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国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所以在大学期间义无反顾地连续四年投入到法语二专的学习中,所以爱听法国歌曲,爱看法国电影,是的,文青症重度患者;当然我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我也热爱一众法国大牌,更当然的是,作为屌丝文青,显然多半也买不起,我所能够完全支付起的消费就是窝在家里的沙发上欣赏着由小米盒子传送出的一部部经典大片。
打开这部影片是个偶然,抱定了若不好看就去早睡的心念,可谁知看着看着却被完全击中。
影片以一场三代人的家族聚会开始,女主人Hélène已经75岁,拥有一套景色秀美的豪宅(在我看来这就是货真价实的豪宅啊,当然不知道是否大多数法国人民都生活地如此幸福),而除了房屋本身,女主人自身具有对艺术极高的鉴赏力并拥有众多博物馆级别的收藏品;影片又以一场孙辈的通宵party结束,喧嚣的音乐、大麻、奔跑、性召唤出的是另一场青春盛宴。
而在这两场聚会中间,却浸透着Hélène的去世、遗产继承、捐赠和房屋变卖,也就是说,在最后一场聚会结束后,这栋庄园即将会有新的主人,属于他们的属于房子前那片草地的夏日时光将不再有。
与其说这是部电影,不如说是部浓墨重彩的纪录片。
记录了Hélène最后的夏日,记录了她的三个儿女,Frédéric、Jérémie、Adrienne在后母亲时代的种种生活与思考,记录了Frédéric的孩子们在他们的青春里奔跑;记录了人,也记录了物,记录了保罗(Hélène的舅舅,艺术家)的画作以及现在存放在奥赛博物馆里那些古董文物的历史宿命。
在电影的前半段,我和老夫人的大儿子Frédéric抱有同样的想法,那就是不希望房子和那些古董画作被卖掉,而是能够尽量保存下来,但作为浪漫派代表的法国人,Frédéric显然比我更快走出房屋易主的阴影。
他可以很放松很开心地和弟弟在咖啡馆聊天,他和妻子去奥赛博物馆欣赏家里捐赠的古董橱柜,却遭遇游客的冷遇,无奈却也一笑了之;那个送给老佣人的玻璃花瓶和在博物馆里收藏的那只一模一样,是否作为器物插花反而能更好地让它物尽其用呢?
一部电影最动情的部分是它可以唤起你的记忆,召出你的共鸣。
为何看的时候那么悲情与惆怅,我想也许是想到我的外公吧。
外公走了三天之后我就回到学校,至今不过21天,但只要一念及此仍难过不已。
离家在外的好处是可以时常幻想,仿佛我再回到家中外公仍是坐在他的老位置上,看电视、翻报纸,只是时光不再。
外婆也在上周末搬出了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与舅舅同住,当年搬来时外公亲手栽下的桂花树苗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电影中,老夫人对他不愿卖房的大儿子说,你们只是想念你们的童年,或许我也是如此吧,只是,我也真的很想念此刻在天上望着我的外公。
看完后,我开始担心外公家里的老房子是否也会被转手卖掉,但转念一想,在天朝,或许明天就会有动拆迁来帮我把房子拆掉了吧
《夏日时光》这是一部特别理性的电影,人性在理性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高度,当然是相对我们生活的现状来说。
特别简单的故事,母亲去世前的家庭聚会中,母亲就交代给了长子自己死后所有遗产的处理,包括许多艺术品以及祖屋,长子希望保留,但母亲早就考虑到三兄妹会因为个人的原因而将房子卖掉。
果然,母亲死后,一切都在被迫与自愿中向着母亲生前考虑到的处置方式进行着。
我说这是一部特别理性的电影。
1是人们面对死亡的态度,正视而自然,悲伤而不纵情,一切就像花开花谢一样的平常。
是啊,相对浩瀚的时间来说,一个人的死不过是一刹那的事情,平淡的就像树叶上的雨滴,掉落而已。
祖母的优雅、淡泊,就如同珍珠一样,圆润的色泽,让你心生敬意、心生感叹。
兄弟间的情谊,虽然随着时间,各自的家庭,而变得会不如儿时亲近,但真挚,依然是其中最令人感慨的性情。
第三代儿女与父母之间亦师亦友的感情,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老一代人可以理智地去分配自己的遗产,壮年一辈可以冷静地去接受,年轻一辈可以用自我的方式去怀念,没有任何人的情感会被忽略,没有任何人会感受到不公平,没有任何人的生活会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洗劫感。
2是对于遗产的分割,因为巨额的遗产税,所以大家都很心平气和的面对,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就全部选择捐赠给博物馆,剩下的,想自己保留的也是提前跟母亲打好招呼的,所有的都是平均分配,没有争端。
特别平和。
看得我只唏嘘,这种人性理智的高度是通过一个宏大的社会体系和人文构建的,我们的社会不知道要用多久的时间和实践才能达到如此的程度。
看看咱们天天电视里、小说里、段子里描述的故事,为争遗产兄弟反目,为了一亩三分地亲情不在,似乎金钱是中国人一生追求的目的,尤其是老了,退休了,没有工作能力了,不再能创造财富以后,这时候,人变的更加晦涩,更加阴郁,更加吝啬,如果这时候出现一丁点可以得到财富的机会,那真是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地勇往直前。
让人觉得我们生活的世界,是那么的杂乱,那么的无趣,那么的没有未来。
3影片最后,孙子辈们在即将出手的祖屋里,进行最后一次聚会,孙女走到田埂边,一边吃着野樱桃一边同男友讲着家里曾经的名画就是以祖屋对某个景色作为灵感,讲着祖母曾经说孙女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来这里,那一幕,天色微淡,话语骤停,那股悲伤,是在无声中喷涌而出。
最近很容易听到一个词就是:传承,究竟什么是传承?
就是一辈一辈财富的累积吗?
就是死亡后,所有的东西被扔掉,房子被粉饰一新或者被卖掉换取金钱吗?
我怀念我的祖父辈们的时候,会对别人讲他们的故事,他们当红军,参加战争,他们老了以后继续学习,发表文章,但讲到父辈们,似乎只有他们的工作,他们的艳情,别无他物。
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我的子孙,会怎样怀念我,回忆我?
人间真实系列。
首先是孙子辈孩子的亲密无间,一起疯跑打闹,没有任何顾忌地一起玩。
少年时光的悠然自得,毫无压力,映衬到上一辈的身上,就是饭桌前的家常。
有一句没一句的搭话,子女辈的礼貌客气,奶奶明显孤独疏离。
是渴望见到孩子们热闹劲儿的眼神,与看他们走时的落寞,世界好孤独啊,孤独到明确知道去路只有自己,要安排好身后的一切,事无巨细。
好像是更渴望到另一个世界去的坚决,要卖掉房子,要卖掉收藏,要卖掉所有珍藏的一切。
因为回忆是负累,是不能陪孩子们到未来的累赘。
知道的越多,害怕的好像并不会越少。
为之前的论调强辩一波,我们理解的点更高,好像才会更加明白,透彻地知晓,没有什么会绊住脚步,往前走,走着走着就到了理想中的高度,所有要仰视的,最后变成了俯瞰,就不会再忧心忡忡了吧。
奶奶应该是完成了她所有的心愿,除了散在世界各地的一年聚两次的孩子,她的生活优渥,无论精神或物质。
这样的一个人,可能在人生里的所有志得意满之后,最后愿望的落脚点也只是家人团聚的一丁点儿星芒。
不是承诺要装好的生日礼物电话最后却还是原样放在客厅,不是羊绒毯,不是出版的书,好像也说不清楚是什么。
也许只是从容老去,静待大限之日的到来。
离开的人才是幸福的。
子女在谈论他们的母亲时,像在说别人的故事,而更多的,是老大对家的依恋,和弟弟妹妹对外面的向往。
一个想留,两个想走。
还是要走的。
只是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全部都是微笑和解。
没有变质的是一起成长的时光,还有永远要承认的,我们彼此需要,被永远惦念。
被修复的孩子时期打碎的珍品,是找回最珍贵的时光了吧。
可以修复的珍贵,是我们即便过了24小时,仍爱彼此的最初。
我们翅膀都硬了,一起飞吧,别人是追不上的。
让无聊与怯懦,打着圈的,离开我们的阵营吧。
通透是必选呀。
看了一天的影片,总算有一部可以驻留记忆许久的影片。
每部影片都是一队人马的心血,不敢妄评,只是将直刺内心的几段胶片记录下来:(1)生日宴会,儿孙散去后,老娘孤单落寞的坐在不开灯的房间里,昏暗的房间里,消瘦的母亲让人心酸;(2)面对弟妹变卖老房的要求,对旧宅万般不舍的老大,也是无能为力,只得躲入暗处,暗自流泪;(3)在老房即将卖出前,服务了几十年的老管家,独自一人蹒跚而来,对于昔日出入自如,生活其中的房子,如今只能隔窗而望,被生生拒绝;(4)曾经在书房里堆满资料的书桌,虽不见其全貌,但觉得生机盎然,而迁之博物馆后,只能成为无聊游客到此一游的背景,虽俱气质但毫无生气。
(5)当用金钱来衡量那些艺术品和那座充满回忆的宅邸时,心有多疼。
(6)最后的那场聚会,总是担心不谙世事的孩子会不小心的将那座老房付之一炬,但法国片的结局总是那么波澜不惊,却意味深长。
他们是真的贵族。
满屋的古董,大师的艺术品并没有被他们像贡品一样敬奉着,而是散落在他们生活里的日常,一什一物,信手拿来。
母亲离去,儿女们面对遗产没有争抢,更没有迫不及待,先人的精神得到传承,他们是贵族,更是精神贵族。
大明星朱丽叶·比诺什在片中朴实无华,没有星味,也不需要星味,他们的故事就是法国一个普通人家的家常……
法国人真是慢工出细活儿,稳扎稳打的片。
赞它不是因为阿萨亚斯,也不是因为朱丽叶比诺什,而是因为它不是一下子让你的眼泪横冲直撞的流,他要你一点一点的酝酿,甚至这种含蓄的哀伤你都不曾发现。
直到片尾的时候,它才会把你最后一点情感挖掘出来,但你也会就此释然。
昨天看过一部《天水围的日与夜》也是如此。
看这种生活片需要有耐心,然后才会发现细节之美。
此片其实挺难贴标签。
亲情?
重点在财产上。
爱情?
隐约在话语间。
家庭?
重点还在那份祖产上。
于是先抽出最明显的那头。
这首先是一部让恋物癖严重如我者眼睛看得眨都不眨的片。
那个玛瑞秋的书桌啊那个玛瑞秋的玻璃柜啊那个现代主义的壁橱啊那个像指纹般碎裂(艾德玲语)的托盘啊那两个谁谁谁的长方形的东洋浮雕的花瓶啊和另两个透明的看似普通实则质地绝好的1870年的花瓶还有那些保罗的草图素描摔碎的雕塑还有那两幅被卖掉的但是让老大念念不忘想起来就心痛的柯罗的画还有那个前有院后有庭绿树环抱郁郁葱葱玲珑有致的大祖屋!
就这样一份庞大的待价而沽的祖产。
对我而言。
其价值归结于“养眼”二字。
看看全在了。
对母亲Hélène而言。
其价值在于“回忆”二字。
这些东西都是与她有关与哥哥保罗有关。
她走了。
把回忆带走。
所以财产随便子女拍卖。
没有一点不舍。
对老大Frédéric而言。
其价值在于母亲的记忆。
而和他自己本身无关。
所以他舍不得。
但也坚持不了。
(也许两幅柯罗的画有个人欣赏价值在)对老二老三而言。
价值就全在钱了。
对博物馆的估价人员而言,价值在于“玛瑞秋”“贝蒙”“1870”“1900家具系列”这一串数字。
最后各取所需。
走的走。
散的散。
家具变成了展览品。
真委屈了这些宝贝的实质。
老大夫妇在博物馆看着已经变成展品的书桌花瓶壁画。
感觉怪怪的。
“恩。
也许提高了它的价值。
”妻子如是说。
Frédéric却说“在自然光下插着花,才是花瓶的意义。
否则花瓶会绝望寂寞。
”那么书桌呢?
碗柜呢?
壁橱呢?
从进馆的那一瞬都死了。
就连保罗的那些从未发表过的草图,离开了他“最后的激情”——Hélène的珍藏,也死了。
绝望寂寞而死。
再多无关人士的瞻仰也救活不了。
当然,被老管家抱走的那个花瓶得到了善终。
影片的最后和影片的开头一样。
年轻的孩子在屋里屋外乱串玩耍。
只是开始的时候主角是75岁的老母。
主题是回忆。
基调是家庭。
结束的时候主角是老大的女儿。
主题是青春。
基调是。。。
摇滚。
大麻。
跳舞。
男孩女孩。
物是人非。
连祖屋都死了。
不过幸好。
最后的最后。
加了一幕。
老大的女儿牵着她那个“非常谨慎”的男孩。
翻墙而出。
离开了吵闹的祖屋。
来到屋外瞬间宁静的青绿的树林。
摘果子吃。
看樱桃树。
女孩说“以前保罗舅舅就是在这个角度画的摘樱桃。
”然后跑到树下。
再然后和男孩手牵着手隐没在一片绿色中。
瞬间觉得,当初的海伦和保罗。
也就是这样在这片绿色中。
画画。
嬉戏。
成长。
消失。
这是他们的伊甸园。
幸好。
他们的伊甸园仍在。
那是最后一幅活的画。
并且生生不息。
阿萨亚斯的一种回归,源于自己母亲的去世。
开放式的家庭,中间还残存着上一代的小秘密。
维系家人和希望的是情感还是物什。
“你回信了吗?
”“我忘了。
”老管家和花,没有花的花瓶死在博物馆里。
也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奶奶说,我会带自己的孩子来。
”两人翻过高墙,跑向深处。
和侯孝贤的“红气球”同属某博物馆计划。
三区字幕有保障。
(芷宁写于2009年1月14日)曾尝试过转型惊悚片的法国导演奥利维埃·阿萨亚斯以一部舒缓柔曼又发人慎思的《夏日时光(Summer Hours)》,再次表明了他在细腻叙事、影像语汇方面的长处,而这部含义绵长的影片总给观众一种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气质,观后颇有眼目清雅却心生凄楚的感觉。
阿萨亚斯、这位曼玉前夫显然还善于将人物生活和自然环境适宜地融为一体,展现出惯常化的一面,从而令两者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相互依存感,而片中每一处场景,每一个画面,甚至包括人物常态都隐约流露出浓郁的法国文化气息,更为难得的是,虽然影片的主题关乎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但导演却不带任何主观引导色彩,而是将其客观呈现,其中滋味自有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思考荡漾开来。
因受法国奥塞美术馆的邀约和资助(其邀约资助的另一部是侯孝贤的《红气球的旅行》),影片的故事情节自然和文化艺术有关:一个法国家庭,母亲海琳独居在乡间大宅里,守护着其伯父、著名画家保罗·伯斯艾的画作和艺术藏品,海琳的子女们则顺应当今全球化的趋势,又被工作羁绊,居住在世界各地,除大儿子弗雷达一家(查尔斯·贝尔林饰演)住在巴黎之外,小儿子杰乐米一家(杰瑞米·雷乃)在中国发展,女儿艾德里安(朱丽叶·比诺什饰演)则住在美国。
影片始终将文化艺术的传承问题不温不火地展露在观众面前,其间不乏观念的抵触,但都温和沟通,并持续着彼此间的那份理解和亲情。
海琳在75岁生日的那天和长子弗雷达有一段深度沟通,她认为孩子们无需成为叔祖父艺术品的守墓人,他们有自己的事,不会有时间来照顾这些另一个世纪的小古玩,她死后,艺术品收藏可以捐给博物馆,保罗的画作、练习本可以出售,房子也可以。
比之生活在海外的弟弟妹妹,弗雷达起先很想守住祖辈的珍藏和留有童年回忆的大屋,但无法如愿,杰乐米和艾德里安都有他们的生活,杰乐米更需要钱在北京买房安家,“因为奥运会,房价贵得惊人”,最后少数服从多数做了决定,该捐的捐、该卖的卖……将过去的一切永远留在回忆里。
弗雷达和新一代之间对待艺术品的态度也截然不同,当他对一双正处在青春期的儿女说,“这两幅柯罗的油画将来会留给你们和你们的堂兄弟,以后还可以将它们留给你们的子女。
”儿女们听后不为所动,儿子甚至表示他是新生代。
或许过去的种种对于新一代而言有着太多陈腐过气的味道,他们忙于叛逆不羁,忙于国际化,还在片末于出售的老宅里开了个大Party,曾经充满着艺术氛围的房间里走廊里堆放着啤酒、杂物,年轻人们忙于吸大麻喝啤酒听美国嘻哈跳劲舞……“很多事情都将随我而去,回忆、秘密还有那些无人感兴趣的故事,那些遗产,只是些东西,我不想他们为此烦恼”,这是海琳对相伴多年的老佣人埃勒维兹说的话。
海琳死后,埃勒维兹对伤感的弗雷达说,“你母亲猜对了,她死后,房子会被卖掉。
”海琳死后,埃勒维兹曾来过老屋两次,最后一次,她隔着玻璃窗一间一间地浏览着屋子,并在曾经战斗过的厨房外多逗留片刻——那里已然面目全非了。
影片始于孙辈们在祖屋前树林中的奔跑、嬉耍,夏日的欢快和两只大狗的奔前奔后,仿佛一段短暂而难忘时光。
当生日宴完毕,海琳送子女离去后,那拾级而上的落寞身影,令观众对即将远去的一切感到莫名的惆怅和困惑。
片尾,新生代们在祖居开派对,孙女和其男友跑向绿色葱茏的树林,突然她哭了,有关逝去祖母和祖居夏日的回忆让她落泪,她说祖母小时候采摘水果的那副画如今挂在一个收藏人家里。
在表演方面,主角们不露痕迹的个人表现力为影片增色不少,并由此形成了一个自然本白的叙事气场,令影片的氛围十分舒服怡情,而他们对人物角色的心态把握更是举重若轻,如查尔斯·贝尔林的弗雷达,他属希望传承的那类,当他最终在博物馆里看到曾经的自家物品成为“柜中物“时,他感到它们被囚禁了,他的悲伤似乎来自于更深一层的心理溯源。
著名的朱丽叶·比诺什此次以一头金发示人,她饰演的艾德里安是个满世界跑的物品设计师,她的生活和工作一样繁乱,于是,很多祖传藏品对于不安定的她而言是“没什么意义的”,但当她找到母亲留给她的祖传托盘和茶具时,却又难掩欣喜之情。
镜头画面中的夏日虽然欢快惬意,但总给人一丝微微的凉意,那满目绿色、盛开的野花、泛着波光的池塘,似乎也带有一丝淡淡的愁绪,影片的笔触细微而柔腻,仿佛没有所谓的情节起伏,却以绵密而极具生活化的对白营造出典型的法片味道。
“很多事情都将随我而去,回忆、秘密还有那些无人感兴趣的故事……”,有些事物似乎注定要湮灭的,而如何传承本国文化似乎是各个国家都面临的问题,即便就这个意义而言,《夏日时光》也是一部值得细品玩味的影片。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8350796_d.html
是谁总是把一顶“浪漫”的帽子扣在法国人头上,好像他们真可以清高地为了艺术甘愿清苦奋斗终身,若非要说,只是他们的艺术底子尚在,即便残酷的现实问题都可以很美。
贴拢现实,一路惨淡,却又现实而美好的故事。
多么相似的家庭啊,大哥隐忍,他是不愿意卖掉房子的,兄妹三人里他和这屋子相识的时间最久,一家子还在法国,这一处可以让他解闷、回忆、思考;二妹是艺术家,工作和生活在美国旧金山,三弟的事务将会在北京,此刻又是最需要钱的时候,两人主张卖掉房子换现平摊换取现实利益。
(是不是在一般情况下,最小的那个总是心思最密点子最多呢?
比起守旧的大哥,小的那个总隐含着一点狡猾,在和律师交涉的那一刻,大哥用了“算计”这个词。
)卖掉房子,有钱;留着房子,有回忆,回忆值钱但卖不了钱。
多么简单的道理,可是,卖还是不卖呢?
懂得道理不代表能够解决问题。
突然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自己,既理想又现实的一个我,可是迟迟做不了选择。
房子,对于中国来说早已是敏感又残酷的问题,尤其遭遇亲人长辈的房子问题时,和中国人谈钱一样,一贯维诺且掩饰。
而阿雅萨斯的功力则在于用一个夏日的树枝、草坪和阳光把这个问题画面艺术化,那些纠结、不满、纷争也要比想象中来得平静。
我最佩服的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不留遗嘱,潇洒入土,本来,身后事自有儿女命运主宰。
这个人情社会很微妙,如果没有长辈的去世,兄弟姐妹们各自在天涯也许老死都不会往来。
做父母在年轻时并不多么念想绕膝之乐,唯独希望儿女有出息能出去走走,于是他们很争气,走了。
房子有没有卖掉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虽然在老房子里播放的摇滚,年轻人奔跑穿梭在各个房间,他们拿了苹果电脑插电源,和原本清静的、优雅的老房子并不契合,但总算是延续,导演还是温情的,否则做《冬日时光》说明世道惨淡也可啊。
关于母亲,关于离世……
说来也奇 至今看过的几部阿萨亚斯唯一没打两星的甚至打了一星……但我还想再看五部阿萨亚斯 我觉得是因为阿萨亚斯的片即便我还没碰上对胃口的 但它们在形式上绝没从一开始就死了如果你也看过是枝裕和的《真相》我相信很难不把这两部极大程度表象类似的片做类比 虽说我的评星相同……但我一部是枝裕和也不想再看了 是枝裕和除去处女作《幻之光》的大路片永远闪着“弧光” 这就是我看轻他之处 相较下阿萨亚斯给的真诚远为可贵 是枝裕和和李沧东不管怎么装得很“生活”其实剥开薄薄的一层都露出整个小清新
看不下去。
法国人还真是慢工出细活啊
87/365
影片真实到感伤,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人生百年终有一死,如何在生前安置好身后事,应该是件重要的人生大事。上一辈的人生故事、积累和相关物品,除了能够变现的,其他的种种,就算是当初的主人万分珍惜的,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在乎,哪怕是从小养育长大的子子孙孙们。人死如灯灭,一切如风而逝而已。不过,就算人性代代如此,毕竟还是有那么少许人记得往日的时光的美好,往日相处情谊的珍贵,如此,短暂的一生也便值得了。人生在世,没有钱
艾罗伊
再好的时光也是留不住的,记忆也是
物与人,新与旧。最喜欢长子夫妇二人以及保姆与侄子的戏份。房间里一定要有画和花啊。好想再去一次奥赛,看看那些孤单的展品。
3.5.。朱丽叶比诺什非常不适合金发,看着太别扭了。。。夏天快来吧!
像夏天里的一杯冰水
卖一间很多古董的老房子。小妹居然是比诺什。
如果在18分鐘左右不出現那個 剪輯穿幫(我可以理解為 女主是在 吸煙與不吸煙 中糾結嗎?噗~哇咔咔!)是可以四星兒的!╮(╯▽╰)╭ 全片有淡淡的憂傷(母親的看得透徹et長男的無奈)與淡淡的溫情欣慰(保姆的忠誠和那隻花瓶) 猶如一縷清新淡雅照進了濃得化不開的現實… 很Rohmer~
又是一个平静灿烂的夏天不是吗
Assayas确实迷HHH啊。
不怎么样,尤其结尾实在直白无趣。
维系记忆所以艰难,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构建它的时候费了多少气力。开始与结束的两次聚会看起来同样朝气蓬勃,中间却夹着一段死气沉沉的渐变,主题和隐喻散落在闲谈与细节中似是而非,而两位看似来自不同世界的老人却睿智坚定的接受了一切,于此,生命的体验似乎已经超越之前所说的一切。
看了N久,终弃片
揭開的傷疤,不能言說的傷。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珍貴也是別人的珍貴,自己的銘記也是別人的銘記,自己的房子是別人的祖屋,自己的一生是別人的傳說。
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