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琪在这次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的颁奖台上哭了,哭得很伤心。
候孝贤很坦然,领奖的时候居然问大家领的是什么奖。
不管是舒琪的伤心也好,候孝贤的坦然也罢。
不管电影成功也好,失败也罢。
总算对过往有了个交待。
既然是交待,就让别人的反应来的更惊人一些,让演员和导演对自己刮目相看,最好的时光,也许就是为了这一刻。
舒琪当然有理由哭,就跟导演有理由坦然一样。
两者因为同一部电影获奖,心态却不一样。
舒琪之前在领奖的时候和张震上台,一句亲爱的,让张震霎时紧张,眉头顿时皱紧了问:“什么啊”舒琪立即转了个弯,给张震说,人家都说我们是银幕情侣……化解了尴尬。
张震的表现过于古板,只能凸现舒琪的灵活,在戏里也一样,舒琪的角色,不经意间感动了人们,而张震,再认真的表情,也只是装酷,认真不得,一认真就退缩,这本不是真本事。
在戏里,这就叫没有到位。
就是这一点区别,能让看戏的观众心肺得到不同的待遇。
如果换成是按摩,一定是瞎子跟小姐的区别,一个凭手艺取胜,一个凭暧昧勾引。
舒琪修炼多年,从裸女修炼成玉女,就跟白蛇修炼成人一样,历尽了千辛万苦,受尽了百般刁难,终于修成正果。
这份辛酸,怎一个苦字了得?
张震初出茅庐,便得人赏识,处处贵人相助,高人抬举,怎一个顺字可表?
所以,就这部电影来说,舒琪是主角,张震的确没领会要领,白蛇和许仙就算在一起也是悲剧,不如各走各路,就象戏里永远不可交汇的爱情。
而影片之所以能获奖,除了说明评委是异人之外,还说明了影片的沉闷,这本无可厚非,就像读一句话,开始读不懂,多读几遍就懂了。
侯孝贤的电影,说白了,就是希望人们多看几遍,睡着了以后接着看,总会有读明白的一天,而那一天,你注定要为他折服。
年轻人都有梦想,都有最好的时光。
今天我路过有很多妓女支撑门面的街道,里面一律亮着猩红的灯。
小姐白生生的大腿从镜子里反过光来,刺眼。
泛着红红嘴唇的青春,我不忍心多看,怕看久了,陡生几分怜悯。
最好的时光,从小姐的大腿轻轻褪下,从舒琪张开的阴chun中静静收敛,在戏里戏外,慢慢生出疲惫,在不经意的时刻,开始渲染你记忆深处的梦。
所谓最好的时光里,总是少不了另一个人。
于是在这一部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里,我们看到舒淇和张震两个人,演绎了3个年代的故事。
1966年,一个服兵役的少年,恋上了撞球室的计分小姐;1911年,一个爱国志士和青楼的歌伎情深意长;2005年,他是一个小店老板,爱上了前卫女歌手。
有时候,我们爱上的是爱情本身,或者,是透过爱情,爱里面的自己。
至于对方,也许换作另一个,也没什么不可以。
于是,我们看见,那个喜欢打撞球的男生,喜欢写信给计分小姐,走了一个,也无妨,就写给下一个。
不过下一个走了,他却要去找。
是真的爱吗?
或者只是当时很需要一种爱的感觉。
他一路找寻,高速公路边是陌生的田野,是似曾相识的路名,正如周瑜的火车,陶醉在那种即将来临的快乐里。
没什么比这一路的感觉,更加像是爱情。
一种期待,一种惶恐,一种激动,还有一种惴惴不安。
找到也好,找到了,就是舒淇那种抑制不住的笑,双手交缠而手足无措,只是会望住他笑,末了想起要喝水,要抽烟否,请他坐。
那个一路狂奔的少年,也许不过是为了给对方一个这样的礼物,看见对方高兴的样子,就是最大的奖赏。
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找寻上,见面不久,就该归队,却没有车,两人等车,终于,他的手试探着拉住了她的,没想到她也应合,十指交缠,终于有了一种结果。
那是1966年,是为“恋爱梦”。
这段故事来自侯孝贤自己的经历,不过他自己并没有什么结果。
那时候都还太年轻,并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即使所有的付出,看似为爱的举动,其实也是为了其中的自己。
那男生一定享受着计分小姐见到他时那种一览无余的快乐,这种快乐,让他看清了自己的价值,觉得说,爱原来就是这样吧,可以让她笑,而看见她笑,比什么都好。
第二段“自由梦”,青楼里的红颜知己,和追随梁先生的士人。
他跟她谈所见所往,把她当知己,她知会他青楼里的妹妹要嫁人,想赎的人缺银子,他慷慨解囊。
女人是个委婉的,几番试探,终于忍不住问我的终身怎么办?
男人却是不语,沉默。
他虽然反对纳妾,可是妹妹嫁给人家为妾,他并不反对,因为妹妹总算终身有托。
轮到姐姐,他却不敢收。
武昌起义前,女人接到他最后一封信,涕泪长流。
一个为自由的男人,终于不能儿女情长。
转过来2005年,舒淇演的角色根据欧阳靖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
欧阳靖叛逆,前卫,双性恋,有才气,做很多跟艺术有关的工作。
舒淇演的靖疏离、冷漠,眼睛涂着浓重的黑眼影,冷酷却带着感性。
这一段名为“青春梦”。
靖的所有大胆的举动,正是那一种青春。
绽放,放荡,无所顾忌,不怕犯错,向死而生,从不理会别人的眼光,没人比她更自我。
但是那一种怒放的青春,我们不敢,我们羡慕。
全片里,唯一个段落让我湿了眼眶。
就是阿震给靖带去冲好的照片,把一个项链挂在靖的胸前。
靖说,去你家。
于是他们骑着摩托车一路飞奔。
镜头就跟住了这样的两个人。
他们在车子之间出没。
靖靠在震的背上,有种小小的安心。
还有镜头外的音乐。
如是看着,突然觉得,这就是青春,一路飞奔,不知道目标,因为可以和另一个人在一起,就拥有了整个世界——“不管他要带我到哪里去,我的车站,在他身旁”——如三毛所写,这样的镜头,一再连续,于是一瞬间,接受了导演的暗示,看着画面里飞驰的两个人,相信我们所有错过的青春,原本可以这样简单,这样自由的像风一样,只有你和我,不知不觉,就湿润了双眼。
因为太喜欢寻找意义,不知道有时候快乐很简单。
只这样的一个镜头,就定格了尽可能美好的青春。
不过是这样,一辆摩托,两个人,一种飞翔的理由。
朱天文的编剧,三段式的故事,恋爱梦,自由梦,青春梦。
三段故事里,都少不了的是,青春和爱,它们构成了人生最好的时光。
个人总是逃不开时代。
即使有了最美好的青春,在不同的时代里,爱就有了不同的面貌。
1966年含蓄的爱很珍贵。
1911年,不能圆满的爱令人惋惜。
2005年,想爱就爱的爱少了回味。
哪一个才是最好的时光呢?
相比之下,2005年的爱是最轻飘而没有意义的,因为里面的人轻易就背叛,靖迷离的眼神,似乎在说,如此丰富的她的人生,其实就像一个梦,最终还是虚无的。
即使同性爱女伴写下遗书,她也只是点起一只烟,迷茫的倒在床上,不知所措,她甚至抓不住自己,怎么拯救别人呢?
在一个最多可能性、一切如同儿戏、得之轻易不懂珍惜的时代,偶尔的亮色就是靖和震骑着摩托飞奔的那一幕,觉得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
时光可有最好吗?
很多人爱说最好的时光不再,转过10年,却想起10年前。
所谓最好的时光里,人们忙着恋爱,忙着受伤,忙着被折磨也折磨别人,终于,把这最好的时光耗尽。
时过境迁,坐在夜晚的清灯下,说,哦,那是我最好的时光。
人生无非如此。
题记:破碎山河谁料得,艰难兄弟自相亲――――梁启超在华人导演里,他可以和安泽罗普洛斯媲美,陈凯歌是放不下架子的,张艺谋没有这个能力,只有侯孝贤了,默默无声在奶奶的召唤里建构影像的历史这部电影的3个年份是用心选择的1911辛亥革命,1966文革,对于台湾的意义有『1966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成立,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二炮兵。
原炮兵副司令员向守志将军出任第二炮兵首任司令员。
』,2005国共会晤 三段分别为自由梦,恋爱梦和青春梦意味深长。
无所谓他回应了自己什么电影,我感兴趣的是他想干什么,特别是在电影100年的时候,辛亥革命和无声电影的多重读解。
在这个段落他用了梁启超在1911被日本已经占领十六七年的台湾访问时的诗句:破碎山河谁料得,艰难兄弟自相亲。
还有关于时局梁启超的30年日本和台湾关系的断言,本子造就一个可能。
终究他是大陆移民,受的是父辈爱土的教育,在台湾有着这样坚持的导演让我们由衷赞美。
1911里油灯的侧光和顶光造就的落寞,她的命运和做妾嫁掉的下女的命运。
这个段落舒淇演得很到位,克制的、端庄的这可和《霸王别姬》那位头派妓女巩俐做个对比,收敛是卖笑等级最好的判断,侯孝贤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从《海上花》到这个段落非常理解中国的这段历史,那些说《海上花》广东腔的都是对于上海开埠历史的不了解,广东商人当时在上海是比较有钱的,这和《长恨歌》选用郑秀文失败不是一回事情,电影需要用心,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这个费穆40年代的观点依旧是真理,当然,这是一种选择,就像画家和画匠的差异。
在台湾的1911服饰和《海上花》去对比,你就会明白导演的用心良苦:同宗同源。
还有代表着国家的辫子,这是一种无声的表白。
这个段落很是重要,她至少代表着梁启超一代人两岸的关系,外来的梁启超和本土的交往,骨子里有回归=赎身武昌起义的字幕出现,昏暗的会所和外面的亮的对比。
好的导演画面本身说话。
梁启超在台期间常在春帆楼与台湾友人诗酒唱和晚涛哀受到异族统治下的台湾名士敬重,这样的插入可见侯孝贤的爱国立场。
“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
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是梁启超的手笔,也同时表述别离的苦痛,在琵琶的演奏里悲情无限,这些重点都被评论者忽视是可惜的。
三段音乐,1966的英语流行歌曲《Smoke Gets in Your Eyes》, 1911的南音(?
有人知道吗)2005的颓废的歌声 对比强烈。
许多人将三段分别打分是十分愚蠢的举动,电影是整体,每一部分都是有机的存在,任何割裂都是对于整体的损伤。
2005那段正是国共会晤之时,这个巧合也显示了导演对于时局的有心。
可惜很多人根本没有看明白这个段落。
2005年两岸交往的急迫有些奋不顾身的味道,这在舒淇和张震开始的狂吻里你可看到,这是一个说法,观者自会。
为什么叫青春梦?
青春是骚动、是没有多思的投入,狭窄的走廊和面目不清的脸代表着两岸通路和不可策,这个指向不明白这部电影算白看了。
特别是有段字幕:早产儿,过早破出的自我代价是昂贵的。
这些文字绝对不是青春的华语,它在考究两岸拥抱的代价和后果,而且是悲观性质的。
摩托车山的倚靠我走神了我想到了《苏州河》的对话:关于马特狄龙这个段落的化妆有意思 台北晚九早五。
街景上国书馆和洋酒的招牌同在,垃圾车,选景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最为微妙的是女同的关系,双性恋的关系,关于谎言的质问和政治学的问题。
在可以发表的文字里这些我都没有写,原因是简单的这部电影本质上根本不是爱情片,他是两岸的历史,充满政治性的寓言,阅读历史,在冬日的凌晨胆战心惊。
注:所有冠于鱼骨都是看片过程里的思考,也就是解读笔记,没有语序的,是一种等待着的对话,是关于导演企图的第一反映,所以称之鱼骨:欢迎大家讨论2005年12月6日 星期二 上午6时21分 冬日清晨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第二个故事《自由梦》,原型是《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和艋舺名妓王香禅。
连横号雅堂,清末台湾文人。
史学界对其评价颇为阴晴不定,连横广为人知的身份更多是前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祖父。
正如电影上所演,此人一直致力于两岸统一和台湾去日本化,和丘逢甲等人相交甚厚。
在此之外,当年他和名妓王香禅诗书交游的韵事为人津津乐道很多年,至今还能在连横的诗集里找到写给王香禅的情诗。
至于王香禅,恐怕就不如电影中那样实心实意,从一而终。
她先是非举人不嫁,导致后来被该举人遗弃,后来又嫁了伪满某卖国文人。
据说连王后来曾于上海滩相见,连还赠诗给她,唏嘘她的遭遇。
八卦就是,本电影明确表示连王两人不是单纯的红颜知己关系,有舒淇一早起来给张震梳洗的情节为证。
但是林文月在其随笔里,表示各方考证,其外祖父绝对和王香禅只是笔友关系(参见《连雅堂与王香禅》一文)。
其扑朔迷离程度,不亚于连胜文和侯佩岑啊。
如果真的只是和名妓纯柏拉图晚上一起喝茶聊诗,那绝对的拉风啊。
作为八卦的收尾,特奉上连雅堂写给王香禅的诗作片断:〈與香禪夜話〉:「誰知風雪穹廬夜,竟有敲詩鬥茗人」〈秋心〉:「青史他年修福慧,檢書看劍有知音」以上
侯孝贤说“最好,不是因为最好所以我们眷念不已,而是倒过来,是因为永远失落了,我们只能用怀念召唤它们,所以才成为最好。
”张震和舒淇跨越三生三世所编织的是一个个梦,因为是梦所以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和色彩,是美好的愿想,是戒不掉的痴念,亦或是被诅咒的梦魇。
《最好的时光》是为了留下那些生命中无以名从的吉光片羽,以沉默或寡语的方式呈现恋爱、自由和青春,看似带着呐喊声响的词汇,这是东方人特有的诗意情怀,也是侯孝贤一贯坚持的艺术格调。
大量的长镜头、定格、留白,主要依靠张震和舒淇二人的眼神、动作以及情绪来演绎三段式的爱情故事,“恋爱梦”比较纯粹,为爱而爱,“自由梦”比较压抑,侯孝贤用了默片打字幕的方式,为爱而不能爱,“青春梦”则更多是情爱的铺张,为爱而不懂爱,全篇的对话极少,对演员的入戏要求很高,同时,节奏也显得拖沓而沉闷。
所有最好的时光,都在觉得和一个人在一起会比自己一个人好的幻觉出现之后,和想想还是一个人好之前。
第一段故事很像那段在边境的时光,相依之后,笑着分离,不会烫不会冷的恰好的精确温柔,就是短暂的最好的时光。
看电影看得昏然睡去这件事,印象中的上一次应该是发生在看《千禧曼波》的时候,然后就是这次看《最好的时光》的时候。
上一次是侯孝贤,这次还是侯孝贤,看来我跟侯导真的是没什么缘分。
关于《最好的时光》,首先无法理解的就是,为什么要把一个电影分成互不关联的三段小品?
让同样的两个演员来演绎三个时间段里的三种爱情故事,就算是别出心裁的探索了?
反正我是没看出有什么这三段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反而觉得这种方式只会把一个电影本该有的内在肌理全部打乱了。
其次就是,三段故事居然完全是侯导旧有电影技法和电影创意的按部就班的再度演绎。
第一段《恋爱梦》是对《童年往事》《恋恋风尘》之类的重复,第二段《自由梦》是对《海上花》的重复,第三段《青春梦》则是对《千禧曼波》的重复。
侯导在不紧不慢悠然自得地重复着自己,而重复自己的原因通常不外是两个,一是自恋,二是才尽,我不知道侯导属于哪一个。
其实,重复自己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毕竟是自己啊,可是如果重复得还不如从前,那多少是有些可悲的。
《最好的时光》中的第一段《恋爱梦》应该算是侯孝贤最擅长的那种风格了,青涩的少年,青涩的爱情。
可这次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男人寻找一个女人,寡淡如水,乏味而冗长。
当然,如果非要说是一个男人寻找一个女人的过程中蕴藏着什么人类对生存的本质的探求,我也不敢有什么意见,那种事情我不懂,没有发言权。
我只是觉得,生活中有无数平凡的事情,凭什么随便拿一个芝麻绿豆点大的事情说来说去的就算是上升到艺术片了?
第二段《自由梦》,无论是镜头、布景、灯光,都与《海上花》如出一辙。
唯一的不同是,这次侯导玩起了“默片”,人物的台词全靠字幕打出来。
创意倒是不错,可跟真正的默片相比,其水准未免也差了太多。
整个故事就在一个屋子里转来转去,一个人的脸上摇到另一个人的脸上,如果不是有字幕,完全都不明白大家都在干啥。
至于频繁出现梁启超、武昌起义之类的政治意义极浓的政治符号,其意义何在,就不敢妄加揣测了。
至于第三段《青春梦》,对不起,在一通抱头猛啃之类的镜头之后,我昏然睡去了,不知道讲了些什么。
有人说,侯孝贤的电影是要看至少两遍以上的,不然你不会明白什么是好的,好东西需要时间来品味。
哪天我失眠的时候,一定再看一遍。
在侯孝贤的心目中,电影已不是梦,是收藏记忆的羽毛,是时光雕刻的碎硝。
周六看了他的《最好的时光》。
电影分三章。
我最爱1966年台北的那章,朱天文编剧。
青年张震考不上大学,在台球房捱过两年的光景,终于到了服兵役的时光。
出行前,他把思乡和怀旧的感情投放在一个台球房小姐身上。
之后的日子,他跟偶然出现的舒琪鸿雁往来,互诉衷肠。
张震有了假期,回到台球房时,舒琪已去。
张震一路追赶,直到她打工的那家台球房。
舒琪回眸见到张震时,并不哀伤也不诧异,只是痛快地笑了,似早知缘份已至,笃定这人要出现似的。
对话寥寥,没有肢体的挥洒,两个人走路。
张震翌日大早要赶回兵营,可小聚的欢愉,最好的时光让他把时间抛到脑后,他错过了末班车。
细雨中,一度为离别感伤、为前途迷惘的男女,把手勾在一道,顺理成章地交喙递舌。
披头士的《雨中泪》响起,观众如我,醉在其中。
第二章仿无声电影,向电影百年致敬。
好看在布景和制作的方式。
一个才子佳人爱悠悠恨连连的老套故事,白话小说中常能见到。
细节使电影让人印象深刻,诗意而又不迷离世界。
没有抑扬顿挫,只有平铺直叙。
这个故事发生在1911年。
不知为什么,侯孝贤打乱了时间。
1966年后是1911年,最后一章则回到2005年。
摇滚歌手舒琪有着女朋友,又不自觉地爱上有女朋友的LOMO摄影师张震。
他们背叛了各自的爱情,相互取暖。
伤害到自己的爱人时候,他们听到内心传出的撕裂之声。
故事显然离侯孝贤远些。
他怀着好奇心进入新世界,拍出了光鲜却不真挚,空虚虚的。
当晚看了《康熙来了·康永当家》10月27日那期。
蔡康永采访张震和舒琪。
张震小心翼翼地面对提问,冷静地有点做作。
舒琪戏外更迷人,她迷恋张震这样的男人,却对爱情没信心,谈到演艺圈的生活,她哭了,让导演喊“卡”。
我看得辛酸。
昨天我和朋友在一个LOFT烤肉、聊天,我爱的人,关心的人和爱我的人、关心我的人都在了。
我穿过院子去上厕所的时候很激动,透过窗户看到朋友的笑脸,我想拥有了最好的时光。
这时光是偶然得到,永远愿意回忆的。
日前舒淇上《康熙》,被小S赞“美”,但“男人比较没办法理解舒淇的味道在哪里。
”《最好的时光》也是舒淇和张震最好的时光。
那时的张震已经开始“M头”,讨巧在剃光了头发。
尚未发福,吸烟的时候双颊微微凹陷。
还停留在最后一点少年气上。
舒淇则走过了最初的青涩,正当繁盛。
第一个故事里她当然不像撞球小妹,不过好在能上电影的撞球小妹也并非一般的小妹,是连坐船都要立在船舷的,远非模糊背景里庸碌聊天凡妇俗女可比。
这才能当女主角。
就好像张震的男主角,大学没考上去当兵,但是写出来的信非常文艺:“未来的日子茫茫不可知……”舒淇的美是一种女主角的美。
她们一定不是狐媚小家子气的小妾,但也不会是正宫——太没有戏了,放在《金枝欲孽》里应该是如妃:大气、舒适、硬朗、骄傲……经典。
原谅我的词穷。
同性缘应该比异性缘要好。
她们往往容易爱上同戏的男人,因为在那里她们才会依着剧本演出痴怨娇嗔,又相信了对手演出的缱绻缠绵。
《最好的时光》中舒淇和张震有段吻戏,要由厅到房吻足十多分钟,停机后他俩依然吻得投入,连导演叫停都不知,舒淇说:“我和张震开始担心是不是吻得太久了,于是停下来,发现导演和摄影师已经在抽烟了。
”其实那时他们还不熟,“开镜就要拍场亲昵戏,当时大家都还不是很熟,又未热身。
”林青霞19岁演处女座《窗外》,第一次演吻戏,“我跟我妈把剧本里的吻戏都打叉叉,但还是要拍。
”对手秦汉非常体贴,教她,“秦汉跟我说,你就把牙齿合上,嘴唇张开,其他就交给我了。
于是我就咬紧牙关,然后我们就磨得牙齿咯吱咯吱响。
” 张曼玉当年和梁朝伟第一次在《新扎师兄》中接吻,梁朝伟感觉到她全身发抖……演技这回事,除了梅丽尔·斯特里普们恪守的“方法派”,剩下大抵是凭感觉,靠领悟。
不管《最好的时光》中1966年的“恋爱梦”,还是1911年的“自由梦”,抑或2005年的“青春梦”,舒淇演的其实都是一个等爱的女人,一颦一笑都是她熟知的,生活中的自己。
但是男人和女人不同,女人入戏慢,出戏也慢。
男人,生活里的温柔关怀有时候都能演出来。
秦汉教林青霞的伎俩后来也和刘雪华玩过,“我和刘雪华都属于抽烟抽得很凶的那种,所以味道不太好闻。
我们拍吻戏时,经常两个人紧闭嘴巴在那里做戏,她还会装作好像很沉迷的样子,很顽皮。
”他玩得好开心,根本没想那么多……“琼男郎”不止一次说自己不懂谈恋爱:“女性跟我交朋友很辛苦,我不会把女人放在手心上捧着,和电影中的浪漫样子不一样。
只要吵架,我不会主动道歉。
”“最好都不要跟我谈恋爱,因为我真的不擅长。
有些武打演员,虽然表面很粗,但是内心却很细。
”看,人人都被外貌误。
她们那么英气,于是他们理直气壮以为她们内心也一定强大。
再加上她们的自觉……好比后来再提到当初接吻时的颤抖,张曼玉当着梁朝伟面对记者讲她发抖是基于害怕,才不是有感觉,因为梁朝伟当时已经很有名气,自认演技不怎么样的自己根本不敢和他讲话。
让人毫无遐想空间。
林青霞后来提及曾跟自己有过四年婚约的秦祥林,“查理是很体贴很棒的人,我真的很喜欢他,但我从没把他当成爱人。
”斩钉截铁。
舒淇被问到能否像巩俐在《手》中为张震手淫,她笑说:“办不到!
我还是继续做我的舒淇!
”不留余地。
哪怕当众让男人下不来台。
知道刘嘉玲是怎么回答问题的么?
2000年记者拿着拍到的梁朝伟与某混血女模特在酒吧买醉寻欢的照片去访她。
问她:“你累吗?
”她答:“我不觉得累。
我觉得记者朋友可能更累,因为他们每天要挖空心思帮我们编故事。
两个人在一起当然会有摩擦,但最重要的是彼此尊重,彼此谅解,彼此珍惜。
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因为梁朝伟是一个很好的男人,很温柔,很专业,也很可爱。
最重要的是他肯给我空间,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觉得他是很宠我的。
目前来说,我对我们这样的相处很满意。
”层峦叠嶂,句句维护。
但在女主角们……作为女人,她们当然有自己的渴望,可是即便小鸟依人也不肯失去自我。
她们小事感性,大事明晰。
张曼玉和法国老公离婚,其实就是因为和梁朝伟拍《花样年华》。
“我离开时心想,我会离开3个月,接着再继续我们的婚姻生活。
”结果王家卫拍了一整年,她也乐在其中,“等回到巴黎时,一切都改变了。
”可是男人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抛家别舍相扑。
男人希望她们小事就糊涂,然后没有大事。
无线做的一期林青霞特辑里,林青霞美滋滋地靠着秦汉说:“我攒了些钱,他也有些积蓄,以后结了婚也够花了。
”秦汉有点不好意思地推推她:“你怎么什么都说啊!
”他是真的不想她当着外人面说这些,他会觉得压力很大。
男人怎么懂得欣赏这样的女人呢?
就算懂得欣赏,也止于欣赏,并不能明白她风光背后的孤寂和可怜。
她们当然是可怜的。
张小娴说:“她用可怜来支配男人,使他为她赴汤蹈火。
(我们)这些看似坚强又不屑以可怜作武器的女人才是最可怜的呢。
”可怜的她们希望得到一个在生活中呵护她们,精神上又能理解她们的男人。
当年林青霞在香港发展事业如日中天,一年开拍若干武侠剧,打到内伤。
感冒打电话给秦汉。
而那时的秦汉演艺事业已经渐走下坡路,于是态度就淡淡。
可是她又不直说要他来片场。
就只会去找张国荣顷谒,在他面前哭到眼泪大颗大颗掉。
张国荣拍拍她的背:“我会好好对待你的。
”越发唏嘘。
也有好运找到心仪直男的。
当年李宗盛为林忆莲写:“女人若没人爱多可悲/就算是有人听我的歌会流泪/我还是真的期待有人追/何必在乎我是谁……”她嫁给他,因为觉得他是懂她的。
后来才知道他是懂所有的女人。
于是,转眼,又失去了。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
侯孝贤老师的新片分成了三段时间上全然没有联系的故事60年代 恋爱梦 跑去当兵的张震和台球厅里的舒淇,据侯大师说这是他自己的故事,节奏舒缓音乐好听,最后两人与中牵手,结尾含蓄温暖,不过贯穿整段的一首英文老歌rain and tears侯大师通过张震的信告诉我们:“这时营队正播着beatles的rain and tears”、据小弟所听beatles从来没有这样一首歌,个中有原因还是无意谬之就得问候孝贤了.1911年 自由梦 整段用了默剧的形式 作为早期立志维新的青年的张震和身为青楼女子的舒淇,对白都用类文言的形式展现在屏幕上,这一段个人觉得最有感觉 张震在台湾“接了梁先生” 听了梁先生饭局上的一席话“感触良多”,每每聊天写信多半是国事大事,对其一往情深的舒淇本应结束风尘生涯的时候,她的“小妹”怀孕,书生慷慨解囊小妹赎身嫁为人妇,但这就意味着舒淇的未来又茫不可知了,只能颇含幽怨的说道:小妹命真好。
到最后,国家并没有真正自由 而立志解放国家的张震其实连自己喜欢的女人也解放不了。
却只有梁启超的那首诗作结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 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
本说的是国事却也讲出了两人的无奈。
2005年的青春梦 据说这也是真人真事改变 张震是个冲洗店的Lomo男舒淇是患有先天疾病的豪放女-__- 同性恋 ONS 要啥有啥 侯导也随潮讲了讲走进那新时代的男女故事。
这个不太喜欢可讲的也不多,激情戏还算好看爱看者自取就是...侯导给电影起名叫最好的时光 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侯导自己说:“生命中有許多吉光片羽,無從名之,難以歸類,也不能構成什麼重要意義,但它們就是在我心中縈繞不去。
譬如年輕時候我愛敲桿,撞球間裡老放著歌<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
如今我已近六十歲,這些東西在那裡太久了,變成像是我欠的,必須償還,於是我只有把它們拍出來。
我稱它們是,最好的時光。
最好,不是因為最好所以我們眷念不已,而是倒過來,是因為永遠失落了,我們只能用懷念召喚它們,所以才成為最好。
我有預感,這樣的片型,我會再拍個幾部”看来他也喜欢追忆自己过去的小情调阿-___-
侯孝贤还是侯孝贤,朱天文还是朱天文。
如果说1911年的“自由梦”是微缩的《海上花》,1966年的“恋爱梦”便是片断的《童年往事》,2005年的“青春梦”则是另一个《千禧曼波》。
如果打分,可以分别给4、5、3。
因此你可以说,它也许是侯孝贤对自己电影生涯的一次梳理,又或者,这是他个人对“中国电影百年”的一个灰色的纪念?
但你看到了比个人史更宏大的沧海变迁,这变故它不仅属于台湾,不仅属于某两个中国女人或者男人……他虽然给你甚少,你却看到更多,这便是侯孝贤电影的魅力和魅惑。
相比之下,我可能更喜欢这部电影,我是指如果和《黑社会》相比。
《黑社会》内藏强烈的恨,而《美好的时光》则饱含深情的眷恋与怜悯;《黑社会》令人胆怯和怨怒,《美好的时光》令人自尊并充满勇气。
它们有点像黑泽明和小津电影的区别,你不能说哪一个更出色(他们都很出色),只能说你自己对哪一个更感情投意合。
所以此番的金马奖,《最好的时光》得最佳影片,也许并非完全不可能。
唯一遗憾的是“青春梦”,他们两个,如果可以把当下拍出如《童年往事》那般节奏、故事、气氛都迷人的电影来,则《最好的时光》将是一部更名副其实的杰作。
http://oblog.odineast.com/more.asp?name=sixdoors&id=2191
一点都不好看 烦~~~
前两段,好本本淹没了舒淇,后一段,舒淇淹没了本本。吐
我就烦这种哼哼唧唧的闷片。就第一段还行
神马跟神马啊 尼玛!!!
三个部分,第一个依稀有些侯从前的味道,第二个平庸,最后一个实在是次。侯拍现代都市和杨德昌、蔡明亮差不止一个档次,年龄愈大牵强附会矫揉造作的毛病愈发明显。音乐充斥了整个影片,显得好没办法。在侯的作品里这部实在是不怎么好,若是差些的导演我会给个及格分,鉴于是侯孝贤,高要求必须差评
导演很好,舒淇表现失望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若不是舒淇……侯导的电影没一部看着舒心的
困死了看的
自由梦多酸涩,青春梦多躁乱,只有恋爱梦如此纯净可爱,让人回味。一场彻夜撞球,一封情书,一段追寻,相见俯首而笑,绵绵细雨中作伴等车,伞下牵起的小手,简单,细腻,空气里都是浪漫的味道。
只怪我看不懂吧。
没看之前说了必看,看的时候百无聊赖,快进完的,真的很屎,看来文艺离我非常远。冒失说出侯孝贤眼中“最好的时光(或最好的电影时光)”是哪一段并无太大意义,因为所有的时光都是被辜负被浪费的,也只有在辜负浪费之后,才能从记忆里将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积的灰尘,感叹它是最好的时光。
喜欢这电影名字,可惜看不太懂
我觉得是侯导最无聊的片。
前两段五星。《恋爱梦》里有最青涩的时光和最熟悉的侯孝贤,几场台球戏碰撞出的火花,几封周转的信件,雨夜的牵手送别,那时候的爱情也就那样简单;《自由梦》里有最好的舒淇,将角色中的大气、周到、有些许羡慕又无可奈何的情愫都演绎到位,渴望自由的不光是她,也有这个国家,而爱情也就成了牺牲品。
又是个分段故事。就年代和情感表达而言第一个故事接近《恋恋风尘》时代,第二个故事接近“台湾三部曲”时代,第三个故事则是《千禧曼波》时代,也算是侯导对自己电影生涯的一次回顾,拍电影的旧日子,随便捡出来都是最好的时光。
。。。
催眠大片,连续催眠了五个下午。
这个就是号称舒淇的转型作品么。。演技在哪里
片中几位女子都养眼,舒淇的最佳之一,怪不得评此片摘下影后。看时状态不佳,没太看透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