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感觉》是人性的本能,谈一场恋爱最能够获得,在全世界人类都染上五感消失的绝症背景下,男女主角的相互吸引是最原始的,电影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绝症来临前的最后享乐,而每次症状来临之前所带来的情绪反应,却在暗示“存在感”的重要性。
懂感官的人是会撩的《完美感觉得》里的男主角职业是厨师,不是因为会做菜的男人很性感,而是因为厨师是一个需要完美感官才能工作得出色的职业,工作中,厨师用美味佳肴来满足食客,生活中,厨师用美味佳肴来追求自己喜欢的女主角,懂得挑逗感官的人是会撩的,食色性也,女人会因一场美味的前戏,而不太赤裸的目的激发起想要被满足的欲情。
本片的女主角正好是一个压抑欲情的人,她的职业是流行病学家,爱情在她这里也是一种病,所以,当她发现人们失去味觉的不治之症开始流行起来时,她一直强作镇定,她用逃避来解释这种症状会过去,然而爱情中的吸引力跟创伤一样顽固,通常不会轻易就被忘记。
女主的性压抑是需要被撩的,所以,厨师的出现很成功,当晚他们就在床上相拥。
爱情存在的阶段本片因为尺度大而曾被豆瓣封杀,但片子的内涵却需要这种表达,片子表面上在剥夺我们的“五感”,放大“欲情”,每次一种感官功能消失前,都会有一场激烈情绪的先兆,通过这些情绪我们能看到内心复杂的诉求,它们大都来自回忆里没被疗愈的部分,它们是串起本片的剧情线,演示爱情从发生至消亡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嗅觉-悲伤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在作文中常常会写这样的句子:“不经鼻子一酸,眼泪就流了下来……”片中女主在吃下男主亲自为自己烹饪的美食后,悲伤起来,她想起了自己对父亲的回忆,同时也把症状传染给了男主,随后两人都失去了嗅觉。
爱情的降临通常是因为悲伤后的乘虚而入,或许你觉得这个说法让你很愤怒,你会觉得这是一种欺骗,但完美无缝的人格意味着孤独,大部分人类都没有抵御孤独的优点,我们是不完美的,我们得给他人让彼此“完整”的机会,像厨师一样无意间打开了女主的心扉就等于打开了这个机会,敲开一个鸡蛋首先得制造裂缝,当我们看到了彼此的裂缝并愿意去接受“它们”时,爱情就自然发生了。
第二阶段:味觉-饥饿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很容易被理解,在爱情发生以后,我们开始想去给予和索求,这是一种互动的需要。
我们通过互相探索找到彼此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总想给对方看到自己最完美的一面,这里面带着我们孩子般的“创造力”,把对方带入无拘无束的宽广海域中。
跟全世界的人类一样,厨师男和女主也相继失去了味觉,但他们并没因此而放弃对彼此热情的探索,工作中,他开始在人们的其它感官上下功夫,比如尝不出味道就把菜做得好看,至少视觉可以满足,他带女主角尝剃须泡沫的软,玩弄香皂绵绵的口感,当然不建议我们在现实里面也这样去做,只是提示恋爱中能在对双方身心不造成伤害的范围内,用游戏的方式探索一些未知领域的新乐趣,对彼此的包容度都能做到了解,然后再考虑如何求同存异,最后找到一个合适的尺度去定义这份感情。
第三阶段:听觉-愤怒当爱情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我们开始争吵,以此来判断这段感情还有没有必要继续下去,片子里的厨师男被“失去听觉的不治之症”传染后,开始挖苦女主角的缺点,攻击她精神上最隐私的痛点,像所有吵架的情侣一样,之前对对方呵护有加的那些弱点,现在都成为了争吵中最有利的武器,即便是在一部有着情绪传染癌背景的末日科幻故事里,男主的丑陋行为依然无法得到女主角的宽容。
女主角用冷暴力暂别了这一切,无视男主打来的道歉电话,这个时候就到了爱情的取舍阶段了,想结束的人通常会选择继续冷暴力,不过一定要坚持不再给回应,否则将会迎来又一轮恶性循环,不想结束的人就去吵架吧,像女主一样也愤怒起来,把心中的不快都发泄出来,用吵架的方式让对方听到自己的立场,也是一种沟通。
第四阶段:视觉-微笑不谈恋爱让人寂寞,恋爱却让人更加孤独,我们微笑,是为了把彼此的距离缩短,这大概就是片子为何安排在视觉消失前人们会有微笑症状的原因吧。
这个时期的爱情已经褪去了探索阶段的新鲜感,多了一份熟悉过后的麻木感,就像互相拥抱太久的两人早已看不见对方的脸。
厨师男主因为“听觉丧失癌”被隔离了起来,在误会产生后,两人互相冲破隔离勇敢寻找起彼此来。
在这个阶段里,爱情像一块鸡肋,摇摇欲坠,想要死灰复燃,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如果在外形上还特别邋遢就更难了,没有谁想在感情倦怠期还看到一张颜值不高的脸,所以导演让伊万伊娃在本片里“床戏过火”来提醒我们这一点。
“感官”在爱情里依旧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要想这个阶段的爱情重获春天,除了换一个人恋爱以外,也可以再次去“武装颜值”为第五阶段的“触觉”做准备。
第五阶段:触觉-灵魂接第四阶段谈到的准备,这个时候在爱情中的男女如果在之前通过“健身”、“衣着打扮”获取了比之前更富魅力的“外部包装”,那么“触觉”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它能帮助爱情中的两人重温第一阶段的“兴奋”,然后彼此会发现,原来你还在,甚至比以前更好。
双方开始对爱情所经历的那些阶段开始反省,不过本片给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让男女主角停留在了失去视觉后的黑暗中,然后我们就在黑屏中听女主角描述两人再度触碰、相拥,对此绿米主观的觉得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发现爱情又倒退了回去,无论之前多么努力,也永远无法一劳永逸,所以爱情需要持续努力,这样来看爱情好像有些悲观,也让人疲惫,因此而放弃的人不在少数,那么另一种解读是爱情里的一片漆黑在说明伴侣双方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个小世界叫此时此刻,要延长爱情的生命力,就需要学会知足,同时培养能平静体验此时此刻的能力。
爱情中触觉告诉我们是需要“被存在的”,视觉让我们存在于对方“深深的脑海里”、味觉让我们留在对方“心里”、嗅觉把我们放到对方“梦里”,听觉又让我们出现在对方为我们带来的“歌声里”。
欲望将爱情升华,有一刻,我们会觉得恋爱对象是唯一的,自己和对方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清醒之后,我们又各自孤独,并想把之前的美好体验一再重复。
更多影片解读欢迎关注:yy-fresh(绿米的梦中梦)
身边没有人跟我推荐这部电影,可是这却是我独自欣赏并且全身心投入的一部。
出电影院的时候,我仔细看了看法国国家图书馆这片开放的书页建筑,用心注视了塞纳河边那点若有若无的灯光下的身影,有种庆幸和无所适从的感觉。
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有种真实的触感,有种科幻以后的现实冲击。
我居然相信,这样无稽之谈下的瘟疫,会侵蚀人类。
我居然相信了,susan完全是不自觉地哭起来,michel抱头痛哭的情景,也是这样的真实。
作为一个研究员,试图忘记自己的情感,然而又如此理性的知道自己的可鄙,在爱情来临的时候,试图保护自己的那种状态,突然这么现实地冲击着我。
我承认,这是完全正确时候看的最投入的一部电影,如是,它的技巧,它的结构都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我是她,会怎样继续?
自始至终,我不知道他们的爱情从何开始,甚至不知道爱情本身究竟怎么起源。
越是活明白了,也越糊涂了。
一切都会消失,遗失才是永恒的真理。
把握住得现实,手持着的现在,失去感觉的痛苦和失去爱情比起来,究竟哪个才是更加痛苦的抉择?
看见michel 泪流满面地无奈,心里突然很不舍。
我喜欢里面的那句话,life goes on,人类总是会将自己往更好的处境上推的,所以我们终会忘记那些伤痛。
不想跟朋友分享这部电影,好像说出这么具体的剧情,就是在撕开那一瓣瓣编织起来的美。
不愿意去分析这部电影,仿佛,就是为了纪念那两个小时内沉浸的心情。
只是忍不住,还是想说,perfect sense 体验过的perfect love,请垂青所有期待爱的女人。
如果描述客观的世界末日是物质的虚无,那么主观的末日论则是感官的消失,just u can't touch the world.没有了感官,世界还存在吗?
只想拥抱你,亲吻你的冲动还会存在吗?
被你抛弃和无视的失落还会长久吗?
面对永恒的虚无,生命不过是满足感官需求的每一个瞬间。
曾经的感知在记忆中填补着每一个没有反馈的行为所带来的末日般的失落,它让我越发的想念你,远离你……
There is darkness and there is light.There are men and women.There’s food.There are restaurants.Disease.There’s work.Traffic.The days as we know them.The world as we imagine the world.-Well, you’ve been sick.-Not sick, just unhappy.-Well, it’s the same thing.One day, son, you’ll be in love.And you’ll be miserable.That’s your karma.Truly in love and miserable.Overwhelmed with grief.People are hit with all that they’ve lost.Lovers they never had.All the departed friend.They think of all the people they’ve hurt.First, overwhelmed with grief.And then no sense of smell.That’s the disease.Life goes on.The food becomes spicier, saltier, more sweet, more sour.You get used to it.The greater loss are all the memories that are no longer triggered.Smell and memory were connected in the brain.Cinnamon might have remained you of your grandmother’s apron.The scent of cut hay could evoke a childhood fear of cows.Diesel oil might bring back memories of your first ferry crossing.Without smell, an ocean of past images disappears.-What shall we do now?-Well, now you could invite me back to your place.-Don’t know if I will.-Well, you…you can just start walking home, and I’ll follow you.I can’t die alone.That’s how it’ll end.Without anybody loving me.It betrays itself.Your body, it takes away the color of your skin.And betrays your spirit.Pissing and bleeding and fucking puss is coming out of your ear.I’ve seen it. I’ve seen it!At the end, you’re all alone.You die on your own and it gets all dark.All your body, it turns to fucking soup.First the terror.And then a moment of hunger.It’s still out there.The world.Slowly things return to normal and life goes on.People do what they did before as best they can.Within a few weeks, taste becomes a distant memory.And different sensations take its place.In restaurants, it’s all about offering another person dinner, letting yourself be waited on, listening to the trickle of wine and the clink of glassed.Not only has the food received special attention, but also the temperature of the food and its consistency.And we tried it all, from the freezing cold to the scorching hot.It was dry, it was moist, it was crisp, it was spongy, it was crunchy and it was all at the highest level, up to and including the dessert- a light pudding with caramelized nuts and a bright orange sorbet, and a dark blue coulis on blackberries and blackcurrant. Chew on that.Life goes on.My ovaries are crippled.My eggs are no good.Because of not eating.I pretend that I’m not that into them, that I have an interesting job.You could smell there was something wrong inside her, like something damp, something from a basement.I make myself go and visit her grave.I go there to feel guilty, you know?I thought I would feel guilty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but, actually it’s starting to fade.-You’re an arsehole.-I am.-It works. It works. You’re making me yours.-I’m an arsehole.-So am I.-A couple of arseholes.-Mr and Mrs arsehole.“I think it’s OK to panic now.”And that’s basically what the world does.Rage.Anger.Hatred.And then the loss of another sense.All the unaffected can do is wait.There are two movements now.There are the people who run through the streets, grabbing all they can.People who don’t believe in anything but the end of the world.Then there’s the other movement- farmers going out to milk their cows, soldiers reporting for duty.Those who believe that life will go on somehow, or just don’t know what else to do.People prepare for the worst, but hope for the best.They concentrate on the things that are important to them.All the things beyond fat and flour.The cold must have hit them like a blow from a club.That’s how the darkness descends upon the world.But first the shining moments.A shared flinching of the brain’s temporal lobe.A profound appreciation of what it means to be alive.But most of all, a shared urge to reach out to one another.To offer warmth, understanding, acceptance, forgiveness, love.It’s dark now, but they feel each other’s breath, and they know all they need to know.They kiss, and they feel each other’s tears on their cheeks.And if there had been anybody left to see them, then they would look like normal lovers caressing each other’s faces, bodies close together, eyes closed, oblivious to the world around them.Because that is how life goes on.Like that.
我觉得导演一个想唤起观众对末世的危机感,另一个想表达的是即使末世到来,人类依然能够逐渐适应,因为我们真正赖以生存的是感情。
既然如此,本片的基调就应该像电影最后一幕那样:浓雾里的晨曦,不刺眼,寒风中的体温。
然而,电影大部分的基调都更加倾向阴郁、压抑:色彩,音乐,人物之间的感情。
让电影整体感觉有点失衡。
另外最后一大段旁白纯属赘言,两个人的拥抱,世界暗下来,呼吸声就是最好的结局。
2012一直是盛傳以久的末日年,末日電影自然有一定的市場價值與追捧的觀眾,這部《感官失樂園》對於喜歡視覺刺激官能的觀眾來說,恐怕是失望的,但對於愛好文藝片的朋友,或者從中會找到了生存的楔機。
《感官失樂園》(Perfect Sense)是百老匯電影中心與收費電視NOW TV合作的一個電影台MOVIE MOVIE 的開台巨獻,並首創電視與電影院的同步播放。
坐在家裡,留意好時間就可以欣賞到這部電影,真是暢快。
聽聞這個新成立的電影台每個月都會與電影中心同步播放首輪電影,對於一直以來少外語片與有特色電影播映的香港電影院來說,電影台的出現或者可以給愛好不同種類電影,又沒機會看到放映的觀眾來說是一件好事。
百老匯電影中心基本上是筆者看電影的不二之處,一來是電影中心定時要辦些有別於坊間的小型電影節,例如是法國五月、同志電影節、難民電影節,與舞蹈團合辦舞蹈錄像電影節等等。
給予觀眾更多在主流、商業電影以外的選擇。
在如此的機會下不用進場便能安座於家看首輪電影,固然是喜訊,在今日電影出現在不同的界面的情況下,如侯孝賢導演所說:「觀影的習慣已經改變。
」話雖如此,某部份的電影還應當進場感受電影的質感,菲林電影在拷具過程時的粗糙,那才是電影之味。
或者《感官失樂園》會是一部讓我們有所思考,有所得著的電影。
近年相當多的電影關於末日和傳染病,先是有《2012》、《盲流感》、《世紀戰疫》,在以上的電影裡各有好壞,與《感官失樂園》相類似的是後面兩者,《盲流感》是筆者十分喜歡的一套,當中的人性與隱喻,那種肉體上的盲比喻內心世界是適切的,《盲》裡面的人即使是失明但仍然擁有聽覺,嗅覺與說話的能力,故事中的女主角用她的身體紀錄了接下發生的事,她看盡了人性的醜陋、不信任、自私、但她帶領著一群人看到的是希望。
而《世紀戰疫》只是一邊在把疫症的過程紀錄,對於人性的表現卻有點失色。
《感官失樂園》的電影元素基本上是《盲流感》與《世紀戰疫》的綜合版,但《感》當中加插了愛情文藝的元素,以愛情關係引伸到疫症的發展。
《感官失樂園》在電影的表達手法上是創新的,在同類的電影上算是突出,可是在愛情文藝的部份上卻是草草了事,愛情部份火候不足,欠缺激情,也欠溫情。
故事也故意安排女主角的角色為傳染病學專家,一夜情結識男主角廚師,豈料相識不久,不明疫症開始在社區傳播,繼而全球各地出現感染。
影片由女主角的旁白打開了電影的序幕,從我們的社區有餐廳,有家庭漸漸到人類開始失去了五官的官能,講述人類怎能在一片的恐慌下繼續的生活,繼續的面對,直到我們找到自己的「心」,學懂去「愛」。
愛,一個很深而難讀懂的課題,我們窮一生在追尋愛的意義,在眾多不平凡的事中學習去愛、付出與接受。
故事的主人翁蘇珊與米高的愛情建基於一夜情,或者那未必是愛,是性慾,但透過故事裡的情節二人相見始萌生了愛意。
他也許是個混蛋,有著感情上的缺失與內疚,即使想彌補也回不了過去。
愛人已逝,而他一直在逃避。
她,因為身體的問題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拋棄,她無能力為所愛的人生育。
然而,他們卻愛在瘟疫蔓延時。
起初只是沒有了嗅覺,食客還是有味覺去感受食物,然後是失去味覺,上飯堂只是為了請客與炫耀,卻仍可看到與感受到食物的質感。
電影裡的人開始為著所失去的感覺找尋新的方式,他們未必只吃油脂和麵粉,卻是吃著有質感的食物。
每一次失去一種感覺時,人們都會有異常的舉動,瘋狂的為他們即將失去的東西留住了最後的感覺,就只有那一剎的瘋狂,然後消失得無影無息息相。
每一次,人們都會有所遺憾,傷心,為著未知的疫情,也為著個人身體上的缺失。
人們總是要失去後才懂得回味,才懂得抓緊。
故事中的男人與女人面對疫症時各有不同時候的態度,腦內的認知被一下子而來的沮喪充分頭腦。
愛情故事還是要有一個結尾,那些排除萬難是必須的,因此結尾是個開放性的結局。
接下來,他們有沒有失去視覺就得要觀眾的判斷。
愛,既然是難讀懂的語言,故事為我們引證的是任何肉體上的缺失都比不上心靈上的無能愛。
筆者想《感官失樂園》未必是觀眾最喜歡的作品,但卻是有它自身的隱喻,那種由有到無,再得到新的方式或者是每個人生活中必遇上的課題。
談到未必是愛情,可以是身邊的家人、朋友,以致是一件物件。
我們都在體會生命裡遇上那些不希望看見的事情,疾病、死亡、離開。
每件事都會有始有終,縱然再多的不捨也多是徒然的,無論如何生活還得要繼續,愛的魔力是無限的大。
人間有情,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所體會。
這樣的小品之作,無論是不是寓言,每個人都會有所明白,我們都逃離不了由出生到成長,成長到衰老的階段。
生命的意義那怕就是要我們默默地捱苦,感受別人對你的不滿與歡樂。
然後愛一些人,被一些人愛。
然後無聲地消失。
論電影的表現手法,有一點筆者是喜歡的,就是旁白貫穿了每一個的章節,影片也剪輯得有一定的素材性,旁白所用到的素材也切合電影呈現的方式。
末日電影不一定是血腥,暴力,逃亡,更多的是多花點創意,認真的構造一個美麗的新世界,更能做到探討人性的方向。
文/Dorothy
为了比爱情更大的爱情,为了比生命更重要的意义。
这是这部片的内涵。
它告诉人们,当人们失去一切,才会开始学会关注人生最重要的事。
意义远大于柴米油盐的事!
内心!
人们尊重内心时,没有愧疚,没有伤害,没有痛苦,没有遗憾,人们能获得所有与此相关的新的行为的能力,为内心,为爱服务 可以从黑暗中找到光明,从负面中得到正面,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沉重里获得轻盈,才是生命的力量,爱的力量谢谢大家
人类社会由人驱动,人由欲望驱动,欲望由感官驱动当感官消失的时候,欲望就变得没有意义了,作为人也没有意义了,感官的沦陷,才是真正的末日从创意的角度说,比之于最近拍的无数灾难片——那些用imax,3d,电脑特效,美女来驱动的那些世界末日,在这部描述感官沦陷的柔劲下完全丧失抵抗力。
因为它无法挽救,它直接扑向人性的根源。
从发挥创意的角度来说,导演着实是将这块糖一点点含化了,淋漓尽致。
没有了英雄拯救世界,没有夸张的剧情和传奇色彩,只有一点点丧失感官的人。
不需要反派,也不需要责备谁,当我们熟知的世界开始崩塌,当人一点点变为虽然活着,但却如同死了一样的木头,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都只是像个溺水者,拼命抓着还能依靠的东西,榨干自己所仅存的感官所带给自己的感动。
导演更侧重于描写了那些“让生活继续下去”的人,这些人是大多数,他们也许麻木,但是他们能活下去,他们能继续发现活下去的方法。
很狡猾的设定,人们看上去积极,但事情在变得更糟从无足轻重的嗅觉开始,味觉,听觉,最后……每一次,人们都是在痛苦之后,便欣然接受了,因为生活还要继续。
丧失嗅觉和味觉不算什么,因为世界依然在那里,朋友,爱人也在那里,只是少了一些乐趣罢了,人们还是可以发现新的乐趣。
但从丧失听觉开始,影片也变得无声了,人们开始真正地感到恐惧,作为观众,也能感同身受了,如果连视觉也丧失了,电影就不存在了,当然也是全片的终点,对于电影中的那个世界来说,世界还存在吗?
人们在最后的时刻,在视觉临近丧失的时候,终于学会了宽恕,宽恕身边的所有人,和好友相拥,因为人人都不想孤独地离开,宽恕别人是为了得到宽恕,靠近好友是为了能在最后关头仍保留一些感觉,我们看到了平和与情感上的升华,但,但生活是为了什么?
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活就是满足自己的感官,正如同我们看电影一样,如果感官都丧失了,那人便是一块石头,人已经死了,死了固然平和,这是临终者的平和,这种所谓的升华与顿悟,是来自于绝望,这些人的确超越了人类的情感,但超越了这所有的感觉,也就意味着我心已死,这种顿悟,其实没什么可奢望的。
完美平和的世界,是没有纷争的世界,没有纷争源于没有欲望,没有欲望,源于没有感觉,没有感觉,正是所谓的完美感觉,我只想说,这是哪门子完美。
如果这是我们追求的完美,那在片中,上帝实现了人们的祈祷,但其实这只是无间炼狱,所以,你懂得ps:片中的xx镜头果断是很多,我本以为导演会让这种感觉也没掉,看来导演还是仁慈了。。。。
嗅觉功能消失殆尽,气味不再触动记忆,成千上万过往的片段逐渐消失。
烟雾的妖娆可以让我回想起你指尖的烟草味;香水瓶的分类会提醒我你喷洒了不同香水;咖啡的苦涩会代替它的独特香醇让我看到洋溢在你脸庞的表情。
失去味觉,终于可以让烈酒和白开水喝起来一种味道,我或许能灌入更多液体,更快自己变成在你面前酒醉的白痴;无法区分熟肉和生鱼片的口感会不会有理由跑遍全城的餐馆。
即便再也听不到这个世界的声音,还是能根据你的表情猜测你要吐露的文字;虽然无法再听到你的歌声却会把那些曲调保存在记忆的最深处;听不到雨点敲击玻璃的声音你一定会睡得更安心;当世上所有电影都成了默片,你会不会不再惊吓。
当黑暗来临我或许也不会惧怕,你总是在我的记忆里和梦里才会出现,我已习惯用这种方式来想念;手心的温度会告诉我你在身边;站在你前面时拂面的轻风会见证这一刻。
所有感官都可以失去,可回忆丢不掉甩不开,它们让你在我的海马回里分外深刻。
这场疾病来得毫无征兆,而我会记得与你相关的所有。
说是完美感觉,实际上电影是说现代人根本没有感觉,被消费主义毒害,被精神上的麻木与迟钝污染,这种麻木与(对物质的)疯狂就是电影中传染病背后的真实含义。
味觉、听觉,最后是最重要的视觉,这些感觉的逐渐丧失,人也不人,能吃能睡,能挣能花,如此而已。
这些感觉既然是逐渐失去,就是要看人人在这过程中的举动。
意义在过程中。
这个过程当然是百家争鸣,有说政府的,有说企业的,从经济角度说的,从宗教角度说的,还有说外星人的。
但是,导演真正希望的估计还是大桥下音乐家的方法,这是最直击根本问题的,大家的感觉出问题了,那还得直面自己的感觉问题。
如果不能品尝,那么听吧。
或许只有失去,人才会在其他感官上更灵敏。
在听中,在音乐中,其实也有味道,这是我们以前不愿体味。
感觉的丧失,有人采取麻木的态度,life goes on。
有人加大剂量,就像电影中的餐厅,调料按斤放!
但是麻木就是麻木,将就之后,下猛料之后,结果只能是没有味觉的美食家在大厨都没有味觉的高档餐厅写出了全五星的美食评论!
荒诞。
下面,上帝果断决定需要撤掉人类的另一感觉。
听觉也没了。
一样的步骤,一样的症状,人类应对的很好。
首先是比较困难的将就着,只能待在家里吃配给的意大利面。
然后,成功将就了,人们在餐厅中继续用手语谈笑风生。
失去的已经够多了,再麻木的现代人现在都需要心灵的安慰。
比一般人做得更好的,有电影的男女主人公。
他们在最后的感觉丧失之前,找到了爱。
怎样拥有完美感觉?
通过爱。
为什么要有完美感觉?
为了真正地活着。
想起之前花了30分钟看完的2小时电影,the grey。
其中的小诗真是感人:Once again into the frey,into the best battle i will ever knowlive and die this daylive and die this day最后,dear friends, live, and really live.最后的然后:我也恨中英夹杂,如果还夹杂那是我很无奈。
电影拖着看得,胡乱解读不负责任。
进阶版盲流感,秉承心灵涅槃式的末日论,但过于平叙毫无亮点,世人对于爱的珍惜和感恩流于说教,两人所谓爱情在失去所有感官后也只会纯粹沦落为性,虽然不否认两人超配。 DF的取景令我好桑感,那样破破的开着窗的地铁,zocalo旁边的祭祀仪式,还有一辆有个大凹塘的红色甲壳虫。
欣赏无能...文艺的莫名其妙.. 其实主要也没看剧情光看两位主演去了..
life goes on.如果人真的听不到,看不到,闻不到,尝不到。人剩下的就只有抽烟,喝酒和做爱
残酷漫长的世界末日,嗅觉,听觉和视觉都一一消失,可是我们发现这并没有多糟糕。拥有的越少,珍惜的越多。
感到悲伤而痛哭、厌世,丧失嗅觉;感到恐惧、极度饥饿,丧失味觉;愤怒、狂躁、仇恨,失去听觉;想拥抱某人的强烈欲望、给予温暖、理解、宽恕、爱,失去视觉;世界一片黑暗,但他们感受到对方的呼吸,就已经了然一切,他们亲吻,感受对方脸颊上的泪水,紧紧相拥双眼紧闭,遗忘整个世界,只剩完美触觉!
泪点是自始至终陪伴你温暖你带你去海边扔小石头的同性友人,是始终相信life will go on失去味觉也认认真真做美食的餐厅员工,是伊万叔最后时刻爆发出的演技!四星半!!!
末日前谁会与我同在?我觉得我还是会一个人,生活在这充满谎言和虚伪的世界里,静静死去。没有任何感觉,连爱的感觉都没有了。
导演构想的末世论,世界一片荒芜的时候,嗅觉 听觉通通没有的瞬间,只有爱。3.5
果然是一堆导演都在考虑末日了,不过这部显得尤其细腻,即使迎来一个失去了一切的感觉的末日,只要不落单,末日根本不算什么
eva green为什么演技看起来这么捉急
主题开始的时候让我想起几年前的盲流感,意义却不尽相同
伊万又露了,伊娃也露了,又看到亲切的屎霸了
这些群演太拼了
和忧郁症一个德行!!!俩星给伊万不脱不舒服斯基+伊娃不露不舒服斯基
我欣赏英国人对待床戏一丝不苟的精神,尽管只是蜻蜓点水。
19 July 2012。不可否認地是旁白的詞特別且每一幀畫面都構圖地美麗 但是不知道是突兀地有一條破碎男女豬腳的愛情線還是剪輯在一起的片段和順序略感不適還是男女豬腳尤其女豬腳太不合眼緣有關 整部顯得很boring 足足當了一次「先知鐘」難道當時宣傳的時候床戲是噱頭?不好看啊親 「世紀戰役」好看多。
这片子很符合我这些日子的感觉,先被摧毁再慢慢复苏和领悟,释然和开怀了很多,只可惜影片时长有点短,但好象也足够说明一切了,当人类感官一点一点被抹掉,我们还能剩下什么,温柔文艺却又不失沉重,不夸张却意味深远,希望今年不会如此这般!
疫情后时代的回忆,不断失去不断重建的生活。人生仿佛还在延续,但那曾经的爱已不在。疫情三年,是该有一波题材井喷了。不过我觉得这片形式还是过于直白,僵硬,无趣。
真正的末日就是这样的,人们渐渐丧失了嗅觉味觉听觉,直到恋人见面时已经无法再看到对方
the life is be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