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说改编基本法》第一条 尊重原作诡计第二条 请勿随意加戏第三条 时刻保持悬疑如果说国外也有“热门IP”这个概念,那“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必然在列。
2016年,BBC宣布翻拍阿加莎·克里斯蒂7部经典作品,除了当年大获成功的《无人生还》和次年的《控方证人》,还包括《无妄之灾》《死亡终局》和《ABC谋杀案》等多部阿婆经典,预计每年圣诞节一部。
加之去年引爆年底的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这种密集的改编频率大概只有我国的大IP《西游记》能一较高下,可见英国人对于阿婆的小说怀抱怎样的狂热。
但即使是BBC这样靠质量打天下的大厂牌,也难逃过于频繁的改编带来的质量起伏。
刚刚播完的《无妄之灾》(Ordeal by Innocence)就成了阿婆小说改编的一场大型灾难。
《无妄之灾》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别墅(阳岬)中。
慈善家瑞秋·阿盖尔在平安夜遭人谋杀,证据确凿,养子杰克锒铛入狱,未几死在狱中。
痛失两名亲人的变故虽然不幸,但家中其他成员渐渐也就走出悲痛,开始新的生活。
两年后,一名自称当夜目击证人的男子突然现身阳岬,这个迟到的证人不仅带来了事发当晚杰克的不在场证明,也带来了“真凶潜伏在家中”的恐惧:如果凶手不是杰克,又会是谁?
卡司星光熠熠,放眼望去都是熟人。
这部剧明星云集,其中包括《真爱至上》的比尔·奈伊、《逃出绝命镇》的凯瑟琳·基纳、《傲骨贤妻》和《唐顿庄园》的马修·古迪等人,在演员阵容上可以说维持了 BBC 在改编阿婆小说时一贯的高标准。
此外本剧的幕后团队,也延续了前两年制作《无人生还》和《控方证人》的班底。
阿婆本人也对这部作品无比满意,更曾在自传中称:“我所著的侦探小说中,最让我满意的是《怪屋》和《奉命谋杀》(即《无妄之灾》)。
”但这部剧却从一开始就让推理迷和阿婆粉隐隐不安。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本片编剧曾公然表示,自己从没看过阿加莎·克里斯蒂任何的作品或者她作品改编的影视剧。
阿婆:没看过我的原著就改编,心也是大。
于是三集播毕,《无妄之灾》的口碑出现了罕见的大分歧:没看过原著的人,认为此剧制作精良,结尾高能,演员演技爆炸。
看过原著的人,则无不吃惊于这种完全脱离原著的改编方式。
豆瓣的两条高亮评论,刚好代表了观点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非原著党几乎没人提及剧情中的推理部分,而原著党刚好相反,就推理薄弱这一点就足够踩死这部剧。
坦率地讲,非原著党们夸得都对,画面、摄影、剪辑、演员颜值……这都是BBC的强项。
但你得承认,这一切都与推理毫不相干。
阿婆本人最爱的两部推理作品之一,被改编成了一出大型豪门伦理狗血撕逼大戏,推理元素荡然无存。
虽然观剧体验各种奔放刺激,但对于一部脱胎自推理小说的电视剧来说,这种操作实在难言成功。
现在想想,这几年无论阿婆的作品还是东野圭吾的作品,推理小说影视化屡见不鲜,但成功之作却少之又少。
去年苏有朋执导的大陆版《嫌疑人X的献身》,改编得也是一言难尽。
明明原著都是大热乃至经典之作,受众广泛,为什么搬上银幕后观众却不买账?
推理小说的改编,究竟有没有什么套路可以遵循?
又有哪些准则务必要遵守呢?
尊重原作诡计对于推理小说影视化来说,尊重和严守原作对于诡计的设定是一条铁律。
诡计之于推理小说,就相当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科幻创意之于科幻小说,它支撑了整部作品的存在。
诡计显失精彩甚至诡计缺失,对一部推理小说来说都是彻底的失败。
所以在改编一部推理小说时,保证诡计原汁原味地呈现是重中之重,也是改编的底线。
遗憾的是,即使是这么明显的道理,还是有很多失败案例。
比如BBC这一版《无妄之灾》。
========轻微剧透预警========其实早在2007年,ITV出品的系列剧《马普尔小姐探案》第三季中,就曾经改编过《无妄之灾》这个案子。
《马普尔小姐探案》作为ITV的招牌制作,口碑也是相当不错。
当时的改编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除了对阿盖尔一家所有成员的性格和人物关系进行了不合理的改动,也由于推理部分过于草率遭到质疑。
对于这部高分剧集来说,这一集是明显的质量低谷。
但这一版极大地还原了原著的诡计,尤其是透露了杰克对中老年妇女的特殊吸引力,保存了原著里凶手的犯罪动机。
在BBC版中,这种动机则不再具备——甚至凶手也不再是原著中的凶手。
好吧,这没关系。
假如编剧从第一集就为这位最终的凶手埋下伏笔,精心安排了作案动机和行凶手段,那这种改编虽然大胆,但也算得上精彩。
可剧中的改编手法,简直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
阿盖尔家各怀心事的四个兄弟姐妹。
众所周知,阿婆的小说作为古典推理(东方叫做本格推理)的杰出代表,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注重公平与理性逻辑,尽可能地让读者和侦探站在同一平面上,拥有相同数量的线索。
这就要求叙述者从一开始就不能对读者(观众)有所隐瞒,读者(观众)可以一边看剧情,一边同步推理,享受逐步揭开真相的快感。
理论上,如果读者(观众)够聪明,是可以先于侦探角色猜出凶手的。
可在这一版《无妄之灾》中,真凶的动机直到最后20分钟才突然被推到台前。
即使知道了真相,回头去找蛛丝马迹,也难以对凶手的行为作出合理解释。
凶手的动机在时间轴尽头才突然出现,猜得出我头给你啦!
除此之外,古典推理强调用正确的方式解谜,也就是推论的方法必须绝对严密科学,不能模棱两可或者臆断。
在《无妄之灾》中,克斯蒂最终锁定真凶,却并非基于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基本上是拍脑袋得出结论。
不仅如此,她是在心中有了明确人选之后,才开始寻找线索。
决定性的证据出现得非常草率。
这种预设真凶,然后倒过来证明的做法,已经是程序上的谬误了。
至于凶手简单粗暴的作案手段更是不提也罢。
难以想象凶手在非激情杀人时完全不考虑制造不在场证明,甚至不考虑如果受害人反抗自己要如何脱身。
不仅如此,在原著中,无论菲利普之死还是蒂娜被刺伤,都有明确指向真凶的线索,特别是蒂娜失去意识前留下的只言片语,几乎是帮助卡尔格瑞博士锁定凶手的最后一块拼图。
而剧中凶手杀死菲利普的方式却完全没有得到还原,观众拿头推测?
菲利普死前曾有暗示凶手的细节——但最终被证明是编剧的误导!
所以BBC版的《无妄之灾》,看的过程中会觉得不明觉厉,看到最后会觉得大快人心,但所有这一切,都已经与“推理”半点关系也没有,而只不过是一场深宅大院里的豪门撕逼。
请勿随意加戏 这种情形没有上一种恶劣,但考虑到大多数编剧在改编过程中还算遵守第一条游戏规则,而这一条相对高发,所以观感上,随便加戏对观众造成的伤害,搞不好还要高于摧毁原著诡计。
加戏的失败案例就更多了,甚至可以说大多数推理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都或多或少存在这种不良现象。
加戏就加戏,能不能不要加这种“拿着这张支票离开我女儿”的恶俗梗?
在BBC版《无妄之灾》中,编剧仿佛生怕本剧的豪门恩怨气质不够浓厚,于是给阿盖尔家的每个家庭成员疯狂加戏。
首当其冲就是格温达——阿盖尔家的准女主人。
这个形象在原著中被描述为“黑发黑眸,精力充沛,身心健康,给人能干又聪慧的印象”。
她曾是里奥的秘书,表面上看来是深受爱戴的继母形象,督察长胡许(这个角色在剧中也被抹掉了)认为她“规规矩矩地吸引人”,海斯特甚至在和博士的对话中表达过“我一向喜欢她”,甚至“很高兴父亲能娶她”。
就是这样一个讨人喜欢的形象,在剧中莫名其妙地变得很婊,不仅搔首弄姿,而且异常的没人缘,从一开始就以一个一心扑男主人,生怕自己无法上位的无脑形象出现。
妖艳贱货格温达。
死者竟然放心让这种女秘书待在老公身边,怕不是脑子瓦特了。
做出这种改编,除了为了让剧情更有煽动性,或者说更有噱头,其他全无用处。
而这种改动,只能让作品的格调大大降低。
剧中另一个因为加戏失败显得失真的角色,是原著中的主视角人物:亚瑟·卡尔格瑞博士。
作为原著中的重要证人,卡尔格瑞博士的出现直接推翻了当年阳岬山庄一案的全部结论。
也正是在他的坚持下,警察介入,时隔两年后旧案重提。
能够看出,博士在原著中是一个性格强势有主见的人,在了解案情时也经常插话。
并且由于其物理学家的身份,他对于数字非常敏感。
这些性格特质和职业技能都决定了其证词的可靠性。
但在剧中,博士的性格变得神经质,动辄哭唧唧,并被强加了在精神病院呆了两年的离奇经历(原著中卡尔格瑞博士是作为科考队成员在南极探险两年,因而无法替杰克作证)。
好好的物理学博士变成了哭包你敢信??
这种从根上改变人物性格的做法,使得原著中作为侦探存在的博士,在剧中只能沦为边缘人。
至于编剧为什么给博士加这种药不能停的戏,还是只能归结于太想增加冲突感和戏剧效果吧。
安排警察局长开车自杀式袭击博士,大概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
警察局长贝拉米(原创)追杀卡尔格瑞博士未遂,反致自己死亡。
这场莫名其妙的追杀戏,既无实际用处,也于情理不合。
像这种给人物加戏的坏毛病,即使在大银幕上也并不罕见。
去年年底群星荟萃的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中,作为导演兼主演的肯尼思·布拉纳,就给自己扮演的侦探波洛大肆操作了一波。
讲道理,其实对于这种太有名的作品,改编只要不做画蛇添足的事情,安分守己跑战术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什么是画蛇添足呢?
像是开头强行塞一个没头没脑完全开天眼的案子、强行放大主角身上细枝末节的特点(强迫症)、无中生有的格斗技能、无厘头的情伤……
最可怕的是,波洛居然有了感情戏,天了噜。
当然,加戏这件事也并不绝对。
特质放大、甚至增加一些原著没有的设定,有时也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在这一点上,《神探夏洛克》和《大侦探福尔摩斯》这两部影视作品,对于福尔摩斯这一形象的再演绎,可以被视为教科书式的案例。
在这两部作品中,福尔摩斯被增加了人性的特质,尤其是强化了对于艾琳·艾德勒的感情。
在一部基片里杀出一条BG血路,艾琳功不可没。
但在这两部作品中,福尔摩斯的行为都完全没有受到情感因素的干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增加与艾琳的互动,反而强化了原作中那个大侦探的“情感绝缘”特质,成为角色吸粉的利器,也更好地填充起了人物形象。
此外更重要的是,被增加的“感情戏”并非凭空置入,而是与案情和破案紧密关联。
甚至可以说,对于剧情的推动贡献颇大。
反观2017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你实在难以从中获取到“凯瑟琳”这一人物的存在,究竟对整起案件的发展和破解有什么帮助。
这种加戏行为,就是所谓的“随意加戏”,应当坚决杜绝,发配到天朝玛丽苏剧中。
在大陆版《嫌疑人X的献身》中,这场石泓超声波袭击唐川的追车戏码,也被网友戏称是赞助商要求加的。
时刻保持悬疑 需要率先明确的一点是,“悬疑小说”与“推理小说”是两个概念。
推理小说固然包含悬疑元素,但就像我们前文所说,严格的推理小说(即古典推理)中,侦探需要与读者共享线索,即便有所隐瞒,也要将这种隐瞒告知读者,譬如“黑斯廷斯,我已经发现这件事情的关键点了,但我现在不能告诉你”。
作家隆纳德‧诺克斯在1928年立下了著名的“推理小说十诫”(Ten Commandments of Detection),在古典推理的黄金期曾被奉为圭臬。
悬疑小说却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与读者共享信息,反而需要通过强烈的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读下去(而非参与进来)。
所以悬疑小说不需要读者介入推理。
但推理小说——特别是古典派——却务必要时刻保持悬疑感。
以阿婆的侦探小说为例,她的小说多为密室推理,而且通常要到结尾才揭晓真凶(这种编排手法在欧美被称作“Whodunit”)。
大多数推理小说都是这样的套路,要把凶手是谁这一层悬念保留到最后,所以推理小说大多被归类在Mystery Story(神秘小说)中。
试想一篇小说,从一开始就把谜底透个精光,悬念全无,读者无可推理,那它何德何能可以被称之为推理小说?
虽然大部分编剧在改编推理小说时不会改得这么无脑,但许多改编版本用太多不必要的情节冲淡了悬疑气氛,或是错判了悬疑感和惊悚感,造成成品直观看上去更像是犯罪题材或是惊悚题材。
《无妄之灾》从一开始,就过分强调庄园内的阴森和凶案发生后的恐怖气氛,无论是发现瑞秋尸体时克斯蒂的惨叫,还是数度出现滴落的鲜血,乃至卡尔格瑞博士因为停药导致的幻觉,这些设计对于惊悚气氛的营造,远大于悬疑感。
说这拍的是推理剧,只怕阿婆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不仅如此,剧中大量的闪回也有损影片的悬疑气质,看起来俨然是一场华丽的回忆杀。
相较而言,保持悬念这件事在社会派推理小说中没有那么重要(当然还是重要的),但在阿婆小说这样的古典派作品中却重要到无与伦比。
一旦悬疑感被冲淡,作品的可看性直接衰减一半。
在阿婆小说的改编作品中,口碑最好的当属1957年比利·怀尔德导演的《控方证人》。
这部电影在1958年第3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揽获六项提名,成为推理改编的一座巅峰。
豆瓣11万网友打出9.6的高分,位列TOP250的第41位,成为推理作品之王。
这部作品完美地将阿婆原著的悬念留到最后,巅峰的一场庭审戏也让电影一战封神。
同样改编自这部同名小说,去年BBC的英剧版《控方证人》却叫人大失所望。
其原因无外乎是法庭上的重场戏被大幅提前且潦草带过,总共两集的体量却被大量无关案情的情感戏填充,整部剧看起来拖泥带水苦大仇深,悬疑的部分被极大地稀释了。
不知所谓的老年人床戏……可见,当剧本早早地丧失了对悬念的把控,作品当然也就失去了观众的心。
近两年BBC在操作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时接连失手,也暴露出了推理小说影视化改编的症结。
强如BBC都难免失手,足见问题之大。
但细想起来,那些成功的改编也无非就是做好了如上三件事,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原著的精髓得以原汁原味地再现。
如若不然,改编只会像新版的《无妄之灾》一样,成为推理小说的一场“无妄之灾”。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架空(ID:jiakong2017),这里是科幻、奇幻、悬疑、惊悚的世界,欢迎关注。
是阿婆原著粉。
这一部争议最大的似乎是在大改动上,把许多原本的人物关系、诡计和凶手都改动了。
但其实这部的叙事方式非常赞,(包括摄影和剪辑)加戏也只是为了观感需要。
虽然推理味弱了,硬生生拍成了家庭伦理大戏。
但无侦探故事是很难拍的(原著中Dr.Calgary充当了侦探角色,而and then there were none中人物一个接一个死去,故事在对白与死亡中推进,本身就很有戏剧张力),这样的剧要拍得好看很挑战导演和编剧。
只能加戏和疯狂flashback。
其实,个人认为Ordeal by Innocence给的更多线索是关于一些次要谜团(例如Dr.Calgary的身份、Micky和Christina的关系之类的)对于真凶的线索属实不多。
作为一部普通的原创剧,是成功的。
但作为推理剧,特别是打着阿婆著名IP的名号拍的本格推理剧,不算成功。
难怪引起很多原著迷不满。
因为导演有疯狂改编拍出新故事(情节还不错)的勇气,却没有不打阿婆旗号(不加based on而直接在标题前面加agatha christie’s)宣传该剧的勇气。
这剧也算遭受了无妄之灾,因为演员Westwick爆出性侵丑闻,不得不删除他的全部戏份,他的部分重拍,延迟上映。
说到改编本身,我倒是觉得是BBC的几部阿婆剧里面最好的,“无人生还”基本没有改编的余地了,“控方证人”中规中矩,“ABC谋杀案”太弱化推理改得不合逻辑了。
本剧更像是一部家庭伦理剧,母亲的性格塑造的真好。
很多人都觉得母亲临死不说出凶手是大bug,我觉得符合人物设定,控制欲强好面子,受到重创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恢复秩序,就像是一种本能反应。
被送上断头台的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不小心踩了刽子手一脚,她马上道歉,说了一句,“对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
” 其实我想要脑补一下,死亡将至,女主人内心,对于女仆的愧疚和想要忏悔的情绪强过于揭发凶手,那一刻她是真心想道歉的,也算是一种人性的升华。
一家人没有选择杀死凶手,而是将他囚禁在女主人崩溃时会去的地方,这一对夫妻,带着对彼此的伤害,继续纠缠下去。
看完之后就觉得瑞秋很可怜,明明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却总是拒绝孩子们的亲近。
杰克说“母亲,只要你停止笑,我就停止”(大概是这个意思),瑞秋说“你是击溃不了我的”,但是就很着急,为什么瑞秋不能示弱呢,为什么不能说出来,为什么要自己承担一切呢?
看着瑞秋在防核室里捂着胸口痛哭就觉得,当一个女强人一点都不好,所有事情都自己承担,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如果她能和孩子们亲近一点,不那么强势,结局肯定会不同,她会是一个多么让人爱戴的母亲啊。
几年前,BBC承诺每年改编一部阿婆的作品,算是没食言。
最近一部是《无妄之灾》,三集迷你剧。
原著虽不像东方快车谋杀案等那般家喻户晓,但却是阿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BBC出品的这部无妄之灾,推理成分被极大弱化,剧情被极大修改,惹得阿婆铁粉怒不可遏,评价相当低。
但我觉得除了脑残编剧,其他因子也还行,三星半。
剧情不方便透露,喜欢阿婆作品的可以看看,但真爱阿婆的就别看了,看了会伤心。
从故事情节上来说,《无妄之灾》的案件并不复杂,也没有我们所喜欢的名侦探出现。
但这部作品最伟大的地方既不是命案的离奇,也不是推理的精妙,而是准确而深刻地挖掘了引发悲剧的根源——爱。
无论多么无私而伟大的爱,都要适度,一旦过界,就会变得愚蠢而残酷人在生活中,感受到爱和关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如果时时刻刻都存在这种爱的笼罩之下,无法透气,无法摆脱,就会变成负担,变成阴影。
推荐电影微米是认真的等了一年多,这部BBC三集悬疑剧终于完结。
看的过程中,小鱼就一直在猜:凶手到底是谁?
结果越看越一头雾水,越看越迷茫。
直到最后一秒,我都不敢相信:原来真相是这样!
截至发文前,豆瓣8432人评价,分数8.0。
和某些上映的影片相比,看过的人不算多。
这样的好剧没人看,很可惜啊!
现在就把它推荐给你们——《无妄之灾》Ordeal by Innocence
有句老话,小鱼已经不是第一次说了。
BBC出品,必属精品。
虽然前不久,才刚爆出过BBC纪录片造假新闻。
但这些年来,BBC也确实奉献过大量精品纪录片,以及大量优秀剧集。
就比如今天介绍的《无妄之灾》。
还有此前的《无人生还》、《控方证人》。
口碑皆不俗。
三部剧作,也都改编自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
小鱼去年推过《无人生还》(点蓝字进入)。
也推过改编自阿婆小说的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点蓝字进入)。
现在再看这一部,只能说:真的,太好看了!
剧情满分!
作为一部悬疑剧,谜底直到最后一刻才揭露。
剪辑满分!
正叙与倒叙穿插,信息如抽丝剥茧般一点点展现。
服装、布景满分!
从服饰到布景,无不精致美艳,一股浓浓英伦风扑面而来。
演员满分!
全明星阵容,每一位角色的颜和演都在线。
仔细看上图11个人的表情,看不到一个善类。
几乎注定了,这是一部不容易猜到谜底的剧。
圣诞节夜,养母瑞秋被人杀害在卧室,鲜血一滴一滴在地毯上开出花来。
第一发现人是女仆克里斯汀。
女仆尖叫着退出房间,养父利奥及时赶来安抚。
在警察的取证下,小儿子杰克被迅速指控为凶手。
然而没几天,杰克就因为在监狱里和别人打架,被打死了。
全家人,养父、女仆,老大玛丽,老二米奇,老三蒂娜,老四海斯特,为杰克举行了葬礼。
难道真是小儿子杀了养母?
经验告诉我们,故事肯定不会这么简单。
18个月后,养父正筹备和女秘书格温达的婚礼。
当全家人以为恐怖的经历已经过去,却横空冒出一个叫卡尔加里的人来,声称可以证明杰克是被冤枉的。
既然真凶不是杰克,那么凶手就是家里的另一个人。
于是,刚刚恢复平静的家庭,再次暗潮涌动。
凶手会是谁呢?
会是前凸后翘的女秘书格温达吗?
格温达原本只是父亲的秘书,养母死了,她就可以名正言顺成为这个家的女主人。
似乎,养母死,她是唯一的受益人。
而格温达还没有成为女主人之前,就已经开始对仆人颐指气使。
自己整天穿的骚里骚气的,仆人露个小腿都不行。
没人时,她会对着已逝女主人的画像,露出凶狠的表情。
可见这个女人不简单,人前美好,人后歹毒。
而且养母死的那个晚上,她脸上脖子上都有血迹。
这个家没有人喜欢她,女仆躲着她,老四海斯特躲着她,老大玛丽最讨厌她。
老二米奇刚从伦敦回来,就被玛丽带到一边商量着阻止养父和女秘书的婚礼。
似乎,玛丽是最爱养母的那个人,无法忍受养父另结新欢。
玛丽自己也说,她是长女,她爱母亲的时间最长。
真的如此吗?
就在前不久,她才被养母嫌弃过。
女秘书也说,她只是在扮演一个可爱心碎女儿的角色。
事实上,她比谁都更恨她。
因为玛丽的丈夫菲利普,是一个变态。
菲利普是名军官,但赛车出车祸伤了脊椎,成了残疾,只能坐在轮椅上。
车祸,让菲利普性情大变,也让曾经恩爱的夫妻渐行渐远。
这场婚姻,很大程度上是养母安排的,她是该恨养母。
是养母让她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前路没有光明。
玛丽结婚的时候,曾因跟弟弟妹妹们一起玩闹,被养母训斥。
养母死的那个晚上,她就在现场不远的地方。
杀害养母,她一样有嫌疑!
老二米奇一直有自虐倾向,小时候就会用工具刀割腕。
现在会用烟头烫自己,胳膊上都是伤疤,触目惊心。
因为有拼读障碍,小时候养母对他很严厉,所以他与养母的关系一直不和。
会不会是他一时兴起杀了养母?
他也有嫌疑。
老三蒂娜,表面看着温顺,也与养母争执过。
曾被养母骂作是渣滓!
从米奇和蒂娜两人的行为来看,他们之间似乎有过一段不可告人的秘密。
但他们现在却形同陌路,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
养母死的那个晚上,他们还见过面。
会不会是他们合伙杀了养母?
老四海斯特,在养母死的那天晚上,脸色苍白,睡衣上都是血。
没人时,镜子里的她又在愤恨什么?
真凶会不会是她?
还有这个家里尽职尽责的女仆,她是目击第一人。
那天晚上,她进入房间时,养母还没死。
她口中那句“你保证过的”又是什么意思?
很明显,养母答应过她什么,最后没有做到。
养母到底答应了她什么?
会不会因为养母没有做到对她的保证,她就杀了养母?
似乎,她和孩子们的关系也很好。
又会不会是她想取代养母,成为五个孩子的母亲呢?
还有养父,马上就要和年轻漂亮的女秘书结婚了。
又会不会是他想娶年轻漂亮的女秘书为妻?
从而杀了老婆?
可以看见,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心怀鬼胎。
似乎每一个人都有嫌疑,每一个人都有杀人动机。
这也是阿婆小说里的一大特色,真相没揭露之前,人人都像凶手,却又总差了一点直接的证据。
除悬疑外,人性里的黑暗和复杂也是这部剧的一大看点。
明明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养母好心收留五个孩子,怎么就养出了嫌隙,养出了怨恨?
最后还被家人的谁杀了?
揭开真正的谜底前,小鱼想过无数种可能,万万没想到会是这一种!
知道真相的我,倒抽一口凉气!
温馨提示:不用猜群杀了,结局和《东方快车谋杀案》不一样。
Ordeal by innocence(无妄之灾/奉命杀人)【2018 BBC新版01-03(完结)】片头和15年的无人生还如出一辙,焚烧的屋子,破碎的纸盒屋,破碎的纸人。
很精彩的改编!!
本来我以为也就是比16年的控方证人好一点点的(。
)结果……棒呆了!!
【剧透分割线】构图/画面/色彩不用说,和前两部一样,很学院派,真的美。
看过原作和itv马普尔版,觉得前两集有些无聊,剧情冗长,穿插了大量每个孩子的回忆,虽然丰富了人物,但是还是觉得冗长+max。
我当然是知道原作里的凶手的,看前两集还以为bbc不打算给观众找出凶手的乐趣、开创了凶手和侦探2视角的双线形式,嗯,一直到第二集结束我都是这样想的,然后第三集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所有的事情都堆在了圣诞前夜:为了气母亲,儿子1在宴会时裸奔进屋、谎称搞了局长夫人让母亲颜面大失。
女婿摔断了腰椎,女儿1抱怨为什么不爱她还要收养她。
女儿2秘密结婚暴露在了母亲面前→被母亲甩钱处理了垃圾老公→下药弄晕女儿2带去打胎。
儿子1目睹了弟弟(儿子2)和妹妹(女儿3)的恋情(都是养子,没有血缘关系)并且为了气母亲说了出来。
母亲目睹了丈夫和秘书偷情,背后还有儿子1在看笑话。
母亲一怒之下说漏了嘴,儿子1是女仆的私生子。
于是引发了变量。
想要离婚的母亲被不能离婚的寄生虫/无能学者/父亲的用奥西里斯的雕像打死。
女仆进屋质问为什么要告诉儿子1真相时发现了弥留的母亲,母亲不停道歉,然后死在了女仆怀中。
儿子1猜出了身世,是养父强奸了15岁的女仆,女仆生下来他,于是在被认为是嫌疑人后,想要在法庭抖出一切龌龊。
想要他死的父亲和跟儿子1有仇的局长勾结,次日儿子1在狱中“跟人打架”死了,母亲的死也被定性凶手是儿子1。
一年后,父亲将要和秘书结婚,博士从“南极”归来,想要为儿子1作证他没有杀人时间,却得知儿子1早已死去。
女婿认为这个家每个人都有嫌疑、尤其是发现父亲最可疑后,被杀了丢进浴室,伪造成喝了威士忌药物注射过量。
女仆发现了凶器,确定了凶手,这时父亲进去书房,女仆只能躲在门后面。
儿女们发现了这个家有问题,要博士赶紧走,结果就在博士要离开时,父亲喊来精神病院的人强行捉走博士。
父亲还指责是女仆想要分裂这个家。
千钧一发!
前面个人回忆/前置剧情放太多,反而最后的情节被剪得太过,尽管第三集充满了古典推理的惊叹之美,但是还是有些不清不楚的导致推理的乐趣减低。
比如,女婿被害时只有父亲、女仆、博士在家,儿女们都在一起可以彼此证明,那么怀疑女婿的死也很好确定嫌疑人啊,要么父亲,要么女仆。
比如,女仆是怎么取信于人的?
只是凭着她十几年如一日地爱着孩子们吗?
比如最后的结局,对外说父亲认罪后沉湖,尽管潜水员打不到尸体,不过过段时间尸体也会浮起来的,但是父亲又没死啊!
(秘书穿着婚纱,女儿2/3穿着伴娘装站在湖边看着打捞……很做作。
)还没放出来父亲被囚禁时,我还真的以为是兄妹几人共同杀死了无法被法律制裁的父亲、抛尸沉湖23333父亲“死后”,女仆轻快的脚步看得我也很轻松!
除了凶手和杀人动机之外的可爱改动:物理学家、夏季多穿的衣服、来不及作证的“南极行”都成了精神病人的幻想。
第一集我还吐槽,博士的神经也太纤细了吧?
拔玻璃感觉有点迟钝或者神经质,支支吾吾的回话也透露出这个博士怪怪的…………结果人是个精神病人!
也因为他最终透露自己当时的真正转装和自己是逃出精神病院,才被大宅里的人相信他可能是目击证人。
这次也是在探讨人性,探讨家庭关系。
精神病人的确真的是物理学家,受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二战的炸弹于是疯了。
看似跋扈、严苛、不懂爱的母亲,只是自尊心很强、过于保持尊严的普通女人。
她会哭,会笑,会心痛,会病,会爱人,只是藏得太深,儿女丈夫看不到。
(其实我觉得,她真爱的是女仆XD)母亲看着车后面的女儿哭泣时我心都痛了。
一心一意爱着养子们的女仆。
老不羞的“老好人”。
嫉妒着弟弟妹妹的长姐,看似嚣张的其实胆子最小的女婿。
“天生坏骨”喜欢惹人生气的弟弟……假如母亲没有被害,一切都会被生活压进地里,只会看到“我们”意看的、被他们隐藏被自己忽视的内容。
不管是表达想要探讨的内容,还是案件的侦探推理,都比16年的控方证人好太多!
虽然篇幅安排不太合理、逻辑有漏洞,但是案件改编得不错,瑕不掩瑜!
很喜欢了!
P1-2,我总觉得bbc版的父亲是itv版的博士,难道我又脸盲????
P3,年轻时的美丽女仆。
我认为她是母亲最爱的人。
P4-6,崩溃的物理学家,画面非常美,可惜我看的压抑得厉害
瑞秋给了五个孩子一个家,把他们养大,教给他们知识和教养,按理说是非常伟大的母亲,但她的爱太令人窒息,孩子们失去了自我,也必然会产生反抗。
他们也爱瑞秋,但希望她能像个普通的母亲,有真实的喜怒哀乐,能允许孩子们做真实的自己。
杰克用各种手段破坏瑞秋努力维持的表面和睦,就希望看到真实的瑞秋,但瑞秋说,你永远也打不垮我!
瑞秋与丈夫之间也是带着面具,她只在克莉丝订面前、在地下室里展示自己的无助和痛苦。
但丈夫的再次出轨打垮了瑞秋,她第一次不顾教养,脏话连篇,痛骂他人,可惜她对丈夫的威胁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利奥才是最虚伪的人!
为了保全自己,连唯一的亲生儿子也不放过!
但我不知道菲利普是如果发觉自己有危险的,是早上利奥在餐厅说的话吗?
博士的塑造暗讽了原子弹对人类的危害,人类发明了原子弹,但也终将毁灭于原子弹!
虽然没看过原著, 这个电视剧的情节安排上我挺喜欢的,一开始就是杰克之死,在第一集看到了许多关于母亲的回忆,让人感觉到母亲是个控制欲很强又刻薄的人,引导观众杰克是受不了母亲的压力所以才下杀手,之后我慢慢察觉这个家庭有许多诡异的现象,画面跟母亲死亡时大家的反应呈现了微妙的联系,其实一开始是可以看出来女佣跟这个家庭的关系是不一般,在细节的呈现上非常好,给人一种抽丝剥茧的感觉,观众跟着镜头慢慢的看清整件事的真实情况,那种感觉很棒!
这个改编满新颖的。就是推理大戏变成伦理大戏了。
真的很难看。。
好一出伦理大戏,英剧一如既往的精致,但叙事和表演上又有点故弄玄虚,看了帖子里原著的处理,觉得电视剧对凶手和动机的大胆改动还是不错的
氛围不错,制作精细,就是推理的快感少了点。
好看!比《无人生还》《控方证人》都更要好看得多。各种镜头构图非常讲究,细节扎实,各种回溯、抻拉把控极好。
原著我还没看,但是BBC这种故弄玄虚狗血情感大剧的节奏啥时候能改改?
因为没看过原著,只看剧,真是高能不断!阿婆最高
不行,活脱脱的推理拍成了家庭伦理,推理部分几乎没有了,完全靠故事本身和剪辑来营造悬疑的气氛。
BBC的制作水准的确非常棒,摄影、构图、调色、服化道场景都堪称一流,但整部剧的故事其实乏善可陈,编导极力想在剧版加入更多的元素,却没有对故事有所提升,所有的悬念基本上就是靠叙事的故弄玄虚,一集还不错,看第二集就已经觉得无趣了,以及男主的人设与小说完全不符合,不理解这样的改编是为什么
第一集最后几分钟的配乐和镜头能让我给负一星。
BBC一如既往的制作精良,但败絮其中,大部分笔墨用于人物塑造,关乎推理的部分却基本没有,这样搞可是对不起阿婆的。
没啥新意的剧本,优等生交作业式的表演..
家庭是最小单位的爱恨纠缠,各有各的打算。
三集一气呵成。集一,差点以为是孤儿的噩梦,遇到了黑心妈妈被折磨被虐待,恨之入骨。集二,每个人看起来都那么像是罪犯,一个个心怀鬼胎。集三发现妈妈还是那个妈妈,虽然严厉却只是教育手段,也会脆弱也会难过。最不像坏人的那个才是真的歹毒心肠,下手狠毒。
这是一部典型的想发好人卡的那种剧,“我知道你充满魅力,也很努力很有诚意,想让我得到幸福,但是我并不幸福,回想起来,跟你在一起的这三个小时,完完全全就是浪费生命。”
BBC近几年的改编都是一个套路,那就是使劲烘托气氛,各种慢镜头加闪回,一遍遍重放。初看惊艳,看多了就觉得故弄玄虚了。剧中描绘了一个强悍的女家长,被人杀死,家中似乎人人都有动机。画面是真的华美精致。
“去世的人死有余辜,活着的人罪有应得”剧情更像是《控方证人》和《无人生还》的混剪升级版,除了最后一节刻画了更丑恶的人性之外,其他的部分基本一个套路,如果不靠着越来越精湛的剪辑手段而是有一个新颖的故事题材,配上演员熟练的演技和英国阴沉沉的风景就更好一些。
真的没有推理感
非常精致。
有的时候 镜头太炫技是剧情无能的表现 三集太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