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塚早年短篇《大都会》,经由大友克洋编剧、林太郎导演的动画改编,既是对德国同名默片的致敬,也是对“巴别塔”的重新解构。
云端之上的权贵、底层劳工(劳机)的困乏、健一与蒂玛的相遇、革命与政治阴谋的冲突爆点……蒂玛,与漫画中的人设稍有不同,剧情走向和篇幅也有所改变,但内里的东西没有大调整,她既是人类欲望投射的“完美工具”,又是意识觉醒的悲哀载体——“我…是谁?
”影片视觉方面,当观众看到大友克洋四个字的时候,已无需多言,难道你没看过Akira?(笑)。
二十多年前的匠人精神,完美融合了三维背景与二维人物,极致描绘出一幅蒸汽与霓虹交织的末世图景,直到那座“巴别塔”轰然倒塌!
评分未超9的原因,本人看来,应是未完全“忠于”原作漫画导致,涉及剧透,感兴趣者可观影后尝试观看漫画原作,见仁见智。
后记。
观影后久久萦绕脑海的,一直是那句“我…是谁?
”。
当我们将恐惧投射于机器,或许,只是不敢直面自身的贪婪与脆弱。
在说题外话之前先说说这部电影。
蒸汽、废墟、末日、自我拯救、旧爵士音乐,这些标签明显就是大友克洋的logo,这也是他假借手冢治虫的行头唱了一出机器毁灭世界的戏,戏中的机器人主角就是超人类蒂玛,而另也个主角便是我所谓的类人孩建一。
超人类是一种比人类更加完美的物体,没有感情与顾虑,就像一头跳出虚无主义又没有自身道德约束的怪兽,而我更愿说的还是类人孩,类人孩的假说是思想家、作家余世存老师在《动物庄园——另类解读》中对一种文化现象的形容,是对知识分子不自知,不慎独,目光狭隘的一种形象描述,用在这里,我觉得‘类人孩’一词可以很好的形容很多日本动漫里的英雄/主角,那些全部的、孩子的性格,全然没有私心,不懂提防他人的,一种被曲解成了热血的品格。
所以有时候这种类人孩的角色令已经成人了的祖辈感到乏味,他们对动漫的认识多是‘孩子看的东西’、‘幼稚’,而这时候再看看大友克洋作品里的成年角色,多半表现的成熟、冷峻、目光深远,而在世界末日的时候,那些成了年的,那些灾难最直接的来源——成人多半都摊手,无奈,甚至比世界早一步就崩溃了。
可以说‘类人孩’是日本动漫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日本这个民族,经历了世界唯一的一次核弹攻击,也经历了一种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的痛苦转型,所以,他们对末日的描述更加贴切,也更加迫切,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给出了答案,面对灾难,面对末日,唯一的自救便是孩童式、出于人类本能的,那些好的品质,纯真、信任和爱,这里我也能理解为什么黑泽明在《梦》中用一个天真的老头做了结尾。
我想这也是面对汹涌而来的现代性大潮,人类唯一能打出去的牌了。
2012.1.17 寒假的晚上http://blog.qiaoy.net/?p=144
108分钟信息量极大,呈现一个向结尾逐渐收束的态势,或者说逐渐转向哲学性的话题。
世界观与弗里茨•朗的大都会相似,但两者的差异完全体现了一个世纪过去后矛盾重心的改变:前者是人在生产中异化,后者是机器取代人的矛盾———大都会地下二三层的运转者由工人变成了机器。
而恰好蒂玛处于“人与非人”这条横亘于大都会的矛盾鸿沟的中央,因此她无法找到存在的合法性,始终不知“我是谁”,凭借稀疏的社会关系判断自己的存在。
两股政治势力的矛盾构成第一层叙述。
占统治地位、上层阶级的马杜克党视机器人为纯粹效率工具,与之相对的政治势力则是因机器而失业的大众。
上层阶级中,洛克支持瑞德公爵坐上王位,反对其将蒂玛送上王座,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对瑞德公爵法西斯式的崇拜,源于此又产生了坚定的“低智机器无法进行统治”立场,但这种反叛在掌握绝对权力的瑞德公爵看来完全幼稚。
与此相似,下层的抗争也并没有占据较大的叙述篇幅,迅速地以失败告终。
最后,专制以一种“幻化”的样态湮灭,视觉上华丽的大都会的坍塌是马杜克党统治幻想破灭的的外化。
但第一层叙述最终被消解在更宏观的第二层:之所以说“幻化”,是因为此处专制的倒台来源于巴别塔的隐喻,而非源于势力的对冲。
似乎指代的是分裂的文明的终点,其被某种超验的存在把握着———在这明面上没有提及一丝宿命与神谕的电影里,也许是一则讽喻整个人类的寓言,将混沌的一切收束于人的庸妄。
画面太好了……插曲也是真好听。
但最后那部分做的我还以为走向是剑一为爱一举救下全世界,直接将整个宏大的基调急转直下进行一个前面所有铺垫的大浪费,虽然所幸并不是这个走向,但有一种想借此骗消费者剩余的美(
看到片中人类因为机器人而失业,不禁开始思考机器人制造出来是为了什么?
机器人不是为了人类更便捷的生活而存在吗?
但是现在当机器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反而本末倒置了。
人类总是充满了矛盾,一边想利用机器人高效率、不眠不休的工作,一方面又思考机器人会不会有感情,不能那样说击杀就击杀,貌似也想给它们人文关怀。
我也认为机器人是能够模拟出来人类的情感的,甚至就像侦探伯伯想的,机器人就像只狗一样,会对人类保证绝对的“忠诚”。
当然如果机器人不会影响到就业的话,如果有一天机器人能发展到那个程度,我说不定会像喜欢狗狗那样喜欢他们。
我可能算是冷漠的吧?
觉得电影中的对机器人做的没什么。
换一种说法,你的上一部电脑或是上一个手机现在在哪里?
有机会卖掉它你会卖吗?
哪怕买它的人想把它砸了也会卖吗?
别说砸了,恐怕大多数人不用的手机被磨成碎末都不会有什么感觉吧?
电影中的机器人只是披着一个人类的外壳,被枪击中的时候显得比较残酷罢了。
你可以对机器人保持尊重,不随意伤害,但是如果有一天这些铁皮罐影响到你和家人的工作和生活,你确定会不出手吗?
你在电影中看到的是人类击杀机器人,但如果真有现实,被机器人射杀的人类一定是更多的,毕竟机器人可比人类厉害多了,而且战争武装机器人是最能被人利用,赚更多钱的。
有时候觉得机器人的发展过程像温水煮青蛙,先取代一部分人类职业,然后再一点一点慢慢取代更多,直到权力被极少部分人掌握。
那时候那极少部分人说不定也还是会打着“为了人类更好的生活”的旗号,然后让机器人把大部分人类当米虫养,但是人性就是自私和不满足的,贪官永远不会觉得自己贪得多,哪怕贪的钱他已经花不完了。
而资源是固定且有限的,你给了“米虫”越多的资源,自己获得的就越少,所以掌握权利的人会慢慢减少分给“米虫”的资源,直到“米虫”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开始出来打工赚钱,又发现工作全被机器人取代了,人类没有多少赚钱的机会了,但人在越来越多(尽管发达起来的一些国家在人口老龄化,出生率逐年下降,但世界上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有多高看东南亚就知道了),于是“前米虫”生活不下去了,只能开始革命,但这个时候科技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冷兵器对战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热武器,一点胜算都没有。
电影中蒂姆是一个很可爱且可怜的机器人,她没有被人类输入什么命令,没有欲望,是那个昏暗的时代唯一的“白纸”,所以大家能在她身上感觉到圣洁、纯真。
在她心里,健一就是他的爸爸,是她醒来之后对一切都很懵懂的时候教给她了一些常识,是第一个遇到的人。
“我是谁?
”蒂姆一直在问自己、问别人,对于机器人来说或许没有被输入指令、被人类命令或许也不是一件幸运的事。
我不知道她会不会感到迷茫、感到痛苦,但人类觉得她会,因为人类本身有这种情感。
机器人会流泪吗?
我不知道,但是蒂姆哭了,罗顿说她的全身都是用机器制造的,那为什么会流泪?
或许,跟她的程序设置有关,比有感情的机器人更有意思的是有感情机器人的程序。
我相信在那一刻,她是真的感到痛苦的,可是——充满嫉妒心的说,是人都会有感到痛苦、迷茫等难过的情感出现,而机器人就感受到这一下子怎么了?
她就痛苦这一下子难为她了?
还是那句话,我对机器人的的上限是把她当狗。
(但是我家的狗比不认识的人都重要)蒂姆说人类对机器人很不好,机器人很可怜,但人犯罪了尚且要判刑,吸那啥了也要进去,机器人犯错了就可以饶恕吗?
那这和“坏人成佛只需要放下屠刀”有什么区别。
蒂姆联机后做出的毁灭人类的打算确定是公平的吗?
她有没有去看看更底层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底层人要经历什么痛苦?
说不定比机器人还惨。
我想不出来的问题是,所以机器人是想像人类有人权一样,机器人争取“器权”吗?
再换另一个角度,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走过多少弯路,踩过多少坑儿才得来的,机器人这是想通过卖惨直接促成“器权”的建立?
说出来革命先烈都得吐血吧?
电影是很好,很感人,某些画面很有氛围感,让观众情感代入很强,但就电影所表达的问题,我持冷漠态度。
手冢治虫对科技、人、机器人三者之间的伦理反思是非常深刻的。
这种深刻从童话式的铁臂阿童木延续到乌托邦式的大都会,持续在希望与绝望之间。
手冢治虫的价值在于不断挖掘未来的可能性,关于人和造物主的,以及人和自己的造物的。
挖掘需要毅力和才能。
或许大友克洋具备第一个条件,但他绝对不具备第二个。
大友的作品总给我这样的感觉:当他获得一个启示并为此沾沾自喜之余,并未严肃质疑其正确性,反而迫不及待地给它穿上晚礼服,并深深苦恼于如何为这件礼服搭配名贵首饰。
大都会有三个阶级,最上层是人类,比如杜克党,第二层是机器人,他们可以代替人类完成大量无意义的劳动,并且威胁了最下层的人,同时他们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刚刚说到了最下层的也是人,他们就是那些没有本事并且被机器人代替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两极分化。
其实现在的人类社会也正面临这个阶段。
同时这个电影里面掺杂了党派之争,有了政权的斗争,与实际相结合。
同时瑞德伯爵,与罗博士合作,制造出了与他女儿极其相似的机器人,但却以错误的方式爱了他,给他最高无上的权利。
并且在伯爵的认知中,他的女儿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机器人,而且他也袒露了最终的目的,是让机器人女儿与另外的机器合作成为统治世界的电脑。
虽然这样做在表面上看来让女儿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统治了全世界,但其实是对他的一种残忍和禁锢。
至之质还是为了自己的权利。
同时他为了看自己的先进武器能不能成功,以一层世界的机器人为实验品,改变磁场将他们破坏了。
显示了其残忍。
同时他的儿子洛克执念太深,太为固执。
同时他的本质上有极其鲜明的对机器人的歧视。
并且为了他的执念让父亲坐上王座。
就一直追杀机器人女儿 蒂玛,也是本场电影中的反派角色,那个破坏美的家伙。
确实是一个让人痛恨的角色,可怜又可恶。
小主人公健一具有所有主人公该具有的特点,并且他最让人感动的一面是在地嘛,已经被那些线控制变为机器人时,她的样貌也改变了。
主人公并没有任何的面色之改,依旧像以前一样对待着蒂玛。
在他身上,我虽然看不到一些重大的作用,但是他身上的精神以及那种纯情和那种纯洁的感情是让人动容的。
以二十世纪初纽约为背景的蒸汽朋克复古片,整个画面缩小为一个孔之类的表现手法相当怀旧。
所谓机器人和人类的冲突已然展现,底层人民被机器人夺走了工作机会,同时上层对机器人采取种族隔离政策,这是在不远的未来也有可能发生的严峻问题。
布恩总统和瑞德公爵为什么是黑脸?
衬托白发和金发?
瑞德对自己领养的孤儿ROCK称自己为父亲感到羞耻,是认为他不配做自己的儿子,可反过来这份渴望被父亲认同的狂热和偏执的情感扭曲了ROCK,让他成为了冷酷残暴的杀手。
话说本片一开始就有机器人暴乱的暗线了?
原警长办公室内巨大的机械龙鱼,以及官僚主义的作风,是暗示什么?
女主TIMA一副雅利安人种的外貌,金发碧眼白肤,这算影射NAZI推崇的优等种族么?
还是作者也认同完美的人类应该是这样?
合体的火灾机器人有些意思发生火灾之后,春作坂老头还和自己的侄子健一冲进去?
为了调查案情不要命了?
罗顿博士因为器官走私被通缉,但他却声称TIMA是全机器的,是不是他隐瞒了什么?
虽然是作为隐喻的巴别塔,但是基古瑞作为影响太阳黑子的超兵器,坐落在大都市中心最高的塔上,就不怕作为靶子被别国攻击么?
大都市的居民又怎样?
作为人质?
进行干扰太阳实验时,明知会对表层的机器人产生影响,却毫不作为,只是事后野蛮镇压?
也不考虑对社会的影响?
不过这的确是人类会干的事情。
地下党轻信政府的承诺,只能作为被利用的棋子,逃不脱被算计的命运。
以人类无法抛弃情感为由表示别无选择这种发动暴乱的借口,感觉毫无道理。
但仔细想想也的确如此,人类无法逃脱被情感控制,因此憎恨的螺旋永远都存在。
总统秘书被射杀前头上出现了一根蜡烛,是作者的恶趣味么?
密谋筹划反叛瑞德公爵的布恩总统反被将军杀死,这就是政治家的下场。
TIMA前半段没怎么说话,后半段也只是叫嚷着找健一,然后就被王座吸引黑化了。
全片都没什么台词展现其自我,就有一只鸟站她肩膀上被底下的人们认为是天使化身而已。
于是最后依然是老生常谈:creator is destroyed by his creation. 让TIMA化身为skynet。
明明说了TIMA已经黑化,不再保留过去的记忆了,不明白为什么健一会拼死要去唤醒TIMA,两人只是初次相识,会为此拼到不要命的程度么?
因为健一非常善良?
因为他被TIMA的美貌吸引,爱上了TIMA?
这么说起来其实TIMA让我想起天元突破里的NIA。
也是黑化后被SIMON拯救,但是毕竟两人同生共死很久了,而且还结婚了。
最后机器人们拿着粉身碎骨后的TIMA的零件是什么意思?
剧情缺陷:火灾后健一失踪,作为伯伯的老头一点都看不出担心的样子;在ZONE 3面对杀人不眨眼的ROCK,健一依然不紧不慢,毫不紧张;ROCK追查TIMA下落却一个手下不带,在发现TIMA和健一后才带一帮人追击瑞德为何会带老头和健一进基古瑞的核心?
为何特地要TIMA换衣服?
老头就这么把作为关键证物的笔记本丢在瑞德面前?
TIMA黑化就只是因为走进王座的一定范围?
但是之前离王座更近都没触发黑化啊?
触发黑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ROCK按下的那个是自爆按钮?
那么简单就把整个大都会毁灭了?
开什么玩笑?
话说那个军人最后的下场是?
暗杀总统后那些背景画面是什么意思?
严格来讲,这部大都会实际上是手冢治虫根据1927年的同名德国科幻电影『大都会(METROPOLIS)』改编成漫画(1994),再由大友克洋编剧、铃太郎导演并在2001年推出的改编动画电影。
本片对工业社会发展的极端形态进行了鲜明的反讽——技术的进步并非使人类社会更加美好,而是让工业化的终极产物——机器人——压倒了人性,成为现实世界的主宰。
人与机器的冲突,在贯穿全片华丽激烈的桥段中表露无遗。
最后,人类用工业技术构建的『巴别塔』在机器人女主角一声轻轻的叹息——『我是谁』——中轰然倒塌,并毁灭。
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上映的日期刚好是美国世贸大厦在『9-11』恐怖袭击中轰然倒塌后的2001年10月,可以说与现实世界的发展脉络形成了绝佳的应景——当然,这并不代表其中有什么阴谋论。
http://www.leeforce.com
首先,这部片子分这么高我相信还是有人真的很喜欢的,就是我的逼格太低,实在是欣赏不了哎。。。
前一大半段我都不知道电影到底在说些啥,看完了还是没能明白他们到底要干啥。
莫名其妙的,都莫名其妙,洛克莫名其妙的,公爵也莫名其妙的,革命者、机器人、后面毁灭世界也是。
色调好闷,情节好拖,要不就是跳的太乱,反正那个洛克就是莫名其妙的,哎,就是这种看了好久都不知道讲什么的电影最讨厌啦,如果最后有什么出人意料的点子倒还能加点分咯,可是就是结局什么的都猜得到,但是不知道情节讲了些啥。。。
有种高中刚毕业那会跟着个物理系的学姐追EVA的装逼感觉,明明也是不知道在讲啥,也是这暗黑的调调,唔,还上升到世界观的角度,哎,没那么幼稚了,也不会做那么蛋疼的事情了。
唔,他们都是大师咯,多给个星吧,不喜勿喷
<图片1>有谁注意到这张图后面的地图了么,地名都是加拿大toronto地区附近的。
地图改了,地名都一样。
太干了。。不好看
4.7 1927年的《大都会》用科技与情感冲突,并结合宗教来包装一个下层阶级推翻上层阶级的革命故事,更具有警世性,而这个动画版本引入更高级的人工智能却落入一个很俗套的点——人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浪费了“大都会”这个名头,更不明白的是,画风和配乐都有一股60年代的感觉,搭配坚硬的人物动作只会觉得腐朽,唯有最后的爆炸扳回一城
108m 难看且不知所云。
我都不知道这个超级计算机设计出来是为了什么…还得是个人形,勉强还可以说博士想要个女儿吧。你那些工业、清洁机器人找个人形干嘛啊?男主又是什么性格呢,完全是个工具人….反而洛克还算有点性格。
不是很好评价 手冢在二战后画出的原作 电影又诞生于新千年 人总是在庞大的时代背景下才会迸发一些原本不会意料到的思考 但是爵士乐与大都会 机器人和浪漫主义 用得好了叫会调度 用得不好只能是乱炖 更何况关于爱死机的讨论日本人太超前 实在是看不出大都会比他其他同胞的作品优越在哪里 可能大概是关于未来城市的描绘吧 纽约到了2077 可能真就长这样了。
儿童科幻+直男言情,总要来那么点桥段是你以为能拯救天然少女,握住她的手,行かないで,把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以为拯救了世界。全片最震撼的居然还是着火的消防机器人赶场片段,小水管一连接,咻咻咻,都给我清醒点。
应该说是原作在那个时代拍出这样的故事的确很超前,不过在现金看来也完全不算什么了,而且这个题材本来就是电影会比动画来得更牛逼~~
觉得电影拍得不是很好,但是值得一看,看过之后就是失望。
有人控鬼父,鬼父控女儿,女儿说我是个什么玩意,鬼父说你TM就是我的也是世界的爱;小正太以为纯情能够拯救萝莉和世界,结果世界还是靠情敌的自杀袭击给救了。日本人的意淫通病,总是眼高手低一根筋,自以为是偏要行。
英文配音看得很不舒服。
影片的配乐非常出色,精彩之处在快到结尾的爆炸高潮,画面感非常复古,手冢治虫的风格极浓!!!剧情很适合儿童节的观看
现在来看这部电影已经不算很精彩了,甚至有些做作的地方,不过它绝对算是鼻祖级别的电影,这部电影里有太多东西被后来者模仿和发扬光大,EVA,我说的就是你。
情感线因为叙述不充分显得有点莫名其妙
世界观稍显陈旧啊
画风和音乐不能说不精致,可是剧情就。大量繁复但缺乏科技基础的伪科幻画面,以及光线偏暗,真是够闷,我断断续续才勉强看完。貌似那个年代的日本人特别喜欢用政党、革命这些字眼,格局够大,但小孩子不是为了拯救片子的亲和力,而是拯救人类,这就emmmm。
啊怎么会是大友克洋
是那种一两个镜头反复出现在剪辑里骗观众来看的电影,那几个经典分镜确实美丽,除此之外节奏混乱,人物动机成谜(也就洛克好点)。把机器设计成美少女就是在博同情,不然换成公爵那张脸还有谁能忍它…
很多科幻情节景致不错,剧情在现在看来不在新鲜,那时应该蛮具创意。我说画风那么像阿童木呢,原来编剧是手冢治虫。剧中经常用到爵士乐,蛮有感觉,浪漫、罪恶、忧伤的唯美。喜欢机器人飞飞,萌萌的善良聪明。蒂玛注定无法活下来,对人类太危险,活下来只会成为统治阶级争夺的武器,不会有美好的人生。
多一星给无敌的想象力
手塚治虫哦。本来以为是zz反乌托邦或是批判现实的,画面也壮观,结果看一会儿又成了蜘蛛侠狂干七堇年、钢铁侠爆操方舟子、金刚葫芦妹夹死复仇者联盟这一类的‘大战’片儿。低龄科幻。看完没什么感触的那种。画的很好,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