯的电影剧情)但又不知所云
确实不错四个结局里面还是剧场版的好些 导演剪辑的太残忍了一些故事会更加讲不通 好吧 其实这就是个恐怖电影 每次回到过去又修复然后世界改变还是不错的创意 不过裤衩真心没演技。
尽管同类型电影里这部名气最大,但可能是相似的题材看多了,这部现在看也不太惊艳和震撼了,演员演技也都很一般,女主长得很路人,看完了还是没有很感动
还有好多好多可能性,最后的结果也只是千万未来中的一个吧。没有特别深的触动,只是最后结果自己的方式稍微震撼了一下,这个伏笔埋得很漂亮。
有生之年把四个结局都看全吧哈哈哈
当时的我看到片名以为能帮助自己释怀这些年的经历,但并没有,男主的情况加上离谱的剧情,一次次地回到过去带来的结果却是越来越糟糕。我们都明白影片想表达的意义是好的,但是,但是这个机会放在大多数的我们身上,发生那么多狗血剧情的概率是很小的,心智更加成熟的我们若能回到过去那个因年少无知荒废而错过的阶段、让今后的自己懊悔一辈子的时刻重新出发,是能够懂得珍惜抓住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至少比现在痛苦追悔的自己好的多,因为有些事情一旦做错就无法再重来。相比之下个人更喜欢《时空恋旅人》的表达。
结局endless的惊悚性在于会有不断的stillbirth出现,但考虑到现实生活的人情,一对夫妇可以忍受多少次的stillbirth啊?死一个,干一次,再怀一个,一般人顶多只能承受三四次吧...所以惊悚性大大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