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里对人民要求最严格的——偶像崇拜不被允许,只能信奉真主;在公共场合,男女必须隔离,女性要穿黑袍、戴面纱;不可拍摄庙宇、居民住所等,拍摄妇女也是不礼貌的;禁止过度娱乐……种种约束下,沙特长期禁止电影院,想要拍摄电影也非常困难。
而2012年上映的《瓦嘉达》成为了第一部完整由沙特拍摄、制作的电影。
女导演只敢躲在车里指导拍摄,女演员们也需要鼓足勇气才敢在公共场合演戏。
在沙特,女性不能骑自行车、摩托车,也不能开车。
直到2013年,女性才被允许在出于娱乐目的和男性陪同的条件下骑车。
到2018年,女性被允许开车,电影院也重新开放。
沙特阿拉伯作为“石油王国”十分富裕,很多居民的生活也很富庶。
片中的小女孩瓦嘉达就出生在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在一所女校读书。
瓦嘉达的梦想是沙特社会无法允许的:拥有一辆自行车。
因此即便有钱,瓦嘉达也不能轻易地实现这个梦想。
围绕瓦嘉达如何获得一辆自行车,电影展开了一个现代世俗与宗教传统对抗的家庭故事。
瓦嘉达女主角瓦嘉达是一个叛逆的女孩,她穿帆布鞋、听摇滚乐、不愿戴头纱。
她敢于和刁难母亲的司机顶嘴,也敢捡起同学藏的指甲油给自己涂上。
校长要求她穿常规的黑鞋,而瓦嘉达宁愿把帆布鞋的白边涂黑也不愿换鞋。
阿卜杜拉是瓦嘉达最好的玩伴。
一天,他们追逐打闹时,阿卜杜拉因为骑着自行车而跑赢了瓦嘉达。
瓦嘉达因此下定决心要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
看上杂货店里的绿色自行车后,她尝试让妈妈给她买下,但遭到了拒绝。
尽管如此,瓦嘉达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她用一盒磁带“收买”了杂货店老板,让他为自己留住那辆自行车。
为了攒钱,她在学校偷偷卖自己编的手串,收费帮同学和堂哥传信,最后瞄准了巨额奖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古兰经知识大赛,成功拿到了第一名。
一个对《古兰经》一窍不通的叛逆女孩为了买自行车而赢得了比赛,可以说是十分讽刺了。
然而,因为在台上说出了真实想法,瓦嘉达的奖金被校长擅自捐赠。
这个小小的举动,很好地影射了沙特社会强者对弱者的剥削。
瓦嘉达从不乖乖顺从社会上的那些规则,她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有遵从内心的勇气。
她能够无所谓他人的眼光,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可是,坚强的瓦嘉达还是在被剥夺奖金后哭了。
对于自己日复一日得努力所换来的成果,她竟完全没有掌控权。
女校长片中不难看出,女校里的教育,是为了让女孩们能够在将来快速适应和融入男权社会。
女校长严格地监督着女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
可即使是这样一位恪守社会规则的女性,曾经也和瓦嘉达一样叛逆过,如今也偷偷往家里带过情人。
在社会对女性的“驯化”和对本性的压抑之下,女人们似乎早已忘记了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瓦嘉达的母亲 瓦嘉达的母亲是一位传统沙特妇女,努力按着社会标准、按着丈夫喜欢的样子活着。
在沙特,女孩被父母包办婚姻十分常见。
瓦嘉达母亲的话和瓦嘉达的同班小女孩被父母嫁给成年男子的事影射了这一点。
幸运的是,瓦嘉达的父母是青梅竹马,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婚。
但这段看似幸福的婚姻,依然经不起世俗观念的打击。
不可否认瓦嘉达的父亲爱着妻子和女儿,可这也不影响他希望再娶一个能生男孩的妻子。
瓦嘉达的母亲遵从宗教传统,却不能接受宗教所允许的一夫多妻制度。
瓦嘉达的母亲面对男权社会的牢笼终究是无力的。
她所能做的最大的回击,不过是给瓦嘉达买下那辆女生不该拥有的自行车。
母亲自己已无力反抗社会,但瓦嘉达可以。
这辆自行车寄托着母亲的希望。
她希望瓦嘉达快乐,更是希望自己的悲剧不会在女儿身上重演。
阿卜杜拉阿卜杜拉似乎是一个信任宗教传统和世俗观念的男孩,他知道女孩不能骑车,也相信大人们说为真主而死,上天堂能获得70个新娘。
但他可以为了瓦嘉达破例。
他不仅是接受瓦嘉达想要骑自行车的想法,还把自己的自行车借给瓦嘉达,亲自教她骑车。
他非常暖心地给自行车加上了辅助轮,但这样的举动却伤到了瓦嘉达的自尊。
阿卜杜拉二话不说,就马上把轮子取下,想法子安慰瓦嘉达。
他不愿看到瓦嘉达流泪。
在看到阿卜杜拉对着瓦嘉达说出“你知道等我们长大了,我会娶你的,对吗?
”这句话的时候,我是很感动的。
我愿意相信童年的经历能让阿卜杜拉的观念不再那么的世俗,而是和瓦嘉达更加靠近。
希望阿卜杜拉在长大后也能像小时候一样支持、爱护着瓦嘉达,一起收获真正的幸福。
影片的最后,瓦嘉达如约和阿卜杜拉比赛骑自行车。
瓦嘉达赢了。
更重要的,是她赢得了自由。
写在最后虽然《瓦嘉达》是沙特的第一部电影,但无论是小演员还是大人的演技都十分自然和出彩,故事也讲得很完整。
比起压抑,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也都较为立体,并不是非黑即白。
再传统的女性也有不同意社会对女性的约束的时候;男性有完全不尊重女性的,也有默默帮助女性反抗的,还有像瓦嘉达的父亲这样即便再爱妻女也还是为世俗所困的。
《瓦嘉达》展现的,是一种温和的抗议。
它提醒女性要学会在束缚中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也告诉我们平权不止需要女性的力量,还需要男性的支持。
影片中的阿卜杜拉和杂货店老板就是这样的男性代表人物。
当然,抛开性别平等,《瓦嘉达》所传递的信息依然适用于所有人——但愿有梦想的你能够打破旁人的偏见和质疑,成为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冲着了解当下沙特社会去的,目的基本达到了,本来可以给四星,但不同意片子的自由主义(私有财产,集中体现在处置赢奖所得自行车的自由)意识形态。
btw,宗教审查=政审吧,有趣得很。
小女星瓦德·穆罕默德 Waad Mohammed13岁,演的不错。
只是男人的剧情比较突兀,可能是女导演借电影浇自己块垒,但于叙事无助。
另:最后结尾自行车面对路上全部是川流不息的汽车时是不是有些吊诡呢?
男人女人:小女孩不能骑自行车,这是男孩子的权利。
女人不能开车,这是男人的权利。
家庭:男人不用负什么家庭责任,可以一夫多妻。
家族有家谱,是一颗树,只有男性会被记录在树上。
女性,不过烟云。
建筑:家里是美式耳机,美式音乐,非常有个性的卧室。
出门却是古朴阿拉伯风,黄色,荒芜,黑纱女人,白帽男人。
21世纪很魔幻。
现代化的商场,里面却没有女性的更衣室,华丽的红裙,却只能绽放于蹲坑边上。
她们爱美,在乎每一撮头发的长短,涂蓝色的脚趾甲,在脚腕上画星星,她们有情愫,她们青春洋溢,但是这些在公共场合是罪恶,不能示人。
宗教:上街溜达必须佩戴头纱。
小孩遮住头,大人遮住脸。
女人似乎除了家里没有任何的权力,无法歌唱,露脸,结婚以后甚至不能够触碰古兰经,必须纸巾垫着才能翻页。
要晨祷,祷告前要洗干净手脚脸。
学习古兰经在学校里是有社团的。
古兰经里面的字生僻拗口,正确朗读方式是歌唱着读。
古兰经读完要合上,不然魔鬼会向里面吐口水。
zs式爆炸死后天堂会有70个妻子。。
会客:女人负责厨房做饭不见人,客人们只在客厅男人招待。
而女人的晚饭,是客人们的剩饭。
结局:两位女人相拥在一起,他们明白,能救她们的不是取悦男人,也不是那些已经被完全同化的女人,能救她们自己的,只有她们自己了,她们要觉醒,要自救。
瓦嘉达骑着自行车,因为她是自由的,再也没有人,可以追上她。
tag沙特阿拉伯第一位女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加油吧,沙特女性!
1.瓦嘉达是一个很勇敢的女孩,她既聪明,又勇敢,她努力,为了能得到梦寐以求的自行车,能骑上自行车的梦想。
一直没有放弃尝试了很多方法,而且她也用了一些不错的方法。
我喜欢她喜欢她的个性。
2.个人拙见,本故事除了瓦嘉达为了实现购买自行车梦想这第一条明线,第二条是瓦嘉达母亲与父亲的这第二天暗线,第三是校长和小偷之间关系的暗线。
3.瓦嘉达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实现购买自行车梦想,第一个是攒钱买,第二是不放弃和父母说买自行车的事,第三是参加校园比赛获胜获得奖金。
而且她的方法是良性循环的,她用磁带和自行车老板成为朋友,让他把自行车留给她。
她是善于观察和交流的。
(如果是我我想不到这点)。
后面她通过参加古兰经比赛获得奖金,这个过程是好的,既学习了知识又赢得了比赛。
用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用行动来证明。
4.关于影片里面各种迂腐的思想,女性不能骑自行车,女性无法出现在家族的名单里面,女性出门要裹得严实,不能和其他男性一起工作,不能被男性看见,作为既得利益者的男性觉得这是正常的。
他们可以纳妾可以长期不归。
片子里的小男孩像是打破这种规则的一个点,他帮助女主,给她骑自己的自行车,他没嘲笑女主。
最后的镜头两人骑车奔向光明的大道。
5.女主的妈妈,最开始不理解女主,否定女主,到理解女主,帮助女主,这一段我是感动的。
(可能女主的妈妈是羡慕女主的吧,她敢去做那些她不敢做的事,她也想踏出那一步,但是犹豫不决,在医院咨询工作时候犹豫不决)女校长我觉得是蛮可悲的人,她作为一个有权力的人,但却是男权下的产物和牺牲者和支持者,她一直否定所有她不理解的事情,她却和八卦事情有关系,她既要又要。
6.周围的女同学,更像是看客,冷漠,旁观,嘲笑。
如果要改变,男女要相互尊重,女性要团结起来,而不是被资本异化,被标签分化。
乍一看,以为是西亚电影的套路——《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小鞋子》、《黑板》等等的翻版:一个小女孩想买一辆漂亮的自行车,妈妈起初不同意,小女孩自己开始攒钱,甚至参加《古兰经》背诵比赛,终于得了冠军赢了奖金却被校长捐出,一切希望落空;沮丧之际,妈妈把自行车作为礼物送给了女儿。
如果这是一对父子故事,几可以看作是《小鞋子》的仿作。
但在西亚背景下,一对母女的故事,则更具深意。
少女骑自行车的禁忌,女子学校里的种种清规,因生瓦嘉达时难产而无法再生育被父亲抛弃的母亲,家谱中不可见的少女……每一处细节都传达着阿拉伯女性的困境与挣扎。
结尾处,瓦嘉达终于获得心爱的自行车,并如愿与阿卜杜拉在大街上顶着众人的目光比赛骑车。
与她两小无猜的阿卜杜拉甚至略带羞怯地说,“等我们长大了,我要娶你”;一切都很温馨甚至有些甜蜜蜜。
但瓦嘉达的自行车是妈妈以被抛弃的痛苦换来的,而爸爸妈妈也曾经青梅竹马,甚至至今也两情相悦,但还是无法挣脱“传统”的藩篱。
谁又能保证瓦嘉达与阿卜杜拉的未来不是爸爸妈妈悲剧的重演?
6月24日零点刚过,本世纪第一批10名沙特女司机上路了,在首都利雅得的大街小巷,交通警察向她们献上了玫瑰花。
经过漫长的86年后,沙特女人重新掌握了自主驾驶权。
解禁令由沙特国王萨勒曼在去年9月颁布,并于今年6月24日正式生效,沙特阿拉伯从此摘掉了「全世界唯一不允许女性驾车国家」的帽子。
————《人物》2018-07-03无疑,海法·曼苏尔作为沙特第一位女导演,这部《瓦嘉达》是极为成功的。
鞭辟入里地把这个伪装成现代国家的男权至上的封建王国而剖析开来。
的的确确,理解伊斯兰社会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是有难度的。
这种难度不仅是因为对阿拉伯国家——尤其是海湾六国(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被短视频平台的“头顶一块布、全球我最富”的刻板印象,而且还受限于阿拉伯与中国社会文化差异巨大而难以理解。
其中最吸人眼球的,莫过于深藏在面纱(حجاب)之后,被头巾裹掩密不透风的女性。
沙特街头的女性萨缪尔·P·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将世界划分为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等若干板块。
显而易见,这种划分是基于地理、宗教两大因素。
如果说,地理作为客观环境和自然条件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进而影响社会,而那么宗教则作为一种人造物,以人类自身的力量区分开来了你我。
各个文明板块之间,宗教在社会中的存在感各有不同,深浅不一,但在阿拉伯国家,宗教的影响是全方面的。
这不仅仅是因为阿拉伯国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比通常达到80%以上,更是因为整个社会的法律、道德都以宗教为基石,甚至是日常的讲话中宗教类词汇出现占比也极高。
而伊斯兰教同时对于信仰者的规范相较于其他宗教更加严格。
除了穆斯林每日必做“五功”之外,对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影响颇深,而对于女性则更甚。
瓦嘉达和妈妈正在礼拜这种影响我们看来,往往会认为这是对女性和天性的抑制与扼杀。
之所以我们会这样认知,是将影片中的种种社会建立在近代以来对于传统中思想文化的改造与自我革命,同时借鉴吸收了来自西方的大量进步思想和精神。
而与之相比的,影片中展现的生活、文化与之相比显的似乎极其的落后和封建。
但这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影片中,父亲再娶二老婆的行为,是为法律和道德双重允许,但却深切地伤害了瓦嘉达母女俩的情感。
而瓦嘉达试图冲破枷锁,尝试骑自行车的行为,是不被学校的规则和社会的道德所允许(阿拉伯语حرام,意为“非法的、不符合教法的”),然而却使得瓦嘉达和我们观众振奋。
在法律道德和情感的二律背反下,我们该如何去评判行为的对与错、好与坏?
而如果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我们是否仍旧有权力去评判完全不同社会人们的行为?
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故事——假设现在地球的的某个角落仍旧存在着一个奴隶制社会,人口贩卖和奴隶交易在其中普遍存在,但这个社会从未与外界接触,更未有有过交流。
总而言之,这个社会俨然是独立于世界一般的“桃花源”。
一天,一个探险家偶然来到这里,被这里的社会深深震惊。
此时,一个奴隶向他请求帮助,希望能够帮他改善环境——但在这个社会之中,奴隶是奴隶主的私人物品,外人无权干涉。
那这位探险家又该怎么做呢?
而这,就触及到了”文化相对主义“和“普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是一种在人类学和哲学中广泛讨论的理论,它主张:各个文化的道德规范、信仰和行为准则,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宗教背景下形成的,因此不能用一种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另一种文化。
反对以一种文化的价值观(通常是西方主流价值观)作为衡量其他文化的唯一标尺。
这种思潮在20世纪反殖民、反帝国主义的运动的背景中提出的,成为对抗文化霸权,特别是西方殖民话语的理论武器。
但与此相对的,一些学者提出: 行为的道德性不应依赖个人偏好或文化差异,而是基于普遍可接受的原则。
————康德 普世价值并非西方的文化输出,而是一种基于人的普遍经验的道德共识。
———— 迈克尔·伊格纳季耶夫 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明融合的加深,特别是联合国《 世界人权宣言 》的缔结,一些基本的人权(如生命权、言论自由、平等权)成为了超越文化和国界的原则 。
一更于 2025/3/3 埃及 亚历山大
从题材、国家开头就能看出沙特女性地位的低下,在学校穿黑鞋、带头巾、不能出现在男性看得见自己的地方等等这些约束,所有女性外出戴头巾一身黑衣服,只能露出一双眼睛,不能唱歌让男人听到,不能骑自行车因为会影响生育……所有的所有对女性的不合理的封建愚昧要求,都在潜移默化宗教背景加持下合理化正常化,而瓦嘉达只是想要一辆自己的自行车🚲,我羡慕她只要想做就会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放弃,一旦下定决心就一定要达到目标的性格是我没有的,也是我亟需的,没有钱自己挣,被校长批评但仍坚持自己的想法💡,让朋友教她骑自行车等等她在向自己的目标努力,参加古兰经知识竞赛想用奖金购买自信车,一旦决定做便做到极致,从中也能看出来她的母亲一开始仍是封建思想,不让她骑自行车,认为不能和男性一起工作,去医院看到朋友不带面莎很惊讶,但之后她的转变也让我感动,不能所有事情全依靠丈夫,丈夫娶了别的女人也让她更加支持女儿买自行车的做法最后送给瓦嘉达一辆自信车,不把嫁给他人得到男性认可当作自己的价值,女儿和母亲相拥烟花为贺礼,骑自行车和朋友比赛自由骑行于宽广的马路上,追求自由吧瓦嘉达!
1991年10月1日沙特阿拉伯放映了第一部电影,2006年夏天拍摄了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你好吗》,2009年6月6日历史性的首次公映了沙特阿拉伯第二部电影《我的馈赠》,2012年8月31日《瓦嘉达》在威尼斯影展首映,这又是历史性的一刻。
这是第一部在沙特阿拉伯境内拍完整部的电影,是历史上沙特第一位女导演,也是代表沙特申奥的电影。
当你了解了沙特的国情以及宗教信仰,就不用做过多的介绍了。
国内电影人看后应该汗颜。
电影开头,一个活泼的女孩和邻家的男孩一同奔跑,女孩跑的很快,男孩追不上。
然后男孩骑上了自行车,远远地将女孩甩在了后面,女孩在竭力狂奔后只能停住了脚步,望着男孩远去。
她追不上自行车,也无法骑上自行车,不是因为她的家境贫穷,而是因为她是个女孩。
在这个国家,女人无法骑车,更无法开车。
而现实中我们能听到各种话:开车对女人很难,女司机是马路杀手,数理化对女人很难,女博士是第三种性别……甚至还有很多女人深以为然,通过我自己/我朋友/我亲戚来论证很多东西对女人来说就是很难,很难学习、很难操纵、很难融会贯通。
然而对于女人而言,难的不是学习、操纵这些东西,而是取得学习、操纵这些东西的资格。
瓦嘉达的妈妈有一份工作,大热的天气却只有戴着罩袍等着司机送自己上班,在车里被炎热折磨地痛苦不堪,却因为司机是男人无法摘下罩袍,只有强忍着。
这里的司机不是私家司机(她也不是豪门阔太),是类似于专门接送职业女士的公交车司机,而当她无力支持更高的佣金时,司机拒绝搭载她,她竟因此无法上班,险些失去工作。
是的,沙特阿拉伯的女人是要工作的,这不是一个完全封闭落的国家。
我们在影片中可以看到一切现代化的东西,手机、电视、网络、摇滚、华丽的商场……和我们的生活并无不同之处,然而我们也能看到里面的女性,无法骑车开车,无法展露面容,涂指甲油都能被骂淫贱,玩闹中远处出现了男人就要赶紧躲进阴影里,不能让男人听见自己的声音看见自己的样子……经济和科技发展了,女性的地位却还是那样,女性所拥有的每一项权益,都不是顺着时代潮流自然而然拥有的,背后都是长久的抗议和惨烈的抗争。
《瓦嘉达》这部电影,可以看做是一种抗议,温和而有力,至少它深深地震撼到了远在中国的我。
电影里让我触动的细节很多,我从爱情和梦想这两个角度来整理一番。
1.爱情:从真挚到苍白的轮回瓦嘉达的母亲和父亲是因爱结合,曾经缠绵悱恻,也曾许诺过非你不可。
然而当岁月流逝,家庭陷入破碎的边缘:瓦嘉达的母亲在生下她后就丧失了生育能力,家里不能再有一个继承家业的儿子,瓦嘉达的奶奶物色起了新儿媳,瓦嘉达的父亲陷入维持工作和家庭的焦虑,常与妻子争吵……而最后,瓦嘉达的母亲只能眼睁睁看着丈夫娶第二个妻子,无论在道德还是法律上她都无法控诉什么。
从曾经的“非你不可”到合理合法的“一夫多妻”,女性地位低下的地方,没有什么爱情婚姻里的第三者,只有高高在上的第一者——男人。
瓦嘉达的老师曾经开放且大胆,婚前和男人“私通”,有过一段激烈火热的爱情。
然而数年后她竟成为了最古板刻薄的那一类女人,对瓦嘉达想要自行车的梦想坚决打压,认为这是离经叛道,对自由恋爱的同学更是“赶尽杀绝”,不知道她曾经的那份爱情到底是怎样的,但我们能猜到是又一次抵挡不过现实的悲剧结局。
而到瓦嘉达,她与邻家男孩互相有着朦胧的好感,两人一起玩耍、互帮互助。
她想要学自行车,男孩就把自己的自行车组装上两个轮子,怕她学车时摔倒,瓦嘉达看到这两个轮子,被刺伤了自尊心开始哭泣,男孩就立刻把轮子卸掉,然后跑到她旁边,手足无措地安慰她“你不要哭了,我给你钱好不好?”瓦嘉达听到后擦干眼泪,冲男孩莞尔一笑。
这段真的很打动我,少年人的感情,如此纯净而真挚,是人性里最美好的一部分。
然而这样的爱情能维持多久呢?瓦嘉达曾经和男孩讨论宗教问题,她认为宗教战争、自杀式袭击是残酷而不值得的,然而男孩的看法却与她截然相反,认为为真主而战死是无上的荣耀。
男孩的看法瓦嘉达是充满反叛精神的,她对宗教知识毫无兴趣也一窍不通,甚至因为她受到的不公有很大程度上宗教的原因,她对宗教可能都有一种愤恨。
然而男孩是恪守教义且维护宗教的,他对瓦嘉达种种“离经叛道”行为的纵容甚至支持,并非是认为这是正当的争取权益,而是出自对瓦嘉达的爱。
然而这种爱能够改变他自身的信仰和被灌输的男女刻板印象吗?
又能够不被现实和偏见击溃吗?
他会只娶瓦嘉达一个,并且一辈子都理解尊重她的思想和诉求吗?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不能苛求男孩是圣人。
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爱情是珍贵而短暂的,绝大多数男人很难把女人当做和自己相似的人,而是始终带着一种俯视的意味,觉得女人是一种聪明点的猩猩,长着腿的子宫,即使是真正地爱上,也只能是一时地纵容,很难一世地珍重。
2.梦想:令人心疼的微小反抗瓦嘉达的梦想就是有一辆自行车,整个影片也是以此展开。
这个女孩活泼、叛逆、狡黠又坚毅,拥有这个梦想并不奇怪。
她喜欢穿潮流的帆布鞋,老师批评她,让她穿上规矩的黑鞋,她回去后就把鞋子涂成了黑色。
她对宗教不感兴趣,然而为了能拿到宗教知识比赛的奖金去买自行车,她开始埋头苦背……瓦嘉达就是这样,她心有不甘,也在反抗生活中的种种不公,但她反抗的方式不是大吼大叫就地撒泼,而是努力去寻求适应现实又能达到自己目的的方法,甚至不惜“忍辱负重”(背自己讨厌的宗教知识)因为她还只是个孩子,很多时候她的这些反抗都显得无力甚至幼稚,但是她又确确实实地没有放弃,在表达抗议。
我印象最深甚至为此落泪的是这样一次反抗:瓦嘉达的父亲将要再娶,家里贴着父亲的家族树,类似于我们这边的族谱,只能有男人的姓名。
瓦嘉达久久地凝望着那个家族树,一夜之后瓦嘉达的母亲发现,家族树上贴上了一张便利贴,上面写着瓦嘉达的名字。
这种微弱的、孩子气的反抗深深戳中了我,人生而平等,感受到不公而去反抗是最朴素的正义、最根本的人性,而多少女孩渐渐失去了这种人性呢?
或者被强行剥夺了?当初选择看《瓦嘉达》这部电影,其实主要是好奇沙特阿拉伯普通民众的生活,对其精彩程度其实没有多少要求。
然而这部电影却非常惊艳,我个人认为情节和人物都非常优秀,叙事连贯节奏合适,能让人一口气看下来。
通过瓦嘉达和其他几个主要人物,展现了沙特阿拉伯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算详尽但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同时瓦嘉达、瓦嘉达母亲、老师等角色的塑造也挺成功,我很久没看到这样多独特又真实的女性角色了,不愧是沙特阿拉伯第一位女导演的作品。
本来想写一个短评却打了很多字写成了长评,以上都是我的个人见解个人感受。
对影片的看法绝不能完全相同,我只是提供一篇胡言乱语的影评,仅供参考,谢谢。
【一】之前中东电影基本看的都是伊朗的,因此对伊朗电影有相当的好感。
但其它几个国家似乎没什么出品电影的能力,至今也未看到除伊朗外的优秀的中东电影。
在此之外对于沙特阿拉伯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君主专制、富豪王室、石油大国、沙漠绿洲、中东战争、清真大国、对女性严苛、转播体育比赛打马赛克……因为这些,不自觉的就自动屏蔽掉这个国家因为石油而跻身“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这个事实。
当看到他们也有拍电影并且还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奖项的时候,是忍不住要去看看这部电影讲了什么,且与伊朗电影相比又有什么不同。
看完后感觉很不错,干净利落又暖心。
这部电影拍摄模式、氛围和表演与伊朗电影大同小异,可能之前出名的伊朗电影大多都与儿童+贫困有关,所以看《瓦嘉达》时一开始瓦嘉达为了自行车一点一点存钱时,第一反应竟是她们家是“买不起自行车的”,看到后面时才恍然大悟是因为女性不准骑车才不给买的。
小学的教材里一直都包括着《社会》这样一本书籍,它属于边缘性课本,老师不会认真教,学生自然也不会认真看,但奇怪的是黄小姐偏偏最喜欢这一本书。
每一年级、每一学年的都认认真真看完。
印象很深的便是有一章节是介绍外国不同的文化,说近年来埃及的妇女可以骑摩托车,但是面上要罩着黑纱。
那时候还没有宗教的概念,对埃及模模糊糊的印象不过是法老金字塔之类的原始神教,不知道世界上会有那么一个对女性要求极其严厉的伊斯兰教,也不知道埃及早在中国唐朝时期就开始被绿化,所以看到书上特意强调的这一点感到十分不理解也摸不着头脑。
骑个车怎么了,吃你家大米了。
后来一个亲戚把放了一辆自行车在我们家,很久都没来认领。
我们便轮换着骑出去,在跌跌撞撞中总算学会掌控着它平稳穿过街道。
而我们那里是处于西南地区很偏远的一个小镇——所以至少在我看来,在中国不能骑自行车只能是因为买不起,而不是因为你是女性。
【二】电影里的利雅得看起来干净整洁漂亮,瓦嘉达家里有庭院,铺着华丽地毯,有大电视游戏机,父母都有工作——在沙特阿拉伯不知道算作中产还是普通家庭,总之跟贫穷毫无瓜葛。
瓦嘉达是一个12岁少女,聪明漂亮有主见有勇有谋。
她不愿遵循死板的校规,执着的穿着老师不喜欢的帆布鞋,听摇滚乐穿牛仔裤,戴了黑纱也不要蒙着面,东西被男生抢了也会去抢回来,看到男生骑自行车自己便存钱要去买,即使校长、母亲都强调过女性是不能骑自行车的,仍旧偷偷去学,听古兰经时走神,帮同学传递小纸条(那同学随后便与那男子私奔)……这些事情在阿拉伯世界、在利雅得、在瓦嘉达生活的环境里虽然不至于要遭刑法,但总归是长辈们所不喜欢的,于是瓦嘉达被老师打上离经叛道的标签——幸好瓦嘉达发现古兰经知识竞赛第一名的奖金能够买一辆自行车,在报名参赛后收敛了一段时间,这才没能让女校长有机会发作对她的不满。
瓦嘉达的父母都很疼爱她,但是父亲常常不在家,而母亲为了取悦父亲也时常心不在焉。
两个大人好像是相爱的,但又存在着某种隔阂。
因为母亲没能生一个儿子,所以瓦嘉达的奶奶一直张罗着给父亲再找一位媳妇,父亲不承认也不否认,母亲表面装得满不在乎私下却和瓦嘉达去商店挑选漂亮的衣服想以此增添自己的魅力、认认真真做家务、小心翼翼照顾父亲及其朋友,想以此留住父亲。
女校长各种针对瓦嘉达,然而看到瓦嘉达对古兰经上心后态度也缓和下来;学校传闻她让情人装成小偷潜入家里,但她又对两位看杂志(好像在打闹中还相互把手伸进裙子摸了对方的腿还是怎么的)全校通报,说她们做了羞耻的事;当瓦嘉达获得第一名要拿奖金去买一辆自行车时,她又迅速恢复不近人情的模样私自将瓦嘉达的奖金捐去了巴勒斯坦。
影片里阿拉伯的男人们出现的镜头特别少,几乎都是在描述女人,瓦嘉达的母亲、母亲的朋友、瓦嘉达、瓦嘉达的同学、老师清一色的都是女性,她们大都遵循着阿拉伯世界的规矩,不敢逾矩半分,也限制其她女性逾矩。
都不需要男性出现便可以维持她们世界的正常运转。
偏偏瓦嘉达是其中的一抹亮色。
她的不安分不传统来得坦坦荡荡大大方方。
她敢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穿衣服,敢去商店告诉老板说给她留一辆自行车,敢从阿卜杜拉手里抢回自己的头巾,也敢与阿卜杜拉单独在天台上玩耍谈心,敢把自己的名字贴在家族树上,敢在赢得第一名后大声地说出想要去买一辆自行车的愿望,最后更是敢于骑着自行车穿过利雅得大街小巷。
其中和自称是自己表哥但实则是男朋友的人私奔的女同学、让情人伪装成小偷偷偷见面的女校长、对司机感到不适只好换一个地方工作的母亲的朋友、想表现洒脱但又难以放手的母亲……她们或多或少都想要打破教规打破传统,可她们只敢悄悄的、私下的、小心翼翼的在边缘徘徊,不敢和瓦嘉达一样站在明面上抗争。
那么多人明明都不喜欢的东西,却不敢去挑战它打破它,因此才会一直被束缚被囚禁。
对比之下瓦嘉达这个勇敢的小女孩就显得尤其动人。
她开朗活泼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但她又能够温柔的小心的冷静的大方的去抗争。
又俗世又超然,相当可爱。
另外一点很好的是,影片描述的是抗争从头到尾都是淡淡的克制的,也因为这样我们才更能在这白描似的的叙述结构里感受到属于沙特阿拉伯、属于利雅得平常人家的真实之美。
愈是平淡愈是动人,愈是直白愈是真实。
【三】最后想说的是伊斯兰教。
不可否认的是自伊斯兰教创立以来对世界文明产生过巨大贡献,统一阿拉伯世界,修建寺庙学校传播知识文化,作为东西方交流的枢纽打破了两边的固有认知,扩大版图的征战生涯中加深了各地文明的交流,曾经建造的智慧宫、发起的百年翻译运动、建立起的强大帝国都是极其伟大的。
一个宗教能够存在上千年且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一定有其过人之处。
他们重文化、重信仰,无论生活富裕或贫穷,都是这样。
伊朗的很多电影也是因为刻画了这样的虔诚打动无数观影人的心。
你要说每个社会都能发生这样暖心的故事,中东也不例外没什么稀奇。
可加了伊斯兰教滤镜的,确实有细微差别,别有一番风味在里头。
所以黄小姐丝毫不怀疑伊斯兰教下的世界存有许多的美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女性权益这一点是真的不大行。
婚事由父母商定自己不能做主、要身着只露眼睛的黑袍、禁止与男性接触、未婚先孕可能会被打死、不准骑车、不准拍照、不准露脸……伊斯兰教本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去粗存精的极具生命力的宗教,在女性权益上不仅不进步反而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挺不好的。
这样一部在任何非穆斯林区基本毫无意义的电影,却因为诞生在阿拉伯国家而获得世界瞩目;仅仅是一个小女孩骑上了自行车我们就能感动不已。
我们不能够因为这是一部好电影就接受那样的世界,私认为电影的意义是你要透过它描述的东西看到它背后所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只希望女性的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男女平权有新发展,因此希望那些地方能涌现更多的瓦嘉达以及一直支持着她们的阿拉伯罕小男子汉们。
看完之后只想珍惜现有的生活阿卜杜拉好可爱,“你知道,以后我会娶你吧!”
女孩骑上自行车那一刻就像在飞
电视剧?
3.5 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女性地位的低下 为了自行车参加古兰经竞赛还挺讽刺的 最后母亲的觉醒多少给了点安慰
女性何苦为难女性
还是差点。
很棒很现实的片子,很有深度
现实又诗意的镜头。配乐不错。故事以自行车为线索,传统却也不做作,常有动人之处。看报道,“沙特阿拉伯第一部在境内取景的影片”,“一个几乎没有电影院的国家的第一位女导演”,“全沙特阿拉伯演员班底”,似乎是影片的卖点。。。倒让人好奇起这位女导演的身份以及影片故事的真实性~嗯嗯
沙特阿拉伯的第一部申奥片,也是一部让人大开眼界的电影,震撼更多的是源自社会环境和女性地位的展示。片中女性的日常活动空间和行为个性被传统的宗教守旧思想无限打压,故事的场景选择都是那些只限于女性出入的地方,电影却并没有抨击什么,只是在展示荒诞的当下,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
所有力量都来源于影片内部的勇气,但如果试图把它当做社会窥镜,应该没有一个观众有底气说它可信与否。有很明显的政治指涉,但对社会诸股力量的呈现语焉不详——非世界文化主流的宗教国家影片总要处理一些语境问题
呀!穆斯林禁止百合,真是太壞了!
影像缺乏灵气,剧本前半段也比较刻意,但好在导演在后半段终于唤来了伊朗儿童片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纯真魂魄。
沙特阿拉伯第一位女性导演的电影长片处女作。如果你了解沙特阿拉伯的女性人权状况,你一定明白我加这个女性的定语不是歧视。非常之空前,但愿不绝后。女性只有一种颜色:黑色,女性只有一个部位:眼睛。女性不被允许开车,连自行车也不可以,没有男人帮你开车,你就哪也别想去。女性也不被鼓励工作,政府给你发点小钱做补贴。如果有男人在看你,你就要马上躲开,因为正经女人不会让别的男人看到。名义上取消宗教警察,可是长袍面纱哪一样没穿好,街上随时都有人偷拍你,把你的照片发到社交网络上供整个社会讨伐。我真的没办法想象作为一名女性,要如何长久地生活在这片绝望的土地上。我甚至觉得连这部片子的结局也是美化过的一种憧憬,反抗礼俗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绝绝大多数的女性都已顺受成奴。而你绝对不能怪她们不够勇敢。
似乎是沙特阿拉伯的第一部电影,拍得相当不错,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展现沙特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压抑中不失幽默和乐观,小女孩的表演真棒。
@岩波ホール 虽然想说的东西都摆在了台面上,但意外地不令人讨厌。再次感受到了什么是地球毒瘤。
中产阶级陷阱
片尾曲很棒
两星半
Children Cinema第一课。看过的第一部沙特电影,穆斯林女性的小小反抗。
宗教森严,女性地位低下,长此以来便对么?自由与平等虽难也要勇敢去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