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入室

Dans la maison,偷恋隔篱妈(港),在屋内,一家之主,一屋之主,In The House

主演:法布莱斯·鲁奇尼,恩斯特·吴默埃,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艾玛纽尔·塞尼耶,德尼·梅诺谢,巴斯蒂安·乌盖托,让-弗朗索瓦·巴尔梅,友兰达·梦露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2

《登堂入室》剧照

登堂入室 剧照 NO.1登堂入室 剧照 NO.2登堂入室 剧照 NO.3登堂入室 剧照 NO.4登堂入室 剧照 NO.5登堂入室 剧照 NO.6登堂入室 剧照 NO.13登堂入室 剧照 NO.14登堂入室 剧照 NO.15登堂入室 剧照 NO.16登堂入室 剧照 NO.17登堂入室 剧照 NO.18登堂入室 剧照 NO.19登堂入室 剧照 NO.20

《登堂入室》剧情介绍

登堂入室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法国高校文学老师吉尔曼(法布莱斯·鲁奇尼 Fabrice Luchini 饰)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周记,要求他们如实记录周末的见闻。在众多乏味的作业中吉尔曼意外发现16岁少年克劳德(恩斯特·吴默埃 Ernst Umhauer 饰)的文章异常精彩。克劳德是一个安静的观察者,习 惯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他的作业是关于偷窥——讲述他如何潜入朋友家中、窥探对方一家生活的故事。吉尔曼被字里行间深深吸引,熄灭已久的文学激情亦被点燃。他不但决定单独辅导才华横溢的克劳德、鼓励他放手创作,还与妻子珍娜(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Kristin Scott Thomas 饰)一同分享克劳德的作文。然而成年人在阅读过程中竟渐渐忘记了虚构和现实的边界,更懵然不知自己的居室早已房门大开...... 法国鬼才导演弗朗索瓦·欧容曾凭借黑暗惊心的《八美图》、《泳池谋杀案》惊艳世界影坛。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童话夜蒲非快速眼动之窗2025新春我是和尚暗刃东京猫猫甜了青梅配竹马家有喜旺第四季金山“爸”气外露魔幻爱情后悔药愿大家拥有幸福大湖小爱第二季落难女子幽冥特工变态假面凡人英雄血界战线&BEYOND怪物之子法兰基,我的爱前任局中局拆弹专家2旋涡theplague刑事7人第五季夜行夜珍惜大内医探我的爸爸是小学生完美女婿狐狸猎手奈河

《登堂入室》长篇影评

 1 ) “数学至少永远不会叫人失望”

首先,必须要肯定一下电影名称的中文翻译,登堂入室,四平八稳的四个字里蕴含巨大的容量,可以装下狗血的师生伦理,可以装下同性之间的暧昧闪烁,可以装下每个人不可告人的窥私欲,也可以装下艺术创作同生活之间的纠缠。

观影之后,我也能够明白为什么豆瓣上那么多人会喜欢它,在一个以探讨文艺为主流的网站上,很久没有人发现这样一部能如此精巧地深入艺术本身而又结合一些禁忌要素的电影作品。

而且很凑巧的是,它有着并不讨人厌的画外音,有着中国文化中枪的情节,有着镜头间巧妙的转接,在吉尔曼老师突然出现在故事现场时,还会有观看舞台剧那般的虚幻感。

“待续”你是那个戴着厚厚眼镜的吉尔曼老师,曾经也有着对于文学艺术的追逐,但是因为天分不资而只好放弃,最终在一群小孩子之中抱怨着这一代孩子的垮掉,如同每一个热爱艺术的失意者那样。

而整部影片就是那个时常露出狡黠笑容的克劳德,他可能有一个再无趣不过的家庭环境,而他能做的也就是窥视,进入,而后演绎一个一个的故事。

在你这个吉尔曼老师面前推波助澜,戛然而止。

每一个“待续”都是一片毒药,等待着在下一段文字中寻找解药。

如此简单古老的“一千零一夜”手法,却牵引着人类走了整个文明。

“不,一切必须要在这个房间内发生”克劳德说出的这番话,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得以有了寓言般的解释。

艺术创作者就是这般,坐在一个角落,这个角落可以是公园里的一个长椅,可以是教室中的最后一排,可以是黑暗卧室中的一块暗角,也可以是吉尔曼老师口中的针孔摄像机,你可以端详着眼前开阔一片,却没有人会留意到你的存在。

你要做的,就是从中选择一个房间,静静窥视,然后登堂入室。

当然啦,还有一个偷窥者,那就是屏幕前的你。

“数学至少永远不会叫人失望”这是克劳德随口说出的一句话。

或许,艺术就是砸在你头上的那本厚厚的陈旧的精装《长夜行》,人性最终从黑暗中走出,对你进行末日的审判。

最终,你失去一切,终于摘掉那对厚厚的镜片,从艺术中脱离而出,回到那张长椅上开始一无所有的生活。

只是,当那个狡黠的克劳德再次出现在你面前时,你的眼睛中又会泛起光芒,艺术就是这暗无天日里的海洛因。

会有腾空而起的惊喜,也会有堕入深渊的失落,你很可能只是那个因天资不足放弃创作道路的爱好者。

当然选择的权利在你的手中,可以选择回去温习你的数学,因为“数学至少永远不会叫人失望”。

-End-

 2 ) 吾爱吾师,所以栖之

【严重剧透透透透,请看完电影再再再再读,否则后果自自自自负】我,克劳德·加西亚,今年16岁。

我妈妈在我9岁时离家出走,我爸爸半身瘫痪。

我从小就想知道,一个平凡的家庭是什么样子。

去年夏天我一直坐在公园长凳上,偷窥我同学拉斐尔一家。

他们满足了我对一个平凡中产阶级家庭的所有幻想。

我进入了这个家庭,又全身而退。

只是当我亲吻拉斐尔妈妈的时候,当我临别说要带她离开的时候,读者朋友,千万不要被文字迷惑了。

这一切,只是我写给你们看的故事、我知道你们会看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我最满意的,是在暴风雨的夜里,我窥视了拉斐尔父母做爱,亲眼目睹一个小生命在心不在焉的交媾中诞生。

那现实中的故事是什么呢?

我,克劳德·加西亚,故事主人公,需要我的法语老师吉尔曼。

但过程存在障碍:1,吉尔曼先生的地位(相对于我)高高在上;2,吉尔曼先生有妻子。

所以问题关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吉尔曼先生是个有着一流文学品位的好老师,也是第一个懂得欣赏我的人,可惜他没有文学创作的才华。

简单的说,他没有想象力。

(这反而是他最希望在学生身上看到的,讽刺吗?

)我用“待续”的作文给他讲了一个关于偷窥的故事,因为我知道没有比冒着道德风险窥探别人生活更激发人们好奇心的了;而好奇心,是想象力的处女田。

吾爱吾师,所以诱之。

吉尔曼先生很快就想知道更多了,为了让剧情发展下去,他甚至帮我偷数学考卷,好让我继续留在屋内。

然而主人翁如果只是临窗看风景,那还叫《后窗》吗?

我的老师吉尔曼开始觉得我的偷窥就像一个只会八卦的亲戚,他希望我和角色建立联系——冲突。

而当我写进作文的冲突让他不满意后,他甚至自己创设了冲突。

我相信当校长在办公室质问他为什么刁难拉斐尔的时候,吉尔曼先生完全有理由暴怒。

但我更相信他的潜意识确实是想刁难拉斐尔,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帮助拉斐尔和我“建立强烈的联系”。

而当潜意识取代理性,吉尔曼先生终于也投入到这场文学创作中。

在那之后,读者会发现他和我一起登堂入室,我们一同进入别人的屋子,点评剧情的发展。

我们的地位差在逐渐缩小——当我用评论的口吻说“因为他天分不够,所以才乖僻”的时候,他不以为忤的接受了。

他不再只是把我当成学生,而是一个完全对等、有资格点评他的作者了。

当然我的最终目的是要彻底改变我们的师生关系,而这太容易了。

当我说需要偷考卷才能保证留在屋内的时候,吉尔曼先生毫不犹豫的相信了。

当我在文中写下拉斐尔自杀的情节后,吉尔曼先生立刻惶惶不安的去求证。

人类一联想,上帝就发噱。

信以为真的代价就是他真的丢了工作。

而当他不再是先生、我不再是学生,我们反而可以完美的继续我们的写作课程。

最后你们也看到了,我们坐在长椅上,看着屋内两个女人,各自创作各自的剧本。

我们平等了,他帮助我按部就班的架构情节,我帮助他建立对文学的想象力——尽管他的想象力只比现实多走了几步(别以为我没看到他妻子的艺术馆就有对双胞胎姐妹)...回到我笔下的故事,拉斐尔一家的故事。

它的大团圆结局很俗套对吗?

可是你们忘了吗?

我的老师吉尔曼的第一本书不就是俗套的爱情故事吗?

吾爱吾师,所以效之。

就连我的处女作都在和我的老师遥遥呼应、微微致敬啊。

当然,它的更重要作用,是帮助我解决第二个障碍:吉尔曼老师的妻子珍娜。

不,我不该用障碍来形容一位优雅美丽的女性。

但我知道,她属于中产阶级,她的艺术是狗屎,她和吉尔曼老师不能生孩子。

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就笃定吉尔曼先生一定会忍不住和他的枕边人分享。

我只需要让她在看文章的时候将自己投射进来,让她注意到克利的水粉画,让她感受到男方对她同样的淡漠、对她的事业同样的轻视,并且给予她一份现实中永远不可能发生的艳遇。

当我告诉她维系拉斐尔一家的是因为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我几乎听到了她的黯然心碎声。

“纵然光着脚,雨水也无法跳舞”,我希望读者能联想到什么,她做到了。

我,克劳德·加西亚,今年16岁。

我除去了我的障碍,得到了最好的法语老师吉尔曼先生。

可是——我鄙视那些把我和吉尔曼先生往性上面靠的人。

读者的想象力啊!

两棵树挨得近,蜘蛛就会挂网;两个男人坐一起,你们就要意淫吗?

我承认——我也有错。

因为那本《学生托乐思的迷惘》,我也用这样的情节去试探我的老师,但得到的回答却是“你觉得我会喜欢看两个男孩儿亲嘴吗?

”我的老师不喜欢——太可惜了。

如果他喜欢,我的工作反而轻松多了…自然课上,我学过一种叫寄居蟹的生物,它们喜欢入侵和寄住在其他软体动物的壳里面。

在它们寄生的过程中,会和海葵建立共生互助的关系。

当它们在一个壳里待腻了,想更换其他合适房子的时候,会把海葵也带走。

吾爱吾师,所以栖之。

别这样看着我,吉尔曼老师不是一直想要个儿子吗?

我会带着他走进千家万室。

 3 ) 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本片做得很好

作为欧陆片的代表,不随好莱坞大流的旗帜,法国片很少让我失望。

它常有离奇的剧情,奇葩的价值观,似乎有些“脱离现实”,但和飞车爆炸外星人入侵这种类型的脱离现实相比,法国片其实非常贴近现实。

这些奇葩剧情和价值观发源于生活细节和人性深处,只是在用电影表现的时候摈弃了道德舆论之类的条框,加上一些戏剧夸张而已,最后反映的还是最朴素的生活,表现了人性的真实面。

《登堂入室》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个中文译名有些装x,“在房子里”这个原名直译更能表达影片的朴素观点和反装x立场。

对自己生活的落寞不满,而对别人的生活充满好奇和窥伺欲,是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情结。

主人公克劳德是这种欲望的化身,他代表着自己,代表着语文老师夫妇,代表着所有观众来拓展并实践这种欲望。

这个偷窥的过程,由克劳德用连载式的文字来实现,而文字是最容易突出重点和拿捏情感的,而且最容易激发人的幻想,而幻想是未遂欲望的投射,这更突出了猎奇的刺激与快感。

这部分文字在翻译过程中肯定有损失,但是我还是能感觉到它用朴素的词句创造了令人欲罢不能的意境,结合其中的反讽语气和影片对语文老师夫人的现代艺术及装x文字(例如现代艺术的介绍)的嘲讽态度,又透出了影片对人性(比如窥伺欲和装x)的嘲讽态度。

终于原本高高在上、置身事外的语文老师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分不清现实与幻想,最终把自己的生活赔了进去。

语文老师不能自拔的原因,除了自己的窥伺欲之外,也有他对克劳德的特殊情感需求。

法国片自然不会俗套的把这种情感简单归为性欲,他和妻子不育,他也许有把克劳德当自己孩子的幻想;也许,克劳德对人性的把握以及文学才华确实重燃了他的文学激情,在他身上投射了自己当年未竟的梦想;也许,还有他自己潜意识中要参与这个故事的愿望;也许,还有其他情感因素。

法国片的特色是讨论任何东西都没有道德障碍,同时本片让这一切都似是而非,这种暧昧的描写让这对师生关系成为全片最令观众有窥伺欲的元素,激起了每个观众不同的幻想,而不同的幻想恰是每个观众对自己生活中未遂的欲望的投射,在更高层面反映了主题。

角色定位的精准,也是本片精彩的一大原因。

主人公克劳德那不知是天然还是演技的,时而妖孽时而痴情,时而深邃时而纯真的眼神和气质,是全片的灵魂,也是其他角色和观众的梦魇。

他扫清障碍来实现自己的野心,毁掉语文老师的生活来把他拽到与自己平等的位置来继续他想要的“创作方式”,同时让每个角色和观众(至少有我)都对他着迷,Ernst Umhauer,大有前途。

语文老师Fabrice Luchini是个略带喜剧色彩但始终透着真情和深刻的演员,诠释语文老师再合适不过;老师夫人Kristin Scott Thomas,富有艺术气质,又能从她身上看到普通女人的弱点,她把一个靠艺术吃饭又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否真的信奉艺术的女人也展现的淋漓尽致;难度较低的Raphal一家貌合神离的夫妻关系、呆傻的儿子就更不用说了。

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本片做得很好。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4 ) 一点联想

小个子男生选得极妙,他目光清澈有神、由下向上故作微仰状看你,很容易吸引你引导他,一步步正好着了他的道——一个野心勃勃的偷窥者和叙事者游戏人间正需要一个劲头十足的助手。

他笑,露出嘴角的笑纹,临危不乱,有超出年龄的掌控力。

这个人物无疑是危险的,但我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这个人物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

我看到了一个写作者为了探寻生活真相和内心欲望所做出的努力,他卑劣,他聪明,他胆大,他主动,这种人,我觉得不能有天赋过人形容,真正有天赋的写作者可以不用引诱、不用登堂入室就洋洋洒洒挥毫成篇,这种人,这种侵入者,才是领略了生活真谛的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说到底谁都不知道拉斐尔一家的故事几分真几分假,他的窥视和操纵让他从无数中产阶级死水般的平静生活中挣脱,我觉得好鲜活,我本来就没有道德观。

可笑而嘲讽的点在于老师的误入歧途,他咒骂妻子的艺术变态,变态的艺术也有简而至简只呈现不表达的形式,但他自己从克劳德眼中笔下挤出来的一页页的真实生活最后发展成世俗眼光里的变态本身。

电影看到后面我突然觉得兴致索然了,但是我还是要记住它,因为它证明了我很早就发现的一个关系着实存在,我读《繁花》这本书时第一次发现影像语言同书面语言之间存在的微妙的联系,譬如我摘抄了这 两句话,因为一眼看到就觉得这种文字表达里面含有电影运镜或者是剧本描写的习惯。

1.十多年之前,理发店两张年轻免扣,与现在黯淡环境相符,但是眼睛,头发,神态已经走样,逐渐向并,等于两张底片,慢慢合拢,产生叠影,模糊,再模糊,变为清晰,像有一记啪的声音,忽然合而为一,半秒钟里还原。

(镜头缓慢移动,虚焦实焦,配合音效)2.陆总像是为开初种种怪异举止,寻求弥补,养气吐纳,面壁思过,两个人像是羽化遁离,墙角落里,只留了一个悬挂陆总衫裤的三角衣架。

(最末一句简直有一场结束后的定格镜头之感,可想下一场又是新的事件)终于看到书的末尾,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讲论电影,其中有上海电影、有外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还有王家卫,这才明白,是这样的,这不是巧合,金宇澄文风受到电影语言影响非常有可能。

最近看到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又有如获至宝之感,文字段落可以有前后多年的时空跳跃,连接点仅仅是相似的物件或声音亦或根本不需要这样的连接点,就像是电影加或不加转场的跳跃一般,文字的形式无疑让读者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困难,但也拔高了作品的格调。

前者是语言表达部分,后面是结构段落部分。

前者可以让语言优美有个性,后者可以让叙事更加高级不流俗。

之所以想到这些无非是因为疯魔的人物和不知道想象力边界在哪里的小说构成了这个吸引人的电影文本。

尤其是将一部短篇小说糅在一小时四十五分钟的影像内,实在有新意,配合小说的文本内容的影像和小说文本之外的影像,两者的交叉跳跃而均衡,最终指向一个形式主义的结尾: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解释固执地看待、批注别人的生活。

而我此刻,就是坐在公园长凳上发散思维指指点点的克劳德。

 5 ) 为什么人家能把故事讲得这么牛逼

以下是无知中二青年的自言自语,巨巨们请高抬贵手。

高阶良性探讨也好,低阶掐架也罢,玻璃心都承受不起。

(/TДT)/======================玻璃心分割线===========================形容电影的时候,很多人喜欢把跌宕起伏和扣人心弦连起来用,其实这俩词之间没有必然的承接关系,跌宕起伏,跌宕得不好容易落入俗套,撒狗血,扣人心弦也并不一定需要大起大落的情节,关键看你怎么讲这个故事。

登堂入室的牛逼就在于它的故事并没有那么多噱头,看似不那么吸引眼球,但就是有本事让你看上瘾,就像片中法语老师吉尔曼看学生克劳德写的周末见闻看上瘾了一样。

这是一部讨论文学的作品。

如果不认同这个观点的话,我劝各位看官还是点叉走人吧,后面基本就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

这部电影至少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样的人适合写作,什么是好的作品,如何创作好的作品,读者、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来说说什么样的人适合写作。

对于周遭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并善于将这些感触转化为具体的表达,是一个艺术家(我习惯把文学家也归到艺术家的范畴里)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什么是写作的天赋。

就是作者心里有一头怪兽(金线老师喜欢说多毛怪),这是他赖以创作的本源。

好的作者生来就有一头怪兽,他所要做的无非就是学习人们能够理解的语言,把这头怪兽描摹出来,所以他不需要懂得什么方法、技巧、流派、主义,那些个名家大师他可以一个都不认识,一部作品都没读过,能把以上这些说得头头是道的大多都只是叨逼叨的理论派,他们可以上好一堂文学课,却很难写出一部好作品。

法语老师吉尔曼,穷其一生潜心文学,最终也自知天赋有限,没有继续创作。

而小男主克劳德,则恰好是前一种人。

片中吉尔曼的妻子对吉尔曼说:“你想教他文学,其实是他在给你上课。

”当然比起以上两种,当今很多卖字为生的人品质更差,他们心中没有怪兽,有些人选择努力打磨一头,有些人则连打磨都不想,从头到尾假装自己有一头。

这些个为写而写,为稿费而凑文章的行为比小学生为作文凑字数还要没品,恶劣至极。

虽然主旋律和大环境都在鼓励勤能补拙,但是大部分时候,尤其是文学艺术领域,勤能补拙是怎么也补不过天赋异禀的,所以那些天赋又好又勤奋的人真是太讨厌了。

接着说说如何创作好作品,这个问题基本是无解的,首先什么是好作品这个问题就已经是一本一千页的书也讲不完的范畴了。

这里我只说我的标准:形神兼备,外在的硬件没毛病,内在有灵魂,给我好的情绪感受就是给我好的阅读体验。

片中小男主克劳德这样的写作方法应该可以归为体验派(我知道这是表演流派),他创作作品的时候是自己进入到故事里面,凭着他的天赋吧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笔表达出来,他与笔下人物的关系是互利共生,相互影响的,更牛逼的是他还让他的读者——法语老师吉尔曼参与了进来。

但他没有过多地刻意地去安排人物关系的变化,剧情的进展,而是完全顺势而为,既不是像吉尔曼要求的那样去反应一种社会现象或是揭露什么中产阶级隐藏的欲望朝着刻板俗套的方向生硬地进展,也不是完全的听之任之的被动,他在一个更宏观的位置上主导这故事的大方向。

从这个方面来说,这部片子已经超过了讨论什么是好作品如何创作好作品的范畴了,这已经是在探讨文学是什么,文学的作用是什么这种更深层更本质的问题了。

概念性的问题往往是最难回答的,就像很少有文学作品会探讨文学本身,一个原因就是火候没把握好的话就容易沦为人教版教科书之流。

片中也只是讲了文学不是什么。

文学不是作业,文学不是生活的附庸,它引导人们去思考和感悟而不是人们嚼碎后吐出来的渣。

这话就跟“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样听上去矫情装逼,可事实上就是这么个道理。

再说说读者、作者和作品里人物的关系。

这片又一大牛逼的地方就是把这原本只是两两接触的三者相互接触了。

克劳德(怎么看他的设定都特别上帝)带着法语老师吉尔曼和同班同学拉斐尔共同推动着故事的进展。

读者对作者是依赖的,克劳德问吉尔曼:“你知道要怎么发展,为什么不自己写。

”吉尔曼说:“这是你的故事,不是我的。

”这种心态就普遍反映在等更新的苦逼受众身上,哪怕自己心里对剧情的后续有了一万个想法,哪怕自认为每个想法都比原作者的要好,但还是愿意傻呵呵地等,哪怕等来结果以后一阵吐槽,下星期还是会继续等。

作品中的人物对于自己在作品中的形象和命运是完全无知的。

拉斐尔不知道克劳德来到他家后,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有什么意义,也不知道吉尔曼老师正在透过克劳德的笔观察着他的家庭生活。

拉斐尔几乎都是被动地作出反应,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在“拉斐尔一家的生活”故事中,他就是主人公,是一切矛盾的源头。

吉尔曼曾经试图跳过克劳德,直接去了解拉斐尔的想法,他让拉斐尔当众朗读他的作文:我最好的朋友。

果不其然他写了克劳德,只是结果却是吉尔曼意想不到的,他这一举动,改变了故事的发展方向,也成就了他自身生活的转折的起点。

吉尔曼能意识到自己正在变成故事的一部分,却没有想到这个让他读上瘾的故事会对他的生活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读者、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三者关系混乱的时候,往往是危险的,他们都会分不清现实和虚构,容易走火入魔,吉尔曼指责克劳德分不清欲望和情节,他自己又何尝分得清楚呢。

还要说说克劳德登堂入室的行为,这是否道德。

以文学的名义窥探别人的生活是否可以被原谅。

只有一条可说的:艺术与道德无关,文学作品也无需接受道德评判。

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离经叛道的,比如查泰来夫人的情人,洛丽塔。

硬要从法律道德角度批判,那克劳德这样的行为确实不对,但是他的作品是没有错的,对于文学或是艺术作品,你可以说喜欢不喜欢,支持不支持,但是它们没有对错。

最后还能说说吉尔曼妻子那条线。

美术馆展出的艺术作品,吉尔曼解读为极端的性爱和独裁,很多人(从拉斐尔一家口中推出)则认为那就是情趣用品。

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先锋艺术是不是要纡尊降贵让普通人都去理解,不被理解的艺术作品就不是好作品?

艺术是不是要向商业妥协?

这些我说不好,不是我熟悉的领域。

讲讲作品与评论家之间的关系,吉尔曼是个好的读者,也是个不错的评论家,对于文学和艺术有着自己独到(其实也挺大众的)的理解。

评论家不需要有创作好作品的能力,比如美食评论家不需要会做一手好菜,他只需要分辨好坏的能力(←梁指导原话),去赞赏好的作品,批判不好的作品,帮助带动整个领域形成良好的风气(←梁指导真爱粉无误)。

作品好不好,各人评判标准确有不同,但是好的作品和不够好的作品之间确实有金线(金线老师的失误就在于他自己定了金线,然后把自己划到了金线之上。

一个人不可以既当裁判又当选手的,你在不在金线之上是要让别人来评判的),当然个人喜不喜欢这个作品和这个作品本身好不好之间没有多大关系。

综上,法国佬都太他妈热爱文学艺术了!

法国的文艺氛围简直太他妈好了!

(╯‵□′)╯︵┻━┻

 6 ) 心智相投的恋人

法国片《登堂入室》在中国影迷中间红了好一阵。

这部片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让大家嗨翻了天,一一找出来剖析解读。

最惨的是作家冯唐,主人公拿着一本《冯唐作品》对这种现代艺术大加批判,这一幕让许多中国观众乐不可支。

孰料这很可能只是字幕翻译者的同音恶搞,冯老师没干过艺术这一行,纯属无辜躺枪。

《登堂入室》可供玩味的地方当然不止于此。

通过恰到好处的剪辑,整部片子的结构层层嵌套又步步推进,显得别具匠心。

剧情的核心是一本日记:小男生克劳德是日记的写作者,也是日记中故事的叙述者;老师是它的读者,也是角色之一,但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入戏,不能自拔,以至于宁愿以身犯险,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故事走向,成了另一个撰写者。

一个关于纯文学写作的故事,虽然和偷窥有关却毫无情色之处,仅仅只是经由巧妙的电影语言,就让观众目不暇接,全然找不到尿点。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怎么回事,不光是《登堂入室》,去年另两部最受瞩目的法国电影也都用了这种“戏中戏”的叙事技巧。

一部是卡拉克斯的《神圣车行》,另一部是九十岁高龄的阿伦·雷乃新作《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

这两部影片冷峻的表面下,透出厚古薄今的感伤气息,“戏中戏”的频繁运用加重了这种色彩。

而《登堂入室》里的戏中戏只是不断地把悬念推进,再推进,让戏剧矛盾一步步走向高峰。

它的质地并不冷峻,更不感伤;欧容再怎么变,黑色幽默、知识分子趣味和颠覆性的性别观念一直都在那里。

欧容是著名的同志导演,他早期的作品里,不论短片还是长片,即使不是直接涉及同性恋,也看得出明显受酷儿理论影响。

对酷儿理论的支持者来说,不仅性取向不是问题,连性别也不是。

比如那部著名导演法斯宾德撰写的舞台剧剧本《干柴烈火》,在他去世后被欧容拍成电影,里边总共只有四个人物,就包含了男同性恋、双性恋、女性异性恋,以及一位变性人。

当然,法斯宾德本身也是众所周知的同志。

最近这几年,欧容似乎有意尝试拍各种题材,质量也就良莠不齐。

《登堂入室》既博取影评人的普遍赞誉,又让欧容的影迷找回了他早期的感觉,算是一次成功的强势回归。

它深化了《干柴烈火》的戏剧感,也承续着《失魂家族》里面讽刺中产家庭和谐表面的主题——上一次兼具这两点的欧容电影还是十年前的《八美图》呢。

而“一家人都爱上闯入者”这样的设定,灵感很难说不是来自帕索里尼的《定理》,何况欧容还在片子里借角色之口提到了帕氏,算得上对这位前辈有意的致敬。

巧得很,帕索里尼又是一位公开的同性恋者。

如果从同性情感这个角度去解读《登堂入室》,将变得更有意思。

片中没有明确的同性恋者,日记里的拉斐尔情不自禁地亲了克劳德,那也许可以归为青春期的迷茫和不确定。

但是结局猝然降临时,有没有让你顿悟呢?

原来克劳德费尽心力地重重布局,消除了横亘在他和老师之间的两大障碍——老师的身份和妻子,只为了最终跟老师结伴。

老师对克劳德的同性欲望最开始是被压抑的。

当他第一次直面克劳德的文学挑逗时,愣了一下后反问道:“你以为我会喜欢看到一对男孩亲嘴?

”看似义正辞严,却回避了正面答复。

另一次对老师同性欲望的刻画,是妻子和他的一段对话:“自从你辅导他写作开始,我们就再没做过爱了。

”“是吗?

”(还是用反问来逃避)“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很多老师都会爱上自己的学生。

”“可克劳德是男孩。

珍娜,我喜欢女人!

”(并没有强调自己不喜欢男人)“可是随着你年龄增长,也许会发展出别的欲望来。

”“他才16岁。

”(到这里几乎是默认了,慌乱中拿年龄作挡箭牌)这欲望藏得多么深!

老师和妻子貌合神离,她那些堆砌着各种费解名词的现代艺术在他看来就是“变态加狗屎”,只有自己的学生克劳德跟他在心智上是若合符契的,他们的对话火花四射,从文学创作观的碰撞一直可以深入人性的幽暗面。

所以,这两个人物走到一起,就算有什么超出了文学以外的追求,对观众来说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7 ) 《登堂入室》歌颂欲望

诗拍成电影,电影传述爱你如诗一样的美丽的情话,不仅要取悦你的听觉,还要捕取你的视觉,并让你的感觉开枝散叶,在他们相见、交错、对望、分离的恋曲中,冷酷地毁浪漫于现实,摄取一段可用有限时光探测出的光怪陆离的意识形态——不外乎七情六欲,这样的片子在我看来就是文艺片了。

而在表现此类片子应有的诗景时,法国人最用情,也更愿意照顾观者的感受,即便是段哀哀欲绝的故事,它也要在取道之处铺满法兰西玫瑰花瓣。

《登堂入室》是部改编自西班牙作家Juan Mayorga创作的舞台剧《The boy is in the last row》,由法国新锐导演弗朗索瓦.欧容执导的法国电影。

素来不拘一格,热衷探索电影各种表现方式的欧容,这一次也没让影迷失望。

对于原剧作,几乎曲中筋节,毫不客气,就连文学老师所留的作业题目“How I Spend Last Weekend”,也用隐晦的方式照用,貌似无所新意,结果不然。

电影里他涵盖了太多的内容,哪怕只用一个镜头,你都可以解读他的嘲讽或沉思,——照进欲望的媒质反射出黑色、权力、平庸、歧视、压抑、嫉妒、是非、倦怠、激情。。。。。。

然后回到不灭的欲望。

你很难想象一个貌似特别混账违背伦理的故事可以如此自然地引起看客的共鸣。

浮于眼前的表象是这样,一个学生偷窥写得的,有关另一个学生家庭的周记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生身上,并通过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手段,让学生的偷窥故事继续发展下去。

这期间,老师的妻子感觉到了老师的变化,试图用找到“师徒同性爱”的新欲望来解释他们夫妻间的冷淡。

老师不以为然,因为他知道他只不过是想要抓住年轻时未能圆满的作家的辉煌。

这里有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学生对老师产生了兴趣,还是老师让学生设计了自己?

第二个视角则彻底呈现了所谓中产阶级家庭貌合神离的生活状态,展现被偷窥者拉斐尔一家“关上房门后的样子”。

同样借用了学生的同学小拉斐尔是个小同性恋的话题,黏住主题,同性恋这的确也是导演弗朗索瓦.欧容的电影特别关注的群体。

第三个也就是显性的主视角,仿佛那位学生偷窥的目的只有一个,他渴望成为那个家庭的一份子,进而得到女主人的宠爱,不管那是心灵上的还是肉体上的。

然而,真实的又是怎样的呢?

想来,弗朗索瓦.欧容把握电影的节奏,与他要带入观众的叙述方式都试图做到了自出机杼,把三维的舞台剧放置于镜头搭建的“四维空间”,整个事件中自发或联盟的因素,偶然或必然的接续,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某种玄妙的纵横交错感,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多了一层神秘的联系。

而且传统的定位镜头的运用反倒让沉淀的冲突越来越汹涌。

这主要表现在后半部,当法语文学老师吉尔曼成为学生克劳德的同谋,在教授写作文法时,有意无意流露出他个人的“欲望”后,故事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探索。

假若说,这个故事并没有吉尔曼老师的介入,克劳德偷窥并记录同学拉斐尔一家的故事或许是要提前结束的。

至少,不会有后来克劳德所记录的那个暴风雨夜的怀想。

这一段毫不掩饰“原始欲望”的画面在克劳德平静恬淡的面容上,跳出黑夜里的空茫,染出了萧索的凄然。

何况还有克劳德的旁白,画外音便是——孩子并不都是爱情的结晶。

所以,“暴风雨夜孩子们会做恶梦,还想同父母睡一张大床”。

这时,我确定克劳德是歌颂欲望的,只是他心往的与他刚好看到的截然不同,有灵魂入驻的欲望才能燃烧黑夜。

他想到他的母亲,这是否就是线索?

克劳德缺失母爱的人生没有落脚处,这纵容了他用畸形的好奇心理隐藏他的不安。

那么他对拉斐尔太太的爱慕是怎样的欲望使然,是可以有各种解答的。

所以说欧容很会处理,他让各种暧昧都有立足之地。

但我还是倾向于克劳德单纯地要治愈成长伤痕的欲望,那是渴望来自家庭的温暖,来自母亲的爱,而且这很符合整部剧首尾通络后引出的线索。

克洛德的原生态家庭显然是破败不完整的,没有母亲,父亲瘫痪在床,他是这个家完整与否的符号,这实在是太残酷了。

铺垫好了看官的同情,这会成为克劳德冠冕堂皇登堂入室的免罪牌。

事实上,让这一切变得世俗、残酷,符合成人世界里的牌理出牌,这是由剧中的吉尔曼老师推动的。

他这个人物在我看来太有意思了,现实中若有这样一位先生肯教我文学,我都可十顾茅庐。

问题是,这部剧放置吉尔曼的目的不在此。

他只是导演另辟一条“欲望复萌”的棋子。

所以在对吉尔曼刻画时,不是仰视,处处流露出互为矛盾的和谐假象。

剧中,吉尔曼自己也意识到了,他便警告自己同时点醒克劳德,“你没必要描写拉斐尔夫妇做爱的场景,更不要在乎我的欲望,想想你自己想要什么”。

这也许并非出自吉尔曼的肺腑,直到他嘲讽克洛德用诗意的情怀把玩中产阶级附庸风雅的浪漫时,他越界的欲望完全袒露出来。

其实,在他辅佐克洛德写文章的进程中,他已不断地暴露了自己要垂帘听政的野心。

于是,冲突有了可转乘的纽带,剧变得更好看。

克劳德不是吉尔曼的少年时态,克劳德也不是吉尔曼的“儿子”。

我猜想,作为这部剧的创作者,应该不太认可这种脱缰的“欲望”肆意。

赞美自由的“欲望”是由衷的,但也尊重了道德伦理的审判,从而有了最后回旋的讽刺效果。

围绕“欲望”分析人物间的关系,这部电影看起来相当过瘾。

所谓欲壑难填便是如此,没有尽美。

剧中所有的人物都有私密的追求与渴望,为此,对习以为常的快乐与幸福已麻木,整个都是心猿意马的状态。

而穿插的讽刺场景倒是很有聚光的效果,吉尔曼太太的艺术画廊里残缺的玩偶,三个人物形象把曾经的“高富帅”组合成了权力与欲望的政治图画,小拉斐尔房间里的玩偶及门廊内的几幅画作,双胞胎姐妹木然地审视四幅画时困于想象力之外的茫然等等。

突然觉得,弗朗索瓦.欧容很会选择漂亮且有灵性的男主角来给自己的电影提气。

05年《时光留驻》里,梅尔维尔.珀波的帅、颓、靡、淡、沉各种魅力已为他所用,并在西班牙国际电影节把珀波推到了影帝的位置。

而这部《登堂入室》里他找来的恩斯特.吴默埃竟也是一个会用眼睛说话的小生,透着狡黠、温吞、不羁、叛逆的灵性。

年轻的欧容的确是法国充满希望的新锐导演。

02年的《八美图》创造了欧洲电影节八位女演员共获影后桂冠的奇迹,那时他已经对电影充满了“欲望”了。

十年后,借用《八美图》里偷窥悬疑的元素,改装成《登堂入室》也是一个不错的回归。

最后梳理一下,我是过分纠缠于现实了,把克劳德当成了一个“男孩子”。

现在要回到虚幻的另一面,正如整部电影架设的虚实布局。

前边的全部抹去,克劳德在剧中仅仅是一个符号,代表着一种永存天真好奇之心的激情,也是导演要看客领悟的永远有所追求的“欲望”。

结局说明了一切,吉尔曼没有了工作,也失去了妻子,但他永远拥有“克劳德”。

于是,他所经历的所有伤痛,不过是让他找回写作的激情欲望。

回到原舞台剧的主旨,依然是讽刺中产阶级安逸庸常的生活就如死水一般,毫无生气,毫无幽默,只有机械的动作。

歌德说:“异端是生活的诗歌,所以有异端思想是无伤于一个诗人的。

”我又觉得欲望本无错,无奈现实是裁判,你若撷取了不该触碰的欲望,总是要为此承担责任的,不论那是痛苦的,还是愉快的。

PS:这部电影对文学写作有益处,保有浪漫的情怀,多一点美好的想象力。

 8 ) 一堂文學課,一場中年危機

我看過的幾部法國電影,給我感覺是:法國導演有種本領,就是能把所有的題材都演繹的非常高雅,文藝,浪漫,上升至哲學層次。

婚外戀,通奸,不倫之戀,戀尸癖,這些有的人想一想也覺得有罪的故事,在法國電影里總是如此真實,坦然,純真,讓你目瞪口呆,讓你不好意思鄙視。

講不出半句骯臟。

我覺得法國人的生活也是如此,世人都說法國人最懂浪漫,信然。

從他們的電影就能看出,電影反映出一個國家,一種文化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倫理。

從這些法國電影里,總能看到法國人的立國精神: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建基于此的寬容。

本片中已經年屆中年的教師夫婦有一段對話,大致是:妻:『你該不會是愛上他了吧』(指 中學生)夫:怎么會呢?

妻:自從你開始輔導這個學生做作文,我們就沒有做過愛了。

夫:哦,真的嗎?

但克勞德是個男生啊,我只喜歡女人啊。

妻:不過你在年齡增長過程中,說不定又出現什么新的欲望呢。

這種對話不是離地三尺由導演臆想出來的,相信它源自彼此真誠對待的情侶與戀人之間,無論任何一種關系,都不能綁架一個人的自由,彼此間真正的關心可以是關心對方在這段關系中是否開心快樂。

最后妻子離開吉爾曼時說:我的畫廊生涯結束,我們的緣分也到了盡頭,就非常自然。

這是它表達出的戀人關系。

沒什么天長地久,沒什么相依為命,有的是合則共,不合則分。

《偷窺隔籬媽》(《登堂入室》)是個講青春期少年偷窺的故事,間接的講了中年人的生活和中產危機,順手黑了一下中國,自嘲了一下現代藝術。

同時它還是一場非常生動的寫作課。

整部電影,音樂貼合流暢,對白精彩,畫面更是大師風范。

我沒聽過專業的寫作課,這部電影中的一鱗半爪,講出寫小說的真諦:就是描述某個人,為了達成某種欲望,不惜克服重重困難的過程。

老師吉爾曼是個懷才不遇,由作家淪為中學法語教師,人到中年,深知自己此生無力翻盤,滿心憤世嫉俗。

這樣的隱于學校的作家型老師,是很好的天才文學少年的伯樂。

師生關系由是展開。

中產的家庭危機,婚姻,事業,日漸枯萎的個人夢想,在每個中產家庭發生。

而克勞德這個母喪父癱(估計要靠綜援讀書)的少年,有幾分早熟,更有幾分同老師一樣的憤世嫉俗。

他們互相點燃了。

借著這篇似乎永遠『未完待續』的作文,老師的家庭,同學那個典型的中產家庭,日常生活曝露在殘酷的現實中。

這部電影和《American Beauty》(<美國美人>)與《革命之路》(港譯《浮生路》)要講的主題是一樣的,卻用了如此別出心裁的故事,那些一開始就絮絮叨叨的密集的對白,另片中的老師有幾分似Woody Allen,這部電影在幽默感上,也和Woody Allen的電影頗為相似。

是知識分子幽默,需要有一定知識背景,想一想才會心微笑。

法國人尤其喜歡Woody Allen,不無道理。

隨著情節的深入,每個人都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內心,各自『覺醒』,吉爾曼夫婦緣盡分開,其妻去追求更美好有生氣的生活,賠了夫人又丟了工作的吉爾曼則開始頹然自放,而拉法一家卻更親密,更像『中產階級』家庭了---事實是變得更虛偽,更加懂得掩飾自己,委曲求全,向現實低頭。

而片中的天才作家少年,經過一場『假作真時真亦假』現代小說與青春期覺醒后,更加篤定了自己的創作才能也更加客觀理性的抽身而出,站在人生的大幕前,觀看蕓蕓眾生荒謬又精彩的人生演出。

影片結尾一個全景式的別墅區,每個房間的剖面展現在觀眾眼前,有人換上性感內衣顧影自憐,有人孤獨的在家里打高爾夫自娛自樂,有一家人坐在餐桌前面對枯燥而沉默的晚餐,有槍聲響起在三角戀的情人之間。

有戀人在前戲中,有戀人在事后煙,有人在爭吵,有人在祈禱,有人在享魚水之歡,有人在享天倫之樂,這一幕人間場景如此恢弘,而藝術家則可以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寫進書中。

他們坐在公園里看對面別墅的風景,而坐在影院的觀眾看在戲外看著他們的背影。

聽說此片曾是去年高層『北戴河開會』時領導專享的引進電影,在我看來,這些老革命和紅二代,不懂生活更不懂藝術,更本不可能看懂,估計他們也看不下去。

估計是看片名和介紹以為是三級片才引進的。

另:本片借吉爾曼妻子的畫廊,冷嘲熱諷了現代藝術(『和性用品商店有什么分別』),黑了談生意的中國人(雖然沒有出場),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片中吉爾曼說這種東西簡直是『屎』,并不是說馮唐,馮唐還沒有那么高大上到進入法國人的生活,他說的是一個音譯『Tang Feng』的攝影作品(也就是故弄玄虛的上海天空一二三四).

 9 ) 每一层偷窥都是欲望的叠加——欧容你个臭流氓

这是我2013年最喜欢的电影,看了多遍,昨天偶然机会瞟了下片头,竟然又忍不住看完了整部电影!

我在昏昏欲睡中,依稀觉得欧容通过这部电影,实现了和诺兰的神交>_<欧容和诺兰都是我非常喜爱的导演,这么一YY,我做梦都在笑啊XD让我想到诺兰,是因为这部电影编织的层次感,犹如千层酥一般嘎嘣脆。。。

克劳德对他的法语教师有浓烈的兴趣,另外可能部分由于年幼丧母,进一步对他的妻子也有着更加复杂的浓烈的兴趣。

但是这是一个不普通,有着艺术鉴赏力的家庭,直接偷窥他们是很难把这盘棋下好的。

要偷窥一个家庭,必须找到一个入口。

偷窥这个文艺家庭的入口,接近他们的诱饵,恰恰就是偷窥本身。

慢慢地,克劳德找到了拉法尔一家作为跳板(这个跳板也让他好好享受了一把啊),实现最终对“心爱”的法语老师的终极偷窥。

在电影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一条趣味盎然的偷窥链慢慢形成:(<==表示前者被后者偷窥)【普通的拉法尔一家<==克劳德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的化身<==法语老师一家<==偷笑的克劳德】利用法语老师一家的偷窥心理去偷窥他们,这注定了这部影片的高潮迭起——因为我们这些观众最喜欢偷窥,更别说这种前所未有肌肤层次感的偷窥了。。。

我有一股冲动,分析下克劳德的文tou学kui欲是如何得到一层层满足的:首先是偷窥他们家本身。

但仅仅观察本身,已经满足不了克劳德,满足不了法语老师了。

这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讽刺小品,没有目的,没有达到目的的障碍,于是就没有戏剧冲突,于是就不能让各个人物的性格浮出水面,这样一来,这个家庭就流于表面上的和谐,和最早克劳德观察到的没有什么区别。

——于是这种偷窥的刺激也不再强烈了。

所以在偷窥之上,克劳德多了一个任务:操纵。

没有目的制造目的,没有冲突制造冲突。

这种偷偷操纵的快感,是位于偷偷窥视之上的。

他亦真亦假地放任自己爱上拉法尔的母亲,他慢慢和拉法尔的父亲建立某种联系,还慢慢地诱导出拉法尔的同性之爱、嫉妒。

在整个过程中,克劳德不断地搅拌这个家庭内部的关系,使得所有人的欲望都得到了发泄的出口。

这个时候最满足的是法语老师,是他指导的克劳德,他才是这根搅拌棒。

法语老师和妻子的胃口越来越大,克劳德其实是在不断满足这对好奇的文艺夫妇。

但克劳德自己真正的高潮还没有到来。

法语老师在帮助克劳德操纵拉法尔一家时,他不晓得自己已经深陷其中(做出偷考卷这种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或者不妨说,他明知自己已经深陷其中。

克劳德相当于通过操纵拉法尔实现了对法语老师的操纵。

而且克劳德真是一位优秀的导演,非常会利用时机,选择了拉法尔感冒的那一天把拉法尔自杀情节的段落交给老师。

然后是这场游戏的真正靶心:法语老师的妻子——克劳德素未谋面的文艺女性。

比起来前面所有的东西都只是铺垫。

比起来前面都是三国杀的普通版,这才是升级版。

导演对法语老师的妻子着墨甚多。

一个极富魅力,有极高艺术品位,生意不是很得意,时而还会卖萌的女性。

在克劳德拉着行李箱敲开他们家门之前,克劳德一直对她实施着远程挑逗。

拉法尔的母亲只是个幌子。

克劳德写拉法尔的母亲,富有诗意的想象。

克劳德写拉法尔的母亲透露出朦胧的情丝,法语老师把这段文字念给妻子听,“她坐在沙发上,头发的颜色和沙发相应成趣”,此时作为听众的法语老师的妻子正斜坐在沙发上,头发的颜色和沙发相应成趣,某种程度上她已经坐到了舞台的最中央。

这些文字,其实是一封极其浪漫极其高级的情书。

一个女人接受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赞美,而且她也富于想象力地想象着自己的美。

然后包括克里的水彩画等,都是“漫不经心的量身定做”。

这位法语老师的妻子Jenna没有让克劳德失望,她的文学素养其实高于法语老师,对这些东西存在着天生的敏感,她收到了克劳德隔空传来的信息。

克劳德在搅拌拉法尔一家时,也荡漾了Jenna心中的一池春水。

写拉法尔的母亲,克劳德爱上她,问她能否私奔。

Jenna站在拉法尔母亲的角度想,这样一个和谐家庭的母亲,当然不会跟着一个小屁孩私奔。

但是!

“我又没有孩子!

我完全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 克劳德拉着行李箱来到Jenna家门口,敲门,Jenna开门,打量了长相平平的克劳德一眼:“想必你就是克劳德”。

这一幕,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的重复,对我而言,这幕是整个电影真正的高潮。

Jenna的演员真是太赞,她看到克劳德的时候,其实有疑惑他是谁,惊讶,心想我终于盼到你了等等好多层心理,她的表情、导演给的镜头,都给这一幕充上了极其丰富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这幕真是太赞了,给人的就是那种造跨海大桥,大桥两边终于接上了的满足感。

然后,他终于可以直接问她关于孩子的问题,继续搅乱她的思想,现场描写她入睡的样子,然后,最后的最后,找到自己的结局,达到终极的目的——用他的文学天赋,继续登堂入室。

听得克劳德在门外大笑,观众在屏幕前笑得更甚。。。

作为黄雀的欧容用这么高级的方法挑逗了我们这些多少有些偷窥癖好的流氓观众,我们是不是该敬他一杯,敬酒词是“欧容你个臭流氓!

”--我想说这世界上还有一种快感是克劳德不曾体会的,那就是——被玩的快感,为了一种隐秘的冲动不惜失去一切的快感。

就像法语老师为他做的那样。

我在YY着,在将来,克劳德会不会被一个横空出世的克劳德2.0玩转。

我不为他担心,相反,如果真的能碰到这样一个高手,克劳德必然会含着笑被玩到死去。

--为什么导演要选择克劳德这样一个小屁孩?

法语老师年纪的中年人,有家庭,有事业,这些都在电影中的一天内同时失去;而克劳德这样的屁孩,He has nothing to lose,而且他还有青少年保护法之类的东西让他恣意妄为。

而小孩玩转大人,像《水果硬糖》这样的逆袭电影,一直是观众喜欢看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主题(观众就是喜欢看,他们想着“幸好我没有被一个小孩玩到死”)。

另外,这个年纪的小作者,一切还在学习中,他需要一位长者的指导(进而无知不觉地玩死长者)。

这样年纪的小作者,还可以恣意爱上一个比自己大很多的女人。

所以安排这个年纪的小屁孩,真是给了导演相当多的想象空间啊!

--有一个设置非常非常有意思,剧本选择了和这部电影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数学,作为对拉法尔一家偷窥的切入点;而当克劳德玩腻了的时候他说:我不想继续写了,我觉得我应该继续学好数学。

这是要实现文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么哈哈哈,在这部戏里,数学成了实现第一级偷窥的基础。

如果我做一翻过度解读,我可以说正是这种缜密的理科思维赋予了克劳德理性甚至残忍,注定了他比常人略高的欲望层次。

 10 ) 《登堂入室》:“读者反应理论”的影像化实践

是否可以将《登堂入室》看成是一次写作教学,通过教与学两方面的互动来完成。

也许有人会认为,《登堂入室》不正是一次影像化的写作教学吗?

最后,男教师不正好将写作技法传授给男学生,完成了最后的作品吗?在此,我想将其扩展一下,从读者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教学实践。

作为教师,吉尔曼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一千零一夜》中的那位国王,他需要通过阅读来满足自己听故事的喜好;而相应地,作为学生的克劳德则扮演着山鲁佐德的角色,他需要通过每周提交的作文来保住自己的法文课成绩。

但《一千零一夜》只被借鉴一个发展框架罢了,欧容所深入乃是虚构与真实的探讨。

在此,我们可以在两个并列的平面上展开:①文学虚构与现实真实;②影像虚构与现实真实。

对于前者而言,克劳德是一位现实的观察者和参与者,他通过将现实写进文字,再将其交予老师吉尔曼。

吉尔曼则作为旁观者,不仅可以对文学虚构指手画脚,同时也对现实真实起了作用。

他具有主导虚构如何进展下去的权力,因而拥有改变现实的权威。

因为在此,现实真实是作为文学虚构的影像化展示于观众的。

可以说,作为读者的吉尔曼,更加真实地模拟了阅读中可能发生的情形。

在读者反应理论的支持者们看来,阅读就是不断地建立期待又不断地瓦解期待的过程。

由于阅读之初,书已完成,读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彻底被动的。

但通过将这种阅读过程影像化,如同电影中的克劳德,他也就有了作用于全书书写进程的能力。

这在某种程度上,真正实现了“阅读乃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观点。

对于第二点而言,影像虚构作为电影这们艺术的本质特征,是通过“幻术”来将自己伪装成真实。

发生在克劳德文字中的事件是有其现实基础的,但我们却不知道他在这些基础上加进了多少虚构成分。

观众所能做的,只是通过他在文字中展开的故事情节来还原影像中的现实真实,这就导致了一方面,观众所看到的自然是影像虚构,但另一方面,在这影像虚构中却有现实真实的存在。

这里有一个二律背反:虚构再虚构将回归真实,这句话也可以用另一种更加易懂的例举方式来表达:当你在电影中扮演(这一动作要向观众展示)角色的时候,看起来其实是更真实(如雅克•里维特《Out》。

究其原因,无非是这种扮演消解了影像对观众事前建立起的“幻术”:我们去看电影,难道不是事先就已经认定发生的是真实的吗?

这种双层空间:当拉斐尔一家开始扮演作业中的角色(小说中叫角色,影像中叫演员,这叫文学虚构的影像化),他们并不与克劳德、吉尔曼等人同属于第一层空间,而是处于第一层背景下发展出来的第二层。

这里有点复杂,要好好说明一下。

第一层作为一开始就展示在观众面前的影像虚构,是以真实面貌示人(如上所述,这是电影发挥效果的必然要求);而第二层因为是在第一层影像虚构发展出来的影像再虚构,也就反而显得更为真实。

这其实是一种虚实-影像的作用机制:当拉斐尔一家在克劳德与吉尔曼所建立的影像表层下表演的时候,虚构回归了真实。

最后,我们再回过头来对“读者反应理论”的影像化实践做些说明。

当我们将吉尔曼看成具有能动作用的读者之后,他与作者克劳德所共同完成的作品部分成为《登堂入室》这部电影的虚构影像。

电影的播放与观看,因而可以被看成是一次“观众反应理论”影像化的实践,观众“目击”了这一真实又复杂的过程。

公共号:阿玛柯德

《登堂入室》短评

名不副实,豆瓣打分太夸张了。

9分钟前
  • 凶凶怪
  • 较差

你在字里行间看风景

1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八美图》《沙之下》导演弗朗索瓦·欧容新片,已阅!虽然豆瓣最高只有五星,但也阻挡不了我打七星!

18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力荐

欧容教你如何用电影讲故事,剧情的推进高潮迭起,电影与文学的魅力交织,可惜结尾收得不够好,但仍可算是近两年牛逼到爆的片子了,五星力荐。

21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变态

23分钟前
  • Theo
  • 还行

真的对这种神叨叨的装腔作势喜欢不起来

26分钟前
  • .
  • 很差

编剧是个变态吧,还是个喜欢中国的变态。。

29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有点意识流,本来很期待这部电影的

31分钟前
  • Bibles
  • 较差

这片子的立意是关于写作的一个设想吧,即:如果想写得好,首先要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料,把自己当成剧本里的人物。估计不少文学青年都想试这个路数。本片有很多中国元素,爆点也设置了不少

36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过程挺无聊的,手段并不高明,是那种把所有力量都集中在最后一场戏的电影,不过最后一幕确实比较出彩。

41分钟前
  • 新团员
  • 较差

副标题:当代文学理论详解

45分钟前
  • 于小狮
  • 力荐

看不懂就是看不懂。不喜欢,不解释。

49分钟前
  • 君玉琅
  • 较差

可供解读的角度太多了。电影或文学的偷窥心理,虚拟与现实,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并达成参与式的创作。结尾还以《后窗》的画面收尾,一个窗户一个世界,进入一个世界进入一段新的生活,好像看过的一场场电影,读过的一本本书。克劳德,老师,以及观众,层层递进式的偷窥。很有趣的电影,文本上的乐趣。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中国元素太多了!!!

58分钟前
  • 奥特曼
  • 力荐

男学生有点偷窥主义。作文老师也是。

1小时前
  • vivien
  • 还行

腹黑少年。欣赏不来==

1小时前
  • 我一个人跳舞
  • 较差

高潮处砸晕老师的书名很有趣,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深夜尽头的旅行。Germain和Claude都是凝视深渊的人,即使他们都清楚深渊也在不怀好意地凝望回他们。和师母对话时的背景音乐QUE RESTE-T-IL DE NOTRE AMOUR真棒。

1小时前
  • 木由
  • 力荐

有点做,小帅哥眼神真像阿汤

1小时前
  • 太阳的倒影
  • 还行

你搞艺术,就会失去生活失去艺术。你不搞艺术,就会失去艺术失去生活。不过有时艺术太烂了也称不上是艺术,生活太烂了也称不上生活。莫谈幸福,傻逼最幸福。

1小时前
  • momo
  • 推荐

130727 从这法国人的大尺度去的,激情没求来,连文艺尾都被阉了

1小时前
  • Tao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