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

团圆,Apart Together

主演:卢燕,凌峰,徐才根,马晓晴,莫小奇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上海话,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团圆》剧照

团圆 剧照 NO.1团圆 剧照 NO.2团圆 剧照 NO.3团圆 剧照 NO.4团圆 剧照 NO.5团圆 剧照 NO.6团圆 剧照 NO.13团圆 剧照 NO.14团圆 剧照 NO.15团圆 剧照 NO.16团圆 剧照 NO.17团圆 剧照 NO.18团圆 剧照 NO.19团圆 剧照 NO.20

《团圆》剧情介绍

团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台湾老兵刘燕生(凌峰 饰)到上海,寻找自己失散几十年的妻子乔玉娥(卢燕 饰)和从没见过面的儿子。乔玉娥当年和刘燕生失散三年后,和陆善民(徐才根 饰)组成家庭并生有两个女儿。刘燕生了解到乔玉娥和丈夫情感不好,就希望能带乔玉娥和他一起到台湾生活,并承诺拿出自己一生的积蓄,来补偿乔玉娥的丈夫和这个家庭的子女。但立刻引发这个家庭的剧烈震荡,激烈的争吵使几十年的亲人团聚变成了彼此的再次伤害,直到陆善民脑溢血生命垂危…… 乔玉娥无法抗拒分离的命运再次降临,只好在几十年前相同的上海码头,再次送走自己深爱的刘燕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第三天奇幻森林之兽语小子热血兵团李春天的春天花美男拉面店爱在归途影后十万伙急人在星途西游记之再世妖王克隆丈夫原子伊甸园奇门密探爱的曝光特殊交易终极伐木达人第二季恶中之恶天鹅恋微光湖西游记八戒降妖节选修订家住小区草莓之夜机器人帝国击剑手新网球王子U-17世界杯半决赛第二幕幻影光环我有爱人了梦想

《团圆》长篇影评

 1 )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一部老戏。

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戏骨,在平淡生活里埋伏的旧情,地道的中国古式伦理……戏叫作《团圆》,聚齐了却又不是那么回事儿,分分钟用有心无意的违和唐突每一个观者。

是上海侬腔里横冲直撞的台湾普通话,是颤颤巍巍的老太太站起来介绍家人时的窘状,也是片末家宴,下了一场雨,刘燕生尴尬地站在一家人的旁边躲雨……在别人的故事里,复习了一下自己对标题这两个字的见地,内心横冲直撞地入戏。

所有一切的不合情理,不过仗着“我爱你”——令人失控的,正是不受理性控制的七情六欲,那种垂老最后的念想,和那颗热了又凉,凉了再暖,暖了再沉,终于生硬而迟钝的心。

我发觉自己开始贪恋这种年迈演绎的爱情,厚度堆积,层次波澜,然后在一种“我会像这样终老吗?

”的心态推你向前,在来自朋友的规劝里,像是敲开了一层壳,去思考父辈,甚至是祖辈的立场。

乔玉娥最开始的决定并没有犹疑。

为一个家和众多子女辛苦大半辈子,却觉得三十年来仅仅是活着(翻译用了survive),突然想给自己一次任性。

“我跟你爸几十年了,有恩情;我和刘燕生只有一年,我们有感情。

”可是最后,这依然是不够的。

无论是出于对“家不能散”的认知,还是对于“不公平”的感知,以及后续带来的一系列补偿的牵扯,都没有那一碗佛跳墙的冲击强烈。

我不知道那个情节设定的缘由,但我和其他姑娘一样,在老陆回忆死了的台湾老婆的当下,替乔玉娥死了心。

“这个佛跳墙,还是我台湾的老婆教我的。

她在天上,要是知道我把这么好吃的东西做给你吃,一定会生气的。

她啊,是个爱吃醋的女人。

”当下我眉心一跳,觉得乔玉娥绝对不会跟他走了。

因为她不能不想,这真爱究竟重有几分。

在鳏居之前,没有被想起的旧时记忆,关于城,关于人,以至于自问,飞蛾扑火,是不是一场自作多情。

倘若只是为了圆自己一个念想倒不无不可,但一个女人为之的奋不顾身,的确值得更好的理由。

譬如,仅仅只是旁观,都会心疼的那句:“我这一辈子,一没有钱,也没有本事。

既不懂情,也不懂爱。

”可若不是情爱两字傍身,一个背景极好未来光明的军人,又何苦为国民党“遗孀”做了一辈子的电焊工,在文革时间面对抓捕,记忆里却是哭得滔天的她和孩子。

这漫长的柔情,捆住了她的手脚。

受一个人的好,的确是需要背负的。

人的本能,和植物一样,趋向光和热。

可内心还是会焦灼,不知好歹地享用,但内心却像苦行僧一样,需要日夜压抑那些隐秘而庞大的渴望,直到把自己渡成佛陀,把一百天当一天去过,把一天,当作一百天去消磨。

内心平静安逸甚至自在,可是死水一潭,甚是犯懒,不想起波——每一颗石子,都只能认命且惜命地接纳,在内心深处日日葬花。

刘燕生说自己不带走也带不走乔玉娥的时候,请求老路允许,和她合唱一首歌。

老陆说:“啊呀那个我知道的,我也会唱。

”乔玉娥惊讶地否认,说他不会的吧。

他说,会的,但你从来没提过唱歌的事。

又何止是唱歌的事呢。

连自己都会规避的,打过的趣儿,吃食里飘出的饭香,第一次见面的小饭店,喜好一直一直一直记得,然后一直一直一直,用规避冒充着掩埋。

年前的时候,微博上有一个话题,叫用一句古诗来写“我不爱你了”。

记得很多姑娘赞的那句来自鱼玄机的《赠邻女》,却不是最广为人知的“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而是尾联——“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翻译过来,大体就是既有才貌,那么主动争取,便是宋玉这样的才子也能求得的,又何必怨恨王昌那种若即若离的态度呢?

不恨,也就是不爱。

但说来轻巧的,永远是刀刀溅血,入骸三分,即便给了一打宋玉,她也只是那个被送上道观自诩看破的红尘中人。

心又比谁多一窍?

唯自己,救不了。

从小到大在合唱团里唱的歌,最喜欢的是小学时候一首古律,由一群尚连年轻都不能称谓的小姑娘,羊角辫、白布鞋、没有装饰的连衣白裙,咿咿呀呀,只要想想就感到战栗:“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定不负相思意。

再美也跟着如上的条件状语。

 2 ) 孩子幻想中的大人世界(严重剧透,慎入)

对王全安的欣赏。

是源自《图雅的婚事》。

当时他说,任何一个导演都没有让大家在电影院里郁闷的权利。

而今天,他尽情的让我郁闷了一把。

泥垢了。

很早就知道《团圆》。

这个题材非常容易出彩,原本以为是另外一个像《上海夏天》或者《饮食男女》一样温暖细腻又发人深省的片子。

结果整篇充斥着编剧对于上海的臆想,对于老人的臆想,对于情感的臆想。

开篇,2005年,在上海居然还有街道因为有台湾老兵的探亲而准备的鼓号队。

瞬间错位。

这事情发生在1995年还有人信。

1986年就有古北了。

2005年在上海的台湾人已经是非常大的人群了。

而且90年代已经形成小三通,台湾老兵2005年回内地已经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了,这根本就不合逻辑。

随后,三个老人的表现,根本不像是经历了岁月磨难,历尽时代变革的老人,而是三个披着老人外衣的年轻人。

玉娥轻轻松松的就答应了燕生跟他回台湾的要求。

编剧虽然年轻,总也有长辈吧?

写这段的时候没问过家里的长辈如果遇到这问题会怎么处理吗?

老陆的价值观根本就不成立。

49年结婚到了05年也有50多年了,50多年的婚姻说放弃就放弃?

而且表情一直阳光?

上海男人再温柔体贴也不至于心这么大吧?

更别说在饭店喝酒那一段,居然还动手打人,而且是两个上海人打起来。

王全安不认识上海人吧?

还有还有,两个老人事实婚姻,没有结婚证。

那孩子的户口怎么报上去的?

这片子是拍给老外看的吧?

中国人的户籍制度之复杂王全安还没领教过?

最后一段最吐血。

两岸直航是2008年。

在这之前,台湾往返内地是要通过香港或澳门转机的。

邮轮旅游在中国也是这几年才兴起的。

燕生回台湾的时候怎么就坐邮轮回去了?

浦东机场太贵拍不起吗?

还有,莫小棋到底是谁的女儿?

是大女儿的?

她管马晓晴叫阿姨。

是二女儿的?

二女儿还有一个儿子。

在两个双非家庭居然还超生?

大女儿跟大儿子一样单身?

其实这片子不至于烂到小时代,富春山居图的地步。

但毕竟是王全安。

还是有很大的期待的。

更何况集结了这么多优秀的演员。

可能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吧。

瞬间累感不爱。

 3 ) 《团圆》观影笔记

这部电影是今天想听上海话才搜出来看的,所以在看的时候对于刘燕生镜头的出现总是感觉不自在。

他包裹在上海这个大城市中,包裹在曾经的妻子之中,却像是个从外地来探亲的亲戚。

开场老陆在泡脚,跟他讲我们上海人是一定要泡脚才能睡着的。

他也只是笑笑。

玉娥为他铺好了床,他看着屋里灯灭,却依旧不肯躺下休息。

在这个故事里,老陆,玉娥,刘燕生,这三个人都是主角。

他们三个人有着各自难以言说的台词,有难以琢磨的心思,更有难以承受的压力。

没有谁是对是错,只有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命运错综复杂的安排。

 4 ) 团圆

很喜欢王全安片子里那种质朴的感觉,而这部片子有种旧旧的感觉,旧旧的里弄,旧旧的房子,老一代人那段尘封的往事。

片子里的长镜头非常多,让我们能清楚地看清楚这些细节,最开始台湾老兵被众人迎接,他的后面只有送他过来的出租车,而心爱的恋人则是一家人的簇拥。

到后面吃送别饭下雨了,一家人都进屋躲雨了,唯有台湾老兵一个人站在屋檐下看着。

只是,这些感悟体会没有经历过是难以理解的。

 5 ) 两岸一家亲,同文(文化范式)同种(血统)……

据“看台海”公众号3月20日消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海之声即将开播。

3月20日,台海之声开始曲、结束曲正式发布。

台海之声开始曲以钢琴版《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旋律为基调,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男女播音员用普通话、闽南话、客家话三种语言娓娓道来,声音穿越海峡,共话两岸一家。

台海之声结束曲以小提琴版《在银色月光下》的旋律为基调,用最熟悉的乡音与海峡对岸的骨肉天亲道一声晚安。

 6 ) 爱与不爱 情爱与恩爱 在那个矛盾的时代

在我看过的国产片里,评的上8分了,一部好电影看完总是会给你留下点什么,不是一哭一笑即逝的,情感共鸣的享受只是基础,带出来是这部电影背后给人思考反省的东西,内容只是讲了一对相隔许久的三角恋如何发展,一对相隔四十年恋情的团圆,带出了国共两党分裂四十年的愈合,大陆两岸对立四十年的妥协故事路线不复杂,情感却是很浓烈的,还带有十足味的时代悲剧色彩,不过就是喜欢这种以小见大的隐喻,刚开始看不懂,只是觉得两个相恋的人为什么就因为走失就不去相见,一个女人为何不爱就得将就随便找个人苦了半生害了一个家,细思极恐,表面是一对相隔四十年终究对峙的三角恋,是忠于自己选择初恋还是迫于现实选择将就,实则是解放前国共两党对立战争导致两岸分裂和建国后文化革命压迫对他们仨的摧残, 爱而得不到,不爱必须凑

 7 ) 局外人

局外人对于刘燕生来说,在上海陆家他就是个局外人,虽然他和玉娥育有一个孩子,并彼此记挂对方。

1949年,刘燕生随蒋介石部队撤退台湾,阴差阳错和妻子玉娥分开,一别就是几十年,彼时,他和玉娥已有孩子。

在台湾的刘燕生被派镇守金门,故土虽一江之隔却归期遥遥,遂娶妻生子。

刘燕生没料到还能回大陆,已为鳏夫的他想起了大陆那头曾经的沧海。

可沧海已是桑田,玉娥和老陆已相伴多年,育有二女。

刘燕生的到来打破了这个上海小弄堂里小家庭的平静,也揭开了尘封几十年特殊历史下的往事。

“我和你爸几十年了,有恩情,我和刘燕生只有一年,有感情。

”刘燕生很庆幸,玉娥对自己念念不忘,他和她执手相伴,回忆往昔,在众人异样的眼光和指点下。

刘燕生要带走玉娥,老陆同意了,酒席上的一番话却道出他的委屈:我这生第一次拍结婚照是为了离婚,荒唐,荒唐......”“我想不通啊,我们这几十年又算什么?

”玉娥用好人来评价老陆,这个人因为娶她断送了自己大好的前程,被批斗被侮辱,仿佛他活着就是为了她,可玉娥没有好好去了解这个守护了她一辈子的男子。

刘燕生终究没有和玉娥一起走,他对老陆说他带不走她。

是那一锅佛跳墙让玉娥清醒了吧,此时站在他面前的刘燕生已然不是那个纯良的人,他的记忆中有另一个女人的影子,生活中有另一个女人的气息,当这个女人逝去,刘燕生才想起了多年前的自己。

是老陆的中风让他清醒了吧,可能与老陆最初的结合是被现实逼迫,可几十年的被爱已不自觉地把两人融为一体,熟悉得好像左手与右手,亏欠也好,补偿也罢,玉娥觉得自己应该留下来照顾老陆。

刘燕生的告别宴突遇一场暴雨,只身躲在檐下的他和陆家人格格不入,从一开始,那突兀的国语已让刘燕生变成了陌生人。

对于陆家他只是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这片故土也已然是回不去的故乡,物是人非,当年的人事不会在原地等他。

把这段记忆酿成酒喝下吧,当成歌吟唱吧,不要试图去唤醒,命运就像那一天的天气,谁也说不清到底是雨是闪是晴。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8 ) 《团圆》的团圆悖论

《团圆》是部有缺陷的好电影。

主要的缺陷,是故事的逻辑不够完整和语境模糊。

多年的台湾老兵回乡,结婚不到一年的妻子竟然会立即同意抛弃多年的丈夫子女,与他远走他乡;丈夫陆善民竟然会立即同意;而整个故事的语境,也放在了一个开放多年,信息并非那么闭塞的时候,而凌峰的回乡,却依旧用的是酷似当年太平轮的邮轮,让整个故事似现代而非现代,似近代而非近代,很多不符现实的情况出现在了电影中。

我理解王全安的困境。

这个故事再不拍,当年的台湾老兵都死光了;大陆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台湾了,两岸的隔阂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在老一辈人都故去之后,恐怕再也回不到从前。

这个故事,和许多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故事,曾经让多少人心酸,是多少人心中的一根刺,是多少人回不去的故国明月,是多少人的国殇。

所以这个故事必须得拍,只要拍出来,就是个好故事。

柏林的银熊奖,多半是给了这个故事本身,而非这个故事的写作。

开头二十分钟,凌峰回乡一场戏,看得我泪眼婆娑。

一家人,惊讶的,木讷的,无动于衷的,赶着出去迎接的,只有唯一的当事人坐在老厨房的椅子上,一动不动。

近情情怯啊。

少年夫妻,新婚燕尔,一朝分离,近乎永别。

老到见了面都认不出来,只能问:“你就玉娥吧?

”谁能想象得出几十年来岁月刻画在脸上的皱纹呢?

本应该是私人的、感人的重逢,淹没在走调的鼓号队音乐中,是莫大的讽刺。

卢燕问他,还能说上海话吗?

凌峰说:听还能听懂,可是不太会说了。

“乡音无改鬓毛衰”是一句谎言。

四十年、五十年,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怎么能张口就来呢?

我从小熟悉的家乡话,也因为十几岁就背井离乡而再也无法出口。

而另一边,对于几十年的半路夫妻,又怎能无动于衷呢?

这是我接受剧本奇怪的逻辑的一个原因,在大陆各种运动和风波中,由于某种利益关系或同情结成夫妻的不在少数,有感情吗?

玉娥说的对,“我和你们爸爸几十年,有恩情;我和燕生只一年,有感情”。

一句“有恩情”,委婉地点出了没有共同思想、共同话题而结成的家庭,几十年来只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了“生活”。

一张酒桌,三个人,几首老歌,唱不尽的心酸眼泪,唱不尽的命运弄人。

在娜娜这辈人的眼里,这只是上一辈的故事;而在他们的身上,这就是一生。

团圆的悖论,在这三个老演员的身上刻画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可以制造更多戏剧冲突的子女辈的刻画就相对少了很多。

除了家庭会议一场戏,基本上没有着墨,这也是电影的缺陷,使得他们成了模糊的背景。

但是,只要有这个故事本身,就值得一场好电影了。

我想起于右任的日记:“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陆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天蒼蒼,海茫茫,山之上,有國殤。

”中华民族的骨肉分离,莫过于此。

我希望这个故事的尾声不要以悲剧而终,或者退一步,希望这样的悲剧从此之后不会再发生。

 9 ) 一丝触动且转瞬即逝

电影放映之前是王全安导演的现场交流会,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导演这条路遇到困难才会实现突破,我们要享受困难。

”其实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初中写的议论文都不知用过多少次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之类的论点,但是听到导演亲口说出来还是觉得很励志!!

这部片子看的时候觉得不错,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不自觉地面带笑容观看着很多小idea让人哭笑并存,尤其是三个人围坐在桌边聊天唱歌的桥段(海报),巧妙极了。

但是看完后,电影带给我内心的感动在一瞬间就荡然无存。

走出影院的时候我无话可说,就是我毫发无伤,什么也没有带走,没有玄机暗线引我猜测,没有模糊段落唤我深思,影片在恰当却不完美的时候结束,单薄无力,我内心只剩空虚,似还掺杂一丝失望。

原有的触动似划在沙滩上的痕,浅并且微弱。

无法与昨晚同一时刻在MOMA看的《碧落雪山》相比。

那我的感动转瞬即逝,我想是出于表达感情和表现时代上的缺陷。

表达感情上:整部片子对于两个老人旧时生情的部分没有任何描述,企图全部由观众自行感受,至使我这样粗枝大叶的人很难对这份爱的产生认同感,爱就变得苍白,对爱的执着在我眼里也只是自私的玩笑。

爱情已不动人,亲情的分量就更显贵重。

所以我们都在期待着源于亲情的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时,期待着导演对《团圆》这个题目做一个交代时,导演却给我们当头一棒,他好像根本就忽视了亲情且单单把它当做恩情。

所以就男女主共赴宝岛而老陆却不反对这件事上,我觉得完全不合逻辑。

对亲情的表现其实只存在于结尾那一点儿,好在有了那一点儿,让我获得了一丝观影情绪上的慰藉,也让我联想到自己在世或不在世的亲人。

表现时代上:导演把电影展的名字起为“消逝的中国”,我自然而然地期待影片具有厚重的历史、政治感。

可是事实太不尽人意了,片子对于时代的表现力很不足,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但是导演却总是在用普遍性一带而过。

例如其中说老陆在文革受过好多罪,可是没有具体描述,哪怕只一件都没有,就激不起我的同情和哀怜。

同样包括台湾沦陷、大陆解放。

改革开放的成果、经济发展的超速。

太浅。

我这样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学识相当浅薄,该片子却没有让我产生疑点,也没有使我对现有的史实产生反思,更没有影响到我对社会政治的态度。

若以我为标尺,无一不表明了片子所表现历史文化没达到它应该达的深度。

既然名“消逝的中国”,便意在号召观众关注国家的进与退,既无深度又无力,电影在这点上的没表现出号召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没去过上海,我对那里也没有什么好感。

但是这部片子非常有地域风格,把上海市井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生动平易,还在此基础上让我对上海这个城市产生了好的印象演员表演很棒,加分,三分

 10 ) 成年人该有的把控都有了

因为《戏精的诞生》找到这部电影,想看看原版是如何演绎的。

中国人家的戏份都是在饭桌上升华的,老戏骨的演技很到位,失散40年,该经历的都经历了,没有哭哭啼啼,内敛控制地很好。

只不过凌峰和卢燕岁数差了太多,本想到金士杰,可金士杰年龄更小,总觉得找一位和老太太年龄相仿的会更好。

喜欢卢燕讲的上海话,就像是小时候奶奶讲的,自己听不懂,反倒说奶奶是外国人。

《团圆》短评

刻意,做作!

6分钟前
  • 有质感的小熊
  • 较差

王全安很平庸的一部作品。

11分钟前
  • 豆瓣松鼠
  • 还行

用一頓頓飯串起的故事,每一頓飯在片中的作用卻絕無重複,每一次幾個人圍坐在擺滿用心烹飪的菜餚的餐桌旁時,內心的情感就會被挑動,或感動,或無奈,或傷感。結尾上演祖孫二人愛情的宿命重演,距離也許能讓人分離,但是在心裡留一個位置、在桌上留一雙碗筷,就是團圓。

14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現實的生活 真實的情感

16分钟前
  • 左手斷掌@HK
  • 推荐

看在克拉玛依的面子上,给2星吧。

18分钟前
  • Nalia
  • 较差

公映。上海话

20分钟前
  • pipboy
  • 推荐

电影《团圆》讲诉的是1949年因国家内战,大部分国民党兵人跟随蒋介石到台湾,其中男主角刘燕生上了前往台湾的船,本以为只是短暂的别离,却与妻子儿女分开几十年。

24分钟前
  • 微信用户
  • 较差

见不见呐

27分钟前
  • 很差

为千千万万的无可奈何而哭。

30分钟前
  • vesperos
  • 力荐

盼了一年,就看了这么一部无法说好却也无法说不好的情感压抑片。

33分钟前
  • Atlaws
  • 还行

小梦一别四十年,再见已然鬓如霜。高潮在三人把酒欢歌时,没有老泪纵横,只有英姿不减当年,老演员真不是盖的。前面略显荒诞,也不理解女人的心理,和老陆在一起过了几十年日子,他为她牺牲了所有,这个才是真感情吧,怎么可能在垂暮之年一拍屁股和结婚仅一年就去了台湾从此杳无音讯几十年的刘燕生走

35分钟前
  • thintoy
  • 力荐

老套的剧情手法。

40分钟前
  • 半醉先生
  • 还行

故事假,感情浮誇,導演功力不行。白鹿原拍那麼爛很正常。

41分钟前
  • stellamaple
  • 较差

期望不大失望也不大。雾蒙蒙的上海,四十余年前后都没放晴。长镜头很多但是不单调,餐桌作为情感特殊且中性的场所承担了故事变化的重任,每一顿饭都有不同,尤其是三人最后一顿,千言万语尽在歌中,即使摄影师抖成了帕金森。一群人屋檐下躲雨有古典的留白美。剧本很多精巧的设计但感觉不真实。

44分钟前
  • 清水幻象
  • 还行

好题材好演员,但并没拍深入,其实在这种情况面前,每个人的心态都应是极其复杂的,肯定有真情真意的成分,但肯定也少不了现实的盘算计较,玉娥和燕生的心情还算合理,老陆就大方的有点匪夷所思,儿女们的反对孙女的恋爱烦恼更是草草了事,吵吵嚷嚷一阵就过去了,居然又涉及房子又涉及钱又涉及赡养老人都没有爆发任何现实矛盾,这是上海人吗?最后把一个极其现实的题材拍出了言情剧的架空感,多一星当然是给表演。

45分钟前
  • 兔仙女
  • 还行

实事求是拍的确实不错,就是买螃蟹的时候用的新版粉红色100块钱算是个bug,故事里没有一个真正的坏人,但是却充斥着真实的伤害,陆老爷子天然去雕饰的演技着实惊人

46分钟前
  • 王神爱
  • 推荐

至少比王全安最近的几部好太多了。

4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剧本单薄。尤其是后半段,写得真不对头。想走生活流,遗憾的是只有那么几句台词有点贴近了生活。值得鼓励的是王全安这个北方人拍上海人,味道还挺正,难得。

51分钟前
  • 闲人
  • 还行

戏剧化情节,生活化演绎,终究回归人生的真谛。

52分钟前
  • MY BMM
  • 推荐

共产党,国民党。此一分别竟诀别。

53分钟前
  • 直泣优胜劣汰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