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可以笼统地讲,无论何种艺术,无非是在创造一个脱离现实的想象世界。
通过使用文字、声音、线条与色彩等来完成。
影像在展示这个想象世界时无疑更加具有优势,它本身看起来就像现实世界。
画面让我们感到更真切的现实,同样,它也能够在表层的现实基础上重构一个想象的空间。
在《盲视》中,这个想象世界是由失明的女主角通过剧本写作完成的。
目盲与文学在此获得了紧密联系。
目盲意味着表层摄录下来的现实影像的失败,我们无法通过女主角的眼睛感知到影像中的第一层真实,但是通过创作剧本,通过文字的流动,更深一层的虚构空间被创造出来了。
正如我们在阅读一本小说时,眼睛虽然只看到了方方正正的文字,但在我们的脑海里对于小说中进行的故事却不断搬演。
《盲视》中的女主角就像这位普通读者一样,掌握了通过文字开启想象现实的可能。
文字与声音往往紧密联系在一起。
声音作为能治与意义作为所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而,当我们在揣摩一段文字的意思时,不可能只是看见了文字的形态就能获得背后的意义。
文字与(能指/所指)联合体有一段距离。
有时候,我们确实能不借助声音(能指)来获取意义(所指),但大多数时候,阅读的过程是通过看见文字联系到它的发言,然后在这些声音的回想中才捕获意义。
因而,虽然《盲视》中的女主角是通过写作获得了想象空间,但事实上并不是借助于文字(她看不见),而是写下文字时于她大脑里回想起的声音让她能够想象在表层的现实下发生一些虚构的事情。
这样看来,撇开文字这个媒介,仅仅通过声音是否也直接能获得这个想象空间呢?
正如我们一开头所言,音乐这门艺术正是用声音这种形态开拓着我们的现实空间。
《阿洛伊斯》的男主角原本是一名私家侦探,但因为某次在公车酗酒过度,醒来发现窃听设备被盗取一空。
紧接而来的是一个莫名的电话,他惊恐地发现自己正处于被监视的状态。
随着剧情进展,通过电话联系的两人发展出了更进一部的关系。
借助想象对各种描述的生发,孤独成瘾的男主角发现了另一重世界。
一点点轻微的声音就能让他想象出各种欢乐场面。
可以说,两人通过phone坠入了情网。
而所谓的phone sex无疑建立在相似的机制上。
话语对我们能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永远都不知道。
有些人懂得通过它操控别人,也有些人甘愿受困于此。
懂得这门技巧的人同样懂得隐藏自己,不谙此事的人选择随波逐流。
房思琪疯了,林奕涵死了。
这不是发生在艺术想象中的事情。
话语的迷惑性,总有人在通过它做坏事。
能否看见真相,取决于你在多大程度上放弃对语言的依赖。
记住,话语制造假象。
此片真爱,相见很饿。
我的意思是说,会想把它放在什么top10榜单什么的。
就片子来说,有一种单身男人的古怪忧伤,看这种片子我总觉得好笑,以为自己在看村上写的小说似的。
缺镁症的家猫,回不到大西洋的海豹,错位的父辈启示,异国的驱邪礼,录像带里挥之不去的声音,我认为最好的部分是男人尚未开始想象时,是他注意到自己的灵魂孤身无援之前。
他学会了想象后未免由于过于熟练而无忌(就和你妈学会了淘宝后天天乱买东西似的,神烦)。
偷了他录像带的陌生人通过电话教会他幻想(有点像警幻仙女教宝玉意淫),他初感其震撼,最终甘之如饴。
这个侦探有他现实的一面,也有避世的一面。
“移动电话是七十年代一个日本人为害羞男士发明的。
”他可以去任何地方,但不愿意被人看到,所以你可以思考:他需要一个在电话里告诉他她在什么地方的神秘女子,注定需要。
这关乎人与人的对话,关乎男女有别,关乎爱情。
包括男人后来无法脱出沉沦,爱上了对她的幻想而不关心其本人,可见他是一个无法自解的系铃人,他命运的签仍由细腻通达的女人摇撼救赎。
剥离诗意的镜头和孤独的哲思,这是一个蠢男人遇到真爱的故事。
每个镜头都是纵深的孤独,极度寒冷。
直到想象的无限放大,冷暖色调的强烈反差,痛感越来越明显,孤独像树汁变得浓稠又黏腻。
而相信自己还在大西洋的海豹总是游向玻璃,尝试记住“你再也不在大西洋里了 法拉”,然而健忘的它还是一遍遍撞击,砰。
孤独患者,近乎人格分裂的臆想,些许魔幻主义的色彩,临摹电影《她》的创作架构,虚实交错,具象化场景与写实描写无缝对接,充分的形式表达极具饱满的情绪推叠,冷冽的镜像语言下却是色彩纷繁的狂欢潮派,那是孤独者的渴望,那是寂寞人的呐喊,当意识清晰思绪明朗时,又回归寂寥深渊,所谓孤独大概如此。
好喜欢这部片子,感觉可以是当代电影出类拔萃的代表,也就是说如果不狂扫片,偶尔抽空花上一个多小时看看新片我会最希望看到这种电影。
虽然当代电影在罗伊·安德森、蔡明亮、大卫·林奇、王家卫......之后各自的形式被玩到极致。
影片带着很多“习以为常”的桥段却不断的感染着我,每一个画面和剪切都是非常直接乃至具象的,但却值得咀嚼,关键绝对是电影化的。
当你开始抱怨多少还是走向俗套的叙事载体,最终一步步令人感到惊喜甚至有重拾希望的假象。
有些许魔幻成分但更多却是直达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和试图安放的自我,主人公所代表孤寂脆弱的当代人通过现代化的交流方式到底得到了什么,可能与我看这部影片得到的一样吧。
我会很期待Tobias Nölle之后的作品。
aloys作为一个私家侦探,以窥视和刺探他人的私人空间为工作,这样的职业对外界的试探却小心翼翼。
不仅是aloys,他的那些工作对象面对镜头时的惊恐与面对谋夺生命的刀剑或枪炮类似,都是一种袭击或入侵的自然反应。
在电影里导演把一间公寓、住宅或者说房子作为人类的私密空间的象征物,是面对窥视之矛的坚盾。
于是aloys封闭自己,尽可能减少人际交往,拒绝聚会,把邻居抵在门外。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说辞:每一场聚会都会结束,被遗留的人都是孤独的。
这句台词是aloys和幻想中的维拉在窗边说的,是在影片的后半段。
但是在经历过一系列内心变化的当时,他又重新回到了曾经的状态,所以他说“我不想被邀请,毫无意义,我已经观察很久了”。
当然,他的心理状态是存在波折的,起初他存在于一种自我孤立中:老同学也假装不认识,拒绝维拉的求助,影片开头就表现了这种状态,这时他即是前面所说的“不想被邀请”的状态。
后来他被维拉打破了这个状态,“不得不被邀请”,开始被迫的和她产生联系。
第三阶段开始于维拉的自杀,aloys主动和她联系,表明当时的他渴望被邀请。
第四阶段则又回到了开头的自我孤立,而这开始于二人的冲突。
这场冲突似乎很突然,两人刚刚还在逛动物园,怎么突然吵起来了?
这段剧情里面出现了理解整个影片的关键线索:不管我们想象了什么,残留的是本质。
在这次争吵中,不仅说明了上一次维拉的自杀,还暗示着维拉试图再一次自杀(至少是一种低落的情绪占据着她,画面里的大雨喻示这一点)。
事实上,他们的分歧早已出现(这也是维拉糟糕情绪的主要原因),第一次是在二人想象聚会中的演讲环节,aloys自我介绍般坦诚的发言公开了他偷窥、跟踪、监视“你们”的工作内容(这不就是自爆卡车嘛,谁会这么说话)。
所以维拉说他像“窗外有一场聚会,而他没有被邀请”。
第二次是在中国餐厅aloys假装和维拉共进午餐的时候,aloys说真喜欢你牙齿间的缺口,维拉说我没缺口你只在救护车上见到过我一次。
其实从这时起真实的维拉和想象的维拉就开始真正的分离了,之所以怎么说,是因为在镜头语言里二者本来是分离的,由于此前的表现空间全都在aloys的那一间房子里,所以作为观众的我们很容易分辨。
在此之后,导演在镜头处理上做了更仔细的区别:红外套的维拉是想象的,冷色调的维拉是真实的。
真实与想象的分裂是必然结果,因为对恋人的完美想象是每个人的自发动作。
而在作为主角的aloys的这样的想象里,红衣服的维拉大多数时间都是被动的、失语的、被凝视,她只符合主角的完美臆想,被完全剥夺了主体性,成为了被aloys处理的对象。
电影里导演使用的语言将这种权力结构呈现的非常露骨:
像这样,失语的维拉
还有这样,被挤压到快被吞没的维拉而冷色调里的那个真实的维拉却会和aloys争吵,会吼那么大声,会摔椅子。
作为代入男主视角的观众的我们,在观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化时,会发现维拉和aloys有种无形的屏障,她难以理解,不被认知,甚至有点神秘色彩。
就像aloys在电话亭里的吼叫被电话亭的玻璃封闭、过滤,外界的我们能接收到的信息少之又少,缺乏信息就会神秘,也就难以理解。
所以维拉会说:“你没有一个可以被夺走的生命。
”
“你又没自杀过,所以你知道个屁!
p(´⌒`”
摔椅子的维拉哈哈哈“理解”这个母题和电影前半部分的行动逻辑里的一个装置有着密切的联系,即“行动的电话”。
二人围绕录像带展开侦察与反侦察,aloys通过过滤的频率(指声音)和残留的物品寻找那个神秘又无聊的女人。
(我一度以为电影是全部要讲这种侦察推理剧情,大意了,结果是我格局小了)这个装置强调了“过滤”和“残留”这两个概念。
残留和过滤是一体两面的,“残留”就意味着该信息是经过过滤的,而这也正是引起aloy两种矛盾思想的起点。
一段残留的(经过过滤的)声音信息进入耳道,吸引着我们也包括aloys去寻找这种残留之前的真相,但在寻找过程中,aloys通过想象这一思维工具用那些残留碎片建构了一个虚假的存在,这使理解变得困难,使分裂变成必然,所以维拉骂他:
所以电影的结局他们能够互相理解了吗,我想导演用镜头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们仍然界限分明,高下有别。
在一个多小时的故事里,尽管他们常常额头抵在一起,沉浸在共同的想象里,使用那种近乎奇幻的想象力将彼此带进自己的私人森林,但仍然无法突破人类的生理界限(指变成三体人)。
不过,aloys最终还是选择了真实的维拉,尽管“过滤”无法避免,我们只能接收到残留的信息,但不断地逼近真实成为了男主的最终选择。
有点像那个老套的比喻,两个刺猬,互相拥抱的同时也互相伤害,to be or not to be 就成了个问题。
(而导演也给了他自己的答案)
【本月给出的第1部五🌟|截图保存了107张图片,耳朵怀孕了,心情在跳舞】💛 建议一个的时候享用冷冽氛围中筹铸着的是迸发的色彩和盘旋中的狂欢潮派水滴低落的嗒嗒声风拂过衣领的沙沙声电冰箱的嗡嗡声都好似是孤独者的渴望也是寂寞人的呐喊感谢tobias导演视听化了我们一直想要表达又欲言又止的那些感受相信每个人都有过一些瞬间无论人声多么鼎沸一种寂静的声音从眼到之处闪现,想要取代所有你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
此片无关矫情 也不存在什么孤独患者尊重每一个与多数人不同 深陷自己世界中的人💛故事讲述了一个私人侦探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偷拍身边的人和事物然后独自一人在家观看直到他失去唯一的亲人他的生活中突然出现一个自称移动电话机的女人在虚实无缝衔接的转境中讲述着两个人内心的声音也是千千万万人的故事💛台词摘录:“孤独像树枝一样浓稠又黏腻”“他们是你窗外开启的盛大派对,而你没有被邀请”“相信自己还在大西洋的海豹总是游向玻璃,尝试记住自己已经不再是大西洋里的法拉”--
你一个人的样子 很不简单
莫名有一种秩序感和空旷感 让我极度舒适
自从我的内心声音里也有了你的回响
我要用来做屏保了
这是两个孤独的灵魂彼此靠近彼此温暖的故事。
阿洛伊斯是一个极为孤僻的人,也只有和他一样孤独的维拉可以靠近他走进他的内心。
印象最深的他俩通过电波的冥想坐在屋子里穿着红色的礼服,一起弹琴,后面有许多邻居开着party。
这样的场景,可能是阿洛伊斯在现实中一辈子不会也不可能经历的,父亲走后让本就孤僻的他更加阴郁对生活也不再抱有希望,而维拉是让他重燃希望的人。
故事的结尾,白色的镂空窗帘从楼上飘下来,可以看做是阿洛伊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他对自己对于外界的恐惧与逃避的一种战胜。
最后他带着偷来的花猫一起躺在维拉的病房里,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结束的恰到好处,饱含了千万种唯美与浪漫。
世间不乏如阿洛伊斯般孤独的人,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也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有幸遇到那个维拉,从此得到灵魂的救赎。
文/维尔卡姆不喜欢剧情压抑、不喜欢带有抑郁色彩、不喜欢心理暗示、不喜欢剧情设定错乱的朋友,我不推荐观看,因为这是一部能让人神经病的电影。
庆幸我没有得神经病!
影片的开始,是一个水龙头在流水的特写镜头,然后镜头缓慢的拉远,看到周边的环境,此时置身于一套空房间里边,一台摄影机孤独的摆放在地板上。
下一个镜头是一个灵柩从屏幕下方缓缓的进入画面中,这是男主阿洛伊斯的父亲的遗体,而阿洛伊斯却站在父亲遗体旁冷静的用摄像机拍摄着父亲。
不无俗套的落入了恐怖片氛围的营造,整个人顿时就不好了。
带着观看恐怖片的警惕,跟随镜头进入剧情,低沉抑郁的背景音乐贯穿了整部电影。
影片最终没有走向恐怖片,却依然把观众的心一把揪了起来,放不下去,这是一部心理片。
多处静止的和缓慢的镜头、虚实间的随机穿插、一个人的公交车、封闭的空间、诡异的电话,这一些的组合打造的影片氛围,能把正常人带入抑郁混乱的情绪当中。
影片的剧情并不复杂,主角阿洛伊斯是一位私家侦探,其爱好也是用摄影机拍摄各类东西,包括监视的人、自家养的得了缺美症的猫,父亲的遗体,山羊等等,这部摄像机记录了阿洛伊斯生活的一切。
没想到的是,一次醉酒,摄像机被人拿走,并接到神秘电话,阿洛伊斯被对方用“电话冥想”催眠和控制。
本就有着孤僻抑郁的阿洛伊斯,从此被电话那头的女主角一步步的引入了虚幻中,房间与森林,墙壁与树苔的场景交错切换,视觉、嗅觉、体感上都出现了不同幻觉,现实与幻境中的世界交替重叠,分不清哪是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阿洛伊斯为了找到偷摄像机的人是谁,一度追查错了人。
在冥想中,把这个错的人带入了幻境的世界。
直到后来,真正的女主角因为饮酒和兴奋剂过多入院,让阿洛伊斯发现了线索,知道了女主角的存在。
剧情已经清晰起来,两个神经病一个在医院里,一个在医院外,继续着无休止的冥想。
随着冥想的深入,阿洛伊斯活生生的变成了一具傀儡,活在了自己与女主角的幻想之中。
与幻想中出现的人吃饭、与女主角和电影中出现过的人一起开party、与已故的父亲共进晚餐……镜头中以一种非常奇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给人一种迷幻的感觉。
很多时候,本是现实的部分,也被当作男主角的幻觉。
影片把现实和幻境捏在一起,展示给观众,似乎是让观众以病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生病的世界。
当阿洛伊斯的世界里同时出现两个女主角时,他的内心几乎是混乱崩溃的,在自己创造的冥想幻境中再次出现一次幻觉,我一度以为阿洛伊斯会从阳台跳下去,追赶渐渐走远的幻境中的女主角之一,用结束生命来结束影片。
导演再次给了一个意外,把影片的结尾交给了女主角的病房,阿洛伊斯睡在女主角病床旁的地上,如此具有想象力的结局,倒是没有想到的。
这是两个神经病的电影,影片却安排了两个神经病的内心世界的互通互联,也许神经病跟神经病更配吧。
整个影片赋予的魔幻的成分,更多的是直击了现代人内心的孤单、恐惧和不安,脆弱的自我不知应该如何安放。
忧郁和自闭将内心的世界敲碎,再从外推一把,或许就会崩塌。
完全不是我的口味,尤其是大量的隐喻难以接受。
唯一觉得赞的是摄影给力。
完全不是我的口味,尤其是大量的隐喻难以接受。
唯一觉得赞的是摄影给力。
完全不是我的口味,尤其是大量的隐喻难以接受。
唯一觉得赞的是摄影给力。
完全不是我的口味,尤其是大量的隐喻难以接受。
唯一觉得赞的是摄影给力。
完全不是我的口味,尤其是大量的隐喻难以接受。
唯一觉得赞的是摄影给力。
完全不是我的口味,尤其是大量的隐喻难以接受。
唯一觉得赞的是摄影给力。
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Kahlil Gibran孤独、寂寞,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人生,虚空的来,空虚的去,似幻!
孤寂、虚幻,人生旅途的永恒伴侣!
今天,在下以“孤独”为题,引荐一部另类剧情片给到各位,让我们跟着作品一起探索“孤独人生”。
瑞士影片《Aloys》(阿洛伊斯)作品类型:科幻、剧情主要演员:Georg Friedrich(饰演Aloys)、Tilde von Overbeck(饰演Vera)故事概述:两个孤独灵魂(Aloys与Vera)的碰撞上映时间:2016年9月23日在英国上映
这是一部讲述“孤独”的影片!
画面的色调、稀疏的对白、大量的空镜头,将作品寂寥之感发挥到了极致。
接下来,让我们跟着镜头语言,探索一番“人生孤寂”。
I,孤独个体Aloys:孤独的私人侦探,由于父亲的离世,使他进一步陷入了孤寂的深渊。
Vera:Aloys的邻居,迷恋于动植物,不善交流,故事中另一个孤独的灵魂。
两个孤独的个体,两段孤寂的人生,两场不期而遇的相会(①电梯内的偶遇②救护车旁的相遇),将两颗忧郁、压抑、寂寥的心牵在了一起。
一个是迷恋偷拍的私人侦探,一个是喜好用声音传递思想的寂寞女人,看似毫无交点的两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一起,奏响了“人生新乐章”。
II,心理暗示孤独,一种难以形容的心理状态。
孤独,悄无声息、不可名状。
如此复杂的心绪,又该如何传递给荧幕前的观众?
画面与配乐!
Tobias Nölle利用电影的两大属性,通过心理暗示,将无形的“孤寂”,以有形的方式展现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接下来,个人通过几组画面、几段配乐,详细说明一番。
画面篇男主Aloys(相关的画面)①开场时,空无一物的房间②陷入孤独漩涡的Aloys,在执行偷拍任务时走神被人察觉③宿醉于公交车上④独处于阴暗的房间内,循环播放自己过去拍摄的影像⑤少言寡语,一副“生无可恋”的模样
女主Vera(相关的画面)①偷拍Aloys宿醉模样,拿走其包中的DV磁带②通过电话、短信方式与Aloys交流③屋中的摆设,花草植物、动物相片...杂乱无章④自杀未遂
一组组阴暗的画面,一段段压抑的场景,为影片营造了浓郁的”孤独、寂寥“氛围,令人感同身受!
音乐篇浓重的“抑郁黑”充实了作品的大部分时间!
低音弦乐独有的忧郁悲凉之感,搭配缓慢低沉的曲式节奏,散发出浓郁的“抑郁、厌世”气息,令人窒息!
冷峻的画风+悲凉的配乐=>孤寂感十足III,现实<=>幻境(内心世界实体化)游走于现实和幻境之间的Aloys与Vera,被实体化的梦幻场景所包围,迷惑着、疯狂着、享受着。
现实与幻境的反差,“害怕孤独”与“渴望热闹”之间的距离,沉醉于“通话时”所产生的幻想森林,迷失于”疯狂家庭派对“所激发的幻觉...在心途中迷失了自我的两人,就像影片中“那只单身20年的陆地龟”、“那条被困在水族馆永远都回不去大西洋的小海豹”一样,陷入禁锢,被自己的精神世界所囚禁!
IV,自我认知(摆脱孤独)陷于孤独->释放孤独->走出孤独三段式的情绪输出,将孤独之人Aloys内心的转变表露无遗。
不与人交流(封闭自我)↓↓被迫用电话交流(第一次接触)↓↓迷恋上言语交流(尝试开启自我)↓↓声音交流之中产生出幻觉(打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沉迷于幻觉(享受精神世界的馈赠)↓↓打破幻境与现实的枷锁、回归现实人生(完全释放、摆脱孤独)故事以“走进孤独”开场,“走出孤独”收尾,清晰、准确的剖析了“孤独症候群“的现状,很有思想、颇有深度。
孤独,是什么?
是自我内心的囚禁,是忧郁压抑的表象,是精神世界的本质,是一场躲不开的邂逅。
导演★★★☆☆(过分注重形式感,而忽略了内容的饱满度)演员★★★★☆(Georg Friedrich的独角戏,情绪表现力很足)剧情★★★☆☆(内容不算新,架构不算挑,“克制与压抑”用力过猛)视效★★★★★(现实中的冷色调,幻境中的暖色调;一个隐忍,一个狂放。
搭配、切换,很有感觉)音效★★★★★(暗色系“抑郁黑”曲风惊爆全长)推荐度★★★★☆(只有孤独的人才能够读懂的影片)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像是每一個初高中生在看多了岩井俊二之後想要拍出來的東西。相當沈悶且毫無趣味、毫無意義可言,我不信孤獨的人看這個就能感同身受。攝影構圖還算漂亮,但在灰濛濛的色調下,包裹在前半部分的懸疑設計和非主流式的人物設定只能讓觀者覺得噁心。快結尾了我還以為是什麼驚悚片。【2018.04.19 @TIGFFF】
感觉有点像14年的盲视,将内心世界外在化具象化
催眠
没有看懂,后来自己理解了一下,大概就是一对有精神疾病的恋人,然后导演以他们的视角用比较艺术的手法描述了他们的一些日常片段。构图真的棒,但是我个人不是很来电,后期倍速看完的,依然挺困。
与孤独对抗是人生永恒的命题,完美的伴侣永远都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存在于被自我意识过滤后的电波里。然而真实的爱是双方主动的爱,幻想中的爱则是一种失语的,凝视与被凝视的爱。因此依赖于想象所得到的只能是与现实的剧烈冲突,要么勇敢起来,去面对拥抱接纳现实,在与真实世界的碰撞中寻找爱,要么躲在防尘罩遮着的车里,永远一个人吃饭。勇敢是美好的品质,单身20年终获真爱的象龟,始终相信自己还在大西洋中的海豹,女主。100%的相互理解也许并不存在,正如电影结尾两人床上床下错位额头相抵,但这也比起此前隔着电话头抵着冰冷墙壁想象约会要好太多。关键是勇敢的去在现实中做出选择,这样就离爱与理解又近了一步。
电影气质如同海报一样,是一种被自我凝视的孤独。两个人,两个世界(现实和幻想),乖戾的动物,缺陷,电话冥想,松树苔藓的味道,黄色丝袜,监视和被监视,没有被邀请的盛大狂欢,中国人,去世的父亲,蜥蜴玻璃箱,霜草地,红色西装,淋雨与暴雨,林中烧烤,坠落。孤独元素不一而足,令人窒息。
文艺片
强迫症死宅通过电话神交试图走上现充之路却最终变成神经病
洶湧又快速的現代都市裏,人與人間往往隔絕裏情感交集;男主角是一個典型的社群邊緣人,沒有友人也固步自封。女主角帶來的幻想遊戲,給了他“虛構的朋友圈”,逃避現實也好/迷戀于自己的創造出的完美世界也好,其實我很能體會男主角的自我催眠;實際上的情況如果還是寂寞,為何不能設法自己狂歡呢?
被推荐骗来看,挺无聊的片。
狂欢是他一个人的孤单
淡出水了了,。。更像文艺概念探索片
太隔。
一个玄妙的电影。没什么剧情,不太喜欢。大概就是一个病人和另一个病人互相影响的故事吧。
這是一部徹底放大感官的影音作品,在觀賞時每一個聲道都是這場尋人任務的線索,透過不同聲音讓觀眾想像自己正處在哪一個空間,這些聲音是我們進入主角內心世界的一塊拼圖,你必須非常有耐心才能將這個拼圖完成。
后面越来越好 越来越好越来越好
又是将内心世界具象化的梗。以前的“盲视”没拖进度条看完了。这部对不起了。
冲着这养眼的海报看了半小时,后快拉,看得郁闷,镜头的质感不错
整部电影都是我喜欢的调调,幻想、悬疑、音乐演奏片段
看完更加討厭人類