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實至名歸的臺灣戲劇。
刻劃的是1980年代開始風起雲湧的臺灣社會,一方面努力衝破黑暗的禁忌,一方面嘗試探索光明的未來。
雖然個人並非生活在1980年代,出生以後也從未見過象徵美好時代的中華商場,然而透過公視視角的刻劃與抒寫,我們更能深刻明白今日的一切並非理所當然,而是時刻必須慎重珍惜的結果。
例如,阿猴與小蘭在兵變與否的情感掙扎,諸如此類的故事父母輩也在多年以後不斷闡述三年兵役情感維繫的不易,尤其當年是臺北與屏東的心理與空間距離等待;至於劇中大火燒毀一家的希望,究竟代表著什麼意義與影射歷史事件,甚感遺憾無法在此多言其他,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深刻研讀何謂當年。
當時,滅門血案震撼了臺灣社會的人心。
當時,玫瑰少年喚醒了臺灣社會的重視。
當時,北漂衝突象徵了臺灣社會的意象。
櫻花落瓣,轉瞬即逝。
2019年05月17日《同婚專法》通過的剎那之間,數以萬計淚水交織的臉龐,高聲吶喊歡呼的彼刻。
希望,未來一切能夠越來越好。
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
Nori,那个所有人眼中的完美男孩,他是女孩的完美情人,老师的完美学生,家长的完美孩子,能觉得他不完美的只有他自己了吧,事实也如此,那个“她”就是他的不完美。
无论是“她”的存在还是“她”的离开都在强烈的反应着他也是一个不完美的存在。
樱花,她粉红的颜色,唯美的形状,使它不置可否的成为了每一个女孩子都会喜欢的花,可能如若是男孩子就一定会被标上异类的标识。
而在那样一敏感的时代里,nori把那样一份喜欢锁在了柜子里,因为怕,怕成为一个异类,为了掩盖这一抹和其他男孩不一样的颜色,他把自己的喜欢锁了进去,也把自己的自由锁了起来。
这是一个极其承重的选择不仅有承重的付出要听话懂事甚至要做到更多更多,背后还有承重的隐忍,他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更连说出那个喜好的选择都没有,他只能等所有人都歇息了用这里的人听不懂的语言对电话那头的“她”说“再跟我说一次,樱花有多美。
”小八死后,他们都说小八的命不好,男人身,女人心。
而Nori选择了关上门,相同的命运小八选择忍受他人非议的痛,Nori选择了忍受违背心愿的痛,人生酸馊,众人皆痛没有谁更痛谁更不痛的说法,但是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种痛?小八那个“她”用自己的死亡给予Nori一次选择自由的机会。
小八死的很狼狈,是在几个青年的调戏中死去的,可是他活得很勇敢,在那个敏感的时代里,他一个男生敢明目张胆的把口红涂在自己的嘴上,敢坚定的和其他的小孩说“裙子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
”敢在被大明星保奈子的歌声聚集起的人海外用手臂划出了美丽的双翼,跳起了属于他的舞蹈,在那美丽的双翼后是望而却步的Nori和一颗因为那耀眼的舞姿而松动的心。
谁能想到,一个外貌普通到极点甚至还有点丑陋的胖小子,竟有那样的魅力可以撼动Nori关住自由的那枚锁,这就是勇气,可是很遗憾Nori的那份勇气最后也没有得到,以至于当小八被调戏的时候,他本可以叫人救他的,却躲在了女厕所里,听着自己的同伴被折磨的声音,瑟瑟发抖。
“她”的死亡不置可否的影响了他,他主动的选择了死亡这是他唯一一次的自由,去到99楼是他懦弱的结果,因为懦弱所以“她”成为了一个虚幻的梦只能去到那个虚幻的地方才能得到。
Nori不同于阿派,阿派的原罪是追逐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Nori是不敢追逐属于自己的东西,他本来就是整个故事里面最与众不同的,从他的名字是和别人不同的语言开始,到和那里的人不一样的气质,还有做了一份妈妈和弟弟都没听过的菜,都能看出。
努力合群一定很累吧,Nori。
所以,别难过,小不点,你的哥哥Nori温柔了太久也隐忍了太多,就让他暴烈一次用他的死亡成全一次“她”,用一次自由的选择换一份勇气,填补缺这一生缺少的部分。
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会在那个被称之为“九十九楼”的地方,你会遇到一个叫Nori的女孩,你会叫她Nori姐姐,她会穿着裙子,涂着口红,给你缝妈妈缝不好的衣服,告诉你樱花有多美。
喜欢这篇影评的朋友,可关注公众号“文小鸥的时间”几年前大火的《寻梦环游记》,告诉我们: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把本来属于自我的感知,放到了别人身上。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视剧,有异曲同工之妙,它说:原来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天台上的魔术师》在台北古老的商场上,有一个禁忌之地:99楼。
孩子们都听过这个传说,到了99楼之后,你可以无拘无束,你喜欢的东西那里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神秘的是,你从不知道前往99楼的路。
仔细一想,是不是很像我们说的,天堂。
99楼就是中华广场里面的天堂,那些跟随魔术师到了99楼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其中,有的人是别人口中的好孩子,成绩优异,德智体全面发展,却因身体上的缺陷无法被接受,一直在别人的梦想和自己的梦想中挣扎。
他的消失,告诉我们,不自爱的人,无论你走到多远,都是一条不归路。
他的存在,告诉我们,爱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坦荡地活着,比别人的赞许要重要得多。
有的人爱上了不同世界的人,把她放在了自己的世界里很重要的位置,却换来了她的疏离。
他希望她消失,因为消失才可以让他忘记被背叛的痛苦,而却在最后时刻放下了高举的步枪,她不可以消失,因为杀害她的痛苦,会把过往两人的美好吞噬,从此再也没有爱,也许没有恨,也没有美好的回忆。
有的人渴望自由,像水里的鱼一样,沉浸在安静之中。
四周再也没有人因为她外国人的身份嘲笑她,没有人因为她爸爸和老师的关系排挤她。
也许她消失了,也没有多少人会在意,但是她的存在,却告诉孤立她的人,她被孤立的原因,都是她无法改变的原因,世界上还有很多像她一样,被莫须有的罪名惩罚着的人。
还有的人,在年纪还小,很多事情没理解的时候,说出了讨厌现在生活的话,希望魔术师能把他带到99楼。
但当他真正消失之后,看到父母在苦苦找寻自己,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伤心地把书桌搬到杂物间,所有熟悉的人和事物都渐渐远离后,方知道自己一直想要离开的生活,早已经离不开了,这时,他才想要回这一切。
他的消失,不是告诉别人,他有多珍贵,而是告诉自己,你不珍惜的,也许是你最珍贵的。
东方文化下,我们对死亡有点避讳,但是死亡却是避无可避的人生阶段,与其避而不谈,不如我们大方承认,并且在死亡来临之前,好好热爱生活。
经历多年的筹备,根据著名华人作家吴明益的代表作《天桥上的魔术师》而改编的电视剧,终于得以在今年跟观众们正式见面。
自二月开播,到三月落幕,赢得不少影迷的追捧,最终在豆瓣上定格为8.6分。
但论质量,哪怕上9分也不为过。
最初,这部小说也有拟拍成电影的打算,但考虑到改编的体量以及吴明益个人的意见,最终还是以10集电视剧的形式呈现。
台剧《天桥上的魔术师》由台湾导演杨雅喆编剧兼执导。
他曾凭借《囧男孩》和《女朋友,男朋友》立足影坛,后又以《血观音》斩获金马奖最佳影片,从而被更多内地观众所熟识。
而此次则是他阔别十余年后再次拍摄电视剧集,足见这位原著铁粉对这个故事的重视。
2012《女朋友,男朋友》
2017《血观音》对于《天桥上的魔术师》的影视化,吴明益本人给予了很大的肯定,评价其为“试图抓住原著精神的全新的故事”。
虽然该剧在为期一个月的播出期并没有引起轰动性讨论,但凭借极高的改编完成度、深邃的主题和艺术价值,已然足以跻身本年度最优秀的华语剧集之列,值得被更多的观众发现。
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台剧《天桥上的魔术师》讲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华商场里几个商户家庭之间的一系列既充满魔幻又现实伤感的故事。
西门町天桥上突然到访的神秘魔术师依次见证了这些故事的发生,但他从来不会主动去干预他人的生活和意愿,只负责实现那些想要去到传说中的“九十九楼”的人的愿望。
故事中的“九十九楼”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没有人可以做出解答,因为留在那里的人与物再也无法回来。
消失的东西必须留在九十九楼,否则它们就不再真实存在了。
这正如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悲伤感悟:那些消失之物,只有在真正消失之后,你才会意识到它曾经的存在,也才会去缅怀它曾经带给你的美好时刻。
在我看来,剧中的“九十九楼”,其实是不被父母偏爱的孩子的归宿,是惨遭社会歧视和迫害的性少数者的归宿,也是无法逃出自己生命困局的所有人的归宿。
无论是形式上还是主题表达上,该剧《天桥上的魔术师》都与去年亚马逊出品的口碑不俗的科幻剧集《环形物语》接近,两者均以一种隐秘的视角讲述了人类各有不同的生命困局。
2020《环形物语》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
这句台词无疑是整部剧的切入点。
整部剧正是以这句台词为起始,从而引出一个个断舍离的故事。
有恋人之间的断舍离,也有亲人之间的断舍离;有个体与其所爱之物的断舍离,也有个体与过去的自己的断舍离。
虽然剧集《天桥上的魔术师》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隐喻,但导演杨雅喆拒绝了折中的更通俗化的改编;而是让剧集继续以延续原著精神的面目展开,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埋在那些无法回头的去往九十九楼的“消失”当中。
而整部剧所关照的“消失”,远远不只是去往九十九楼的那些处于社会弱势的、不快乐的人。
用心体会的话我们会发现,“消失”的还有被时代抛下的事物。
剧中的中华商场,即是销声匿迹之物的代表,甚至可以说它是整部剧的真正主角。
这座在上世纪60年代落成、于90年代被拆除的商场,曾经是台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公有综合商场,是集聚着几代台北人重要记忆的地标建筑。
即便是已经消失近三十年的今时今日,它仍然被许多人所铭记。
吴明益便是众多铭记者中的一员;某种程度上,《天桥上的魔术师》便是他写给这座消失的商场的情书。
吴明益曾在采访中谈到自己对中华商场的印象,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不堪的时代终将被清算尽管剧集《天桥上的魔术师》的主体仍是关于不同个体的生命困局,但剧中每个角色的生活似乎都在无形中被台湾长达几十载的白色恐怖所笼罩。
这是剧中一条被低调处理的线索。
如果说《天桥上的魔术师》对戒严时期的侧面反映,在大多数单集中只是以学校教育的恐怖面向、大人们聊天过程中的突然中断,以及隐藏在人群中既突兀又神秘的人物来加以暗示,而在颇具黑色童话气质的单集EP4中,这份批判则不再掩饰。
这集中,从开篇课堂上学生们大声朗读的课文,到中华商场内各商户之间秘而不宣地传印不可告人的书籍,直到最终的那场使人丧命的火灾,将戒严时期的恐怖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在新电影时期,我们姑且还能看到年轻激进的创作者们对政治说不;而如今,真正呈现和反思灰色黯淡的戒严时期的影视作品却并不多见。
尤其是长期被言情剧霸占的台剧市场上,这种表达几乎是被架空的。
剧集《天桥上的魔术师》之所以大胆保留这层表达,与亲历过这段岁月的吴明益有着最直接的联系,这是其身为艺术家的责任。
对这段历史的反映,即是对剧中“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的呼应和践行:美好的回忆会被人们记住,不堪的时代也终将被后世清算。
台剧史上的一次壮举投资高达上亿新台币来制作电视剧集,这在以往观众辐射面狭窄、粗制滥造的肥皂剧占有率居高的台剧市场上,几乎是一件痴人说梦的事情。
但随着近几年《我们与恶的距离》《想见你》等一批剧集的热播对台剧市场造成的刺激,以及Netflix、爱奇艺、腾讯等外来平台的竞争,这种不可能被《天桥上的魔术师》实现了。
剧集《天桥上的魔术师》以高达两亿新台币投资,一举创下台剧预算的历年之最。
两亿台币是个什么概念?
要知道,去年台湾本土的电影票房冠军《孤味》也仅拿下1.9亿台币。
2020《孤味》将如此高昂的资金用在制作《天桥上的魔术师》这样一部题材小众、且仅有10集的小体量电视剧上,足见投资方的魄力,也侧面说明了台剧正在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如导演杨雅喆所认为的那样,这个记录恐怕很快便会被其他台剧打破。
剧集《天桥上的魔术师》中不仅有大量非常烧钱的CG特效处理,而且为了尽可能地求真,剧组光是为了重现消失的中华商场全貌,就花费了8000万预算来搭实景。
美术组对中华商场里各色各样的几十家商铺的考古和设计也均做足了功夫。
以至于因为场景复原得过于有模有样,不少曾经经历过中华商场繁盛时代的中老年民众,甚至不惜以假扮成群演的方式前来此地凭吊。
而为了节省开支,整部剧并没有任何大牌演员坐镇,甚至主演中的一部分还是从未有过表演经验的新人。
由于拍摄的是以80年代为背景的戏,演员在正式进组之前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文化培训,以熟悉那个年代的氛围。
杨雅喆导演对演员素质的要求极高,再高难度的表演都需要演员们亲自上阵,哪怕只有一两个镜头。
生性内向的儿童演员去放声叫卖商品,青年男演员因角色需要而苦练穿高跟鞋跳钢管舞,类似的情况在拍摄中比比皆是。
两亿台币的耗资、长达一年多的前期工作和长达三个月的拍摄,虽然未能使本剧成为爆款,但在剧集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时刻是值得的,这也是必将载入台湾电视剧史的一次壮举。
即便观众们看不到工作人员在幕后的努力,但在观看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也必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细腻和美妙,并被其中真实质感的人物所打动,被属于八十年代记忆中的中华商场的怀旧气息所感染。
该剧已于上月底正式剧终,感兴趣的影迷不妨趁着热度尚未完全消褪的当下,好好看一看这部优秀的华语电视剧,哪怕是冲着两亿台币的创纪录投资,或是吴明益和杨雅喆的名头。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听说所有不见的东西,都被放在99楼。
”看第一集的时候觉得这个奇幻剧带点恐怖,特别是片头中的的老虎,以至于我现在对罗大佑的《之乎者也》都有点害怕。
于是一二三集都在某日凌晨加班的时候当作提神元素断断续续看完了。
幸运的是没有弃剧,从“至尊元”这一集开始,我逐渐理解“99楼”这一贯穿全剧的神秘地点的意义。
让我大受震撼的是第六集——小不点哥哥Nori的故事《影子》。
Nori四岁成为观音干儿子,会读书学习好,棒球全台湾第一,女朋友换了一个又一个。
但观音之相可男可女,与之对比的是一直以女装示人的小八。
一隐一现,相同的是都在忍受街坊邻居、老师同学的流言蜚语,不同的是小八的养父很尊重他,而Nori的母亲却是流言蜚语中的一员。
本集的最后小八被霸凌失足摔死,Nori因母亲无法接受这样的儿子选择去了99楼。
第七集《火柴》是上一集故事的延续,主角是Nori的母亲——这位将毕生希望压在大儿子身上的母亲想尽各种办法寻找自己的儿子。
在天台上魔术师讽刺母亲,消失的Nori打电话回来时说:“他会带一个女朋友回来,ta很乖,很漂亮,很会读书。
”你为什么不喜欢?
因为Nori说的女朋友就是他自己,不让你儿子回来的是你啊!
本集的最后母亲划着火柴去到了99楼,看到了被欺负的女装小八,这时她没有加入没有旁观,而是骂走了那些施暴者,转过头,发现那人已变成女装Nori——“她很乖,很漂亮。
”当然,梦醒了,Nori再也回不来了。
最后的故事《超时空手表》,失去了大儿子的爸妈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母亲沉迷彩票热,负载累累,不变地依旧是对小儿子小不点的无视。
小不点恳求魔术师带他去99楼——在那裡,爸爸最偏心。
在那裡,媽媽的幹你老爸,其實是我愛你。
三小男孩,永遠不會吵架,也不會解散。
暑假作業,是永遠談不完的戀愛。
最後,永遠在那裡的樹,會等到那朵貪玩的雲回來。
最后小不点回来了,因为爸妈醒悟了,因为《恋恋风尘》里的中华商场下雨了——下雨了,该回家啦!
本剧以民国80年代为背景,以西门町天桥上一名神秘魔术师的魔术道具为切入点,展现了一幕幕发生在中华商场的众生相,涉及了台湾历史,无知的我光蒋介石都百度了好几次——蒋中正、常凯申。
“原来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
”
最后,永远在那里的树,会等到那朵贪玩的云回来。
那些消失的东西必须在99楼,否则它们就并不真实存在了。
因为它不见了,你才会记得,它曾经是你的,原来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
这部剧的从小孩的角度来审视大人。
政治、爱情、迷信、同性恋、梦想,在通过魔术这种非现实的奇幻方式表现出来。
剧中的99楼想表达的更多是每个人自己的梦想。
而剧中只有小不点最终离开了99楼回到现实世界中,也是因为他自己梦想发生了转变。
但不管是99楼还是现实世界,我想这部剧教会了我们要一直坚持自己的本心。
至于这部剧在那之外衍生出的其他意义,我觉得是这部剧的让我佩服的点。
很有深度的一部剧,值得观看。
从ep5大小佩那里就开始哭泣,一直哭到最后。
特别伤心特别无奈的一长段故事,但因为带着旧日光晕,所以再伤心再无奈底色也是温柔的暖色调的哀伤。
我不知道作者是怎样把这样一段记忆从身体里抓出来,又一笔一笔绣在荧幕上,我只是看着大家哀伤的眼睛流泪,在所有抓不住的事物面前,在一切物是人非的故事里,我以这样的心情怀恋你。
所有消失的东西都在九十九楼,东西原来只有用消失才能证明其存在。
nori烧掉自己的梦,“因为他怕你们不喜欢”。
那时候甚至觉得魔术师很坏,怎么能鼓励nori上99楼,后来发觉魔术师无所谓好坏,他只是帮你的生命发出提问,问每个人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所以魔术师是我们心里的声音,会善待每一个依然相信着魔法相信着爱情或者随便相信着些什么的小孩。
那些怕被人看见不喜欢的梦,都会找到点亮最黑暗孤独时刻的火柴。
nori究竟去到了哪里,算命人说“这个孩子命格很特别,他还在找自己的路。
”特丽莎说漫漫人生路是阴间路,我和小不点一起打个冷战。
完美男孩nori有个守不住的天大秘密,那时候我真的好恨三个撞破秘密的小鬼头,如果不是发现那片仅存的小天地,nori大概或许可能更平稳地过渡,没什么东西是爱不可包容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
nori消失数天后给美枝子打电话,想带朋友回家,“很乖,很漂亮。
”美枝子在那么惊慌几乎已经受丧子之痛的时刻,仍没有松口,没有说你带她回来只要你好好的妈妈什么都不在乎。
妈妈的爱没有能冲破最后那层幕布,哪怕她隔着幕布看到了孩子微笑的表情和哭泣的眼睛。
所以魔术师说得没错,“是你不让你儿子回家。
”,于是做不了有nori的梦。
但当她穿着nori的校服乘列车去寻找,思念爱甚至愧疚带她穿过梦境或踏上阴间路,在这个妈妈不熟悉也实在难接受的世界里,看到女扮男装的人她大叫“No”,看到女扮男装的你第一反应还是保护你。
就像《谁先爱上他的》,每次看到阿杰谢幕妈妈送花给他我都忍不住流泪,因为你觉得他变成大人之后受了很多委屈很多苦,那么烂的遭遇那么烂的人生,妈妈的爱像天幕一样遮下来,护住张牙舞爪自我保护的小孩。
nori,自由了就好了。
日本客人来鞋店,他说Simle for me,我更愿意相信那是nori托他带话,他很幸福,不论是走了跳出世俗标准获得重生的阳间路,还是彻底解脱的阴间路,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就没道理不自由,不幸福。
结局又看到nori温温柔柔的笑,只是穿学生制服就很好看。
穿白色学生制服的nori是藏在人群中的普通男孩,穿黑色球服最风光,是大家都羡慕都爱慕的完美男孩,在小房间里穿漂亮衣裙时是最孤独的漂亮男孩。
自此目睹小八被霸凌致死,nori的服装慢慢颜色淡下去,布料慢慢变柔软,笑容慢慢变少,眼神慢慢变绝望。
其实每个背影美枝子都看在眼里,但她没有做出那个选择。
她太信任他了于是觉得他可以处理好,可他没办法站在衣柜里和全世界宣战。
最后美枝子梦到nori,你们原谅彼此了吧。
小不点进电影也很伤心,自此nori消失这个家就破碎了。
爸爸不由说分的暴力和妈妈“为什么消失的不是你”让他彻底伤心。
看着小不点顶着乱糟糟的头发一直走,脸上褪去曾经的快乐无忧,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带上一层平静忧伤,真的好难过。
于是他跟着心里的魔术师上了99楼,留在电影中,用自己的消失向父母表示抗议。
还好父亲的泪让电影世界下雨,小不点重回现实。
你是要以消失彰显存在,还是只是真真切切的存在,这是小不点的选择。
隐身人是金鱼泡泡的plus,原来99楼上全都是对世界失望的人。
可明明一点点爱就能把他们留住。
孩子们听说,99楼有打不完的游戏,是天堂一样的存在。
于是,爱笑的小佩,因父亲收藏反动书籍被追捕,在一场大火中,拿着菩萨的登机牌,变作云飞走了,飞往99楼;小不点的哥哥,身体里住着一个很乖的她,一个不能被看见的她,他只好带着她离开,去99楼;被恶父欺凌,被同学嘲笑的金发女孩,罩着魔术师变的隐形金鱼泡泡,再也听不到旁人的恶言,不再害怕从背后袭来的恶“鬼”,她拉着“姐姐”,一起前往99楼;小不点的父母失去了大儿子,仍忽视小不点。
小不点像隐形人,小不点想做隐形人。
魔术师便把带到99楼的电影里。
点消失后,点爸妈才发现,家里连一张点的照片都没有。
魔术师对点说,所有消失的东西必须留在99楼,因为它不见了,你才会记得。
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
原以为《天桥上的魔术师》是一部奇幻喜剧,实际上是一部童真视角的悲情故事。
幸好,结局中,点爸的眼泪打破了99楼的时空,小不点戴着哥哥画的超时空手表回家了。
开头三集看不进去,大小佩的故事开始揪心了,结局这一段话差点弄哭我。
需要一些观看门槛,前两集节奏比较慢,可能会劝退一些人,不过一旦看进去就会被它丰富的内容和内涵吸引。
关于魔术师的身份,忘了是在哪里看过一个说法,我觉得挺有道理的,说魔术师的时间是倒着走的,别人正在经历的事他已经知道结果了。
佐证是剧中魔术师的造型每集都有变化,前两集有点颓废中年的感觉,头发也是毛毛躁躁的,第九集头发明显更柔顺,状态也精神了许多,到第十集直接成了短发,性格也变得幽默健谈。
或许还有一个解读是魔术师象征着生活的真相,随着孩子们慢慢的长大越来越能认清生活的真面目,魔术师的面貌也就越来越明朗了,这种解读倾向于不把魔术师解释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一个意象。
如果说我认为这部剧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做的更好的话我觉得是结尾,照前几集铺垫出来的发挥空间结的有点保守了。
个人观点停在影像中的世界下雨,再加上魔术师的神秘一笑就可以了,这样会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小不点到底是回到现实世界还是留在了胶片中,小不点有没有在99楼见到哥哥等等。
按现有的结局消失的人事物消失了,只有小不点回来了,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不过转念一想其他人都是有想要追求的东西,经过理性思考后才去的99楼,只有小不点是因为被父母忽视所以赌气去的,最后让他回来算是happy ending。
让我想起《务虚笔记》中的一段话:真正想死的人不会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天天把想挂在嘴边的人在我看来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在渴望爱。
这句话好像还能解释为什么小不点的99楼是影片,他在被忽视后是渴望得到关注和理解的(仅代表个人看法)。
总结一下就是结局肯定谈不上烂尾,但个人认为还可以更好。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陀螺电影《天桥上的魔术师》,也许是今年以来对岸声势、阵仗最为浩大的剧集。
不过在内地,它却几乎没有什么讨论的声量。
就个人对前六集的观感,可以下的判断是:你可以错过去年金马奖的任何一部台片,却不能错过这部台剧。
剧集改编自吴明益的同名短篇小说集,以他小时候成长的八十年代台北西门町中华商场为背景。
小说将众多人物的成年追溯视角视作起点,“移步换景”式地拉扯出他们曾经的记忆。
转换视角间,是真真假假的诉说、虚构与现实的分野,从而轻巧地带出时间流逝之感。
此书在台湾的文学界本就引发过诸多的讨论,又在《血观音》、《女朋友,男朋友》的导演杨雅喆的执导下,斥巨资耗时五年改编。
其一经开播,自然能在台湾影引发巨大关注。
简单总结,《天桥上的魔术师》中的每个短篇都会换一种样貌,吴明益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才能统摄起书中冗杂分立的多种小说类型。
无论是梦幻细碎的都市怪谈“外包装”,还是这些断裂分散、以一个个“记忆体”呈现的故事,亦或者是其中影影绰绰的隐喻……它们的影像化难度都很高,更难以被剧集这种方式所结构。
看完小说,我更要惊呼的,是杨雅喆的改编之妙。
相对而言,剧集非常注重类型化与结构上的“移花接木”,呈现出的是一个主支线分明,如一幅散点展开又能相互咬合的拼图。
开篇两集,故事从孩童视角出发,对商场中的几个主要家庭与魔术师的整体形象进行铺陈。
在台湾庶民剧的外壳之下,魔术师的介入,轻松打破了整体风格的界定。
传说中,在99楼,人可以看到自己曾经失去的最爱的东西。
在那里,一切曾经消失的东西都会回来。
掌握上楼途径的,就是由庄凯勋饰演的魔术师。
这位魔术师的形象,在每个角色的眼中都不尽相同。
他能猜测人的内心、预知未来,甚至将现实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他像是流浪汉,又有点像死神,或者是心灵读测者。
但无论他是谁,他总是能改变人的一个生活瞬间,将角色引向命运的岔路口。
而从第三集“水晶球”开始,杨雅喆则显示了他“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一面(毕竟是拍《血观音》、《女朋友,男朋友》的导演)。
剧集犀利地揭开戒严时代的恐怖与伤痛,是如何持续地影响着每个人;同时又将解禁开放后,那种“由冷到热”的动荡感与压迫感倾泻而出。
不由感慨,片头罗大佑的一曲《之乎者也》,配以台湾的新闻老照片,其中的寓意,就是将民众的沉默与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片虚无,给刻画出来。
第三集中的两个奇幻之物,分别是猫妖与水晶球。
前者是寄居在唐先生西装店天花板的猫,能听懂人话,更能召集群猫,幻为男性的形态。
后者是魔术师卖给锁匠家的大儿子阿派的宝贝,转到某个角度,就能看到人心中的“至尊元”。
这两件奇物都与这一集的主角阿派息息相关。
他陷入进了一场三角恋,与衣店的实习生阿猴共同追求眼镜店家的女儿,却在追求失败后逐渐发现,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实际上是阿猴。
而令人意外的是,原来阿派的心里住着的也是一只猫。
一个人要如何定义“喜欢的原因”?
在杨雅喆这里,答案是:“不单是那个人,还包括了与对方相处的时间以及场域的氛围。
很多人在青少年时会有个要好的朋友,那个人让他心动过,可是除此之外,他这辈子可能不会再遇到同性有那样的感觉。
我不觉得剧情应该被写成同性恋,我觉得它应该更模糊。
”
也就是说,杨雅喆并没有以同志题材先行切入处理,同理于第六集中鞋店家庭的哥哥Nori的女装倾向。
魔术师给了他一盒心愿火柴,有些像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火柴里,Nori能看到自己渴求的人生,那绝不是自己每天都要在人前伪装成“直男学霸”。
阿派与Nori在性取向上的不固定,随着他们人生的改变而产生波动。
而这两个男生引出的,则是当时社会压迫下,性取向固定者所遭遇的矛盾与纠葛,也就是另外两个被留白的“幕后故事”——袁富华饰演的西装定制店老板唐先生,猫妖即是他对男生情欲的投射。
守着商场中唯一需要推门方可进入的店面,也说明了这个角色日常向他人封闭心门的状态。
被大家发现怀有女装倾向的小八,他的身份是无法结婚的迁台老兵的养子。
岁数可以当他爷爷的老兵都可以接受他的倾向,但他却被一群不谙世事的年轻人霸凌致死。
这种隐匿自我所带来的窒息感,在第四、五两集中迎来了更高潮。
第四集“石狮子”,在开篇就以荒腔走板的儿童舞台剧形式,暗示这集将涉及戒严末期白色恐怖的留存。
当时,有关人等通过搜查、禁止自由书籍,并派驻监察队对商场进行监视,对违规者予以制裁。
阿派的弟弟阿盖,被锁匠爸爸送了一把“神奇钥匙”,而这钥匙竟在自己的恶作剧下,可以打开庙门口石狮子的内部。
这让阿盖可以躲进它的身体中,暗中监视商场的各个角落。
也就是在监视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监察者正在监视私下印制进步刊物的书店一家。
会移动、监视人的石狮子,实则是阿盖自己的梦游幻症。
现实揭晓之时,也是监察队的迫害与书店一家人的倾覆之时。
一场大火夺走了书店一家四口中三口人的性命,唯一幸存的女孩佩佩,还要独自面对无法走出的阴影和监察队的持续监视。
“生老病死,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取自《金刚经》的这句话,也即是剧中“时间”的替代密语,成了治愈在高高悬置的时代恐怖中留下来的人的“药引”。
越往后看《天桥上的魔术师》,越会发现这部剧集与小说的核心,在于“消失”。
消失的物,消失的人,消失的情感与记忆。
因为消失,才变得更加刻骨铭心。
反观中华商场,它实际上一体两面,同为“记忆模型”与“田野现场”。
这座即将消失的商场,看似是所有故事发生的背景舞台,是魔幻发生的特殊地域;但它并不是真正的幕后对象,因为它本身也是台北的缩影,更进一步说,它其实成为的是“台湾之于世界”的隐喻。
正如小说开篇所引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话语:“我真正想当的是魔术师,但我变魔术的时候会很紧张,只好避难于文学的孤独中。
”换言之,许多无法明说的情感和记忆,作者将用“文字的魔术”把消失的过往给“变回来”。
因此,《天桥上的魔术师》并不只是一部简单的、复刻这种末代商场情怀的“怀旧小说”。
它是通过集结这一个个似幻似真的年代故事,见证台湾自戒严时期之后,社会整体的遗存与变迁过程。
这个过程中,虚幻的魔术达成了对现实的隐喻,而可爱又残酷的叙述质感,则勾连起故事与记忆之间的鸿沟。
小说对时代背景中高悬的恐怖给予适当的留白,也并不对具体的社会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而与之不同的是,创造一个时代暮色下,更显残酷的“梦游世界”,是杨雅喆的野心。
当时,社会看似即将翻开新篇章,但这种过往遗留的毒害与面向未来的希冀,仍旧持续地对抗着,隐秘在日常生活里,令人感到“忽冷忽热”。
当梦游将醒,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这个世界仍是如此冷酷,容不下多元与真实的声音。
现在台湾的发声环境虽已截然不同,但那个残酷时代的影响却从未消失。
“消失”的另一层面,则在于故事、记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
吴明益把自己写作的秘密,藏在了这部短篇集的最后几段话中:“故事并不全然是记忆,记忆比较像是易碎品或某种该被依恋的东西,但故事不是。
故事是黏土,是从记忆不在的地方长出来的。
故事听完一个就该换下一个,故事会决定说故事的人该怎么说它们……只有记忆联合了失忆的部分,变身为故事才值得一说。
”魔术师真的存在吗?
如果仔细阅读过原著,你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答案:同时存在与消失。
所谓的“魔术师”,就是每个人对于逝去往事的记忆。
我们都会长大,渐渐遗忘自己小时候为之激动的一个个“魔法时刻”。
但是,那些在幻想中产生的幻象,它们并没有在我们的身体里消失。
在一篇文中,杨雅喆聊了一个很有趣的改编历程:编剧团队在改编原著的过程中,书写了非常多全新的细节与桥段,渐渐地,又把这些当做是原著里本来就有的内容。
而这其实是反复阅读原著从而产生的幻觉。
“一如小说里面长大的童年伙伴聊着往事,却总是无法拼凑成同一个故事。
原来记忆会随着时间过去,产生不同版本的‘真实’……发酵出了另外一个版本的‘八十年代台湾众生相’。
那时我忽然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魔术师,因为感动,所以执着地相信自己的故事才是真实的。
”这种虚实相间的创作历程,启发杨雅喆将整部作品的核心找到一个安放的地方:“那个当年商场孩子们幻想出来的九十九楼,消失的、欲望的东西都在那里。
消失的人和事随时可以存取,即便来自不同时空的人,也可以因此交换生命经验而发生共感。
”
也许,不同时代的人,都能从《天桥上的魔术师》的时代暮色里,发觉一些模糊的身影。
他们与自己的成长历程息息相关,或是恰巧就存在于我们记忆的角落中。
疑幻似真。
“也许,我们真的活在一个梦游的世界。
”
年度最佳剧集候选,后劲太足了,台湾的「世界奇妙物语」,融入了时代政治背景,10个短篇首尾呼应,完成了对家庭关系、性别认知、性侵话题、同性情愫的解构,以小见大。最喜欢4、5、10三集。
基调好诡异
不是一部可以轻松观看的剧 表面上神叨又散乱 其实很多段落背后都有真实故事原型 有必要去了解。主观来讲整个风格不大喜欢 唯独被第五集击中 催泪弹 两个小女孩也超可爱的。
旧台湾风貌片,有点拖沓,两集弃剧了。
有意思,头两集市井众生相,还有一丢丢的魔幻风格,民生各有所乐,小孩戏自然不造作,虽然是不相同的环境生长,却也有情感相通的部分,可以追下去看看,杨雅喆导演还是有把情怀情绪塑造成文化底蕴的能力,期待后续,先给个中间分值,看完再做改动。ps片尾曲是孙盛希唱的《小心翻阅》,很好听!
一棵树在等着云的回来,淹没整座城市的心碎游着隐形金鱼,逃进《恋恋风尘》院线落画亦永恒,石狮机甲难敌白色恐怖,录音信封聚散终有时,歌舞升平皆幻象,真正适合你的衣裳别人穿不上,百鬼夜行阴阳崇拜世俗眼光太虚妄……三小集团的百货商场租户房客怪谈:想永远不长大,又想快点长大到20岁H全世界,回到童年厕格里的异次元99楼,找到因失去而存在的所有过去。自《回我的家》后又一出不舍得看完的亚洲魔幻现实剧,中间和结尾几集哭得好惨
没太看懂的魔幻超现实。
弃剧了,第一集分了好几天看完……只能说不合我口味
没看完的时候想先骂一下第七集这个单元…老生常谈的那个话题,就是感觉所谓的“成为女性”变成了一个引爆讨论的话题,而真正的女性——母亲这个角色却成为了被一个所谓♂饰演的“菩萨”所指责,真的太可笑了。真正无所事事的父亲反而变成了完全不存在的空气一样…前几天和我妈吵架,其实我也非常痛恨自己只会指责管事的母亲,就好像对家庭对教育不插手的父亲很无辜一样,他才是矛盾的源头吧。看到这一集更加痛恨这种软弱且可笑的行为,没错我在讨厌我自己的同时讨厌冠冕堂皇写出这种故事这种角色的人。/看完了,这个小男主真的蛮败我观感的…演的实在差…
看前两集以为是有些魔幻元素的年代轻喜剧,没想到越到后面越沉重……大小珮和nori的故事都让人落泪,最后一集稍微有些拉胯。
这部剧是渐入佳境,很特别的拍摄手法一开始会很难懂真正想说什么,越后面越优秀。几个小朋友演的真好!
血观音的成功肯定让杨雅喆膨胀了,但我始终觉得血观音也就是个狗血奇情片罢了。前两集还可以,到第三集杨雅喆就控制不住了,第四集的结局我就感觉会崩了,没想到崩的这么彻底。讲了那么多什么都没讲明白,到底想讲什么?人物的现实逻辑也都崩了,这么用力真觉得自己是大师啊,一会杨德昌一会侯导的
0321更新:最後一集亂入《戀戀風塵》差點被買單,是形式大於情感嗎?我覺得自己腦補的太多,總而言之十集我也陪它走了9集,也就這樣。給不了四顆星,可能過段日子我就忘了吧?現正收看中(一下評論有劇透):1-2集對我來說不忍直視,台詞、剪輯還有小不點的演技真的⋯⋯4-5集除了台詞讓我頻頻出戲,雙胞胎姐妹和阿蓋的表演確實驚艷,最後阿蓋的那句我其實一直知道妳是大珮讓我泛淚;6-7集的重點都在孫淑媚的演技啊!第8集太多致敬戀戀風塵的地方讓我覺得不適(可能因為本身是戀戀腦粉)。先給三顆星,期待後幾集發展,拜託不要再走語錄路線,還有魔術師一直給我陰間使者的感覺,好怪
这部我是真的很不喜欢,台剧的毛病早说过,这部最烦人的就是几个小男宝吵死了
还挺下饭
极品冷门佳作。文学性过于精美我每晚只舍得细细看(读)一集(章)。第一集就扑满面而来的这种过于美好以至于恋恋不舍的快乐惆怅,叫我想起袁哲生和他的倪亚达。双胞胎小鸟的故事和最后一集现在想起心眼口鼻还是会无限酸胀。回忆的画面会一直一直沐浴在永恒的夕照中,消失是比存在更真实的存在。小孩感受最真,却能承受最深。因为小孩有魔术师,有九十九楼的电梯钥匙。大人眼中的魔幻,是小孩的现实。
“戴着哥哥送我的超时空手表,我要离开99楼了。听说所有不见的东西,都被放在哪里,在那里,爸爸最偏心,在那里,妈妈的干你老爸,其实是我爱你;三小男孩,永远不会吵架,也不会解散;暑假作业,是永远谈不完的恋爱;最后,永远在那里的树,会等到那朵贪玩的云回来,我想要把不见的宝物通通都带回家,但是魔术师跟我说,那些消失的东西必须留在99楼,否则它们就并不存在了,因为它不见了,你才会记得,它是你的。原来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
7.5
最后两集烂尾的彻底
神剧。前两集还在想“这看的啥是要讲什么啊”,剩余八集完全入戏。仿佛也沿着时空去到了剧中这座中华商场,陪所有角色哭哭笑笑悲悲喜喜挣挣扎扎爱爱恨恨得得失失过了小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