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认为这个片子很不错,因为其中蕴含了许许多多对克隆技术的思考元素。
故事的细节其实和好莱坞其他大制作影片别无二样,但是其故事背景则发人深思。
在克隆技术所可能造成的恶果方面,迈克尔贝所设想出的这个麦利克公司,可以说是非常贴近我们那卑劣的人性,那一系列腐朽的人物设定,也都意有所指,美国佬甚至不惜把自己的总统又拿出来小涮了一把。
至少,这部片子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有现实意义的警戒,我们如何面对自然,我们anthropogenic的东西是否合乎伦理,合乎天理,每个善于思考的人的心里都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但这部电影也有很多不足:第一,BLACKWATER的那个黑人特工最后转入革命阵营,虽有情理,但仍太过和唐突;第二,关于这帮克隆人出去之后,社会该如何接受和对待他们,也未涉及;第三,乔丹真身是死是活,真假乔丹不见面是为何,我认为在构架这个故事的时候本来就没打算让乔丹“认亲”,乔丹的出现纯粹是为了促成其与假林肯的爱情来烘托主题,但却烘托的不到位,详情请见最后一点;第四,真人林肯的财产究竟如何,最起码应该给个暗示,我找到了好多可以称为暗示的线索,但都很不明确,这关系到我们对主人翁的道德评价的要害,我认为这对于这部电影的制作者们也是个难题,所以他们索性回避,让观众你自己去揣摩吧;最后,床戏太不过瘾,首先我承认我是冲着JOHNASON和EWAN来看这电影的,当然,更主要是冲着JOHNASON来的。。
不过我觉得吧,这部片子为何安排如此至少的激情戏,至少爱情的戏剧高潮对这部片子的主题来说完全可以提到一个升华的作用。
个人认为,正是有着以上不足,这部片子的思想深度没有达到其完全能够可以达到的程度。
不过作为一部好莱坞商业片,为了票房,过多的大场面制作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对于喜欢从文艺的角度去欣赏电影的如我一般的影迷来说,是个遗憾。
总之,JOHNASON依然是我的女神,EWAN我也大爱,剧情其实也蛮吸引人,但由于剧情发展到最后,能够涉及的内容、思想极为广泛,以至于制作者无法驾驭,虎头蛇尾,但也算近年来看过的最棒的科幻片了吧。
✨这是一部有关于伦理道德与人性的电影。
从《逃出克隆岛》这个名字也可以看出这是一部有关克隆人的动作片。
(废话🤐)🌟电影的开始男主林肯和女主乔丹就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下社区里,每天过着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生活。
🌚他们被告知是大灾变后唯一批存活的人类,外面的世界非常危险,但科学家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岛,只有被抽签抽中了才能离开地下世界去世外桃源生活。
😨但在乔丹当选后,林肯偶然间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原来世界并没有被毁灭,他们都是为别人提供器官移植的克隆人,每个被选中的人都被残忍的挖出器官然后遗弃。
🌟电影的最后,男女主不仅出逃成功,还成功取代了在外面世界中的另一个自己,同时还放出来所有的克隆人。
(人类伤害克隆人,克隆人便除掉他们将其取代…唉)😬😬结局我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但十分让人细思极恐,如此多的克隆人进入现实世界中,将会带来多少的恐慌啊。
而且他们几乎就是一片白纸,一直以来生活在科学家们编造的谎言中,就算逃出了,又该何去何从呢?
🤕🤕虽是克隆人,但既然生而为人,便与他人平等,电影中将克隆人作为承载器官的工具,用完即抛弃的做法是极其残忍的。
健康是所有人的追求,这可以理解,但也不能因此伤害别人呀。
👀克隆人本来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但这部电影的剧情与场面还是值得一看的,特效也很震撼,两人出逃被追捕的时候也特别精彩。
而且女主乔丹可是女神斯嘉丽约翰逊演的哦,颜值在线,看着都赏心悦目嘻嘻嘻[色]🎬温馨提示:这是一部商业片,可能大家会看到有点多的广告,但不必在意啦,我们看电影就好啦~💕💕
一部克隆人主题的电影,一伙克隆人住在所谓的“世外桃源上”,他们被灌输虚假的记忆:全世界所有人都被污染了,他们是最幸运的,幸存了下来,每过一段时间,会有一个抽奖活动,被抽中的人,会前往“幸运岛”幸福地生活一辈子。
然后其实就是人类的谎言,岛上所有的人都是某高科技公司为富人购买的器官保险,每个人最后的命运就是被解剖,取出器官,为富人续命。
这个片讲的就是两个克隆人无意中觉醒,并带领克隆人反抗的故事,主题很棒,就是剧本很一般,看在是2005年拍的份上,还是可以一看的
非常不错的构思,关于克隆技术所引发的道德问题的反思。
影片开头全球污染和the Island的悬念很不错,可惜后半段草草了事,男英雄女英雄随便赛一下车,挥几记拳头,坏人们就全部完蛋了。
有两件事情非常的离奇:黑人雇佣兵那么冷血铁齿,怎么就一看到女英雄手腕上的疤痕,便弃暗投明,成为揭竿而起的义士?
那么高科技现代化的克隆帝国,怎么连散热问题都解决不好,一个看起来好像生产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风扇居然成为帝国崩塌灭亡的关键?
最后一个问题,这个大结局之后会发生什么?
成千上万的克隆人获得自由,涌入社会,克隆的相貌、指纹、眼膜,甚至记忆,天哪,这岂不是比环境污染更加可怕的世界末日?
首先,一个时髦的主题,我不喜欢,其次,许多逻辑错误,煞风景,再有,麦克格雷格的表演,是我看不懂呢还是他大失水准,不知道,最后,通片全部是广告!
堫S?緬璢?可是,不得不说的是,本片探讨了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话题:克隆技术的道德问题,从前的一些影视作品也提到过,但是本片可以说是逼真的模拟出了克隆技术的一个走向:从克隆人身上得到器官。
由此而产生的伦理和道德问题,由对生存的渴望而产生的对道德和人性的践踏,本片一一涉及,可以说,本片塑造的不久后的未来虽然夸张,但非决不可能,而电影对于技术与人性关系的碰撞,可说给整个社会献上了一份有趣而值得探讨的模拟试卷。
作为一部电影,也许不太好——虽然依然是部大片——但是作为未来的模拟,《The island》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哦,对了,Michael Bay 依然可以打动人的,影片最后的一点,在宏大的吟唱音乐中,人们走向自由(老美最爱的桥段)还是不错的说。
欢迎来我的BLOG看看http://blog.sina.com.cn/u/1196778850
本影评有关键情节透露!
看到WatchMojo.com评选的Top 10 Trailers That Ruined the Movie里面有这个片子,据说本来电影不错,但是预告片有重要剧透,所以毁了观众的兴致。
lz万幸没有看过预告片就去下了这个片子看。
男神女神拍的片子实在很好看!
说一下感想。
1 幸亏lz直接去找的英文版看的,回来一查中文电影名,发现尼玛这个电影名就已经剧透了一切好不好!
主角是真人吗?
最后逃出去了吗?
请看下一期的《逃出克隆岛》!
幸亏没有一集名侦探柯南翻译成了名侦探柯南——某某某杀人事件!
2 锻炼身体很重要!
片头暗示了很多次,克隆人们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合理饮食还要做大量运动。
所以男女主角逃出去以后能徒步跑那么远,而且之后的大量动作戏也可以实现!
想什么呢!
赶紧锻炼身体吧!
3 有钱很重要!
影片硬生生植入了许多广告,导致大家吐槽不断。
但是没广告哪儿来的钱?
没钱哪儿来的那么多特效哪儿请来的男神女神演这个片子?
而且跟world war z皮特最后那一罐百事可乐比,这些植入显得太完美了。
另外吐槽一下world war z的百事,导演你安排孤零零的一台售货机,里面没有别的,满满的全都是百事可乐,你特么也太可乐了吧!
你起码弄一些撕掉了牌子的群众可乐充充数能死啊!
4 Sean Bean必死!
列位哪个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没有想到他最后会死?
这个人满脸都是剧透!
5 最后一点,站在电影的坏人角度看,这个电影实际给我们上了一节讲Protocole重要性的课。
规章制度相当重要!!
有产品逃了出去说明了公司有巨大的管理上的问题!
看似有条不紊的管理,事实上有很多大得离谱的漏洞!
比如地上一个板子拿开就能爬梯子下去到克隆人的世界,你以为是一个衣柜通向纳尼亚啊;比如设施的许多入口出口别说没有保安,连个大门都不上锁;再比如数据库和分析软件会智能到自动分析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安排他们的饮食和运动方案,能立刻找到主角的位置,却竟然在半夜连他的门都管不住,方便他溜出去探险,而且让他可以随意进出女生宿舍;etc。
我想,如果坏人把他的管理和规章制度再完善一下的话,这个悲惨的故事(对坏人来说)也就不会发生。
当然,我们也就没这个电影看了。
想象一下,你在这样的世界醒来:房间简洁空旷,脏衣服扔进机器,干净的衣服鞋子在柜子里排列整齐,一水儿的白色。
你收拾停当打开房门,每一扇门都同时打开,和你打扮一模一样的人们鱼贯而出,你们汇入一个井然有序运转着的巨大空间……这样的世界,你管它叫什么呢?
或许叫作——天堂?
电影里的人们就是这样叫的。
据说外面的世界已经毁灭,他们是上帝挑选的幸存者。
天堂的生活无忧无虑单调乏味。
幸好还有每周一次的大抽奖刺激大伙儿的神经。
那就是“THE ISLAND”:据说毁灭的世界之外还有个小岛幸存,在那里可以看到传说中的蓝天白云阳光海浪。
ISLAND成为人们生活的希望,等待着,某天幸运之神再度光临,我就可以去ISLAND,重新看见真正的天,呼吸新鲜的空气。
机会完全随机,并不平等,全息影像正在播放一个幸运的家伙去了ISLAND之后兴奋叫喊的VCR,他才到了六个月就被抽中去ISLAND,可有的来了两年,三年,甚至七年,都没轮上!
有人因此而情绪失控,有人开始研究号称随机的抽取过程是否另有规律,但林肯3E不太在乎,每天只要能在打饭的时间遇到乔丹4D,就满足了。
天堂的生活单调,连饮食也是如此。
穿衣服不能选颜色,吃饭不能点菜单,一切都是规定好的最佳组合,因为这才符合天堂生活的原则:健康。
健康而且快乐。
林肯6E最近不太快乐,他老做恶梦,梦见和乔丹4D在ISLAND遇险,船只倾覆海水瞬间把俩人淹没……他的精神状况也引起这世界“主宰者”的注意。
天堂里的人们按说不该有情绪波动,男女间不该产生过分吸引,这一切为什么最近都在林肯6E身上出现?
这里每个人都有一个序列号,每天的工作是摆弄一些试管,业余有书看能锻炼身体,还有个地方让大家偶尔聚聚,喝上一杯。
林肯6E跟别人不太一样,他会思考这些试管去了哪里,同属E序列的邻座就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
他还有朋友,可以进行某些真正意义上的交谈,如他脑海中残存的世界毁灭之前人类生活的记忆。
他的朋友在地下电脑控制中心工作,林肯3E最快乐的事就是偶尔出点什么故障派他去地下找人解决。
地下的世界和上面的不同,又暗又乱还脏,可林肯3E没来由地喜欢。
这天他又有机会去地下,跟朋友说起最近困扰自己神秘的梦,说起这天堂般的世界,说起上帝在用什么规则选择去ISLAND的人?
朋友回答:“当你祈祷的时候,那个总是忽略你的人就是上帝。
”突然,一只小小的蝴蝶吸引了林肯3E的视线。
实在太令人惊异了,外面的世界应该已经没有任何生命能够存活,这小东西怎么可能飞进来,而且没被系统监测到?
他小心翼翼把蝴蝶捉住,带回住处。
他的世界和所受的教育里没有《逍遥游》这章吧,否则他一定以为是中国的庄周来“天堂”观光。
意外收获,还有那梦,他急着跟乔丹4D讨论,对他而言全是疑问。
可是来不及了,新一轮抽奖的结果诞生,屏幕上显示的头像正是——乔丹4D!
什么也来不及了,乔丹4D说:“我在ISLAND等你。
”是夜,林肯3E盯着在瓶中扑扇着翅膀的小飞虫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他起身偷偷回到发现蝴蝶的地下,决定一探究竟……以上是美国科幻电影《THE ISLAND》前半部分剧情。
看电影尤其好莱坞电影多了,对那种越是有序划一消灭个性的所谓“完美世界”越是要充满“警惕”,因为百分之百,这世界是个虚幻,电影最终都会揭示这点。
这部电影也不例外,电影进行到一半,这个叫做林肯3E的就发现了惊天秘密:世界根本没有毁灭,他们只是克隆人——不,连人都不算,只是他们各自赞助人的生命保险计划——准确地说,是“产品”。
时间是2090年,克隆的伦理学问题还在争议可许多人已经等不及了,于是应运而生这样一个大公司,在地下建造了一个“克隆天堂”,只要你出得起昂贵费用,就能给自己生产一个“备胎”随时替换你身上出了毛病的零件,甚至你生不出孩子也能找克隆人代劳。
他的基因跟你完全相同,除了手腕上的编号你们俩根本分不出真假,但他是产品你是人,他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你所用,延续完你的生命他的“报废期”就到了。
公司的研究者欺骗客户(客户们估计也乐得这样自欺欺人)克隆人没有情感不算是人,可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思维、情感和爱,器官就会渐渐萎缩。
没办法只能修改程序,在生产线上“襁褓”中的克隆人就被程序灌输世界毁灭自己是幸存者的观念,“下线”后再植入不同记忆,其实来源于十二种基本程序,区别仅在于细节的修改。
于是,“天堂”诞生了,所有人都是劫后余生的幸存者。
根本没有什么ISLAND,抽中了奖不过意味着赞助人需要自己的“备胎”的某个器官来续命,他们无一生还,全都去ISLAND“幸福”地生活了。
这样的命运,现在轮到乔丹4D。
林肯3E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他立刻找到乔丹4D展开了一场胜利大逃亡。
让电影后半部分彻底沦为一部典型的警匪枪战片。
虽然系统对每个克隆人的教育程度设定是:相当于十五岁孩子的智力。
可完美的系统并不存在,总有差错产生,林肯3E就是差错的集大成者,三年间,他的智力发展相当于三十年,并且学习能力极强。
整个E系列可能都出了什么差错,这是个特别爱思考的序列。
篓子越捅越大,大公司不但派杀手追杀已逃到真实世界的林肯3E和乔丹4D,还决定毁灭整个E序列,以绝后患。
有样学样,在真实世界的枪林弹雨中,欧比王“附身”的林肯3E迅速成长为一名典型的“美国英雄”,他成功挫败自己的赞助人要毁灭自己的阴谋,和乔丹4D第一次体验了真正“天堂”的感觉,还不贪恋用赞助人的身份坐享他所有人间财富的生活,执意要重返魔窟救出所有的克隆人。
连追杀者最后都跟他俩化敌为友并肩作战结局就跟《木乃伊》里的台词一样:“kill the bad guy and save the world”!
克隆人终于都看见了真正的天空,大家纷纷奔向广阔世界雀跃欢呼。
而林肯3E和乔丹4D呢,他们现在是林肯和乔丹,去了一个真正的ISLAND,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到永远……这是个童话式的结尾,说明影片在置疑了一个伦理问题之后引出另一个伦理问题,不打算解决反而草率地置之不顾了,那就是:这么多克隆人进入真实世界,和他们一模一样的“原体”混在一起,世界会如何大乱?!
这部电影因此无可挽回地沦为一部平庸之作(其实从后半段真相揭露的种种桥段就已初显端倪),其创造性思想性根本无法与众多同类“前辈”比肩,怪不得票房惨败,哪怕有帅哥伊万·麦格雷戈和号称二十一世纪最美的女人斯嘉丽·约翰森加盟,也无济于事。
我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真实如何证明?
这是几千年前咱老祖宗之一庄周就在思考的问题。
“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多么迷惘而又美丽的疑问。
连人生目标明确的康熙也有过这样的疑惑:“有我之前我是谁,无我之后谁是我”。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无疑加剧了这一千古疑问在人们心中投下的巨大阴影。
尤其在科幻小说和电影发达的西方,这些年类似的题材层出不穷,不乏精品。
如《十三层楼》、《银翼杀手》、《eXistenZ》,甚至包括大红大紫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三部曲,都在探讨也都在揭露同一个问题: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有可能是虚幻。
我们可能只是超级计算机控制下的一段程序、或者一个复制人、或者干脆人造人;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也许根本就是植入我们脑中的一段记忆,也许都是电脑设计好的,也许世界的尽头并不那么遥远,只要你克服恐惧,奋力一跃……不同的故事、相同的焦虑,都反映了越来越依赖科技依赖电脑的人类对后者深深的恐惧和不信任。
但这恐惧无法克服,因为恰是我们人类自己,制造并不可遏制地发展着这一恐惧,直至它把我们带向一切的终结,终结然后再生。
世界永在,但已不是原来的那一个,恰似老版《人猿星球》最后那坍塌在海滩上、断垣残臂了仍高举火炬的自由女神像。
人类不甘心不往前发展,又恐惧有朝一日失控的发展导致的后果,这矛盾无法调和,于是寄情于电影,在影像中一遍遍描摹一遍遍假设一遍遍探究一遍遍绝望。
人,真是上帝制造的杰作么?
如此的聪慧又如此地愚蠢。
生死存亡所有幸福和痛苦的根源,其实都归于这——无法摆脱和救赎的,人性。
周末的夜晚补了Ewan老师为数不多的“商业大片”。
我本不是喜欢发表自己见解的人,看到这部片子被饱受诟病,看过被诟病的点以后,又觉得这些缺点不足以掩盖这是部值得看的片子。
所以写写自己的看法。
片子的确是主角光环过重,科学依据混乱,追车和爆炸的情节太过追求商业片的观感,不合常理。
但是我认为还是有一些值得挖掘的点。
·关于“克隆人”和“主体”的矛盾 这应该是本片最明显的一个矛盾了。
最先谈,什么应该被称为“人”呢?
苏格拉底说“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我偏向认同当一个“克隆人”拥有自我认知之时,不再是无思想的生物,有“思想力”了,他就变成一个人了,不再是“产品”或是“附属品”。
也许克隆人和主体的长相基因一模一样,但是当它被创造后有自我意识,已经脱离了主体本身了。
应该争论的不是“如果你是主体,你的克隆人杀了你代替你怎么办?
”当克隆人成为“人”的那一天,他们的出生就已经成为了一种悲哀。
他们本不该诞生,“主体”和“公司”的一己私欲使他们出现,他们“觉醒”的那一刻,已经不是“本体”和“公司”可以决定他们生死的时候了。
应该争论的是这样私自创造生命的尝试是不是一种根源上的错误?
我绝对支持科技的发展,也坚信科学会给人类带来更好的生活和更长的生命。
但科学的发展应该是有限度的,这样的克隆早已超出这个“限度”。
凭空依据人类自己的想法创造生命,这本就不是人应该拥有的能力。
·关于“岛” 其实片名本身就是“The Island”,翻译成“逃离克隆岛”片面化了这个“岛”的含义。
什么是岛?
是在物理意义上囚禁这些克隆人的地下设置的这座孤岛,终其一生都没有逃离的可能的岛。
也是克隆人所期待的那一个幻想中的美妙的岛,自由,快乐、不受污染,成为他们活着的一个看似真实其实虚无缥缈的承诺。
“It's us”也是电影中对岛的另一种定义。
人生而拥有的爱人、被爱、性、情绪与体验的权利,才值得我们活着去追求的那片桃花源。
·关于“人” 接着上文,接着讨论“人”本身,我觉得片子给人带来了一种庆幸。
生而为一个完整的、相对“自由的”人的庆幸。
没有被程序设置的幸福的童年,没有生活在一个明亮的“安全的”“干净的”人造环境里,没有被强制安排好的作息和饮食,我们有一部分权利和机会去选择健康的或是糟糕的生活习惯,选择去做什么,去看什么,去走遍广阔世界的“自由”。
#上面谈及的“自由”是相比片中的克隆人而言的。
从另一角度说,人本身也是不自由的,被比片中的克隆人更大层次上的东西限制着“自由”。
但是和电影本身关系不大,就不在这里接着展开讨论了 “人”可贵的还有就是“好奇心”,6-E开始与众不同就来源于他能提出“为什么?
”,对现状的好奇,使他最先发现了这整个事件的阴谋和他们克隆人的命运。
亿万年来,也是“好奇”推动着人类去了解自然,洞悉世界的规律,理解科学原理,创造文明。
当然,“人”还是自私的,为了活着,去撒谎,去“杀人”。
他们从那个秘密设施逃出来后,Mac对他们的叮嘱就是“不要相信任何人”。
当6-E为了活下去试图代替本体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再单纯,学会猜忌,学会自私,他算是成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上的人”。
之所以为“人”,有好的那一面的,“爱”“自由”“好奇”的权利,也有坏的自私卑鄙的一面;有单纯的善良,有为了自己不顾一切的自私自利,这样才是完整的一个人吧。
·关于结局 克隆人跑出“岛”,看到阳光、大地、广阔的世界。
受到了太多人的谴责。
弹幕上充斥着“以后怎么办?
”“社会怎么办?
””结局应该是受到法律道德制裁”。
我觉得,克隆人的诞生,早已超越了现存法律和道德能解释的范围,本身就是一种无解。
电影本身不需有未来,哪儿有未来?
写了这么多,总觉得自己像在为这个电影辩解什么,只是很喜欢上面谈到的这些点引发的思考。
我个人是喜欢的。
电影究竟好看与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吧。
牢笼在哪里?牢笼在每一个有争取自由的地方.影片看完跟想象的还是很不一样.克隆人对于世界的怀疑.对于前身记忆的遗传.对于学习能力的突飞猛进.克隆是一种技术,就像试管婴儿也是一种技术.当技术发展到一定地步,我们面对的就不是技术就是生命就是灵魂.同理没有爱的是技术. 当有一天我们的智能机器人也有了爱情,他就是生命了.生命 会有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感受 理想,痛苦和爱恨...故事就开始复杂了.--当天堂被房地产商开发他就成了地狱前面虚拟了一个全球污染,更多的是指环境污染,人类对技术过渡膨胀失去了控制,核污染。。。
其实还有一种全球污染 当大多数人丧失了自我 为了个人利益六亲不认 不择手段。
一个没有人情问得世界,只有残酷的竞争和欺骗。
-还好这个世界还有一种本能哪里有牢笼哪里就有争取自由的影子
在西方,几乎所有有关海岛神话的书写都源于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与《克里底亚篇》中所提到的亚特兰蒂斯。
这个位于“赫喀琉斯的砥柱”对面的岛屿是古代城邦文明的象征,在这两部以讨论“何为理想之城邦”为主题的对话录中,柏拉图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亚特兰蒂斯的城市肌理与其政治体制之间的紧密关系。
这座传说中的海岛城市由一系列浮于海上的同心圆连接成,一层层由低到高向中心排列,而其中间是象征着权力中心的海神波塞冬神殿。
对于柏拉图这位“开放社会的敌人”(波普尔语)而言,这样的城市结构似乎就是完美政治城邦的化身,然而讽刺的是,亚特兰蒂斯的人民到最后还是避免不了政治腐败与侵略野心的悲剧,在败北于雅典军队之后,这个岛屿最终在宙斯的怒火中毁于一旦。
有关亚特兰蒂斯神话的不同演绎一直延续至今。
就现代社会来说,较早以全新的资本主义现代思维来演绎亚特兰蒂斯神话的是弗兰西斯•培根写作于1623年的《新亚特兰蒂斯》。
不同以往那些把亚特兰蒂斯置于虚无之地的乌托邦梦幻之作,培根的理想之岛就是美洲,这片被英国殖民者的现代航海技术所征服的土地。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所罗门之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有最智慧的人都会在这里运用培根所倡导的现代科学方法来认识自我和宇宙。
可培根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科学,在《新亚特兰蒂斯》发表的同一时期,培根写作了一篇名为《有关神圣战争的宣传》的文章,鼓吹为了欧洲文明在全世界的宰制,而屠杀所有的“巨人、野兽和外国独裁者”。
在海岛寻找理想之国,而理想之国的建立却依靠于血与铁;每一个海岛国之后似乎都压抑着一个“他者”,我们将在其后的所有寻找亚特兰蒂斯之旅中看到这种血腥而又诡秘的辩证。
就在培根写作《新亚特兰蒂斯》百年之后,丹尼尔•笛福写作了《鲁滨逊漂流记》。
这是一个有关资本个体如何在一个荒岛上依靠原始积累和“主奴关系”来确立资本主义理想国的故事。
十八世纪以来,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反复使用鲁滨逊作为经济学的原型,并由此出发,建立他们宏大的理论体系。
对于早期的清教徒来说,海岛就是理想的试验地。
这里没有额外的身体消耗与物质消费,却有足够的原材料与时间,劳动价值理论在这里找到了雏形。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簿、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道地的英国人开始记起帐来。
”而拍摄于2000年的《荒岛余生》(Castaway)保留了《鲁滨逊漂流记》的基本精髓,却把原著中最为敏感的奴隶问题省去不谈,原著中的“星期五”到了电影中变成了一只威尔逊牌的排球,故事中的主人公将其拟人化,使它成为另一个层面上的“奴隶”。
不过,饶有趣味的是,当18世纪的《鲁滨逊漂流记》把叙事的焦点放在商品生产上时,21世纪的《荒岛余生》聚焦于商品的交换。
故事主人公Chunk恰好是物流公司FedEX的高层主管,无论是他所依赖的排球,还是其他赖以为生的物品,都是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成品。
当18世纪的经济人仍需用手工攫取大自然的泥土制作瓦罐,并将之看作是一种“物神”(fetish)时,21世纪的经济人则依赖于后现代式的了无痕迹的资本流通。
鲁滨逊用木筏逃离孤岛,Chunk用塑料做成的筏子逃离孤岛,这就是资本主义进化几个世纪后的不同之处。
《荒岛余生》在票房和舆论上所取得的成功使电影人意识到海岛神话仍有市场。
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总裁Lloyd Braun决定将其翻拍成一部连续剧。
而这个想法的成品便是如今大红大紫的《迷失》(Lost)。
这部如今已经荣登“邪典”(cult)殿堂的连续剧把几乎所有有关海岛的迷思都杂糅在了一起:荒岛生存与原始生产、科学怪人与理想国度、以及真的被称为“他者”的神秘人等等,当然,所有一切都会归结到柏拉图的原始主题:当这十几个人被放在一起时,怎样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理想的社会呢?
对于《迷失》,很多粉丝都有不同的解读。
不过,无论是把这个海岛理解成幽灵岛,还是另一向度的空间,都没有比《逃出克隆岛》(Island)对海岛的想象更富有现实的讽刺意义。
在本片中,所谓的“Island”是未来世界最后一处未受污染的处女地,所有人一生的梦想就是通过中彩票离开这个绝对理性化和程序化的世界,来到这处人间天堂。
可是,所有这些梦想着中彩票的人都是克隆人,“Island”其实只是日日夜夜输入到他们脑中的虚幻程序,每一次中彩票都意味着这个克隆人将被屠杀,并把他的器官移植到真实世界中的人类身上。
这是对当今世界最惨淡最反讽的一次预言,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商品,每个人的一生都只是资本流通的一个节点,而所谓的亚特兰蒂斯,只不过是资本所操控的一个幻梦而已。
也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些本偏离于航线之外、被认为是无法居住的海岛,的的确确被逐渐纳入于资本无法阻挡的洪流之中。
无人居住、没有淡水供应、没有交通线路,这些本应处于世界版图之外的幽灵岛终于在私人飞机、双体快艇、水蒸馏系统、卫星网络以及巨额资金的摧枯拉朽之下成为了地球版面上最后一块有待开发的奢侈乐土。
在网络上,你可以找到无数有关怎样购买私人岛屿以及怎样在海岛生存的DIY信息,鲁滨逊的生存手记如今已成时尚消费手册;像O Property Collection这样的顶级房产开发公司则把自己的目标群体定义为“全球化消费者”(global consumer),并将触角延伸到每一座具有纤长海岸线与蔚蓝海面的岛屿上,在那些人类最后一片未受文明污染的天然净土上,将矗立起坂茂、哈迪德和隈研吾等人所设计的奢侈酒店,在国与国的中转站、在资本流通的纽结点,为一个个“全球幽灵”置下一处可作稍加憩息的据点;而据美国私人海岛公司CEO克里斯•卡鲁罗说,在911事件之后,新一轮的海岛购买风潮又开始了。
逃离都市、逃离污染、逃离恐怖主义,与其说海岛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反面,不如说它是都市生活的镜像;当人们以为海岛是法外之地、安全乐土和置身于资本、种族、国家纠纷之外的伊甸园时,也许,海岛的报复才刚刚开始。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几千年以来所有那些有关海岛的神话,也许,所有这些有关海啸、火山爆发、文明颓败、他者入侵的传说都将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寓言,在人类文明最后一个终结点上戏剧性地上演。
可能是因为先看了black mirror就没什么感觉了(其中第二集跟这个好像,原来是这里来的灵感)
伊万•麦克格雷格实在是太迷人鸟~
意图还是关于到克隆人的不道德,违背伦理什么的。但是太多的动作掩盖了太多实质的意义。另外里面的美国满天超现代化的汽车让人有想到了崇尚科学的可能。为什么要克隆人,不断追求科技而触及人类道德伦理的底限?难道不是因为过分追求科学而导致人类情感的缺失?影片中还提到,人类为了活下去可
動作壓住了倫理。
同样是克隆人寻求新天地的故事,英国人拍出来是别让我走这样结局孤单苦逼的文艺小清新,到好莱坞这就成了恢弘圆满的动作片,到底是土豪啊 ( ̄▽ ̄)~
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岛屿,人类被秘密克隆,目的是为了取出他们的器官,然后应用到他们的买主那里去。作为克隆人,为了逃避残忍的宿命,只有逃离这个看似美丽的世界。
人类的贪欲阿。我是冲着Scarlett和Ewan的组合才给五星的- -
开端时世界观构建挺大的 整个机构和克隆人的描述也非常详细 但是后面故事圆得不行 结束得太牵强 两个人对抗一个机构也太乌托邦 Ewan还是灰常可爱的
Ewan McGregor啊,你还是演柔弱角色美~
老吴,你快来看吧~!!
一无是处的好莱坞大片,如果没有伊万和斯嘉丽,我真怀疑我能不能看得下去……
感觉是为了做成大片而作的大片 想要深奥 深奥不起来
花费巨大笔墨,其实着力点偏差了。遗憾。
喜欢这片的动作场面,比变形金刚2还爽。斯嘉丽挑衣服的桥段太赞了,导演人材呀。。。
现在能让我不快进的都打四星,还挺精彩的,俩主演是大众喜欢的美人,动作场面给力,题材是我感兴趣的未来医学,我从小就梦想着必要时体验一把人体冷冻技术。片中的克隆计划只要500万美元,简直太便宜了,国内目前可以用猪的器官来做移植。看电影还是瘫沙发上最安逸,所以我很久没看冷门片了。
题材其实也不新颖,而迈克尔贝的大片公式也太明显了(男女猪脚突然就缠绵了显的很突兀) 伊万小生还是适合文艺一点的。 PS: 结局太假了,政府投入1500亿? 那你们还真逃的出去? 商业商业
復制人也有人權的好不?邁克爾.貝風格濃重,公路追逐爆炸對了還有各種灰機…唉…腎狀腺素飚多了也會疲勞地
迈克尔·贝想玩内涵了,结果不知怎么的又扯回追逐爆炸的老路子上了。
创意十足的构思和意义深刻主题,除了那一个小时的追车和爆炸。
迈克尔贝的失败的影片,只能说是票房的失败,从商业片角度讲,其实这部片子真的不错,动作,追车,科幻应有尽有,米国人不怎么喜欢,反正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