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被轰炸以后的静音模式做的太好了,在巨大的声波造成的临时性失聪,简直身临其境一般静止了下来。
还有一幕几个记者路过一片安静祥和的庄园却遇到狙击手险丧命的片段拍的非常荒诞,有装饰用的北极熊还有圣诞老人,看着气氛非常融洽却安静的没有人。
有一幕让人感到非常不适,就是当说出来自中国香港的时候,就被击毙,这简直太种族歧视了!
像是被羞辱了一样📌女二长得有点像克里斯汀,随着她的成长,她按下快门的瞬间越来越决绝,拍摄的照片也越来越精彩,特别是女主为了保护她而死的时候,她隐藏的情绪,说明她已经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战地记者📎整部剧情并不是讲述的内战过程,没有什么宏大的战争场面和武器特效,而是通过几个战地记者的视角来讲述一件真实发生的故事一样,甚至可以说是几个战地记者的成长史,在死人堆和枪林弹雨中讨生活。
看这部影片会有一种战争和浪漫联系在一起的感觉,因为很多镜头的手法像是在拍爱情片
美国内战 (2024)6.42024 / 美国 英国 芬兰 / 剧情 / 亚历克斯·加兰 / 克尔斯滕·邓斯特 瓦格纳·马拉
最后一根稻草把骆驼压垮了。
但那不是稻草,是最后一座巨大而沉重的石头。
开头lee看上去很沉着冷静又理性,绝对中立而专业的战地记者,年轻女孩jessie提供的是一种正常人/新手视角,看到惨烈的本不该发生的惨剧在眼前上演会被震惊失去反应,忘记自己需要拍照的职责,这时候的Lee十分靠谱,像一个能够对人命无动于衷的记录者。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Lee记得那些亲眼目睹的惨剧,每一幕,每一条人命,血淋淋的活生生的,她只是记住,然后继续做自己唯一能做的,但这也几乎濒临崩塌了,因为她发现自己做的记录并没有产生她希望的意义,人还是一次又一次踏入混沌的漩涡,搅起战争无意义而荒唐地死去。
但她还是要做一件事,她给自己的一个目标,采访总统,危险到老友Sammy刚听到就说她不要命,但Lee要去做,她在努力给自己的职责找到意义,做越危险的事情,好像这样就能真正产生价值和影响。
但是最后一块巨石也压了下来。
紧接着,还没给她喘息的空间,就获悉了另一个噩耗。
wf已经要攻入华盛顿,她没法再采访总统了。
Sammy的死不是为了某种壮丽而伟大的事业,甚至未能助攻某项壮举,因为她们无法去实现这桩人造的壮举了。
不知道有没有那么一刻她会觉得,自己的行动原来就像战争一样只是一片混沌,也许如果她像她的父母还有那些置身事外的小镇一样,坐视不理,不去做那些危险的尝试,Sammy还活着,她的朋友还活着。
从未有过的自我怀疑席卷了她,于是在最后的决战时刻,紧张刺激的前线,Lee却破天荒地放下了相机,只是像个平民那样惊恐地喘息。
迄今为止她所做的一切有任何意义吗,此时此刻的拍照记录和过去任何时刻的拍照记录一样,能够产生任何她所期盼的影响吗。
直到最后一线希望又出现在她眼前。
我受不了这个结局,但又只能安慰自己,在她彻底失望的那一刻,也许就没法再继续了。
#VUE 感觉电影还是为了对话观众,现实的一切都被模糊,影片中的民众剩下的是最原始的本能,更是成为了“可能存在的未来”,我感觉以记者这个群体作为主体不光是为了内心剖析和新闻的客观性讨论,那种追逐(尤其是结尾处只回头看了眼女主的尸体直接奔向那屋子),麻木和狂欢总让我感觉到似乎代入了“现实的民众”,网民看到新闻瓜时的状态差不多,那照片定格的瞬间不是理性,似乎像是脑中一闪而过的当下记忆,马上就成为了“过去”,当然他们作为主体性极强的观众也不是安全的。
感觉不同意识形态背景的观众看这部作品感觉理解的结果应该会相差甚远。
公路片的结构还是很不错,倒计时设计有些差。
视听上,女主的相片是社会化的彩色,更疯丰富,更现实,小女孩的相片则是黑白滤镜。
一方面更好地强调被摄体,另一方面则感觉呈现出了角色是非对错的世界观。
电影中的焦距掌握得非常好,感觉也是影片呈现方式最重要的部分,大量的浅焦更能凸显角色,畸变的周边则是呈现内心的不稳定性。
其实看的时候让我想起了马力克的电影,不过电影并不是舒缓的音乐来表现诗意,而是利用声音与视觉相悖的风格(升格镜头搭配饶舌或舒缓的的配乐搭配着残酷的战斗场景)呈现来展现那种批判。
同样的去除环境音的视点音效挺不错,最喜欢的可能是结尾处女主死亡之前小女孩持续快门声的铺垫直至切换POV的相机镜头下的死亡。
我觉得还挺有质感的,毕竟因为有鲍德里亚的《海湾战争不曾发生》这篇文章做铺垫,我看《内战》看出了一些新鲜的意思。
我觉得只有下面这个海报才准确地传递出了这部《内战》的核心,就是鲍德里亚一直在批判的那种观看感,当然不仅是观看,还有亲身参与其中,并且以为自己在观看的错位性。
segelas老师在影评里说的很有道理:拍照/射击就是一词异构,shot,同时表达了二者,也在该片中同时体现了二者。
而我们一直在买票软件上看到的那种在自由女神火炬上的狙击手,我是真没想通是个什么隐喻,难道是为了吸引我们进来观看的吗?
所以说如果你想看到那些枪战对轰,那确实是看不到,但是想看到另外一种在内战的大背景下生活着的人们之间的交互关系,这部电影确实是很特别。
黑白之于彩色,犹如音乐之于轰鸣
杰西和李,就是两个拍照的女记者,她们在忠实的记录一路上所发生的事情,只不过一个用的是黑白照片,另一个用的是彩色照片。
彩色似乎更加容易融入生活。
于是这也就带来了看似冷静观察世界与深度介入世界之间的区别。
在电影的开头,这些记者们似乎还只是旁观者。
他们可以跟随着自己的轨迹不断拍摄各种已经成为过往既定的照片:比如说被拴在半空中的同样是高中同学的凶手和受害者;比如说那个已经变成废墟的直升飞机。
在这些选取的镜头中,包括后面他们去的由志愿者形成的广场,以及一个看似根本不受战争影响的小镇,都似乎是在讲述着旁观者拥有一个超然于战争的身份。
这边他们拍摄的就是战争中的一部分。
而黑白则是一种“看似”完全远离这世界的旁观。
观众必须要在黑白照片的色调深浅之中去寻找它究竟是显示出了一种血腥的红,还是留下一个回忆记录呢?
但是黑白照片却忠实的记录着各种过程啊,它不是对结果进行的记录。
在电影的最后,已经被枪杀的总统躺在地上。
在他身边的一群士兵举着手势,迎着镜头,满脸微笑,而这幅黑白照片逐渐逐渐的变得暗淡,对比度逐渐被拉满,直到变成负片。
更具有讽刺特性的还有声音。
在电影中有三种不同的声音。
第一种是一直播放着的车厢内的音乐,这些音乐前期出现的频次很高,越到中后期这个音乐就越来越少,是因为一听就能感受得到它是一种极其强烈的反差,一边是歌舞升平的假象,另外一边是战乱中的真实。
第二种则是各式各样的环境,这些环境带有很强烈的轰鸣,它们更多被选取的就是各种武器所发出的声音。
他们不是在远方,而是在耳畔,是在耳畔发出来的阵阵轰鸣,观众得到的声音源头正是这些记者前往的方向。
第三种就是,无声。
就是由于各种声音已经过度负载之后,出现的大面积的只有画面,没有声音的场景,尤其是杰西落进了那个百人坑里头,那来回一分多钟啥声儿也没有啊,就看着画面里面,杰西在那个人堆里面不断的爬着爬着爬着,终于上车了。
我个人觉得由于这几种声音交错,带来的视听效果的震慑力远比用好莱坞大片式的战争场景要触动心灵的多。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内战,由音乐、噪点和无声所交错而成的内战。
电影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视听媒介,与电影共同出现的,还有正在直播的电视画面和新闻报道,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越来越真实,甚至超过了真正发生的战争场面,那么对于观众来说,看到电视转播的画面和看到电影所放映的画面,我们要如何分辨孰真孰假呢?
答案是分辨不了,因为观众永远没有办法进入电视画面所给出的这些特效之中,哪怕构建出3D效果也不可能,这就是一种来自于对于身体无害,但是却对视听有极强冲击力的美学体验。
所以当电影给出的画面是由这些记者所拍摄的战争画面构成的三重窗口的时候,观众所想在里面找到的真实、虚伪以及相互之间的隐喻关系。
变成了重点。
这是一场拟像的战争,而不仅仅是代理人的战争。
鲍德里亚说海湾战争从未发生,意思正是如此,那些被各种各样的视听画面凝造出来的拟像,已经改变了真实世界——这是一场一直在发生的内战,是各种拟向真实之地发起挑战的内战。
这是一场正在直播的表演,表演本身所施加的人设和真实的体验进行混杂,他们同时又会被一种自拍的方式所定格。
不过基特勒的态度是相反的,他认为鲍德里亚的说法反而是一种现代意识形态的帮凶——就好像这些记者觉得自己在忠实的记录战争的过程,实际上是成为胜利一方的书写,因为他们其实在最后公务总统府的行动中与这些士兵一同前行后退,只不过一个是拿着可以击倒敌人的机枪,另外一个则是可以拍下敌人狼狈模样的相机。
按照基特勒的说法,他认为鲍德里亚的这个说辞掩盖了一个很重要的特质,那就是作为转播直播画面的软件,也就是所谓的计算机,本质上来讲,它就是用来摧毁敌方的硬件的硬件:如果不是计算机科技的足够发达。
怎么可能做得到一边在战争的过程中,一边可以拍摄战争过程的画面呢?
这个时候记忆就形成了一种不是面向过去的,而是面向即刻的表演秀式的记录了。
政治逐渐变成暗色,仿佛破坏的一劳永逸
拍下这些画面,拍下这些被记录的。
内容任务就算完成了吗?
我觉得不是的,就好像在整个故事的结尾,他们枪上的总统内战就结束了吗?
也不是的,这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幻想。
仿佛面对终极问题的时候,只需要一击致命,后续漫长的复健的工程就可以被掩盖起来。
还记得他们这些记者一行人最开始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吗?
他们想采访总统,他们想和总统对话,他们想和他交流,问他到底是内心有何种想法,但是结果是怎样的呢?
结尾是杀戮的机器吸引了所有的人——不仅仅是对于公路总统府的这些士兵,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了总统府所放出的人们想说的对话方式。
同样的这群记者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想要采访这一文字语言的表达的结果就是用画面拍摄下内容,拍摄下的永远是表象,而不是真实。
#内战# (Civil War)(B+) 有喜欢的地方,但也有不喜欢的部分。
本片是一部成功的恐怖灾难片,有不少令人目瞪口呆的吓人景象,让人不寒而栗,很真实展示了如果美国在现代陷入一场内战之后的混乱与疯狂。
但也有令人失望的地方,主要是人物塑造和叙事角度的问题,影片没有详细交代这场战争的背景和原因,而且从记者这个唯一的视角去呈现这场战争是非常不恰当也不符合实际的。
片中记者这条故事线夸张至极,让人难以信服,而且有的角色非常烦人。
不交代背景直接进入战场确实省去不少时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但作为一个虚构的故事,对背景交代不足,甚至没有解答为何加州与德州联合,为何美国会分成这几个派,战争的双方(或多方)究竟是谁等(目前还是导演自己采访里说的)。
只是简单提到了一些派别,但真正的枪战交锋中却根本看不出谁是谁,没有明显的标识,就是一通乱打,横尸遍野。
其主要目的只是展示战争的恐怖,但却避而不谈政治立场,也没有任何好人坏人之分,因为无论哪一方都处于疯狂杀戮的癫狂状态。
理解这样选择是为了激发观众的讨论以及不站立场,且展示战争往往没有对错,但无头无尾还是觉得有点失望。
片中最为令人胆战心惊的一个场景是一个美国士兵盘问这几个记者是哪里人,他们说出的州如果不是与这个美国士兵立场一致的就会被杀。
但即使这样,故事也没有进一步去说明为何,只是为了展示残忍。
而且这里刻意对中国的仇视,虽然符合现实,准确描述了当今的国际环境,但还是不禁想:是不是真的有必要?
毕竟,我们都以为这只是一个发生在美国内部的战争,其他国家都没有提到,却只提到了中国。
不过也正因此,这个片子才是A24发行,而不是其他大的电影公司,显然其他公司可是还想进入中国市场赚钱呢。
但这并非是我对本片最不满的地方,本片最令人厌烦的是Cailee Spaeny在片中出演的一个毫无经验的业余摄影记者。
她基本上又是一个熊孩子类的角色:说不让干什么就偏要干什么,到处闯祸,甚至导致多名记者因为她而牺牲。
而这个孩子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这些危险的地方,她甚至不是一名记者。
你能想象招了一名实习生,第一天上班就直接上战场会是什么情景吗?
It's madness. 之前看《Madame Web 》就是这类熊孩子角色让我烦得很,这次又来一个。
似乎目前美国电影编导和制片人(大部分是中年人)也是一样很烦当代毫无阅历但竟惹事的年轻人,所以才在电影里总是加入这样的角色,让她们成为闯祸、背锅的人。
而且总是年轻的女孩子。
于是再危险、严峻的场合,总有这么一个傻了吧唧没脑子的女孩子在里面惹事。
这个角色最烦的一点就是,与战场上的士兵一样冲在战争最前面试图拍摄下每一个镜头,手无寸铁却比士兵冲得都猛,真实性在哪里?
看到尸体拍照,看到杀人拍照,看到受伤的人不去救也是拍照。。。
为了拍照已不分时间和场合,不顾及周围的一切,没有道德准则,没有是非观点,就像一个机器人,只是不分场合地一直拍照。
我相信所有观看本片的人在看她的举动时都想上前一把抓住她的头发往后拽。
就好像你正在看一场复仇者联盟大战,却有一个女孩在现场一直拍照干扰所有人,不仅不帮忙还添乱,你说你烦不烦?
真的腻歪死了。
而且这种熊孩子她还怎么也死不了,只有别人被她害死的份。
这个女孩的扮演者Cailee Spaeny演的也不好,很多时候像在念台词,还会有诡异的表情。
而且影片节奏慢的地方也基本上是因为其他记者对她的说教导致的。
战争虽然有时不分敌我,双方都是反派,但不代表一个毫无经验竟添乱的摄影爱好者可以成为英雄。
更何况,很多电影中,即使小人物也可立大功,但这位真的除了拍照,啥也没做,完全没有帮助任何一个人。
这个角色似乎也是在讽刺那些当今不分场合硬要拍照的年轻人。
比如,很多网红为了流量、拍摄到一个好的照片和视频往往会铤而走险、不遵守规则。
这个熊孩子角色与那些在电影院里拿出手机拍照、屏射人带给别人的感觉一样:无比招人讨厌。
Kirsten Dunst的角色虽然也是记者,但有经验且成熟稳重很多,而且你能感觉到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在完成职责。
可是那个女孩子是真的毁掉了整部电影。
除了这个角色之外,我个人觉得作为灾难片,本片还是非常震撼人心的,显然是充满讽刺性的寓言。
如果能增加多个角色从不同视角去解读这个故事应该会更好。
本片的音乐选择也非常奇怪,常常在满目恐怖内容的场景下选择一些舒缓的乡村歌曲或激烈的摇滚乐,应该也是为了增加讽刺性。
至于内战的原因,既然影片没有交代,就是希望观众自己去讨论。
片中提到中国其实也是两层寓意:1)如果美国再这样自我分裂下去,中国显然就会成为最强。
2)不管美国内部再分裂,中国也一定是敌人。
如果你们未来看到本片,请告诉我你们对那位年轻女摄影师(下图)的看法。
我当然希望电影里有更多女性角色,但不是添乱的熊孩子。
这个电影一半以上的对话都是在教育这个女孩,但她还是闯了很多祸。
我是真心希望更多对话能用于解释战争的背景。
我跟你们讲,再好的电影,都能被一个熊孩子给搞砸。
如果你想看到的是这样一部电影:美国两党意识形态的崩裂导致自认为正黄旗的红脖子与老墨老黑老lgbtxyz的摩擦日益激烈。
而特仑苏与拜天地总统的大选记票首日,特仑苏总统竟然在集会时被某口罩男子持枪暗杀。
拜天地总统立刻宣布胜选,并称将彻查特仑苏总统丧命一事。
共和党选民看透了这场暗杀背后的政治黑幕,一时间谣言四起,阴谋论丛生,一天一名德克萨斯州的农场主汤姆在一个叫做Y的社交平台发帖,自称夜有所寐,梦见特仑苏告诉他,说自己是被拜天地暗杀的,他今天托梦,就是让他告诉众人他将转生在这家农场主妻子的孩子身上,而农场主将暂为他代行权利。
转日汤姆的邻居杰瑞在taktak发短视频,说自己晚上听到了狐狸夜有所呼,似乎是“maga共和,汤姆称王,杰瑞代相”。
汤姆和杰瑞的言论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人们纷纷列举出天降异象,比如挖到了长得像汤姆的独眼石人,剖开鱼腹找到了特仑苏的遗书等等,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很快,各传统红州纷纷拒绝接收大选结果,宣布独立,并派出各州特首组建美国赤红临时政府,与拜天地的美国政府形成掎角之势。
美国第二次内战就此开始,虽然拜天地占有美国正统总统的名分,但因为得位不正,除了lgbtxyz和非裔印度裔军官外纷纷宣布倒戈,归入美国赤红临时政府指挥。
美国在全世界的300余军事基地大多发生哗变,本在一个军营的士兵同侪瞬间反目相对,血流漂杵,在外巡航的几艘航母舰队也彼此攻伐,伤亡惨烈,马斯千克同志为了支持赤红临时政府,为其提供天际通讯并用其星链攻击了拜天地政府的通信卫星,无数的卫星残骸从天际坠落,如同末日降临。
而拜天地政府发动底牌其一:启用核武库,中子弹攻击赤红政府的多处军事基地。
此举引来了美国军方更大的反扑,拜天地政府逐渐失去民心,赤红政府攻城略地,马上就要攻陷首都华盛顿,士兵恨不得生吞活剥拜天地。
而拜天地在智慧无人机蜂群的帮助下与底牌其二:美国超级英雄组织单仇者联盟的顽强抵抗下,以白宫地堡为最后的依托同赤红临时政府展开决战。
而电影的故事,就从这里展开...农场主汤姆的妻子诞下了一个美丽伶俐的女儿。
《身为mega大总统的我被人暗杀,转生竟然成为巨乳美少女该怎么办好呢嘤嘤嘤》
如果你想看到上面的内容,那是没有滴。
一丁丁点都没有。
没有前因后果。
没有复杂缱绻的战势。
没有训练有素攻坚防御的士兵。
没有美利坚引以为豪的高科技武器,导弹,无人机,远程畜养,超视距作战等等啥都没有,重武器都寥寥。
美军甚至还在用《长津湖》里炮营用的直接支在地上的迫击炮。
没有任何所谓的崩裂的美国的描述,这场战争究竟是因为意识形态,因为白人与移民的冲突,还是因为吃粽子的甜咸异端,亦或是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哪个好喝引起的,也一概没有。
你看到预告片中的坦克飞机的镜头,炮轰林肯纪念堂,那就是正片中全部的大场面与攻坚了。
唯一有的,是记者视角的自嗨公路片。
一个前期宣传言过其实的“大新闻”
还有两个因为跑得太快,车开得太猛最后被红脖子怒杀的香港记者。
宝华姐跑步图
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当代美国的一个症候。
整体平庸,但最后的结局算是亮点。
把战地记者这种历来被塑造地非常崇高的群体也构建为反思对象算是个小突破。
不用绕圈子了,结尾就是Jess杀死了Lee。
电影虽然没明说内战爆发的具体原因但其实已经把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说出来了:无反思性地观看他者。
所有人,比如Jess,不断地看、不断地接受被安排给我们看的一切又不断无反思地参与生产“看”的材料,让自己不断地在观看中把自己从现实里摘出置于旁观者的位置,以至于忘记自身也置身其中,最后丧失了真正参与城邦公共生活的能力。
放弃自身行动的责任,把一切问题归结到那些被看到的他者(其他人、zf、自然、外国……)而不是反观自身并采取行动。
简言之,把包括一场战争在内的一切当景观来看就是问题本身,就是造成普遍政治无能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内战》的结局其实也解构了自身。
老头萨米以及邓斯特演的李必须死,因为他们是最后对战争还有正常反应,知道何为政治、何为责任以及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的人,帝国崩溃,这样的人也不能真继续活下去。
A24表面上不同于好莱坞传统大厂,但本质上生产的都是些有着独立电影外貌的漫威电影罢了,无非套路更隐蔽,能使用的影像和文本资源看上去更多元一些(但A24恰恰没有好莱坞类型片那种打通大多数观众的能力)。
我现在完全理解导演加兰为什么说拍完这部电影后再也不做导演。
看完后,来 看大家的评论,其中很多人说到,为何电影不讲清楚是因为何事而爆发内战,导火索又是何事?
虽然熟悉这些年国际政治的人都会知道一二,哪怕让观众自己去写剧本,都会写出一个所以然来。
但,难道,导演这样的聪明人会不知道去写嘛?
那既然电影里没有,或者说很模糊?
那么显然,是他故意隐去这个线索,不去讲为何爆发内战这件事其实就是刻意为之。
我们来看看导演最近的采访,主持人也问了他这个很明显的问题,我们来看看导演是怎么说的
很模糊的地方,在电影里处处展现。
比如那些军人和记者有时候牛头不对马嘴的台词对话。
因为一个人的认知,受到生长的环境不同,受过的教育的不同,阶级的不同,认知自然都不会相同。
要想让对方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同一个问题,这其实可算天方夜谭。
大家只能尽量去争取一个公约数的认知,这就是所谓【总统】存在的必要。
但很遗憾,如果【总统】做不到这一点,也就是当一个大公约数认知,但总统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就如电影结局所 呈现那样,一枪被崩了。
需要解释吗?
不需要。
因为本质就是总统没有 做到最大公约数认知。
但电影里的确体现了最大公约数的认知情况,比如这个军人的回答。
涂了彩色的指甲,和艳丽的发色,暗示他是民主党或lgbt一派,他的队友里也有有色人种 “他们要杀我,所以我要杀他们” 这件事就是这个【互相厮杀】的剧情里,双方的【共同认知】。
立场,肤色,阶级,善恶,性别等等等等,在【互相厮杀】这个【双方共同认知】面前,已经无需去再花时间讨论或者辩论。
虽然残酷,这事实就是如此。
戴着红眼镜暗示是红脖子的滕斯特老公毒品研发大师当然也包括这一段【hongkong 。。
oh,china!
崩!!
】 在中国观众这里引发大讨论的剧情。
需要这个大兵去仔细解释为何嘛?
需要他去仔细讲解 关于 贸易战、科技竞赛、等等等等表面功夫嘛?
大兵的认知里【非我族类】,就足够崩你了。
类似的道理,在中国这边的老百姓这里也是一样思考逻辑。
剧情换一个角度,也同样可以变成:“你们几个,分别来自哪个省 ?
” “某某省、某某省、某某省……” “我来自纽约州唐人街” “崩!!
米国人!
”-战争就是这样残酷,不可理喻的事情。
在无法妥协与改变的事实面前,讲再多道理其实都是浪费时间罢了。
(补充:评论里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
但是,即使是同文同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个华裔美国人就是充当了嘴上含同胞,但实际对志愿军开枪的敌人。
所以,更何况的美国如今并不同文同种的各个族裔??
)
内战一旦在这样的国度爆发,必然 是党同伐异 。
历史从来不会按白左那一套价值观,历史是客观,是残酷的。
中国古代的历史里,各个外族涌入导致的内战就包括著名的【五胡乱华】。
对美国来说,则是【世界各族乱美利坚】。
为了维持美国内部的和平,美利坚不得不祭出白左那一套价值观。
也就是所谓普世的。
各族和谐之类的话。
小女主就是一个白左少女。
整个电影的剧情也是她从一个白左女,慢慢开始变得畏惧,最后又经历很多变得麻木,像机械本能一样去拍摄死在眼前的人。。
种种的种种都是在讲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故事的开头当然少不了邓斯特对她的指导和关爱。
虽然途中,白左少女圣母心爆发害死了老胖子。
现实是会教育人,本来正常来说,如果没有邓斯特和这个大叔的帮助,白左少女根本抵达不了最后的白宫。
她早就在途中不知道死在何处了。
世界的客观残酷并不以自欺欺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导演根本不去大谈思想上的差异。
直接展示最本质的东西。
甚至电影的最后一幕也是在讲这个道理。
“邓斯特待我如师如姐,她就这么为了保护我,一下就被突突挂掉了。
我到底应该爬上去抱住她哭泣泣,还是赶紧拿相机去做此行的最大目的,拍总统被毙呢?
”电影在这一幕特意放缓了镜头,显然,以上我说的这些心理活动都是像走马灯那样在女二脑海里迅速思考过的。
其实,从电影的一开场,从邓斯特那对待女二不苟言笑的严肃神情里,就已经可以窥见这个剧情发展了。
到底是什么让邓斯特一开始登场就那么苦大仇深的脸孔?
因为,她当然早就在之前的战场里见识过种种残酷了。
电影里一闪而过的非洲某个国家的内战
女主角曾经是外派记者,显然她已在之前就见过多次这样的残酷 她已经很难展现微笑和轻松的神情。
。。
这也是为何,在电影剧情进行到衣服店的时候,女二特意让邓斯特展现换好新裙子后的笑容,再给她拍摄照片。
甚至女二在那里还特意讲了笑话去逗乐邓斯特。
【如果可以,我只想记录你美好的一面】【如果可以,希望世间不要有战争】
趁着刚看完IMAX版,赶快记录一下心中的震撼与惊吓。
⚠️被影评包含剧透⚠️首先,这部电影的整体感受与预告片所呈现的大相径庭。
初看预告片时我以为是黑色幽默+讽刺+战争大片的风格,但实际却是跟随着战地记者的视角,去身临其境的感受从纽约到华盛顿特区的一幕一幕战争下的战场和生活切片,有只电力供应不稳定的纽约、暗用私刑的加油站、弹片横飞的街头巷尾、看似一切正常的社区……一、真实的战场没有文明这部电影在英国的评级是15+(15岁以上才能观看),但我看完后认为应该是18+。
因为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像《血战钢锯岭》一样去展现在子弹的冲击下血肉横飞的肢体,但是通过战地记者独特的一线视角——许多特写镜头和突如其来的枪声——使观众更能被激发出战场中的真实心理反应,且比《敦刻尔克》做得还要更好(使我的心率一度到了100+)。
人与人间的不信任和在没有道德的约束下拿着枪的人的不可预测性的可怕,被完美得表现出来,让人时刻精神紧绷,一直处于巨大的心理压力中。
这种极度的紧张和不安,一直到记者一行人被两个极端民族主义的士兵盘问来历时达到巅峰,这一段正是预告骗中的“你是哪种美国人”。
在亚裔说出自己来自香港后,带着粉红色墨镜的士兵直接说“看来你是中国人(不是美国人)”,随后毫不犹豫地开枪射杀。
这一段直接把我深深地惊吓到了,如此直截了当地种族歧视和屠杀在大荧幕上真的相当吓人,尤其考虑到我自己也是中国人时。
被一个个政治正确、道德约束和进步的法律条文保护起来的我,第一次感受到战争的残暴和恐怖——真实的战场中没有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席之地。
二、人与相机的关系电影中有两处关于人与相机的对比很有意思:1.新人记者Jessie从一开始在加油站被残酷的画面吓到忘记举起相机拍照,到最后仿佛上瘾了一般不顾自身安全和队友生命的疯狂拍照;资深传奇记者Lee从一开始面对残酷画面的坦然与坚定,到最后枪林弹雨中的PTSD发作。
2.新人记者Jessie在和资深传奇记者Lee讨论完是否要拍朋友不幸遇难时的镜头后,Lee在最后为了救她而中弹牺牲,但Jessie此时甚至还在疯狂拍摄Lee倒下的过程,且面对心中的英雄的尸体一脸冷漠;Lee在Sammy为了救大家而中弹牺牲后,看着好友血泊中的尸体,毅然删除了照片。
面对好友的死亡,Jessie和Lee都无法再借助记者的身份而置身于残酷的战争之外,但Lee回归了人性,而Jessie反而走向了狂热,成为了只会用相机拍摄的奴隶,真的太讽刺、太悲哀了。
看这部电影时,我想到了美国女作家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的一句话:“透过照片看美国,昏暗地。
”
由此观之,《美国内战》中塑造的2位女摄影师李·史密斯和杰西卡·科林照相机所捕捉的画面,恰是对这句话的生动实践。
不同的镜头质感也的确是这部电影的出彩之处。
导演很有心思,分配给2位女主人公的相机,一个彩色,一个黑白,也寓意着2位看待内战的心境是不尽相同的。
重新找了下影片中的照片镜头进行对比,隐隐发现两者的区别:
资深的李·史密斯的彩色相机,镜头中透着善意,流露出她内心作为一名战地记者的公心与正义感,她不再追求那些转瞬即逝的致命时刻,依然想通过照片传递警示和反省,但现实的走向让她无可奈何,也无力回天。
在这里,彩色表达着复杂和悲悯。
而少女杰西卡·科林的黑白相机,虽然是尼康FE2经典款,但她的镜头和她的年龄一样散发着青春的火焰,不是对偶像的崇拜,就是对枪战致命一击的瞬间捕捉,表现出高度亢奋的情绪,作为一名年轻的战地摄影爱好者,她在懵懂地成长,即便枪林弹雨、鲜血满地,她也乐在其中。
在这里,黑白意味着简单和戏剧性。
影片最后,我不觉得杰西卡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战地记者。
战场对于满腔热血的她来说,还是一个名留青史的机遇而已。
也许,这也是电影意欲批判之处:年轻一代并不真正理解现世战乱究竟意味着什么。
再套用苏珊·桑塔格书中的话:(她)通过摄影,发现生活是“一场真正的肥皂剧”。
这本子有点太省事了,随便截取点末日故事的梗,放一点废土背景,就成了现在的样子,只是最后需要一句quote的一幕实在是……如果拍成荒诞感也完全OK,只是荒诞感并没有溢出来,明白创作者意图,是想呼应之前车里说的那句“那些人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懦弱”,但表现得并不太好。阵仗不小,效果一般,最近好多这种片子都是来势汹汹,拉开架势,最后吧,也不难看,也没什么劲。
A supposed critique on how stone-cold professionalism desensitizes and dehumanizes people (and it's hard to believe in this horrendous state that work is even about money or fame, but rather an almost pathological blind conviction towards documenting for the sake of documenting) but it fell flat when its form mimics the subject of its critique, displaying way too much obsessed interest in showing the spectacle itself, instead of working on more than surface level character development. One-note amusement park/videogame cinema with gunshots-as-jumpscare horror trope, not far from a combined 1917 and A Quiet Place. Cailee Spaeny's acting...that one particular line delivery was so bad.
打dc的时候闭上眼还以为过年了😅
我不懂为什么这么低分,它是我这几天看完反复琢磨的一部电影。其中很多段落都值得回味。邓斯特演得太好了。且,她是如此真实不惧衰老的一个女明星,我看着看着就不由心生佩服。从年轻时表演甜妞到现在无所畏惧地站在持枪歹徒前,平静地说:我能给你照张相吗?我当时真的想在电影院里站起来给她鼓掌!
观感比预期好很多哎,后悔没去看IMAX了。
休斯顿Regal提前点映,德州本土观影氛围拉满,但是电影本身很失望。最后10分钟前观感微妙,最后10分钟极差。菜逼A24拍的什么几把,纯粹彻底的小布尔乔亚无病呻吟。世界第一大国打内战,战争名义含糊抽象,玩现实影射的胆子比大陆还小,战争场面的烈度规模则活活拍成治安战。看完体感1.美国人不会打仗 2.美国人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 3. 美国人人均没有自理能力。乖乖拍小社区小圈子的奇幻烂裤裆吧A24,以前以为你美帝电影界良心,到最后还是不上台面小作坊。
影片没有明确指出战争的起因,但根据里面士兵的对话和民情应该像南北战争一样关于种族(谁才是美国人),对战争的呈现现实又残忍,不过确实好奇战地记者在现场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力。
这拍法,让我觉得A24想搞内战宇宙,可能马上就出一部前传,叫“内战:第一天”之类的。出乎意料,竟然不是政治片,而是公路片+行业片。看看人家的媒体待遇是谁酸了🥲【我要一句Quote】真是懂自懂。感觉这是加兰心血来潮的一个梦,他自己也没想多延展,但他随便弄弄也很有特色了,看了不亏,会去影院再看。(小女主演技真的不行
6/10。李在一架直升机残骸前漫不经心地让杰西拍它时,战地记者的异化与《现代启示录》形成了微妙的对应,在逼近华盛顿的旅途里,李的理性在呈指数增长的暴力中坍塌,从狙击手对垒间奇异的圣诞老人雕塑,随风摇曳的浅蓝色花朵,到黑暗中爬出万人坑后残酷诗意的森林星火,源源不断的末日图景将战争的虚无推向前景,杰西像科波拉或库布里克的越战片中一名稚嫩的新兵,为了适应锻炼出麻木的道德反应,她举起相机的迟疑越来越短,像瞄准和扣动扳机一样迅速地取景和按下快门,最终李放下相机上前为杰西挡下子弹时,杰西用取景器捕捉到她倒地的瞬间,从前辈的尸体旁站起来冲向总统办公室,照片像弹药一样传送,培养了一代代新生的战争/新闻机器。但回到具体的现实指涉上,加兰对内政危机的根本原因避而不谈,叙事失神漫游在一种莫名的焦虑之中,不知反思什么。
亚裔细分法案就是为了这一刻吧,对上了。
话题电影,让人震撼的题材用公路片的形式呈现,到也算是小打小闹,可惜了宏大的主题
其实完全可以在中国上映 力量在西方
好抽象
《美国内战》起了一个偌大的名头,实际上是套了一个公路片+动作剧情片的模版,内容则是关于成长、审视、以及一丢丢反思。影片的娱乐性参考《现代启示录乱炖人类清除计划之训练日》。最后定格的“合家欢”或许可以提前斩获“年度新闻照片大奖”。川普王,大美兴,MAGA哈利路亚。敌在国会山,正义在南军,兔子给给!
没想到和高桥良辅的TV动画《Flag》撞了题材。记者用相机孕育了风景然后杀死了它,巨大的美国内战噱头下只是讲了这样一件事。对所有人来说能看到的世界就像是长焦镜头里的一切,比起特写看到更多的是周遭的模糊,但我们还是要亲自把这一切都“看到”。
避重就轻,远非「当代史」,甚至不是正确的叙述口吻。
可能因为爱尔兰人不守时爱尔兰电影院永远至少放20分钟广告与预告片,因此我已经看了内战预告片好几次,预告片像一部炫酷战争片,可是正片跟战争没什么关系,电影讲得是法律秩序不复存在后无政府状态下的持枪美国人的混乱中,几个战地记者选了个作死选题去采访好久没出镜的总统,一路历险,老同事丧命。故事拍得很无聊,在记者报出自己来自路透社,我前东家,让我稍微精神点,之后亚裔被民粹主义美国大兵一枪崩了,你HK人自以为有独特身份在暴力和混乱前有什么用了,还不是被当非我族类杀掉。这种片子应该拿去教育唯恐天下不乱的键盘侠们,他们怎么能以为可以受益呢,连自身安全都朝不保夕。当然网民有头脑就不会在网上起哄作乱了,给他们看也看不出教育意义。
导演有想塑造一部战争寓言和探讨新闻本质意义的野心,但是,多次通过突兀的音乐和情节,想以此增加影片的艺术性和荒谬感实在让人难以下咽,当然有可能有的战地记者只把工作当成工作,看到尸体或者面对战争时会觉得很平常,就像久病无孝子一样。人的正义感和悲天悯人不可能时刻持续,但是以这种戏谑的方式来表达度没有把握好,放在这个时代看,实在是让人觉得导演对生命消亡的不尊重以及对战争的恶的本质缺乏一个文艺作品该有的基本人文操守。
IMAX有加分,打着类型片的噱头拍了一部末世公路片,以战地记者的视角切入调查展现战争的残酷,快门按下照片定格,底层的抗争与困境,不分敌我的自相残杀,大场面只为了铺满尸体,奇观之下的罪恶,显眼的尼康标志和摄像机的存在使构图的设计用意更明确。前半的观感好些,几个地方越想越怪,没有前因的战争,战火纷飞的背景,有一些很割裂的观感和设定,流行乐听着虽然很带感,但是出现的时机又讽刺又感觉不太对劲;同为记者的男主没有丝毫的关怀(可能是被地狱般的所见所闻给消磨殆尽),但他表现出的那种高潮般的“欣喜若狂”很怪,当同伴被杀后才表现出有感情的一面(死亡的恐惧);女主的蜕变是从想要拍出好照片到认识到生命的珍贵与脆弱,但最后刻意赴死去完成她的异化(露出无人性的冷漠表情),让她变成了她,也让本就不完整的她彻底的工具化…
《美国内战》A24也拍网大,还是奇烂无比的那种。美国内战竟然还是一公路片,美国人不知道为啥打仗啊!你算哪门子美国人,他们还爆头了HK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