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关平目录:第一章:简谈英式幽默第二章:小不列颠第三章:英式与中式第四章:英式与美式————英国人,就是最能让我开心的那帮人。
我看过的英国单元喜剧主要有《憨豆先生》《IT狂人》《布莱克书店》和这部《小不列颠》。
(2018年按:后来还看了《请说普通话》《是,大臣》《米兰达》等剧集,但都不如前四部印象深刻。
)————△简谈英式幽默一个人做着和他身份完全不符合的事情,自己还不以为然,别人也不觉奇怪。
英式喜剧很注重互动性,强调行动者与旁观者之间形成的反差,虽然类似“憨豆”也常有独角戏的演出,但总的来说,观众的笑点还是集中在两者之间的对比。
后憨豆时代的英式喜剧大多拥有两个男主角,可以互相掐架吐槽,但我所说的“两者之间”更多的是指主角与路人甲之间的对手戏。
比如《马大帅》里范德彪就曾与卖菜女、马路执勤、茶馆服务生、小混混、交警、醉酒客人、解梦者等这些只出场一次的大众脸有过生动的对手戏(东北幽默与英国幽默有很多相似之处,后文接着叙述)。
英式幽默常建立在严肃和古板之上,这符合英国人的性格,他们的调侃不动声色,不像美国人那样做出夸张的动作。
林语堂觉得英国人和中国人拥有同样内敛的气质,我觉得这种相似在幽默哲学上便可以得到体现,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此处无声胜有声。
英国人喜欢否定自己,随时随地嘲笑自己,逆向思维,天旋地转。
嘴上说着喜欢你,做出的举动却明显很讨厌你,刚夸你今天的表现不错,过一会又会像以前那样对待你。
这是在自己的思维引导下产生的反差,不同于前面所述的存在于两者之间,而是由自己独立完成。
我在《解读英式幽默》一文中,用提纲的形式将英式幽默的特点总结如下:把不寻常的事情当寻常事、强烈对比、模棱两可、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上、钻牛角尖、无聊的辩论、无厘头的新创意、模仿某人、多此一举、逞能做某事、言行不一、说话无意中打自己嘴、极端的不和谐、重复做某事、关键时刻表现轻松、避重就轻、从生活小事入手、认可别人的错误观点、吃亏是福、此地无银三百两、没精神、无所事事、没事找事、两个人一直掐架、意外的感动、一连串的误会、不合时宜的打扮、善恶偶然的逆转、坏话一带而过、重复出现错误、不必要的认真、对任何事情开玩笑、小事情、不按常理思考、东拉西扯、永远的比喻、拟人与幼稚、文字游戏、盲目用典、多余与累赘、用错重点、自以为是、不是笑点的笑点、痴人说梦、拿本国人开涮、拿朋友开涮、讽刺任何人、严重跑题、放大某一细节或特点、灵活机变的反效果……这些只是我漫无边际的随想,要真正读懂英式幽默,不仅需要看更多的英剧,还要多了解英国历史、文化及语言。
英语的复杂多变有助于英国人形成幽默性格,而德语的单一死板则使德国人一本正经、索然无味,这两个同样严谨保守的国家,民众性格却相差很多。
如果再能从幽默原理本身着手,结合各国喜剧的特点加以比较总结,相信会更有助于理解和提高。
————
《小不列颠》一剧继承了一贯的英式幽默,充满各种创意及搞怪,有些场面让人忍俊不禁,但有些也令人感觉不快,作为英剧迷,首先要支持一下BBC不断推出的佳作,在此处主要点评一下这部剧中喜欢的几个系列场景。
Part 1 假瘸子Andy和朋友Lou
坐在轮椅上的大男孩Andy,披头散发,栗色眼镜,紧身背心,肥胖的身体,因为行动不便,生活得不是很愉快。
幸好他有一个全心全意对他的好朋友Lou,无时不刻都在照顾着他,专心、细心、耐心,无微不至。
遇到任何可供选择的时刻,Lou都会问Andy想要哪一种,而Andy永远看都不看就随便往旁边一指,面无表情地用伦敦腔说着那经典的台词:“I want that one.”。
经过反复再三的确认之后,Lou便按照好友的心意照办,结果每次拿到手之后,Andy都会后悔。
每当遇到新奇有趣或重要现实的问题时,Lou都会和Andy绘声绘色地讲解,而Andy永远都不耐烦地说着“Yes,I know.”其实他根本什么都不知道,但却用无辜而冷漠的表情说着那句话,表示自己懂得很多。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Andy其实并不是瘸子,每当Lou搁下Andy去买东西或问路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Andy在后面做出各种惊险动作来,比正常人还要矫健勇敢,当Lou买完东西,Andy又已安然无恙地坐回了轮椅……这让人想起了坐牢的“周星驰”可以从监牢栏杆里钻出来,办完事又自然而然地钻回去。
他们之间的故事基本千篇一律,只是换了一下Scenes and objects,但带来的喜剧效果却非常明显。
英式幽默在麻木的重复中得到喜感,虽然Andy永远那么可恶,Lou永远那么愚蠢,但我却非常喜欢他们。
Andy就像个是个顽皮的孩子,对家长的话总是漫不经心,经常做恶作剧,却又离不开家长的约束,缺少了家人就会觉得孤独无依,所以宁愿装作是个忧郁可怜的残疾人。
而Lou与其说是朋友,不如说就是Andy的家长,永远溺爱袒护放纵自己的孩子,被孩子的纯真迷失了双眼,看不清Andy的本来面目。
小小的意外是一种情趣,他们之间的友情是《小不列颠》里最温情的一段,他们的故事也是最令人回味的。
Part 2 易装前台
“英国人的办事效率非常之低,尤其是医院挂号处和旅行社报名点。
”这句话可以作为这个场景系列的标语。
挂号处的护士也好,报名点的前台也好(都由David Walliams反串扮演),在面对所有来看病或订票的客人,一直摆出不耐烦的态度,永远很无辜地摇着头回答“computer say no.”让别人同情她的无可奈何。
其实她每次不过是随便乱按几下键盘,电脑里根本什么都没输入,而那些傻乎乎的病人和旅客竟然都相信她的疯话,认真地与其探讨。
这种以假乱真的情景也是英式幽默的重要手法之一。
如果说医院作为福利单位,护士用这种不负责任的方法驱走病人是一种偷懒的方式,那么旅行社作为盈利场所,前台居然想尽办法去赶客就让人费解了。
不过,越愚蠢,才越像英国人。
更让人受不了的就是,每当客人吃了闭门羹或弄得一头雾水的时候,心情已经极坏,前台小姐还要煞有介事地向顾客恶咳一声,把细菌和废气传播给别人,英国人的恶作剧就是那么天真无邪,让人雷到极点。
Part 3 店主和顾客
一个顾客每次都去不同的店里买东西,而店主永远也还是同一个人。
虽然每个店的摆设和卖的东西都不一样,但出现的买卖双方却永远一样,就连穿着打扮也没有一丝变化。
这名客人每次来都会要一些很具体很详尽的东西,其实就是现实中不可能买得到的“特殊”商品(比如他要买一部已经知道所有细节的电影,但可能还没拍出来;比如他要买一幅“绝望的马”画作,那只马还有一点希望都不行)。
而店主更是对自己的店里的东西毫不熟悉,就像是个新来的打工仔,什么都不知道,每次遇到客人出的难题时都会突然灵机一动,神秘地向后一退,靠近货仓门口,然后大声喊着“Margaret! Margaret!”,要等几秒才会有一个女人应答,而这个女人永远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在这空闲的几秒中,店主每次都会做一个尴尬和腼腆的表情以示道歉,而客人会看似友好又看似奸诈地笑笑,这个细节常以特写来描绘,所以很富喜感。
接着就是那个神秘店员Margaret传来一句,店主重复一遍,客人回答一句,店主又重复一遍,他成了店员和顾客的传话筒,变得毫无存在感,成为一个荒谬的可笑角色。
这一系列让我想起《马大帅》里范德彪买茄子讨价还价和开解梦馆与人争执的场景,英国人的幽默和东北人的幽默确有很多想通之处,两者都能在平凡庸俗的生活中寻觅到别人看不到的小乐趣。
———— 这部剧中腐文化太多,和《憨豆先生》、《IT狂人》和《布莱克书店》相比,显得不够“纯良”,但是由于两位主演David Walliams、Matt Lucas的演技令人大开眼界,所以也征服了我们这些英剧迷们。
更难能可贵的是,整部戏的编剧也是这两位天才。
话说起来,东北文化也开始有点腐倾向了,《本山快乐营》有一集赵四求王长贵给他单独发一条新年短信,说:“只要你不让我和你一块住,其它让我做什么都行。
”之后还像个女人一样在王长贵身上捶了起来,撒娇地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呢呀?
”和《小不列颠》有异曲同工之妙。
————△英式与中式“I want that one.”“Yes,I know.”“computer say no.”“Margaret! Margaret!”这四句话在本剧的几个单元里都是画龙点睛之笔,就像周星驰和赵本山作品中的那些经典台词一样,让人脱口而出,用于任何场合。
喜欢英式幽默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去思考英式幽默与周星驰、赵本山的作品有何关联,认为港式搞笑片和东北喜剧,和英国扯不上边。
但从幽默的原理上讲,世界各地最接近英式冷幽默的其实就是周、赵的作品,只不过三个地方的文化内涵有所差异,所以需要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去表现,英国喜剧以情景剧为主,周星驰以电影为主,赵本山以小品和电视剧为主。
————△英式与美式像美国那种比较通俗易懂的“热幽默”,往往出自聪明人之口(比如美式幽默的高手马克·吐温),会让人微微一笑,更像一种“机智”,现代的好莱坞电影更把滑稽当做一种重要的搞笑手段。
而英国人的“冷幽默”则不容易理解,往往出自于笨人之口,让人从内心深处放声大笑(英剧中每逢笑点随时伴有观众笑声,中国情景喜剧也是如此),甚至难以止住,那是一种“笨拙”。
美国人也描述笨人,但他们的笨人造型古怪,性格奇异,表情夸张,一看就是刻意表演。
而英剧中的笨人生活化了,上至王室内阁,下至贩夫走卒,都可以是笨人,往往出人意外又真实可信。
我恨不得立刻飞去伦敦体验一下笨人们的生活。
不过听几个英国留学的朋友说,真正的英国生活并不像电视剧中那么有趣,我想,正是因为生活本身枯燥无趣,而英国人会享受这种无聊,将麻木呆板变成一种乐趣,才是他们的独到之处。
美国人好玩的事情太多,所以把精力花在了刺激的挑战上,而不会像英国人无聊到揶揄生活的点点滴滴。
相比于《生活大爆炸》,我更喜欢《IT狂人》。
报纸上有一篇文章总结的很好:“英国人向来看不起美国人的幽默,认为其缺乏智慧,粗俗傻气,而美国人也讽刺英式幽默阴冷啰嗦,冷漠无情”。
————2012伦敦奥运会举行在即,不知这些保守谨慎又笨拙荒唐的英国人会给全世界的观众带来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2018年按:后来憨豆果然在开幕式上让人捧腹大笑。
)
Whatever,I love the British people.2012.5.5初稿2018/7/10修改
说好了,这个是纯粹的观影文,为了迎合毕先生的freakin理论。
——————————————————————————————————————传说中的分界线。
当然是在得知至少要到2012年的春天我才能看到sherlock2和white chapel3的时候,我对bbc的速度已经逆来顺受了。
随着台词的人性化,速度越来越神性化了。
好吧,Fart is rough。
英剧来说我看的数量不多,但是基本都是走极端的。
和美剧的快捷奏不同(不排除我听力x的原因),英剧对人的耐性和和多愁善感是个极大的考验。
看美剧的时候我甚至需要不时回放一下以便自己能听清楚刚才那部分的台词是煞有其事的说明还是编剧串场用的,相对来说,爱情戏在英剧里只能算的上是感情的地道战,充满了埋伏感。
而美剧就总是给我一种“I’m Inspirational ,I'll dare you soon.”的感觉⋯⋯虽然不排除little britain那种充斥着黄色笑话的剧情,但是习惯真刀实枪的童鞋,到此为止了。
如果是单纯的笑点诡异,Black books ,Yes Minister(其实英国佬们从1980年开始就是这个德行了)都是纯正的英式冷笑话。
如果不能接收“你别碰冰箱,会吓到里面的海豚”或者“我有戴夫综合症”之类的神经质,至少小不列颠是很爆点的。
这可能会让你有了:是不是英国人都这么重口味。
的疑问⋯⋯回到主题,毫无疑问这些英剧取胜的色彩很重要的程度是小人物的传奇日子。
虽然毕先生推荐了唐顿庄园,说到底我对高贵的古装剧还是一般。
我喜欢看那些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稀奇古怪的琐碎日子。
哪怕是“ I'm the only gay in the village."演技除外,每个人的天然喜感都来自那些最小的生活。
我们每天都吃着junk food,每天都懊恼着今天为什么没减肥而明天依然懒惰下去。
你永远觉得生活过于平淡无聊,然后在潜移默化之间我们接收了很多事情。
小不列颠里的gay数不胜数,而daffyd却总让我觉得那么可爱。
他总是穿着裹着脂肪的皮衣,飞机头,一次比一次劲爆的内裤,但是就是那个骄傲的虚伪的小胖子那么的招人喜欢。
lau离不开andy,so does andy。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归属,默默的,或者是威尔士的小村庄,或者是很流行的祖母。
不论你出入哪一所房子,最终你会回到自己的家。
尽管我们都不起眼儿的活着,但是我们有权利过的比任何人都快乐。
“知道不,坦白讲,你完蛋了,你和所有害羞的人都完蛋了,物竞天择原则偏爱嗓门大、有闯劲的,我不是故意说得难听,但从遗传学上讲,到你这就断了。
”亲爱的Bernard和manny,每个不起眼儿的家伙都有着自己的怪脾气和不能触碰的嗜好,然而这并不影响坚决而固执的生活。
如果身边的人予以你打击,那不过是One or two little hiccups with the parents,不值得任何的回忆,你只需要抽烟,拉着一张死人的脸,喝酒或者忘记。
即使天塌下来,那也不过是银河系偶尔的一屁而已。
如果现在已经没有美满,就守着过去开心的日子过着现在的生活。
谁也没有规定一成不变的人注定孤老终生,如果你无法向前看,那就回头看,如果你无法回头,那就继续磨磨蹭蹭的往前走吧。
“想想如果什么人死了你该怎么办?
Jeffrey Dahmer就是这么走上绝路的。
你的生活停滞不前,到处都是装炸鸡的盒子,然后一个朋友说‘我要离开了’,然后……就亮出了把电锯。
” 不列颠的群岛虽然小,却依旧闷骚。
love actually 里休的形容和小不列颠的开头音乐过于契合:你总是感觉那句britain!
britain!
britain!
后面要紧随一段不靠谱儿的演讲,“We maybe a small country but we're a great one,too.The country of Shakespeare,Churchill,The beatles,..Sean Connery(007),Harry Potter....David Beckham's right foot!..David Beckham's left foot, come that."不论多少扎堆儿的笑料摊在那里,你始终记得那群流氓中间流动着的脉脉温情。
andy和lau也没有那么的基情。
那不过是借男人的嘴说女人的话,我爱你,所以我喜欢无理取闹,我知道你会迁就,所以我乐于折磨你。
不知道Great Britain有没有春节联欢晚会,也不知道春节联欢晚会上篇幅最长最容易火的节目是不是幽默小短剧,俗称“小品”,但可以知道的是Little Britain们不会每天都在BBC的各个频道看见他们熟悉的身影。
说说Andy和Lou这一对。
一开始看也觉得我要是Lou肯定得把Andy痛扁一顿,但后来我却对Andy产生了一丝理解,有时候我们何尝不是假装残疾来逃避生活的压力,而且丫一定是一愤青,做出来的事多么愤世嫉俗,挑战正常人的智力呵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思维正常的人,建议你不要看本片。
而Lou对Andy的忍受,可以理解为大人对待小孩,Lou可以在Andy身上发挥他无垠的父爱(*^__^*) 嘻嘻……
i want thhhhhati want thhhhhatwhich means when u r one fxckin' retard, u can do anything u want to...it cracks me always
英国的演员真是让人喜欢的紧,即便表现的那么放荡淫荡变态。
这就是魅力。
Matt Lucas和David Walliams这俩基本上就是这样的天才。
他们的多重角色扮演,在表现“正常”之际,同时也在淫荡着——说不定他们创作Little Britain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格分裂,舒坦舒坦大条神经。
Little Britain毫无疑问很贱,但哪有东西贱得那么漂亮的?
如果你已经对所有的剧集都审美疲劳的话,Little Britain绝对不会是其中之一。
至少在你偷偷摸摸一个人看完一遍后,再和任何人一齐再看一遍(特别是跟任何谁只要不影单影只这个前提,最好是正襟危坐的友人),你仍然会(也许是加倍地)感觉到雷,囧,难堪,尴尬...等等的乐子——总之,即便是浪费时间也得选择自己喜欢的浪费方式。
any way,到最后干什么不是消磨时间?
干什么不代表你就真的喜欢,只不过是不排斥而已,那不过是你没找到喜欢的东西之前的替代品——而且这些替代品也不烂,至少会有喜欢它们的人把它们奉为上品。
比如说没有NCIS,Burn Notice,Dexter的时候,我会看看CSI LV NY Miami,Criminal Minds,图新鲜看看看Eleventh Hour,The Mentalist,或一两集Without a Trace,Bones,Numb3rs调剂;Lie to Me的调调同样让人舒适,而Damages就完全是消磨时间了——这东西好歹获了几个奖,并不是一无是处。
这大概是被每个人性格契合或想补完的一面所引导,比如除了以上,另一方面我也相当钟意Life on Mars(UK版),Spooks(MI5),Breaking Bad,Cold Case。
我不太分得清这两方面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也许后者比前者稍微严肃点。
(不严肃到极致到失去形态的我可能就放荡的像Black Book或是Little Britain——英伦人真的是个相当奇特的民族,既有Spooks,Skins又有Little Britain,The Black Adder这样两头的极端,极度现实又极度放荡,比游戏人生还要游戏——这样的生活态度大概就是终极的艺术,人生的艺术。
)NCIS,Burn Notice,Lie to Me,Dexter;Life on Mars,Spooks,Breaking Bad,Cold Case。
——这些犯罪剧大概是以前自己对推理小说爱好的延续,或者仅仅是因为动物谋杀本能的潜意识动力;另一部分的科幻剧神秘剧爱好则是为求知欲所驱使。
当然这么说其实都不能表明重点。
严肃不严肃的这half half,其实都是被nature驱使的情调收集欲。
——这跟因为Firefly,BTVS而期待Dollhouse;因为Cowboy Bebop, Samurai Champloo而期待道子与哈金的音乐;因为Six Feet Under而成为True Blood的观众是同一个道理。
——这跟喜欢Battlestar Galactica,Doctor Who,Firefly,Stargate SG1,LOST,而对Heroes,4400,X-file并不是兴趣很大(所以这甚至不关故事收集欲求知欲什么事,不然我会喜欢X-file喜欢的不得了——我痛恨阴谋论,痛恨假又不假到极致的政治——因此我又特钟意反乌托邦题材的作品;The Big Bang Theory看到有点审美疲劳我就不太清楚是为什么了,也许是因为宅的太不自然了——虽然这种喜剧要的就是这效果)也是同一个道理。
——觉得the 13th Floor,Avalon更酷一点,而Matrix做作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以及其它等等等等。
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比起气氛来说,内容完全不重要。
就算气氛是臭的——这只能怪内容去蹲坑了啊。
对Little Britain独自一人在这大声鼓掌并带着推销的心情可能并不能使之流行起来——加之中国人与英国人的构造实在是大不相同——不过我倒完全不在意,少点观众,作品永远是一层纱,永远带着神秘色彩,我最怕那些带着“研究”眼光的神秘主义破坏者了。
因为大家都接触而去了解一些自然不会觉得有害处,但因为想变得宅或追浪头而去深入地了解自己并非认同的东西、情绪则简直无异于上吊自杀,有害身心的紧。
流行的嘛,杀时间,看一个丢一个;也许你要创造什么,从别人的东西里找自己的影子这又无疑是最容易的——不过这当然不是说收集资料——从流行中找自己骨子里正流行的——(wat's ur character?)——是寻找Character。
大获流行自然不过说明这是个消费型的社会生态,生产者都隐性基因达尔文休眠去了。
流行吧,说穿了就是盲流。
不管是偶然还是努力从了流行又不能说你高人一等。
想了半天,这种培养煽动个别生产者以及消费者的虚荣心的社会到最后无疑只剩下这四个字:玩物丧志,娱乐致死。
然后所有人都操练葵花宝典娱乐去了。
总之,看那么多东西干什么呢,一直都做读者做观众做陪练是不可能的吧,总会有蠢蠢欲动的时候——不管是不是激动的最后去做了扫大街的,这都是影响,这都是决定,鲁迅先生说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奶——所以做奶牛还是做喝奶的人,是个问题。
对于回避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我一向是BS的,对玩乐心太重的人我也是BS的。
有时我就非常BS自己。
人生认真起来真无聊啊,不认真又像没存在过一样。
操他娘。
感谢大不列颠王国的工业革命及多年来的殖民经营和帝国式管理,把英国国民男男女女的平均心智水平长期保持在8岁以下,今天咱们才有那么核突骑呢的洗具可看。
研究弗洛伊德心理学模型幼年阶段的心理和话语特征,想找白老鼠的话,去不列颠随便抓个国民都可以。
David Williams和Matt Lucas两个主角一高一矮扮鬼扮马,尽情丑化UK各行各业皇室平民男女老幼。
正派人士看LB看到了核突,和……嗯,呃,还是核突,蓝鲸看LB想到了喜剧的创作元素。
其实,是什么让我们发笑呢?
不同民族为何有不同的幽默审美?
为何英国人以损人为乐,他们的心理有多阴暗?
他们的性格对香港人有什么影响?
香港人的性格里的粤式、中国式和英式成分各占多少?
……如何制造喜剧效果,原则之一就是制造不和谐。
不搭调,搭错线。
当秩序被打破,和谐被扰乱,你听见自己内心深处的幽暗之笑了么。
杯具是现实主义的,因为只需要模仿现实;洗具才是浪漫主义的,因为可以颠覆现实,嘻嘻其实不用长大,也是一种幸福哪,isn’t it?
Great Britain (大不列顛國)今年作東, 早把東倫敦破工業區剷平, 起了館場, 舖了路直通市區哈洛德百貨公司, 要迎接富裕的亞洲人來一起拼名牌手工高檔經濟.英國民族性素來保守謙虛冷靜愛面子, 以冷幽默見長, 擅長雙贏談判, 會做生意,重視人文教育, ’紳士淑女’表現在儀態,談吐,社交,學問,家世,學歷上. 學校教育完成, 傳統上, 要子弟們來一趟兩年的自助旅行 ( Grand Tour), 帶著管家書僮奶媽鈔票, 遍遊歐洲或亞洲, 法國義大利是最後文化雕琢 (finishing) 必去的國家. 有戰事, 男人留在後方是被人瞧不起的.16-20世紀是英國人的天下, 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出了洋打開中國貿易大門, 長驅入印度非洲亞洲, 統治地球上1/3土地, 掌握世界主要海洋河流交通要道, 攔路收過路費, ‘To live and let live’ 是殖民政策的精神, 也因為這樣, 一戰後眾殖民地吵著獨立, 大家能好聚好散. 大英國協還有16國死忠會員, 剛去完倫敦參加女王登基60年輸誠獻藝.英文至今幾乎是世界語, 上世紀因為英國強, 這世紀因為小老弟美國強. 何時難如天書的中文可以成為世界語, 要看我們開得起自己的玩笑否.真正的精神強者樂於揭自己的瘡疤, 能當眾開自己的玩笑, 也不會對別人的批評(criticize and offend) 暴跳如雷, 恨得牙癢. 反而真心認同你罵得對, 說得好, 謝謝你以後, 順便幽自己一默.當然他必須有 very solid 自信做基礎, 並且長期以來, 清楚認識自己的斤兩和德性. 認清自己就容易認清外在世界本質, 在他心裏, 別人也一樣現形, 你我不過都是人, 你也沒什麼了不起. 看看世界各民族, 動不動就齜牙咧嘴拼老命現幼稚, 英國人這一點比其他國強一些.2003-2006兩個 Bristol 大學戲劇系畢業生編演了 Little Britain, 把英國社會弱勢邊緣人形形色色百姓, 高倍數的放大給自己看, 乍看刻薄惡趣, 再看其中有深意, 佩服這兩人的觀察力和用意, 及 ‘如得其情, 哀矜而勿喜’ 的人道關懷. 全英國有這樣的胸襟看你我彼此, 也不怕DVD流到外國給人瞧不起, 連年得獎無數. 紅到美國, 繼續拍 Little Britain USA笑話美國人, 拍了兩季, 只在 HBO播, 還是激怒了山姆叔叔朝野, 輿論撻伐不斷.看Little Britain考驗你的胸襟和忍受度, 兩個男生演各式腳色, 忽男忽女:歧視所有種族的課務組長 (各種族學生充斥大學),言不及義, 經常坐牢打架, 頭腦混亂, 行為乖張, 生一串不同爸爸小孩的休學未婚媽媽 (家庭社會問題),把一切推給電腦, 態度惡劣的底層職員 (薪水低沒出路),教人減肥自己背後吃奶油蛋糕嘴賤的減肥指導員 (如你我),裝殘障支使好心社工 (社會福利濫用),一問三不知凡事問老婆的小店老闆 (男人用來裝門面)油輪上度假中心騙吃騙喝, 開老公芭樂票實際老公早離婚娶了非洲二任的肥婆 (英國自嘲)永遠認為自己是村裡唯一的同志, 各式gay行頭, 從沒 gay sex過也去做愛滋檢驗的 gay (做我自己, 傲慢有理)熱戀總理, 佔有慾極強,的唐寧街男機要秘書 (讓人頭痛的政治化粧師)胡掰羅曼史小說, 躺著抱小狗都名利雙收的暢銷書作家 (文化賺錢靠俗爛)所有人都看出他是男的, 路邊叫他幫忙修拋錨車, 到處告訴人家我是淑女的小洋傘變裝癖 (只要我高興, 管你怎麼想)都要結婚了, 還喝媽媽奶的紳士 (罵到一群人)………..林林總總近百種角色, 嘆為觀止. 劇本,化妝,演技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回頭看台灣類似的王偉忠全民最大黨, 演員功力足, 可惜劇本化妝粗疏, 如果經費夠, 未來有希望看到 Little Taiwan or Little China.
英国人到底给人什么印象?
据说女人们第一想起的是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男人们第一想起的是足球流氓。
英范儿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混搭,保守与前卫,优雅与粗俗,英格兰与苏格兰,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没落奇秒的在这里融为一体。
可贵的是,英国人从不因为历史与现实的强烈落差而变得开不起玩笑,相反非常乐于勇于开展自我批评,这部Little Britain就是他们自嘲得有点过头的非常贱的产物。
还是说说我最喜欢的角色吧,那当然是可爱的Sabastian啦,最喜欢看他吃醋时一甩头,说“whatever”的时候了,简直媚到极点。
(为什么男人可以比女人更妖呢?
)我时常怨恨那个无情的prime minister,为何就看不到身边的真爱?
当然还有异装癖emily,the only gay in the village,满口废话的vicky ,都很精彩。
虽然matt演女人更传神,不过比较起来我更喜欢david williams的角色,因为他更贱一些。
这出戏的内涵有时是很严肃的,“贱”是表象,讽刺才是它的核心。
比如种族歧视,美英关系,年轻一代的无知无耻(vicky),老一代的保守顽固(那个吐人身上的老太太),因此它的境界比美国的屎尿屁喜剧要高,不过有时,它只是屎尿屁喜剧,博人一笑,甚至博人一怒。
就我而言就有好多受不了的桥段,比如那个喜欢“奶丽塔”的变态,那个没有断奶(不是心理上的)的新郎。
总之不适合心理上有洁癖的人看。
我还在网上看过一点剧场版,居然在正面全裸的同时不露关键部位,david太牛啦!
最早是在St. Lawrence College中学,跟madeline bromidge在house里面看的,当时只是想去social, 回国之后,过了几年,经常会想念英国,所以翻出来看看,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觉得这部戏其实很有深度。
有一句台词我记忆犹新:I'm the only gay in the village,我是全村唯一一个同性恋,充满了自嘲和无奈。
如此负能量慢慢的温馨剧集却也能够缓解我的思乡之情。
【在那里太久,已经把那里当成了我第二个故乡】之前发过朋友圈:“建议大家都去看“小不列颠”,艾玛,简直太逗了,好吗[偷笑][偷笑]一部充满自嘲、讽刺的情景喜剧。
如何把一个特优雅,特奇特、不被主流社会群体接受的事情表现得如此逗比。
很多恶搞,不得不说,Matt Lucas和David Williams演技是值得大看点[强]把本土人民的辛酸苦辣演绎的淋漓尽致。
该片和两位编剧(兼主演)本人都获得了好多大奖,其中包括英国电影学院奖和英国戏剧奖。
一共三季,每一季集数都不多。
很好的解压工具”这个东西很像国内拍的《乡村爱情故事》,展现了腐国人民生活里面的各种段子,逗逼无比,欢乐无穷。
场景也那么亲切,所有的交流既自然,又充满戏剧张力,不仅要豁得出去,还要知道怎么弄,观众爱看,从中得到良好的效果,这个就需要下功夫了,总体来讲,是一部良心制作。
希望我之后能有机会回英国看看。
不用单纯借助这类剧集帮助自己缓解情绪,不过它确实是在那样的岁月里面给了我不少安慰感恩!
不得不佩服英国人的讽刺精神。
似乎讽刺已经成为英国人血液里流动的一部分,不仅讽刺别人,也讽刺自己。
撑着阳伞,带着白手套,满身蕾丝花边,满嘴挑刺的老太太已经成为英式文学作品里的典型形象。
只是这一次,小小不列颠狠狠得恶搞了一群人。
最喜欢里面扎着冲天辫,挺着肥肚子,穿粉色帽衫的vicky,每次一开口就是浓重的英腔,连珠炮似的吐出一堆八卦,把提问的人搞的晕头转向。
最受不了的是恋老的那个家伙,居然捧着老太太的脚趾头舔起来,实在是让人作呕。
总之是一部可以娱乐一下的连续剧啦,不过看多了有点重复的感觉,每一集恶搞的主题基本一样,只是具体情节不同而已,另外有些英国人爆笑的地方并没有觉得特别好笑。
哈哈哈哈
3分钟弃 拉低一下评分
三俗你好,三俗再贱。
那俩人又编又演太牛逼了
说对了 内容极之无聊。。。
贱
两个活宝一台戏
欣赏不了
恶搞
不好笑
呃……不合口味……一點都不好笑,看到睏……
失望,笑点太刻意了。。。
是蛮搞笑的,但看了四集就有点开始受不了
无脑喜剧,大英基国势将三俗进行到底。
全程不能直视
不对口味
咦我居然没有标
完全对不上我的笑点- -只觉得傻逼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总拿同性恋和肥胖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