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种片子有种想学习的冲动,我把这个就定义为“励志电影”。
虽然“美国梦”的痕迹很重,但是仍然让人觉得是部不错的电影。
可能是因为和美国相比,中国和印度都相对的属于语言上的弱势群体,同样的发展中国家,同样的语言弱势。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其实只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学习语言,并且拥有自信将它说出来,我们的语言能力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提升,语言是没有任何捷径而言的。
整部剧情就不再复述,就评论几个很有感觉的点:1.judgementalsashi在问她的侄女judgemental的定义时,她侄女举了个例子:比如不认识你的人会觉得阿姨你是个很保守的传统印度父女,而实际上,你是个思想开放追求自由的女性。
而sashi的丈夫,本应最了解她的人,却武断的认为她的妻子是个不能独自走进纽约,走上繁华的曼哈顿街头,而只能在家做些小打小闹的拉杜的家庭主妇。
可事实上,导演在一开始也告诉我们了,sashi其实是个会跳迈克尔杰克逊,和儿子没有任何代沟的新时代女性。
这其实就是导演最后通过sashi在婚礼上的发言所宣扬的一种价值观:平等的对待,关注彼此的感受,家人是永远不会judgemental(武断地)评价你的。
2.法国男人法国男人的出现和最后的婚礼上sashi对他的感谢,终将表明这个男人只是她生命中的过客,但是却教会了她如何去爱自己,只有爱自己,你才会爱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重新对你有吸引力。
本想着这可能是段艳遇,但是最终发现是碗心灵鸡汤。
sashi也对她的侄女解释,他们之间不是爱,是尊重。
这可能就是亚洲导演和欧洲导演的区别,亚洲导演多数都能在这些情节的控制上“发乎情、止乎礼”,而我昨天看的《午夜巴塞罗那》则是完全的随着人的本性来发展,无谓那种设置好,还得依据上下段落来设计到底是艳遇还是洗礼。
3.做好自己擅长的事她儿子把拉杜撞翻的情节有点狗血,但是sashi的抉择确实让我惊叹,她可能是对之前在家庭和英语课之间的抉择而有过后悔,也可能是她发现家庭仍然是她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胜过其他。
她说:“如果连自己最擅长的事都做不好,那做其他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也给了我个人一个人生上的小思考,与其什么都做好,不如先尽力地做好自己擅长的,再慢慢努力其他的。
慢慢来,用心做。
4. 爱我吗?
要是不爱,我干嘛还多给你一个拉杜呢?
导演对sashi面部细节的把握让我有时也很讨厌她的丈夫,为什么要践踏她的尊严,要把自己置于sashi之上,夫妻间不就应该是平等的吗?
而影片的最后,sashi还是原谅了自己的丈夫,因为她爱她的丈夫、孩子,更重要的是,她相信她和丈夫之间会重新取得平等的关系,而非一方弱势一方强势。
她丈夫也因为妻子的蜕变和法国男人的出现感觉到了危机感,因此,我也相信,他会改变,我相信这个ending是对所有人都好的一个结局。
至于sashi的女儿、侄女、英语课的,就不一一赘述……
对于印度电影是有迷恋的,无论好片、烂片,总要看上一看。
对于励志片也是有迷恋的,但却看得很少,因为励志片似乎总是难逃乏味、枯燥和说理不断的固有模式。
但既然是印度的励志片,不看看难免心里痒得猫爪心。
何况印度的励志片里,曾经出过像沙·鲁克汗的《加油,印度!
》那样的杰作,于是,私下里我对印度的励志片还是有些青睐的。
但是,在这部电影的一开始我就被打击了。
平常的家庭琐事,女主人公所受的委屈在励志片里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何况,是在女性几无人权可言的印度。
电影就在对英语的盲目崇拜中拉开了序幕,一场在早餐桌上由女主人公的女儿向女主人公所进行的嘲讽,让我一霎那间几乎以为这是一个生活在英美国家的印度家庭,可是,不是的,这家人是真真实实生活在印度的。
吃着手抓饭,向往洋文化。
对此,我已然无语。
好在这乏味的开场终于有了转折,女主人公要去美国了,独自一人。
我期待的矛盾和冲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似乎就要迸发了。
然而,我犯了一个错误,我居然忘记了,印度人是拍不出复杂的电影的。
(前两年薇迪亚·巴兰《无畏之心》不算,很棒,奇怪的是评分却没有这部片高,难道说国人都对这种家庭主妇片有所偏爱?
)办签证的时候,大义凛然的印度官员为女主人公解了围;填表格时,好心的小青年自动请缨帮忙;飞机上,热情有风度的巴强大叔对女主人公照顾有加。
就这样一路顺风顺水地到了美国,见到了亲人,开始了在纽约的生活。
真的是太顺利了,矛盾和冲突被完全弱化,就连女主人公在咖啡店的那场戏也没有制造出像样的碰撞背景,而是弱化成了我们日常里谁都会碰上的尴尬场面,充其量也只像刘姥姥进大观园。
就在我几乎要对此片完全失望的时候,法国男人开始了他的救场行动,用独特的法式浪漫让我开始期待这部电影至少在爱情戏上会有精彩的火花,让我开始期待至少女主人公能抬头挺胸地活出自己的精彩。
但,但,我的期待又一次落了空。
原来女主人公要的不是爱情,原来女主人公要的不是自由,原来女主人公要的甚至不是崭新的生活。
她要的是尊重!
不是要那些尊重她的人的尊重,而是要那些不尊重她的人的尊重——她的丈夫,她的女儿!
这是脑袋给门板夹了吗?
非死磕在一条道上,硬生生把自己吊死在那棵既不高大又不帅气的印度树上。
(外貌党一枚,不赞同者请自行照镜子去。
)于是,女主人公日夜苦练英语,在女主人公一开始乐呵呵地念着“entrepreneur”时,我还以为电影的结局会是女主人公在美国开起了拉杜球专卖店,把生意越做越红火。
结果,女主人公只是学了四个星期的英语,做了一番精彩的婚礼演讲,就雄赳赳气昂昂地回印度去了。
唯一和去时不同的是,这次,女主人公有自信了,因为会说英语了,因为被法国男人夸赞美丽找到第二春的感觉了。
真想抽编辑一顿。
对于这个荒唐到家的结局,我实在是愤慨的很。
本来,女主人公最后回归做她的家庭主妇,我还能忍了,但是编辑做人实在缺德,偏偏要让女主人公在婚礼上说爱她的丈夫,不过是丢不下孩子罢了,又关着爱情什么屁事?
为什么所有拍电影的都爱高举爱情的旗帜拍一些根本无关爱情的事?
尼玛,真是让人不痛快。
所以气呼呼地写下这篇评,算是吐槽,不爱看的人请自行绕道,免得惹得你和我一样不痛快!
又及:要我说,女主人公就该和法国男人一起开甜品店去,把美味的甜点带进千家万户,这才是大善嘛!
至于两人能不能到头,我倒不看重,起码爱过、拥有过、幸福过,人生才没有缺憾。
再及:女主人公的外甥女很活泼、很可爱、很漂亮!
任心于2014.01.13日15:49分
这是一部非典型的宝莱坞喜剧,女性题材励志电影《印式英语》,没有突兀的穿插歌舞表演,讲述印度一个做了母亲的家庭主妇还可以努力去充实自己,赢得了自信尊重和爱的故事。
在印度,财富、名声和英语知识这三要素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Shashi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尽心尽力照顾家人,渐渐的不懂英语的她便与社会脱节,这就造成了她与家人之间的差距,她与家人的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了,让她极度缺乏安全感。
由于远在美国的亲戚邀请她料理一桩婚事,她便飞往美国,这个用英语交流的国家。
为了练习好英语,便于和家人沟通,零基础的shashi报名参加了四周的英语培训班,这个班里有人说汉语、有人说法语、也有人说西语,大家目的一致,都是为了练习好英语,shashi日夜苦学英语,白天上课,晚上还要看DVD来学习,最终,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找回了自信,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如果你不喜欢自己,就会连自己周围的一切都讨厌,但如果你学会爱自己了,周围的一切都会渐渐变得有吸引力,原本沉寂如死水的生活就开始变得焕然一新,变得美好。
”这是最后shashi在婚礼上说的话,多有智慧多热爱生活的女人,“如果连最擅长的事都做不好,转去别的领域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也是女主角的一句台词,因为小孩子淘气而耽误她去参加考试,可是她却冷静的选择了重新做婚礼上的美食。
对于爱慕自己的帅哥法国厨师,shashi最后还是忠于自己的家庭和丈夫,作为观众是多希望她可以找到一个懂得她,能和她共同进步的爱人。
当然,这部电影不是《安娜卡列尼娜》,shashi这个典型的家庭主妇最终也赢得了丈夫和家人的尊重和爱戴。
最近两个月的新闻里吵得沸沸扬扬的印度女性被强暴的案件。
这也说明印度女性地位低下,这些成因也是长久以来的封建思想作祟,重男轻女,妇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在当今的世界大环境里,这样的陋习确实需要改观。
也需要多一些妇女可以像电影里的女主角一样,自强不息。
说这部电影是非典型宝莱坞电影,是因为中间没有那么多穿插的歌舞表演,很多印度电影里演着演着就会突然冒出另一个歌舞场景,而这部里面仅仅穿插了一些歌曲,在最后婚礼的时候有一段歌舞,算比较融洽。
饰演shashi的是印度女演员Sridevi(希里黛玉),她是活跃在60-90年代的印度女星,她 1967 年4 岁开始到1997 年包括印度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和马拉亚拉姆语共排了300 多个电影。
她对印度电影的贡献是前所未有的,是当之无愧的宝莱坞女神,此次复出担任女主角,快到知天命年纪的女神风韵犹存,身段和美貌是不曾改变的。
于是她成功的塑造了shashi这个心地善良、独立又努力的女主角,shashi的魅力源自于此。
没有谁生来是做拉杜球的====================================不想被剧透的童鞋请自行忽略===============
印度点心拉杜球,是印度美食的一种,知道它也是因为《印式英语》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家庭生活、关于尊重、关于实现自我的价值的一部电影。
电影主要主要讲述了印度一名家庭主妇莎希,由于不懂英语,在家中受自己的孩子以及丈夫的轻视,会错把jazz说成查兹舞,女儿的家长会也是一贯由英语说得好的父亲去参加,因为自己女儿认为母亲不会说英语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尽管她们的母语是印地语。
某天一个电话改变了莎希的生活,远在美国的亲人邀请他们去帮忙准备结婚的事宜,莎希提前到美国后偷偷报名参加了四星期的英语课程,结识了很多朋友,最后在结婚典礼上一番英语致辞让众人刮目相看的故事。
剧情看似简单,但是深刻。
首先说说生活,什么是生活?
有时候在胖圈看到复初师兄晒出一桌子家常菜,这是一种生活,平淡真实;当然胖圈也有人晒旅行、求投票、刷代购,这当然也是一种生活。
莎希之前的生活就是以家人为中心,准备好一家人的饮食起居,每天忙忙碌碌,做拉杜球是她仅有的爱好了,因为她享受制作的过程,享受别人对她厨艺的赞赏,就像她之后说的那样:“如果我在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上都做不好了,那么我转战其他地方还有什么意义。
”生活最好以一个兴趣点为圆心,不断的扩大圆的半径,自己置于圆内,享受这一切带给自己的感觉。
像我经常在学校吃饭的时候我就在想,厨艺不相上下的两个厨师,做出来的菜有什么区别?
你就在等餐的那个档口看吧,油烟中露出紧锁的眉头,生生挤出一道道抬头纹,上下颠勺,快速拨动着锅里的“菜”,巴不得赶紧结束这项任务然后进行下一项,这叫干活。
另一种呢?
选择好适合的配菜、佐料,享受这一过程,哼着小曲,锅里的“艺术”随之起舞,舞毕,出锅。
这叫生活。
生活是不是一潭死水,不在于外部环境,而在于你是不是将生活过成了一潭死水,所以,请享受生活。
其次说说尊重。
女儿不尊重母亲,找不到英文剪贴簿,想当然的认为莎希给她放在其他地方了,隔着电话对母亲大喊大叫。
“见鬼,我的剪贴簿去哪了,你又把它放哪了?
”“你为什么大喊大叫,冷静一下”“我怎么冷静?
”“你在睡衣下面看看,它就在那好好放着呢,这样就没人去看了”“那是因为你也看不懂。
”
一脸愕然的莎希丈夫不尊重妻子,高高在上,仿佛置身万物之表,俯视一切,理自明,气自壮。
手里吃着莎希做的拉杜球,当着亲戚朋友的面说着:“我的妻子,生来就是做拉杜球的。
我这是在表扬你。
”
没有谁生来是做拉杜球的不好意思,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做拉杜球的。
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那是后天选择的结果,谁一生下来就会做拉杜球?
有时候我们往往将别人的关心当做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东西,这样不好。
尊重是相互的,就像我在美国的公交车里看到用中文写着“让我们相互尊重”一样,如果在这个名为尊重的游戏里少了一方的参与,那就变成了一场自我陶醉的闹剧。
我想,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并不是双方都拘着,一句一个你好谢谢再见,更多的是一种理解、体谅。
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去玩那场游戏,而不是一个开了挂的玩家和一个小白的身份,那样的话,肯定会有一方提前退出,零和博弈到此为止。
再者说说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和尊重是紧密相关的。
如果你是“死猫扶不上树”,如何获得尊重?
为了赢得尊重,莎希报名了短短四周的英语课程,从最基础开始学起,晚上回去看英文报纸、新闻、推敲judgemental的词义...从之前在咖啡厅点餐时被人嘲笑为“stupid womon”到之后脱口而出标准点餐用语,再到后来婚礼上的致辞,莎希做到了,并不是说她做的有多么好,有的定冠词还是没有加,但是至少她做到让别人眼前一亮,刮目相看,这是别人给予她尊重,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她应得的,天助自助者。
这就是莎希,也有可能是我们当中的某一个人,是你,是我,是他。
总而言之,做好我们自己,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做拉杜球的。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事,是值得你去为之奋斗的。
最后,将莎希在婚礼上的致辞送给大家:这场婚礼,真的很美好,这也是一次友谊的完美升华,两个平等的人之间,有着友谊。
生活就是一个漫长的旅途,米拉,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比较弱势一点,凯文,有时候你会觉得你比米拉弱势一点,要相互扶持,彼此平等,这样才好,有时候婚姻中的夫妇都不去顾忌对方的感受,那么他们如何能相互扶持,婚姻岂不是要走向终结?
其实也不会,这种时候,要帮助自己,因为没人更能帮助你了,只有这样,你才可能重新感觉到平等,你们之间的友谊又会重新被找回,你们的生活依旧美好,米拉凯文,也许今后你们会很忙,但是拥有家庭、儿子、女儿,不论是在这个广大的世界里,还是在你们自己的小世界里,都会让你们觉得很幸福。
家人,只有家人永远不会武断地(judgemental)评价你,只有家人永远不会贬低你,不会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家人是唯一不会拿着你的弱点来嘲笑的人,家也是唯一一个你能找到爱和尊重的地方,祝你们美满幸福,谢谢。
英文致辞
文笔较差,此评论单纯是写给自己的,提醒自己别忘了。
女主是个印度家庭主妇,但丈夫和女儿从各种细节上嫌弃她不懂英语。
侄女在纽约结婚,邀请她去美国。
她由于不懂英语处处碰壁,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所以决定背着家里人参加英语班……情节感人,表演自然,音乐也好听,让人回味无穷的片子。
观影过程中,好几次都对女主的丈夫和女儿的行为表示气愤,觉得他们有一个如此温柔贤惠的妻子和母亲,还不知足,居然还嫌弃她。
但是女主却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去对待它,包容和忍耐。
但有时候包容和忍耐仅仅是对对方的放纵,其结果只会是愈演愈烈罢了……不过后来女主终于不想在忍耐,而是去找寻到解决的方法,去化解矛盾,去主动的赢得爱和尊重,这点才是真正让人佩服的地方。
Life is a long journey, Meera, sometimes u will feel u r less. Kevin, sometimes u will also feel u r less than Meera. 生活很漫长米拉,有时候你回觉得你弱势一些凯文,有时候你也可能会觉得你比米拉还弱势Try to help each other, to feel equal, it'll be nice.试着帮助对方并平等相待Sometimes married couples don't even know, how the other is feeling. So, how they will help each other? It means marriage is finished? 有时候夫妻甚至不知道对方的感受,这时候怎么办呢?
婚姻就结束了么?
No……That is the time u have to help urself. Nobody can help u better than u. If u do that, u will return feeling equal, ur friendship will return, ur life will be beautiful.这时候你需要自己帮助自己没有人比你更能帮助你自己了如果你这样做了,你猜可能会重新感觉到平等,你们的生活才会依旧美好。
如果说,这世界上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一位母亲为之骄傲的,那一定是生下一个、多个胖娃娃啊,咿呀咿得喂,不管故事的前传与后传是怎样的 ,不管中间经历了什么刀山火海、什么美女画皮。
故事里的事说是也是,不是也是。
虽然开篇的字幕声明提到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是当你真正去看这样一部虚构出来的故事的时候,会发现每一个画面都那么触手可及,都那么随处可见,都如她每天早上醒来的例行公事,如一手刚刚端到嘴边的早茶、一手拿起还未定睛的晨报,被小儿子哭声喊停,被放回亭廊下的餐桌,热气徐徐。
“你是我的小拉杜球”是这位看似传统的印度家庭主妇用自己最擅长制作的印度传统甜点打趣说自己的小儿子。
和对待任何自己喜欢的人或食物一样,一位母亲也会给她的孩子起各种她所喜爱的昵称,“大宝”“小宝”“小贝”“小心肝儿”“小甜心”……还有鄙人这种比较奇葩的,以食物和动物命名我孩儿的,比如“小红果宝宝” “水煮花生小朋友”“小企鹅——灰色的那种哦”“Trady小鸟”……而电影中的母亲也是这样的,拉杜球是她最引以骄傲,为之自豪,收人瞩目的拿手甜点。
而小儿子一定也是他的最爱,当然这位母亲还有一位大女儿,而为什么没那么喜欢大女儿了,在此不做透露。
对孩子的挚爱,体现在小别于孩子的泪流满面,体现在孩子受伤生病时候的痛苦自责,体现在孩子犯错之后的恨得直咬牙又心头一软的,体现在孩子知错后像只小猫偎在你身边时候,帮助你的时候的全世界都不叫事儿,整个世界都美好了,萌化了的感动瞬间,体现在在欲望和诱惑面前的悬崖勒马和淡定自若。
对于法国佬的美男画皮,(虽然法国佬胡子拉碴并不耐看,更不谈不上画皮了),印度姐姐怎么抉择的不剧透人也会猜到,姐姐并没有迷失在发自真心的花言巧语中,而是感谢对方让自己更加自信,爱自己,最关键。
这种隐忍的暧昧出于文化差异,却又不乏跨越国界的心灵沟通在其中,看似玄妙如读心,其实是最基本的沟通技巧——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对照这个虚构故事里的女主审视自己,有雷同,也有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又想到长辈对自己的爱,不免心中一暖,又很惭愧。
剧透并不多,那么就透露一点——故事的最后,很有意味的是,女主给了老公两枚拉杜球,老公问,“你还爱我吗” (“有时候会忘了我依然爱着你……”)“你说呢?
要不怎么给你两枚拉杜球呢。
” (哈哈哈“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
你去想一想,你去看一看……”两个球,两个娃,爱你多一份。
)姐姐的那段英文演讲,真真切切是每个字都是那么简单直白,像是英语的26个字母一样简单,但是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却能表达出一样简约却不简单的英文句式和生活哲理。
最后,姐姐向这个英语作为国际主导语的世界和这个难免不带有斜视(偏见)、近视(势力)和歧视的社会说一句,只是说一句,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
回到进入故事画面之前的黑底白字 For my mother, 这终究是一部关于母子情深的电影。
我想是的。
(I think so.)
近几年,印度电影佳作频出,从《我的个神啊》、《三傻大闹宝莱坞》到《摔跤吧!
爸爸》,一部部有魔力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印度人脑洞大开的温暖。
而这部八年前的印度作品《印式英语,也是一部不容忽视的好片,连续不断的戏点不断积累直到最后爆发,环环相扣却清晰有序。
喜剧电影的背后,是关乎女性的思想解放与自我觉醒。
《印式英语》这部影片也标志着八九十年代印度印度头号女星希里黛玉Sridevi睽违14年后的复出。
“绝代佳人”影后希里黛玉
2013年CNN为纪念印度电影一百周年做了一个全印度调查,把希里黛玉选为“过去一百年印度最伟大的女演员”;英国《卫报》称希里黛玉是“印度电影的女王”。
她,就是印度国宝级传奇女星——希里黛玉。
她有一双充满神采的大眼睛,她漂亮还耀眼,是印度古典风范美的典范。
比起惊为天人的容貌,更让人称赞的便是她对印度电影史的影响。
她四岁从影,演过的各式各样的角色不计其数,《一个母亲的复仇》是她第300个银幕角色。
在希里黛玉的电影生涯里,曾获得四座Filmfare奖最佳女主角、一座特别奖,在宝莱坞堪称传奇。
希里黛玉是鼎鼎有名的宝莱坞女皇,从60年代直至90年代,地位无可动摇,犹如巩俐在中国的地位一样。
只要看过希里黛玉的表演,她一定会是那个深深打动你的荧幕女神。
为了相夫教子,超级女星希里黛玉在1997年宣布息影。
而《印式英语》便是她息影14年后的回归之作。
重新回归后的她,已经年过五十,但演技依旧精湛,在2012年主演的《印式英语》,题材紧扣当下流行的女性主义,掀起了一波热潮。
在本片中希里黛玉饰演了一位喜欢做拉杜球的印度家庭主妇沙希,保守懦弱,整日受到丈夫和孩子的嘲讽,最后靠着自我增值重获自信并赢得家人尊重。
也正是女神希里黛玉精彩绝伦的演技,将片中这个复杂的角色完美地呈现给了观众。
打破印度传统的女性励志作品影片的题材虽然为女性励志,关注点在女性实现自我独立上,但并没有一昧鼓吹女权主义,而是表现在地位低下的印度女性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自信,如何赢得家人和朋友的尊重。
我们都知道,因为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过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英语对于印度来说,就像中国的普通话,是官方语言。
现在印度很多地方都以英语为母语,渐渐很多的印度人甚至不会说印度语。
本片的背景便发生在印度英语变得日常化的当下,家庭、学校、公司甚至大街上人们都在用英语交流。
在印度,英语水平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有力标准。
希里黛玉饰演的家庭主妇沙希生活美满,有着一位事业成功的丈夫,还有一对成绩优异的儿女。
但是因为沙希不懂英语,所以总是默默忍受来自女儿丈夫的明嘲暗讽。
生活其实每天陪伴的只有人间烟火,亲手制作的美味甜点拉杜球令人称赞。
但老公说她生来就是做拉杜球的,女儿和朋友用英语聊天不屑母亲在旁“反正她也听不懂”,甚至想谎称妈妈生病而拒绝让妈妈参加家长会……
直到自己侄女结婚,沙希受表姐的邀请来到纽约帮忙筹备婚礼。
而初到纽约这个陌生的城市,人人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沙希茫然无措,连点一杯咖啡都因为语言障碍备受职责。
连远在家中的老公和孩子打来电话也是贬低她,没有丝毫关心。
影片的前半段铺垫略冗长,不过也是为了还原那种无助、自卑的氛围,与“蜕变”后的女主沙希形成反差。
不过导演后半段用行云流水的叙事,通过女主角细腻的性格和形象的蜕变过程把观众感动得一塌糊涂。
正是各种的差别对待、不尊重,让沙希觉得自己应该有所改变,于是毅然决然地报名了英语辅导班,用四个星期学会了英语。
虽然四个星期不能彻底改变什么,但至少证明了:可以改变。
“如果你不喜欢自己,就会连同周围的一切都讨厌。
而当你学会爱自己,身边的一切都会变得有吸引力,原本沉寂如死水的生活,也开始变得焕然一新。
”沙希最后在婚礼上用掷地有声的英文致辞惊艳四座,让自己的家人刮目相看,就连以往最瞧不起她的丈夫也小心翼翼地问出“你还爱我吗”这样的话语。
那声“你还爱我吗”也正是她努力结果的毕业证书。
婚姻中的弱势一方总在呼唤帮助与尊重,但是得不到的时候怎么办?
家庭主妇沙希用自己的“蜕变”经历告诉人们:那也不要紧,要学会自救。
在印度这样男尊女卑的国家,女性生来就该为家庭服务成了传统。
而影片却没有刻意体现女性地位过于卑微的一面,沙希也以一个中产阶级的形象出现,唤醒了女性意识,让女性觉醒,活出自爱,才能重新感受到平等。
关于抉择:浪漫爱情or家庭责任电影中设置的男二角色让情节更加真挚感人,影片立意也更加鲜明。
在家时,沙希是个被丈夫被女儿嘲笑的家庭主妇,可在完全陌生的纽约,她遇到了给了她久违的温暖与赞美的人——一个浪漫温柔又体贴的法国帅哥。
他称赞沙希,你的眼睛就像乳白色云彩上的两滴咖啡那样美。
他理解沙希的无助悲伤,仿佛一道希望之光照亮了她艰难的处境。
他也是唯一能读懂沙希的人,他看见了沙希的天真可爱,还称赞她为“艺术家”。
这样一个含情脉脉、会说得满口情话,还能关心赞美你的男人,谁能抵抗住呢?
沙希的神情足以看出她已经深深地动容了,毕竟少有人对她这般温暖体贴,更重要的是那份真诚的尊重。
但是作为一个印度传统的女人,她深深明白自己的责任与立场,她绝对不会抛弃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哪怕心里是喜欢的,沙希还是拒绝了这位浪漫温柔的法国男子,不给他任何机会。
但他们都感谢对方在自己生命里的出现,像是一道炫丽的彩虹留下过惊喜。
因为法国男人,沙希知道了如何爱自己。
对于这段暧昧又近似乎“出轨”的感情戏,导演的处理相当聪明,既不能导向外遇,但这段情节的存在又必须有意义。
所以沙希和侄女的一段对话就刚好点醒了观众。
“我需要的不是爱,我真正需要的是尊重”。
侄女以为她拒绝法国男人是出于道德,但沙希表达的意思更加高级。
并不是有人爱你,你就该感激涕零地爱上他选择他。
不,爱没有什么稀奇,我想要尊重。
世界上并不是只有爱情这一种东西是珍贵的,并不是每一个人溺水的人突然被人爱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这也凸显了影片的立意——女性的价值并非是仅仅被人爱,更需要被人尊重。
出彩的细节处理:琐碎细腻在《印式英语》中,配角的存在展现了多元文化,看到过程中不得不感叹印度电影眼界的开阔。
另外在这部影片中,关于细节的处理也让人称赞。
例如,每日地铁员工的真诚微笑。
去办美国签证时,因为蹩脚的英文,美国签证官准备拒签。
而大使馆的印度工作人员,对签证官说,“你还不是不懂印地语就来我们国家了?
”
在对性取向不那么宽容的印度,沙希对同性恋者的态度也让人惊讶。
她说,“你们觉得同性恋者不正常,他们还觉得你们不正常呢。
”
还有女主沙希学会一个单词在纽约街头旋转等等。
电影表现的琐碎细微的细节也让剧情更加饱满,女主人公沙希的在影片中的形象也更鲜活细腻。
影片中也穿插很多印度元素。
一些街头的小吃,奶茶,印度的街景全部在中展现,他们并没有去故意美化街道,住宿场所,这样反而更显得真实。
他们在不遗余力的宣传他们的文化,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描述印度中产阶级的电影,讲述女性如何独立的故事,告诉人们用自爱才能重获平等与尊重。
影片温情但并不做作,漂亮的画面,朴实的叙事,满分的配乐,值得一看。
婚礼中的发言:“这场婚礼真的很美好,这也是一次友谊的完美升华。
两个平等的人之间,有着友谊。
生活就是一个漫长的旅途。
米拉,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比较弱势一些。
凯文,有时候你会觉得,你比米拉弱势一些,要互相扶持,彼此平等,这样才好。
有时候,婚姻中的夫妇都不去估顾忌对方的感受,那么他们如何能互相扶持,婚姻岂不是要走向终结?
其实也不会。
这种时候要帮助自己,因为没有人更能帮助你了,只有这样,你才可能会重新感觉到平等,你们之间的友谊又会重新被找回,你们的生活依旧美好。
米拉,凯文,也许今后你们会很忙,但是拥有家庭,儿子、女儿,不论是在这个广大的世界里,还是在你们自己的小世界里,都会让你们觉得很幸福。
家人,只有家人永远不会武断地评价你,只有家人永远不会贬低你,不会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家人是唯一不会拿着你的弱点来嘲笑你的人,家也是唯一一个你总能找到爱和尊重的地方。
”婚礼中和法国人说的话:“如果你不喜欢自己,就会连自己周围的一切都讨厌,但如果你学会爱自己,周围的一切都会渐渐变得有吸引力。
原本沉寂如死水的生活,就开始变得焕然一新,变得美好。
谢谢你,教会了我如何爱自己,谢谢你让我变得对自己有信心,无比感谢。
”有的时候,两个平等互相尊重的人的爱情更加地细水流长更加温暖人心。
就像女主说的,不要武断地评价对方,不要贬低对方,不要让她/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要拿对方的弱点去嘲笑她/他,只有平等、尊重地去看待对方,你才能更加爱对方,对方也才会更加爱你。
偶尔看到一篇文章推荐电影《印式英语》,看情节好像是跟学习英语有关系的,这居然也能拍成电影?
抱着不怎么好看的心态看了一下,还算可以,确实其中有让人发自内心去感动的那种情节。
感受挺深的,学习英语必须有一个一定要去学的原因?
单纯一个我想去学习英语,这样是学不好英语的,比如女主长期的被孩子所嘲笑,在英语的世界里受尽嘲讽,不会英语带来了很多很多的尴尬和烦恼,自尊心驱使着她想去学习,这是很好的开始,是学习的一个动机;然后进入的就是第二个阶段,一个宽松的环境,如果女主一直在家的话我相信或许某一天会去学习英语,但绝对不会这么快,由于她略有自卑的心态决定了她的性格不会在其他的继续嘲讽的状态下去学习英语的,而她姐姐家孩子结婚这一契机的出现,创造出了远离家人嘲讽的机会,增进了去学习的动力;最后就是辅导班的出现,一个好老师可以让你的一生都变得非常的快乐,不单单是学习的那个时间段,我觉得她这400大洋花的是真值,戒毒所似的那种互相鼓励的学习方法无意是创造了一个无嘲讽的学习环境,即使是有些嬉笑也是善意的,这样的情况下就避免了使用李阳那种I love losing face的学习模式了,或许成功更加的快一些。
一段刻骨铭心的痛是让你去改变的唯一动力,没有找到这个东西,相信所有的坚持都是无意义的事情,曾经我也为了一个赚钱梦去坚持每天凌晨4点起床,然后晚上23点多才会去睡觉,不但没有觉得累,反而觉得很充实,每天叫人起床的并不是闹钟,而是心里的一个信念,那种感觉很值得怀念,因为过了那一个月的时间之后,发现自己对什么事情都变得麻木了,居然再也找不回那样的感觉了,冷眼看世界的感觉是除了眼是冷的,心也是冷,恐怖的无意识麻木。。
莎希因为拿手的杜拉球获得了大家的称赞,而由于儿子无意的一吓,导致为婚礼做好的杜拉球都需要重做而不能去参加结业考试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也非常的富有诗意:“如果我连自己喜好的事都做不好,其他的对我还有什么意义。
”最无聊的时候,给自己找一些事情去做的话应该会让自己开心好多。
因为不错的原因认识一帮志同道合的同学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这好像是最完美的社交模式了,想多认识人的方法就是找一个目标,然后因为目标而走到一起去的一群人。
最后一个那段类似毕业的演讲更是点睛之笔,喜欢的不得了。
好吧,我承认这不是我从电影中摘抄的,而是来自豆瓣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5814053/ 影评中的答案。
同样是喜欢这段话的人写下的。
This marriage is a beautiful thing. It is the most special friendship, friendship of two people who are equal. Life is a long journey. Mira, sometimes you'll feel you're less. Kevin, sometimes you'll also feel you are less than Mira. Try to help each other, be equal, that should be nice. Sometimes married couple don't even know how the others are feeling, so how will they help the other? It means marriage is finished? No, that is the time you have to help yourself. Nobody can help you better than you. If you do that, you will return back to feeling equal, your friendship will return back, your life will be beautiful. Mira, Kevin, maybe you'll very busy, but have family, son, daughter, in this big world, your small little world, it will make you feel so good. Family, family can never, can never be judgmental. Family will never put you down, they never make you feel small. Families are only one who never laugh at your weaknesses. Families are only one place where you get love and respect. I wish you all the best. Thank you.
几点感受:1. 印度中产阶级的生活还真是挺滋润的,不知道真实情况如何,估计电影中有夸张美化的成分。
2. 印度、日本、韩国都有自己的传统服装,还有古乐、神社/寺庙,这些传统都为其年轻人提供文化认同的根基。
片中Shashi的外甥女即便出生在US,说着一口正宗的American English, 但是当她们穿上Sari, 跳起印度舞蹈,仍然回归到自己的本源文化,体会着一种骄傲的快乐,并且带动当地的老美一起跳,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输出。
再说日本,虽然很早就跻身发达国家之列,但是从小的课外活动就是去参观其国家的各种古迹、接受其本国古文化的熏陶,年轻人去拜神社的仍不少。
相比之下,我们这一号称5000年的文明古国,还留有什么给现在的年轻人提供自己的文化认同?
中国人除了work like a dog, 一心奔现代化、成为国家机器的一个零件之外,既不会跳舞又不会唱歌(少数民族除外),还各种被钳制,想想真是还没有非洲兄弟姐妹活得快乐。
3. 观影过程中,不时闪现出好莱坞电影的标志性元素,最后一个结婚speech的场景最为明显:家属挨个讲话,其实很boring,下面听的人都无比感动、起立鼓掌,不知道是夸张还是真是这样。
美国人的泪点、笑点都那么低?
4. 印度人眼中的纽约真好,各种发达、活力、个性、自由。
5. 印度母亲没有教育子女的权利?
孩子都明显那样冒犯她,完全不理解她的付出,她都不能教训几句,只能独自抱怨、哭泣?
在这个家庭中,母亲的地位最低,这是印度的普遍现象还是电影为情节发展所特意的设置?
小清新,剧情过于简单,家庭主旋律。反映了一些性别问题。 Man cook, art, women cook, duty. 5
太无聊了
家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最重要。三观很正。四个礼拜每天二小时就能流利讲英文,无处不开挂。那个拉杜球看起来好像我们的油佗佗,加了咖喱的油佗佗。
其实又是一个从头到尾把女性放在待拯救位置的故事,即便是爱慕她的法国人也是一个救世角色;沙龙看完好像男性观众都特别有表达欲,但是这片子我感觉跟文化冲击没有半毛钱关系,就是一部女性电影,女导演的女性视角非常明显。并且有一个概念传达的很不错:欲被拯救,先自救。就跟欲被爱先自爱一个道理。
1、家庭主妇的觉醒,英语只是反抗与独立的手段;2、还是免不了刻意煽情的毛病,结尾婚礼宣兵夺主集体高潮,虽然励志,但也只是想象性的和解。
绝望主妇,尊重和快乐是自己赢得的,不是靠别人素质高施舍给你的。长得丑是嫁不进英语豪门的,美女才能到处有男人相助,还如此忠犬,想得美哦。最后要印度语报纸是几个意思?英语白学了,励个毛线志,一星!!!
关于自尊的成长史,有点矫情,有点做作,和法国人的爱情元素实在是败笔。。
看一秒钟就知道结局。拥有拉杜球技能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各种土鳖,设定太夸张;连小孩都显得那么做作。
其实这女主真挺招人嫌的。
其实“印式英语”或者“菜英文”都和电影不搭,它实际上是一部拍得很棒的女性意识觉醒的电影,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别人的尊重。片中女主角说的话很好,她想要的不是爱,是尊重,还有最后那段演讲,婚姻是平等的两个人之间的情谊。虽然我有点反感回归家庭这种主题,还有一定要学好英语/外语才能赢得尊重这种方式,但是它确实真诚感人,也摒弃了爆款爽文式套路。还有,不同语种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法语和印语之间,特别是女主角和法国厨师之间,拍得好美。
为什么不可以是the India,又可以是the usa~囧
尼玛至于嘛至于嘛,学不好英语就是这个下场~这片儿应该给高中生看,让你们不好好学习让你们都考不过四级
印度阿姨美爆了
最后所谓的尊重家庭,本质还不是妥协于印度传统?这就是现代印度伪中产自己作的一出好戏,跟《北京遇上西雅图》内核差不多,有闲时没文化的一类女性,在极力渴求外界的认可。苦学英文的她真是热爱英美文化吗?我仿佛看得到创作者内心的虚伪。
节奏好得惊人。关于主题的探寻也不仅仅停留在女性意识上,更是更多的伸向了种族,身份,以及多元文化,而且都拿捏的恰到好处。你熟知它的每一步走向,但你还是会被实打实的感动到。
你看,正正常常的,不要跳舞,不是挺好嗎
纯家庭片,英语完全只是噱头。情绪很浓,女主被打压的时候很唤热血,极为也没有逆天的反扑。但是还是印度片儿的节奏,单线缓慢其他模糊。
歌舞有点太多,故事老套
喜剧片除了印式摇头这个梗,其他真的乏善可陈
按照莎希对于家人的定义,大概只有侄女茹阿达和英语班的同学老师符合了,另外我真的太讨厌莎希的女儿。在印度电影里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浪漫的法国人”这个词语的具象化,以及欧美人至少从表象上先进得多的男女平等观念,莎希作为一名典型的亚洲女性(以家庭为重,遇事先反省自己,责任至上),她注定不会冲破牢笼和劳伦特在一起,一直磕背德的我好伤心,两双会说话的眼睛能够减少多少语言的沟通啊,终归是错误的时间遇到对的人。11年前的电影,放在今天来看竟然刚刚好,不说印度的真实男女平等情况和种姓制度,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且不偏不倚的表达出来就比我们做得好得多。是学英语,也是找回被践踏的尊严。话说电影开始以为是批判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我不需要爱情,我需要的是尊重”,女主老公可以滚蛋了,最后问“你还爱我吗”真恶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