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派崔克奈斯小说改编的奇幻片。
讲述了被成长伤痛笼罩的少年康纳在“树人蜀黍”的奇妙感召下,战胜梦魇与伤痛,直面人生生死离别的成长治愈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康纳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在他年幼的时候结束了婚姻,父亲远走洛杉矶,留下他和母亲共同生活。
他性格内向,是一个安静的孩子。
但在得知妈妈患上了重病需要进行化疗之后,他开始做噩梦,内心开始变得不安。
他的妈妈在化疗期间,不能再照顾他。
他只能和外婆生活在一起,但他和外婆相处得并不愉快。
离异的父亲,在美国另有家庭孩子,回来陪伴了他一段时间,但很快就又离开了他。
他在学校得到了老师的同情,但也同时面对着同学的霸凌。
仿佛一切都走向了糟糕的境地,唯有画画能让他平静下来。
可是,噩梦不断侵袭着他,直到一个巨大的怪物“树人”的出现,他只是在深夜出现。
当康纳与外婆矛盾激化,觉得她总是针对自己,不理解自己,认为外婆是坏人时,怪物树人给他讲述了一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王子和王后”——眼见未必为实。
关于善恶一个年轻的女巫嫁给了年迈的国王,继承了王位。
女巫是坏的,但是她并没有杀掉国王,国王是自然老去的,王子为了夺王位,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嫁祸给女巫,号召人民推翻了女巫的统治,但与此同时王子也是好人,在他的统治下国富民强,生活安康。
而怪物救了那个女巫,因为她在这件事当中不是坏人。
故事里充斥着谎言、善恶与欲望。
正当康纳迷惑不解时,怪物树人一语道破:“故事里并不总是有好人,也并不总是只有坏人,有些人亦正亦邪。
”此时康纳了解到,其实真实世界亦是如此,不是简单的二元划分,更多的人是在好和坏之间的。
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人都是善恶的混合体。
所以,即使是和你最亲近的亲人,也不完美,也有着各种缺陷。
冷淡的外婆,可能是因为照顾母亲精疲力尽,无暇顾及少年情绪。
另组家庭的爸爸,只能对他尽基本的义务,不可能无条件的去容纳他。
第二个故事:“草药师和牧师”——时刻检验你的信仰。
关于信仰信徒和贪婪的制药师之间的故事,信徒在坊间大肆的讲制药师坏话,以至于最后没有人去他那里看病,即便他医术很好。
当信徒的两个宝贝女儿病了,不得不去求制药师时,制药师要他放弃他的一切并在坊间大肆宣扬他,信徒都答应了。
但最后两个女儿还是没能救活,怪物把他的房子彻底的摧毁,只因他放弃并背叛了他所坚持的信仰。
康纳的母亲得了癌症,他希望母亲赶快好起来,但却拒绝外婆带母亲参加化疗,其实康纳并不知道自己到底信仰的是什么,他表面上相信母亲会好起来,但在内心深处,他一直都知道妈妈撑不过去,他相信是他放弃了妈妈,是他害死了妈妈。
甚至,他相信失去妈妈后的未来,就像一个深渊。
第三个故事:隐形人的泄愤——自我关爱一个真实的人,却总被大家选择性的忽视,他厌倦了没有人看见自己的日子。
有一天隐形人终于受不了了,他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别人看不见自己,那自己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召唤出愤怒摧毁的力量。
影片中的康纳就像一个隐形人一样,不是被光环包围被人瞩目的中心,像是被这个世界遗忘了。
每一扇门都藏着秘密。
每一个成长都伴随着分离。
每一个童话都终将逝去。
康纳认为怪物根本就不想帮他,但就在这样一个讲故事的过程中,怪物让康纳渐渐认识到一些现实世界的真相:这个世界没有单纯的好人坏人,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善恶交织的,你无法片面的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人可以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但一定要有信仰,信仰没法让你战胜疾病,却可以给你带来信心。
当怪物的三个故事讲完,我们发现,原来这枚怪物给康纳带来的并不是“恐惧”,而是在给康纳一种勇气,一种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勇气,一种面对失去、面对痛苦的勇气。
第四个故事:爱一直都存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怪物树人的鼓励下,小男孩儿勇敢地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康纳无法忍受母亲身患重疾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事实,他希望这一切马上结束,于是在他的幻想中,当母亲在悬崖边紧抓他的手时,他放开母亲,她掉入了深渊。
这时,康纳说:“我希望母亲早点死,是我害死了母亲”,然而此时树人及时纠正了他的想法:“你只是希望自己的痛苦结束,并不是想害死自己的母亲。
”树人对康纳错误信念的指认,让他看到了自己想法的不合理性,于是开始原谅自己了。
他对着弥留的母亲,深情地说我不希望你离开,深情的拥抱着她,表情平和宁静。
是的,我爱你,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这些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啊。
必须接受的时候,我接受。
必须放手的时候,我放手。
你安心的走,我努力的活。
在清理母亲遗物的时候,康纳发现了母亲的一本画册。
树怪给他讲的三个故事,都记录在画册里。
只是和树怪在一起的,是一个小女孩。
当年他的母亲,也和他一样,走过同样的心理历程。
看着这个五月的院线片单,方君很想穿越到几年前,逢人就骗:2017年进口片限额不存在啦。
估计面对一长串的进口大片,他们也会信上七八成吧:《银河护卫队2》,《摔跤吧!
爸爸》,《亚瑟王:斗兽争霸》,《超凡战队》,《异星觉醒》,《守护者:世纪战元》,《加勒比海盗5》……这个五月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北美一个月的周末大片加起来,也不过如此吧。
▲五月进口大片云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我们预料中的那种进口片,无论出品国家、题材类型、演员阵容、风格特色如何各异,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很燃。
在这些故事里,坏人动不动要毁灭地球,好人动不动就拯救世界,场面大的,开着宇宙飞船跟外星人死磕,规模小的,也要在擂台上拼个你死我活。
在这个五月,唯独有一部进口片,一样拥有傲人的特效,却跟“燃”划开了清晰的界限。
它是去年欧美影坛的大黑马,西班牙导演胡安·安东尼奥·巴亚纳,履历上有《孤堡惊情》、《海啸奇迹》等佳作,并已接下《侏罗纪世界2》的导筒。
《当怪物来敲门》继承了胡导演对情感的细腻表现,去年西班牙上映后好评如潮,在第31届西班牙戈雅奖斩获九项大奖。
尽管如此,这部没有知名IP、跟燃丝毫不沾边、主打温情走心催泪的暗黑魔幻,会出现在中国影院,还是让方君诧异不已。
每天深夜12点07分,是小男孩康纳又惊又盼的时刻。
因为那时,巨树化身的怪物会出现。
它身高十几米,面目狰狞,声音低沉,力大无穷。
他愤怒时,浑身血液就变成通红炙热的岩浆,把坚固的铁轨融化成牛皮糖。
他一挥手,大宅子被拆个稀巴烂,他一发威,天崩地裂,犹如末日来临。
起初,康纳以为那只是个怪梦。
何况,他有更重要的事要操心。
母亲得了癌症,各种治疗都收效甚微,随着至亲生离死别的迫近,康纳被悲伤慢慢吞噬着。
为了照顾母亲,他必须跟不和睦的外婆共处一室,冷漠疏离的家庭气氛,让他的情绪时刻在暴走边缘。
离异的父亲已有了自己的家庭,口口声声对康纳的爱,却分担不出更多的时间,让他大失所望。
学校更是个丝毫不友好的场所,康纳成天被同学霸凌,老师对此浑然不知。
对于康纳来说,生活就被困在一个逼仄的房间,四面的墙都在不断向内推挤。
现实不断增压,他只想尖叫崩溃。
万般无助的灰暗里,每晚准时光临的怪物,反而成了他最大的精神支柱。
怪物有一项奇特的爱好,讲故事,而且都是些三观不正、细思恐极的黑童话。
在他的故事中:一个为夺取王位,谋害妻子并栽赃嫁祸的王子,成了受人爱戴的明君;一个为了拯救孩子而奔走求援的牧师,却遭到审判和惩罚;一个长期被人忽视的隐形人,因引起关注而引发了未曾预料的后果。
康纳很不解:这些故事从不按套路出牌,跟他以前听过的黑白分明、善恶有报的童话,画风完全不同。
怪物总是做着语焉不详的解答,让他更加糊涂。
康纳越来越相信,这个只有他能看到、拥有不可思议力量的怪物,远远不只是梦境的产物。
而那些暗黑故事,仿佛用一种微妙的方式,剖析着他抗拒又恐惧的生活的真面目。
那里藏着所有童话里都没有的人生课。
从王子的故事,他明白善恶并不绝对,谎言自有存在意义,要辩证地看待世界。
牧师的故事告诉他,心存信仰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隐形人的故事,让他理解孤独是生命的常态,独处也可以获得自信和尊严。
当然,这一切教学并不是免费的。
根据承诺,康纳报要回报一个自己的故事,那是埋在他心灵的暗黑深渊中,最难以启齿的秘密。
为了完成这次回报,他必须跟最骇人的心魔,做一次面对面交锋。
相信许多人看完电影都会问:怪物到底是什么?
电影的解答非常开放,就像《盗梦空间》的旋转陀螺,《少年派》的两重真相。
在现实主义者眼中,它代表了来自妈妈的教诲,是一个病危的母亲给儿子留下的人生遗产。
从精神分析者看来,怪物是康纳内心的化身,是他的另一重人格。
魔幻主义者也可以找出证据,怪物其实就是康纳的外公,因为它由连姆·尼森动作捕捉扮演,而墙上就有一张尼森饰演的外公的照片。
不过也许,真相远没有那么重要。
就像影片开头的旁白说的,这个故事的主角少年,早不再是个小孩,却又远未成年。
而怪物——不管它来自哪里——扮演了一个导师的角色,帮他完成了成人仪式。
很多人的回忆里,青春就是无忧无虑的代名词。
家人的关爱,旺盛的精力,纯真的友谊,初开的情窦,每天睁开眼,都有一个全新的世界等待探索。
生活就像一场多彩的游戏,不管做错了什么,只要按个重启,一切都会回到正轨,阳光继续在前方照耀。
不过也有像康纳这样的倒霉孩子,他们的青春,与阴郁、失落、迷茫、孤独和愤怒相伴。
家庭的崩解,亲人的离世,逼着他们加速成长,提前与纯真告别。
握着病床上母亲的手,康纳终于明白,成人的字典里,没有容易二字,只有更多的黑暗。
带着对离世亲人的爱勇敢活下去,是成人必须担起的责任。
成长是一件可怕的事,不亚于在深夜里,约会一个爱讲黑童话的恐怖怪物。
但恐怖的形体,也可以释放出最温暖和治愈的力量。
我们看多很多打着治愈旗号的电影,但恕我直言,它们大都表里不一。
虚构一些糖衣包裹的大团圆,酿造一碗香飘四溢的鸡汤,把张牙舞爪的现实粉饰成人人都在献出爱的美好世界,充其量让你短时间感觉良好,但治愈不了任何人。
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拥抱不完美,粉碎虚伪,直面现实的惨痛和内心的魔鬼,这样残酷的磨砺,才是治愈心灵的唯一途径。
毕竟,被现实刺穿的心灵,也只有最冰冷的现实才能冻结回去。
《当怪物来敲门》不是印象中的那种治愈电影,没有亲人的团聚,没有奇迹的邂逅,没有最后一分钟拯救,更没有“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影片的结尾,康纳不过是从一种阴暗,步入了另一种阴暗,他依然眉头紧锁,神色沉重。
但我们分明感到振奋人心,此时的他已不再畏惧。
世界依然肮脏,他已足够坚强,足以勇敢而坦然地面对一切的不如意。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被怪物敲门的少年。
他很害怕,也会抗拒,但从没有假装怪物不存在。
就像每个终将挑起生活重担的男子汉,他懂得,残酷就在那里,不面对,不承认,它不会自己走开。
最终,通过与怪物的邂逅,他完成了痛苦的成人礼,治愈了自己。
我觉得不仅不治愈,还把本精神病Trigger透了,甚至都值得加个trigger warning了。
在我看来康纳是有比较严重的精神问题的,片子里有大量疑似幻觉、惊恐、妄想、解离等症状的出现。
在得知母亲不治的时候,他把这一切怪罪在自己内心深处“不管方式如何,希望这一切结束”的想法上,觉得是自己的想法招来了母亲身上的噩运。
他希望母亲健康活下去,又有“母亲如果死掉一切都会结束”的想法,这让他感到陌生和无助,甚至催生了强烈的罪恶感。
看到康纳把外婆家砸了的片段,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把家里砸了个底朝天,而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这很明显不会发生在精神健康的儿童身上。
12岁的康纳已经早早地就体会到了了世界的多面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明白得越多,经历和承受得越多,所以越痛苦。
这些也都通过树人讲的故事体现了出来。
而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也皆被他以“人怎么可能又好又坏?
”的问题质问出口。
面对死亡和对失去至亲都是让成年人都极其接受的事。
最后也是他自己告诉自己,他很恐惧,但他知道一切会很难,但他会挺过去。
也是在和外婆交了心,感受到了外婆的支持以后,推动了他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去告别,去完成了这一部分的成长。
妈妈留下的本子也算是一个小证据?
就是这些故事其实康纳早就从妈妈那里听过,只是后来在汹涌的情绪里以幻觉的形式回忆了起来。
有人评论“精神病就该治”,是这样的,精神病是该治,但精神病不是那么容易治得好的,还是望周知。
吃药看病、送去医院关两天,并不难解决任何问题。
对康纳来说,创伤已经形成,后续只能弥补。
他需要改善生活环境,需要被成年人尊重和正确对待,需要逃离霸凌,需要被看到和被关怀。
但我也理解为什么人已经不愿意去思考这些东西,因为这都是强烈内耗。
在这里大部分人光是普通地过日子,就已经被学习和工作压力耗尽了。
你只是过好自己的日子都举步维艰,怎么还会有精力去管别人是怎么生活。
因为人自己也痛苦,习以为常的痛苦也会大量消耗人的情感和精力,人就更加不可能去体谅。
情感封闭,只想用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并称之为“理智”和“高效”,对真实的人没有了解,十分抗拒,转而去追求一种高度的整齐划一和规整纪律,以求一种精神上的安全感,在此地是一种人类生活惯性。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和自己的怪物生活在一起,他和我们一样大多数时候是不好也不坏,既不会见证我们的成长,也不会帮助我们跨过难关,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造化,但只要你侧身就能看到他在那里。
too old to be a kid, too young to be a man 是电影开篇的一句话,康奈作为孩子还是太年轻,而树怪作为老人也已经足够老。
too old to be a kid
too young to be a man(附注:本文会有一些剧透,观看前请谨慎)关于“四个故事”将电影串联起来的是“四个故事”。
三个树怪讲给康纳的童话故事,和康纳自己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王子手拿宝剑,带领民众为爱人向后母报仇。
最终加冕登基成为一代明君的故事。
然而树怪却给了这篇故事另一种说法,王子不好,后母不坏。
所谓的好坏只是每个人的一面之词,也毕竟有光的地方背后总是会有阴影。
看一个人好坏真的很难期间也穿插着现实生活中康纳被同班高大个欺负的情节。
我总是感觉是因为树怪的这个故事让康纳觉得高大个也许没那么坏,从而隐忍下欺凌与不公平。
欺凌画面拍的克制而真实而这在最后得到了结果。
高大个最终于康纳“握手言和”,决定把他当做一个隐形人。
(故事后面情节接下在表)
一次有趣的握手第二个故事关于药师与牧师的故事。
为了救自己的女儿,牧师违背了自己的信仰。
而药师在一番考察后最终选择了不救,这个故事包含的东西最多。
一方面暗示了康纳母亲无药可救离世的事实。
另一方面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要轻易违背自己的信仰。
正义与邪恶此刻无比的讽刺“信念是半个救治方式”是电影里面的一句台词,其实从西方根深蒂固的基督观念来看,我并不赞成,但是因为本篇改编自小说,所以基于小说作者的主观臆想,以及时代特征这一点看也不难理解作者传达的这一意图。
原作A Monster Calls,作者派崔克·奈斯第三个故事是关于隐形人的故事,经常被人忽略的隐形人最终爆发,而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康纳身上得到了投射,高大个被康纳打到生病住院。
我与你同在(force with me)相比与前两个故事的因,第三个故事更像是果。
“我是为你而来的”,树怪看到康纳后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而树怪的第三个故事其实是康纳自己召唤过来的。
这也正是为什么树怪迟迟不肯将第三个故事告诉他的原因。
而这个果其实就是自己心中的郁结压抑所产。
而第四个故事,母亲去世,康纳终于释怀,怪物消失。
第四个故事其实一直源于康纳的一个梦,也是树怪一直想知道的内容。
在经过梦境重演,树怪的逼迫内心想法以后,康纳终于喊出了:“我想让她早点死。
”
从内心深处,康纳自己知道母亲最终会离去,但是潜意识里他不愿相信这一事实。
这在梦境中得到了影射,虽然康纳极力解救母亲最终还是坠入深渊。
而梦境也是重压之下的产物。
最后一次母子相见,康纳面对离别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不想让你走。
”潜意识里康纳已经接受了母亲要离去的事实,没有经过之前的压力释放,我相信内敛压抑的康纳是不会说出这句话的。
本篇最泪崩场景关于“树怪”其实,电影过半我相信阅者已经知道大树只是康纳自己心中的产物,他召唤了怪兽。
而这只怪兽源于对母亲的爱。
从母亲与康纳的对话中不难看出,其实母亲是知晓“树怪”这一人物的。
本片为数不多的引子而这从后续外婆观看播放的旧录像中,可以看出树怪其实是母亲和儿时的康纳玩耍时涂鸦画出的东西。
而树怪所说的三个故事(准确的来说是两个)也是母亲跟康纳说的儿时童话。
母亲召唤了树怪,而康纳将其物质化。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树怪作为实体,是物质。
而康纳对母亲的爱产生的心魔是意识。
康纳的心魔召唤可以说是产生了树怪,而树怪间接影响并引导了康纳。
也就是“意识决定了物质,物质是对意识的能动反映。
”这属于唯心论,马克思恩格斯如果看到此刻想必要在坟头尬舞了。
这就是所谓的画面感关于“感动”其实现在国人的泪点,其实很难捉摸。
我们会因为陌生人的小事而感动,对于自己身边所在却无动于衷。
也许正是应了那句话:“他人即彼岸”。
导演胡安在筹备侏罗纪世界2中间隙看到了小说原著,被感动随即将小说改编成了电影。
右一电影导演胡安·安东尼奥·巴亚纳不可否认,这篇电影是标准工业化电影的产物。
情节从虚拟到现实的转接没有丝毫生硬,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刻意为之。
(ps:韩寒真的可以去学学人家是怎么转镜的),从导演之前的做品诸如海啸奇迹,古堡惊情等可以看出的确是个有天赋的导演,于是乎有了斯皮尔伯格第二的称呼。
(所以说导演真的不是相当就可以当的宝宝and 艾佳)
扮演树怪的巨人为《飓风营救》硬汉大叔连姆尼森看到豆瓣有些评论说,电影漂亮,却无法感动。
诸如此类的话语,我想问的只是,你上一次和你父母通电话是什么时候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是母亲“有些笑话你是否因为听过太多遍而忘了它为什么有趣?
后来你又一次听到它,突然间,犹如恍然一新,你就会想起为何一开始就会喜欢它了”【ps:本人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anpengxian)】
这是一部儿童奇幻电影,因为是拍给儿童看的电影,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少年康纳常常在睡梦中梦到一个巨大的树怪,这个怪物拥有摧枯拉朽的力量,康纳常常会因此从睡梦中惊醒。
怪物进入康纳梦境有一定的规律,并且会给康纳讲奇怪的、看似没有逻辑的故事。
然而这部看似简单的电影其实有极强的隐喻色彩,因为是隐喻,所以每个人看到的内容都可能不一样。
电影分三层讲述这个故事并表现故事背后的内容。
第一层是少年的现实生活:少年康纳,在学校里被忽视、被霸凌,爸爸妈妈离婚后和妈妈生活,然而妈妈得了绝症,和外婆很难相处,爸爸已经再婚生子,偶尔来看看他,却不能带他一起走。
一个小小少年,在学校里要看到老师有意无意的同情,同学的无视和霸凌,会有怎样的情绪?
伤心?
失望?
委屈?
愤怒?
一个小小少年,不得不寄宿在不熟悉不合拍的外婆家,不能动任何东西,会有怎样的情绪?
压抑?
失落?
愤怒?
一个小小少年,在家中,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母亲却身患绝症,一次次的治疗没有结果,会有怎样的情绪?
恐惧?
愤怒?
悲伤?
忍耐?
他会否希望这样的日子早点儿结束?
如果会,他会否有内疚?
有恐惧?
有怀疑?
怀疑自己还是否一个好孩子?
这藏在背后的情绪怎样用电影语言来表达?
于是,故事来到第二层,康纳的梦境:康纳常常做噩梦。
梦到以前妈妈给他讲故事的古树复活,成为一棵巨大的怪物,哐哐哐地裂顶劈地而来;被送到外婆家去,怪物悄无生息地循迹而来;在学校里,康纳也会偶然看到这个庞大的怪物。
第一次面对怪物,是康纳白天在学校里被三个同班却高大很多的同学拉到角落里狂揍了一顿,回到家妈妈和他一起用外公的放映机放映《金刚》之后,在看到金刚从楼顶被击落之后,康纳问妈妈:“为什么他们要杀死金刚?
”他只能看着电影里的金刚坠落死去。
夜里,怪物燃着火,摧毁路灯、栅栏而来。
失望、愤怒和恐惧的火,灼热并紧紧地控制康纳。
后来,康纳在明白父亲无法带他走之后,被外婆带到她的家里,而且要求他什么都不能动。
康纳带着失望和怒火再次“召来”怪物,砸烂了外婆家的房间;之后在学校里,被无视的康纳,带着愤怒的怪物狠狠地揍了欺负他的同学。
然而,被康纳埋藏在心底深处,不敢触及的是他的内疚——他希望自己的痛苦早日结束。
他知道妈妈说自己可以康复是骗他的,他无法忍受妈妈的治疗的结果是妈妈病逝,这对于小小的康纳来说,实在太恐怖了。
故事的第三层,是怪物带来的信息,电影用水彩动画的方式讲述了三个故事/传说:王子为夺取王位,谋害妻子并栽赃嫁祸给新王后,最后却成了受人爱戴的明君; 为了拯救女儿而放弃自己的信仰的牧师,却遭到了树怪的惩罚; 再也无法忍受被忽视的隐形人,召唤来怪物袭击了无视他的人,最后也不得不接受惩罚。
这个情绪的怪物,敲开康纳的房门,告诉康纳“人是复杂的,不是可以简单用‘善’和‘恶’来区分的”,康纳也一样;如果用攻击别人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愤怒,自己也会受到惩罚,直面自己的孤独,反而可以帮助康纳穿越孤独;面对自己内在的真实想法——希望这一切早点儿过去——反而可以和妈妈更亲近。
这个情绪的怪物来敲门,告诉康纳,面对自己的情绪,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是穿越情绪的最好方法。
“我是来治愈你的。
”“我不需要被治愈!
”这段对话一直到结尾才真正爆发,敢于在被定型为“治愈暗黑童话”的正片中反复出现“治愈”二字,既是艺高人胆大,也是对传统“治愈”电影的一种小小颠覆。
西班牙导演胡安·安东尼奥·巴亚纳在2012年《海啸奇迹》后沉寂了几年,去年终于交出了一份出色的作业,根据派崔克·奈斯的小说《怪物召唤》改编成同名电影,2016年9月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在西班牙戈雅奖上斩获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九项大奖,票房一路飘红,成为去年西班牙国内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影片以少年康纳为视角,讲述其母亲面临疾病侵袭时,他内心经历的种种风暴。
这是一个敏感内向、孤独伤感、情感细腻的少年,因为父母离异,母亲重病卧床,与外婆又合不来,生活中的康纳孤寂无援,害怕失去母亲的恐惧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他。
更让他心惊的是,每到半夜十二点零七分,天地变色,乌云翻滚,总有一个模样可怕的树人怪兽来打扰他,让康纳无法分清究竟是噩梦还是现实。
不惟如此,康纳在学校的境遇也同样凄惨,胆怯懦弱的他是被同学欺凌的对象,而他唯一能抗争的,就是以眼神还击恶待他的每个人。
开场即是噩梦,惊吓醒来的康纳在门缝里窥见病弱的母亲,母亲真实的形象让他说服自己:“这仅仅是个梦而已。
”但欺负他的恶霸同学却一语中的:“你总是待在自己梦里。
”他当然拒绝承认,正如他一直拒绝内心早已明晓的真相。
强大的想象(意念)产生现实,当康纳和母亲一起观看《金刚》时,金刚的形象恰好契合他内心对恐惧的迎合,人类从高楼坠落的场景也与他噩梦里不断下坠的情形相符,从这一幕,我们可以大约辨析康纳的噩梦源头和发展方向——他心里的“恶魔”已逐渐成形。
母亲对金刚的评价却也是在无意间揭示了本质:“人们不喜欢无法理解的东西。
”我们人类缘何恐惧,暗黑的根源在哪里?
大部分凡人对无法理解、无法出口的东西总是一方面充满敬畏,另一方面则耻于谈及。
我们都习惯于退缩到自己的壳里,宁愿埋首做鸵鸟,缺乏勇气直面惨淡人生。
树人的出现,视觉形象上是怪物造型,但它的功能却远非制造惊悚,随着四个故事的展开,它究竟为何物,有什么目的,将会逐一揭晓。
树人一出现,就向康纳宣布:“我来给你讲三个故事,第四个故事则由你自己来讲。
”前两个故事是水彩画风,流光溢彩,色块炽烈,想象奇谲,与故事的奇幻内容相得益彰;笔锋流畅,肆意流淌,貌似不经意的墨块泼洒涂抹,也与梦境的意识流相契,成为影片亮点之一。
第一个故事关于一位孤儿王子,只剩继祖母监管国事,与一个农家女相恋私奔后,却被想嫁给他以获实权的继祖母追杀,农家女惨遭毒手,全国上下都被激怒了,与王子一道揭竿而起,推翻继祖母的统治,从此王子成为人们爱戴的君主。
然而这并非是一个传统的光明故事,树人告诉康纳,正是王子为挑起民众怒火而杀害了农家女,众口铄金的继祖母并无犯下恶行。
康纳在“噩梦”中习得的第一课,就是如何辩证地看待一个丰富的、立体的、活生生的人,世间并无绝对好坏标准,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明白人性的复杂,看透事物本质,不为表象迷惑,这是一个少年在面对百舸争流时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和冷静眼光。
在康纳的现实生活中,父亲和外婆都是具有缺点的亲人,他一度曾憎恶、远离过他们,历经困苦捶打,才慢慢体会到所谓成年人的担当不易。
第二个故事关于一位失去信仰的牧师,原本揣着“高尚”的目标布道,阻止贪婪的药剂师砍掉紫衫以制药,而一旦自己的女儿得病,就再也不顾什么高尚与否,一口答应药剂师的要求。
无欲则刚,关心则乱。
一旦牵涉到自己利益,就将信仰弃之敝屣,证明原先的“信仰”不过是虚假的外衣,牧师的精神层面实则较药剂师更龌龊。
树人让康纳明白,有信仰才有治愈的能力,千万不要随便丢失你最珍贵的信仰(梦想),即使当你一无所有,内心有所攀附的力量足以让你绝境逢生。
树人鼓动康纳一起砸牧师的屋子,醒来却是康纳在砸外婆的客厅,他潜意识中需要释放这种愤怒,宣泄掉因绝望和不甘滋生的愤怒,他才明白什么是需要坚持的,也开始明白外婆对他隐藏在冷淡外表之下的关爱。
康纳开始期待树人的光临,第三个故事被讲述之前,康纳在外婆的录像中看到母亲和幼时的自己一起画画,在特写画画和母亲病情加重的平行剪辑中,我们终于知道原来树人是康纳和母亲画笔下的一个形象,母亲在画树人眼睛时告诉孩子:“透过眼睛看到生命。
”因此,树人是康纳无法解开的心结,是童年时回忆的投射,更是母亲穿越了时空来开解他的导师。
第三个故事突然降临在康纳和同学再次发生冲突时,一直欺凌他的学生看穿了康纳只是不甘心被人忽视的事实,宣布从此他是透明人,康纳终于爆发了,将他痛殴一顿。
这个故事可以说是触动到康纳内心深层次的秘密了,他的隐忍、他的乖巧,在树人出现的那一刻,他对自己发誓,从此不再看低自己,这个故事让他决意直面内心最深处的隐秘。
树人的故事讲完了,那么康纳会讲什么呢?
他无暇多虑,母亲的生命之火已逐渐衰微,他愤怒地质问树人为什么不治愈母亲,树人却称自己是来治愈他自己的。
童年时和母亲常去的墓地上,紫衫化身树人,幻象丛生,母亲犹然站在天崩地裂处,微笑着告别,康纳霎时再度跌入噩梦深渊,无论他怎样喊叫,母亲站在另一边摇头。
他抓住母亲的手,底下是万丈黑暗,和无数次噩梦一样,不管他如何用力,母亲永远都会从他手中挣脱坠落。
此刻,这就是结局,这就是真相,他终于痛哭着大喊:“我知道她好不了了,我有多想要这一切都结束。
是我让她掉下去的。
”在最恐惧的噩梦深处,埋藏着我们自己都不敢想的念头,当真相出口,才能直击心魔,粉碎虚伪的外象,成为真实的自己。
所幸,康纳还有机会和母亲告别,还能亲口对她说出简单的真相,还能拥抱着弥留的母亲,这一刻,他终于有勇气面对恐惧,面对死亡,学会放手。
在母亲少女时的房间里,他看到树人的原形以及那几个故事的内容,原来是母亲的回忆化作“噩梦”导师,前来治愈、救赎她无法放下的儿子啊,不是康纳无法放手,是伟大的母爱穿越了时空、泯灭了现实与梦境,不顾一切来到康纳的身边,要给他生存的勇气和独立面对困厄艰难的自信。
康纳翻着画册,热泪盈眶,这一刻他终于成长了。
通过一个幽深的暗黑童话弯弯绕绕讲述成长和治愈,温柔和爱,讲述如何面对亲人陷于绝症的抉择,在奇诡画风和温暖主题呈现的差异对比下,反而生出奇异的美感。
这个主题在哈内克的《爱》和近期的香港电影《一念无明》中都有不同程度地涉及,真的非常催泪。
导演胡安·安东尼奥·巴亚纳电影作品不多,比较出名的是2007年由吉尔莫·德尔·托罗制片的《孤堡惊情》,带有相当浓重的托罗痕迹,整体气质与《鬼童院》接近,西班牙盛产这类暗黑诡异扑面、内里布满温情的影片,本片《怪物召唤》也不例外。
2012年的《海啸奇迹》与前作题材迥异,但保留了其惊悚的元素。
2014年参与执导的《低俗怪谈第一季》口碑不佳,直至本片打了一个翻身仗。
少年的饰演者是是刘易斯·麦克杜格尔,凭借在此片中真挚感人的表演,获得第22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最佳青年演员提名和第15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青少年表演提名,他还曾主演过《小飞侠:幻梦启航》。
西格妮·韦弗主演过《异形2》,曾两次提名过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和一次最佳女配角,是一位响当当的老戏骨,本片中她出演面冷心热的外婆,在第31届西班牙戈雅奖获最佳女配角提名。
“饰演”树人的连姆·尼森更是大名鼎鼎,是《辛德勒的名单》的男主角。
母亲的饰演者菲丽希缇·琼斯近年来在银幕上逐渐崭露头角,2014年的《万物理论》更让她为全世界的影迷熟知,在当年颁奖季中收获不少提名,尤以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的份量最重。
2016年底在美国上映的《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为菲丽希缇圈粉无数,确立其一线女星的地位。
事实上,她不仅在商业类型片中拿捏得当,在独立小众片中亦不遑多让,如2011年《爱疯了》、2012年的《旭日婚礼》、2013年《看不见的女人》,都贡献出精彩表演。
除了全体演员演技在线,不得不提本片的另一大功臣——配乐,作者是Fernando Velázquez,擅长打造奇情氛围,狂暴处金石为开,柔美处百转千回,煽情而不滥情,不流于烂俗或过满,烘托情绪表达和增加戏剧感染力的功力十足。
他的配乐代表作还有《海啸奇迹》、《孤堡惊情》、《猩红山峰》,也算是导演的御用班底之一。
1.关于树的隐喻令我着迷,生长在孩子与母亲居所旁边墓园的大树,根脉连接着现实与想象,过往和当下,生者与亡魂;树在影片前半部分以毁坏者的形象出现,在我看来是有一种uprootedness的痛楚。
2.接着上一点说,在影片中将关于孩子对于母亲的离开的痛苦展现为巨大的坍塌和缺口。
可能这不止是一个关于接受离别的故事,因为接受的过程实在太令人难过了(the monster 在对 Conor喊 speak the truth的时候真令我心痛,也没必要这么凶吧T^T)3.虽然是一个充满幻想元素的故事,但某些部分我却觉得挺真实的;尤其是关于Conor作为一个孩子的被沉默。
在影片中Conor看起来比所有人都好像更弱小,哪怕和同班同学对比也是如此;以至于经历着巨大痛苦的他一直在被silenced,在学校被扯舌头要求闭嘴,在明知母亲痛苦的情况下却被母亲隐瞒实际病情,当母亲去医院时,孩子眼前是一扇扇朝他闭着的门。
成年人当然认为是为了孩子好,我们想象中的童年理应是美好的,可现实里却很少能为孩子保全理想中的美好童年。
这种观念和现实的差距导致孩子在童年经历的痛苦被漠视,被隐形,被沉默。
对Conor来说,好像只能毁坏东西以获取一点可怜的关注,发出一点点微弱的声音吧。
4.接着第三点,还是忍不住吐槽一下看到的有些影评中透露出的作为成年人的微妙的傲慢。
这部电影改编自童书,所写也是童年中会有的恐惧和痛楚,偏生有人觉得题材内涵稍微丰富点儿就变成了给成年人写的黑童话了 — 难道孩子们所听的故事就只能是简单的happily ever after吗?
如果我们能给所有孩子一个童话里一样美好的童年,那当然是好;可现实并不如此;那现实童年的忧惧无助与想象中理想童年的裂痕,又能怎么样去修补呢?
这不是一篇纯正意义的影评,是我借电影表达对我儿子的叮咛。
九月一号,儿子要去他爸爸那里上小学了。
我根据工作选择地点,我们母子终究是要在地理位置上分开了。
七岁半了,从出生时,不,从怀孕时,就一直跟着我(嗯,这是句废话,是句我愿意细细体会的废话)。
怀你时还在SY大学任教,站在讲台上也没觉得太困顿劳累——我就当一边工作一边胎教了。
出生几个小时后,你躺在我身边,那小样儿吆,什么都小——鼻子小,嘴巴小,手小,脚小——就是眼睛一连五六天不睁开,第七天睁开了,嗯,眼睛也小。
我都不敢抱你,太娇小白嫩了,怕一个动作不合适再弄疼了你。
小小的你睡在襁褓里,在窄窄的病床上跟我紧挨着,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你看。
打扫病房卫生的阿姨几次好心数落我这样不行,说月子里不能累眼睛。
嘻嘻,我哪有那样娇气,再说,看我儿子,多养眼。
转眼你就四岁了。
我们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由一个家变成了两个家,我不让你说成爸爸家、妈妈家,我说都是你的家,组成人员不一样了,但都有你的一席之地,你都是两个家的不可或缺的成员——不管你在你哪个家里。
你偶尔提起来怪过我们,好在从没恨我们——也或许恨过一点儿或恨过一时也未可知,或许是我们做到了尽其所能的方式继续爱你的缘故,你总体是健康快乐的成长状态。
希望你将来也一直这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但没有一个人的成长道路是平坦的,谁都会遇到困难坎坷,谁都会滋生负面情绪,体验到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慢慢学会疏导负面情绪,调整好心态,挺难挺难的,一个人默默承受变坚强当然好,但也需要向朋友敞开心扉,互相交流帮助。
你要记得,妈妈也是你的朋友,可随时寻求我的帮助。
我一直想对即将分开的儿子说些话,说些他以后翻看的时候能起点作用的话。
这些话,既不能让他一直活在美好童话里傻乐呵,又不能让他过早意识到现实的复杂多面而沮丧不安甚至胆怯。
前者容易生活里多栽跟头,或许懵逼一阵子继续跌入另一个童话,然后再被现实撞地头破血流又或懵逼又或跌入童话的另一个极端。
后者容易伤害年幼心灵,失去宝贵的想象力,过早尝到辛酸无奈,甚至绝望,甚至冷血。
把握这个度,特别难。
如果没有把握,那我就打算什么也不说。
直到看到电影《怪物来敲门 》A Monnster Calls,这个电影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要对我的孩子讲的话。
《当怪物来敲门》是绝对暗黑系电影,此片根据派崔克奈斯的小说《恶魔呼唤》改编而成,讲述了少年康纳在面对母亲的生死离别之际,遇见怪物树人,并在树人的感召下直面内心,拥抱成长的故事。
电影里的怪物树人是主角男孩康纳痛苦衍生的心魔,是现实的影射。
他妈妈得了绝症濒临死亡,爸爸另组了新家远在美国并且没有条件带他走。
他要跟彼此不喜欢的外婆住在一起。
他还被校园暴力欺负侮辱暴打。
怪物也是临死前的妈妈为孩子种下的,它凶巴巴地板着脸孔,急不可耐地把那些残忍的事情灌输给孩子。
这很残酷,她知道,但是没有时间了。
故事里,有利用爱情杀爱人登上王位受人民爱戴的所谓好王子与被冤枉的所谓坏女巫,有坏脾气冷漠却治病救人的制药师与善良却丢失信仰的牧师,有被渴望关注却依然孤独的隐形人。
每个故事,讲一个道理。
第一个,人性是复杂的,没有一直的好人,也没有一直的坏人,大多数人是处在两者之间的; 第二个,信念(或者信仰)是必要的,它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却能让你平和面对苦难; 第三个,每个人都是隐形人,并非被人注意到就不孤独了。
孤独总是存在的,不要试图摆脱它,要学会跟孤独相处,那是内心充盈的必经之路。
怪物要小男孩说出第四个故事。
他不敢,他说说了就会死去。
而他宁愿死,也不愿说出真相。
面对现实,比死还要难。
死,比活着,要容易。
终于,小男孩在怪物的引导和鼓励下勇敢地说出心里的巨大痛苦——“妈妈,我不想让你走!
”他也明白了有些告别,是注定要发生的,接受事实,是疗愈的第一步。
生离死别,人世常见,但对于孩子,过早接触,他需要帮助。
逃避悲伤是人的本能,面对内心,面对现实,面对残酷,就像是面对一头突然敲响家门的怪物,你要顺从本能害怕地逃避,还是勇敢地与它直视?
你选择逃避,也就永远逃离不了噩梦纠缠。
你直面它,与它和解,它反而帮助你摆脱了痛苦。
直面怪物,直面心魔,直面内心,与它和解,就是与自己和解。
一个孩子,还不能理解生活的残酷,但提前遇到了,就得过早成熟。
还有26天跟儿子分离,这个电影很应景,很及时。
他才七岁半,还不能理解太多。
而我就像电影里的妈妈那样,要帮助他提前把一些重要东西植入他的潜意识,比如三个故事里说明的道理,比如小男孩康纳勇敢讲出的第四个故事。
电影太长,就让儿子看了一些片段,我解说了一些。
他为康纳的命运唏嘘不已,我说你跟他对比,你的妈妈离开你并不像康纳的妈妈那样死去,你随时可以见到我。
你爸爸也不像康纳的爸爸那样不能接他过去一起住,你爸爸创造了一切可能的条件接你过去。
我们都在爱着你,以各种形式,不放弃。
儿子从背后搂住我的脖子,说:“妈妈,我也爱您。
”失去的一切,我都会反省,但不会再纠结过去,不再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我已经荒废太多岁月,才学会了往前看,不再辜负余下活着的日子。
分离,既然已成定局,那就勇敢面对吧!
这文字何止是对儿子的叮咛,也是对我自己。
种下一些目标吧,用汗水泪水心血浇灌,等它抽出嫩绿的新枝,活出生命的盎然绿意。
我本脆弱,为母则刚。
自从妈妈进行化疗开始,少年康纳(刘易斯·麦克杜格尔饰)就每天晚上都做噩梦,梦中总是漆黑阴暗的天气,狂风大作,尖叫声和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紧握的双手让他倍受折磨,他总是做着同样内容的噩梦。
直到有一天家里出现了一个不速之客,拥有古老气息的恶魔对康纳说它是由他召唤而来,它要以三个故事交换一个康纳自己真实的故事。
康纳并不害怕恶魔,因为他在面对的事——最心爱的妈妈(菲丽希缇·琼斯饰)正一步步走向死亡,这是更加恐怖的事情。
夜晚让康纳感觉诡异,而他白天的生活也十分难熬。
康纳的爸爸(托比·凯贝尔饰)离开了他们母子,前来照料他们生活的外婆(西格妮·韦弗饰)又与康纳相处的不甚愉快。
除此之外,他还必须忍受学校里那些惨淡的日子——老师们夸张的同情以及同学的霸凌。
渐渐的,康纳发现恶魔每晚出现的时间都存在一定规律,并且它所讲的意义不明的故事似乎都隐喻着什么,它究竟是死神的使者,还是康纳所期待的出现的奇迹,而康纳一直不愿意与恶魔兑现的故事,其实是他内心深处最黑暗的秘密
其实这是一部治愈黑童话。
质量很高,无论是真实的特效,还是流畅的剧情,或是治愈功能。
主角小男孩父母离异,他跟着妈妈,可惜妈妈不幸患上癌症住院。
在家里男孩和外婆关系恶劣,在学校里又面对着校园欺凌,他过早的尝到了生活的艰辛。
有一天,一个自称被男孩召唤而来的树妖来到男孩家里,要求男孩听它讲三个故事,听完故事之后要给它讲一个故事,男孩极力拒绝无用。
电影由此开始。
树妖所讲的三个故事,电影用了水彩画的表现手法,独特且有新意,在这一部分我甚至感觉自己不是观众,而是听故事的人,跟小男孩一起思考着这些似有隐喻的故事。
树妖讲完自己的故事之后,逼迫男孩讲出他的故事。
这也是男孩面对自己、认清内心的过程,充满绝望痛苦,最终男孩喊出自己的故事,累倒在了树下。
树妖没能像男孩请求的那样拯救男孩的母亲。
当外婆找到他去医院见母亲最后一面时,男孩终于可以把藏在心里的话告诉他的妈妈。
这里真的暴风哭泣,母子之间解开心结的最后一面。
这就是一部关于长大、关于放下、关于面对的电影,值得一看,真的很棒了。
谁不是从小与一个想象中的怪物殊死抗争到共处着长大的呢。这一切只有自己知道。
没看出什么暗黑元素,根据我的观点,暗黑部分的变现力不足,大概是照顾儿童的感受。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教会孩子接受离丧的心理疗愈片。而且,这个疗愈的过程,由这个孩子自己创造的怪物——树人来完成的。但是不得不提的是,这个树人疗愈师的形象,来自于母亲的灌溉。
略沉闷
开场几分钟就明白了这是部童话温情鸡汤,水墨不错,连姆尼森的怪物讲故事声音不错,小男孩演技一般,剧情过于刻意。成长就像一道坎,痛与不痛终是自己承担,过不过得去终是看你自己。另外,我觉得这世界吧,命运不公太过黑暗的事儿还有很多更甚,我们这些还有人爱有人关心的就少些无痛呻吟吧
喜欢不起来
充满了粗浅的说教,既无童趣,又缺深度,找不到观看的兴趣点。
不好看,感觉没劲。。。。。
听擎天柱讲故事
哭了,睡了,醒了,哭了,完了……
飛機上連看了2次。想象的魅力能暫時填補人類胸口永恆存在的黑洞,所以人們創作。
看完简直抑郁得不行.
有点失望,怀着希望被感动的心态看的,却完全没有戳到泪点【可能感情上缺乏共鸣?。。。结构有点问题,前面甚至有点看不下去,动画很惊艳,挺喜欢小男孩演员!
一个小男孩的心魔作祟都这么惊天动地。西方人那源于基督教又被现代性扭曲过的自我,似乎只有经过巫师和树妖这种异教传统才能释放出来。最后妈妈的画以及墙上与外公的合影点睛。
与其说是孩子召唤来的 其实是母亲召唤来的
比较失望 并不像潘神的迷宫那样的成人童话 而是单纯儿童视角的成长鸡汤 况且这怪物对于热衷奇幻的西班牙人来说也太low了
将孩子内心痛苦的精神世界具象化,用面对面说教的方式意图辅助其走出阴霾。感觉像是一种成人式的心理疗法,强加在这个男孩角色上一般,太过忧郁沉重。
节奏慢,成长故事。
终于有人要说monsters inside,一部真正的心理治疗电影,非常感谢能讲这么好的故事。托比到底什么时候能红,既然阿弗莱克都能拿影帝?
小孩承受这么大的伤痛还是很艰难的。参考《特别响,非常近》。连姆·尼森其实演了两个角色,这让故事可以再挖。哪里是恶魔,明明是慈祥老爷爷。
导演,你在干嘛?这真的是你的片子吗?整个小孩成人化非常令人不适,但故事从头到尾过于儿童化还没开始讲就知道会去向哪,关键导演还真这么安排的,令人分不清楚究竟是拍给大人看还是小孩看,最爱的女演员在里面也丝毫没有看到需要她的部分。如果是导演的一篇夙愿电影,我稍稍能理解水准的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