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艺术学院1994

艺术学院1994,艺术学院,艺术家1994,上大学,Art College 1994,School Town

主演:董子健,周冬雨,仁科,姜逸磊,黄渤,大鹏,白客,彭磊,贾樟柯,许知远,王红卫,王宏伟,张子贤,毕赣,黄璐,郑大圣,卜冠今,蔡康永,陈廖宇,沈黎晖,徐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艺术学院1994》剧照

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2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3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4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5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6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3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4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5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6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7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8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9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20

《艺术学院1994》剧情介绍

艺术学院1994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南方艺术学院一群美术生和音乐生的故事。在那个缓慢的年代,青春有别样的色彩,这群年轻人感受着单纯的爱情和友情,懵懂地探寻着艺术和理想,所有的问题还没来得及找到答案,毕业时节已匆匆而至,喧闹不再,离别上演。在青春的尾巴上,谁也无法选择停在原地,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他(她)们,必须去决定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叫MT之山口山战记内衣少女艾米丽在巴黎第四季长公主不可以灿烂人生翻脸2神月大陆愈发霸气永远不二兄弟探长雷布斯第一季恐吓运动苍狼之浴血绝杀结婚了又如何降头后半生第三季压力第一季原谅他77次哈林教父第一季无国界行动传奇王子我不是酒神感谢你抽烟我是如何成为超级英雄的超能力是种病主要目标响马太太火车司机日记如果我失踪了古战场传奇第六季

《艺术学院1994》长篇影评

 1 ) 一直端着,无耻恶心傲慢……。

很傲慢的一个片子。

把没上过艺术学院的当傻B。

我踏马念音乐的有好几个学画画的哥们。

我们艺术生真不是这样的。

我们都是正常人。

美院音院的可能是这样的疯子。

他妈的还给我扯上学院派来了。

演到现在45分钟不知道在讲什么 没有明确的主旨没有感情线 要是主旨是对艺术的追求我跪在电影院切腹自尽我都不知道怎么拿奖的。

靠评委那种上过艺术学院可怜的自尊心吗?

一直端着,无耻恶心傲慢……。

最好失望的一个片子……怒水西流都没这么恶心……。

 2 ) 让人神游的影片不算好影片

古早怀旧的写实画风、有年代感的妆造陈设、文艺现实的故事情节、略带抽象的角色设计…这一系列buff让“艺术学院1994”变得非同寻常,富有质感。

影片有趣的点在于将理想与现实、艺术与自由、金钱与爱情对立起来,让角色在此间抉择徘徊。

But,不知道是因为剧情比较平淡,不够跌宕起伏?

还是因为台词有些阳春白雪,不够下里巴人?

又或许是奇妙能力歌出现得太早,搭配速写老照片让观众以为提前落幕将其拉回现实的缘故?

总感觉后半段很容易让人神游,以至于看完整部片子内心也毫无波澜…

 3 ) 朋友说我长得像郝丽丽

看完这部电影心中感受颇多,但是就像这碎片般的叙事一样,缠绕着我的更多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反复品味许多桥段,越发感到惆怅。

朋友说我长得像女主,再加上这部电影是以我的本科母校为原型背景展开的,那我说我不得不看看了。

本没有抱太高期望,因为看介绍感觉是那种大闷片,还有人说是艺术学院版的《银河写手》,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我个人蛮讨厌银河写手的,全片都是影视圈内部一些孤芳自赏的文艺逼的加密对话轰炸,且充斥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但是看完《艺术学院》后,我想说这两部影片并不能相提并论——《艺术学院》对于艺术学院的学生来说是私人又普适的,它真诚、有点清高却不矫饰,我们都能在这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还有许多熟悉的朋友、老师的身影。

如果你来自艺术学院,你应该会喜欢它。

《艺术学院》讲的是一群面临毕业的南方艺术学院的学生的生活,它没有符合救猫咪节拍表的波澜起伏的剧情,整体充满着对于“艺术”用力但迷茫的求索。

到影片最后,他们也没有找到答案,只是无奈地被时间的潮水推到了属于每个人的岸边。

30年过去了,艺术学院毕业的我们看似多了更多选择,实则依然陷在同样的困境里。

甚至我们比那时候的他们少了很多对艺术不顾一切的热爱,学会了向现实的泥淖妥协。

我们确实也和他们一样天马行空地一边喝酒一边谈论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可大多数初入校园的我们甚至就没有幻想过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艺术家”。

我们和剧中的角色一样,最后选择去做一些“不艺术”的事情养活自己,为自己的艺术梦想存钱和幻想。

但是在时间的洪流里,太多东西会被弄丢,蓦然回首时,发现我们离艺术已经越来越远了。

片尾的字幕交代了主角们的未来,其实我觉得此乃闲笔。

其实停留在那场雪就足矣,青春总是这样无疾而终,不必强行圆满,开放式结局也是一种留白美。

不论如何,这也算是主创的美好愿景,愿艺术还是可以给所有真心热爱它的人一些正面的回馈吧。

不过如果是为了过审才这样做,那倒是和张小军的遭遇形成了互文,至此已成艺术。

主角们毕业了,我也毕业了。

毕业典礼当天,我很奇妙地遇到了许多很久没见的人,曾经的朋友、敌人……仿佛是老天安排的一样。

一切过往的爱恨仿佛都灰飞烟灭了,潦草又匆匆地,冥冥之中仿佛在提示我“赶紧多看他们一眼啊,这辈子可能是我和这些人的最后一面了”,我昂起脖子、看了又看一些人的背影、或是赶紧转过头去假装什么都没看见、或是害怕看见故作轻松地走远,说不出什么多余的心情,只剩一丝淡淡的忧愁。

就是这样一部文艺的、淡淡的片子,在淡淡的毕业季,掀起了我心中涌动的波涛。

它并不锋利,却轻轻地“刺痛我”,又让我笑中带泪了。

 4 ) 导演追忆自我似水年华之作

本作之前只看过导演的前作《大世界》,看到画就想起了当时那部电影。

对导演的生平一开始毫无了解,只是看前作的时候约略知道他的工作方法,这部明显参与人员多了特效也多了,使得前作的ppt穿插真实视频的情况没有了,甚至前作的七十多分钟,到了这部能两小时了。

但是当我看到两个男大,大晚上喝完酒对着墙pee的时候,忍不住查了,果然和导演本人履历强相关。

不理解但凡男导演包括但不限于追忆青春/追忆友谊/事业刚起步/上升期/大展宏图之际……都要拍一组背对镜头的包括但不限于对墙/对旷野/对对家(?

)的pee镜头,为什么?

是某种雄风展示必打卡姿势?

男性气概试金石?

不管是什么,我现在看到这种镜头,就直觉导演正在一种追忆自己似水年华的自恋之中。

当然知道他想讲当时的他和他们,艺术学院和关于艺术的讨论,在风起云涌的年代年轻人又如何抉择。

但是实在很少我喜欢的段落,比如预告片里那段,比如仁科配音的那个角色的段落,他本人的特质几乎突破了2D的限制直接呈现,比如前半女孩子们的情谊,但是整个故事聚焦的沉默的忠于内心的艺术的男主我并不十分关心,他戴上耳机屏蔽掉电影中其他角色的时候,也屏蔽掉了观众。

而女孩子们,没料到最后是这样的分散方式,让我觉得她们没有真正的成为朋友过,因为没有真正相互的理解和关心,她们的眼里从头到尾都只有自己,使得前面的友谊也浮在云上。

也许这部电影只是导演和艺术生们的共鸣之作,我是看个热闹的路人,看看就过。

最后,音乐不错。

 5 ) 我们讨论艺术也谈论未来,但是从未理解生活

以一种近乎随笔式的方式记录了中国90年代艺术学院学生的精神状态。

其实感觉30年来没有任何改变,我们现在依旧在做类似的事情“一群青年在自我认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迷茫。

”影片节奏缓慢,中间我甚至睡着了,直到高丽和郝丽丽吵架我才被吵醒。

我觉得很有趣的一点是影片中大量出现了尼采、福柯、柏拉图、马列维奇、杜尚等哲学家与艺术家的名字,一方面像是在刻意展示艺术生的“文学素养”与“艺术涵养”,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种空泛而不接地气的文化姿态。

我们读了太多的理论书籍,谈了太多抽象的思想问题,却在现实面前仍然手足无措。

也许只有在大学这段日子里,我们才能毫无顾忌地探讨意义、沉浸在些关于“艺术本质”的思辨之中。

毕业了就不得不直面现实的一盆冷水。

现在也正值毕业季。

毕业让我们脱离了学校这所摇篮不得不去面对现实去面对就业还是升学。

不仅是一个阶段的终结,更是青年人开始真正面对社会、面对自我的时刻。

选择为了生存去追求“能赚钱的艺术”,还是选择继续升学,试图延长这段“安全的思考时光”。

这些选择背后反映的无疑是艺术与现实、理想与生存之间的拉扯。

整部电影对于经历过艺术院校洗礼、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过的人来说,它像是一面镜子,也是一封写给过往青春的告别信。

 6 ) 艺术学院最可贵之处在哪?

终于去看了艺术学院1994。

期待很久,但困于网络评价,去之前还是心里打鼓的,但是好在看完观感很好, 不懂中途离场的原因是什么?

这部电影最可贵之处在于,导演已经“一把年纪”,快退休的人,在杭州从教多年,早已名利傍身,按理说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

可依然能有这样创作的活力,提出这么多幼稚、愚蠢的问题,设计这么多可爱的台词。

这多么难得啊!

有多少大学老师在从教后慢慢忘了自己做学生时的冲动、好奇、那种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那种懵懂的、无知无畏的感觉。

网上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全是私货”,是“矫揉造作的文艺青年大集合”。

私以为非也。

首先从我对现场观众的观察来看。

这些所谓文青“装”的名词并没有在观众中引起反感,如果你对培根等人稍有了解,看过几本“包法利夫人的情人”,只会觉得这些词语如喝水一般,并非有故“装”之嫌,何况这是94年的艺术学院,这对于片中的人物来说更是如呼吸般正常。

更令我惊喜的是在场有不少导演年纪的观众,他们也沉浸在电影中,甚至在一些笑点里,他们笑的更大声。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段短暂的乌托邦,更不能简单说成是导演的自嗨。

更像是一名专业教师以一种浪漫的手法向年轻人们做的一场讲座,如何葆有初心?

如果世界少了这些艺术的人,生命也真的失去了一些意义吧。

 7 ) 一场关于青春和理想的对话

🎬《艺术学院1994》什么是艺术?

艺术需要学吗?

学艺术是为了出名吗?

这组“灵魂三问”如同三把钥匙,开启了通往特殊年代的记忆之门,也直击今天每一个追逐梦想的人。

1994年的中国,处于经济腾飞与文化转型交汇处。

在那个改革开放浪潮澎湃的时代,市场经济兴起、传统与现代碰撞,艺术的春风随之吹遍了大江南北。

于是,“艺术学院”——一跃成为文化交锋的前沿阵地。

南方艺术大学的一群热血青年,内心怀揣着对艺术的无限热忱,在理想与现实交织中奋力前行。

绘画系的张小军与“兔子”,一边怀揣着理想主义期待获奖,一边被现实主义影响惦记奖金;音乐系的郝丽丽与高红,郝丽丽一心想组建自己的乐队,高红在传统和新潮间摇摆不定。

这段青春轶事,既充满了浪漫的艺术气息,又不乏有残酷的现实磨砺。

站在青春的尾巴上,谁也无法选择停留在原地,他们必须勇敢地做出选择,决定成为怎样的人,走向怎样的未来。

何为艺术,人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艺术就是一切,一切都能是艺术。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艺术的意义都不止在于功成名就,而更在于内心的热忱与自我实现。

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爱艺术的人,青春更长久。

艺术学院1994 (2023)6.7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动画 / 刘健 / 董子健 周冬雨

 8 ) 野生影评丨尝试回答《艺术学院1994》中抛出的三个问题

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笨重的甲虫在向上爬,跌落,再爬,再落,再爬……一定要成功,我在心中默念。

影片结束的时候,再想起这个开屏的场景,不由得发出疑问——我到底在期待什么?

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把这部作品带给观众?

自从2024年4月20日看过《大世界》被灰绿色的70年代氛围和粗犷的作画风格吸引,就一直期待着刘健导演的新作。

于是《艺术学院1994》上映当天上午10点就去看了,但是看完惹了一肚子火。

首先是这个故事和前作完全不同,比起说是在讲一个故事,更多像是导演自己的大脑切片,是他自己的经历和回忆录。

一切都显得太过现实——主人公们在青春中迷茫,不断向身边的人、向自己、向空白的画布和蓝天追问,问什么是艺术,问什么是未来,问看得到看不到看得懂和看不懂的所有的事。

求问是一个过程。

于是这部作品就和记忆中的青春一样,没有结尾,没头没尾。

第二是影片分了明显的上下篇,但是由于篇幅限制或者是上映审核,下篇观感非常的奇怪。

就像是一辆载满了大西瓜的卡车,一路颠簸一路高歌,突然方向盘失灵,眼看着瓜果滚落炸裂、爆出红色的血浆,只能在驾驶位捶方向盘大喊:都TM全完了!

第三是我真的看不懂关键角色的心路历程:什么声乐系第一就突然下海当舞女了,怎么纯洁女神就和有钱男的跑国外了,呆呆的室友上哪就整个阳光开朗女朋友,还有张小军你不挺牛吗,面对喜欢的人怎么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这个故事真的,你上天涯论坛发发就算了,不用特意搬到大荧幕上,让观众坐在椅子上两个小时听你说。

后半段我真的是就靠揪我自己的头发,强行集中注意力在那看。

当然,如果我真的不喜欢这部电影,也不会为了它写这么多字。

整部作品最爱的是它的声音,包括配音和所有的采样。

配音其实不用说了,全明星阵容,找的全是演员和知名艺术家,每个角色,哪怕是只出现了两次的配角女室友,都特别特别个性鲜明、真实可触。

黄渤是真的逗,一听他说话就想乐;董子健的声音也超级有磁性,但是好像很久没看到他的影视作品了。

环境音真的有在特别用心去还原:在操场能听到广播朗读诗歌,过一会又有失物招领,说有人捡到一个饭盒;在宿舍里能听见隔壁咳嗽,在宿舍外能听到有人在看足球比赛,情绪激动往楼下扔啤酒瓶子;还有开头提到的甲壳虫,摔在地面,蹬着脚想翻身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如果我有盲人朋友,一定会推荐TA去听一听这部作品。

或许私信发给那个盲人脱口秀演员吧,等会儿就这么干。

声音之外,或许也是因为题材的原因,作画和情感的细腻程度也比《大世界》要好,前作经常是一个镜头,展现人物停滞思考,下一步直接就是行动。

这一部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要流畅很多。

大场景的绘制比如大桥夕阳、晴空蓝天、河和海边,也都特别美,大量的主观镜头,加上影院的大屏幕加持,其实代入感是很强的。

最后聊聊内容吧,作为被所谓的“南方艺术学院”拒之门外的、艺术史学的一知半解、始终对美院怀有滤镜的我,看这部片子常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熟悉感,它抛出了很多问题,还都是一些终极追问。

在这里,我挑了三个最关键的问题,整理了D教授的回答,结合自己的理解,以供大家参考。

01什么才是艺术,由谁来决定?

从问题本身看,涉及两个层面:一是艺术的本体论(什么是艺术),二是艺术的价值判断(谁来决定)。

历史上无数哲学家争论过这个问题,从柏拉图的模仿说到杜尚的小便池,艺术定义一直在被颠覆。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艺术?

传统的观点中,模仿说认为艺术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比如古希腊艺术和文艺复兴的绘画;技艺说认为艺术需要高超的技巧和精湛的手工艺,也有人说艺术就是要创造美、和谐和崇高。

现代主义的观点对传统有挑战,形式主义拥护者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本身的形式元素,而非模仿或叙事;也有人认为艺术的核心在于艺术家内在的情感或观念;还有更加叛逆的观点,认为艺术价值就在于对传统的突破、挑战既成的规范。

后现代与当代艺术则展现出更为多元的取向:观念艺术将核心置于概念或想法的传达,认为媒介与形式可以无限拓展;批判性艺术则明确将艺术定位为社会、政治与文化批判的利器;与此同时,观众体验被前所未有地强调,互动与参与成为重要维度;多元文化与边缘群体的艺术实践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认可,挑战着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艺术标准。

总之,艺术是在特定历史和文化语境中被认可为艺术的事物或实践,其边界和定义持续演变着。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艺术,由谁来决定?

其实决定权属于一个动态的权力网络,涉及艺术家、机构(博物馆/画廊)、评论家、市场(藏家/拍卖行)和公众的互动、协商与共识形成。

首先,艺术家拥有最初的创作意图和宣称权,可以说自己创作的就是艺术,但是至于其宣称是否能被接受,还要取决于其他因素。

第二是艺术机构和专家,馆长与策展人能决定哪些作品被展出;艺术评论家和理论家会阐释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影响公众和其他专业人士的理解;艺术史学家能通过历史研究,构建艺术发展的谱系,确定经典和标准;艺术学院和教授能影响和塑造下一代艺术家和艺术观念。

第三是市场和收藏家,画廊与艺术经纪人能推广和销售作品,影响艺术家的知名度和市场价值;拍卖行能制造市场热点和价值标杆(尤其是金钱价值);收藏家的购买偏好更是直接影响了艺术家的生存和市场地位。

第四就是公众和社会,普通观众通过参观、讨论和消费衍生品,能影响作品或艺术家的普及度和文化影响力;社会思潮、政治环境、科技发展也深刻影响着艺术作品的形态和被认可的标准。

综上,艺术的决定权是流动的,没有任何一方有绝对的权利,各方在艺术场域不断协商、竞争甚至是冲突,共同描摹出艺术的形状,但是公众的接受度一直是艺术“合法性”的重要基础。

02艺术是不是表现美的,什么是美?

这个问题指向的是艺术与美的关系,以及“美”本身的定义,是美学史上最核心的争论之一。

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析:首先,艺术是否必须表现美,答案是否定的。

经过漫长的发展,艺术的核心功能已从单纯追求“美”扩展至表达观念、批判社会、传递情感、创造体验等多元维度。

美可以是艺术的一种结果或手段,但绝非其必然属性或唯一目标。

当然,从古希腊到19世纪,“艺术即创造美”是主流观念。

但19世纪中后期现代主义带来了冲击和转折,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认为,艺术可以表现痛苦、扭曲、丑、荒诞等强烈情感或内在真实,“真”有时比“美”要更重要;形式主义关注线条、色彩、构图本身的逻辑与张力,超越了对传统“美”的追求;先锋派更是刻意反叛,拥抱偶然、粗粝和现成品。

二战后,后现代与当代艺术,让美被彻底解构和多元化。

观念艺术认为核心是传递思想或者提出问题;批判性艺术认为首要目标是社会政治批判,经常采用令人不适、震惊甚至是丑陋的形式来表达以达到警醒效果;多元文化视角下,承认不同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体系,比如承认非洲面具的力量美,日本侘寂的残缺美等等。

同时,在当代艺术中,仍然有大量的作品追求视觉愉悦或感官体验,但是“美”已经不再是必须或者唯一的标准。

至于什么是“美”,并不存在定论,但有以下主要理论流派。

客观主义者认为,美是事物的固有属性。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认为,美在于数学比例、和谐、秩序,或是“理型”的显现;中世纪体现神圣秩序,认为美是上帝光辉的反映;启蒙时代人们试图寻找美的普遍法则,如对称、均衡、统一。

主观主义者认为,美存在于观者的感知。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大卫·休谟认为美源于个体的经验、情感、联想和文化背景;康德提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认为美感是不带功利心的纯粹愉悦感。

关系论&情境论认为,美并非纯粹客观或主观,而是特定对象在特定文化、历史、社会语境中被建构和认可的价值。

美的标准也随着时代、地域、文化、群体不断流动,例如如唐代以丰腴为美,宋代转向清瘦;不同文化对肤色、体型的偏好差异极大。

美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优美”普遍和谐、精致,令人愉悦;“崇高美”往往是巨大的、令人震惊敬畏甚至是恐惧的;“悲剧美”通过苦难展现人性的深度与尊严;“荒诞/怪诞美”打破常规,能引起震惊、幽默、反思等复杂的反应;“不完美之美”则欣赏残缺、短暂、质朴等特点。

总而言之,“美”既是感受也是判断,涉及感官愉悦、情感共鸣、智性认知(理性思维、抽象能力、概念化和批判性反思)和文化认同。

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的标准,它深深根植于文化背景、历史语境和个人经验。

理解美,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密码与时代精神。

03艺术作品究竟是要展现个性还是追求共性?

艺术作品的“个性”与“共性”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处于一种相互缠绕的动态平衡。

从历史视角来看,艺术作品已从“共性规范”抵达“个性解放”。

在前现代艺术中,共性处于主导地位,宗教艺术服务于教会,宫廷艺术往往要遵循贵族的趣味;现代主义革命推动艺术的个性觉醒;后现代至今的艺术,则正在重新发现共性。

例如观念艺术选择用共性符号批判社会,参与式艺术让观众共创以消解作者的权威;身份政治艺术用个体经验为群体代言。

从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来看,可以拆解为四个层面:1)在创造动机上,艺术创作往往始于艺术家强烈的个人冲动——表达独特的情感、体验、观念、梦境或对世界的个人观察,这是一种内在的、不可替代的驱动力。

然而,即使是极其个人化的表达,其动机深处也潜藏着与外界沟通的渴望。

艺术家希望自己的感受、思考能被理解、被共鸣。

同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回应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潮、文化议题或集体经验。

2)在形式语言方面,艺术家通过独特的风格、技法、符号或媒介选择来确立自己的“艺术签名”,这些形式语言是艺术家个人视觉思维和艺术理念的外化,具有高度辨识性。

然而,个性化的形式语言并非凭空产生,它建立在艺术家对既有艺术语言的深刻理解、学习甚至反叛之上。

艺术家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如色彩理论、构图法则、材料特性、艺术类型惯例等)才能有效地、甚至颠覆性的进行个人表达。

3)从接受效果看,作品的独特个性(强烈的个人风格、新颖的形式、与众不同的观念)往往是首先抓住观众吸引力的关键。

然而,作品是否能打动人心、产生深远影响,关键在于它是否能超越个体经验,触及某种普遍性。

当观众在艺术家个人化的表达中辨认出自己也曾体验过的感情,或在艺术家对特定群体和社会现象的关注中看到自身处境的映射时,深刻的共鸣(共性体验)就产生了。

4)从历史价值的维度来看,艺术史的进步往往由那些敢于打破常规、展现强烈个性的艺术家推动,TA们挑战甚至重塑了既有的艺术标准(旧的共性)。

但这些具有革命个性的作品,其历史价值最终在于它们成功回应或者重新定义了其所处时代的核心精神议题、集团困惑或美学追求(新的共性)。

总的来说,艺术的本能是个性的,无个体视角的“艺术”只是装饰或宣传;艺术的生命在共性中延续,无法沟通的“个性”最终会沦为空洞的呓语。

伟大的艺术往往是个体灵魂的彰显,却让所有人在其中照见自己。

04综合以上三个问题和答案,我们终于可以更好的理解《艺术学院1994》。

它的表现形式是高雅的,故事内核是庸俗的,但是确实能调动我们心中关于青春的回忆和体验,甚至能让我们在这个高速的时代重新坐下来讨论“什么是艺术”,就已经可以了。

最后,结尾的黑底白字不用看,但我也不认为真正的结局是与其相反的。

给我信心的主要是片尾崔健的音乐《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

结合前面主人公的台词,痛苦才能催发出艺术,在这个漫漫雪夜,我相信,又一个国画大师,诞生了。

另外,真的想说,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对长发文艺男的迷恋啊!!!

张小军,你明天有空吗?!

编后语:笑,我要是把以上内容背下来,穿越回大三,说不定就有勇气去参加“南方艺术学院”的考试了。

叠甲:没有写过影评,第一篇不像影评的影评,献给最亲爱的《艺术学院1994》。

 9 ) 真实!但还是艺术共同体内部的自娱自乐

《艺术学院1994》看的我太上头了。

我要非常努力的不停提醒自己,才能跳出电影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

故事的主角张小军,无论是长相、气质、台词、还有衣着非常准确的还原了一个迷茫的艺术青年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个也在同一所艺术院校读过书的艺术生,时不时的就会恍惚,仿佛是在观看二十岁的自己。

在那样的年龄我有着张小军同样的困惑,艺术到底是什么?

在复杂纷繁,奇形怪状的海外艺术作品面前,画画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所谓传统到底是什么?

还有没有坚持的必要?

金钱和艺术到底什么关系?

身为艺术工作者挣钱可耻吗?

明明身边都是学艺术的人,明明大家平时讨论的都是梵高、贝多芬、托斯图耶夫斯基,可为什么一个一个的考验的考研,做生意的做生意?

为什么和我聊人生理想的恬静女孩转脸就嫁给了有钱的傻B?

为什么自己明明对艺术是最执着的,可又是最穷的?

最孤独的?

但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局限性所在,这些困惑和迷茫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毫无意义!

甚至虚伪可笑。

电影的主题显然没有跳出艺术共同体内部的自我感动,这样的主题对于普通观众并没有普遍性,这也注定电影的票房和流量不会很高。

无论戏里戏外都是艺术共同体内部的自娱自乐。

在那个刚刚与世界链接不久的年代,大家从样板戏忽然被丢到纷繁复杂的花花世界,所有人其实不明白那些老外在做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尤其是对艺术生。

他们苦哈哈的画了那么多年的素面,水粉。

忽然发现老外的作品几乎可以是任何东西。

那种无助和迷茫很容易使人陷入崩溃。

而电影的表达如果仅仅局限于此,那么我只能说主创本人和故事中的人物的认知没什么区别,他们仍然还是没有走出大观园的刘姥姥。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故事和《致青春》本质上没有区别。

这也许就是他仅仅是入围柏林电影节而没有获奖的原因。

我有个女同学此刻就在电影里的艺术学院任教。

她告诉我现在的艺术生和我们那个时候完全不同,一点也不迷茫,更不会困惑。

他们表现的有时比老师还通透。

所以我开个脑洞,给导演出个主意,可以让张小军留校任教,从他的视角比较两个时代艺术生的不同精神世界,也许会是一部更深刻的《艺术学院》电影。

最后说两个缺点:作为表现画家的电影,用动画作为媒介本无可厚非。

有点原绘画的意思。

但主创并没有运用好动画这一形式,二维动画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并没有得到发挥。

本来动画的天马行空非常适合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但遗憾的是主创并没有做到。

另外就是大量明星和文化名人的声音出演。

大部分都还比较贴合人物,尤其周冬雨,她的年龄已经不适合在出演大学生,但她的声音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而 比较出戏的是黄渤配音的赵有才,他的声音太市侩,太圆滑,并不适合表现一个心向艺术的复读六年的年轻人。

 10 ) 电影学院1994的配音真的是神仙打架!太牛了?

🎨《艺术学院1994》以粗粝手绘动画复刻1994年南方美院的青春群像,借群像叙事叩问艺术本质——“学艺术只为出名吗?

”影片背景美如工笔长卷,人物动作却刻意生涩,形成反商业化的作者表达。

🔥时代烙印深刻:经济腾飞与摇滚狂潮中,青年们争论小便池是否算艺术、在崔健《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的嘶吼里重拾画笔,展现90年代理想与现实的灼热碰撞。

导演刘健以“动态水墨”冻结一代人的迷茫与赤诚,怀旧却不沉溺,终以张小军执笔的瞬间宣告:艺术的真谛是雪地撒野般的初心不灭。

动画为镜,照见众生> 背景层:工笔晕染的江南校园,落叶苔痕暗藏“时间香气” > 人物层:铁线勾勒的僵直身躯,对话时唇齿逐帧绘制 断裂中见永恒——喧嚣前景未侵染静谧后景,恰似商业洪流中艺术信仰的倔强留存。

《艺术学院1994》短评

【1】真是差不多得了。为这个电影进电影院花一分钱才是真正被艺术霸凌。浪费了许许多多的年代话题和年代物件然后讲一平庸至极且无聊透顶,几乎是0进展的故事。艺术的腐朽气味已经不是主角口中的艺术了,而是在可以用陈粒和崔健的歌聊你们自嗨的艺术。咱就是还不如豆瓣影迷们撕逼艺术高呢,你们的艺术太低级了。

2分钟前
  • 酱桑
  • 很差

@Berlinale2023 《大世界》里有趣的东西全丢掉了,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沉溺的怀旧。看着僵硬得只有嘴唇微微翕合的脸说着抑扬顿挫的台词,我在想是否有必要绑架动画来讲述这样一个写实的故事,动画这个媒介的潜力在哪里?翻来覆去还是理想与现实的陈旧命题,夹杂一些对当代艺术的调侃和艺术本体论的探讨,形式和内容一样过时。中间插入的《奇妙能力歌》显得莫名其妙。

7分钟前
  • Kinyuan
  • 较差

说白了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术生如何在贫穷下探讨艺术并创作,但肤浅且无深度,简单的调侃无法说明一切

12分钟前
  • Kevin
  • 还行

视角仍停留在普罗大众对艺术群体的初级认识层面,感觉不到作者对这份事业的真心实意。没能提出问题,也不提供见解,更无法解决任何困惑,只是空无一物的扯了会儿家常,调侃了一下那帮拿艺术装蒜的人,这样做跟写段子有何区别?

16分钟前
  • lue
  • 较差

陈词滥调,散发出浓浓的老人味

17分钟前
  • Eureka!
  • 很差

松垮垮拎不起来

20分钟前
  • 贫血战士
  • 还行

#4499可能是这次看的最投入的一个片子了

24分钟前
  • EEphus
  • 推荐

真艺术有门槛却毫不晦涩,读没读过艺术史各有领悟,太喜欢了。

26分钟前
  • 安小安
  • 力荐

独一份了属于是

28分钟前
  • 左旋_AlienX
  • 推荐

最艺术的是一曲终了后出现的字幕,后来所有人都成功了,原来我们的艺术家不能无所事事和一事无成。

33分钟前
  • 后自愈
  • 较差

虽然是画出来的,但比大部分的真人青春片都更真实。那种必须要做选择时的迷茫,临近毕业时的各奔东西渐行渐远,表现的都很准确。前半部分轻松幽默热闹,后半部分调子开始悲伤起来。结尾比较抽象,但歌够带劲,也算正能量吧。

34分钟前
  • 刘优秀是我
  • 力荐

看尿了

39分钟前
  • 唯唯
  • 很差

非常失望。

40分钟前
  • 南悠一
  • 较差

(2/5)艺术就是一种个人感受,没什么好去探讨艺术是什么的,少讨论点艺术,多去好好过生活吧!全片非常老一辈的在讨论艺术,几乎全程处于一个无趣无味、虚无主义的境界里~

43分钟前
  • 立青映画
  • 较差

#Berlinale73#Nostalgia元素大拼贴——90年代失落激荡的爱情、理想、世界观……一起去看首映的朋友说,二十年后的美院生活也是这样,感到亲切。而我在想,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呢?因为审查而无法做得更深刻,可以理解,但内核还是真诚的,是历经风雨交集之后保留的真诚。在晚上的首映派对上,跟各位导演演员聊天也蛮好玩儿。

46分钟前
  • CosmoCandy
  • 还行

first17#01 s 放映事故 天气原因 导演刘健 崔健未到场 有点可惜

51分钟前
  • taetae的
  • 还行

如果说豆瓣用户交友是先聊塔可夫斯基后“有套吗”,这就是聊塔可夫斯基的那一部分。一群张乐山。

52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很差

5.5【17th FIRST 开幕片】个人感觉还好,只是觉得对艺术两字的探讨太过浅薄,就像爱装逼的文艺青年每天说的不痛不痒的话一样,终究还是没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表达,不过倒是大学生活和崔健的片尾曲,轻松有趣。

54分钟前
  • 巴罗袋
  • 还行

5分钟就想退场,第6-45分钟在说服自己不要睡着浪费票钱,后面放弃挣扎了。人不能难为自己

57分钟前
  • momo
  • 很差

虽然讲了一个很土的青春故事,但是刘建的画风和独特趣味还是让人讨厌不起来这片子。前半段反装逼、反卖弄的设计是真的挺有意思的,全名人配音也是不错的观影彩蛋,尤其贾樟柯和许知远的部分,挺妙的,最后半小时的青春疼痛和个人艺术价值探寻可以说是完全跑偏了,创作的棱角完全被磨平了。

1小时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