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时期的少女梦,脸叔➕休叔,一直是我的少女梦啊,不管他两多少岁了,在电影里魅力不可阻挡,连皱纹都极具吸引力,不管女主是哪个年龄层,都配一脸不愧是伍迪艾伦,配乐服装色调都是极美的每一帧都似一幅油画,其实伍迪艾伦的电影也很少看,主要是觉得这种写诗般的魔幻爱情电影还是要跟伴侣一起欣赏,要不,看完电影就太落寞了冲着伍迪艾伦➕脸叔来的,没想到陷入男女主的颜值不可自拔女主艾玛斯通的电影看的很少,有记忆的是那不绯闻计划,也是很久以前的电影了,对她印象就是个长雀斑的美国女孩,不过身材是极好的,后来她的爱乐之城一直忍着没去看୧😂୨,因为找不到人陪着一起看。
这部电影里的艾玛太美了,这种上世纪20年代欧美上流社会的女性造型特别适合她,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坐在花园里、荡在秋千上,异常撩人,特别是宴会上的那套造型,简直叫人目不转睛,拍这个电影时候的艾玛斯通也快30了吧?
却极有少女感,时不时又散发性感,觉得这个时期是她的颜值巅峰了。
电影男主人设真的太适合脸叔了,一脸傲娇的表白简直不要太可爱,特别是求婚的片段,完全就是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
男主话痨人设是伍迪艾伦电影特点么୧😂୨。
感觉脸叔一直在他的电影里求婚呐,看了他各种各种参差不齐质量的电影,涉及男女感情的,大部分都有求婚,对着那张脸跟他深邃眼神,谁都愿意把,最爱他的是看了无数次的单身日记人设很多欧美电影还是比较挫人心,总有几句话会挫中我,很喜欢电影里脸叔反转揭穿的那段,男主跟女主完全就是理智与情感的对峙,台词设计的也很巧妙,“你允许谎言进入生命的时候,要比现在快乐的多”。
如今的自己,真的特别同意这句话,以前少年时总是傻乐,少年不知愁滋味嘛,对待他人自杀的观点是--连跳楼都敢,为啥不敢活下去?
后来进入社会,慢慢成长老去,才真的明白理解那些自杀的人们,要结束生命太容易了,活下去才是真的很难,人生不易,也真的明白那句话“人生总是不容易的,如果你觉得容易,那就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嗯,所以,生命,生活是需要谎言的,像谎言似的希望,就是可能活的糊里糊涂的,面对现实的时候,才能乐观,也许是盲目的乐观,那不然怎样,总要找个支点活下去嘛。
一刷电影留爪
魔力月光这名字翻译的不伦不类,但伍迪艾伦钟爱月光也是显而易见的,午夜巴黎的月光照在潮湿的巴黎街道,甜蜜与卑微里的孤悬的月亮,可是这部看完,唯一记得的,却不是月光,天文台头顶的一片星空,北斗七星的样子历历在目。
和星月一起的场景自带浪漫环境。
是个不折不扣的讽刺喜剧,每隔一阵就有笑点,而我对于讽刺性的嘲弄又是再熟悉不过,有种愉快的残忍。
至于感情故事,一贯的老夫少妻的伍迪艾伦标配,年轻的少女和中年的大叔,智商总是赢得一切。
看的时候就晓得这剧情太仓促,软肋太多,比如人物性格弱化,爱情故事仓促,还有一眼望到结局的构架。
不过这一次的望穿结局尤其明显,最后求婚一幕和团圆一幕大有窈窕淑女的风范,不免怀疑起伍迪艾伦的诚意。
去年看蓝色茉莉花的时候,觉得不是那么熟悉,剧情陌生,故事复杂,虽然不满足,但却够新鲜。
这一次却彻头彻尾的伍迪艾伦,剧情上悬疑,略有赛末点和独家新闻的意思;而感情上又有甜蜜与卑微,甚至安妮霍尔的影子。
能想象我看到小女孩引用尼采时候喷薄而出的笑容么?
伍迪艾伦的男主永远是高高在上,对于所爱的清纯女孩进行人生观上的塑造。
在我是个小女孩的时候,非常不幸,我被伍迪艾伦这一套悲观思想搞得五迷三道。
我所喜欢的三个人,普鲁斯特,王尔德,伍迪艾伦,全部都是叔本华思想最精准的贯穿者。
他们的思想交互作用,最终被我经常引用成为以下这么几个句子:I feel that life is divided into the horrible and the miserable. (Woody Allen)There are only two tragedies in life: one is not getting what one wants, and the other is getting it. (Oscar Wilde)Love is a reciprocal torture. ( Marcel Proust)然而我也一直知道,所谓哲学观上的认同和人生实践上的皈依压根就是两回事,可以一以贯之,也可以背道而驰。
我对于人生的悲观向来视而不见,或者自我蒙蔽。
而相反,在我的一切自我分析中,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像伍迪艾伦剧中的一切男主人公一样,讨论死亡的终极魅力。
爱与死,这种主题就像Unknown Pleasure上一朵凋残的玫瑰,就像一切精准而美好的关于人生的箴言概括。
恰恰相反的是,悲观人生本身对于我,却总是模糊而迟钝的。
我看不到它尖锐的棱角。
生命之变动对于我最清晰的触动都是远走他乡的漂泊开始之后。
我开始对于很细微的事情感到欢乐无比,比如一张床铺得整洁,一阵短暂的稳定的生活,一个小小的假期。
又有何更多的可以追求的呢?
然而我现在逐渐清晰地辨认出这些喜悦的来源。
当生活的变动和虚浮如此明晰可见之时,动荡之下的安稳就尤其可贵。
当悲观的大前提被分析和接受,享乐的意义就尤其明显。
当无法确信和虚无冷酷被一一认出和标记之后,那些确信的和温暖的就更加确信和温暖。
大底至此才算看清楚我所尽量想看清楚的这生活。
所以倘若大叔在明白谎言的一些,恢复理性的分析时,还看得到爱的话,他也能更好地去闻到花的芳香。
对于我,整部电影早就被拆散了剧情,成了关于叔本华的又一次说教。
不同的是,一切说教都比不上人生的实例,两相映照下,这部剧就对我有了独特的意义了。
看完电影不免又回顾了安妮霍尔那段,关于糟糕的食物的隐喻。
人生苦短,苦而短。
于是有那么一瞬间就觉得还是很温暖的。
舍斯托夫讲,宁做不幸福的人,不做幸福的猪——一个透彻的悲观主义者多是不幸福的,花无香,食无味,快乐是不可能的,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毫无意义,生命不过是无缘无故的诞生,因软弱而延续,因偶然而死亡。
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帝这个伟大的工匠宏伟蓝图的一部分,没有上帝这东西,命运不过是个随机事件。
那么,如此阴郁黑暗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度过?
也许,爱是我们拥抱生活的最后一个理由。
我不在乎有没有上帝,我不在乎有没有灵魂,我甚至不在乎有没有这个世界,你的一个微笑足以让其他的一切一切都灰飞烟灭。
不得不赞叹,伍迪艾伦确实是一个深谙喜剧之道的天才,他的所有作品都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有趣。
如同他漫若繁星的其他作品,《魔力月光》洋溢着伍迪艾伦招牌式的各种嘲讽、戏谑、矛盾和颠覆,时而发人深省,时而使人忍俊不禁。
在影片中,奥斯卡影帝科林•费斯饰演的是一个理智到近乎冷酷无情的魔术师,他从不相信情感、上帝以及任何不确定的事情,直到他遇上艾玛•斯通饰演的那个号称能通灵的、长着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以及一笑起来就让人心醉神迷的美丽女骗子。
“从我看到她的第一眼我就知道她是个骗子,从我看到她的第一眼我就知道自己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
”说到底,《魔力月光》讲述的只是一个爱情故事,世界是残酷、肮脏和无情的,而爱情恰恰是人世间最温暖、最美丽动人的魔法。
一向尖酸刻薄的艾伦这次给了我们一个温柔的答案,无论是否相信上帝,你总得给自己找一个拥抱人生的理由。
人生本就应该有趣一些,再有趣一些。
解不开的戏法不是骗术,而是爱情;解开的戏法不是灵媒,而是自己。
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求婚段落分明达西先生附身,终究少女心犹在;整体平庸,画面和故事仍好看,美妙浪漫得叫人不忍评判;缺少爱和安全感的中年男人认定人生是乐不抵苦的,认定人生的底色是苍凉,一旦遭遇美少女就能脱胎换骨,让我们期待一年一度轻侃爱情与人生的小品吧。
《魔力月光》招贴画《魔力月光》是电影大师伍迪•艾伦自编自导的影片。
该片自2014年面世以来,总体上得到的反响平平。
《烂番茄》上影评家的共识是,《魔力月光》还不错,但作为一部电影大师的作品,还是令人有些失望。
普通观众除了伍迪•艾伦的粉丝之外,也反应温吞。
然而,我却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在观看《魔力月光》中获得了满足,就像倚在一座提供完美支撑的沙发之上的身体,或享受美食之中的舌背。
我要在本文中分享一下我从该片中获得的愉悦。
在以下的文字中,我将有所剧透,所以在这里,我只概括性地说该片的主角是1920年代的西方魔术师,片子的类型属于浪漫喜剧,取景是风景优美的法国南部,内容并不晦涩难懂但也不乏深度。
如果您还没有观看过但有兴趣观看此片,请就此打住,看过此片再回来读这篇观后感,因为该片的情节有些像魔术表演,其中有误导,有意外,观众要跟着情节走,才会获得最佳的观影体验。
在观看《魔力月光》之前,我正在翻译一部讲述现代魔术历史的著作,其中涉及到不少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历史内容,比如,魔术表演中的东方主义,以及现代魔术师和灵媒人士的短兵相接。
我们现在了解那一段历史,主要靠文字叙述,其次靠留存下来的一些历史影像资料。
但出于一百多年前的影像技术的限制,那个年代的影像资料实在是不多,而且仅有的一点儿影像资料以今天的标准来说,其清晰度和保真度可说是惨不忍睹。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历史上保留下来影像实在和现场能看到的情况相距太远。
但2014年拍的电影在技术上可以给我们提供生动、具体、清晰、几近现场亲历的影像,它是否忠实于历史原貌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魔力月光》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到了二十年代的一家柏林的剧院,其中上演着一场来自东方的魔术。
1920年代的柏林剧院魔术师名叫Wei Ling Soo。
东方魔术秀广告对魔术了解比较多的观众由此都会联想到19世纪到20世纪的世纪之交有位传奇魔术师名叫Chung Ling Soo,这其实是个中国名字,对应的中文是“程连苏”三个字。
程连苏之所以如此有名有着多重的原因。
最有冲击力的原因是他的生命终点:他因表演一个用枪打不死的奇迹而在大庭广众面前饮弹身亡。
历史上,魔术师因演出事故而失去生命的不止程连苏这一个人,但历史上再也没有一个人像他的死亡那么富于讽刺性和戏剧性。
其次是程连苏这个人非常怪癖,他是个美国白人,连中文都不会,却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长期把自己打扮成中国人。
最奇葩的是他在舞台下也以程连苏这个中国魔术师的形象和公众打交道,致使当年的公众在他殒命舞台之前都以为他是一个地道中国人。
这是程连苏给世人留下的一张照片:
程连苏的本名是威廉•鲁滨逊程连苏这个形象的原型是享誉海外的中国魔术师金陵福(本名:朱连魁),其英文拼写是Ching Ling Foo。
有数据表明,金陵福曾一度是美国境内的魔术师的票房收入之冠,足见当时金陵福在美国大红大紫的程度。
程连苏在起步时对金陵福亦步亦趋,模仿金陵福的一招一式,惟妙惟肖,却从未正式拜金陵福为师。
事实上,他们的关系一直不融洽,发展到最后,金陵福要与程连苏进行公开的魔术决斗,向天下昭示,谁才是真正的中国魔术大师。
朱连魁的艺名是金陵福对我来说,特别有意思的是,在程连苏、金陵福的时代,装扮成中国魔术师在舞台上表演的西方魔术师不止程连苏一个人,那么他们不约而同都这么做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吸引力呢?
他们表演的中国魔术和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传统魔术一样吗?
观看他们的表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请看伍迪•艾伦为我们做的历史重现:
魏连苏表演“消失的大象”既然在历史上,Chung Ling Soo对应的中文是“程连苏”,我们姑且把影片中的主角Wei Ling Soo称之为“魏连苏”。
史学家把程连苏、魏连苏所处的时代称为“魔术黄金时代”。
让我们想象一下,那个年代并没有声效、音效俱佳的魔幻、科幻大片,电影技术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最早影片是黑白默片,机位是单一固定的,人物的动作都如抽筋一般。
而伍迪•艾伦的电影让我们看到,当年的魔术在一流的剧院中上演,演出中会用到大象这样的巨兽,舞美的色彩新颖而辉煌,其视觉风格充满了异域情调,伴奏所用到的却是现场演奏的贝多芬的交响乐。
魏连苏舞台形象近景 伍迪•艾伦把魏连苏塑造成为一个全球知名的以东方人面貌表演的英国魔术师,一个自负的无神论者,一个咄咄逼人打假人士。
这是一个相当典型的那个时代的魔术师的形象。
例如,那时英国魔术界的一位领军人物,马斯克林,是一位言辞非常犀利的批评各种迷信现象的理论家和思想家,对整个西方魔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魏连苏还是最像历史上的程连苏。
程连苏不但在美国有名,在英国、法国、德国也相当有名,对这些国家的魔术观众来说,他就是一位神奇的中国魔术师。
而且,像那个时代的许多魔术师一样,程连苏本人也从事打假活动,他专门写过一本书,详细解释了假灵媒们召唤亡灵在小黑板上写下各种信息的欺骗手法。
程连苏用本名写的揭露通灵手法的专著好了,男主角先介绍这么多,我现在来说说《魔力月光》中的女主角贝克小姐。
她虽然出身贫寒,却有着一个常人没有的才能——她能预知未来并且会与灵界沟通。
这种人在西方叫作“灵媒”,即能帮助人类和灵界沟通的人物。
灵媒在程连苏、魏连苏的时代特别多,因为在他们那个时代,西方有一个叫作“神秘复兴”的运动,西方社会有许多人开始相信在自然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常人看不到的超自然世界。
这听上去有些违背常理,因为在那时西方世界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启蒙运动,科学观念已经浸透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科学并没有给出任何超自然世界存在的证据,怎么人们会突然转向相信自然之外的事情?
关于这种现象有两种解释:一是说科学理性是一种反人性的东西,人从根本上来说是感性的,科学的发展给人带来了压迫感,神秘复兴是对这种压迫感的一个反弹;二是说科学让无数过去的被视为是魔法、是奇迹的事情变成了现实,这让有些人认为人类现在有了认识超自然现象的新能力。
我想,这有些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在快速奔向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上莫名其妙地兴起了一场席卷全国上上下下的气功热,其中不但有传统信仰,也包含了许多对气功现象新的“科学”解读。
貌美如花的贝克小姐贝克小姐是一位美丽如花的女子,她那一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更增强了她所具有的天真无邪的气质。
从外貌上说,她有博人信任的优势,或者说,她有迷人的优势。
这是感性的力量。
在西方的灵媒中,女性占绝大多数。
这是因为在西方的传统观念中,理性会使人远离灵界,而孩子和女性最为感性,所以他们通灵的自然能力最强。
美国最著名的伪灵媒是所谓的“福克斯三姐妹”。
她们在幼年时的一场恶作剧,开始了她们几十年的灵媒生涯。
她们出道的时候,还是孩子。
人们一方面不相信天真无邪的孩子会一骗到底,另一方面认为纵然小孩子会进行欺骗,成年人也容易识破小孩子的骗局。
然而,福克斯三姐妹的骗术是如此地成功,以至于她们到了晚年站出来自我坦白的时候,她们的追随者宁愿相信福克斯三姐妹年轻时的谎话。
美国的福克斯三姐妹我总是很好奇当年在西方盛行一时的通灵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例如我在多处读到,当年一种常见的通灵会形式是,灵媒领着几位想和亡灵沟通的人坐在一张桌子的周围,参与的人都把手放在桌面上,然后灵媒开始招魂。
虽然西方人不讲究阴阳,但西方鬼魂似乎也不喜欢光亮,所以通灵会通常在夜晚以及光线微弱的房间举行。
在通灵会上,亡灵通常不会现形,也不会说话,而是常常通过“轻击桌几”的方式回答活人提出的问题。
这样倒是能避免使用语言可能出现的问题。
听说当年大名鼎鼎的魔术师胡迪尼和他的母亲的关系特别亲密。
胡迪尼的母亲去世之后,胡迪尼饱受丧母之苦,所以他向一位灵媒求助,以求能和母亲的亡灵通话。
结果那位灵媒刚传了一段所谓的来自胡迪尼母亲的话语后,胡迪尼就变得怒不可遏,因为胡迪尼母亲在生前从不用英语和胡迪尼对话,而且胡迪尼母亲的英语能力也很有限。
胡迪尼听到亡故的母亲用地道的英语对他“讲话”,他认为他受到了无耻的灵媒的蒙骗。
所以,用“轻巧桌几”的方式,至少能避免因语言问题而造成的穿帮。
通灵会的一张历史照片但是,“轻敲桌几”到底是什么样的声音?
“轻敲”的声音有多么轻?
是若有若无那么轻,还是像轻轻敲门那么轻?
“轻敲桌几”的声音是像手指的骨节敲击桌面的声音,还是更像是手掌拍在桌上发出的响声,或者像是锤子、石头这类硬物砸在桌子的声音?
灵媒通灵时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会变得疯疯癫癫、口齿不清吗?
还是没有什么特别夸张怪异的行为?
阅读文字材料和浏览静态的历史照片并不能给我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
而伍迪•艾伦在《魔力月光》中重现了一次通灵会的场面,由女主角贝克小姐亲自主持,着实是满足了一把我的好奇心。
《魔力月光》还原的通灵会场景小结一下上面对男、女主角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导演编剧给这两个人物的人物设定:男主角是一位事业成功、声誉卓著、崇尚科学、理性得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以破除迷信打击江湖骗子为己任的精英魔术师,女主角则是一位貌似天使、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天资聪颖、看上去具有超常能力但很有可能是个骗子的专业灵媒。
历史上,魔术师是灵媒的天敌,在很大程度上来说,现代魔术是通过和虚假的超自然神秘现象作斗争而树立起自己的科学、进步、道德的社会形象的。
每一次魔术师的打假成功,魔术师在公众面前不仅显示出技高一筹,而且在道德上也是完胜,颇有些为民除害的感觉,而这又是一种大概率事件。
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读到一起历史上的魔术师和灵媒斗法的结果是魔术师完败,灵媒向世人展示出她们有通灵能力的实锤的。
所以,《魔力月光》的男、女主角的相遇可说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好戏即将发生基本上是必然的,这让观众充满了期待。
理性犬儒的男主角对比阳光明媚的女主角 《魔力月光》的故事梗概是这样:在1920年代的法国南部,有一家巨富。
富豪刚刚去世一年,留下一妻、一儿、一女。
这家人在此时遇到了我们的女主角贝克小姐。
正值婚育年龄的富豪儿子对聪颖美丽的贝克小姐一见倾心,堕入爱河,难以自拔,而贝克小姐又能够帮助富豪妻子与亡夫联系,因而也深得富豪妻子的赏识。
富豪女儿和女婿见状对贝克小姐有所保留,于是,他们找来他们的魔术师朋友霍华德对贝克小姐加以鉴别。
结果是,霍华德看不出贝克小姐的任何破绽,因而此时就该我们的男主角魏连苏出场了。
魏连苏是国际魔术大师,多次与灵媒斗法而且从未失手,可说是傲视江湖无对手。
这次斗法又是发小朋友霍华德邀魏连苏出山帮助霍华德的朋友,魏连苏觉得自己这次的打假责无旁贷,志在必得。
可是接下来的情节是魏连苏在和贝克小姐接触几次之后,不但竟然也完全看不出贝克小姐的任何破绽,反而让贝克小姐展现了她的神通,道出了魏连苏的各种鲜为人知的个人细节。
魏连苏在事实面前不得不重新调整他对贝克小姐,甚至他对世界的看法。
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名电影观众,在观看《魔力月光》的过程中,我的想法也随着男主角的思想动摇而动摇。
难道贝克小姐真地具有超凡的特异功能?
如前所述,我知道历史上魔术师和灵媒的斗法都是以魔术师识破灵媒而告终,魔术师从来没遇到过货真价实的灵媒。
然而,电影是虚构类文艺作品,电影无需完全忠实于现实,电影可以描绘一个真正的灵媒,就像它可以描绘一位真正的魔法师、一位超级英雄、一个蛇精、或一个狐仙那样完全合情合理。
长话短说,最终,魏连苏和该片的观众还是认识到贝克小姐的确是个假灵媒,是个骗子,但《魔力月光》的神奇之处在于男、女主角,一个打假能手,一个鬼才骗子,最后竟然相爱了。
这个貌似不可能的结局是如何让编剧导演自圆其说的,看过《魔力月光》的,不用我在此啰嗦,还没看过的,赶紧去看吧,那是浪漫所在。
有人说男、女主角不可能相爱,他们没有相爱的思想基础,我却认为他们的相爱有内在的合理性。
从手段上来说,变魔术和伪通灵是一样的,它们之间的不同主要是在于它们不同的目的。
所以,作为一个伪灵媒,贝克小姐应该比普通人更会赏识魔术大家魏连苏的专业才能;对魏连苏来说,反之亦然。
他们二人之间的真真假假涉及到了他们对生活观念和态度,触及到了他们心灵更深处的东西。
他们谈到交响乐,谈到哲学,谈到道德。
与此相对,贝克小姐和富豪儿子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浅薄:富豪儿子对贝克小姐来说是财富;贝克小姐对富豪儿子来说是美色。
完满的结局: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为对不谙英文和魔术的读者有所帮助,我再来说说《魔力月光》这个片名,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该片的主题。
该片片名直译成中文的话,应该是“月光中的玛杰克”。
“玛杰克”这个词在英文中有多种含义,可表达魔术、魔法、神奇、奇妙等意思。
因为《魔力月光》拍摄了晚上的魔术演出和类似施展魔法的通灵会,所以,将片名中的“玛杰克”理解成魔术或魔法应该是不错的,但总体来看,影片表达的主题又是超越魔术或魔法的,如此说来,将片名中的“玛杰克”理解成神奇或奇妙应该也不为过。
我猜伍迪•艾伦是有意要在“玛杰克”的多义性上做文章。
我喜欢《魔力月光》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它比较真实和深刻地刻画一个以魔术为职业的人物。
一般的电影用到魔术师,总是把魔术师当成电影道具一样使用,比较着浓墨重彩于魔术师的外部特点,比较少地展现魔术师与魔术相关的内心世界。
比方说,在其它由魔术师做主角的电影里,我们会看到魔术师用魔术手段实施一场犯罪,或者逃脱了一次坏人的追捕。
这些都是把魔术当成相对独立于人物之外的工具在使用,而非将其当作驱动人物行为的内在因素。
《魔力月光》让我们窥见一个优秀魔术师是怎样看世界的。
有一位职业魔术师曾经和我说,她比常人更善于识破骗局。
这毫不奇怪,职业魔术师的中心工作之一就是学习、琢磨、设计、实施各种误导人和制造假象的方法——与之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在日积月累之后,还能产生出触类旁通的效果。
所以,即使魔术师碰到了新的骗局,他们也往往能比普通人更快地找到揭开秘密的突破口。
但恰恰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普通人在观看魔术或气功表演时,较容易获得神奇感;而越是将魔术研究得透彻的行家,就越难获得这种神奇感。
像魏连苏这样的顶级魔术师内心对神奇感是处于一种严重的饥饿状态的,他们是非常渴望能看到奇迹或者遇到能唬住他们的人。
贝克小姐一度唬住了魏连苏,这让魏连苏感到非常震撼,这种震撼程度非我们普通人看到精彩魔术时的感受可比。
于是,魏连苏睡不着觉了,开始怀疑人生了,闻起花来感到味道也不一样了。
魏连苏在贝克小姐的刺激下,开了窍 我喜欢《魔力月光》的第二个方面是它的思想性。
该片反映了很多思想矛盾:有神论和无神论,真相与幻象,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物质和精神,科学和迷信,信仰和实证,魔法和魔术。
伍迪•艾伦通过影片中的对话和情节,表达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比如,在魏连苏和贝克小姐的一次交锋中,魏连苏说他能复制所有贝克小姐的通灵现象,贝克小姐回答说即便如此,你魏连苏还是不能证明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通灵能力存在。
这样的攻击和辩解曾发生在历史上的打假争议之中,打假这一派说魔法师能造成的超自然现象,魔术师都能原样实现,相信魔法的一派则认为魔术师纵然打假成功一千次一万次,总还存在着更多的神秘现象没有被证伪。
只要有一个魔法师的超自然魔法是真的,超自然世界就是存在的,利用超自然的魔法就可以是真的。
于是,我们可以说,魔术是假的,魔法是真的。
然而,一般来说,魔术师的观点正相反——魔法才是假的(因为超自然力量不存在,或者人类对其还没有真正的认识,不知如何利用,魔法实际上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而魔术才是真的(因为魔术现象都是通过自然方法,可以实际上人造出来的)。
魏连苏的姨妈挽着魏连苏和霍华德说了这么多,那伍迪•艾伦在《魔力月光》到底想说什么?
我认为,他的立场已经通过该片中的一位智者——魏连苏的姨妈口中明确说出:目的,这个世界也许有,也许没有,但它却并非一点儿玛杰克(神奇)都没有。
伍迪·艾伦是个彻底的悲观者。
他在采访中坦言:“我对生活的看法非常悲观……我觉得活着是惨淡、痛苦、噩梦般无意义的经历,唯一能让自己快乐的办法就是自欺……人需要错觉才能活下去,如果太诚实、太清楚地看待生活,它将晦暗得无法忍受……”伍迪·艾伦的悲观来源于对终极意义的追问,这样的追问一开始就注定坠入虚无和痛苦。
在他看来,人是一条随波逐流的船,不论怎样费力地抛下锚钩却总是触不到坚实的河床。
他说:“人人都用自己的荒诞赋予存在以意义,比如宗教、爱情、艺术……这些东西当然能起些作用,但最终还是无法赋予生活意义,每个人都以无意义的方式走向坟墓。
”这样的悲观基调在他的作品中贯穿始终。
伍迪·艾伦似乎热衷将人生“真实”的惨淡颜色赤裸裸地剥出来给人看。
在1985年《开罗紫玫瑰》中,正当未来美好的图景触手可及时,一切希望与狂喜倏然化为泡影;幻境越美好,跌回现实越是惨痛。
片尾的镜头中,女主双手托到胸前,空洞地凝视远方,似乎想伸手抓住幻象破灭时的最后一丝光影。
相隔近30年,2013年的《蓝色茉莉》又毫不留情地把“幻灭”讲了一遍。
2011年《午夜巴黎》的男主经历了时空的穿越后,明知人生的痛苦与无奈亘古不变,“美好的时代”只是一厢情愿的梦幻;纵然是梦幻,终究不愿醒来。
片尾男主与老唱片店的女孩依偎着走进巴黎亦真亦幻的雨夜,但愿路无尽头,一直那么走下去。
伍迪·艾伦的电影似乎一直摇摆于幻灭与梦幻之间。
希望追求“真实”得到的却是虚无和疲惫,如他所说,人需要错觉和自欺才能活下去。
可梦幻也好,幻灭也好,本质上都是在否定意义。
2014年的《月光魔法》也没有脱离这一基调。
男主斯坦利是个十足的cynic(或许cynic都是经历过幻灭的理想主义者),他崇尚理性,不相信上帝,不相信宗教等等超自然的事物。
越是拥有强大的理性,越是容易经历幻灭。
当与苏菲眺望普罗旺斯碧波盈盈的大海时,苏菲叹道:“真美啊!
”斯坦利却说:“转瞬即逝。
”在斯坦利看来,短暂易逝的美飘忽不定,本质不可捉摸,难以寄托意义,理性虽然给不了一个答案,相比而言却牢固许多。
然而理性对意义的探究和追问太容易坠入虚无、迷茫、焦虑、痛苦。
当斯坦利以为苏菲是个真正的通灵者时欣喜若狂,意义终于有所寄托,从那一刻起人世不再荒芜一片,人不再是不知所往不知所终的无头苍蝇;浩瀚无垠的星空不再令人惶恐,而叫人想起温暖、柔和的字眼。
逃脱了理性桎梏的斯坦利陷入狂喜。
可当斯坦利用尖锐的目光和敏锐的理性将苏菲的“通灵”骗局戳穿的同时,那个能赋予意义的世界也一齐崩塌了。
对于难以自欺的人而言,意义终究还是飘忽难寻。
或许是累了,年迈的伍迪·艾伦并不愿再追问下去。
他转而将笔墨着于斯坦利与苏菲的爱情,亦是在为自己寻一点寄托吧。
爱情的狂热不知所起,理性、逻辑、意义被一并裹挟而去,彻心的狂喜和彻心的痛苦不期而至,即便是痛苦心也是满的,世界也是有色彩的。
人终于还是要在荒芜的沙漠跋涉,转瞬即逝也好,南柯一梦也好,爱情终归是暂得片刻栖息的一点绿洲。
片尾凡妮莎阿姨的那句话想必也是伍迪·艾伦的感慨:“这世界或许有目的,或许没有目的,但还不至于一点魔力都没有。
”
乏味的生活中唯有爱you do something to me,something that simply mystifies me.tell me, why should it be,you have the power to hypnotize me?let me live beneath your spell,do do that voodoo that you do so well,for you do something to me,that nobody else could do.电影开篇这首《You Do Something to Me》,奠定了整部电影的上个世纪20年代:舒缓,悠扬的基调,同时也暗示了整部电影的主题:爱对一个人的魔力。
影片中,这首曲调多次在两位男女主角独处的时候响起,雨夜的瞭望台,男主角的求婚,每一次男主角斯坦利感觉到自己被女主角苏菲莫名吸引的时候,这首歌就像他的内心独白一样在空气中流淌。
在斯坦利的心中,生活注定是个悲剧。
电影从他与友人的第一段对话中,就开始借由他的口,向观众灌输悲观的厌世观念。
无论是引经据典: “Life is nasty,brutish and short.”生活是肮脏的,残忍且短暂。
——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Life is no longer weary,stale,flat and unprofitable.”生活无非是令人厌烦的,腐朽的,乏味且无益的。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还是讽刺的言语: “难道科学家不是最好骗的吗?
”“那个看不见的世界一定是个开餐厅的好地方,鬼也得找地方吃饭啊。
”“我想尼采先生已经足够有说服力的揭露了上帝那一套言论了。
”“人们从来不去思考,生命看起来是多么不公平,一个人出生,度过没有犯任何罪行的一生,却最终都要被判死刑。
”接着,电影借用男配角:一个精神分析师的口,侧面客观的描述了男主角斯坦利,其人格形成的背景原因和他的心态构成:一个典型的神经过敏性变态人格,对死亡着迷,没有信仰,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一个有抑郁症的艺术家,一个趋向于逃脱现实的人,一个非常不开心的人。
他不相信任何神明的旨意,不接受任何人为的欺骗,所以他让自己成为那个迷惑别人的人,一个用技法为观众制造幻象的魔术师。
这样的斯坦利,被唯一的“好友”诱惑来到法国南部,这个阳光烂漫的地方,只为了揭穿一个来自美国乡下的“灵媒”女孩儿:苏菲。
然而,正如他所说,当他越接近苏菲,他越是被震惊。
而当他发现,自己怎么都无法揭穿苏菲的通灵术时,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此时影片中响起的是《II. Molto Vivace》,强烈的思想斗争,自我的怀疑,难以置信,他如果再不能从真相和骗局中得出答案,他简直无法再一如既往的活下去。
然而,斯坦利承认,每个人都需要找到那个拥抱生活的理由,而苏菲就是他的理由。
当他意识到这一点,并向他人形容自己对苏菲的感觉时,他分别用到了:灵魂,火花和魔力。
一个极度理智,崇拜达尔文,信仰科学的人,说出了自己都无法解释的言语。
一见钟情是一种魔力,这样的魔力让人产生爱,这样的魔力不是魔术,它没有技巧,无法作弊,就那样在你的眼前发生了,没有人可以抵制它,忽略它,或者揭穿它。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活同样需要理由,甚至是谎言。
我们的生命与生活就像被设计好的迷宫一样,看似随机,又像被某种命运牵引,看似自己主宰,却逃不过洪流的牵引,虽然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各方人们对此都有自己的观点。
对于生命的意义,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着自己的答案,这是个必然,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借口,找一个活下去的理由,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影片中最可爱的是布莱斯,他弹着琴,唱着小夜曲,追求着这个充满神秘的姑娘。
因为他相信,苏菲比他更了解他自己,他渴望被人理解,无法自拔地爱上了苏菲。
影片中最快乐的是布莱斯的妈妈,这个银发的妇人相信,这个世界远不止我们看到的。
因为她质疑,如果这一切最终都会消失,那上帝为什么要创造他们呢。
所以她相信苏菲的通灵,相信自己丈夫的灵魂暗示的一切。
她是个天真无辜的孩子,等着上天掉下来的糖果,又有什么人忍心揭穿这一切,告诉她,她的丈夫不一定视她为一生的唯一呢?
即便她自己询问的时候,都是那么的没有底气,自己明明知道自己不是丈夫的唯一,她需要的只是一声安慰,而她乐于相信这样的美好。
对于此,苏菲同样引用尼采的话来印证:“We need our illusions to live.”我们需要幻觉生活下去。。。。。。。
“But we must ,if we are to get through life.”我们必须欺骗自己,如果我们要度过一生的话。
广阔的星空可以是巨大恐怖的漩涡,也可以是浪漫的幕布,挂了闪烁的希望。
小夜曲可以是肉麻的情话,也可以是浪漫的表达。
生活可以是通往死亡的无意旅程,也可以因为充满未知而美好。
一个人是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还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取决于他看待世界的方式,理智与情感各居一方的平衡木上,哪一头更重?
斯坦利关于未婚妻的逻辑,在理智的一头是“match made in heaven”天作之合,在学识,教养,家世方面都极其合适的奥利维亚,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门当户对。
而情感的一头是苏菲纯真的大眼睛和灿烂的笑容让他无法忘怀,他知道苏菲对他来说,远不止这些。
每当人们的理智渐渐转向情感时,他们会试图说服自己,苏菲引用了斯坦利惯用的理智名言来对付他,结果让他无言以对。
“When the heart rules the head, disaster follows.”当情感超越理智,灾难就不远了。
而斯坦利的姨妈说:“That the world may or may not be without purpose, but it’s not totally without some kind of magic.”这个世界可能是没有目的的,也可能是有的,但是它绝不是一点魔法都没有。
所有的答案,就在影片最后的这首歌里:《It All Depends On You 》Lovers depend on moonlightFor a love affairBabies depend on mothersFor their tender careFlowers depend on sunshineAnd the morning dewEach thing depends on somethingAnd I depend you感情的事,就让情感来做主,理智的分析在这里是滑稽的,生硬的,更是无效的。
斯坦利就这样爱上了苏菲,一个不懂戏剧,不懂哲学,嗜食的美国乡下姑娘,一个生活在颠沛流离下,却喜欢跳舞,梦想就是参加舞会的姑娘,一个十足乐观主义者。
I can be happy, I can be sadI can be good, I can be badIt all depends on youI can be lonely out in a crowdI can be humble, I can be proudIt all depends on you I can save money or spend it Go right on living or end it You're to blame honey, for what I do I know that I can be a beggar, I can be a king I can be almost any old thing It all depends on you在这里不想过多论述这部作品的结局,无关于导演伍迪的妥协,或者是他的刻薄开始松懈,我更愿意相信这才是一个生活中真实的老人,一生的感悟和表达,乏味的生活中唯有爱。
爱是不科学的,没有逻辑可寻的,是无法讲道理的,是千百年来,人们无法破除的魔法。
而电影中,也许伍迪特意借用了这首《It All Depends On You 》的第一句歌词:“Lovers depend on moonlight.”,为电影命名为《Magic in the Moonlight》,将爱情的萌生,比喻成在朦胧月光下的魔法,我相信没有比这更恰的比喻了。
试问哪个男孩爱上女孩的一瞬间,看清了她到底用了怎样的魔法?
2015年5月11日 小玄儿撰写————————————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1 我原来以为王尔德的刻薄与毒舌已经举世无敌了,但后来我发现伍迪艾伦并不逊色。
如果他和王尔德舌战,绝对是全世界最好看的辩论赛。
虽然唯美主义的王尔德很有可能嫌弃伍迪长得不够好看而不屑与之辩论:(2 电影开头,科林蜀黍吻着未婚妻的额头说:your logic and common sense equal mine and you have adding quality, you are beautiful...电影最后,在未婚妻的高贵智慧优雅和苏菲的没文化没素质也没大家闺秀的气质的对比之下,他说出了全世界最没道理又最有道理的话:Sophie's smile has penetrated my soul 以及we must find a reason to truly embrace life and for me sophie is that reason. 一个阅历无数无比理性,号称自己是only sane man in the world 的人居然找了一个没文化的江湖骗子小姑娘作为自己的reason,这可不是韩剧,这告诉姑娘们长得漂亮是多么要紧的一件事。
就算在前一种可能里,人家说完脑力匹配的重要性,又提了一句美貌。
综上,姑娘不管有没有脑子,好看是一定要的。
3 想起《开罗紫玫瑰》,最后高富帅明星完全不记得荧幕前的灰姑娘和他曾经许下的诺言,我难过了好一阵。
后来习惯了伍迪把所有的浪漫美好展示完又毫不留情打碎它,对这部电影也没抱啥好的希望。
看到最后俩人Kiss在一起我简直要热泪盈眶了。
虽然这俩人的感情培养看起来不那么顺理成章,但像我这么俗的人永远钟爱大团圆结局。
伍迪爷爷年纪上去了就不愿意对世界那么苛刻了,能够成全的就都成全了吧。
4 虽然科林蜀黍说Life is not fair, life is even nasty,但是电影里的可爱aunt说:The world may or may not be without purpose, but it's not totally without some kind of magic. 伍迪艾伦的电影里似乎从来没有过这么温柔的句子。
好像你对一个人说了一句重话,又回过头安抚了几句。
5 有时候我甚至怀疑伍迪艾伦的温柔是否也是带着讽刺的。
他不管说什么都像是在嘲弄。
他嘲弄电影里的每一个人,他嘲弄人生本身。
我特别好奇他的墓志铭会是什么。
6 尼采真的说过we need our illusions to live 吗?
我不会告诉你我从来没看过尼采。
7 这部电影云集了所有打动我的点:智慧、美色、毒舌、萌大叔、迷死人的摄影、大团圆的结局。
我就是如此肤浅的一个人。
我还是一个以貌取人的人。
虽然王尔德说,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It is only shallow people who do not judge by appearances。
8 If I should need a reason to embrace my life, I think movie shall be that reason.
魏岭秀大人一直是个傲娇叔在索菲小姐舞会上表露心声时,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听不懂对方要说什么后来的求婚,真是笑场!
全文如下叔:我听说布莱斯·卡特利奇正式向你求婚了索菲:是的 很诱人 难道你不这么认为吗叔:我同意 但我是来给你更诱人的承诺的索菲:比这个还诱人吗(索菲小姐秀了下左手无名指上的大钻石)叔:我来告诉你因为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虽然它们有违常识和人类的理解能力但是我最近有一点 只有一点点 但还是可以察觉到的对你的微笑有那么一点动心索菲:你真有气度叔:我就知道你会这么想因为我有一个宏大的 包容万象的灵魂就像所有伟人一样 我决定原谅你把你纳入我的羽翼之下索菲:你的羽翼叔:这只是一种说法 我当然没有羽翼我的意思是尽管这听上去很不可以思议 但我真的够宽宏大量了尤其是考虑到我浪费掉的时间和你在公众面前对我的侮辱 但是 我还是愿意重新接纳你索菲:怎么接纳我叔:月光下 那个瞭望台索菲:我很后悔自己以前做的那些事但木已成舟 我很抱歉我是真心的 我也接受你的原谅我知道你很慷慨 但我必须走了叔:走 但我还没说我为什么来呢索菲:那就赶快说啊 说完赶紧走我还得跟我未婚夫吃晚饭呢叔:我来是想告诉你尽管发生了很多事我还是愿意娶你为妻索菲:什么叔:当然 你肯定不敢相信自己这么幸运我欣赏你的谦逊索菲:斯坦利 说真的 虽然你纸牌魔术变得好但你的求婚真是够差劲叔:我以前从来没求过婚索菲:是吗 跟你的未婚妻也没求过婚吗叔:她跟我求的婚事实是 我以前从未有过求婚的冲动索菲:用你的脑子想想 我们不是天作之合你以前说过很多次如果情感战胜了理智 悲剧就不远了叔:但事实是我爱你在你这个小罪犯的迷茫的 阴暗的心里有一处是留给我的索菲:我会嫁给布莱斯·卡特利奇 你建议我这么做的叔:你永远不要采纳我的建议 我有病索菲:布莱斯视我为女神 他承诺一辈子带我旅行让我过的刺激 活的高雅叔:不 他崇拜你 你不能让男人崇拜你你会无聊死的索菲:坐船去希腊和波拉岛也叫无聊叔:它们就是海里的石头重要的是你跟谁去你想一辈子都跟一个弹尤克里里的男人在一起吗索菲:我很喜欢你 斯坦利我以前甚至已经爱上你了但当你用几何思维告诉我并证明给我看那是多么的不理智时叔:不 几何从来不是我的强项索菲:再说了 你能给我什么坏脾气 侮辱阴沉沉的抱怨生活是多么的糟糕叔:在你身边我不阴沉索菲:那只是因为我骗了你 让你以为世界比我们看到的要多叔:不 我没有因此就不悲观了但你就像残酷沙漠中的绿洲至于我能给你什么一辈子的风趣和才华索菲:我得走了叔:不行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 你不能忘恩负义索菲:再见 斯坦利叔:我不会傻站在这 毕恭毕敬的等着半个骗子成为我的新娘这就完了 你不同意 那算了吧你听见没有 你这个磨人的小妖精你扔掉了通往天堂的护照
哎 才尽了
看完以后,基本可以确定,本片不会在颁奖季有任何作为了。平庸的故事,平庸的表演。画面很漂亮,故事夹杂着些浪漫,以及真理派和鬼神派的对立,伴随伍迪·艾伦标志性的语言流式的台词。伍迪·艾伦在这部新作中,镜头和配乐都很有早起黑白有声电影的风范,也契合了故事的时代,这是老爷子的情怀。
白开水式的小情小调,就像小品一样,演员之间啰里八嗦的,神烦!
看个美景与轻松时代 但是斯坦利这种男的不是给他骂回去骂爽了给他通气才好吗 ego成这样放19s已经行不通了
一般男女主角化学反应为零的时候是现实里他们在恋爱,偏偏这俩好像没有,那他们演的这么假是太讨厌彼此吗?
伍迪艾伦有自己的一套哲学,不精湛,可耐不住他不停的念叨,你听烦也会认可他
emma的裙子真好看,没了。
搞什么东西!
Magic in the stone~
别再纠结于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魔法,爱情就是魔法。要不然美女千千万,为何只想和你一个人,在月光下走走。
啥鬼。
伍迪拍片的频率太快了,这个感觉是匆匆忙忙的半成品,选角就已经不太合理了。
不知道什么叫“直男癌”的赶紧来看看这部电影,让科林叔给你现身示范下什么叫恶心!贫嘴和抖聪明不是问题,但我实在讨厌这么一个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女性的男主角。这根本不是爱情,这是赤裸裸的性别歧视!真正高尚的人对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应存有尊重和谦卑,而不是随时摆着一张“我比你们高级”的臭脸
这个剧的服装场景都很美,科林叔展现了伍迪的一面,由他演绎还挺不一样的,这里的石头姐也是甜美的
最不像伍迪艾伦的伍迪艾伦的电影。
居然有Jacki Weaver。一向神烦zzzq癌但是开头还是有点offended…也是没谁了。脸叔真可爱啊!特别Mr Darcy!Emma这个造型适合她。挺Woody的一部片。结尾二十分钟最可爱。
糟蹋了美景和科林费斯的演技。
一年一度的“仲夏伍迪艾伦喜剧夜”,看一个半小时和看一分半钟你都马上能知道这就是伍迪艾伦的,因为所有的男神都是演的他本人,不管是多严肃的影帝,到了这就会变成手舞足蹈说话大舌头的啰嗦鬼。(而且每个演员都只合作一次?)故事还是那种“理性对抗激情”的纠结路子,石头真的好美好美!
喜欢伍迪艾伦的没有坏人. Y(^_^)Y
烂片,浪费两个主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