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K-ON玩的是美食和谐的日常系、天然呆萌系和阳光友情的话,那么这部坂道上的阿波罗就是严肃体裁淡淡忧伤为基调,展示困顿曲折的友情、压抑而期望满满的爱情和对音乐纯粹的爱的作品了。
而且K-ON以RockNRoll及IndieRock为主的摇滚音乐风格,也是典型的阳光元气正能量的传播片儿。
坂道的Jazz风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很好的在阴暗略显沉闷色调中被表现出来了,Jazz调的蓝色情怀把这种情怀恰如其分的烘托得完好。
首先此片儿是一部背景很值得玩味的音乐片儿。
我从一个外行的角度来看此片儿,觉得音乐元素的融入很到位。
Jazz这种美国黑人音乐形式的发展应该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段时间很时髦的,后来到了六七十年代出来Beatles的英伦摇滚风才刮遍全球,再之后才有猫王的嬉皮朋克,MJ的pop和后来的R&B、Indie什么的。
而此片儿的故事背景就是在战后美军维持日本安全在日本有大量驻兵的情况下,也同时将美国的文化带到日本,对日本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从文中千太郎的妈妈同美国人鬼混生出千太郎而得知,另外片中也多次明显点出时代背景——听他们爵士四人组的第一次演唱会时,美国白人bs黑人音乐,学长参加政治运动(日本国内那时候反美情绪高涨时期带来的学生运动)。
而那个时代Jazz的发展已经成熟,以Beatles为代表的Rock刚刚起步,所以后来,学校另外一个玩摇滚的乐队挖千太郎墙脚的时候,他们表现出了对beatles这种妇女小清新都迷恋的新鲜事物的抵制(当然也可以说是对自己音乐兴趣爱好的坚持,好吧,因为我是beatles粉,所以会有bias),毅然决然的坚持了苦逼呵呵却让他们觉得更有味道的Jazz。
这些音乐的背景知识都点到的不夸张刚刚好,让人看着很舒服。
另外就是每一话的小标题都点到了一些曲子,让人觉得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了解才能够完全get the point,我自己道行比较浅所以jazz听得实在少,不敢多说,但是仍然很喜欢这种精心制作和挑选的题材。
表示很赞。
其次,再说说友情吧。
转校生加小受主角波酱-西见薰,来自不幸的家庭,家母在东京当名伶,家父是会弹琴的船长,开篇的状况就是父亲死了,妈妈在东京,而小薰到了九州,寄养在不那么nice的姑妈家。
一直以来是优等生的小薰有着社交恐惧症,发病的时候就会跑到学校的屋顶上去,结果在屋顶遇上了总攻不良少年千太郎。
说千太郎是不良少年,其实他还是很温柔的,只是喜欢打架而已,1v5的千爷帮小薰摆平了另一队不良少年之后和他成了朋友。
其实千太郎也是个苦命的娃,是妈妈同美国佬鬼混杂下的野种,爸爸常年在外不管他,他就被外婆欺负,在家里一直都没有地位,而目前上高中了却成了家里一大顶梁柱,拉扯着一大堆弟弟妹妹艰苦的活着。
这样两个阶层和经济背景相差迥异的年轻人,却有着极其类似的不幸家庭故事,而且一个玩古典的钢琴(波酱)一个玩Jazz的架子鼓(千爷),虽然最开始不大待见但是渐渐成了也算是成为了知音好基友了。
另外,班长律酱妹子最开始就是个元气少女登场,同千爷是青梅竹马的关系,家里开着唱片店,伊老爹也是玩Jazz大提琴的,老爹店里的地下室就是他们一起玩Jazz的窝点。
所以律酱妹子也算是很重要的维系多人关系的枢纽人物了。
一同玩Jazz的还有小号桂木淳哥,这群小朋友都在读高中的时候,淳哥已经是东京的大学生了。
在这群高中生眼中,包括看似很牛逼的千少,淳哥就是神一样的存在,能唱歌吹号,长的又帅,人气爆棚有木有。
一同玩Jazz的就是这四个人了——钢琴小薰,架子鼓千太郎,小号淳哥和贝斯律酱老爹。
这四人之间的纠葛和基情(基情主要体现在年轻的仨人里面),都是在一次次的即兴表演中慢慢的酝酿和升华的,此处就按下不表了,而在前面几话中主要突出了同班同学小薰、千太郎和班长律子的友情,三人约会什么的,成了奇怪的三人组。
这部片儿英文名叫Kids on the slope,就是这些高中生一同上学放学的必经斜坡,每每路过那条路口那个斜坡,总能在夕阳或者照样中映衬出炙热的青春,或焦躁或不安,但是这种纯纯的情怀,总有二三好友在身边一同经历。
大家一同成长和经历过,这就是稚嫩的嬉笑声渐远,而回收当年却还能够嘴角上扬,觉得色彩漫天的原因吧。
也正是有一次,这三人的组合在海边玩耍晚归,邂逅了另外一个关键人物傲娇萨玛-百合香,是玩油画的大小姐+学姐女神的设定,她遭遇打劫被千太郎救了之后,千太郎就对她一见钟情了。
既然已经说到一见钟情了,必然下面的话题就是爱情了。
私以为:这种严肃主题的青春漫画表现出困顿的爱情,才是最有看点的了,而此片儿显然是颇和我心意的。
不比国产剧的虐,但是在动漫领域已经算是纠结得了吧,有种当年老夫看蜂蜜与四叶草时候的纠结之心了。
最开始的大鱼吃小鱼的恋爱关系铺陈的隐秘而自然。
小薰爱律子,律子爱千太郎,千太郎爱百合香,百合香爱淳哥。
真可谓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阿=,=而这个连环套的最开始,确是处在食物链最底端的小薰,默默爱着律子,而见到律子和千太郎关系要好的之后,知道千太郎爱百合香有意撮合他们俩,从而自己的手。
但是在精心策划了double dating之后,知道律子对千太郎爱之深,但是还是忍不住表白,终于遭到拒绝,死心塌地之后却还是默默的给律子和千太郎祝福,并告诉千太郎其实他的青梅竹马一直以来都是喜欢这他的。
于此同时千太郎同样也经历着感情纠葛,只不过喜欢淳哥的百合香因为寂寞还总是同千太郎在一起玩,但是其实内心总是在乎淳哥多一点,那千太郎慢慢发现这一点之后,就让位与他们,失恋般的吞咽着苦果。
看到这里不经感叹青春的爱恋是多么脆弱和纯情阿,为了所爱的人的追求,自我放弃,并困顿于苦恼之中久久不能自拔,小薰是这样、千太郎是这样、而律子也是这样。
但是最终还是要拔出来的……那么片中的发展就是,律子受到小薰的表白之后,一直内心亏欠,而且知道小薰这个男人对自己的好,困难的时候一直有他陪伴,于是就回心转意,在千太郎知道了律酱对他的感情的时候对这份历久弥坚的感情加以否认。
而百合香在父母的强烈反对下,还是追随落魄的淳哥一同去了东京,虽然淳哥开始不想耽误百合香,但是在百合香一再的坚持下还是推辞不过。
(果然传说中的爱情就是比谁更贱么……)青春毕竟是青春,淳哥离开去东京之后,千太郎在最后学院祭之前的一天由于一次交通事故的因素,离开了家人和朋友们,再不见踪迹。
小薰考大学去了东京,律子在九州继续读大学。
青春就这样散场了,不完整的爱恋在火车的飞奔和泪水中轰鸣向了记忆远处。
最终话,8年后的小薰成了医生。
在医院碰见百合香,怀了淳哥的孩子。
被小薰找到的千太郎成了神父。
最终曲后还是回归到了友情的主题。
看完之后,感慨万千,青春、友情、年轻的爱恋,什么的。
是成长,是依恋,是困顿,是珍藏一生的回忆。
如果,如果仅仅只是12集的话,那我还真是给推荐这个评价了。
不是我对这部作品有什么不满意之处,只是感觉这部轻动漫本身就不是冲着大作去的。
平实的生活,真实的感情流露,不轰烈波折,但却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想用言语评价,只想用心去体味。
与其像大作一样去记住谁是谁,不如去看后深思,因为他们没必要是谁,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自己。
这部作品很有意思,不同于一般的爱来爱去,不知道你注意了没有,这部作品只有“爱去”,却没有“爱来”。
他爱她,她爱他,而他爱她,她,却爱他。
五个人,到底谁会出局?
很多人都在意这个问题吧,谁也不愿看到尴尬的结局,也总有人会对落单的那个人感同身受,但或许知道为什么后,人的心情会好过一点,下面就让我试着来分析一下他们吧。
西见vs太郎:从第一集的第一句话开始,似乎就能感觉到西见是一个心事很沉重的人。
同学都告诉西见不要惹那个叫太郎的坏学生,可当西见在顶楼打扰休息中的太郎后,却没有出现暴力镜头,相反太郎还向他伸出了半截橄榄枝。
我们都看见了,太郎不是一个暴力狂,那时也许是因为西见没有一张欠揍的脸,更也许是因为太郎感觉到西见也和自己一样,是一个心情沉重的人,不然为什么要来这人迹罕至的顶楼呢?
西见与太郎的家经都很难念,然而却出来两种不同的结果,源于不同的家庭背景这并不奇怪。
他爱她:这能不能算是一种错误的暗示呢?
从小东迁西移的西见没有什么朋友,以至于心地善良的律子仅以一个班长的角度给予新生比较到位的关心就让西见顿生情愫,这是因为西见一直都没什么朋友,他对律子的喜欢,其实是在内心里对律子的善良产生了一种依赖感与安全感。
西见是一个传统的人,然而当太郎的爵士意识灌输到西见的大脑里后,西见突然发现摆脱传统意识后突然让自己轻松很多,而太郎那比较粗糙的处事作风对他来说却感受到一种“自己人”的感觉,所以西见对太郎应该是有感谢成分的,不过本性在这里,使得西见与太郎这类性格相反的人的友谊也只是周旋在“感谢”,“共同兴趣”等这些相对“物质”的基础上,对律子则是心灵上的认可与爱慕。
当夹在朋友与暗念对象中间时,西见选择了放手,你可以说这是内向传统性格人的处世态度,所以也许体现不出所谓的“魄力”,但至少体现了西见爱情观的一种成熟。
她爱他:人人都畏惧太郎,唯独律子不是。
这不是因为律子和他是所谓的青梅竹马和对他的喜欢,而是因为律子比其他人都了解真正的太郎是什么样的人。
性格粗鲁,却不欺凌弱小,不爱读书,却不是没有理想。
身上透着的是一种江湖儿女气,而不是匪气。
记得易中天书中说过:女人们为什么喜欢英雄?
因为英雄爱犯错误,所以英雄是可爱的,这能激起女人的母性。
也许这就是律子喜欢太郎的真正原动力,这也同样是导致西见对律子有爱慕的原因。
从理论角度上看,太郎这种表象与里象存在反差的情况让其极具审美性,这种不被外人了解的背后故事让律子这个唯一知情人产生了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她想在太郎身边,不是寻求安全感,而是给予安全感,律子完全可以做到太郎人性上的补完。
虽然同是有着不被人知的背景故事,虽然同是没什么朋友,虽然都是好人,但西见的情形要比太郎明朗稳定得多,说得好听点就是手上的资源多,说得消极点就是西见不具备审美性。
而这一切也不是假设西见和太郎一样高大魁梧就能改变的。
“少爷”走的是“少爷”的路线,他的那种优秀不是作为寻常百姓家的律子体会得到心里去的。
在律子眼里,西见的精神空虚并不难解决,他需要的只是一些信心。
而太郎的问题却是实打实的硬伤,比起西见,太郎明显更需要律子这样的人。
而他爱她:在太郎眼里,律子可能就是一个邻家妹子。
若律子的选择是对的话,那太郎这个“灯下黑”就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性格上缺陷了。
太郎的思维方式似乎是只想着自己要什么而不去衡量自身的情况。
他喜欢百合香和西见喜欢律子的思维模式其实一样,他们都想要对方身上的那种感觉来填补自己。
只不过西见理智一些,平心而论,也是律子放不下罢,如果律子和西见走在一起,没有人说不合适的。
而太郎却没想过百合香要的是什么,其实太郎喜欢百合香纯粹是在内心中那份善良的驱使下而形成,他忽视了自己外在那不招人待见的形象。
他的这种单纯和无助更加深了律子对他的同情。
不过也不完全就因此,即便他善良得过律子,本份得过西见,也不会赢得百合香的芳心,这不能说是太郎的错,而是要看百合香要的是什么。
她,却爱他:百合香要什么?
要问百合香为什么喜欢淳一,就问律子为什么喜欢太郎。
百合香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个家教好的大小姐,若论价值观,人生观,她是复杂过太郎这类市井平民的。
家教好,换个角度看就是自由少压抑多,虽然似乎百合香的门禁不是很变态。
百合香手中不缺资源,她缺的是如何利用这些资源。
从马斯洛的《层次论》来看,她要的是自我实现。
太郎确实可以拿来自我实现,但百合香的世界观人生观注定是和太郎走不到一起去的。
百合香要的是一个心灵自由的出口,但这个出口得在她的理解与接受范围内,俗套点说就是“够点档次”,而太郎的这种价值观讲得难听点是“不被接受的”,至少是没有什么意识上的共鸣。
这点其实和西见一样。
淳一就刚刚好,同是受过教育,却有着百合香、西见这类人没有有的外向性。
这是帮助、带动“少爷小姐”们冲破心灵束缚的关键。
所以西见和百合香都愿意和太郎做朋友,尤其是西见这种内向得严重的人,更是需要太郎这种重口味。
但当选择爱慕时,“少爷小姐”都选择了和自己有共鸣的对象。
淳一和太郎共同之处是什么?
淳一和百合香的关系是在淳一失落以后得到升华的。
百合香喜欢淳一的是他的“大胆”,而不是他的不理智。
当淳一落魄以后,百合香感到要帮助淳一站起来,是的,此时她落入了律子一样的使命感中。
纵然是英雄,淳一也没有太郎那么血性,而百合香,说穿了吧,她根本就不是什么纯朴善良之辈,或者说她那种门禁出身的人能做到这样也是很意思了,所以她看重的也不是什么血性。
只不过淳一和太郎一样,他们都引爆了各自人性上的缺陷。
这就是淳一和太郎的共同点,也是他们都被人在意着的关键。
女人为什么喜欢英雄?
因为英雄可爱。
英雄为什么可爱?
因为英雄爱犯错误。
而所谓的“母性”实际上就是一种想用自己的理念去安抚,去纠正这些“错误”的野心,是看到这些“错误”因为自己被纠正后的成就感,是对方被改变之后产生心灵依赖的存在感。
“英雄”,只不过是“错误”的一种存在形式,所以“母性”的激发不在于“英雄”,而在于“错误”。
这是西见的完美所不具备的。
他爱她,她爱他,而他爱她,她,却爱他。
西见作为这列感情火车的车头,只有给予却没有回报,注定是累的。
但他并不是一无所获,当他决定放手的那一刻,当他决定帮助自己心爱的人去追求她的幸福的那一刻,这样的义举我们不能用“好人”这两个字带过。
英雄爱犯错误,但却不等于错误,西见就是如此,他成就了自己,大义让他成了一个更为成熟,更值得依靠的人。
律子文化祭后放下了对太郎的爱慕而转向西见,并不是“人说好我就觉得好”的这种贪婪从众心理作祟,而是西见在文化祭上体现的识大体让律子感受到了他的这种人格魅力,这个是太郎没有的。
如果真要说律子最后到底选谁的话,我觉得西见的可能性更大。
律子和太郎在一起的感觉,更像是习惯、熟悉。
确实,有人说习惯也是一种爱的体现,可是到底是爱了之后的习惯呢?
还是习惯了所以去爱?
或许两者都对,但前者更像是选择后的结果。
毕竟,人都会成长。
说到人格魅力,其实西见在决心放手那时就在体现了。
西见让她看到在被拒绝后的一种坚强,一边要面对友谊的尴尬,另一边在忍受看得到吃不到的同时还要亲手努力把饭菜往别人嘴里送的痛心,这些当律子在把目光投向西见之后看得尤为明晰。
西见的行为让律子懂得了什么叫做爱,让律子看到什么叫做共鸣,让律子体会到什么叫做责任。
西见是一锅越熬越浓的鸡汤,或许味道已经够浓了,需要的只是谁来掀开锅盖。
现在锅盖掀开了,香飘四溢,律子被已被香味吸引。
只是已决心说服自己放弃,一心致力于成全律子和太郎,并就快解脱的西见如何面对律子态度的改变?
律子改变了,那百合香呢?
她是否会改变呢?
不会,即使会,那也不会和律子一样地“和平演变”。
她的内心是要经历一场革命的。
回过头来看百合香的故事,说实话,我看不出百合香到底喜欢淳一什么,似乎就是因为淳一给她的那一个半梦半醒的吻,让她不再犹豫,关于为什么?
我一直怀疑人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情结:不动,是因为不值得去动起来,但真动起来就开足马力一定要有个结果。
就算百合香之前是闭关锁国,那淳一的那一个吻就是帝国主义的强取豪夺,逼得百合香动起来,既然动起来就要分个胜负。
如果说当初那是个内心游移的吻,而之后百合香牢牢抓住了这个游移的内心,侵略者让被侵略者给制服了,那会是多大的一种成功。
所以与其说百合香喜欢淳一什么什么,不如说百合香容不得这种失败或不了了之。
因为一切都是百合香在一厢情愿地付出,淳一给了什么?
失踪?
颓废?
除了一个让大小姐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平台外什么也没给。
投了那么多进去怎能说放手就放手?
说百合香是一个赌徒的话,我想也不为过。
不过毕竟是读过书的人,淳一玩起来确实比太郎要纯熟。
好了,人性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感觉写得有些乱,凑合着看吧。
只是感觉人就是喜欢找那种像自己但又多一点的对象。
该作对爱情观的体现算是比较直接的了,至于最后谁会出局。。。
推荐看一下,也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给大家一点帮助,我也真诚希望和大家探讨。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A2%E3%83%BC%E3%83%8B%E3%83%B3日文wiki这么说『モーニン』(Moanin )は、ジャズ・ドラマーのアート・ブレイキーが1958年に発表したアルバム、およびその1曲目に収録されているボビー・ティモンズが作曲した楽曲。
レコード番号は4003で、ブルーノートのアルバムの中でも人気の高い「4000番台シリーズ」の一つ。
这个爵士乐鼓手 Art Blakey于1958年发表的专辑Bobby Timmons所做的曲子都叫这个名字 那么到底是不是同一个曲子?
这片子里是钢琴序曲吧 那么就是后者了?
前者是爵士鼓手 那曲子啥样子的?
请教各位爵士乐大大
05年,乘着混沌武士片尾曲【san franciso】那一声声唱到秋日长空,秋日豁达的“lalalala——lalalala”,老渡挥手告别。
没人想到再见老渡出山已是2012年。
八年间老渡苦于没有煤老板投资,仿佛只干了两件事,一为《道子与哈金》担任音乐监督;二为新海诚打下手,小清新灵魂附体拍了短片《babyblue》。
八年间,nujabes离世,《cowboy bebop》tv版依旧未出版蓝光,神经兮兮的自己常常臆想老渡孤酒一杯,与nujabes的灵魂碰杯。
年初看了《坂道上的阿波罗 》的pv及各种简介,已做好老渡继续新海诚,继续小清新的十二分准备。
昨晚看片前心中单单一道起跑线,没有计时,没有终点。
老朋友,就剩这几个人了,回来就好,活着就好。
短短23分钟内还是有各种恍惚,比如千太郎在阳台上打群架,衬以jazz groove,这种cowboy bebop的老招数,无法不让人怀念spike,对老渡的故伎重演也无半点抱怨。
千太郎在地下室的打鼓段落,也算精准流畅,作画品质大体让人放心。
但若抱着二逼青年的苛求心态,以《cowboy bebop》或《混沌武士》第一话的水准去比较,看在老渡回归的份上,阿波罗第一话也就刚及格吧。
一切刚起步,一切也刚刚落地,老渡这次是准备拍成小清新+爵士入门还是一派geek风在片中散满爵士乐彩蛋?
无人知晓。
但唱片店中老迈《kind of blue》的虚焦画面,估计老渡多半选择前者。
假如第一话在同样的场景中秀出《on the conrner》或者《get up with it》,阿波罗就更有看头了。
这年头若论所谓的成败,若还有所谓的成败,若还有人在乎所谓的成败,本片的成败就看到底是老渡的音乐品味牵着洋子大仙走,还是洋子大仙不偏不倚的音乐创作牵着老渡走。
不得不吐槽洋子大仙此次一头一尾的两首j-pop,老渡被新海诚灵魂附体也罢了,你也被滨崎步灵魂附体了吗?
幸亏老子如今是普通青年,很淡定的没有按快进。
想想2004年的初夏,17寸的电脑显示器,一段段hip hop说唱伴着浮世绘风画面浮现在眼前,之惊艳之无与伦比,让二逼青年甘心沦落为死逼青年,那真的是for once in my life。
更不要提更遥远的在太空中回荡的祭曲space lion,在夕阳下响起的call me,call me,伴着爱德双手晃荡的身影。
少年少女们懵懂的青春与悸动。
行云流水的剧情,恰到好处的节奏,再配合绝妙的音乐,让人停不下来。
特别要提的是音乐,爵士本就不算大众,我看有的人说本作算是一部爵士音乐番,甚至带了些剧情为音乐服务的意思。
不过这只是一家之言,也不代表其剧情乏力。
虽然我对爵士一窍不通也毫无兴趣,但必须得说本作音乐对情感的烘托和推动让我这个纯纯的门外汉都能明明白白得感受到,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让一般人也能领略爵士之美。
本作发生在一九七几年,这个设定对我而言相当劝退,但实际看下来完全没影响,且贯穿全剧、自带艺术气息的黑胶唱片也提升了氛围感。
另外学生运动那部分也非常亮眼,虽然着墨不多但感觉大多数人对那个年代的学生运动都知之甚少,在让人觉得新奇并稍微窥得一二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人们被浪潮裹挟时的无措、彷徨与挣扎。
五角恋再加上主角间各种错过有点儿狗血但也合情合理。
大小姐和哥哥这对成了也算不是全体都白折腾。
作为不看bg的资深腐人虽然非常想把女主直接踢出去,但不得不说制作组对少年少女们的心理变化刻画细腻,很吸引人。
几次男主掀床单露出男二的情景都令人印象深刻,让人腐魂一振。
虽然看完后明白这是bg向青春情感番,我腐眼看人基是我的问题,但我是被男一男二的腐向剪辑骗来看的啊,男一男二各种互相保护、相互救赎还不在一起看得我好别扭。
专门来磕腐向cp的还是别看了。
战后盟军接管的日本,处于东西方集团的最前线,一边是爵士乐,棒球,自由民主,一边是暴乱,闹革命,造反有理,和挪威的森林相似,淳一得出的结论是一帮卑劣的人,做着卑劣的事,毕业后还将构建一个卑劣的社会。
另外,我以为表白会选择Waltz for Debby,没想竟然是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觉得选曲和西见的个性并不是很契合,当然菅野洋子的配乐还是一贯高水平
有一些词汇的存在是为了证明某些不可言说的事物并不因为不可言说而不存在,比如音乐,或更恰当的例子,musical。
音乐究竟是个名词还是个形容词?
《一一》里,NJ对言语不通的日本人形容自己对初恋情人的感情——就是在爱上她以后,回家听老爸的那些古典音乐,一刹那听懂了。
日本人立刻明白他在说什么,“she is your music"。
我从来没有对音乐有过这样的顿悟。
我这一生一定是因为从未学过音乐而缺憾,然而我甚至不能描摹、穿凿、召唤那具体的缺憾到底是什么。
于是我这一生也必定歆羡懂得音乐的人,甚至只是会弹奏乐器的人也让我觉得低人一等。
《坂道上的阿波罗》的故事梗概乍看只是简单的青春片,用音乐点缀爱情、友情的发展,或反之亦然。
但其叙事的踏实与以复古为名的想要包容更广大社会现实的尝试,实在是轻讽不屑“青春歌舞片”。
我们只有一位叙事者,就是熏,几乎所有和千太郎、律子有关的事情我们都从熏的眼睛中看到。
唯有同淳一、百合香相关的那些片段,作者切换到了上帝视角。
年轻男人作为叙事者往往是很不可靠的事,因为他们自大又脆弱,会把笔墨花在和自己最相关的事情上来证明自己最重要。
但熏是一个可靠的叙事者,他袒露自己的嫉妒、敏感、矛盾,又接受同伴的安慰、付出和逃离。
也正因如此,看似五角恋的人物关系才没有往狗血的方向发展下去,在淳一和百合香的关系明确后,律子的摇摆也并没有给熏和千太郎带来太多痛苦。
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便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如何去认知律子同熏以及千太郎同熏的关系。
尽管在镜头中,多有他们三人同时出现的镜头,但作者是有偏爱的,这偏爱就是用声音去强化千太郎和熏的羁绊——体育馆中的救场吸引全校同学陆陆续续地来观摩,结尾教堂的管风琴架子鼓乱炖引得孤儿们欢跳鼓舞。
也有律子为二人文化祭的表演作人声伴奏的片段,但那是大量的转场和切镜,算不得过于认真地正面描写。
作者并不希望我们将律子和熏,以及千太郎和熏的关系理解为排他的,是某种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的关系。
这是他最善待人物的地方。
坂道是学校,是现实,是长而无奈但终会结束的年少时光。
阿波罗是神话,是梦想,是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对着太阳射出的金色箭簇。
阿波罗也司掌音乐,但在古希腊神话中,他所负的要职实在太多——音乐、诗歌、预言、射箭……最为矛盾且迷人的是他既拥有治愈的力量,同时又给人降下瘟疫。
这和千太郎的形象具有某种同源性——他暴戾而骄傲,迟钝却善感——反而让千太郎和本篇着力的宗教线索格格不入。
这种混乱是简单的基督教线索无法消化的。
片子的最后千太郎归顺于主,以某种“自救”的方式避居海岛,但千太郎并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耶稣之子。
他的身份确乎是某种原罪——日本人的母亲爱上驻军冲绳的美国大兵,却被对方抛弃;他之所以能成功用暴力掩饰内心不安、大喇喇地成长起来,靠的却是“罪人”父亲赋予他的体格和气魄。
出生在圣诞节并不足以说明千太郎是神选的,无论是熏,还是其他人,都没有让千太郎觉得自己是被选中的(不像我们路西法大人就会发主动技能:I am the chosen one)。
他的失踪和他与熏的重逢,或更归纳地说,作者所刻画的千太郎的救赎,是想要达到“爵士般自由的圣歌”的感觉,但这种对基督教精神的把握的偏离,却让千太郎的选择显得莫名其妙,从而大大弱化了他的痛苦。
或许这是一种偏见,但爵士往往是痛苦的人弹奏的最好,这种痛苦首先来源于他们明晓自己无法归顺人群。
千太郎在民族身份上就是个“外人”,也不用说他在母亲改嫁后的家庭中,不知道怎么扮演一个儿子。
和千这样一个父亲缺席的家庭对应,熏和律子的家庭都没有母亲,熏是寄人篱下、颠沛流离,这种生活所带来的对爱的极度渴望和不知道如何去爱的极度萧索溃烂在他富裕、优雅、聪慧的外表下。
(事实上,我觉得此片用熏作为叙事者是也有天然的缺陷,因为作者的风格势必让熏成为一个不偏不倚的好人,他的性格本来可以没有这么平和、让人喜爱甚或心疼的。
)律子的父亲一个人带大女儿,开一家小小的唱片店,在其他人眼中是不苟言笑、人生了无乐趣。
淳一的异见身份表现得最明白。
对于痛苦的人来说,演奏音乐若是取悦他人,则法乎最下,若是消弭悲哀,则法乎其中,若是取悦自我乃至忘乎所以,则法乎其上。
片里好几次浓墨重彩的音乐戏,都是以”斗技“开篇,但在演奏者忘记外界、专注自我中升华沸腾。
中规中矩的桥段,仍然完成得真实且磊落。
另外颇值得一说的地方是此片与《混沌武士》的互文性,一女二男的组合,gay里gay气的两个男主,混沌的结尾是分别,阿波罗的结尾则是相逢。
但看混沌的时间太长,已经记不清了。
就留待以后再写吧。
很惭愧,现在才发现,原来豆瓣还可以评论自己看过的日漫的,那这样我挺惋惜的,以前看过了很多很多的动漫,在我眼里面,它们都是我弥足珍贵的回忆和岁月,很感谢有他们相伴的日子,希望自己能够一点一点的把它们都“捡”回来。
写在豆瓣上,留下它们存在的痕迹。
我很喜欢小玉由起老师的作品,她的作品我在某漫画平台上的能看的都看了,很感谢她的创作,很喜欢她的作品。
她的作品总是充满青春和爱,充满人性和温暖,我向来不喜欢用标签的眼光去定义一部作品,在我看来,小玉由起老师就是创作了这不作品,它就是迷人的,与其评论太多不如建议思考着要不要看的朋友自己去看看。
最后一集的时候,分散的3人再度聚集,以前我的心里或多或少有着希望有爱情在里面的因素,现在我反而回忆起来,这本来就不是爱情与否啊,他们3个就是那种“要是可以希望成为恋人,但是无论如何不希望不能成为朋友”的羁绊,我们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羁绊,我个人其实很感激他们,无论对方和自己想的多么不同,我还是很感激,毕竟,没有他们绝对没有现在的我。
我想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也一定会有这样的友谊,这样的朋友。
永远不要相信那些和你说“初中友谊不会长久的,XXX才会长久,因为……”“高中友谊不会长久的,XXX才会长久,因为……”“大学友谊不会长久的,XXX才会长久,因为……”,这些全是骗人的,因为 和一个人会不会长久不是靠一句绝对的话和相对绝对的话判断的,是用心判断的。
你和一个人,和一群人会有多长久,难道你不会判断吗?
所以不要相信别人对你们友情的猜忌,不要相信别人对你的友谊的预言,也不要学着别人说一些看似悲伤的话语,毕竟说这些话的人很有可能是以前这段时间的时光并未如愿,并没有能遇见能伴他们长久的朋友,但是并不意味着朋友是不存在的。
正因为如此,要是你遇见了愿意陪你一起成长的人,要是愿意为你付出真爱的人,要是愿意真心对你的人,才弥足珍贵。
弥足珍贵。
本来是冲着音乐来看这部动画的,看完一集以为是基番,看到一半以为是青春校园恋爱番,到最后才发现其实是成长番。
不过,虽说重点似乎不再是音乐,但在音乐方面番剧是真材实料下了功夫的:第一,菅野洋子的发挥毫不含糊,恐怖的、极度多元化的曲风驾驭能力在这部番里再一次得到验证;第二,作品演奏时的高帧数、多镜头展示,丝滑地展示了爵士乐现场演绎的魅力,而爵士乐恰恰是需要现场随机应变的创造性演绎、需要乐手之间相互配合默契才能释放全部魅力的独特乐种。
我看的时候都在想,花这么高帧数用在手指和手臂的刻画上,这可该多难做呀!
先点个赞吧。
而其实这部番剧更吸引我的是关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剧情线的设置。
1.少爷和千太郎就我自己来判断,男主角少爷是一个非常典型的ISFP。
具体来说关键词就是情绪化、怯懦、内省、敏感、行动力低、注重体验感、艺术化。
剧集里经常能看到男主作,但其实从感性逻辑上来说,那都是非常能够令人理解的:没有朋友→找到为数不多的朋友→朋友似乎与自己失去联结(害怕)→作(逃避)→道歉;抑或是:看到朋友的家庭的和睦→嫉妒→自闭→作→道歉。
现实里这样的人其实不会少,但很少有人经得起这么一整套搞死人的流程折腾,以至于这样的人往往成了孤僻古怪的代名词,隐没在阴影之中。
但可贵的是,剧集里为他安排了一个知己——千太郎同学。
这俩其实从小的经历很相似,所以他们之间很容易理解对方的“脱线”的想法。
但他们之间不同的是,少爷是内省的,而千太郎是外向的。
面对相同的遭遇,前者选择攻击自己反省现实,而后者选择攻击外界改造现实,这就导致他们能在互相理解的同时能够互补。
具体就表现为,当少爷窝囊或者作的时候,千太郎给他出气,或者主动提出想法达成和解;而千太郎不敢正视自己内心想法的时候,往往都是少爷质问他,让他直面自己的内心。
相互理解痛苦,才能够理解、包容对方的一切,哪怕是作、是缺点。
比起相同的兴趣爱好,融洽的谈话氛围,这似乎更接近于爱的本质:我爱你,只因为你是你,你的痛苦、你因此而来的缺点、你的不足,我都能够包容。
到这一层我觉得用“爱情”“基情”来形容已经不太准确了,因为现实里的所谓的亲密关系基本上没有这样的。
这是一种更高层次、更纯洁的关系,无关情欲,应该称之为“soulmate”。
这部番剧就为我们描述了这样的一种关系。
现实中有这样的人吗?
有。
但是人这一辈子很有可能永远遇不到。
难能可贵的是,剧集借艺术之推手,告诉了我们如果“soulmate”相遇了会是怎么样的。
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扎实不悬浮,这才是好的艺术创作。
2.纯一和尤里香这一条线向我们展示的是“成熟完美但历经磨难的爱情”是怎样的,刻画重点是尤里香。
纯一是物理意义上的完美:长的高大帅气、打架厉害、东京大学高材生、小号吹的一流、还有一腔醉人的歌喉。
尤里香虽然家世显赫长相漂亮,在物理意义上也很完美,但在剧集里着重展示的其实是她精神层面上的完美:独立、自爱、勇敢,还有可怕的同理心和尊重感。
具体体现在:演奏厅初次偶遇,纯一劝诫尤里香不应自降身份来演奏厅,被当场驳斥(自爱);纯一落魄后拒绝见人,尤里香守在其出租屋前坚持讨要说法,主动提出需要沟通(独立);被纯一恐吓,尤里香毫不退缩(勇敢);尤里香拥抱纯一,希望能帮其分担痛苦(同理心和理解);车站送别,让纯一说出想法,是否要带自己去东京,如果不行,就让彼此告别,活在各自的世界里(尊重感、独立、自爱)。
忘了说了,还有在不经意处,表露出的小女生的脆弱:“我需要你”。
这些特质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完美女神的形象,更是一个在“自媒体宣扬的爱情”里女生应该成为的“图腾”。
坦白讲,恋爱角逐中,绝对没有任何一个男生能经得住这样的攻势,也绝对没有任何一个女生能成为她的对手。
想到这,如果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我会觉得不寒而栗。
不过应该不会有这种可能性吧。
如果单单是因为那些完美的条件,就说他们的爱情是完美的,那就太悬浮了。
于是阻力就来了:这一条爱情线的主要阻力是现实压力。
纯一偏心于政治运动,毁了前程,走向了一条前途未卜的路;尤里香是家中大小姐,生活优渥家教严格,并在高中时就被安排相亲。
而两个人在现实和感情的博弈之中最终还是选择了对方。
恰恰因为这两个人都是成熟完美的,所以设置这样的阻力,才会让他们的感情更加动人:不成熟的话,并不会考虑到这些现实层面的问题,并且也很有可能过早地说服自己放弃。
只有当你足够成熟、认清所有的代价之后,依然选择如此,才能让人佩服。
3. 律酱和熏这一对就是观感比较清新的校园恋情了。
比起上述成熟完美的爱情,青涩得多。
纯一和尤里香感情的矛盾是“我很明白自己的心意,但我们不能在一起”,律酱和熏的矛盾则是懵懵懂懂的青春情愫,连“我喜欢的是什么样的人”都没有搞清楚。
律酱和千太郎是青梅竹马,并一直暗恋他,可慢慢地,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喜欢千太郎,反而是熏的默默陪伴给了她安心和勇气。
这描述了一个恋爱走向成熟的过程。
不去经历、不去体验,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一对情侣的结局很平常,那就是高中毕业,各自奔赴大学,彼此再无联系。
也挺好的,彼此都有成长,也就够了。
都说完了,这么多的感情线索交织在一起,看起来其实是有一点狗血的。
不过好在作品本身对于情感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很到位,各条线内容互不相同,并且都有内容,并没有出现太多尿意十足的情节,所以倒也还能接受。
总之,这部番剧在音乐上还是情感上,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可谓用料扎实,真的值得一看。
一出场男主小哥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他说他厌恶这里的一切,承载一切激情的坂道君也闪亮登场!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一边吐槽男主那“人间失格”般的负能量,一边暗自点头伸出双手握爪小哥“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呢”接下来小哥压力一大就容易呕吐的傲娇性格向我们展露无疑,我不禁又要吐槽小哥你这个毛病也太那啥了吧原谅我总是默默想歪(捂脸……那时天台的光透过玻璃聚集在一块白色的布上,白布似乎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小哥停下了自己的脚步,目光死死地锁定白布渐渐逼近,也渐渐伸出了自己的手,小哥就这样掀开了白布,我们的阿波罗闪闪发光地登场了,又让我想歪的是阿波罗握着小哥的手,小哥看着眼前的一切呆若木鸡,时间仿佛凝固成了永恒永恒永恒……我就这样在“被你们萌坏了”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先声明,我才不是什么耽美狼呢不得不感叹一句:这是命运般的邂逅!!!
此后的所有故事都源于那天那个天台那个沉睡的你和那个着魔的我……(再次捂脸……论小哥怎样从精神萎靡的孤僻厌世傲娇君变成细腻的任性敏感君,这其中自然有我阿波罗照耀的作用,当然还有女主的作用(总是会忽略女主的我需要捂脸……事迹一,阿波罗打架拿到了天台的钥匙,小哥想吐去天台(去天台是治愈小哥这个毛病的良方,果然小哥连治愈方式的都很那啥呢),借用了阿波罗的钥匙撒腿就向天台冲去,阿波罗追啊,天台啊天台,天台上的小哥和阿波罗啊,阿波罗对小哥说“我也不喜欢呆在教室呢”(话说阿波罗总是很轻易地就跟小哥交心呢,包括后面的坦白身世神马的),于是天降喜雨那天阿波罗教会了小哥淋雨的治愈效果,从此小哥跟想吐的毛病渐行渐远……事迹二,小哥是正儿八经会弹感情会弹古典乐的高雅人士呢,原本想要在唱片店买古典唱片的小哥被鼓声吸引,那鼓声带领他走入了小小唱片店的地下室,有个少年在打鼓,那正是阿波罗,那音乐是小哥没有接触过的丝带儿,于是阿波罗再一次发起魔力,吸引了小哥,小哥用古典乐跟阿波罗的爵士鼓对战,最终傲娇的小哥还是默默买下了跟原计划完全不同的唱片——阿波罗演奏那一曲呢!!!
从此他们有了深深的羁绊,音乐连结起来的羁绊,没有爵士就没有摇摆,只要摇摆就不会断绝!!
事迹三,小哥看着阿波罗膝下弟妹成群,母亲热情好客,不禁心生艳羡,想起自己流离的家庭——远走的母亲和远航的父亲,寄人篱下的生活。
小哥终于发挥了他性格中敏感任性的部分在阿波罗面前羡慕嫉妒恨了起来,阿波罗黯然,说“我在家中也没有立足之地”……于是又是一段令人心疼的心路(原谅我在这里又泛滥了……我也跟小哥一样默默流泪了好么……十二集的长度容纳了三年的高中生活,学校门外的那条坂道是我那逝去的青春最后的最后还韩剧般地出现长大重逢的场景,啧啧啧啧,这期间白驹过隙,百草复生,你我一如当年,在爵士乐中摇摆……(向着夕阳蹦跑这种经典日式影视剧梗什么的我就不吐槽了,因为我被默默感动了呢,只是什么东西让人心塞着,一如那夕阳……
对这番的感情真是一波三折,制作精良但无力回天,这中二的剧情还是欣赏不来
神作在哪???
第一集就3p ntr的味道 在BG番里面刷bl弹幕 不骂女主的弹幕都说女主是腐女 划船都转圈 一集一打的节奏 闷骚男主真主动 川渕千太郎正太时候就攻了 帅到没朋友 贵圈真乱系列 娘炮人设很恶心 狗血剧情
基漫无疑
求那女的换张脸行不
渡边信一郎别惦记着你那个多角恋了
【音乐作再临,爵士乐科普与宣传。渡边x菅野,YAMAHA你给了多少软广告费?淳哥黑历史的时代背景事件-安保斗争这一元素可同时参考「氷菓」的一卷主线和宫崎骏的「コクリコ坂から」)。
跪~~~~~
需要女角吗?青春校园情节怎么这么乏味?画风怎么怪怪的?只有合奏的地方最好看…………这回OST怎么没劲了…………
道阻且长,溯洄从之,彼狡童兮。维子之故,幸甚至哉,歌以咏志。p.s.:明明是个基漫。3.5
洋子阿姨的音乐+渡边的监督!!!还有各种意义上的清血槽段子!!懂的人自然懂~~
后期部分有些不足 但总体是肯定的 JAZZ部分加分 当然要归功于原著
好想大哭一场。
老泪纵横中TTATT狗血少女漫剧情什么的,快进就好了╮( ̄▽ ̄")╭ 把演奏部分单挑出来都可以给10星了,学园祭和最后一话的教堂合奏高能到开挂了,真的哭了啊!第一集和最后一集完全没快进,一查才知道原来这两集是渡边大神的分镜,啊。。。
土,拉上爵士乐也土,虽然并没有怎么展示爵士乐。
跟渡边以前的水平差太多了啊...
我是门外汉,我没听出来爵士乐的部分哪里好,还添加了致死量的狗血五角恋和狗血车祸,狗看完都晕血了。
最是那阳光下的一握爪~~惹得百花报春晓罒ω罒
小细谷~
没想到渡边拍了这么基腐这么少女的故事,更没想到我一口气就给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