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纯主观。
去年这时候我在厦门,赶上愿望拍摄。
夏天的尾声,在凌晨在深夜见过很多次彭彭大勋大陆。
三个呆瓜兄弟在剧组里的沙雕故事层出不穷,杀青时呜呜嘤嘤的舍不得。
大勋杀青的时候说 “因为很不舍 太开心了 这个戏”。
演员之间的默契,让我对这部片子有了期待。
那时候,《快把我哥带走》终于把彭昱畅带到了更多人面前。
拍摄期间,彭昱畅去了金马,《大象席地而坐》拿下最佳影片。
我在想,《闪光少女》时愧疚自己不红不能给电影带来好票房的他,是不是快要实现他小小的愿望了?
而在那时候相识的伙伴,这一年里我们也总是在盼着,愿望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呢?
走入2019年夏天,电影定档,提档,改名,撤档,补拍,重制,再定档,终于上映。
戏外片方违约,首映变点映,公告声明信函,争执风波不断……我的期待渐渐消散。
剪刀手之下,剧情变得支离破碎。
彭昱畅的主角戏份大幅删减,补拍了王大陆魏大勋的戏份,《小小的愿望》变成《我帮好兄弟完成愿望》。
预告片里的镜头也几乎在正片消失,堪称迷惑行为大赏。
剧情:规则之下,也许已经是竭尽全力的结果。
但是修改之下, 人物声音和镜头的不对位,大量的画外配音,都让人出戏。
剧情的推进变得急匆匆,结尾强行升华变得僵硬和突然。
喜欢的几处:设想中的海滩,有灯光有开心的时候;三兄弟在摩托车上,高远笑的时候;帮高远换装的时候;末尾高远望向另外两位的时候。
(我还是喜欢温暖的时候吧 -w-置景:这本来是一个不需要时代背景支撑的故事,导演硬是要拗到80年代。
环境营造不在细节处用心,全靠粉红、昏黄色调的迷之滤镜。
在影院大荧幕硬是看出了一种电视机信号不好的卑劣质感。
笑点:不知道是不是情节删减的原因,笑点来得密集却粗暴,仿佛就是“你看啊哈哈哈哈哈好好笑快笑吧”。
(笑点是个人主观,同场仍然有大部分观众喜欢,应该是倾向年轻群体。
演技:王大陆的口音实在太出戏,还偏要在开头cue魏大勋是东北人,明明他才像转学来的。
嘶吼那段真的觉得快冲出屏幕把我吞噬了。
一些静态点的镜头还可以。
/ 魏大勋的综艺感很好,但是出演这种搞笑角色真的.....笑点是有的,但尴尬更甚。
// 重点是这两位演高中生真的太违和了。
彭昱畅:无论是床上病恹恹的高远,还是片尾闪回时打球奔跑着的高远,都让我有很多话想说却也什么都说不出口,总觉得心里揪着一块。
也许这就是这个角色留给我的东西吧,就好像我曾见过他一样。
总有人说“拜托彭昱畅好好挑剧本吧”,但一个人能有多少选择的自由呢。
我们都要做100件不喜欢的事,才能选择一件喜欢的事。
去年我许下的愿望,还没有实现。
一星给电影。
一星给彭昱畅和未来的他。
许久不到电影院里看电影了,发达的网络和媒体让人眼花缭乱,看电影已经从一个约会借口退化到了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我是说当前大部分的毫无营养的电影。
和一位友人聊起影院,她说那个黑幽幽的场所让她感到不安,可我的经历却是总是在电影院里被吻或试图被吻。
可能是我老了吧,现在的年轻人接吻已经不需要一个黑幽幽的环境了。
她还说,电影散场时人们必须慢慢得排队离开,快不得也慢不得。
可我偏不,在这场电影里,我愣是一个人坐到了最后,直到字幕滚动完屏幕都黑了,还含着眼泪不愿离去。
屏幕前的男孩儿女孩儿们还有屏幕后的男孩儿女孩儿们,他们是有爱的,我看着看着就体会到了。
一部有爱的电影该是什么样子的,这部片子或许能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视角。
至少对我来说。
抛开我们懵懂的童年,自以为长大了的少男少女就只是自以为而已。
真正的长大都伴随着伤痛,以及,某种形式得离去。
主角们的名字我一个也没记住,倒是记住了他们的样子。
这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演技我不清楚,我觉得他们只是在演自己。
这片子适合打发一下无聊,诸多无厘头的搞笑着实让人笑得合不上嘴,坐在电影院里耳边的笑声不绝,有男有女。
他们在笑什么呢?
笑那些孩子被自己的父母亲折磨和伤害吗?
还是笑那些耳熟能详的黄色隐喻?
换作是我,就一边笑,一边哭。
据说,这部片子改编自韩国电影《伟大的愿望》,要这么看起来,名字是起倒了。
原版的名字才是确切的,那个我们都说不口的字眼和伟大确实有着紧密的联系,不承认都不行。
这是哲学,和真理不知道怎么还沾着边儿,对于我这个半吊子的学生来说。
这也是一个起点,在我们成人道路上的起点,得花时间好好研究。
只不过这样的主题少了环境就无从谈起。
父母,家庭,社会,文化,认知,哪一环少了?
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的自己再重新看一遍去。
豆瓣上有本书叫做《瘫痪少女日记》,讲的是一位妙龄少女因酒驾司机瘫痪的真事,你们也可以去看看,那里面的心路历程才叫触目惊心。
性,爱情,与爱,融入环境之后,在亲情和友情之中的变形,使人痛心。
我们总是打着某种旗号去执行某种不为我们所知的人性,让人悲哀。
人类的环境就是块臭狗屎,脏了自己也污了别人。
原本纯净与自然的东西被硬生生丢进了臭水沟,我就纳闷怎么还有人笑得出来!
社会文化给了我们怎样的污染这片子你不看上三五遍都看不明白。
反正最后男猪脚的爸打了他妈,也是一个伟大的愿望吧。。。
我们这群猴子翘着脚坐在影院里看笑话,所以我哭。
我哭,还因为片子里隐藏着的爱。
镜头不多的男猪脚从始至终都是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是因为他真的没有在我们这个世界呆着。
他在另一处地方,离得还挺远的。
我们从自己身处的丛林想要走到那里,一辈子都不知道够不够。
他真的需要谈个恋爱吗?
还是伟大的存在?
这两者之间只隔着一层玻璃。
给他洗头发的少女,没穿着校服,没受过所谓的教育,可TM她有爱。
你从她到医院时电梯门打开的一瞬间就能看见。
我们的教育里缺少的可不止是性,我们的社会里缺少的可不止是情,我们的脑子里缺少的可不止是文化,我们的心里缺少的可不止是上帝。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实不相瞒,我现在的心情很糟糕。
昨天为大家解说完《搏击俱乐部》之后,为了让我的大脑放松一下,今天早上我又去看了王大陆、彭昱畅、魏大勋主演的《小小的愿望》。
一场电影下来,总结下来就十个字:小小的愿望,大大的失望。
电影翻拍自韩国电影《伟大的愿望》,讲述一名高中生身患绝症,希望能在临死前成为一名真正的男人(你懂的),随后他的两位基友帮助他完成愿望的故事。
而《小小的愿望》在剧情上稍作修改,将“成为男人”的愿望换成了谈恋爱。
首先我要承认一点,片方选人选的不错,彭昱畅的演技值得称赞。
作为一个大部分时间都躺在病床上的角色,彭昱畅通过细微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这里说一个细节,当彭昱畅知道基友们要帮自己找女朋友,询问事情进展时,有一个很细微的挑眉动作。
这个动作很好的展现出人物本身贼萌属性,跟身患绝症的设定形成了很好的反差。
而王大陆和魏大勋饰演的两位基友,一位古灵精怪,一位呆萌搞笑,承包了电影中的大部分笑点,三个人搭档,也产生了很好的化学反应。
其次就是电影对一些情节进行了创新,去海滩时三人遇到交警的情节,处理的很好,让我看到了跟韩版不一样的东西。
笑点也很足,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优秀的一个部分。
出发去海边的时候,三个人骑一辆摩托车,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举手示意他们下车接受检查,结果他们会错了意,跟交警叔叔击了个掌。
到了海边,看到了一堆垃圾,两个基友硬是清理出来一条道路,把男主一路推到了海边。
从海边回来,基友还带着他去发廊洗了个头,别想歪,是真的在洗头。
但是,比起这些优点,缺点暴露的更加明显。
首先,最最关键的一点,除了去海滩的情节,《小小的愿望》里的其他剧情基本上完全借用韩版。
剧情,笑点,人设,甚至连镜头处理的都一模一样。
这就导致片片看过韩版的电影之后,对国版的改编异常无感。
国版里的笑点,反转,甚至是台词,我都能一字不差的背出来,这就是我对影片失望的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剧情进行改编之后,变得毫无逻辑。
原版《伟大的愿望》本身的定义就是一部性喜剧,但是国版将成为男人的愿望换成了谈恋爱之后,整部影片的逻辑就爆炸了。
看到两位基友为了给男主找个女朋友,被疯狂打耳光,被当成抢劫犯抓进了警察局。
我不禁开始思考:身患绝症的青春期少年就想谈个恋爱,怎么就能生出这么多祸端?
你直接告诉妹子,我哥们得绝症了,能不能去和他做个一日情侣,完成他的临终时的小小愿望。
这不就行了么,非得又是被女生打耳光,又是被警察抓,到了最后出力不讨好。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主角们的行为没有足够的动机作为支撑,一切的障碍都是他们自己作出来的,所有人做事都不带脑子,人物成长也毫无轨迹可言,使得整部电影很难引起读者共鸣。
实际上,韩版的《伟大的愿望》里,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是建立在“性”这个前提下的,也正是因为高中生对性难以启齿,所以才会产生许多反差感的笑料。
到了《小小的愿望》里,没有了“性”这个矛盾点,建立在以“谈恋爱”为大前提的笑料,或多或少都有些违和感。
而且高中生毕业了谈个恋爱不是很正常么......有什么羞于启齿的。
当主题从“成为男人”变成“谈恋爱”之后,影片最大的卖点已经荡然无存,只能当成一部赞美友谊,感恩亲情的影片来看。
电影结尾处的葬礼加上男主写给两位基友的信,本应该是最大的煽情点,但是前面缺少了必要的铺垫,看的我昏昏欲睡。
可能导演也发现结尾的升华过于生硬,于是在影片结束后的花絮里加上的许多现实里朋友之间的合影,试图引起观众的共鸣。
可惜这种投机取巧的方法反而让我对电影的好感度又降低了许多。
再加上令人诟病的配音和剪辑,使得整个故事的流畅度也大打折扣,而无处不在的柔光滤镜也晃瞎了我的眼。
看完《小小的愿望》,我心里一直有着问题:为什么我们翻拍的喜剧电影总是会翻车?
爆笑温暖,表情包满天飞的《非常主播》,到了中国,变成了尴尬违和的《外公芳龄三十八》。
一本两拍,韩国拍出了票房冠军《极限职业》,中国拍出了雷人大片《龙虾刑警》。
如今《伟大的愿望》被生搬硬套,加上标签,变成了这部槽点满满的《小小的愿望》。
我们可以说审查制度太严。
可就算把限制放开,《小小的愿望》就能实现口碑逆袭吗?
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翻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复制粘贴,而是应该是在优秀的故事基础上,再加入一些符合国情的东西,就是咱们常说的上的“本土化”。
电影里对“本土化”的表现异常匮乏,除了灌篮高手和干脆面的卡片,我看不到其他有特色的东西。
而且更让人无语的是,这些“本土化”的符号是可有可无的,完全没有推动故事的发展。
翻拍电影本身就有着很大的风险,不可避免的会跟原版进行比较。
好的翻拍作品,应该在好故事的基础上开枝散叶,而不是生搬硬套原来的桥段,改个服装道具,换个场景演员,就觉得大功告成了。
有改档、改名、因为抢番发声明的时间,不如多想想怎样改编,才能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同时体现自己的新意。
现在翻拍的喜剧电影,几乎都在拿观众当傻子。
找个口碑相对较好的电影,买下版权,将里面的剧情、笑点,原封不动的加进去,再找上几个流量小鲜肉,就可以躺在床上数钱了。
他们数钱的时候,我只能站在影院门口生着闷气,回家的时候电梯还停电了,又爬楼梯爬回了家,大清早的干点啥不好?
非得跑电影院遭罪吗?
唉,今天就先说到这里了。
拜了个拜。
在7月份还是8月份看到一篇有关《小小的愿望》撤档的报道,但是的标题极其吸引我,大意是这部片子的撤档是中国对“性”、“死亡”避而不谈的现实反应。
对于死亡而言,直面它的态度亦或生活方式,《滚蛋吧,肿瘤君》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片子。
由此,我对《小小的愿望》的期待值直线上升。
彭、王、魏三位小演员也让我不讨厌,撇开流量不谈,彭彭的演技我是非常认可的。
所有的期待等到我坐在电影院的那一刻。
一整部片子看下来,除了搞笑之外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
它的搞笑是又破又烂的梗和导演故意制造的氛围,靠着演员夸张的演技和桥段。
片子的情节很简单,彭彭的两个兄弟帮彭彭实现他遗愿的故事。
三翻四抖是相声抖包袱的技巧,导演和编剧很好得运用了这个东西。
但是,显然,它完全不适用于此。
在经过彭爸的长跑和三兄弟的海滩之行遇到小姐姐之后,电影开始了全世界都知道彭彭最后一定会和小姐姐*,只有导演和编剧掐着观众的脑子说,不,我不允许你知道。
以海滩之行为分割,片子前半部分勉强能看,后半部分就是真的在拖节奏和注水。
有关于性的思考、讨论和看法在国内从未登过大雅之堂,言论的*让我们无从谈起,这部改编的片子,想谈而不敢谈,不如不谈。
特别是结尾,彭彭说“我就是说说而已”,真的啪啪得打导演和编剧的脸。
那么我们单从青春片而言,它有关青春氛围的渲染只是做到了及格,灌篮高手的海报、玩偶,主演们篮球元素的服装,小学初中确实会填的同学录,泡面和火腿的搭配,这些确实是青春的元素,但是并不是加入了这些元素就能代表这是一部好的青春片。
它们不过是一部电影的辅助工具,让人在无形之中有很强的带入感。
而不是用3秒的放慢镜头甚至特写去强调它的青春感。
无论是服化道还是镜头的表现力,让人觉得假但又不能说它错,这种尴尬的出境,没有打动我。
有关于调色,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用了实习生,这种用力过猛的毛病是我朋友圈里摄影菜鸟会犯的错。
又蓝又黄又亮,我以为我开了美图秀秀。
以上。
■关于《小小的愿望》 首先以我浅薄的电影认知来为它划个范围,它属于想要做出意义的爆米花电影,而对于这个意义它做出来没后面讨论。
接下来让我说下画面。
让我奇怪又难受的画面,灯光和色调极其地不统一。
其实多尝试几种没错,但是多尝试了没办法把它们融合/统一/自然过渡还拿来赚钱就是你的不对了。
我还是真的很佩服,可以把夜店风、日系清新风、狂加光晕滤镜风、纪实风、综艺风、好几种不同风格的正常疯狂调色集中在一个半小时里的。
好多镜头的灯光天空过曝甚至过曝了将近一半的画面、灯光生硬就差把光源露出来了、特写和近景的景别巨奇怪这样可以有不同解读来解释的地方就先不说了。
好的然后来说说剧情演员方面吧。
剧情其实很是松散生硬,很多剧情并不为主题服务。
主要剧情就是一句话:两个少年为时日无多的患渐冻症的兄弟完成心愿路上发生的曲折故事。
但是一个半小时里我怀疑穿插了将近半小时无关的情节,其中属王大陆的最多,但是王还演不好哇,看得我地铁老人手机(顺嘴提一句,影片开头主演第一位是王,所以王真的加戏压番?
)。
剧情这走走那走走,中间以逗笑观众为目的,想起来剧情定位了绕回来一下,然后在后面疯狂煽情,我依旧地铁老人手机。
剧情里几乎所有的搞笑情节都是身体搞笑,以卖惨的剧情遭遇和夸张的表现来逗笑观众,我一度怀疑我在看小品或是情景剧。
还有,三大演员里演技还可以或说不错的就是彭昱畅了,可惜彭的戏份是真的少,另外俩,浮夸,生硬,不连贯。
所以,他们想要做出的这个意义很浅薄而明显张扬得浮在表面,努力地想要做出来,但是在我看来这个意义还是只停留在台词和宣传的空喊口号而已。
其实,关于《小小的愿望》想说的话我是想要看完2016年韩国的《伟大的愿望》再相较而写的。
可惜我目前找遍了我所有找资源的途径也找不到《伟大的愿望》,只看到了一段一分半的片段截取。
是一个男生在学校看见同学以冰桶挑战取乐的节选,就光从这一分半,我看出了稳定的风格色调、一分半内挑不出错的演技和比《小小的愿望》更深的东西。
(后续补完了《伟大的愿望》会重新回来对比的) 尽管如此,它依旧是一部可以值回爆米花的爆米花电影。
赚到了观众笑声也赚到了观众眼泪,反正它是赚到了本·笑点泪点双低·人的笑声和眼泪(即使我知道这个剧情贼烂我还是会被逼出眼泪然后边哭边骂我觉得我也是挺搞笑的)。
作为一部用来赚钱的片子,这样不也就够了吗?
还要要求什么呢?
2019.9.11看完韩版伟大的愿望了,原来我看到的那个片段是全片最深刻的地方。
只能说有稳定的色调、不那么浮夸的演技、更加通顺的剧情而已。
而小小的愿望是完全的Ctrl c+Ctrl v连好多分镜都一样的翻拍。
伟大在兄弟情上更加自然与深刻,王角色也更加立体,剧情连贯很多;小小在彭角色上彭昱畅演得更像个瘫痪少年。
2019.9.12
本来以为很差,看这电影纯粹是因为喜欢这仨演员,结果电影很好看啊。
悲中带喜,把青春时期青少年的友谊演绎的很浪漫💕。
虽然有一点点荤,但是俗中有雅。
彭彭还真挺适合演这种带有喜剧色彩的剧情片的。
王大陆也还不错。
第一次看魏大勋的片,也很有喜剧天分。
结尾部分三个人嬉闹的画面,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回忆。
画面很美好。
两颗星给彭昱畅,一颗星给魏大勋。
抛开电影上映前发生的风波,回归到电影本身,这依然不是一部好电影,导演,编剧得背锅。
即使是有面对审查的因素在内,然而整部电影被剪的支离破碎,本应该深入的东西没有深入,无关紧要的东西却贯穿片子,为捧某男一号,刻意添加戏份,使得剪辑混乱,剧情跳跃,使得观众出戏。
整部片子很好笑没错,可是笑点较多都是流于表面,低俗,无聊,为笑而笑,并没有对剧情推进有较多的帮助,导演功力可见一斑。
彭昱畅的演技是整部电影的高光,亮点,由于角色设定,他无法使用太多肢体动作去表达人物情绪,仅靠面部表情来施展演技,这是很难做得到的事,可是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完成的非常棒。
无论是独白的台词功力,还是眼神的表达,都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整部片子我能入戏的时刻,除了高远的戏份,另外就是高远妈妈的戏份了。
至于所谓男一号的表现,先不说演技了,说台词,台词功力太差,差到极致,对乞丐的咆哮,独自回家路上的独白,这些能表现的机会统统被他用来展现台普,演技部分就是没有演技,他就是严重拖后腿的那位。
魏大勋的表现中规中矩,且个人认为笑点较多集中在他身上,挺好,虽然某部分会略显演技不足,但也不显尴尬,符合角色设定。
总而言之,对彭昱畅的未来永远抱有期待,无论他接什么戏,我都对其表现充满了信心,影帝到手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只想对片方说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金子时时刻刻都在发光,你们再怎么使手段,也无法掩盖金子的光芒。
“死亡是什么?”面对病床上的兄弟高远,徐浩在心底对自己发出疑问,或许就像他说的那样,也许是因为我们接受不了死亡就是消失的事实,才会欺骗自己那是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吧。
《小小的愿望》故事的结尾,高远走了,徐浩和张正阳坐在花坛边,看着徐浩留给他们的照片和那句话“小屁孩们,你们也快长大吧”。
高远走了,徐浩却再也没有追问“死亡是什么”,而是去找了“司马缸”。
也许这就是少年,也许是编剧不想让观众过分悲伤,总之,最后这一笔,在我看来,没那么独特,也配不上中间部分的深刻。
影片中拼贴式喜剧情节,像快手抖音的段子一样,随意滥用着灌篮高手的音乐,无处不在的公牛队和乔丹,卖蠢卖傻的笑料设计,以及夸张刻意低智商的表演,让这部电影如同闹剧一般,这也让影片最后企图升华到人文关怀层面时显得尤为生硬尴尬。
另外,电影里错误的价值观依然延续了导演一贯的低级趣味,多次表达——女性需要先有感情才能有性行为,而男性可以把两者分开——这种赤裸裸的性别刻板分化与《前任》系列如出一撤的油腻肤浅。
男性群体总是这样被莫名其妙的黑,被描写成直立行走的动物,毫无高级智慧生物应具备的“情绪”、“理智”、“情感”和“道德”。
在视频里,导演说:你以为躺着就能把钱赚了 那里,彭彭是明显已经生气了。
旁边还有工作人员问,你是不是生气了。
可见他确实是生气了,否则别人不会这么问。
可是彭彭真的是一个因为玩笑就生气的人吗?
在向往中,他被大家开玩笑(张柏芝送书那期),他其实是难过的,但是仍然没有生气,反而是大笑掩饰尴尬。
他就不是一个小心眼玻璃心的人啊。
而他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导演人品堪忧
王大陆不做评价,说多了可能影响两岸和平。
一星演技给彭昱畅,一星搞笑给大勋。
看过韩国版,即使去掉所有性的元素,也没有见过这么不走心的改编。
去掉了原片所有闪光的细节,强行加入对剧情毫无推动作用的小品式搞笑。
很多地方没有根据演员的特质设计台词,而是原版台词直译照抄,好吧,就算照抄,也没有抄在点儿上,就像小时候抄作文,不敢抄得太多怕老师发现,所以开头抄一句,中间抄一句,结尾抄一句,结果上下文连起来一读狗屁不通。
片中大量镜头运作、片段剪接,都原片照搬,一度让我觉得现场是不是有个大屏幕播着韩国原版,导演看一段按个暂停,然后自己开始拍。
这三个男演员应该是青春片不错的组合,但在影片各方的助力下,一手王炸打成了吃瘪,非常好。
我看很多观众原谅片烂的原因都在审查制度上,但其实电影不好怪审查,在我眼里就像司机不认路怪导航一样,都是甩锅行为,真正好的电影,并不在于大的环境而在于小的细节,即使剪光只剩下一分钟的片段,观众也照样能沉浸其中,即使哔掉只剩一句台词,观众也能为之动容,这才是好电影。
不过影片后期补救还不错,至今5分没掉也算功德圆满,希望就留在5吧,为了漂在海里的彭彭。
肯定不值五星哈,但作为脑残粉,张正阳给我冲!
节奏有点差啊,各方面的技术也不达标。看在彭昱畅和魏大勋的份上。
笑点很丰富,很多。挺好的。故事算是温情。彭昱畅的演技挺好。其他演员演技也不错。可能是删减的原因或者是尺度的原因,不够尽兴。如果说硬伤,那就还是没有内地的感觉,还是有日韩台范儿。像是翻拍片。
看不过湾湾资源咖,为啥一星男懂得。
冲着演员给三星吧,喜欢彭彭和大勋hh
不把演员当人?救护车你麻痹呀!就知道炒作别人,还两面三刀签合同!彭昱畅都三番四次道歉了,你看看导演和片方站出来了吗?这种垃圾电影还不如《逐梦演艺圈》真诚,为什么还有人打两星或三星以上?
又翻拍?原版是性喜剧啊,内地要怎么魔改才能公映又不降低笑点?想想都觉得疼。
破处说成谈恋爱,打飞机变成点穴。为了上院线也是拼了。分级制度还是难以实现啊。
换个导演,小彭就彻底没神了,托剧本的福,算有笑点,但是强行拉回2002年,演员却一副9102年的做派,有点难看咯
也没有评论中那么差,笑中带泪吧~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也要学会乐观和积极,因为在青葱的岁月里,我们曾经充满感恩,且那样美好。
彭老师的风波大作 我慕名而来……谁知道里面有王yuwen…………精神损失费谁给报了?
其实要是没有前面档期的这一档子事,我觉得评分应该还会不错。
喜剧的外壳,悲剧的内核
将原版破处改成了谈恋爱,但这个改动仅仅是台词上的改动,可剧情还是往破处的方向走,这造成全片不少桥段有着明显的割裂感。不过将性喜剧最后被强拍成了成长故事,也挺难为主创了。
你知道那两个字是啥,他知道那两个字是啥,他知道你知道那两个字是啥,但是他就是不让你说那两个字是啥。用化妆制造笑点,剪球鞋制造燃点,写留言制造泪点,炒话题制造卖点。兄弟感情只有一张合照,既无叙事动力也无法感同身受。愿性不再代表肮脏,女人不再拿来消费,不要用合照黑白化去冒犯逝去的人。少年有性幻想是好事啊,可惜被处理成了想谈恋爱??大学前严禁谈恋爱,大学毕业最好原地结婚,国内的性教育爱教育婚姻教育就是零吧。
电影不是这么拍的,再这样下去还不如直接拍部网大呢!
告诉我2000年初哪座城市长这样?至少厦门不是。这节奏,这笑点,这反转煽情...吐槽点太多了,有没有删减都一样。就这还撕番位啊,慢走不送。
彭彭很可爱 魏大勋很适合这个角色 承包了笑点…剧情就不说了
现在抽身去看个电影太不容易了!评分有点让人失望,还是冲着这三巨头去看了。至少是一部及格的喜剧片,只要我笑了,“性”不“性”就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